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小学 学校文化 实证研究
一、学校文化与文化策划的概念
(一)有关学校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从词源上追寻,“文化”一词来自拉丁文Cultura。其本意是指为敬神而耕作所获得的一切东西,主要指农耕和培植植物。由此可见,“文化”主要指人类劳作所产生的结果,是相对于自然存在的事物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含义被不断引申和丰富,到16世纪演变为培育、教养等含义,这已经很贴近现如今我们对文化的看法了。尽管概念有所不同,但通常来说,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很大差异,因此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等及其制度的复合体”①。
由此我们可以推演得出这样的结论,隶属于文化范畴的学校文化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校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学校内,经长期学校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的比较稳定的连续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风格,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狭义的学校文化仅指学校内的精神财富,即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及学校的思想、艺术、道德等。值得提出的是,本文是在广义的“学校文化”视阈下展开谈论的。
(二)有关文化策划的概念
策划是人们围绕某一特定问题而进行的构思、规划、设计、论证、比较等一系列行为过程,它注重严谨、敏锐的思维触角,强调逻辑思维和整体感觉。文化策划指的是人们围绕对文化生成和运作过程进行整体计划,是为提出、实施及评定文化策略而进行的预先研讨与规划。学校文化策划主体,笔者认为,既包括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小组,又包括以教师为团队的文化建设委员会。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要群策群力、走群众路线,相信广大师生是搞校园文化研究和建设的依靠对象。
二、学校文化策划的重要性
学校文化策划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校文化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校园文化在中小学校园生活中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一个人的学校生活只以接受基础教育算,从早上进学校到傍晚放学,在学校的时间比任何其他地点都要长。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决定了民族前途。
三、学校文化策划的操作
(一)学校文化策划要遵循的原则
1.客观可行原则:学校文化策划必须基于内外环境资源要素,从实际出发,便于操作。客观性指的是从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不能胡乱设想,一拍脑袋就一个主意;可行性要求符合传统或现代学校文化意识、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学生接受能力和配合程度;要循序渐进,不能过于激进。
2.系统性原则:学校文化策划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在学校文化建设总体目标的约束下互相协调、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做到局部服从全局,近期服从远期。
3.随机性原则:在策划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利用、巧用规律,要顺应必然规律,及时抓住机遇。但要正确把握随机应变的限度,不能随意而为。
4.价值性原则:策划项目以价值量的形式来衡量,能创造一定价值量的策划结果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
5.导向性原则:策划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要取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二)学校文化策划的步骤
1.明确策划目标:在学校工作中,发现、分析问题,进而明确策划方向和重心,在本校和其他同等层次学校做问卷、信心调查和数据整理工作。
2.策划方案的制订和选择:(1)对信息的吸收与开发;(2)学校文化策划方案的构思;(3)学校文化策划方案可行性论证;(4)方案书形成。
3.实施策划方案:(1)要有监督保证,成立督查部门,进行检查和评测;(2)要有评估措施;(3)要有反馈修正。
4.效果评价与信息反馈:对执行结果及时评价,迅速形成反馈,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修正,对后续工作进行借鉴和指导。
四、学校文化策划的资源
(一)时空法
基于学校发展的需求,将与学校有关的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域的故事、人物进行元素提取、创意与再现。
空间上的组合:以本溪的文化语为例。
人生为一大事来,山登绝顶我为峰。纵有千难与万险,本高铁流永向前。
强调本溪的地域空间特点,即山峰和溪流。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引导学生勇攀高峰的动力和培养他们恒远持久的意志。
时空上的组合:本溪高中以自身的优良历史为傲,在文化策划方案中一再表现出这种历史感和身为本高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校外资源的开发
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搭建平台:随着考试招生模式的变化,社会实践成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之一,学校需要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校友、学生家长、社区、国内外名校、企业、社会化的公益组织、社会团体、艺术化的博物馆和景区、科研、艺术及体育院校院所、高校、国际组织和机构等,都应该成为整合的资源。通过优质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自发组织,自主选择,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各种平台使用中,可以小班化、走班化、社团化的形式开展,真正打破学校、学科、学习、学段乃至学期的边界。
注释:
①李剑萍,魏巍.教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2:69.
参考文献:
[1]梁为揖.校园文化建设要从中小学抓起.全国校园文化研讨会,1990.4.
让精神文化成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
精神文化是五一小学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我们认为在当前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不应简单提口号,不能随意跟风走,而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五一小学的发展需求,务本求实、扎实工作。学校文化应远离作秀,抵达朴素;远离浮躁,抵达沉静;远离功利,抵达本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这一信念不动摇。因此,在充分挖掘五一小学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需求,我们提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以关注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宗旨,在全校范围内多次举办关于办学思想的大讨论。大家的思想不断碰撞,火花不断闪现,逐渐达成共识,并形成了以定位、使命、办学理念、价值观、信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愿景、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教师形象、学生气质、“三风一训”为主要内容的理念文化体系。
我们的价值追求――一切为了孩子的幸福成长。孩子的幸福成长是“奠基教育”的本质,也是根本目的。我们要通过小学六年的培养,引导他们学做人、学做事、会学习、会与他人相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健康活力有朝气、兴趣广泛有才气、思维灵动有睿气的幸福少年”,这是教育最大的人文关怀,也是五一小学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的核心使命――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幸福的光彩。首先,要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发展潜质,尊重他们的个性,营造一种自我发展的宽松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释放生命的能量,自由快乐地成长。同时,还要从学生一生幸福的角度出发,让他们学会主动获取有益的幸福素养,初步形成适应未来所必需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既能享受当下的快乐,又能自信应对未来人生。
我们的精神世界――务本求实、锐意进取、开放融通。务本求实是我们的作风:秉承朴素、沉静、本真的文化传统,坚持言行一致、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锐意进取是我们的状态: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追求卓越的领先意识,寻求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谋求新的发展。开放融通是我们的胸怀:包容不同见解,营造和谐氛围,熔炼团队精神,凝聚团队力量,借鉴、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让行为文化成为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学校文化不仅要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更要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化为全体师生的思想意识,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言谈举止上,流淌在全体师生的血液中,成为学校共同的行动准则。
1.建设“乐为童师”的教师文化
教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孩子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幸福感。因此,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让广大教师充分享受职业的幸福。
方向明确有追求。开展文化建设以来,我们积极倡导“乐为童师的职业道德”“精心教书的专业意识”和“潜心育人的事业观念”,制定出台了“五一精神”和“教师形象”标准,并于每年学校建校日前后,隆重举行“五一劳动奖章”和“五一形象大使”庆祝表彰活动。
专业成长有动力。首先,提升骨干教师的带动力。通过成立“骨干工作室”“名师工作站”,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凝聚、引领作用;通过成立“专家导师顾问团”,盘活资源,借力登高;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凝炼一支朴实无华、精诚敬业、富有爱心的骨干教师队伍。第二,提升青年教师的生长力。以“党团工作室”“青年种子营”为核心,采取跟踪指导、师徒帮带、放手挑担等途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精神引领和专业指导。第三,提升教师队伍的内驱力。我们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制定相结合,通过目标驱动,加强师德建设,调动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家园温馨有活力。为教师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与氛围,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点染”工作室、“百灵鸟”合唱团等富有特色的教师社团,提升了教师的艺术修养,活跃了业余生活;每年举办的主题新年联欢会,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师们尽展诗乐才华;因为相同的兴趣而自发组建的摄影、球类、登山、瑜伽等俱乐部,让“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得以彰显。
2.建设“幸福成长”的种子文化
每一个孩子都像一颗幸福饱满的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空气和水,它们就会发芽、长大、开花、结果……我们遵从自然生长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个性自由,注重引导而不施雕琢,保持生命最本真的特质,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孩子们根据发展愿景,精心为自己的班级命名。他们自主设计班徽、班训、班级特色建设方案;自主开展“小志愿者服务”“义卖募捐”“义务植树”“美食家”“社会大课堂”“毕业大舞台”等主题活动,主动参与“我的成长我做主”“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学校我做主”等方案策划活动。
通过课堂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这就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制订《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从“倾听表达、质疑解惑、合作探究”等方面明确标准,引领各学科站在全局的角度统观教材,梳理教材的结构脉络,明确各年级、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教材、学科知识点纵横打通,形成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我们着力进行教与学方式的大胆变革。语文学科根据主题单元及体裁特点,探索单元整体授课,推出“预读”“导读”“自读”三读课型,数学学科推出了“核心导学”“自学互学”和“主题研学”三学课型。同时,我们积极倡导教师要“勇敢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周”和“自学互学课”上,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在主题研学和小课题研究中,孩子们主动收集身边问题,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课程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课程是践行和彰显办学理念的过程,是学校的核心所在。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发展和幸福成长的需要,我们充分挖掘资源,精心设计课程,为孩子们搭设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
“一点两线、守正出新”特色校本课程包含国学养正、灵动数学等精品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课程超市”为有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每年四月的体育节、五月的艺术节、六月的读书节、十月的科技节、十一月的语文数学节、十二月的英语节,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展示才华、凸显个性的天地。
让环境文化成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环境影响人,良好的环境教育人。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学校文化环境可以给师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与动力,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学校以办学理念为指导,为师生创设了一个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氛围。
主题景观“奠基幸福人生”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紧密结合,学习与生活的相互融合,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共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与南门的“逐梦”雕塑相得益彰,寓意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理念下,五一学子追逐幸福梦想的勇气和希冀。
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中职特色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强劲的需求,中职学校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迅速扭转在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运行模式等方面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情况。通过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定向紧密结合,为中职学校开创发展建设新局面提供浓厚文化氛围和精神动力,将新理念融汇进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观念,共创校园精神。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创建要与职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的职业定向、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其基本内容应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拼搏竞争精神、以人为本精神等。
1 中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借助中职学校,通过师生们的传承和创新,对精神成果和文化蕴涵进行不断地积累,其精神成果的总和构成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校园文化的标志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中职学校的职责是面向基层,以及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企业、社会区域等进行办学和人才培养。结合中职学校的职责,其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这种文化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和享有,是融入了更多中职特征、中职技能、中职道德、中职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因此,中职校园文化除了具有普通的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个性特征:①应用性。这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该特征是由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②职业选定性。中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学生。学生进入学校,就业的方向就已经选定,结合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并培养一定的专业技能。③特色性。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以及优势专业。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渗透专业知识,使校园文化具备独特性。④行业指向性。依托行业进行办学,这是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所在,随着社会、行业的发展,校园文化也要不断地做出调整和变化,这是保持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2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2.1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如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按照不同专业层次提出要求,并认真考虑其内容和形式能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道德素养提升的内在需要。
2.2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真精神。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在课堂教学方面,中职学校应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求真的创新精神。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课堂教学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与知识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渗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知识传授的狭隘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建立了知识之间的网络联系,在文化视野和中职生涯中,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重组。同时,将知识的学理内涵进行深化,将其提高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在培养技术能力的过程中,知识既是经验的引导,同时又是文化的实现。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其情趣,拓展其视野,实现能力培养与人格升华的双重目标。
2.3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中职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形式,充实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吸纳富有情趣、适应学生的文化内容。这种情趣性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味。中职学校在建设课外文化的过程中,其目的是培养精神文化,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物质文化,这是建设中职学校文化的前提;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支撑。对于校园文化来说,校园物质文化属于硬件,这种硬件设施完善了校园设施建设。
2.4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载体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随着办学时间的不断延长,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出与时俱进性,更要对载体进行创新,进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为此,要对文化活动进行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思路方面,在变中求新,新中求精;二内容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其情趣,开阔其视野,升华其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三方式上,通过与企业、社区等进行“联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将校园文化建设延伸到校外,整合校内、校外两种教学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职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进而,全面展示了校园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等。校园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以创新教育的理念,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抓好三风建设。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育核心竞争力
3.1 强化物质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物质文化是学校各种实体的总和,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载体,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物质文化反映出的典型特征是: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楼一室都好像在对你说话,都在向你眨眼睛,在对你歌唱。所以说,建设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而为物质文化奠定基础和基石,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
一要构筑自然景观,注重建设文化景观。
二要结合中职学校的办学特点,在物质层面上突出中职的特点。
按照增强中职特色的总体方向,进行校园景观的设计,不断增强人文艺术氛围,强调绿色环保,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对于中职学校来讲,可以没有豪华的教学楼、体育馆,但是必须要有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因此,实践性教学设施的建设要放在首要位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职学校要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设计教学环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一体化,这种教学环境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于一身,使专业教室具有多种功能,进而打造中职的环境和氛围。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都可以人名、企业命名;树应统一标出它的特征特性、树龄等。校园内还应增加名人石雕、刻上带有文化意义的文字等;花草的养护水平要高。这些文化可集中反映建校以来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或有过重要贡献的人,每项物质文化都应该按“艺术”精品的标准来建设。还有校徽、学校标志、校歌、信封、文稿纸、提袋、校服、画册、校刊、教材、光盘、校园网战、学校产业的产品的标识等都应该印上无声的文化。
3.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为了确保学校教育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制度来强化教学,然后用文化将教学进行内化。制定制度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外办学方面的。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订单培养、跟踪调查毕业生等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二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与国家精神相符;与社会现实情况相适应;与学校现时实际情况相适应。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建设工作。二是注意重制定,轻执行,或重执行,轻监督、轻评价反思问题。
3.3 精神文化要追求“中职”的理想
通常情况下,校园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所形成的信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这是建设中职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进而在深层次上体现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精神形态方面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校风、校训等校园内的精神上的东西。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①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②加强和谐校园建设。③积极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
当前,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化需求,不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等。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打造自身的特色专业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4 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中职学校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高科技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
首先,借助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开放性和隐匿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让不同的文化主体参与到相应的问题中去,为提高校园主体的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进而营造了文化氛围。
最后,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环境,提供了条件。青年学生凭借网络文化的共享性,通过电脑畅游世界、博览群书。使学生的思想更加的丰富,并且培育了校园主体的判断力和识别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为学校营造了全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建设校园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要经历一个完善、定型和不断深化的过程,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位时,要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中职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遵守“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进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充满活力,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宏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1,29.
一、校园文化要体现丰富、优美、励志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尽量做到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相对独立、互不影响,规划科学合理、井然有序。围墙、校门要古朴、沉稳、厚重;教学楼要整齐对称,要有绿化园,树种尽量繁多;教学楼前要设报栏,因为这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健康成长的沃土;宣传栏、格言展示牌、楼厅牌匾、园林刻石、校园音响系统等能展示学生才华、向学生输送精神营养的设施尽量设置;现代化的运动设施也要齐全,如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架、设施完备的体育馆,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空间;餐厅服务要周到,膳食科学,提供优良服务。
二、管理文化要体现激励、服务、控制
长期规范的制度和管理,可以使习惯成自然;优良的制度,可以成就优秀的学校文化品位。学校制度体现着学校管理的价值观,不仅规范着人们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工作习惯,还激励着人们的斗志,控制着学校内部活动。学校的规章制度应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保障功能,即为了保障学校协调、有序、健康地发展,保障师生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激励功能,即激发和调动师生为实现办学目标,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学校文化,必须制定能保障学校协调发展的规章制度。
要重视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变为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创造的过程,规定教师每年的学习“量”、读书“量”;规定教师必须开展教育科研,进行课题研究,写教育案例、论文,争做“学者型”、“科研型”教师;规定有经验的教师要与青年教师通过“导师制”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规定聘任、评优、晋级、评选学科带头人等必须拥有相应的教育科研成果。
学校要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通过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发现问题,把问题当作课题,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发展。学校每周开展教研活动要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固定地点,其中教研内容要有理论学习、优秀教师样板课、各种形式的大赛、教学能手和优质课的评选等,真正通过专业引领、合作交流实现自我发展,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学校要紧紧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综合评价制度,探索“自主合作、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真切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要重视德育,大力进行诚信教育,开展文明自律教育活动,把道德目标要求分为合格、良好、创优三个层次。在一般考试中,要推行无人监考,在学生纠偏上明确告知学生“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撒谎”。
在学生中要推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研究问题,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注重素质教育,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健全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精神文化要体现科学、关怀、奋进
精神文化,指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校风校貌等,是学校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伦观的总体表现。
学校的精神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从很大程度上说,学校精神文化的优劣是衡量学校德育成败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我们应着力在教育理念、公共关怀、心性教育等方面建设学校精神文化。我们肩负着“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使命感,在教学中要面对一切学生,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实施差异教学,尊重关爱学生,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着眼学生精神文化的建设,我们应特别注重心性教育,通过爱心教育、信心教育、赏识教育、礼仪教育、心理教育、文体活动,大力抓好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心与孝心,从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开始,从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开始,从爱心出发到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爱护自然,进而懂得平等、友爱、尊重。高扬学生自信的风帆,我们把培养和维护学生的自信作为重要工作,以挖掘学生内蕴的巨大潜力,让学生高扬自信的风帆,达到成功的彼岸。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今后承担起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要从生活中的细节开始,从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做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文化提供学校发展的共同的愿景,起到引领作用。农村高中可能普遍感到生存的巨大压力,这与自己目标文化的错位有一定关系。我们是这样给自己一个定位的:“做平民的、大众化的普通高中教育,以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兼顾特长培育,追求合格率,兼顾升学率。”有了正确的目标文化,就不再焦灼,也无须自卑,反倒生出一种悠然的达观心态来经营自己的学校教育。
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有个看似倒置的观点——合格第一,优秀第二。学校文化在人才培养上的核心价值判断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计划措施等一切呈现形态。基础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而现实是由于“偏追”的影响,整个基础教育坠入一种选拔和淘汰的深渊。高中是决战的前沿,小学和初中是后续梯队。在这种战时机制上,学校无法放松心情来做教育,一切围绕中考和高考的轮子转。在这种高速的旋转中,不断地产生着新的选拔和淘汰,看一看官方数字背后真实的辍学率,可能会让人触目惊心。这一切皆源于核心价值判断的失误。既然是大众化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合格的教育,并把合格教育做为衡量学校教育的基本尺度。具体到高中,但凡通过毕业会考,取得毕业证书,都应算合格人才。以合格教育为核心价值判断,弱化选拔和淘汰,才能心平气和地做教育。开齐课程,培育特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实在合格教育中,优秀的产生是自然的事情,甚至由于科学地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秀。这样,优秀的成长不是建立在废墟上的成长,而是共同成长中的突出成长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重视合格,鼓励上进,把合格放在第一位,追求优秀在其次。有特立独异的学校文化做主导,我们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流于俗。
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精神。当学校文化充溢于整个校园时,就形成一种氛围,称之为“文化场”。尽管它不可触摸,却是客观存在,浸润和濡染着在场中的每一人,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大家都在读书,个别不想读书的学生倍感无聊,也跟着读书;大家都在说笑,个别想读书的学生也就懈怠下来。作为农村高中,区位上不占优势,全市前2800名学生被城区重点高中一网打尽,而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不足2000人。我校收的是全市2800名开外的学生,而家长和学生对我们怀着和重点高中同样的期待。重点高中是把应该考上大学的学生送入大学,而我们是把原本考不上大学的学生送入大学。在现行的中考招生体制下,我们没法改变体制,只有改变自己。学校确立“一主两翼”的特色教育办学思路,即“以美术为主体,以音体为两翼,带动发展,协调共进”,我们的学生照样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校门。
二、管理文化:让管理提升层次
管理有三种境——人治、法治和“文治”。校长、制度和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靠校长的思想、人格和能力;发展阶段,主要靠一套完备的、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成熟阶段,则主要靠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渐次由人治、法治走向“文治”,标志着管理达到文化的极致。在此过程中,校长有义务担当起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任,把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引领学校的主流文化建设,把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庄严使命。没有文化的意识和文化建设的自觉,总用一种行政长官的心态来领导和管理学校,永远做不成教育品牌。平度二中有三个教学区,从二中自身的管理实践出发,我们确立了“总部统揽,校区自治”的管理模式,提炼出“全”“细”“严”“正”“情”等五大特色。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平度二中的管理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一些看似复杂的得很简单。如评职称,局里给10个中高名额,最终就有10人报,没人争,没人抢;评先进,年度考核优秀,多年没搞投票评议了,都是累计积分制;年度零投诉。这些都是在和谐、务实和重效的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的。学校的管理文化一直秉持着以下两个理念:
第一,以人为本,重视教师。教育即服务,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第一,学生第二”,这种观念是对传统学生观的一种颠覆,具有现代意义,有利于打破“师道尊严”,转变教师观念,摆正自己位置,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有利于保护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和培植学生多彩的个性,进而催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萌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从管理的角度讲,从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看,究竟是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我们认为校长只有照顾好教师,教师才会看顾好学生。当教师身处不公正的环境,工作超负荷运转,心理上又非常压抑时,满腹的怨气就会发泄到学生身上,从而给教育的对象带去师源性污染。究其原因,很多不是教师本身的问题,而是学校管理的问题。所以学校一定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要有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关心教师生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价值实现,落实教师民利,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当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时,我们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好。所以校长在落实“以人为本”上,首先要重视和关注教师,这是实现优质服务的前提。
第二,“人性第一,理性第二”。现在学校只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更准确地说只注重管理的量化,把目标分解,视完成情况计分,进行定量评价,这实际上是管理的一种简单化倾向。鉴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诸多因素中,有不少是无法量化、而对教育又是重要乃至关键的东西,像教师的人格、爱心等,它是不可以称量的。当过多、过滥地使用量化管理时,教师往往不是在教育的根本上下功夫,不愿做长远的打算,而是逐条研究应对量化表上的一个个项目,把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变成机械的操作,变成追名逐利的短视行为,因而就有了在教育这片知识密度较大的领地上种种不科学甚至野蛮的行径。这是把教师当做“工具人”而不是“情感人”“文化人”的必然结果。一个充满冷漠的“工具人”,只能培养更加冷漠和颓废的学生。因此,量化管理不是唯一的,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法宝。培养朝气蓬勃的学生要靠生气贯注的教师,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需要学校管理中诸多丰富的非理性因素的培养。这就是我们的人本管理文化。
三、科研文化:让科研渗透思想
平度二中在科研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做科研实际上是做文化”,于是将科研提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科研文化。“做有思想的科研”,代表平度二中教育科研所达到的境界。平度二中教育科研从自身发展经验出发,认为基层学校科研必然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阶段,启动研究,生成和积累大量的过程性材料;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在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产生阶段性飞跃,能够提供研究展示现场;第三阶段是高级阶段,过程性材料为规范的和正式的著述取代,生成自己的科研思想,形成自己的科研风格和科研特色。我们将其通俗地概括为“三流科研出材料,二流科研出现场,一流科研出思想”。这一观点在2008年1月份山东省校本研究工作总结表彰暨现场研讨会上一经提出,便产生广泛的共鸣。
在科研上我们还有一个认定,就是“三流教科室主任指挥科研,二流教科室主任带头科研,一流教科室主任服务科研”。科研要重视材料积累和网络利用,提出“材料让科研站起来,网络让科研飞起来”。在科研运作上提出“柔性启动”“利益驱动”。在正确的科研文化引领下,学校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学校从2003年起步,2008年初以校本研究的丰硕成果成为山东省中小学校本研究先进学校。
四、校史文化:让古旧烛照今人
我们提出“盛世修史,史为今用,用以育人,人才辈出”,把文化建设最终落实到育人上,避免为文化而文化的文化至上主义。平度二中是1952年建校的,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肯定有很多好的沉淀和积累。平度二中的史志建设从去年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地方教育史志校史工作暨校史与学校发展研讨会”开始启动。
我们让档案室去“存史”,由校史室去“展史”。当师生们徜徉于其间,领悟学校历史文化的真谛,感受老二中人的精神激励时,便是“用史”。“用史育人”,正是校史研究的落脚点。一张老照片尽管算不上是摄影精品,但如果它是1959年抢收本校丰产小麦的照片,那就显得弥足珍贵。40多年前的声光电影自然无法追回,而这张照片,依然倔强地透射着那个年代的信息。一张1959年赴省参加飞行员体检的合影,其背景是学校门前的一座牌楼式建筑,称为“跃进门”,两侧横幅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这个牌楼能保存至今,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一些蕴含文化价值的建筑,往往被当做危房拆除了。学校尚存20世纪50年代的一座大礼堂,苏式建筑,我们现在才知道它是历史幸存的宝贝,该好好维护。作为档案室的延伸和外在呈现方式,学校还兴建了碑刻长廊和书画长廊,与一字排开15间规模的校史展室并称学校文化的“三大长廊”。碑刻长廊以40年校庆领导、专家和书画家题词为基础,扩展而成。书画长廊以40年校庆书画为基础,加上师生书画作品组成,这样就从物态层面上,构筑起学校历史文化的立体呈现方式。
校史文化的呈现不是做给外人看的,更不是哗众取宠、博取名利的工具,而是二中人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一位老校友在展室里40年前的老照片上找到自己时,高兴地大叫起来,我们也幸福着他的幸福。当人们走进这个贯通历史与现实的长廊时,就会陡然意识到我们正在创造二中现在的历史,因而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五、课程文化:让甘泉滋养心灵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协同推进。但是,教育理念有相对稳定之时,规章制度有相对完善之时,环境建设有相对饱和之时,活动文化一般也有定例,唯有课程文化建设没有穷期。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文化资源的研发也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度二中近几年编辑出版了《给女儿的39封信》(明天出版社,2006年5月,该书获当年度全国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第23名,排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之后);《班主任工作例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4月)等一批课程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学校文化从垂直的角度看是教育文化下的亚概念,从空间的角度看又是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把学校文化放在本土文化的时空背景下加以研究。平度二中地处康城文化的背景下。古岘原系齐国下都——康城,田单大摆火牛阵就发生在这里。有春秋以来保存完好的大型古墓360余座,“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指的就是这里。学校据此开发出的校本教材《走近齐国下都——康城》是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走近康城儿女》是对乡土人文资源的开发。近年来,学校共编辑校本教材62种,公开出版13种,涉及道德教育、军事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女生教育和爱情教育等多个方面,形成比较完备的校本教材体系。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形式,文化是教育的内容,而共同承载教育和文化的是阅读。抓住了阅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关键、文化的根本。平度二中以“书香校园工程”为抓手,以阅读教育为切入点,发动师生全员参与,共同营建,教师以《每周一读》为主,学生则每周一个专题,每个专题12万字,以此为师生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一个宽泛而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文化、民族文化浸润、滋养人们的灵魂,达到不训而化,育人于无形之效。歙砚中的子砚为什么珍贵?古人开矿的矿碴被山洪冲下,在溪流中浸泡了500年,才那么圆润、亮泽,而教育就是要用文化的溪水浸润人的心灵。
六、终极感悟:文化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平度二中在2007全国示范高中竞争力论坛上做交流发言,提出一个命题——文化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文化的学校才有魅力,有魅力的学校才有竞争力。学校文化建设要关注其转化和吸收,真正有价值的文化是为师生所接受、存于内心并外显于行动的那一部分。如果堆砌了太多的“文化”却不被师生认可、接受并转化为行动,这种文化是死文化、无效文化,是文化摆设。所以,落实文化建设实效性的关键不是将标语口号上墙就算完事,而是看是否将学校文化植于人的头脑,从而使人具备某种精神、气质、意识、境界和行动上的自觉。
做教育要有文化,有文化才有品位;做文化要有思想,有思想方见深度。学校是不断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的内涵。建设一个校本的文化体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