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 教育质量 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34-02

从近些年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中政治教育的质量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和各高中课程的综合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构建一个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是新时期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大课题和新课题。

1 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当前,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高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人本主义教育体系理应成为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1.1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有利于高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新时期,高中政治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为高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树立标准和依据。因此,人本主义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导向性,将直接影响到“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的落实。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的过程。在对此过程的人本主义中,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要通过人本主义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通过授课质量的提升,实现对学生素质的提升。要注重征求学生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尊重广大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成才和教师的发展为出发点,维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其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促进学生质量、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要指引高中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合理科学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将会全方位收集和处理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促进高中办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飞跃,给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1.2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有利于高中教育管理的日趋科学化

从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如何在规模日趋扩大的同时,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保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中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这一挑战关乎到国家高中政治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关乎到一个高中的生存和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高中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逐步加大。在高中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一些社会机构对高中政治教育已经广泛受到决策者和广大学生及全社会的关注,人本主义教育体系密切联系着高中未来的发展,影响着整个高中政治教育的运转。通过人本主义,高中要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不断适应社会和人民对高中发展的期望。从高中内部发展来看,高中政治教学的人本主义教育,能使高中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诊断和检验,及时发现并解决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存在的现实困境

虽然当前有一些学者在研究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建立方面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一些高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高中政治教学机制不健全,人本主义教育不完善等问题。具体来看,当前,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还存在的以下的现实困境:

2.1存在过分看重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的倾向

一直以来,在高中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上,大多高中都坚持政治至上、社会价值第一的功利主义倾向。在高中的人才培养过程和教育质量的人本主义过程中,片面强调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价值。导致高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缺乏关注,进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最终导致对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忽视。

2.2存在过分看重当下结果而忽视长远发展的倾向

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从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功能上来看,人本主义体系是为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方法。然而,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高中在实施教育人本主义之后,往往只针对当时的情况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后,缺乏对高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的长远规划,高中在发展战略制定和设计中能注意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战略规划执行的过程中,容易执行不彻底,不能深层次的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根治。

2.3存在过分看重设施条件建设而忽视学生培养质量的倾向

在当前一些教育体系的设计中,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人本主义教学体系相关组织者既是组织中的裁判员,也是组织中的运动员。这一身份,导致人本主义教育过程中假象层出不穷。在人本主义教育内容的设定上,更容易看到的是高中的基础设施、科研设备、教学条件等外在的条件建设,而对高中在教育教学条件上的软实力没有充分的考量和人本主义,造成政治教学导向的日趋“物质化”。

3 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实践探索

为了更好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文章提出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如下:

3.1结合高中自身发展特点,做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随着新世纪我国高中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日趋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相关的人本主义问题将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化趋势的深入、高中政治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发展,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应该体现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校的管结合。各高中应该更加重视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学校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为牵引,充分发挥高中教育资源优势,加强过程管理,实现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社会、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的满意度。

3.2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做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指标设计

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指标设计上,要进一步确立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标准和目标导向。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指标体系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该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几个大的维度着手,系统设计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标准。在宏观层面的指标设计上,要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的定位来看,要注重从学校的特色出发,理清学校的发展思路,找准学校的发展定位。内部层面的指标设计上,抓好高中的政治教学特色,确立分类指导,重心下移的原则,根据政治教学实际情况,以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建设标准、教学课程建设标准、学生社会实习标准、教师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能力素质标准、学生就业能力标准,最后形成系统的学生成才标准,达到国家社会需求的标准。

3.3建立高中教育质量信息系统,形成动态的信息高中政治教学反馈机制

“人本主义教育”要始终贯穿高中政治教学。探索构建与高中人才培养相符合的高中教育质量人本主义体系,就要主动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到高中人本主义教育之中来。要以高中自身为主,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吸收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吸收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的人本主义意见,建立高中政治教学信息系统,对高中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监控,并采集相关信息,形成动态的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学生、社会、家庭、用人单位的对学生培养质量、高中教育质量的人本主义的良性循环。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应该树立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保持崇高的使命意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正确的人本主义路径,成为高中的内涵发展“牵引机”、高中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参考文献:

[1]陈・巴特尔.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差异的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2]孙孝文.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06).

[3]胡廷龙,张帆,王欢.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7(27).

[4]贡和法.是简单的回归还是有价值的提升――一节研究课引发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7(06).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镇;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管护;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研究分析

在乡镇的农业经济发展中,由于受到多种作用因素的影响限制,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发展,不仅对于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于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也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通常情况下,乡镇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施工建设多是由政府投资支持完成实现的,其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价值,不仅受到其施工建设质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其后期管理维护的制约,因此,进行乡镇农田水利施工管护,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提升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下文在对于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作用意义分析基础上,根据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解决对策进行总结分析,以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和提升。

1 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价值意义分析

通常情况下,在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通过建立合理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对其施工建设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实施,不仅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保证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工程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量,提高工程使用价值,具有多方面的突出价值和积极作用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提升

一般情况下,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施工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农业生长与发展需求,用于农田灌溉以及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此外,一些乡镇水利工程的建设,还能够用于水利发电,满足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对于促进乡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因此,从上述可以看出,进行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理,根据水利工程的不同价值作用,对于促进乡镇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都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1.2 有利于提高水利施工管护技术水平

水利工程是一项大型的建设项目,无论是成本投资或者能源消耗都是巨大的,若水利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后造成的损失是多方面的。而对水利工程建筑实施管理后,可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用到工程建设中,促进项目施工作业水平的提升。如:在管理期间,对水利工程建筑进行改良,在增强建筑使用性能的同时也实现了技术改进。

1.3 有利于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其施工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其后期的使用价值。通常情况下,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期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影响比较突出,而进行水利施工管护,有利于避免施工建设中的各种因素对其施工建设质量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保证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减少水利施工问题对于工程使用安全性以及价值的作用影响,减少工程使用期间的维护管理工作量等,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2 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乡镇小型水利施工及其管护现状,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

首先,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中,由于乡镇区域面积较小,管理部门设置较为简单,再加上乡镇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分布位置、产品规格、运行方式等都存在差异,工程管理难度加大。此外,乡镇管护、村级管理、联户管护等组织之间的权力划分不明,造成水利施工管理局面混乱。

其次,因乡镇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政府部门的后备资金存储不足,对于水利工程投入的建设资金较少。资金不足限制水利施工改造工程的开展,在管护期间发现的质量问题常会因为资金缺少而难以及时修复。如:耕种河堤、乱扒沟渠等现象破坏了水利工程的完整性,而政府资金不到位使得这些问题无法及时处理。

再次,因管理政策上的缺乏,一些水利施工期间出现的违规操作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如:乡镇小型水利工程具有面大量广、分布零散等特点,勘察期间发现了机井被填、桥涵受损、挤占河道等违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水利施工方案不当所致,但更多的是由于工程管理不及时,给后期的处罚管理造成了不便。

3 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水利施工质量,提高水利工程设施使用价值上,应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

3.1 健全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理体系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引导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时要对水利施工给予宏观控制。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则是健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现有的水利工程管理责任制。以地方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负责人,村支两委会一把手为直接负责人,对现场施工综合管理,以提高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的管护质量与水平。

3.2 建立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的安全监督体系

安全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在工程管护期间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安全监督体系。其体系内容主要包括:(1)倡导安全施工,提高整个施工队伍的安全生产理念。(2)加强施工监督,对水利施工期间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严格处理。如:水库、节制闸、大沟、桥涵等重点结构均要强化施工监督。

3.3 构建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的资金筹划体系

资金是水利施工有序进行的物质保证,只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才能让乡镇水利工程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比如,某乡镇在进行水利施工资金筹集中,就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以及走向市场竞争、把农产品销售资金转移到水利工程建设中等多种措施,进行乡镇小型水利施工资金筹划体系的构建,以提供水利施工所需资金。

3.4 构建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的工程维修体系

定期对水利施工存在的问题维修处理是工程管护的主要工作。比如,某乡镇在进行水利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中,镇政府进行水利建设财政规划时,就专门拨款50万元维修大沟桥2座,河道节制闸2座,中沟桥11座,疏浚大沟5000m等,设置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以提高水利工程的使用价值,促进乡镇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进行乡镇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可及时处理水利施工的异常,防止后期工程使用出现安全问题、质量问题。

4 结束语

总之,进行乡镇小型水利施工管护问题以及对策的分析,有利于保证乡镇小型水利施工质量,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邢艳,张宏伟,夏留厂.中小型水利施工中对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1).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第3篇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充分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单位有各自工作;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与各自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懈追求并为之奋斗。建立和谐社会必须从社会分子抓起,医院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和义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角色。一个和谐的医院,应该拥有良好的医患关系,能让医院内部人员和睦相处,使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得当,应当逐步建立起三大和谐环境――和谐的思想环境、和谐的制度环境、和谐的医患关系环境,为和谐医院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地、和谐地发展。

1 社会主义和谐医院的内涵

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得到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获得广泛调动。和谐医院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救死扶伤,敬业奉献,高雅文明蔚然成风,医务人员廉洁行医,德技双馨,医患和谐,充满爱心,医院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医疗服务质量优良,崇尚科学,管理制度完善严谨,敢于创新争先。它有利于增加医院的创造力、凝聚力和价值认同感,使医院全体员工和病人在彼此信任、相互关爱中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激发出无尽的创造力。

2 构建和谐医院的现实意义

2.1 构建和谐医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集中体现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当人们的温饱问题从总体上解决之后,健康与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已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医院作为面对社会大众的重要机构,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幸福,它的建设对于社会的和谐影响极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医院的建设过程巾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音律,如卫生事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目益增长的医疗和健康需求,医患矛盾突出等。因此,为了营造社会的和谐氛围和实现小康战略任务,医院应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到社会效益当中来,辩证地找准社会角色定位,积檄能动地解决好医药卫生领域中的各种矛盾,打造和谐医院,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2 构建和谐医院是医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于医院建设既是机遇,义是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下,医院必将面对观念与体制、法规和制度、人才与技术、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的碰撞。在此情况下,应该如何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为医院在市场竞争以及未来发展中赢得主动呢?和谐医院的提出为医院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只有坚持和谐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以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为行为动力,统筹协调影响医院发展的诸多关系,才能构建医院内部和外部的和谐,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凝聚力、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医院。

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民生利益,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社会和谐的缩影。

3.1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院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医院需要引入竞争机制。但是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在医院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一定要坚持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必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立足之本。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公立医院,它是政府举办并向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社会性医疗服务的载体,其目标决定了应承担的社会功能和负有的社会责任。固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发展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讲究经济效益。但是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不能把医疗服务作为牟利的工具。我们必须坚持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必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服务的方向。医院的经济管理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促进医院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的物质基础。很难想象,一个综合实力越来越差的医院能为人民的健康提供良好的服务。医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医院综合实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院的物质基础。和谐医院的建立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和谐医院除了大环境的因素外,关键在于医院内部如何整合资源和调动职工积极性,发挥优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把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为构建和谐医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医院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制胜的道路。只有医院内涵发展了,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才能保证医院和谐发展。内涵发展,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心;以科学的运行机制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着力点;强化专科技术建设,打造具有区位竞争力的技术品牌。要培养具有高尚的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医院精神,建设高尚的道德文化。不断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

3.3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改善医疗服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切实抓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完善并落实各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推行“宾馆式”服务和“人性化”模式,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方便病人就医。三是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树立平等互动的观念,建立诚信交往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四是进一步规范医药收费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病人负担,进一步增加医院收费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3.4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设和谐医院的关键。目前,医患关系紧张以及医疗纠纷的频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患者医疗费用高、预期效果差,加之对医疗知识和医疗过程缺乏了解是其主要原因。医患关系的不协调,实际上是医患之间利益的不协调。国有医院虽然是非营利医院,但事实上又被推向了市场,医院处于既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又要承担自负盈亏的效益压力的两难境地。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发展、法律完善、制度健全、医务人员素质提高、患者认知度不断提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为此,医院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意识。质量既是医院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医院的关键。医院和医生应该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体,医院和医生必须要有3种意识:一是医院管理人员要有责任意识,对重要科室、易发生问题的科室要重点管理;二是医务人员要有维护患者权利意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赋予患者知情权、隐私权、被尊重权等l2种权利);三是医务人员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应该讲的一定要讲,应该做的一定要做好,各个环节都不要有疏漏,从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缓解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遏制医疗纠纷上升的苗头。同时,也要宣传医生长期处在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环境里,非常需要社会的尊重和理解,希望医患双方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抱怨,创造宽松就医环境,营造和谐的医院氛围。强调人性化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打造优质的服务品牌,让医疗服务更加趋于人性化。人性化服务是医患和谐的关键,只有切实做细做好医疗服务,才能在社会和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才能建立起的医患关系,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与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医院的良性发展。

3.5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是以医患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患者有病求医是弱者,医师有医术为患者施治是强者,我们可以用文化的力量来协调二者的不对称关系,使之成为鱼和水的亲密关系,患者放心、满意、敬重医师;医者尽心治病,关爱患者,以病愈而荣,以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系统平稳有序,达到医院的和谐状态。

医院文化是以医患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医患关系如何,大体上能够衡量一个医院的管理文化水平。强化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占领阵地。一个医院是否和谐,是诸多因素构成的,能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院职工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医院和谐的。因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培育“内动力”,打造“软实力。医院要把组织学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八荣八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打牢“软基础”。与此同时要着力培养团队精神,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倡导爱院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院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比学赶帮、共同前进的氛围和人际关系,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执政基础; 内在要求; 能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04-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分别针对思想文化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所采取的不同措施,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之间的基本关系表现。在这一基本关系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之间有哪些具体联系,它们又是怎样具体地发生作用的,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根本性质的要求和体现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硬核”,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2]它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3]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价值体系代表着人们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根本性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必然要求要有一个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始终代表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思想和精神上的旗帜,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的根本性质的要求和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自我认同的重要思想基础

“认同”(Identity)是现代社会学和政治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党的自我认同作为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的一种,是指党的组织和成员对于所从属的党组织以及组织身份,所伴随而来的情感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亦即党员对自己组织身份的自我观念。“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4]核心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是群体认同的精神纽带,任何群体和个人的认同都需要一定的核心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作为情感维系。党的自我认同更需要有一套全体党员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来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同时也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思想共识、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的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像是一条“思想红线”把全体党员联系起来,统一整合党员的思想观念,凝聚全党上下人心,形成集体的价值认同。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获得自我认同的重要思想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党获得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的承认,就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5]。在影响政治合法性的诸多因素中,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是证明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这是因为,“统治阶级不是仅仅通过已经拥有权力这一事实来使其权力正当化,而是试图为之寻找一个道德与法律基础,把它表现为人们通常认可和接受的原则与信仰的逻辑的和必然的结果”[6]。作为执政权威的一个重要来源,政党的意识形态为人们支持和服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伦理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石和本质体现。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知和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价值判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整合社会人心、促进认同,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形成强大的政治凝聚力,给中国共产党以广泛的合法性支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是我们党获得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党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把握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规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遵循意识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有的学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遵守六条基本规律:毫不动摇地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针;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进程中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球化条件下的“两制关系”,“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重思想方法创新,提高意识形态舆论阵地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清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特征,构建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战略体系。[7]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体现在几组关系中: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杜会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突出性与长期性的关系问题。[8]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包括以下方面:时代主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空间;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不竭动力;经济发展第一要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生命之源;科学管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有力保障;求同存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9]

综上各种观点,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该遵循以下规律: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始终一贯地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工作;二是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三是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四是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的发展规律;五是“坚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管理”[10]。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现实中的体现和应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始终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工作和坚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管理的基本规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体现了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体现了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的发展规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我们党在日益复杂的思想环境下,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二、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之间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二者的统一性还表现在它们之间功能的交互性上,这就是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同样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从政党产生的原因与基础看,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既不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不是随阶级、国家的产生而自然产生的,而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中逐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任何政党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这些基础条件包括特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其中,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占有重要的地位。意识形态总是与政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政党存在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而政党是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和实践载体。“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各种意识形态以政党为载体,在政治实践中广为传播,其社会理想和政治理念,在政党上台执政后转化为治国理政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灵魂和理论指导,它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12]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够推动党的自身发展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党能够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载体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实现。因此,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的践行提供更好的物质和实践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功能得以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2.从政党的本质看,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13]因此,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政党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政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上,具体体现在以该政党意识形态为代表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的核心,集中体现着我们党的本质。党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因此,它是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14]。在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中,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执政意识形态基础创新,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使之更好地体现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党性质;另一方面开拓探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具体实践路径,增强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全党全社会中的树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

3.从政党的构成要素上看,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政党的构成要素是构成政党必不可少的因素和基本单元。政党之所谓政党,主要包括以下要素:一是有明确、具体的政治纲领和思想理论,即政治主张、方针政策和意识形态;二是有定型的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三是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各级领导人;四是有约束党员行为规范的纪律;五是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各种活动,广泛争取非党群众的支持,竭力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纲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表现在党的各构成要素结构优化与功能的充分发挥。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具有推动党的构成要素优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作为党的综合建设,它几乎涵盖了党的全部构成要素建设的内容。通过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一方面能够合理优化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党的各构成要素功能的发挥。这既是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功能,也是其内在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本质表现,是党的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是党重要的构成要素。通过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不仅能够整体上巩固党的组织基础、自身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同时,特别是通过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基础建设,能够极大地巩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党员和全体人民的价值观,凝聚全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的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所以说,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4.从国外政党意识形态调整的启示看,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

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意识形态进行调整,是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手段。20世纪后期,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并还在经历着深刻地变化。无论是西方资产阶级执政党、原苏联共产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主政党,都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对本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调整。[15]各国执政党意识形态在基本价值观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向着开放性、兼容性、灵活性的方向发展。一些国家“政党的意识形态,在没有消除相互对立的同时,开始由基本上是完全相互排斥向互相借鉴和吸收的方向发展。”[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全球化发展的影响,我国社会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阶层间的利益冲突、思想冲突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党审时度势,依据时代主题的转换而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意识形态。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转型和我们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对我们在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基础建设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在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基础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承认我国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下,合理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既不能因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简单地排斥社会思想多样化,也不能因为存在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倾向,而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通过党的执政意识形态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的水平,形成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先进性与层次性并存、批判性与建设性并存、继承性与创新性并存、开放性与包容性并存、法治性与德治性并存的既百花齐放又主旋律鲜明的共生范式。”[17]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能动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是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具有很强的能动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意识形态基础。具有先进的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任何政党执政都需要一定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基础做保证,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代表先进的价值体系发展方向,创造先进的价值体系,就无法在思想和精神上树立一面旗帜来号召人们追随她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观念表达。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汇集了一切优秀的历史价值体系,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和凝聚力。它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树立代表先进文化核心与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核心,具有整合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功能,是引导和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和思想保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自身基础

广大党员和干部队伍是执政的实施者,是党执政的重要自身基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首先体现在作为执政实施者的广大党员干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没有党员干部执政素质的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和执政能力提高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素质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一贯强调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我们党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灵魂和核心,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根本思想道德要求,因此在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坚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强化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明辨荣辱的道德能力,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以及道德情操都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因此,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情况作为党员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有利于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进而提升党的内在素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自身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人们群众对党的心理认同和真正拥护,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党要取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就必须不断提升党执政为民的能力、方法、手段等,更好地代表人民维护、行使、巩固国家权力,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8]我们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我们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它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集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反映了人民的利益,服务于人民的利益,它的内在诉求是要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9]因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在全党进一步明确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价值观,提升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和能力,最终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能够促进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6.

[2]廉永杰,周家荣.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本质、特征与实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09.

[3]秋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J].求是,2006(24):3.

[4]聂辰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N].光明日报,2008-9-9(09).

[5][1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63,209-210.

[6][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M].贾鹤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118.

[7]张达.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7(18):47-48.

[8]周学曾,高健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几个关系问题试探[J].社会科学研究,1993(2):9-13.

[9][10]张耀灿,李辽宁.试析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7-9.

[11]姜跃.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成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7):10.

[12]梁伟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执政能力建设的另一个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74.

[14]雒树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06-11-13(09).

[15]刘长江.苏联农村政治、意识形态关系的变化与新经济政策的结束:1921-1929[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6):72-77.

[16]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106.

[17]胡海波,赵德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历程与观念[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12.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一协同的重要意义

越是高深的理论,越要通俗化,越是真理性的东西,越要朴实无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高校师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塑魂育人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内含丰富的育人素材和“营养”元素。依托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式。将上述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协同发挥合力育人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深刻理解和认同,入心入脑,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自觉行为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5日第1版)这不仅提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而且提出了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绝大多数高校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这种宣传教育多体现为理论的阐释和解读,多使用校园媒体宣传、课堂讲授等显性方式进行,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渗透和融入不够,与文化元素的结合不够。一种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只有真正被人们所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同,进而内化为信念,转化为行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必须紧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通过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多种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才能真正被大学生所认同,真正为大学生所践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深刻理解和认同,入心入脑,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自觉行为的必然要求。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充足的投入和保障,推动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文化素质教育要提档升级,要打造品牌,提升质量,必须在内涵价值上予以丰富,必须有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引领和指导,这种指导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层面,而必须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贯穿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引领,在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文化素质教育既有文化品味,也有思想元素;既有丰富内涵,也有主导价值引领,真正成为塑魂育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功能协同,无疑是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是提升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是形成教育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在大多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往往分属不同部门在抓,工作分工上也有侧重,这当然有利于明确目标任务,但是,也往往容易造成力量的分散,难以形成育人合力,难以有效发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难以真正发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提高育人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协同起来,实现思想价值引领、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感染的一体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就是要按照中央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协同起来,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形成育人合力,提高育人实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四有”新人的必然选择。

二协同的目标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版,第8页)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而且本身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需要与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在内的高校文化传承发展功能相协调,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共同发挥塑魂育人的作用。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协同起来,达到塑魂育人的应有效果,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需要实现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目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的成长目标而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否合格和可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是否真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一个全体人民都需要树立的共同理想,更是大学生需要高度认同和追随的理想,而这种认同和追随不能仅靠理论的灌输,还必须通过包括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等隐性的方式进行渗透,通过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通过深刻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必然性,通过引导大学生将自我理想、社会理想有机统一,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认同,促使他们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勇担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的进程中,坚持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需要实现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表现于外的给人以印象性的特点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此角色相应的个人品质、声誉和尊严等。对大学生而言,健全人格应该至少包含以下要素:远大而稳定的奋斗目标、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当代大学生要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基础的一个要求就是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事实上,健全人格并非天然形成,而需要有效的教育培养。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的知识教育不合格将成为“次品”,而人格教育不合格将成为“废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指导和重要内容,而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协同发挥作用,将有助于全面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协同育人,需要实现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的目的。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是影响其工作和生活乃至事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大学生文明道德素质的指导和重要内容。在高校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本身是承载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进行大学生文明道德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其文明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协同,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

三协同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