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研究与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康德的名字早为世人所熟知。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卓越的成就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导师的高度评价。在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的名字是不可能被绕过去的。但是,康德的哲学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经历,这就不为世人熟知了。
青年康德立志献身于对学问和真理的追求,而不是为了面包而读书。他曾这样写道:“我早已投身于我决心保持的东西。我将沿着自己的路勇往直前,什么也不能阻止我对它的追求。”1755年9月,31岁的康德获得了格尼斯堡大学讲师的职称。因当时康德发表过两篇天体论文,已小有名气。面对慕名而来的多到不可信程度的学生,初登讲台的康德的表现甚为青涩,甚至有些慌乱。直到第二节课,他才镇定下来。由于他思维敏捷,逻辑严谨,学识渊博,很快就获得广大学生的钦佩。自然地理课是康德最喜爱的一门课程。康德在课堂上的讲授,充分运用极强的记忆力和生动的想象力,从细微末节塑造出完整的形象,这些使他的讲解非常精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育方法上,康德希望学生们不要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思想。他指出,死记硬背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要主动地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教育的目的。他使用教科书,并不照本宣科。他也不喜欢学生记笔记。当他注意到有的学生没有抓住主要的而在笔记中记下了不主要的,他会难过的连自己的讲义都讲不下去了。在对待不同资质的学生的态度上,康德则尽力去关注那些中等天分的学生。康德精进勤勉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广大学生的爱戴与敬重,他讲课的教室总是挤得满满的。
康德的教育观点是在卢梭《爱弥尔》的影响下形成的,并且努力将自己的观点应用于实践。1774年,约翰·贝尔纳·巴泽道在德绍创办了名叫“博爱”的学园,致力于改革教育事业。该学园注重传授自然知识,教学轻松,没有强迫遵守的纪律,也不进行惩罚。康德热情支持“博爱”学园的教育试验,主张对教育工作进行革命而不是改良;他劝母亲们要亲自给孩子喂奶;他还主张孩子从小就应当有行动的自由,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教会人思考,教育者不要乱用惩罚手段……康德的许多教育观点即使在当今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仍然有着值得借鉴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荀子就曾精辟地指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説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康德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生活经历,印证了荀子所阐述的为师之道,对于古今中外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具有普适意义上的指导价值。任何一个做教师的人,无论其日后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在其任教之初,都会出现各型各色的“青涩”现象,都要迈出各自蹒跚艰难的第一步。只要他(她)心中有事业,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积累,与时俱进,勤奋扎实地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就一定能够站稳讲台,赢得学生的爱戴,获取事业的成功。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把握课标要求,确立年段教学目标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小学写字教学总要求,确立我校小学各年级段培养重点和教学目标。
一年级:认识田字格各部位名称,练习用铅笔写字,强调执笔方法,坐姿正确。
二年级:在一年级基础上,学习常用偏旁部首。
三年级:练习用钢笔写字,学会钢笔的执笔和运笔方法。初步了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基本知识。
四年级:能比较熟练地用钢笔书写正楷字,自觉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掌握各种笔画和常见结构的字的写法。
五年级:继续练习用方格进行钢笔字书写,掌握基本写法;学习用横条格书写,有一定的速度。
六年级:能比较熟练地写钢笔字,掌握各种字形的结体方法,会用横条格书写,写得端正匀称,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陶冶情操,注重学生品格培养
(一)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古代书法家孙过庭提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道出了写字过程中观察力的重要性。
(二)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别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激发审美情趣,培养爱美情感。”
(三)培养坚持不懈的恒心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字何尝不是如此。要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在写字练习中,对学生做到“不求量,但求质”,要求每个字多练几遍,要求每个字的质量,必须多比较、多思考,反复练习,精益求精,坚持不懈
三、探索写字教育策略,实现教育目标
写字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书写要领,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法和手段就成为关键所在。为了使写字教育模式更趋完善化、科学化,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保证写字课堂教学常规化
1.保证课时
我校打破常规,一改以往每周一节书法课的做法,而是遵循练字的规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十五分钟都进行《天天写》书写练习。一周累积,学生练字可达75分钟。
2.保证教材
写字校本教材《天天写》与田英章老师书写的语文课本同步的字帖为范本,进行蒙帖练习。(简单、有趣、训练程序科学实用的教材)
3.保证教师
全部由专职写字教师与班主任教师合作担任。
(二)写字课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应明确写字的教学要求,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习惯的培养,随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
(三)培育“墨香飘逸,立字立人”的书法文化
学校重视环境的布置,在教学楼外墙装有红色醒目的篆书校训(国家、责任、强者),教学楼正厅两边的墙面上分别以篆刻为表现手法的历代书法名帖兰亭序与百家姓,每层楼走廊的墙壁上挂有师生的软、硬笔书法作品,每个教室门口左边的墙上都安装由“以古代书法名家、诗词名人命名的写字展示栏”,用来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
(四)学校练习与家庭督导相结合
学校练习是主,家庭练习是辅。学生在学校的练字时间有限,要巩固和发挥在学校学到的书写技能,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
四、建立写字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一)活动平台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活动。学校不定期开展书法比赛活动,由班级内的优胜者参加全校的比赛,并及时组织专职书法教师作出评审,对参与者和优胜者分别给予奖励;我校每月举行一次书法笔会活动,并做到篇篇有批改,人人有评语。
(二)展示平台
学校开设书法展览平台,经常举办各学科常态作业展,师生书法展展等展览。定期举行小学生阅读写作、写字作业展览,有公开的现场展,有推荐的,有抽调的并组织学生参阅,学生在观看中比较、学习、交流,促进阅读写作、书写水平的共同提高。在展览后每学期评选出优胜班级进行奖励。
五、实施多样评价,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建立科学的多元化写字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写字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石。为此,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
一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进行一次评定,奖励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发给奖状。树立写字标兵,表彰写字能手。
二是作业评优。一方面注意对学生作业整洁度的强调,另一方面还将学生的作业整洁度与学校对教师的常规考核结合起来,引导全校教师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体育人性化;教学实践
1体育个性化教育背景分析
长时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过分注重强调生理学指标,如技术动作规格、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使体育教育带有过多的强制性,教学过程也过于程式化,从而非主观性地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忽略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心理需要,因而降低了体育教育的强身效果,尤其是育心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个性化教育”概念被提出并陆续展开实施。虽然体育个性化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容易产生片面认识,教师只有充分理解个性化的概念及其特征,个性化教育才能顺利开展,从而探索出一些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教学手段。
2体育个性化教育概念分析
体育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科学的锻炼方式,帮助其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使终身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体育个性化教育必须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承认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爱好、兴趣和需要,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心需求,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自发地找到能够“表现自我”的体育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显示“自我”的存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相同或相似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发形成学习团队,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习效果,摒弃单纯的考核式方法,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其发展个性和开发潜能。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展示、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1〕。
3体育个性化教育特征分析
3.1公平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化准则,它以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为指导思想,主动变换教育模式以适应学生个性,并促进其个性良性发展,培养出具有完善个性的社会人。传统教育模式在面对个性不一的学生时,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完全忽视了其差异性,因此,个性化教育更具公平性。
3.2主导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强调教师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引导性作用,教师应该对学生施加各种有利因素以促进其个性良性发展,这种主导性表现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就是: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体育活动设定一定的目标和内容框架,并提供各种评价方式。
3.3多样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不仅包容多种有益的教育方法,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方位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以适合个性不同的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内容涵盖: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块构建和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等。
3.4全面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强调各种要素和谐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体育个性化教育,让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和情感意志等多种素质全面发展。
3.5社会适应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要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个人发展的结果,人的个性化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
3.6主体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注意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主体性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学生可以自主开展活动,可以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可以进行带有自我教育性质的活动〔2〕。
4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4.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体育个性化教育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课堂方面,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并以此为指导设计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重要延伸〔3〕,或者说课堂体育教学的目的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外进行正确的锻炼。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功能,学院应定期举办各种竞技体育赛事,比如:“阳光体育运动”田径运动会、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等,并定期举办非竞技性的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体育沙龙、体育评论、体育知识竞赛和趣味体育运功会等。此外,学院应鼓励学生成立各种体育协会,如健美操协会、篮球协会等,并鼓励其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学院还要定期为学生开放体育场馆,供学生锻炼,并配备体育教师现场指导,鼓励教师根据专长开设各种体育专题讲座,举办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宣传体育知识。
4.2积极谋划,全力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体育个性化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空间和时间供其自我发挥,为此,我院体育教研室精心筹划,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法,比如准备活动允许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练习,小组可以自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多采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器材的潜力,一物多用等。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之间性格和能力存在差异,在课堂上表现及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个性化教学不能盲目地顺从学生,更不能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放任自流,否则,整个班级的教学秩序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当学生稍微有点分心,我们会温和地纠正他,让他重回课堂中来,我们体育教研室规定对学生禁止使用斥责与惩罚的方式,因为这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将背道相驰。
此外,校园体育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我院积极推进体育场馆建设,为体育教学提供了舒适、安全、现代和充足的运动场馆和器械。
4.3注重因材施教
体育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它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其基础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需要从不同的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具体来说,课堂组织应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形式。下列三种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①兴趣分组。按照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学生组成不同的班组或组别,同一小组中,由于成员都是因为喜欢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加的,所以学习会非常积极,也会全力配合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安排,教学任务易于完成,学生们也能够尽情地运动和享受,心情格外开朗。②性格分组。在进行技术学习和练习时,按照两种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分组教学。该教学方法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做到了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课程密度和运动负荷,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全体学生在心理、身体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③友伴型分组。在教学班内让学生自愿组合分组,教师注意宏观调整,保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有利于组内的互帮互学以及组间的公平竞争。分组时,要设立组长、副组长,平时可以多发挥组长的组内和组际间的协调能力,让学生的管理能力也得到锻炼,甚至可以实行组长轮流制度。
对于兴趣分组的组织形式,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兴趣,我院体育教研室尝试引入了快乐体育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得到快乐体验。比如在健美操教学中〔4〕,我们先给选择健美操专项的学生播放健美操录像,引导学生欣赏健美操的优美舞姿,并介绍其健身价值,增加其对健美操的兴趣,让学生在感官上接受健美操运动,课堂教学中,我们精心选择伴乐,在轻松的音乐氛围里,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健美操动作,更加深了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兴趣,在快乐体育课堂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4.4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体育个性化教育注重评价方式的全面性和系统性〔5〕,摒弃以几个竞技运动项目的成绩作为统一的评价指标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定性评价,注重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结合,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而不是定论功能,把评价作为一种期待,尤其对学生暂时表现出的不尽人意之处,更要巧妙地运用综合评价方式以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的期望,而不是失望,目的是使学生采取积极行动。
4.5注重教师的个性影响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教师良好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能够起到有益的示范作用〔6〕,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把个性化教育落实到行动上。为此,我院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并鼓励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我院体育教研室十分注重将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同体育课程的人文精神相结合,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的人文内涵,在进行技术、技能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身心、情感的协调发展,把体育教学从生理学层面提高到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引导学生通过技术动作的学习转向更高层次的体育精神的领悟,启发学生领悟体育所蕴涵的人生哲学、人文学、美学等意义。比如健美操教学中,我们不仅讲授健美操动作,还尝试和学生共同研究其美学意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健美操的美学价值,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学生热爱生活,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4.6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师生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个性化教育要求切实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这就要求将被动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接受过程变为主动的、双向的、交流式的认识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人格和自尊心,做到在尊重个性中发现个性,在发挥个性中发展个性,在发展个性中完善个性。
4.7正确处理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要明确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培养的辩证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下列准则,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不能只肯定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否定了严格的课堂纪律,要认识到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不能不分场合地肯定学生个性的极度张扬;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而放弃对学生意志和信念的培养,比如,不能取消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队列队形与中长跑练习;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喜欢不喜欢和主动不主动来肯定或否定一堂课,应该全面分析,综合评价。也就是说,在肯定学生评教结果积极意义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评教结果的局限性,不能单一地利用学生评教结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质量,要建立校督导室、教研室同行评议和学生评教三结合的评价原则。
参考文献
〔1〕岳书蕊.高校体育教学贯彻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必
要性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4):139-140.
〔2〕韩坤.优秀运动员个性化培养的特点及意义解析
〔J〕.辽宁体育科技,2011,33(3):118-120.
〔3〕王林.建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个性化教学范
式〔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3):95-97.
〔4〕李冰.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河南科技,2011(9):35-36.
〔5〕黄敏.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
展望〔J〕.体育学刊,2011,18(5):78-81.
关键词:食品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传统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今社会需要的不仅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具备高技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必须肩负起这一重任。本文以高校食品专业为例,对该专业的创业教育与实践展开详细探讨。
一、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实现理念与体制的创新
学校依据食品专业教学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明确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以培养高素质创业型人才为具体目标。
首先,理念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使大学生得以实现自主创业。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食品专业创业教育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使食品专业学生掌握自主创业理论和食品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机制创新。探索校、政、企一体化的联合工作机制。夯实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政、行、企深度融合。高校应吸收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管理骨干等组建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邀请他们参与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深化校企合作。高校创业教育机构负责提供大学生创业咨询,开展创业教育以及提供创业实践等。同时,食品创业创新教育工作小组应负责相关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政府应出台系列政策,一方面,通过政策和优惠措施给予大学生创业支持,另一方面,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食品专业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立企业家创业中心,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赞助和投资,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总之,通过多方面协作,社会、学校形成合力,并辅助以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推进高校食品专业创业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此外,在管理上,强调刚性管理、柔性管理与现代信息管理的有机结合,并积极采用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对创业教育进行有序管理。
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深化创新教育研究
首先,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食品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校应将创业教育放在与大学生德育、文化素质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对有创业意向的食品专业大学生,应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专业培训和公共选修课两部分。专业培训可包括GYB和SYB创业培训等,公共选修课可包括创造学、创业心理学、企业家精神、商务礼仪、投资理财等。
其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就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相关问题积极与企业进行研讨,关注创业教育研究。同时,应集中研究队伍力量,围绕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相关课程体系,深入研究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等问题,推动创业教育理念以及实践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三、加快创新教育载体建设,提供创业实践支撑平台
学校应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可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一条街等。
首先,建立创业中心和创业一条街。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兴趣选择经营内容,如学生家教部、学生书亭、学生超市等。以快餐店为例,可以让食品专业的学生担任店长,结合已掌握的食品专业相关技术,借鉴国内快餐行业的成功经验进行运营,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进行。
其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中心。有实力的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中心,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生产设备、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通过学生自主管理,体验创业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创业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创业公司、参加创业讲座,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捕捉创业机会。
第三,网上创业。网上创业是一种十分流行的创业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淘宝等途径,提供食品相关技术支持和服务。高校应针对有网上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相关培训,也可以组织网上创业设计大赛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
创业教育对师资队伍提出较高要求。食品专业创业教育的带头人,必须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网优质资源,实施“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型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担任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要求其参加“KAB创业讲师”“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资格认证考试。此外,加强与同类院校的合作,培养一批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实践研究;价值;特点;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85-02
教育实践研究是针对当前教育科学研究存在的弊端而兴起的一种研究范式。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三次范式转型:夸美纽斯时期以前的哲学思辨范式、夸美纽斯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实证范式和在此之后的实践范式。实践研究作为当下备受教育研究者青睐的研究范式,其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然而,观照当下教育实践研究热的现状,启迪我们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是促进此研究范式渐趋有效的应然视点,也是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教育研究的必然思考。
一、教育实践研究的价值解析
教育实践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近年来受到我国教育研究者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鲜活”的研究范式,教育实践研究“以教育行动观察作为观察与描述的焦点,以教育场域作为阐述与解释的背景,以教育惯习作为阐释与探索的主线,以具体人的日常教育生活作为研究与深描的旨归”。就本质而言,教育实践研究含有上位、中位和下位三个层面的意蕴。具体来说:1)上位层面,教育实践研究丰富了教育研究的范型,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现有教育研究缺憾的有益弥补。从哲学思辨到科学实证再到扎根实践的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化,不仅是教育研究不断深化的应然要求,也是教育研究方法论自觉的生动显现。教育实践研究客观上为研究和解决新的复杂教育问题以及增强教育研究理论的生命力提供了可能。2)中位层面,教育实践研究创新了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使扎根实践成为研究者新的着眼点。有效的研究必然要有有效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研究方法的适切与有效直接影响并决定着研究的成效。教育实践研究扎根实践的主张,创新了教育研究这一以人和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活动的方法。3)下位层面,教育实践研究为探究具体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向度,有助于研究视点的下移。实际上,教育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教育问题上,包括对学校、教师、学生等相关教育因素的细致研究。就此来看,教育实践研究恰巧与教育研究的问题旨趣相合宜,并为扎根予具体教育场域的研究提供了视点。
由上可知,以扎根教育实践为立场、以具体教育问题为目标、以教育行动为载体的教育实践研究,一方面弥补了当前教育研究实践品性不足的缺憾;另一方面,为丰富教育研究方法和理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蕴涵在上位、中位和下位三个层面的价值,既是教育实践研究的优势所在,也是其生命力的彰显。深刻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的价值,就是要认识到其统领于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趋向,活化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落实于教育研究视点的下移。
二、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分析
教育实践研究的出现,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随着关注度的提高,教育实践研究本身的严谨性受到了追问,也就是对教育实践研究的信度、效度及其合理性产生了怀疑。据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因为特点在一定意义上是本质的显现。从学者安德森(GARY L.ANDERSON)和赫尔(KATHRYNHERR)的观点来看,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或者严谨性应体现在其有效性上,具体包括结果、过程、民主、催化和对话的有效性等。从深层次上看,教育实践研究具有上述特点与其“事件”和“行为”的定义有关。
把教育实践研究看成一种“事件”,必然要着眼于结果和过程的有效性。其实,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回避结果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结果无效或者低效自然会被认为是失败的。对于教育实践研究来讲,追求结果的有效性就是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取向,反过来又促使研究者不断反思研究历程和对于问题本身的把握。实际上,教育实践研究正是因扎根于实践、着眼于问题、以问题的解决为旨归而不断得到关注。就过程的有效性而言,强调过程的有效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规制了直接功利的目的取向。换言之,教育实践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不能以忽视过程的有效为代价。过程的有效一方面就是要全面关注问题发生、发展和解决的整个过程,具有整体视角和系统思维;另一方面,就是要留足等待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扎根和深入是对教育实践研究过程有效的必然要求。
把教育实践研究视为一种“行为”,则应探求其在民主、催化和对话方面的有效性。其一,民主的有效性强调的是研究所体现的民主程度以及据此所展开研究的效果,其落实在于研究所涉及的各利益相关方。实际上,任何教育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一些直接关涉的因素上。那么,教育实践研究的民主有效性必然要关注这些相关因素在面对同一教育问题时的态度,也就是追求在系统的全面观照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路径。其二,催化的有效性是指“研究过程使参与者变得适应,并且充满力量去认识现实并改变现实的程度”。教育实践研究中的研究者,不仅是教育问题研究的参与者,也是教育问题研究的实践者。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恰当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应着眼于现实问题,并为有效解决问题不断探索新路子。其三,对话有效性就是为了促进和谐、有效对话的形成和对话实效的获得。有学者认为,实践研究只能以合作调查的形式完成,也有学者建议实践者、研究者应与其他实践研究者进行批判和反思对话或与一个“批判性的朋友”合作。实际上,这些认识都指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实践研究应该如何搭建有效的对话平台的问题,它不仅关乎教育实践研究者本身,还包括一些相关者。就此而言,和谐有效的对话是推进教育实践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基础。
三、有效教育实践研究的路径探析
教育实践研究的终极旨趣是发现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而何以有效开展教育实践研究,或者说教育实践研究如何能真正彰显其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的价值与生命力,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教育实践研究的有效路径。实际上,分析和探究教育实践研究的价值和特点,目的也在于此。基于此,笔者提出从实践主体、研究方法、研究场域氛围等方面着手的思维向度,旨在推进教育实践研究的有效开展,并据此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研究主体自我效能的不断提升――有效教育实践研究的智力依托
教育实践研究的主体是实践者和研究者。就实践者而言,他们天然缺乏扎实的教育理论,因而其实践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盲从倾向。这与当前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愿是相背离的。因此,作为具体实践者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需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实践素养。就研究者而言,一般具备较好的理论积淀,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略,但研究内容与具体实践有些偏离。因此,对于缺乏实践基础的研究者,他们需要融入实践研究的情境。而只有融入了实践研究的情境,才能收集到现场资料,并从中发现问题,以使个人的研究品性得以提升。因此,教育实践研究的有效推进离不开作为研究主体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自我效能的提升,而自我效能得以提升的研究主体,正是教育实践研究有效开展和深入推进的智力依托。
2 研究方法和视角的科学整合――有效教育实践研究的技术支撑
任何一项研究,都必然要有一定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可以说,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着研究的成效。教育实践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复合型”的研究范式,不可能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达成研究的目标。就此而言,教育实践研究者必然要根据不同的研究阶段、不同的研究情境,采取多种视角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应注重方法的整合和视角的融合。显然,通过多个视角进行实践研究,可以更加翔实地了解问题的全貌,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践研究,可以得到不同的数据,这些都有助于使研究问题更加清晰,同时也可以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事实上,要想真正保证教育实践研究过程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要为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制定清晰的标准,以免产生虚假的数据。方法和视角的多样化,不是为了让研究变得“华丽”,而是为了让研究变得更加“务实”。我们认为,教育实践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研究所具有的扎根实践全程的实践品性。因此,研究方法和视角的融合是研究得以推进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
3 研究场域和氛围的和谐营造――有效教育实践研究的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