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办法

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办法

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社会各界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高校,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也是日益关注。本文从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入手,从预算编制、管理办法的重构、管理和服务并重理念的提出、科研绩效考核以及科研项目涉税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为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 科研项目 资金管理

一、 引言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R&D经费856.7亿元,2009年全国高等院校R&D经费468.2亿元,5年间投入增加了388.5亿元,增长了82.98%,年均增长16.6%,远超过全国GDP的平均增速。为实现本届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科技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我国必须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尤其是高校作为科技人才的集聚地,需要持续加强投入。

随着对高校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也日益受到重视。2012年开始,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相关部门也逐渐加大对科研经费使用的追踪问效和审计力度,审计中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 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的功能还没得到充分发挥

预算编制不够合理、科学,预算执行刚性不足,控制不力,预算调整较为随意,缺乏依据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预算项目和会计科目之间衔接还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给预算控制带来一些麻烦。根据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各类科研经费在申报时必须按照预设的预算项目编报项目经费预算,而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要求,在核算科研经费等经济业务时,必须通过特定的会计科目来反映。由于会计科目和预算项目内涵不尽相同,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比如“数据采集费”主要指用于数据采集的人工费、差旅费、邮电费等,这一个预算项目所对应劳务费、差旅费和邮电费等三个会计科目。而且,在预算执行中,有些预算项目之间可以互相调剂,没有确定的金额和比例,给预算控制带来一定难度。比如,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要求,“严格控制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项目实施中发生的三项支出之间可以调剂使用,但不得突破三项支出预算总额”。

(二)科研经费管理缺乏一个统一的办法,执行难度较大

科研项目根据经费来源的不同分为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纵向项目又有国家、省、市(厅)等不同级别之分,就国家级的项目就有诸如《“985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技部科技计划管理费管理试行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办法,横向项目一般根据委托方或科研合同的要求,有些甚至都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多种经费管理办法的存在,虽然有利于对各自的项目经费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各经费管理办法相互独立,不利于科研人员和高校财务人员对政策的理解把握,影响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执行。

(三)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不到位较为突出

一方面,部分教师法制意识淡薄,他们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经费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课题组所有。另一方面,高校片面放大了财务、科技处等部门的服务职能,弱化了这些部门的经费管理职能,双方力量悬殊,导致高校经费管理相关部门地位不高,起不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再者,有的高校内审部门不注重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这些都造成对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使科研经费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

(四)科研项目经费绩效管理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益偏低

部分科研项目资金存在超预算范围、超支出标准使用的现象,如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绩效工资等人头费开支内容不合规、不合理,且占比较大。另外还有超标准列支会议费、差旅费,列支较大比例与本项目无关的办公费用等。科研项目经费结余过大,结题不结账现象依然存在,结余资金往往被用于非科研项目开支,这些都影响了资金使用绩效。

(五)科研项目涉税问题还比较突出

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的通知》(财政部财综[2013]57号)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取得非国库集中支付来源的财政性资金,暂可向付款单位开具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根据文件要求,高校从兄弟高校、全额拨款的科研单位和政府其他部门取得的项目经费,可以开具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应为非税行为,不需要缴纳各项税金。但是税务局却认为这些经费应该纳税,理由是根据国税总局的规章制度要求,只有经批准的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及与之有关的技术服务才属免税范围。还有,税务部门还要求高校就科研经费结余缴纳企业所得税,我们认为是不合理的。根据制度要求,高校不需对业务成本进行核算,包括科研经费,高校对科研用房、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以及科研人员工资没有对象化,均从教育事业费中支出,没有分摊列入科研成本。另外科研项目经费的目的是研究而不是盈利,根本不是经营行为,而且科研项目的研究是一种周期性的行为,有一定的研究周期,年末结余并不是最终的项目结余。因此,对高校征收企业所得税是十分不合理的行为。

三、对策分析

(一)科学编制预算,完善预算调整程序

由财政部门牵头,进一步完善制定科学的支出定额标准,对科研差旅费、会议费、劳务费等项目,制定明确的人均定额标准,并严格按标准编制和执行预算。同时,根据科研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材料费、测试费和协作费等项目,要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合理的调整自,适当允许相近科目支出之间调剂使用,并强化预算约束。

(二)制定统一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国家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众多,根据现行的经费管理办法,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支出项目及其范围也不相同。对所有的科研项目,均通过制定规范的经费管理办法统一管理,比照目前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科研项目经费开支范围,规范项目实施单位行为。

(三)加强财务信息化水平

通过财务管理软件,对预算项目和会计科目进行对应和分析归集,使科研经费报表能够直接从财务账上取数,便于及时向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提供经费分预算项目的使用明细,及时纠正执行中的偏差,保证预算执行的科学性。

(四)进一步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和服务工作

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通过制定各类管理制度,赋予财务处和科技处在经费管理和监管方面的主体地位;要认真执行国家相关经费管理制度,严格审核各项经费的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执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各项制度,对人头费的开支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发放,对符合政府采购要求的货物、服务采购一律按法定的采购方式、采购方法和采购程序执行;重点加强对科研项目外协经费的管理,建立外协单位定期审查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科研服务工作,服务和管理并重。要加强科研服务队伍建设,在财务处、科技处和各院系设立专、兼职的科研服务岗位,配合项目负责人开展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要加强对科研服务岗位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工作,重点强化科研项目负责人的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意识,使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熟悉掌握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科研活动、依照预算合理使用经费。

(五)建立科学高效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

进一步明确高校绩效工资的政策范围,建议科研劳务费和科研绩效支出不占学校总绩效;根据高校科研项目的实际绩效安排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比重可适当加大,以充分体现绩效支出对项目推动的激励作用,同时可缓解科研人员找票报账的情况;强化科研项目结果管理,弱化项目结转结余管理硬约束,通过政府、企业购买科研服务的形式,将研究成果和科研产品推向市场,项目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好的,其项目结转结余允许用于安排其他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

(六)要进一步落实科研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务部门要和财政部门加强协调,就高校科研项目涉税问题出台相应管理办法,明确高校科研项目的征税范围。要从鼓励科研和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对科研项目的结余免征企业所得税,即使征收,也应根据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的净结余征收,而不能简单按各项目年末结余征收。Z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2013.

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尽管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但原始创新并不显著,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从实现路径角度科学界定了科研经费绩效,并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创新性运用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围绕质量管理的原则,具体论述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方法,并提出运用质量创新管理工具对科研活动行为绩效和成果绩效进行评价。最后据此理论,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未来方向提出有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

当今世界处于繁荣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各国为了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力的制高点,纷纷加大对科研领域的投入。如何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绩效,提高科研成果投入产出比例,是各国科研管理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有数据表明,2008年-2012年5年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总额增123.10%,其中在科研创新方面占据天然优势的高校占据了全国科研经费将近一半以上,而此期间,全国登记科技成果总数5年间增长43.79%,对比科研经费投入增长率,科技成果产出的增长率远远低于科研经费的增长率[1],这反映出我国科研经费使用绩效不高,创新效率有待提升。因此如何创新管理高校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绩效,是中国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面质量管理(TQM)起于产品领域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企业提高自身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菲根堡姆提出的,他认为“TQM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该理论强调顾客满意、组织领导与战略、组织结构、学习与持续改进、精确度量、向员工授权、考核与激励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定量化,从传统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变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国际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中经历四次修改完善,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抽象得更为一般化,使其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如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环境系统管理等[2-4]。最早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是英国,之后大量学者围绕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开展大量研究,如魏欣亚[5]借鉴全面管理思想,构建高效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张志生[6]提出了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实施和评价持续改进的途径和具体措施,提高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运行的有效性;赵醒村[7]通过对现行科研课题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因此目前研究大多数从科研质量管理模型角度开展理论分析,大多数集中在落实科研质量管理步骤和措施上,对科研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研究相对较少[8]。在科研质量管理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领域,大多数学者集中在对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构建、体制机制建设[9-11]等方面研究,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运用于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系统中的几乎没有,故笔者在前人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应用研究基础上,科学界定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性提出其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过程质量控制,以激发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系统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推进科研成果产出效率,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一、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的科学界定

目前,管理领域对绩效的理解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绩效视为结果,典型代表是Bernardin,他认为:“绩效应该是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12]第二类是将绩效视为行为与过程,典型代表是Compell等一派人,他们认为:“绩效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本身,是人们实际做的并且可以观察到的行动或行为。”[13]第三类是前两类的的综合,典型代表是Brumbrach,他认为: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其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14]。本研究倾向第三类观点,认为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应该是从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实施、中期评估、结项验收等全过程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结果表现。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主要体现为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科研人员学术责任、科研管理人员监管责任等五方面的执行程度。这里的经济性是指在保证科研项目研究目标的前提下,科研经费使用降到最低;效率性是指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成果产生数量和质量的对比关系,即在相同的科研经费投入条件下,科研成果产出的周期更短,数量更多,质量更好;效果性是指将实际产出的科研成果与预期成果进行比对,预期成果目标实现的程度,尤其是在产业推广中的价值;合法性是指科研活动过程中,科研经费是否诚信、合法使用,科研成果是否是诚实自主研发结果,而非剽窃结果;环境性是指科研成果本身或产出过程对环境的友好性,对社会群众身体健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程度。以上科研经费管理全过程的活动或行为表现影响着科研成果产出的结果表现,科研成果的产出结果表现又是活动或行为表现的具体体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方法

(一)全面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的方法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从系统和全局出发、为用户服务、预防为主、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与决策、不断改进、以人为主体贯彻群众路线、质量与经济统一、突出质量的管理等八个方面。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思路可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即在科研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把握基本原则,分别是将科研经费绩效作为关注点、高度重视高校科研项目顶层设计、鼓励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强调过程管理、坚持质量管理的系统性、注重持续改进、基于事实分析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产研关系。

1.将科研经费绩效作为关注点如上述所述,将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结果表现作为关注点。一切科研经费管理围绕着“持续改进活动或行为表现和提高科研成果质量”这个中心。

2.高度重视高校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有效的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是决定科研经费绩效的重要因素。作为科研经费主管部门,在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管理体系中应发挥以下作用:高层领导重视科研质量战略与规划,设计真正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项目申报指南,强化自上而下的学术责任意识,建设统一的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绩效方针目标,健全管理、成果评价与监督机制,寻找持续改进的机会等等。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3.鼓励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参与管理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主要包括高层领导、科研管理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研发人员、教师、后勤保障人员等都应该参与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对经费绩效负责。从文化氛围、管理精细化分工、考评机制上鼓励全体人员分层参与管理。领导者应统领全局,优化学科布局,开拓新研究领域,保证科研经费流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管理者应加强思想、业务培训,强化服务意识,精通管理业务,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力求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管理者,为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保驾护航;研究者应把握研究成果进度和质量,及时攻关科研难题,合理使用经费;专家应对项目评审、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价值。

4.强调过程管理根据PDCA(戴明循环)管理模式加强科研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它包括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研究实施、中期评估、结题验收、后期成果转化推广等全过程。在项目申报阶段,为了防止相似项目套取不同来源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的申报必须基于同一管理平台上申报。项目申报的范围必须事先经过社会调研、专家论证,优选符合国家、社会重大需求的研究方向申报项目。在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各类支出预算须经过财务专家核算才可立项。在项目研究实施阶段,项目主持人应对课题组成员的实施目标分解任务执行状况和科研诚信度进行督促检查,实施单位财务处需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科研处需对项目完成进度进行严密跟踪管理,后勤资产部门应对采购各类设备、器材进行严格审核、统一进仓管理,环卫部门应对研究活动的环境友好性进行跟踪管理,经费绩效领导小组应随时对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能进行监管。在中期评估阶段,应对项目中期预期成果进行评价,对于无进展项目视情而处,撤销或继续监查,后期经费暂停拨放,防止经费浪费。在结题验收阶段,召集专家举行评审论证会,严格对照项目合同书检查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和效率性,同时评价研究产出成果的质量并予以奖惩,建立全过程管理记录档案保存。在后期成果转化推广阶段,一方面加强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创造项目成果企业对接的平台,加大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上各阶段的过程管理可以抽象为基于过程基础的TQM模式,如图3所示。

5.坚持质量管理的系统性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即六大系统,分别是顶层决策系统、质量资源系统(人力、设施、设备、环境)、质量信息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科技档案系统)、质量审核系统、质量过程系统、质量操作系统(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监督作业规程)。质量系统运行情况可以通过科研成果质量、领导重视程度、全员参与度、经费使用效率、资源保证度、过程控制力、持续改进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

6.注重持续改进在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系统管理中,通过内审、外审发现问题,找到偏差原因,并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绩效水平。持续改进在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具体表现为高度重视质量管理系统建设,创新管理方法,适时制定新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操作规程,从而提高科研管理和研究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的结果表现。

7.基于事实分析的决策方法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决策准确性取决于及时、可靠、真实、全面的质量记录、质量信息和数据分析。制定质量目标是基于决策方法的典型过程。制定质量目标的方法可以遵行平均先进性、关键性、激励性、调节性原则。平行比较本单位科研经费以往绩效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关键突破点,将质量目标分解到院单位,再分解到每位人员,明确每位人员质量目标和在实现质量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激励措施保证每个质量控制点的目标实现,并且及时调节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8.互利的产研关系互利的产研关系要求以科研主体为中心,把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一个三方利益共同体,实现供需互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具体来说,首先三方达成供需一致,建设协同创新合作关系,接着通过知识流、资金流为合作创新奠定基础,然后通过项目集群、基地集群等方式,攻克技术难题,推广应用到生产中,表现为产品[15],最后协同创新中输出的人才、技术资源进一步应用于三方中。而这种互利产研关系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关机制实现,即科学的协同学习机制、完善的创新推动机制、规范的组织管理机制和有序的联合攻关机制[16-17]。互利产研关系的实现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绩效,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增强知识的溢出效应。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工具高校科研经费行为绩效创新管理主要是对顶层决策系统、质量资源系统、质量信息系统、质量审核系统、质量过程系统、质量操作系统等六大系统运用管理工具进行过程控制管理。高校科研经费成果绩效评价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合法性、环境性等方面的评价。

1.系统行为绩效分析工具借鉴QC新七大工具,可以对各个系统的流程控制点状况进行分析。第一,系统图法。把实现达到目标与需要采取的措施系统展开分析,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找最佳手段解决问题;第二,关联法。把原因关系复杂、互相纠缠的问题和因素用箭头连接,从而找出主要因素和问题症结所在;第三,亲和法。把收集到的事实、意见或构思等语言资料,按照其相近性归纳整理,找到问题重点,制定改善对策;第四,矩阵图法。从问题事项中,找出对应因素群,分别排成行和列,找出行列关系或相关程度大小,明确首要关注解决的问题;第五,矢线法。通过组织与问题相关人员的小组讨论,对项目实施进程建立最佳的日程计划并落实追踪管理,使其顺利完成;第六,矩阵数据分析法。在矩阵图上分析各元素之间量化关系,定量计算分析结果;第七,PDPC法。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达到目标状态的措施,同时针对提出措施预先列举出将要出现的结果和问题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2.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工具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工具常采用层次分析法,或是直接打分法。而评价工具必须依托相应的评价体系才能实现。根据前面对科研经费绩效的定义,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就是对科研成果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评价。经济性可用经费实际支出总额指标表示。效率性可用预期科研成果实现周期和单位经费任务目标完成比例等2个指标来表示。效果性可用专利、标准、收录论文数、出版论著数、论文质量、奖项、推广转化效益等7个指标来表示。其中,专利包含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集成电路布图)授权数、专利转让收入等2个子指标;标准包含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等3个子指标;收录论文数包含SCI收录论文数、EI收录论文数、ISTP收录论文数、国家一级核心期刊收录论文数等4个子指标;出版论著数包含专著和译著等2个子指标;论文质量包含国际三大名刊(SCIENCE、NATURE、CELL)数、各学科顶尖期刊数、ESI热点论文数、SCI收录论文被引次数等4个子指标;奖项数包含国家科技奖和省科技奖等2个子指标;推广转化效益包含签订合同数和经济产值等2个子指标。合法性可用经费使用情况合法、合理性和学术诚信度等2个指标表示。环境性可用研发过程的环境友好性和研发成果的环境友好性等2个指标表示。系统成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结语

在当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力求以更多的原始理论创新借助协同创新平台带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优势,故高效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科研经费绩效作了科学界定,揭示了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基本路径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善科研活动全过程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行为表现,二是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和环境性的结果表现。其次,本文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创新性引入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围绕基本原则论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管理工具,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本文理论分析,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的未来方向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1)优化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和方式,合理配置财政资金。一是加大对科研活动基础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科技资源布局条块分割、科技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从而为科技活动提供良好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有效避免经费重复投入的情况。二是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和稳步增加基础研究和重点、重大新型产业领域的经费投入,合理配置科研经费。(2)强化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内外联控监管能力。一方面要强化内部控制,以资金流向作为切入点,对科研经费使用全过程进行跟踪。相关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系统,在资金方面形成预算、核算、结余决算三阶段控制节点。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管力度,积极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外部审计,依托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科研活动全过程透明化,接受公众监督,启用信用管理系统。(3)拓展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不断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并组织专家小组,对科研项目前期、中期、结题及之后阶段的成果表现进行论证评估,降低科研经费下拨风险,提高科研经费投入的科学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参考文献:

[1]顾浙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以G高校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3-14.

[2]CardyRL,DobbinsGH.Humanresourcemanagementinatotalqualityorganizationalenvironment:ShiftingfromatraditionaltoaTQHRMapproach[J].JournalofQualityManagement,1996,1(1):5-20.

[3]JungJY,WangYJ.Relationshipbetween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continuousimprovementof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CIIPM)[J].Technovation,2006,26(5/6):716-722.

[4]MilesMP,RussellGR.ISO14000totalqualityenvironmentalmanagement:Theintegrationofenvironmentalmarketing,totalqualitymanagement,corporateenvironmentalpolicy[J].JournalofQualityManagement,1997,2(1):151-168.

[5]魏欣亚,张武军,徐宁.高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152-154.

[6]张志生,张冰.持续改进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6):25-28.

[7]赵醒村,刘辉,刘影,等.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适用性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3):91-94.

[8]方勇,郑银霞.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2):28-34.

[9]李佳.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11,22(5):31-35.

[10]苏立利.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研究[J].财务与管理,2014(5):19-21.

[11]夏文莉,李渝红.大学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的路径探析-基于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6):48-51.

[12]H.J.Bernadin,J.S.Kane.PerformanceappraisalAcontingencyapproachtosystemdevelopmentevaluation,secondedition[M].BostonMA:PWS-Kent,1993:10-30.

[13]Combell.J.P,FranciscoMurphy.G.Humanresourcemanagement,6theditionchapter12[M].NewYork: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1993:3-15.

[14]Brumbrach.PerformanceManagement[M].London:ThecronwellPress,1988:12-56.

[15]刘佳.2011计划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0):1-6.

[16]MirjamKnockaert,DeninzUcbasaran,MikeWright,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knowledgetransfer,topmanagementteamcomposition,performance:thecaseofscience-basedentrepreneurialfirms[J].TheoryPractice,2011,35(4):777-803.

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95-03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政策规定,大大提高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及财务管理水平,使之产出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在现行财务管理制度状况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普遍存在成本核算缺位、监控缺失、浪费惊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混乱,因此,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其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实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具有重大意义。为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科研经费的绩效管理,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最近几年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如《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并在文件中着重强调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收入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有三种:即纵向经费、横向经费、自筹经费。目前,横向经费占科研项目经费比重较大。但不论哪一种经费都不能自行管理和随意使用,必须纳入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管理,按照管理规定做到专款专用。因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管理程序往往比较复杂,不同的科研项目类型,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从立项到资金到位时间跨度不确定,以及到位资金数量,还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分年度分阶段支付等等因素,使得科研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往往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这些都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将收入资金及时入库。

(二)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是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制定和执行预算管理目标的主要目的是为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提供详细的计划,把有限的经费分配给最适宜的项目和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监控提供很好的研究参照。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水平决定着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以及对科研项目发展预期目标的影响,高校要重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效益性、合法性。

(三)成本管理

科研项目的成本一般为两种:一种是间接成本,指“设施与管理成本”;另一种是直接成本,根据实际需要预测。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科研成本管理制度,大多高校往往执行归口管理部门制定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项目预算通常也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不少人认为财务管理只是管管收钱用钱,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有些高校的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就应该由个人支配,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造成管理混乱。高校必须加强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建立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发挥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四)分配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要从科研经费中根据规定的比例提取科研管理费,其费用一般作为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管理费用,以调节学校内部分配收入和各部门之间的利益。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按照有关要求对科研经费的总额制定分配比例、范围、方式,以发挥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和最大效能。

(五)财务分析

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重心往往是日常经费收支会计核算,没有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整体资金运作情况进行详细的财务分析,年终将科研经费的决算纳入高校年终决算报表中进行决算报表编制,这就无法确认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以致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参照企业财务管理方法,按照相关规定编制科研经费各类报表,加强财务分析,真实客观反映科研经费的收支情况。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意识不强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对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不够了解,认为科研经费是项目课题组或个人争取来的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理应属于课题组或个人支配。科研项目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大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型人才,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认为经费接收、报账付款、结题证明等这些只是财务人员为科研活动所做的程序工作,审核报账就是履行一道手续,造成科研经费使用混乱和开支不合理,给预算管理、支出核算、资产管理埋下了隐患。目前,有些高校科研经费报账方法传统陈旧,按项目名称设立科研项目经费卡,报销金额比照预算进行总额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对科研经费控制和监督作用。但在项目多、人员复杂的情况下,就无法控制科研经费的明细支出是否偏离科研项目自身的需要,会导致实际支出与预算编制的脱离。经费的使用进度与科研项目进度不符。有的科研项目刚开始,经费已经使用很多;有的即将结题或已经结题了,还有大部分结余,造成部分上级拨付的转移支付资金强行收回后,再使用学院另外安排的项目配套资金支付。特别是高职院校科研经费,学院配套资金较多,也不存在上级收回资金的风险,经常是几个科研项目资金混用,项目已经结题了,仍继续报销使用科研经费,或者是财务处对项目结题时间不清楚,科研管理处对项目结题时间不过问,造成科研项目研究无期限,报账也无期限。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缺位,导致科研、财务、审计等多个部门工作上不能很好沟通与交流、配合与协调,极易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管理上不统一,无法通过财务经费管理来控制科研项目进程。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一般只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批、科研经费的划拨或提取科研项目管理费等,对于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大多不进行跟踪管理,而是由项目负责人或课题组自行管理;财务部门缺乏完整的科研资金综合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核算到决算以及科研项目结题后的剩余资金没有制度化的管理措施。

(三)预算执行不严

高校一些科研人员由于缺少财经方面的知识,编制预算时不严谨,考虑不全面,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造成该开支的却没有列入编制预算中,而在项目研究中又必须支出的有关费用,导致财务管理和监督时可能出现经费使用的合法性问题。还有的对经费预算具体使用过程不明确,或者出现同时承担多个项目研究,经费来源渠道难以区分,混合使用,甚至到结题决算阶段才发现支出内容和预算不符。

(四)绩效考核缺乏

大多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缺乏科学绩效评价体系,目前仍停留在会计核算和预决算编制的层面上,对资金来源、去向以及使用效益未作出评价。尽管在经费开支、经费管理办法统一了核算口径,但未提供财务分析指标,在这种情况下,绩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就无从谈起,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效益相关的奖惩措施也就无法实施。其上述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只注重强调多申请项目,全力以赴争取课题,对加强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缺乏正确认识,只“重争取、轻管理”,造成“项目争取与经费管理相脱节”;二是国家没有出台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一些高校往往参照一般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进行管理和核算,尽管根据高校特点也做了一定的补充,但总体上制度不完善,致使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形成“上级制度与高校管理相脱节”;三是部分科研人员申报项目做的经费预算往往凭经验估计,与实际需求有差距,缺乏合理性,使用中又不按预算执行,预算没有约束力,结果是“经费预算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四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缺乏实质性内容,只是核算经费是否用完,至于用的是否合理正确,科研管理部门一般不管,财务部门只有流水账,也就无法评估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使之“成本核算与实际支出相脱节”。

三、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新思路

目前,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逐渐加大,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必须遵照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创新财务管理手段,正确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

(一)观念创新

从高校领导层、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到具体的科研人员必须更新管理观念,明白国家财经法律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指针,在使用过程中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程序。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从思想观念上要有一个正确认识,科研经费既不是项目主持人的个人“小金库”,也不是课题组任用的专用经费。要认真学习有关高校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树立正确使用科研经费的新观念,提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科研人员要更加自觉地配合财务人员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

(二)制度创新

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必须具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作支撑,科研经费使用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因此,要积极探索新型有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较多,不同学科的科研项目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财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者,要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经费分别制定不同的办法,明确各类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开支范围、审批手续、结题决算等,提供资金上的有序支持;建立一套包括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工作程序、项目结题、结余经费分配和奖惩措施等完备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推行科研经费财务数据分析通报制度,建立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及会计核算网络,及时反映科研项目的拨款进度、经费使用与结余情况,对于数据巨大的重要项目,也应分阶段及时进行财务分析。

(三)手段创新

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特别是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在这一领域仍是空白。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将使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得到很大的扩展,便于细化会计核算、加强预算执行与公开,便于财务信息与学院其他部门间的信息对接。1.细化预算编制。对于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要细化到经济科目,科研人员自主编制项目明细支出,由财务部门负责财务制度解释及辅助,由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共同进行梳理、审核,便于财务部门掌握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及支出范围,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开支与科研活动相关、真实。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细化核算,加强科研项目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核算分析,分清实际需要的、直接支出的、应该分摊的费用,便于较合理确定科研项目的经费额度。2.强化预算执行。借助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科研经费预算、查询、统计、分析、报销使用的全过程动态跟踪监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为主动式管理,由总额控制转变为明细控制。运用动态管理查询手段,对项目预算超支进行预警,有助于科研人员对合理的支出项目及时作出预算调整。如某高校取得一个横向项目100万元的经费,经费预算要求资料费、差旅费、测试费、材料费、鉴定费、设备费等,每一项费用为若干元,分科目报销总额为原定的金额标准,当该科目所报销的的总额超过规定的金额时,计算机系统会提示费用的使用情况。项目完成结题时,按照真实的财务数据编制财务报表,并对项目进行成本分析,得出真实数据。运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是可以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全程监控;二是为财务部门和科研人员之间提供沟通的一个有效工具。3.加强科研经费决算审核和分析。真实反映已使用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具体结构,对以后的科研经费管理起到借鉴作用,也影响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加强结余科研经费的管理。4.加强财务与其他部门间信息对接。坚持预算公开及科研项目信息公示,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对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预算,经费支出,成本控制,资产的购置、调拨、回收等,经费决算,结题,监察审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定期将校内所有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信息向社会公示,包括项目立项、审批、经费预算、使用情况、资产购置、结题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等,接受群众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来自社会的监督更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机制创新

科研项目管理是否科学,关系到学院办学水平,是学院发展的大事。高校各部门应形成合力,积极探索科学灵活高效运行管理新机制。1.建全科学的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高校可专门成立科研财务科,进行二级财务核算管理。科研经费支出与事业经费支出不仅要单独核算,科研项目经费资金在预算中还必须要专门列支,科研经费不能随意占用事业经费,避免造成事业经费超支,科研经费结余的局面。按照科研项目的进度及研究期限,当年不能结题的结余科研经费要结转下年使用,结题后仍有结余科研经费不再结转。按照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积极探索科研经费成本核算办法,正确区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范围,通过合理的办法把间接费用分摊到各个科研项目成本中去,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达到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目标。2.建全科研项目资产管理制度。强化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从固定资产的购置计划到固定资产的采购、登记入账、保管以及结题后的清查、核对、移交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对取得的科研成果中的无形资产要制定必要的管理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性。3.完善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以财务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审计监督部门紧密联系沟通的监管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限,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严格审批程序,细化支出范围,监督科研经费在科研全过程中的使用状况。加强审计部门的约束监管机制,变事后审计为全过程监管。4.加强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估,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奖惩机制。按照经费使用、支出效益、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项目期限等作为评价内容,认真检查验收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工作上的奖惩措施。

参考文献:

[1]柯翠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经济师,2007(9)

[2]程玉洁.新形势下应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激励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016―0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的绩效考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时至今日,绩效考评不仅在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进入了高校,并且成为高校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调整、奖金发放、职务晋升等方面。本研究利用我国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体系对XX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了一次年度绩效考评,并对考核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 XX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现状

1 XX高校简介

XX高校是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近20000人;有20个学院,27个研究所(中心),1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有涉及9大学科门类的47个本科专业、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教学科研设施完善;形成了大学本专科生与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相承接的多层次、高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

2 XX高校绩效考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对绩效的研究起步较晚以及绩效考评本身的难度,尽管绩效考评在XX高校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但未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在以往的实施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科学完善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为了有效地进行绩效考评,必须有一套明确的指标体系。然而,在XX高校的绩效考评中,其指标体系仍然是通过“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进行考评,脱离了学校的实际情况,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适合的指标体系。

(2) 可操作性不强。该校在进行绩效考评时,仍然采用表格打分、手工统计汇总的形式,统计工作费时耗力,效率很低。因此,我们有必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评价数字化、网络化、数据处理自动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绩效考评工作的效率。

(3) 考评目的不明确。在高校开展绩效考评,目的是通过对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积极性,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而XX高校对教学科研人员的年度考核主要体现在年度业绩是否达标,几乎不存在绩效激励和提高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考评目标。

(4) 反馈机制不完备。XX高校在进行绩效考评时,虽然会将考评的结果通告员工,但是很少有考评者会就考评结果与被考评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只是将考评结果直接作为薪酬调整、奖金发放、职务晋升的依据。这样的绩效考评明显缺乏反馈,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不能促进学校整体绩效的提高。

二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简介

通过对高校原有绩效考评体系的分析,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企业应用绩效考评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的基本设计思路:以能力素质、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业绩为主线,运用360度绩效考评,即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事、自身、学生或者客户对其进行评价,将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这种模式摆脱了传统的“德、能、勤、绩”的评价模式,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评。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注重对过程的研究,将能力素质、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业绩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包括三个级别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个,分别为能力素质、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以及工作业绩;二级指标10个,分别为自身素质、基本能力、个人发展、组织文化、薪酬福利、工作态度、教学过程、科研过程、工作成效以及工作量等;三级指标39个,分别为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身体素质、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信息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科研环境、培训进修、晋升机会、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组织历史、薪酬待遇、住房环境、三险保障、纪律性、责任心、合作精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学术交流、阶段性成果、课题进展情况、获奖情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教学工作量、指导毕业论文、指导毕业实习、学术论文、著作教材、科研项目以及发明专利等。[1]

在确定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后,我们着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的每个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运用360度绩效考评方法对考评对象进行考评。由于不同的考评主体的自身能力素质以及对被考评者的了解不尽相同,所以考评主体的权威性是不同的,我们同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考评主体进行了可信度权重确定,具体参见参考文献一。

三 绩效考评在XX高校的实施

绩效考评系统具体的应用和实施是决定其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我国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体系构建完成后,经过多次讨论、征求专家意见、修改后定稿。为了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适应性,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完善考评体系,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的原则,我们利用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系统,对XX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了年度绩效考评。

1 考评目标

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评出名次及优劣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被评价对象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通过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特别是通过学生评价,让教师了解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通过领导评价、同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对比,了解自我价值判断和他人判断之间存在的差距,使其更为全面和准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2]

2 考评主体

为了避免由于考评主体的单一性造成考评结果不公平,我们采用了360度绩效考评,即由被考评者的上级、下级、同事、客户以及自己进行评价,使得考评的主体更为全面。不同的考评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被考评者做出评价,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使得考评的结果可信度更高。[3]-[7]

(1) 领导评价:主要是指被考评者的直接上级,上级比较熟悉本单位被考评教师的综合情况,也对被考评者的工作比较了解,便于对被考评者进行综合比较和权衡,提出比较客观的意见。

(2) 同事评价:通常与被考评者一起工作,对被考评者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够对被考评者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但易受感情左右,使评价片面。

(3) 学生评价: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不仅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敬业精神、责任心、教学态度等。在进行学生评价后,及时向教师提供反馈,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自我评价:自评在360度绩效考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 教师能够清醒的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教学技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种研究方法。面向360度绩效考评主体,通过问卷分析确定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在问卷调研中,针对数量庞大的评价主体,特别是学生,教学科研人员,我们采用了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并进行了有效统计。

四 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基于Web的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系统,对XX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了年度绩效考评。根据教学科研人员工作性质的不同,还可以进行更为具体的分类,但由于研究精力和研究范围所限,在本文中的教学科研人员,是指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工作,以教学为主的高校教师。

我们从该校人事处了解到,该校共有教学科研人员1200名。根据其职称不同,可以分为四类:教授(132名),副教授(384名),讲师(432名),助教(252名)。我们对各类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进行随机抽样,抽取10%作为样本,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在此之前,该校对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考评只包括两个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科研业绩。我们将新设计的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评价表运用于该校,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并从以下三个方面与旧的评价体系进行对比:

1 360度评价与单一考评的对比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每学期末进行,学生在教务处主页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学生选课系统,选择教师评估,对本学期的任课教师进行评价。

在评价表中,评价等级划分为四级:完全同意、同意、基本同意、不同意。为方便与新的评价体系进行对比,我们将评价等级分别对应四个分值:4、3、2、1,该评价表设置了18个问题,对应九个指标,被考评者按职称可以分为四类: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使用该评价表进行评价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注:该表中的分数取的均为平均值。

由表1可知,随着职称的不断提高,被考评者的分数也不断提高。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只能对师德、教学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同事关系、领导关系、组织历史等指标无法做出评价。另外,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能力的限制,对教师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不够客观准确。

为了有效的评测教师,我们运用360度绩效考评,即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综合考虑领导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然后根据各类考评主体的权重,计算最后得分。在得分统计时,由得分乘以其对应的指标权重的分数之和,然后计算职称相同的人的平均分。最后的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注: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各考评主体的权重。

从表2可以看出,教授的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的得分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教授一般都有自己的科研场所,科研项目较多,与领导、同事相处的时间比较少,彼此之间没有深入的了解。助教的同事评价得分最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工作热情较高,乐于助人,与同事关系相处的比较融洽。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仍然是随着教师职称的提高,学生评价分数也不断提高。职称高的教师,知识底蕴比较深厚,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比年轻教师能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课堂驾驭能力也比较强,能更好地传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

在自我评价中,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均比较客观,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只有职称是助教的教师自我评价分值偏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教师刚刚参加工作,面对许多有资历(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明显缺乏自信。从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设置更多的激励方式,加强对职称较低的教师自信心的培养。

通过分析和对比可知:新的考评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的考评一个人;另外,采用360度绩效考评,不同的考评者能够从不同方面对教学科研人员作出评价,使得数据来源更为科学,能够更好的进行评价。

2 工作环境对教师绩效的影响

在我国目前的绩效考评中,大多数企业及用人单位都是通过“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员工加以考察,很少有人考虑到工作环境对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绩效的影响。在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第二项即为工作环境。为了突出工作环境对其它指标的影响,我们将考评对象分为A、B两个组进行对照,其分组标准是:自我评价的9、10、14题涉及到了工作环境,三题之和最高分是15分,最低为3分;我们以9分为界,低于9分的我们认为其对工作环境不满意,高于9分的我们认为其对工作环境基本满意,考评的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出:B组的各项分数都明显高于A组,说明被考评者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对其绩效有很大的影响。B组的教学科研人员对工作环境基本满意,工作热情、积极性都比较高,对工作的态度也比较主动,最后的绩效考评得分也较高。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应该为其教学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工作效能,进而促进教学科研人员的专业发展,提高工作绩效,实现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3 对工作业绩的考评

该校对教师业绩的考评主要是关于科研的业绩考评,关于科研业绩考评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和细则,基本能够从各方面对教学科研人员的业绩做出量化,使用该校的业绩评价表进行评价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的统计结果可知,随着职称的不断提高,工作业绩的分数也在不断提高。教授、副教授的分数较高,主要是因为其参加工作后,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做出的成绩也不断增加;而刚刚工作不久的助教,还处在转型时期,工作经验较为缺乏,可能会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科研的关注比较少,因此,其相应的工作业绩分值较低。

五 XX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的分析

1 XX高校绩效考评的成功之处

通过对XX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评,该指标体系基本满足了“科学、准确、高效、易操作”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面性 将绩效考评系统运用于XX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一段时间的考评,可以看出:该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全面的考评一个人的工作绩效。它的主要构想为:以一个人必备的能力素质为基础,以其工作环境为场所,将必备的专业技能渗透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考察,并最终表现在工作业绩上;以工作流程为主线,能够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并较为客观的进行评价,而不会使得只考评其中的某些方面导致考评结果有所偏颇。[8]

(2) 具体性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置了能力素质、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业绩四个一级指标,在这4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将各一级指标要素包含的指标进一步细化为自身素质、基本能力、个人发展、组织文化、薪酬福利、工作态度、教学过程、科研过程、工作成效、工作量10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39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都是具体的,不可再分的。对每个三级指标,我们设置了学生评价表、同事评价表、领导评价表、自我评价表,方便了人们进行考评,并且避免了将一些可以量化的行为主观加以判断。

(3) 科学性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我们将最初设计的指标设计成问卷进行专家访谈,并通过反复论证,确定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相关度小的指标认为其不太合理,对其进行了调整,在设计上尽量做到规范、合理。在XX高校的实施中也证明了这一点,运用该指标体系并结合360度绩效考评,最后实施的结果以及个人在各部分的分数都与实际情况相符,充分说明了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独立性 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以工作流程作为主线,各个指标的模块化程度都比较高,从而避免了设立的考评指标在同一层次上重复,各指标的独立性都比较高,从而可以保证评价结果准确、合理。

(5) 可操作性 每个用户通过登陆界面以自己的身份登陆后,选择相应的被考评者,进入相应的评价表进行评价,评价表中的每个问题都是针对具体的指标而设计的。绩效考评系统和数据库连接,所有的数据最后通过数据库进行汇总。因此,总的来讲,所需数据易于采集和计算,减轻了工作量,可操作性较高,同时也使考评的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2 XX高校绩效考评的不足

虽然该绩效考评体系与旧的考评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同时也不能因此忽略它的不足。笔者认为,新的绩效考评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 某些指标设置不合理。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第一项即为能力素质,在其二级指标的自身素质中包含了一项身体素质,身体素质作为考评一个人绩效的指标,本来是必要的、基础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努力的工作,提高绩效;然而在高校中,有些教学科研人员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投入了毕生的精力,由于工作过度等原因,造成身体素质较差,在实际的考评中,却要得低分,有失公平。

为了保证指标的全面性,我们保留了身体素质这一指标,在权重设置时,将其权重的分值设置的很低,基本不会对其分值产生较大的影响,以显示公平性。

(2) 一些关键指标没有充分体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和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员工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打出了有X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要求。而该指标体系恰恰忽略了教学科研人员的从业经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考察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而实际的运用能力很难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由于指标体系忽视这方面的考察,很可能导致教师忽略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知识理论性太强,缺乏实际的运用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钩。

(3) 某些指标定位片面。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创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创意”成了一道招牌菜。在我们的指标体系中,基本能力中包含了创新能力这一项,它主要是指教师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新思路、新方案、新措施的能力。通过实际的运用,我们发现这一指标的定位片面,它只注重了教师是否注重创新,而没有体现出他是否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 XX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总结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XX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现状,找出了原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将我国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运用于该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年度绩效考评中,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其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有利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有利于教学科研人员发展和绩效激励。

1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该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绩效考评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参与考评的教学科研人员进行激励,激励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对于在考评中成绩优秀的教师,高校一方面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增加工资、改善工作、生活的条件;另一方面,该校对优秀教师委以重任、量才授职,增强教师的荣誉感,激发其事业心,激发了教学科研人员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对于绩效考评工作成绩较低的教学科研人员,该校会将绩效考评的结果反馈给各学院,由学院的直接领导与他们谈话,分析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努力改进,提高绩效,促进发展。

2 有利于教学科研人员个人发展

该校对教学科研人员进行激励时,首先让教师明了自身的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个人目标。通过合理的绩效考评,可以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达到一致,更好地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提供给员工一个自我评价和提升的机会。绩效考评后及时的反馈,可以使教学科研人员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自身的不断改进。

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一)组织体系相互协调

科研项目涉及专业广泛,自然科学、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工作具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因此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组织体系要以项目主持人为核心,以项目承担单位法人为责任人,由校领导和各专业专家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代行法人监督权利;要成立由科研机构、财务机构共同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或设置专门人员自申报项目之初至项目结题对经费预算进行全过程指导、跟踪与管理;学校各二级学院、物资采购部门、图书馆、实验室、人事部门适时介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范围内提供服务支撑,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共同参与科研预算管理。

(二)编制体系全面规范

科学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不可控制,科学实验与现场调研的实施有时会偏离原始的研究技术路线,使得项目经费支出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科研预算的编制需要科目规范、项目齐全、科学分摊。科研预算编制体系依据预算编制流程分为前期准备、预算编制、汇总平衡和预算审批。全额编制预算不仅要对项目直接需求的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直接费进行准确预测,更重要的是要对无法在直接费中列支的由任务承担单位提供的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进行全面核算,并对上级管理费用、科研人员绩效支出等间接成本科学制定提取比例。

(三)执行体系严格管理

财政拨款的科研项目多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开具虚假发票、订立虚假合同、违规发放劳务费等行为均被视为违规或违法,因此科研预算执行体系中,财务部门要通过限额控制对科研经费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票据的相关性、真实性和合理性,使科研经费列支与预算相符。

(四)调控体系相互制约

科研项目研究周期长,通常为一到三年,因此需要建立全面预算调控体系对预算成本进行差额分析,编制执行报告,加强项目审计,实行项目预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预算调整。科研预算调控体系中要加强校内专家,审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聘请的预算评审专家,中期检查专家,结项巡视机构等内部与外部专家和机构对科研预算执行状况的监督管理,各方相互制约,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与决算进行全方位的调节与控制。

(五)考评体系公开透明

科学研究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预算考评体系在强化经费决算与绩效考评的同时,结合科研创新程度对预算执行、财务管理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等各方面进行财务评价,综合评价预算执行与调整,做到决算公开、考评公正,将考评结果向各相关方公示,为预算管理专门人员提升预算指导能力、项目主持人提高预算编制水平、财务部门改进预算执行管理、科研部门进行绩效奖励、项目主管部门调整预算额度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二、当前高校财政拨款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通常规定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与核算,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负责监督,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管理组织形式松散使得在预算编制阶段只有科研处负责盖章,缺乏财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指导预算直接费与间接费的编制,预算编制审查流于形式。在预算执行阶段,只有财务部门负责经费支出管理,科研处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与项目进度是否一致、是否属于合理开支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决算阶段,结余经费管理和考评结果使用缺少在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间有效沟通,使得决算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管理职能。此外,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二级学院、审计部门以及专家的作用通常被弱化,科研项目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造成预算不准确,科研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

首先,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项目申请人不需要上报详尽准确的总体经费预算方案,承担单位没有编制预算定额标准,项目主持人对直接费包含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直接成本计算容易出现将日常办公耗材计入材料费、非野外考察使用的汽油费计入燃料动力费、外出参加会议发生的差旅费计入会议费、有工资收入人员的津贴计入劳务费等编制错误。其次,承担单位大多按照固定比例提取间接费和绩效支出,没有建立前期准备基础上的针对不同项目属性进行间接成本分摊的机制,也没有根据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不科学的编制不利于资源节约与共享,也不利于激励校内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活动。

(三)预算执行控制不力

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在预算范围内可以自主支配科研经费,但由于项目负责人财务知识不够专业,对经费管理办法不熟悉,在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开据虚假采购合同、搭车购置小型办公设备、超标准支出劳务与咨询费用等随意和违规行为。财务部门报销的业务票据数额大,核算工作异常繁琐,对于票据相关性、真实性、合理性把关不严,未能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此外,审计部门对预算经费开支中期监管缺失,科研机构控制经费拨付与预算执行进度乏力,预算支出额度控制前松后紧,造成了经费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较大的矛盾,更无从谈及预算管理风险预警。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不重视预算评价,项目经费结余管理不力,预算评价体系不健全,对于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课题组缺乏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很多高校片面重视激励教师获得科研项目,忽视了项目经费的过程控制和财务管理评价的作用,项目决算报告、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结果没有通过校园网等载体进行公示,没有在科研经费管理组织内部得到充分重视。科研决算与考核的激励作用不完善不利于通过考核激励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健全科研经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提升科研支撑服务水平

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预算组织体系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实现了良好的沟通;编制体系使得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实现了承担单位科研资源共享;执行与调控体系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反馈能够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保障科研人员在遵照各项支出预算额度的基础上履行项目进度;考评体系有利于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创造价值,调动科研积极性。

(一)健全预算组织体系,促进各部门有效沟通

健全预算组织体系要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的法人责任制,以项目主持人为核心,集中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物资管理等相关人员优势力量共同组成专门科研经费管理机构,完善上层组织与基层组织,最终形成以项目主持人、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委员会、项目主管部门为主体,校内二级学院、审计处、物资处、图书馆、实验室等各部门提供支撑服务,项目主管部门聘请预算评审专家、科研项目巡视机构进行外部监管的预算组织体系。上层组织通常是在学校领导层面构建的科研预算管理委员会,其职能包括负责审议确定预算目标、政策和程序;审定下达正式预算;根据需要调整、修订预算;制定预算控制和奖惩制度;仲裁有关预算冲突,以突出加强《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强调的科研项目法人责任主体职责。完备的基层组织机构是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充分有效开展的基础,通常应在科研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置由专门人员组成的科研预算管理办公室,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等全过程管理,加强各部门间有效沟通。项目主持人针对项目进度及项目需求认真编制项目直接费用需求表,执行预算,接受监督;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相互沟通,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完善预算管理办公室职能;财务部门做好经费执行报表,并配合审计部门、财政投资主管部门对经费支出及时监督、反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于国家级项目经费,应由科技处统一管理,财务处设专岗核算;省部级及以下的财政拨款项目经费,由院部管理并监督使用,由财务处核算。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属国有资产,国资处统一管理,合理安排已有设备在各课题组之间的流转,促进资源共享。

(二)设计预算编制体系,科学编制科研预算

预算编制体系按照流程划分为前期准备、预算编制、汇总平衡、预算审批等子体系。前期准备过程中,预算管理办公室应制定直接费模板、界定直接费的内涵,并会同图书馆、物资处、二级学院、实验室核清学校图书资料、固定资产、实验设备等科研共享资源,为科学合理编制间接费用预算、避免重复购置做好编制准备工作。预算编制时,应由项目主持人按项目需求拟定详尽的总体经费预算方案,再根据直接费模板填报直接费。直接费的计算应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以及其他费用11项。其中设备费用于购置或试制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升级改造、租赁外单位设备,不得列支预算外设备、无入库手续设备、承担单位支撑条件的设备;材料费用于购买耗材、辅助材料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不得列支日常办公耗材;专项经费不得列支生产性材料、基建材料、大宗工业化原料;测试化验加工费用于支付给外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燃料动力费用于支付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无法单独计量的燃料动力费属于间接费用的开支范围,不能重复列支或分摊;会议费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而发生的会议费用,会议开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参加外单位举办的会议应列支在差旅费;差旅费为开展实验、考察、调研、学术交流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应为课题组成员支出,严格执行差旅费报销标准;劳务费是支付给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支出标准参照地区薪酬水平;专家咨询费用于支付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发放标准参照咨询专家标准。间接费是补偿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实施所发生的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其计算应在充分的前期准备基础上,各相关处室共同研究进行间接费用分摊。应针对各项目的不同属性进行管理费用等间接成本分摊,同时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进行汇总平衡后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经预算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预算审核后上报项目主管部门对预算进行审批。

(三)严格预算执行体系,加强经费调控机制

首先,建立预算执行体系需要对科研经费开支进行精细化管理,对各项费用及细分项目设置限额控制比例,严格把关票据相关性、真实性、合理性,杜绝假采购合同,不得搭车购置小型办公设备,严格控制招待费、礼品费、旅游费、个人消费、福利出访、超标准支出劳务与咨询费用,使科研经费列支符合预算编制。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加强预算成本费用差额分析,通过比较成本和分析费用结构,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的基础上按照“五可调”、“六不增”、“一不动”的原则调整预算。即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支出预算经课题组申请,承担单位审批可以调整预算;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不增不减;间接费用不得调整。最后,对纵向科研项目编制季度报告、中期报告,加强审计,对超预算、支出不足或结构差异突出的项目进行预警,以便预算管理委员会能够实时控制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四)完善预算考评体系,建立科研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