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经费最新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不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2
引言
国家相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约束和指导事业单位合理有效的分配和使用资金,这就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主要分为项目经费管理和公共事业经费管理两部分。项目经费管理主要指对重大科研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公共事业经费管理包括行政办公、津贴、医保以及职工工资等。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科研实力有了显著提升,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管理。
一、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各部门在项目经费申请、下发以及执行过程中存在争议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切实加大了对科研的投资力度,为我国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一部分科研单位本末倒置,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索要科研经费上,增加各种不必要的消费,严重浪费了科研资源。在管理科研项目时,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达成共识和妥协。项目课题组将工作的着眼点放在经费的来源上,忽视了提升经费效益的必要性;科研管理部门将工作重点放在项目申报和立项上,缺乏对经费的管理;财务部门负责会计核算工作,不关心经费来源及使用,而且核算过程中较为笼统,没有将不同项目进行分类核算,降低了经费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财务部门缺乏与课题组的沟通和交流,降低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不利于科研单位的长远发展。
2.缺乏对项目经费预算的有效监管
科研单位一旦确定具体的科研项目后,就要着手编制经费预算,延伸经费使用预算至实施环节。项目的完成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受预算编制的影响。在对经费进行预算的过程中要保持其与项目目标的一致性,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范,保证项目任务的顺利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金。但是,课题组为了申请到更多的项目经费,往往弄虚作假,编造预算,财务部门只负责会计核算工作,无法了解科研项目实际情况,也难以有效控制和监督经费预算工作,最终造成项目实际支出金额与预算金额存在较大出入,阻碍了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3.缺乏明细的科研项目支出统计,财务监控难以开展
缺乏对科研项目支出的有效监管。第一,课题经费长期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课题组长享有经费支出的权利,课题人员可以随意支出与课题相关的费用,缺乏对课题经费的宏观掌控。而且,在对事业支出进行核算时,课题的间接费用也被纳入在内,降低了项目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二,经费报销未按规定进行,违规现象屡禁不止,课题小组直接负责项目经费的审批工作,他们在对发票等进行审批时不遵守审批流程,加剧了财务监管的难度。第三,一部分科研单位结束科研课题或者办理业务结算较为滞后,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科研项目资产和资金严重浪费
最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科研的作用,将较多的资金投入到科研中,科研项目经费逐年增多,科研人员将自己争取到的资金纳入私人账户或者以其它借口转出资金。某些觉悟不高的科研人员以个人名义承接科研项目,浪费了大量单位资源,但是所获资金并未转入本单位,浪费了大量国有资源。各课题组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项目经费列支不明晰,重复采购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1]。
二、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措施
1.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环节
(1)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就国家而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约束,使得编制预算过程中有章可循,杜绝主观随意性,从制度层面保证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事业单位而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建议,制定出更为详尽、充实的科研经费管理细则,包括规定报销比例、范围,明确课题负责人、科研人员以及财务部门各自的职责等。要保证科研经费管理的顺利进行,就要提升科研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提高履职能力,建立并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不断解放思想,建立并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保证科研项目成本预算的科学性、公正性、系统性。例如,在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时,要从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损耗情况以及原值出发,将各项费用平均分配到科研项目成本中。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能保证科研成本核算的真实、可靠,推动科研的顺利进行。同时,科研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时向财务人员汇报最新科研动态,保证财务人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3)增强成本意识,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机制。当前,事业单位缺乏对成本核算的重视,成本要素支出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对管理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水电费等间接费用缺乏重视,在分摊过程中较为随意,界限不清、交叉等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科研人员的成本效益意识不强,将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科研结果上。由此,事业单位要建立并完善成本核算机制,划定经费支出的具体范围,保证审批程序和开支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2.科研经费使用环节
(1)改善科研经费交叉管理、多头管理的现状。要进一步明确划分课题负责人、科研人员以及财务部门在经费管理中的职能。只有保证职责划分的科学、明确,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交叉管理和多头管理的现状,从而保证科研经费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财务部门要积极解放思想,为编制科研项目预算提供参考意见,减少设备重复购置,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减少固定资产损耗和闲置,为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财务人员除了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外,还要加强对科研项目内容的学习,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要求科研人员解释及说明某些不合理发票的前因后果,一旦理由不充分,财务部门应无条件的拒绝报销。
(3)定期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作报告。科研项目一般周期较长,经费核算一般在项目结束时进行,由此,财务人员难以有效监控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也无法保证科研预算的贯彻执行。建立并完善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报告制度,便利了财务人员及时掌握经费使用情况,能进一步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率,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一旦发现预算与经费执行存在较大差异,财务人员要予以高度重视,将具体情况上报科研项目负责人,对出入情况及原因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保证科研项目财务支出的科学、合理[2]。
3.科研经费结算环节
(1)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的项目决算意识。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定期举行科研经费相关讲座,进一步普及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树立起科研人员较强的决算意识,提高科研人员的经费预算觉悟,使之主动配合财务部门工作,保证科研经费预算的科学,对于预算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要及时予以纠正,保证科研经费预算的有序开展。
(2)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科研经费惩戒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要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就要建立并完善奖励机制,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建立起完善的惩罚和约束机制,对不合理使用或者浪费科研经费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和惩罚,不断纠正科研人员的行为,将科研经费管理条例落到实处。事业单位要从宏观上把握科研项目最新进展,加强对项目支出、预算执行以及项目进度等相关情况的审查和监督,考核其是否符合规范,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科研项目的社会效益。
(3)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科研经费结算制度。事业单位在制定具体的科研经费结算制度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明确规定结算内容和结算时间。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科研经费结算制度的相关条款,准确认真的做好项目经费结算工作,缩减结余经费的挂账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这部分结余资金,提高科研经费的效益。科研项目完成以后,财务部门要及时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保证科研经费结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4)定期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财务部门要切实履行其职能,定期审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保证财务支出的科学。同时,财务部门要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科研经费审批、立项以及执行等情况,加强对科研经费去向及使用的监督,并将具体情况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在审计和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给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妥善解决问题,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推动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3]。
三、结语
事业单位要切实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就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要认清自身科研经费管理现状,正视问题和缺陷,不断以科学技术武装头脑,妥善解决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事业单位的科研管理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付宁.我国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04).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内部控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10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02
0 引 言
“十三五”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当中,创新位居首位。我国只有创新,才能把握发展自,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创新的主体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近年来不断增大,科研经费也不断增加,随之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的投入产出比低,成果转化率低,这些都使国家及社会大众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关注度增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为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教育部于2012年针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发了3个文件《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立项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新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这些文件都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指明了方向,但如何将政策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仍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难点。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
2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主要是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负责编制,他们缺乏预算管理等财务知识,对国家出台的最新项目管理办法知之甚少,使项目的预算编制不够合理,缺乏约束力。
2.2 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预算执行效果差
目前,高校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普遍是重事前立项,轻事中管理及事后审计,所以一旦项目立项,科研人员就将预算抛之脑后,经费支出随意或不支出,预算执行效果差。
2.2.2 课题执行过程中,有些事项缺乏相应的审核审批手续
课题执行过程中,有些事项缺乏相应的审核审批手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外拨科研经费。目前高校外拨经费混乱,常有订立假合同,以虚假经济业务套取资金,将资金转到与科研人员有关联的公司等情况。二是预算调整。科研人员在课题实际进行中,很难保证经费支出和课题预算一模一样,肯定会遇到某些方面不够花,某些方面花不了的情况,国家也规定了相关科目的预算调整权限,但一些科研人员随意调整,导致审计过不了,结题不能顺利通过。
2.2.3 购置资产程序混乱,资产后续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高校采购审批及政府招标采购程序耗时长,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在进行资产采购时,故意化整为零,以此来逃避学校采购审批程序和招标程序。资产入账后,资产管理部门疏于对资产的信息登记、日常管理等后续问题,造成资产重复购置,没有达到仪器共享的目的。
2.3 结余资金处理不及时,审计部门未发挥应有作用
高校科研项目结题时,结题不结账的情况非常严重。科研部门负责项目结题,财务部门负责课题结账,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问题,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导致结题不结账,剩余资金大量闲置,资金利用率低下。
很多高校审计部门只有在最后结题时对课题大概的检查,忽视了项目的日常审计。由于缺乏这种内控机制,项目从申请到结题这个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无法反映出来。
2.4 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受阻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需要科研、财务、资产与审计等多部门参与的整体过程。目前,多数高校的各部门都是各司其职,信息的交流、沟通不够,而信息沟通恰恰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信息的不对称会直接影响高校经费鼓励内部控制的效率,导致科研经费利用率低,投入产出比低。
3 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3.1 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
目前,各高校科研经费的相关管理部门都有各自的管理系统,每个系统都是独立的,信息互不相通,科研人员要想查看一个项目的相关材料,既要进财务系统,又要进项目系统,给科研人员造成很大的不便。各高校可以建立一个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包括从项目申请、预算审核、中期进展、项目决算到资产登记等多方面的模块,实现全过程数字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各个部门的人员赋予不同的权限,在其权限范围内行使各自的职责,科研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查看各个项目的进展。同时,系统具有提醒功能,当课题临近中期检查或结题时间时,系统自动提醒课题负责人。
3.2 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各部门协作
第一,在项目管理中,科研、财务、资产管理及审计等多部门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科研项目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独立工作,而是多部门团结协作的工作,部门之间要做好信息传递、沟通。
第二,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门设置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机构或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管理机构或人员主要负责项目申请时的预算审核、立项后项目的拨款、项目中期检查、预算调整、决算编制、第三方审计、结题后剩余经费结转及项目档案管理等相关事宜。最大程度地减少科研人员非专业性事务的羁绊,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3.3 在学校内部建立教师信用等级档案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家提出了单位信用等级评价的概念,这就把单位的诚信问题提上日程。各单位内部也应该对各位教师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各单位可以制定信用评价的指标及标准,根据不同等级的信用加以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或者将信用等级与绩效挂钩。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科研人员的诚信问题,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4 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的重要制度,它可以更有效地保证项目的进行,从而提高效率。高校应该从学校的整体高度制定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文件,解决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一系列问题。①明确项目管理各相关部门的权限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②建立统一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实行事前预算评估、事中经费监督、事后审计的全程管理。③建立外拨经费审核审批制度,对外拨单位的资质、项目的合同书、项目的预算书等资料进行审查。对于科研人员有关联的公司进行摸底清查,杜绝层层转拨、变相转拨经费、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为他用的现象,确保科研资金的安全。④建立项目跟踪,审计机制。对重大、重点项目,审计部门应该全程跟踪检查,对于一般项目,审计部门要定期进行审计。⑤资产部门要对科研项目形成的资产进行标记,统计,及后续管理,并建立执行政府采购制度,避免故意采购化整为零的仪器设备。⑥建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项目结题后,项目的计划书、合同书、结题报告、审计报告、科研人员依托项目取得的专利,论文、获奖等情况都需要进行统计整理归档,这样有助于以后的资料查询,改变以往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
4 结 语
为了保障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有序支出,高校必须完善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让各个职能部门参与到科研经费的管理当中。同时要建立科研经费监管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的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高校各部门应该团结协作,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发挥学术优势,参与竞争,促使高校与社会开展更加广泛的科研协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袁继英,申岩,赵洁.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4(28).
[2]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3]吉慧鸿.高校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5(12).
关键词:高新企业;研发经费;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2-0162-02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第172号文),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资格加以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尤其是文件中对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规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认定要实行三年复审制度。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必须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科研开发费用核算体系,才能充分满足文件规定的条件,进而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根据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结合研发项目的特点、会计核算的要求及高新企业资格认定过程中的相关财税政策,对构建研发项目经费的会计核算模式与应用进行探讨。
1 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研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高新技术企业首先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研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提高研发经费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制度对承担科研开发项目的部门和经费核算的财务部门及相关人员加以规范和约束。
2 明确研发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企业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潮流,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优选项目,保证研发项目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科研开发经费要做出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落实管理职责,并加强对项目研发费投入效果的评价和考核,追求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研发经费要按科研项目和课题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研发费支出应纳入财务统一管理,按项目实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落实项目责任制。
3 完善机构设置,明确部门职责
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和完善研发项目的组织机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酌情设立专门的研发管理机构或归口部门,落实研发课题的“项目负责制”,明确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并负责对研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批、中期检查、项目验收、知识产权登记及经费使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企业财务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研发费用核算体系,全程参与研发项目管理,从项目预算编制、项目预算执行管控、项目资金合理调配、项目决算、项目验收评审等各个环节入手,确保客观、完整、准确地核算研发项目费用支出。
4 构建完整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
4.1 建立科研项目的预算、决算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科研开发项目的预算管理制度。编制科研经费专项预算,形成每个科研项目的具体预算,研发费用预算指标要按科研项目、费用项目层层分解,将预算指标落实到具体处室,形成全方位的预算目标控制责任体系。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可以将事后控制转化为事前、事中控制,更好地实现科技投入的计划性、可控性,提高科研开发项目成功的几率。
科研开发项目执行中,企业财务部门要对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进行明细核算,对每项技术、产品的研发费用都要设置单独的项目辅助账,便于对项目经费的预算、控制、管理,也有利于研发成功后申请专利。同时,在项目执行期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经费进行审查和监督,加强经费开支去向的监督和经费成本的控制。科研项目成本结算后,还要认真开展项目经费决算工作,以有效地评价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情况,并落实项目奖惩机制。
4.2 规范研发费用的核算范围
企业应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规定,明确研发费用的列支范围。严格按照八项费用的核算范围归集研发费用,做到准确归集、正确核算,确保符合要求的研发费用不漏项;同时还应严格禁止将不符合《工作指引》要求的费用支出项目计入研发费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情况,另一方面也避免企业在复审工作中出现问题。
4.3 研发费用支出的会计核算
企业应该在“管理费用”下设置“技术开发费”二级科目,用以核算和归集企业各类研发费用。但为了使各科研项目所发生的研发费用更加明晰,企业可以设置“研发支出”一级会计科目,下设“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二级科目,并按核算内容设置费用明细项,再按照研发项目设置辅助核算,期末时将“研发支出”科目余额结转至“管理费用”下的“技术开发费”科
目中。
4.4 完善研发费用的报销、审批制度
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研发费用报销管理规定,规定研发费的使用范围、权限、程序、流程等,明确研发费使用的责任,为会计核算的有效管理奠定基础。
4.5 研发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
开发阶段项目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转入无形资产;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作为费用性支出。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根据收益原则分摊到相应成本费用。
若用于研发新项目,并形成新项目的一部分或新项目在技术上更为先进,应将无形资产剩余价值全部摊销计入“研发支出”。
4.6 正确归集与分配研发费用
正确区分企业的研发成本与日常生产经营成本,对于科研人员同时从事研发活动和日常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标准。
为落实项目负责制,企业要按项目进行归集和核算研发费用,对研发项目所耗用的人工时、材料消耗、折旧费用等需要逐一登记台账,并作为项目间费用分配的依据。
4.7 加强研发费用支出的监督和过程控制
高新技术企业应重视对研发项目经费支出的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研发费用支出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建立研发项目考核激励制度。
企业财务部门应加强研发项目的过程控制,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批项目预算,依据项目进度,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差异应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纠偏措施。
4.8 报表设置及信息披露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其储备与研发费用的投入息息相关,为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发费用使用的合理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盈利能力以及生存能力。研发费用的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至关重要。企业应增加反映研发费用投入情况及研发费用支出情况等报表,用以反映企业研发活动。
在披露研发项目情况时,首先应对研发费用财务信息及时、准确地披露,以便于信息使用者对研发费用投入产出的效益作出评价和预测。其次应加强对于研发费用相关的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使信息使用者得以看出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未来的市场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企业只有构建一套完善的研发费用核算体系,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不断加强研发费用管理的基础工作,提高研发费用会计核算水平,才能使企业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复审,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第
172号文)[S].
[2]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
[2008]第362号文)[S].
[3] 高新技术企业会计核算指引.
【关键词】基层科研 项目管理 问题 对策
1.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为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提高竞争力,而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等全程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在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科研项目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比例的加大,科研项目在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科研项目实施科学有效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2.基层科研项目管理存在问题
对科研项目实施科学化、制度化管理对我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基层的科研项目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科研事业的发展。
2.1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施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在我国,科技主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还存在制度滞后、监督不力而且办法多、执行难度大,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
项目管理办法中关于科研项目的监督管理也没有明确的职责要求及标准,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控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通过负责人定期填写报告以及主管部门随机抽查的方式,无法了解到基层科研项目执行的真实情况。
2.2项目评审及验收操作不健全,缺乏专业性
(1)立项评审
目前我国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实现专家评审、科技主管部门审批的两级评审程序,但还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的操作标准和程序,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专家评价随意性强、科研公关等问题。另外,项目系统实际需要的经费往往也无法做出合理的评估,由于科技主管部门对科技项目的专业背景不熟悉,随意删减项目经费,从而影响项目的完成质量。
(2)科研项目结题验收不充分
基层科研项目的验收小组往往是临时组建,缺乏专业性,而项目的验收工作无法深入了解项目内容,只是存在于形式,也无法发现深入及针对性问题,项目的完成情况也就缺乏全方位评估,影响了评价结果。
2.3项目预算管理不规范,缺乏合理性
预算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约束力不足,缺乏绩效预算。
(1)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项目预算并不能全面真实的反应科研活动的全部成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费预算规定的支出条款与完成项目的实际支出内容无法完全相符,另一方面表现在科研项目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很好的利用财务信息,与财务部门结合不够,主要凭经验估计,绩效预算意识薄弱,导致基层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小支出、大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
(2)预算的约束力不足
预算一旦通过审批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对科研经费管理具有约束力。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些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预算执行意识淡薄,随意调整预算支出结构或不能严格执行预算,导致预算与决算的差异。同时,预算约束力不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财务部门的监督不到位。财务部门只是依照相关财务制度而不是预算批复书管理科研经费,监督和控制经费预算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3)缺乏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是狭义年度预算的依据,也是科研单位考核经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但基层科研单位大部门并没有实行绩效预算,绩效预算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3.加强基层科研项目管理的对策
3.1提高对基层科研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科研单位要提高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加强基层科研项目管理的前提。科研人员要充分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的作用,强化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研究成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能否发挥重大作用和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3.2完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立项管理制度、评审管理制度、监理制度以及内科制度等,明确各管理主体的权责及管理程序是确保科研眼目按计划实施及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
(1)巩固和深化科研课题制
2002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等四部委《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我国科研计划和科研项目全面实施课题制管理,并与当年5月颁布了《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对科研课题招投标活动和课题评审评估做出了具体规定。科研项目实施课题制管理,有效的提高国家科研课题管理的科学性,优化了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国家科技课题招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科学事业发展。鉴于目前我国科研项目存在的立项审批问题,要进一步在科研单位中巩固和深化科研课题制,以完善科研课题管理制度体系,确保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2)落实和强化科研项目的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最基本的制度。制度中明确规定了相关单位的管理权限及管理职能、立项的程序及原则、经费管理计划、专利申请、项目实施、项目检查及项目变更及解除等,科研单位要积极落实内控制度,强化内控制度对科研单位活动的规范性及约束力。
(3)改进科研项目审批管理制度
科技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的审批管理制度,要成立专业化的项目验收小组,选择专长相符、学术地位高、知识面广、思维敏捷、评判公正的科学家,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作出全方位的评估,及时发展针对性问题。另外,科技项目行政管理人员要扎根科研一线,多参加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与优秀科学家多交流,掌握学科前沿研究方向和最新进展情况。
(4)建立科研项目监理制度
建立科研项目的监督制约机制是杜绝经费使用不合理及学术腐败的有效手段。科技主管单位可依据相关法规政策、科研合同及监理合同,建立专门部门已相对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科研项目进行观察或检察,并对研发质量、进度、效益等进行监督检查,并有权利作出相应处理决定或建议,落实科研项目研究的健康安全、保密和专利申请措施,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3.3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强化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师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投资实业效益的关键,要从科学编制预算、严肃执行预算、加强预算监督和控制三方面做起。
(1)科学地编制预算。
合理合理的编制预算是强化预算管理的前提。相关部门要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核算课题成本,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和预算标准。第一,要确保经费预算规定的支出条款与完成项目的实际支出内容相符,如果国家财力不能满足基层科研单位基本支出时,政府主管部门应重新认识和定义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本,为合理编制科研项目预算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要重视绩效预算的作用,以上一年预算绩效考核情况为基础,编制本年的经费预算;第三,科研单位要建立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模式,提高科研人员预算编制的意识。
(2)严肃预算执行
预算一旦通过审批,具有法律效力,不得更改,科研项目人员要按照预算严格执行。预算执行的内容是依据国家政策和项目合同对经费使用的规定,督促和监督项目承担人按照项目预算执行,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严肃预算执行,可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实行科研项目合同制。通过合同形式约束科研活动的行为,严格要求项目负责人全面认真地履行科研合同,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科研任务;对违约的科研人员应给予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就是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要求
科研人员要转变科研经费使用观念,提高预算意识,按批复的预算科目安排科研业务支出。
(3)加强预算监督和控制
加强预算监督和控制是科研项目的监理制度的重点。在三位一体(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的审计模式,监理部门要做到:第一,开展项目执行中期检查,分析存在问题,及时调整项目内容和经费;若发现挪用、转移资金问题要及时处理,并
终止项目,严重者要追究法律责任;第二;项目结题验收终期要进行决算和审计,同时大力开展项目绩效考评,推广绩效预算。
3.4加快推广现代科技手段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实施科研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要加快推进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普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提高管理水平。
4.总结
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对科技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我国基层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相关单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完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体系,强化科研经纬的预算管理,并加快推广现代科技手段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晶晶、.科技发展决定中国的未来[J].广东省基础研究工作动态2011,(6)
[2]邹蓟、张冬.关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的探讨[J].科技咨询,2008,(6)
一、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2011年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该条例增强了政府采购的可操作性、推进了政府采购信息的公开、界定了政府采购各方当事人的权责。目前高校基本上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1999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2年)》制定高校物资采购的相关规章制度,用以规范物资采购工作。由于政府没有制订更具体的实施细则,使得一些制度过于陈旧,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一些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程序约束,存在着漏洞;部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具体实施有一定难度。同时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目标考核及奖惩制度,管好管坏一个样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
(二)高校物资采购风险防范意识较弱 高校物质采购风险贯穿于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其包括外因型物资采购风险和内因型物资采购风险两种。外因型风险主要源于高校外部环境因素,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价格风险、质量风险、贬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内因型物资采购风险主要是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不善和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问题和风险,具体包括采购计划风险、采购合同风险、采购验收风险、采购责任风险。高校虽大力推行建设任务项目化管理,不断加大采购环节的监察力度,但在物资采购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物资采购计划编制困难 高校资采购包括设备采购、图书采购、药品采购等大宗物资采购,采购预算的编制大多是按学校本年度的招生规模和科研项目来确定的,在执行过程中因教学、科研立项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高校对于政府拨款以外的各类经费(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国内外捐赠款等)是很难在年初预测相关的结果,经费只有在相关立项公布后才能确认,立项经费金额通常很高,这对年度采购计划的编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四)高校物资采购价格信息掌握不全面 高校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中,对于重复购置的物资,如价格未发生变化的,以供应商上次提供的成交价格为依据执行;如价格发生变化的,则按掌握的最新市场价确定。在物资采购价格确定的通常做法下,对市场竞争激烈、供过于求或因技术成熟而改变了独家垄断供货的物资没有调低申报价。此外,还存在着少数供应商的采购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同类物资供应商的情况,这其中不乏存在着不规范行为。
(五)高校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有待规范 高校规定限额的物资采购,应签订正式的合同,以合同的形式来约束和规范采购行为,避免价格效益的流失和经济纠纷的发生。高校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对采购物资的市场调查不够、取得的供货商档案资料不全、供货商的履约能力判断不足等原因,导致有的合同中存在因供应商缺少资源实力,加价将合同转给其他供应商的情况、有的合同中还存在供应单位内部人员从本单位承揽业务,以供应商名义签订合同的情况,这些合同的履行都会损害到学校的利益。
(六)高校物资采购经费方面存在问题 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教育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一般规模的高等院校物资采购量每年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近几年,有关高校物资采购的腐败新闻不时见诸报端。高校应如何规范使用物资采购经费,防范采购腐败现象,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七)高校物资采购管理信息沟通不及时 高校物资采购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二种方式较多。高校在邀请招标采购方式下,一方面高校采购部门因某些采购项目供应商较少,达不到法定的3家而发愁;另一方面许多供应商因不能及时获得采购信息,错失对高校某些采购项目的投标机会。采购部门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做出有缺陷的决策,导致有些厂家不能完全响应投标书的要求,供应的产品不合格。有的商家甚至串标围标,给学校造成损失。
(八)高校物资采购监督体系不够健全 高校物资采购监督应采用经济监督方法(审计监督)、行政监督(法规办法、规章制度等)方法和法律监督方法,对物资采购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质量控制、货款结算和储备管理 8 个环节进行监督。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高校物资采购的法律对物资采购的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监督,这就使得高校物资采购监督缺乏规范、监督效果较差。
二、加强高校物资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物资采购政策与程序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高校物资采购管理暂行办法》、《高校招标采购人员工作管理办法》、《高校招投标管理规定》、《高校招标资料档案管理暂行办法》、《高校评标专家聘用及管理办法》、《高校采购人员的工作职责》、《高校实物保管人员职责》等制度文件,用以明确责任,使物资采购工作有制度上的保证。同时高校还要制定一系列规范的采购文本例如《高校招标采购文本》、《高校竞争性谈判文本》、《高校询价采购文本》等,用以规范采购程序。高校还应成立物资采购小组、设立内部的采购组织机构,以形成内部各部门之间责权明晰、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
(二)完善高校物资采购风险管理 高校在对物质采购管理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物资采购管理风险的评估机制和物资采购管理风险控制机制,以保证各种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实施。高校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对物质采购流程的监控,比如审核供应商资质、评估供应商资质和财务状况,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等都是降低物资采购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合同风险、责任风险的有效手段;对采购物资进行验收、审核验收单的价格和数量是否与采购单一致、审核付款手续是否健全等都是降低物资采购计划风险、采购合同风险、采购验收风险、采购责任风险的有效手段。
(三)强化高校物资采购管理控制活动 具体包括:
(1)物资采购计划。高校在每一年度都应编制物资采购计划,相关管理部门都应按采购计划严格执行,对于年度内具有资金来源的立项追加,要及时调整采购计划。一是高校物资采购计划应在现有实际库存和本年度物资采购需求的基础上编制,采购计划的技术指标、物资数量和价格应明确,采购计划批准后学校应安排经费予以保障实施。二是高校各部门负责人应按照职责分工和授权范围对提交的采购申请进行分类初审,对不符合规定的采购申请,可要求请购人员调整采购内容或者拒绝批准,对于紧急采购情况,应在规定日期内补办相关手续。三是高校重要的和技术性较强的物资采购,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四是高校应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采购,组成供应商评价小组,集体决策选择供货商,并定期调查和复核。
(2)物资采购申报价格。高校物资采购管理部门应在采购计划范围内按规定程序进行价格申报,在物资采购申报价格确定的过程中,即不要高估虚报,也不要因为压价而忽视了物资质量。
(3)物资采购合同。高校物资采购合同的管理包括采购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签订、采购合同的执行、采购合同的保管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之前,按“货比三家”的原则进行市场调查,取得供应商完整的档案资料,了解供应商的信誉和履约能力,确定供应商的签约资格。二是物资采购合同的签订程序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参与谈判代表的人数应在2人以上,参予谈判的代表应具备相关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供求双方变更、解除或终止合同的理由要充分,同时要签订书面变更协议并履行审批手续。对于已发现的将严重损害学校利益的合同,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三是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应全面、严格的履行采购合同的内容,对于合同执行过程中的违约,应分别情况进行处理,如供应方违约,应及时组织索赔,如本单位违约,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四是高校应设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来完整的归档和保管物资采购合同。物资采购合同的归档内容包括采购合同正本、合同补充协议、技术协议、采购订单、合同评审表及其他合同附件。
(4)物资采购计划执行。高校物资采购计划执行包括采购执行、采购验收、采购资金的结算、采购资金的核算四个部分。一是高校采购部门应按采购计划、采购申请单已确定的采购方式和供货商进行采购。对于设备、教材、图书等大宗物资的采购,应采用公开招标的政府采购方式。二是高校应设置独立的部门或人员根据货运单、发票和经过批准的采购合同副本、采购价格申报单、采购计划进行采购验收。对于超过采购合同的进货数量和提前到货的采购要经过适当批准;对于逾期未交货者,要按合同规定给予罚款或没收违约金;对于短缺物资和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物资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组织索赔。对于发票、货运单、验收单等原始资料上载明的价格要与价格申报单、采购计划、采购合同一致,价格的变动要经过核准;运费应符合确定的价格标准。三是采购付款要符合资金结算制度,财会部门要在对物资采购申请单、验收单、供货商发票等审核无误的基础上,编制记账凭证。办理采购付款要经授权人审批,并按合同确定的付款方式支付给指定的收款人。四是在采购资金的核算中,对于预付账款要经过申请、审批的程序付款;收到采购物资后,财务部门要根据供应商发票及时冲减预付账款并定期与供货商对账。对于采购形成的应付账款要定期编制应付账款账龄分析表、物资已收发票未到情况汇总表;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通过比较本期与上期各应付账款明细账户余额、相关比率和相关费用账户金额,确定应付账款有无异常变动。
(5)物资采购经费管理。高校物资采购经费是有效开展物资采购工作的前提,高校财务部门应依据采购预算控制好采购经费的使用,专项采购经费要实行专项管理,不得随意挪用;对于长期未使用的采购经费,财务部门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财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与供货单位进行对账,核对采购及欠款情况;高校纪检部门对物资采购过程中供应方给予的明示折扣,是否如实入账、涉及物资采购的相关人员是否取得暗扣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收取的回扣收入,一律纳入学校的统一核算与管理。
(四)加强高校物资采购管理信息沟通 高校为达到对物资采购的有效管理,高校内外部之间的物资信息流动应保持通畅。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浏览物资信息网站例如实验室设备采购网、实验室信息网、现代教育装备网、仪器信息网、中国政府采购网、慧聪网等,了解厂家的资信、产品技术性能、公开报价等方面的内容,实现高校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高校物资采购从基础数据管理开始,建立和完善与采购有关的基本数据库(采购论证、审批、立项数据库、招标流程管理数据库、评审专家数据库、供货厂商信息数据库、合同履行管理数据库等),使用过程中应依据最新资料及时对其进行更新,定期生成报告并对报告信息与其它信息(如财务信息等)存在的差异及时处理,实现高校内部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的大容量、快速传递。
(五)健全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监督机制 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监督体系的建设中,要健全物资采购监督的法律体系、明确物资采购经济监督的方法,才能保证高校有效的执行监督。高校应制定与《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相配套的《高校招标管理规定》、《高校采购合同管理办法》等实施细则,使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另外高校应对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进行完善,内审部门不仅要对物资采购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还要对物资部门的采购行为、校内各部门计划的提报(设计、设备、技术、用户)、指定采购等行为监督,通过采用观察作业现场、询问相关人员、审阅物资采购档案、审查物资采购经费收支的会计资料、研究分析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对物资采购流程采用穿行测试等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对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及风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