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

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第1篇

近年来,由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普遍面临新的挑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职业定位以及今后的就业指导等任务,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的动态变化,为此,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1.学校不够重视,课程定位不准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传授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和管理的意识与基本能力。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个别领导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挤占了专业教学的时间,要求压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课时,甚至提出节约教学成本、扩大课堂教学规模的观点。

实际上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在毕业生中进行,内容一般是提供招聘信息、解说就业政策、指导求职简历制作、组织招聘会、模拟面试等等。这些仅仅能给毕业生在就业前以应急帮助,满足他们求职时的部分需求,但是从一个人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来看,却忽视了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教学形式单调,课程的内容体系设置不成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教学形式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缺乏系统地考核和质量评估体系,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课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强,一些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虚、空、烦,单纯枯燥的说教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而且没有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极容易形式化,学生难以学到自身理解消化的知识,从而产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厌学情绪。

自国家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始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以来,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中摸索出一些经验,为推动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总的来说,对于职业指导课的体系和内容尚没有明确统一的结论,而现有的专家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过于理论和生硬,缺乏实践操作性。

3.教师队伍薄弱,学科背景差异性明显。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组成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承担;二是由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团总支书记或辅导员等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三是由少部分兼职教师承担,其中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方式最为普遍。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而且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个持续调整的过程,它随着学生认识的深入是不断调整的。无论我们是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还是趣味游戏,都缺少真正的职业环境和人生体验,学生对专业、职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因而难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真正的指导作用。

另外,在课程的设置及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够严格和规范的地方,如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投入不够多、保护性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等,使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1.理顺课程定位,完善考核制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有准确的定位,不能把其等同于概念化的就业指导,更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毕业生进行提供招聘信息、解说就业政策、指导求职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方面,而应将其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承载并突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对《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在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要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高职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学习生活,促进其充分就业和获得职业成功具有的重要意义[2]。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知识性、实践性、现实性等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角度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灵活运用考核方式,既不能对现有的考核方式一棒子打死,全盘否定,也不能用一种固定的万能的考核模式。应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特点,大胆探索其考核方式。现在每年暑期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已成为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的一种主要方式,可以利用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社会调查,写好社会实践报告,这也是一种考核方式。它不仅能测评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测评其职业能力和应变能力。

2.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首先,围绕教材,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可参与训练的“项目”。学生知识信息获取的能力不容忽视,现有书本上的文字、案例,学生大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资料自己找到,有时会很精彩,因此,教师决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前提是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操作项目转化,然后根据项目内容合理构建教学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完成迁移,丰富“图式”内容,获得新知。在此基础上根据班级学生个性差异,运用班级教学的分组技术,建立有效的学习团队,确保学习的有序性、层次性、互补性。另外还可以编写项目任务书。职业生涯规划单元项目任务书的编写,要坚持教材内容为基础,源于职业生活,可学可练,可以评估的原则,既要内容具体,又要结合学生认知实际,重点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3]。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服从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基础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文本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统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把呆板的、说理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最后,为了加快推进这一新兴课程的良性发展,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员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

3.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雄厚与否,是衡量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体系全面、教学基本功扎实、结构合理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不仅在专业上要求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知识广博,而且在教学上要求具备较高的水平和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丰富灵活。此外,人格上要平易近人,让学生尊其师,才能信其道、践其行才能实现潜移默化教书育人的功能。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专兼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体,专职教师为骨干。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专兼职教师可以组成“讲师团”式的教学团队,组织集体备课,根据各自的专长和兴趣选择一个专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第2篇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职业规划教育前置与毕业生出路的承接探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Y20101808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97-02

就业为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近年来一直是我国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递增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在遭遇“摩擦性”就业矛盾的同时,又饱受后金融危机时代就业“闭门羹”的困扰,这使得大学生就业在近几年更是“雪上加霜”。然而,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难以从长远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帮助。因此,在当下“就业难”的社会大背景下,对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前置及就业指导,最终推动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就尤为重要了。

一、国内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历史沿革及误区

(一)历史沿革

国内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及改革,实现了从萌芽期到推广到飞速发展阶段的长足跨越。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a先生为指导学生择业,发起择业演讲等活动,开创了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先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制度开始逐渐改革,由统一分配制逐渐过渡到自主择业,国家加大重视力度,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职业规划教育也逐步由政府主导向学校组织指导、社会关注转移。为此,许多高校考虑到毕业生对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的需求,陆续开设了相关课程,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及规划。

(二)误区与不足

一方面,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成为华而不实的 “摆设”。有报道指出,吉林省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在大一阶段便已开设,设38个学时,大班化教学。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一般拿着专业书、课外书来上课,上课效率低。可见,不少高校虽然进行了职业规划前置工作,但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总的来说起步晚、发展缓,专业系统化、科学化程度较低,还面临着缺乏专业指导老师的窘境。

二、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前置的现状及调查

(一)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前置的现状

1.内容安排欠科学。当前,高校侧重于学生就业前的实践指导,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缺乏科学性,提供的就业政策咨询和招聘信息不够详细。其组织的就业讲座,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化辅导,仅着眼于应聘技巧,未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2.教育机构未完善。现招生就业处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各高校中都有设立,但其任务偏重于日常的行政管理、举办毕业生招聘会、招聘信息和毕业生签约等,缺乏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无力承担整个学校职业规划教育的任务,职业规划前置更是无从谈起。

3.课程开设节点滞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早,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体系,这是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难以企及的。相比较而言,中国大部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较晚,意识较薄弱,对今后的职业目标也不明确。

(二)关于职业规划教育现状的调查

为了更加详尽、直观地了解目前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及其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认识,本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学院为例,随机抽取500名不同专业的在校生和不同职业领域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1.职业规划教育前置的必要性。在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问题中,设置了“您认为职业规划类的课程对在校生有用处吗?”一题。统计得出,在校生中有55%的学生认为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非常有必要”,30%认为“应该需要”,10%认为“可有可无”。而在已毕业学生中,80%认为“非常有必要”,15%认为“应该需要”,只有3%认为“可有可无”及2%认为“没有必要”。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均承认高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经历了就业坎坷后的毕业生,他们对此呼声很高,更加体现出职业规划教育前置的必要性。

2.前置课程开设需常态化。调查问卷设置了问题“您认为职业规划教育的课时设置应该如何?”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中60%认为“每个学期都有固定的课时”,20%认为“每个学年开一次”,其余认为“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即可”。而在已毕业大学生中有85%认为“每个学期都有固定的课时”,13%认为“每个学年开一次”,只有2%认为“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即可”。显然,已毕业大学生对在校开展职业规划常态化教育的需求更强。同时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已就业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常态化的需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开展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前置的要素

开展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前置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高校在校生的职业规划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职业体验。因此,各个高校如何有效地将校园文化与学生的职业规划有机结合,是目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第二,以社会发展为风向。职业规划教育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设置辅修课程,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教学模式中专业性狭窄的弊端,综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第三,以价值取向为前提。在职业规划教育中,首先应分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顺应时势的价值观,同时结合大学生价值取向制定符合国家发展的政策,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国家、高校、学生三方共赢。第四,以学科调整为基础。改革只重视传授知识,忽略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方式;改革填鸭式教学方法;改变教师指导,学生被动的教学方式;顺应时展潮流,建立和发展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其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市场需要的新型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第五,以专职队伍为依托。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职业规划队伍,以认真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解答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疑惑,对学生个体加强教育,辅导学生理性分析个人条件与发展潜能、发展机遇与社会实际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完成准确的职业定位和科学规划。

四、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教育前置和就业指导承接的思考

(一)职业规划教育前置与就业指导承接的必要性

1.避免学校“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指导。虽然许多高校针对职业规划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开始相关课程或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但由于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研究尚浅,以致相关课程缺乏实用性,学生缺乏兴趣,效果不佳。加之,许多高校“临阵磨枪”在毕业前才指导教育学生,令其产生一定的“就业恐慌”。 若高校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前置,则可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较早设计其职业生涯。

2.有助于自我认知,提高综合素质。在两者有效的承接下,大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分析性格特征,结合自己专业特长,清晰定位未来职业生涯,理性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努力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充分体现个人价值。此外,在职业规划教育前置启动后,应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可让学生增强就业意识及个人素质,成为职业规划教育前置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全面成才。

3.充分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正确的职业选择意识。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旨在通过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潜力。职业意识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优秀的职业素养,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在职业规划教育前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也对其职业发展有着指导作用。

4.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开启学生职业生涯的大门。在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承接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与能力,使学生在具备充分的就业意识和准备的前提下,结合当年的就业趋势进行就业指导,高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学生开启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规划教育前置与就业指导承接的主要路径

1.开设职业规划教育专业课程,加强“全程指导”。着眼于职业规划链接就业指导的大局,根据其计划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科学统筹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坚持做到“四年不断线”。

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第3篇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领域的“大有可为”,是建立在对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门化工作的发展过程来看,刚刚起步的专门指导工作和学生对指导工作的需求,都至少从一定意义上预示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领域的潜力和可发展空间很大。

一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学生工作系统中剥离出来的,也是伴随着对西方专门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和工作经验的借鉴和学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近几年,个别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出现了各有特色、日臻发展的趋势,但在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各个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然而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大多从本科生内容上移植过来,缺乏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独特性、缺乏结合研究生发展的系统性。就业指导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就业观教育、政策宣讲、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虽有开展,但大多刚刚起步,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系统。在很多学校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逐渐搭起框架的今天,研究生作为就业关注“弱势群体”,其指导工作大多是立足于先满足本科生的职业素养需求,再匀出部分给研究生,工作内容有很多地方存在盲区。

在对北师大文学院研究生做的专门性调查(文中提及的调查数据和表格,由此论文专门调查问卷在北师大文学院研究生群体中做的分析数据提供。)中发现,学生对求职就业以及职业发展的若干方面都有强烈的需求,从“自我职业定位及规划”、“相关就业政策及法律”、“求职就业流程”、“求职信息搜集”、“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自我能力评估及就业形势分析”六个方面来看,硕士对“自我能力评估及就业形势分析”、“自我职业定位及规划”两个方面的“自我认知”需求度排在前两位,高于其他求职技能,这和本科、博士生的综合平均值的排序,是基本一致的。说明从学生整体面上看,对自我职业相关方面的认知还不清晰、把握不准确,需要就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帮助澄清和协助引导。

通过横纵向结合的比较分析,我们能够全面而细致地了解到:“自我职业定位及规划”、“自我能力评估及就业形势分析”、“求职信息搜集”、“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在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选择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 例,这说明同学们对于求职指导信息的需求既包括自身生涯规划的指导、形式政策的分析、求职信息的提供,还包括简历制作、面试应对等技巧 性的问题。这些都应成为我们关注和提供帮助的重点。

同时,就业指导对象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忽略了要从一年级学生入手并要贯穿整个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没有把握住研究生三年发展过程中的职业诉求特征。在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忽略了实践能力的锻炼和社会工作能力的提高。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相对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和专门服务功能,对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如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有所欠缺。

(二)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形式缺乏丰富性和实践性

目前,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以讲授就业基本知识为主,主要采取就业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解决研究生就业中碰到的问题。零散讲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研究生的就业困扰,但在指导形式方面略显单一,忽略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例如就业指导课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集中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试用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等方式。

并且一些活动往往因为活动组织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理念而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迅速救火、迅速救人的情况。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形式和内容,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缺乏专门化、高素质的教师

就业指导涉及教育学、人才学、心理学、人际关系等多门学科,需要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作为基础支撑。目前在高校进行研究生就业指导的教师多为辅导员,普遍缺乏专业化的知识背景,缺乏正规的就业指导培训,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距离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要求相差甚远。指导过程中尚存小班教学普及程度不高、个别的专门的咨询普及率不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有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的工作重心还以本科生的就业指导为主要内容。

指导工作人员的缺乏,使得工作人员分工不够细致,没有足够人员承担市场开拓、社会接洽的工作,以至于高校普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以市场需求部门,这对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而言,其缺位的消极影响是相当大的。

二从辅导员角度看缓解研究生就业困难局面的具体对策

(一)就业指导工作要指导到位,强调以人为本

1加强课堂指导,使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

要在研究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中系统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使就业教育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校学习过程,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对象全程化。根据不同年级的研究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就业指导教育:一年级重点抓好就业指导启蒙教育,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其专业认知能力,树立职业生涯概念和就业素质意识;二年级着重抓好就业指导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成才观、劳动价值观教育和择业技巧训练,进行初步的职业定位教育,帮助研究生制定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着手就业指导实战教育,应重点进行就业政策、方针的宣传,强化求职方法、择业技巧的指导,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咨询指导。

2充分开展个性化指导,为毕业生提供切实的帮助

与本科就业工作相比,研究生就业具有选择机会较多、就业范围较广、期望值更高、个人困难更多等特点。要切实做好就业工作,首先应认真组织开展就业调研,通过召开研究生座谈会、发放问卷、个别谈话等方式摸清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进展情况和个人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在就业指导中体现个性化服务,针对每一个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给毕业生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学生提供符合每人实际特点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样的贴心指导能够取得非常好的实际效果。认真开展就业服务,做到准确及时。就业服务做到准确及时,热情周到。及时传达就业政策,快速、公开公布招聘信息,充分利用学院网站、短信平台,随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理好相关手续,准备好文本资料,帮助学生顺利签约。

3积极推进实践类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实践类指导有助于帮助毕业生熟悉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毕业生增强自信心。实践类指导的开展,以模拟面试,模拟试讲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模拟的、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扮演各种角色。这对学生求职知识的运用、求职时心态的调整、决策能力的训练、价值观的澄清等有着很好的效果。此外,可以通过专业实习与就业试用相结合的模式,提早让毕业生进入相关工作领域,熟悉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社会兼职与社会实践等活动,也可以作为就业实践环节的载体与平台。

4树立科学就业观,促进学生积极就业

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就业观念。在求职过程中,每个毕业生都会产生得到社会认可和个人良好发展的愿望,但与此同时,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又不可能满足所有大学生的需要,或者说有些需要不能与大学生个人需要完全契合。作为大学毕业生而言,就要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树立科学就业观,才能找到既适合自身特点同时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工作岗位。工作中也要把认真帮助毕业生树立择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技巧,开展诚信教育等工作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后几年,毕业研究生数量还会持续上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相应增加的前提下,就业形势显得尤为严峻,研究生就业指导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对研究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硕士研究生就业保障机制,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1队伍保障

加强研究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成立专门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梯队。改变传统仅仅由辅导员承担主要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思路,将各研究生导师吸收到就业队伍中,充分发挥导师“传、帮、带”的作用。将辅导员、副书记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一对多”的普遍化处理与“一对一导师制”的个性化处理来了解研究生的就业想法、就业进度,制定就业规划。针对研究生理论、学识层次起点较高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基础上,邀请相关专业专职教师进入就业工作队伍,成为硕士研究生就业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科技大学从辅导员队伍中专门辟出岗位,在各个学院专门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对这支队伍进行专门的为期数月的理论培训和企业实地考察培训,使得工作有抓手可以深入。这项重视就业指导队伍的培训和学习的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就业工作者知识“老化”和“衰竭”,使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2机构保障

高校应设立硕士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推荐、人事劳动保障等多种服务。配备足够的人员、资金和场所,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收集与就业信息,不断提高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档案、户籍转移、审核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报到证等具体繁琐的工序上,挤占了调研、评估和培训的资源,不利于研究生就业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一个好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使就业指导工作适应社会实际需要。要努力转变硕士研究生就业中的传统做法,强化用人单位参与,形成研究生就业服务的坚实依托。同时要建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评估体系,实行科学评估,量化考核,提高工作质量,促进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3制度保障

要改变研究生择业存在盲目性、被动性和偶然性的局面,主要通过定期研究生就业信息、培训和交流制度予以保证。市场供需信息是研究生就业市场的基本信息,充分的信息能够使用人单位招到急需的人才。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种就业讲座、专场招聘会、公布各种供求信息以及组建网站等形式,建立起全面反映本校研究生毕业生资源及就业意向、各专业特点及服务方向的供方信息,迅速反馈用人单位的需方信息,保证就业信息畅通,及时为硕士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加强硕士研究生正确的择业观念的培养,提供宽范围、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打破硕士生就业方向单一,就业渠道狭窄,仅关注高校、事业机关和政府部门的局限。扩大研究生就业视野,向西部地区和基层部门扩展,解决就业市场东部过剩,西部紧张的局面,实现硕士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双赢。

(三)建立研究生就业社会互动机制,使社会与研究生充分“联动”起来

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高等教育;思考

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提出“生涯教育”观念,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正式开始。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业界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大学生是特殊的人力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是较早在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20世纪中后期,这些国家就把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整个阶段,并且制定相应的法案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实施。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2003年以后每年有大量应届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说明在学校活动中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缺乏。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和体系,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人力资源,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教育所诠释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在大学阶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识。据美国职业辅导协会下的青年发展委员会资助的调查显示,美国49个州的百来所大学机构中,几乎所有都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涯课程,有关职业生涯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已成体系,且非常成熟。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也都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进入新世纪,内地各高校也已经逐步开始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探讨和摸索。

(一)高校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在各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目前,内地高校因为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学校服务职能的增强,也陆续开设了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课程,并部分计入学分。但由于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和课程体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的固定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在很多高校并未能获得落实。

2、职业/就业指导较多沿袭传统,还只停留在就业这个具体问题指导的层面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就业指导以就业推荐、就业派遣、外联企业、举办招聘会等传统形式为主,就业(职业)辅导课程和咨询仅作为“点缀”,并未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和个体咨询。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也各自成一体,并未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来规范。

3、专业人员配备和相应软环境配套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不具备相应的专门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大多数是由各高校辅导员兼任。相应的软环境的要求,大部分高校也无法满足。

4、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但由于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正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各高校开展的情况参差不齐。有部分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计入学分,但绝大部分也仅是停留在选修课,甚至只是几次讲座的水平,并没有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几乎大部分院校目前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而较少能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和教育。

(二)指导教师方面

1、参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大部分对这项工作具有饱满的热情,但由于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完全,不知该从何做起,这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效果。并且很多指导老师自身的职业经验不多,自我的职业规划都不够清晰,因此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说服力并不强。

2、指导教师中专业人员少,大多数是从高校的专职学生工作岗位转岗或身兼二职,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活动开展基本依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大多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3、多数担任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教师仍停留在“单向式”的教育形式,没能根据学生真正的需求来安排课程,课程设置比较盲目,课堂效果不佳,开设的课程受欢迎程度不高。学生对学校安排的职业生涯课程产生不信任,长此以往将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

4、多数教师工作时间长、负荷大,但待遇未体现出相应较高水平,很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员参与其中,且在职业生涯教育岗位上提升较难,主要在于专业技能上的培训和岗位职务上的提拔较难。较多人“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指导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行业的热情和信心。

(三)学生方面

1、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仅停留在“考证”、“职业热门”“行业收入”等问题上。

2、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仅作为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受众存在,被动地接收学校和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仅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需求意识尚未被唤醒,更没有把意识提升为行为或实践,因此,学生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漠不关心”,缺乏社会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3、由于课程设置和指导教师的原因,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课程不够信任,很多时候仅仅是应付学分而修读,并未能真正把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

(四)社会支持等其他方面

1、社会考评有倾向。政府和社会在对学校的就业进行考评时,更多关注的是就业率的数据,而忽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很多高校中各专业的就业率高低,对该专业的招生指标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下,社会对学生多鼓励和引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却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宗旨相背离,间接导致高校及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忽视。

2、社会支持不够,且高校对校外资源的使用有诸多顾虑。目前社会资源比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未能对高校的专业指导起到支持和帮助作用。通常校外相关专业人士进校没能起到实质作用,且高校以培养教育为目标,校外机构以盈利为目标,二者的最终目标不一,使得高校对校外资源的使用顾虑较多。

3、高校的“准入”门槛较高,校外有经验人士有意愿也“难以”全职进入学校事业编制。这就极大影响了部分校外专业人士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二、对策思考

(一)高校管理方面

1、应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加大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软硬件配置的投入。建议组建“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能包含职业辅导与咨询,职业信息收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团,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等,功能替代之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提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之切实做到就业率、就业质量与就业服务的同步提高。

2、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列入教学计划,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日常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分阶段在大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并计入学分。对低年级学生着重制定“自我认识、树立目标”及“增强素质、制定计划”,而高年级着重“树立信心、抓住机会”和“知己知彼、人才匹配”的分类教育目标。除理论课程外,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拓展计划,全方位、分级开展各类校内活动。

3、改善从业教师所需的工作环境和软硬件工作条件。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对超负荷,超时间部分工作给予合理的回报;提供从业教师参与培训和提升的机会,对有志于长期服务的老师和仅仅是有兴趣的参与者区别对待,给予不同档次的培训机会;设计从业教师发展空间,开设适当的发展通道,鼓励长期的指导教师往纵深专业化方向发展。

4、适当借助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职业指导人员数量、质量上的不足。可邀请各行业、企业HR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解;利用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优势,考虑合理的高校和社会的资源置换,给予指导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开发校友资源,提供学生生涯访谈或求职机会;开辟校外有经验人士全职进入高校,或者作为志愿者参与和指导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通道。

(二)指导教师方面

1、多参加相应专业培训。经过系统训练并获得资格证书,有助于支撑指导教师的从业信心。可以通过筛选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参加外地专业发达地区的培训,更多数人员可以在当地寻求相关机构就地培训。

2、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及“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思路设置课程内容,尽量以小团体教学为主。摒除“单向式”教学,课前课后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课程教学效果,将学生纳入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中来,帮助学生树立在校期间就是“准职业人”的概念。

3、在进行个人咨询时,要充分引导学生意识上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告知设计的方法,以学生的决定为中心,帮助分析和澄清错误,坚决避免给予式、命令式、替代式、超越式等咨询方式。对于不明晰的结论,不能轻易给出。

(三)学生方面

1、引导学生自发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的专业社团,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促进”为主,指导教师辅导为辅。鼓励高年级学生协助指导低年级学生,实现“传帮带”。

2、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充分利用闲时、寒暑假接触岗位,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坚定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增强竞争意识。有意识开设“第三学期”,实际参与社会岗位锻炼,更可作为选择职业方向的参考依据。

3、条件允许的,可以有选择地参加校外专业机构的相关活动,例如就业训练营、校友职业沙龙、机构的职业工作坊等。可考虑选择一些资质合格,属公益性质或费用较低的专业机构活动参加,强化个人职业生涯教育效果。

(四)社会支持及其他方面

1、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全社会要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相关机构或相关人士的责任不可推卸。目前社会资源比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建议人事主管部门应尽快对社会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形成高校、学生及家长、社会相关合格机构共同构建的服务网络。

2、社会相关机构开设的专业培训,应主动邀请吸引高校的指导教师参加,并参与实践活动。

3、倡议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调整资源,主导建立“职业生涯中心”,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设置相关课程,按照“不以当前盈利”,重在“建立长期的品牌”为思路,待学生成为职业人后再挖掘相应的商业价值。

4、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多给予指导,并联络各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其中,为学生的各种社会性实践多提供指导、帮助和支持。

职业生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它是一个系统,“种子、环境、农民”三者缺一不可。“种子”是指想发展的学生,“环境”是指学校的一整套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制度和教学设置,“农民”是学校的指导教师,只有在三者形成系统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它同样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指导任务,这需要系统的整体规划,从一年级开始进行指导,在功能上既包括职业指导也包括就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还需要整合高校、专业机构、社会单位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是学校需要关注的,介绍“职业世界”是专业机构需要关注的,而社会单位侧重介绍不同岗位需要的能力,并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职业生涯教育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变迁趋势,体会职业工作意义,认识职业素质要求和有关职业发展的个人兴趣及潜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创业的思想准备,提高升学与就业选择的主动意识和科学态度,为未来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美、英、日国职业生涯教育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6-10-12.

中专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指导; 组织体系; 构建

一、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组织体系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组织体系是高等教育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对我省社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已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但是,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通过市场调节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要求方面,高校教育工作严重滞后于客观需要。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高校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能力,面向社会办学;同时还要承担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服务功能,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功能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教育组织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发生适应性的调整和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组织体系成为高等教育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组织体系是实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根本保证

我省高校将学生工作划归党务系统,由政工人员负责。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高校普遍设立了学生处,并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承担一些主要的学生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而另一部分学生工作由其他部门履行。比如,学生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主要由校团委来承担;学生住宿由学校后勤部门管理;健康教育由校医院负责等。这些都是学校里的平级单位,不利于学生工作思想的统一和工作的协调。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大学开始尝试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的工作,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大多流于形式,不成体系,缺乏实效。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仍然存在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职业生涯指导应贯穿在大学阶段教育的全过程,它包括:评估自我、正确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目标、培养职业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评估与反馈等环节。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作为核心内容建立相应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组织体系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三)我省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冷热不均”,“马太”效应明显

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作为沟通社会经济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我省各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中心“冷热不均” “马太”效应明显。越是就业不愁的学校反而危机感越强,相应组织建设更规范、更科学;越是就业形势不好的学校越不重视职业生涯指导中心的建设,从资金、场地、设施到专业指导教师均处在供给不足状态。以指导专业教师为例:在我省高校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专职人员比例小,兼职人员比例高,许多人只是将做学生工作作为一种经历,而不是一种职业。指导教师非职业化导致该岗位不能吸引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任教。另外,我国高校目前学生工作人员的选拔大多是“就地取材”,即直接从本专业学生中选拔,而培养过程大多是经验式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没有经过相关专业的培训,因此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加强。高校强化就业指导工作,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组织体系迫在眉睫。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组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大学毕业生由计划分配改为双向选择以后,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职能逐渐发生了变化,功能也从过去的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就业指导中心不只是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办理手续,更多的是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即从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学业设计和生涯塑造的高度对学生开展工作。因此我们认为将其称为职业生涯指导中心更为贴切。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组织体系对于我省高校教育组织体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了使该部门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工作,高校既要学习国内院校的经验,更要向国外高校“取经”。国内山东财政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设有服务大厅、演播厅、培训室、洽谈室、档案室、资料室、信息中心等,能够为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招聘、洽谈业务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并利用就业指导课、就业信息网、就业指导报等多种形式,指导求职者就业。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哈佛大学,不仅在学术研究、教学质量上受人尊崇,在职业指导方面,也做得非常成功。哈佛大学学院职业指导中心的专业化尤为突出。职业指导的专业化不仅体现在较成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院系职业指导依托专业背景,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未来的职业领域,对于专业发展和可能的职业领域,有一个整体的前瞻性的了解。让学生能够把握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使他们在校期间就开始明确地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我省高校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组织体系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根据分工由各个职能办公室直接面向学生和学生组织开展工作,多头并进、条状运行。高校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组织体系整合和领导整个学生工作,贯彻“学生发展”的工作理念,使我们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深入到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以个性化的服务面向每个大学生。

(二)基本原则

依据现代管理理论,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组织体系应考虑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一个上级的原则。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组织结构设置,要求把组织运作所需要的所有工作分配给组织的所有成员,杜绝多头指挥。每一个专职教师只能对一个上级负责,上级对工作的完成负有最终的责任,避免指令重复或推诿扯皮。第二、目标统一:该组织系统内各组成部门都是为完成组织整体目标而设立的。各个部门、各个职业生涯指导教师的最终目标都是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各个部门应具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第三、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管理幅度是管理者有效指挥、管理下属的人数限制。管理幅度的大小影响着组织部门的数量以及组织机构内管理层次的多少。正常情况下程序化、标准化程度高的部门可适当加大管理幅度,这有赖于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另外主管或下属能力强、经验丰富者,也可以适当加大管理幅度。目前国家教委要求指导教师与毕业生比例为1:500。美国肯尼迪政府学院每年大约有500名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有8名。第四、精干高效。在组织结构设计时要求“功能越全越好,用人越少越好”,但并不是说组织结构设置越复杂越好,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相对简单的组织结构将有助于内部协调与人力分配。第五、稳定性与适用性相结合:适应性(柔性):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指导教师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的。因此,高校必须结合具体情况,使组织系统设置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

三、构建“三层、八职、一化”的组织体系

(一)行政指挥形成三个层次实行统一指挥、条状运行和规范管理

校级:在主管校长领导下设置职业生涯指导中心。职业生涯指导中心下设有综合服务、人才市场开发、职业理论指导,职业资格鉴定、人才测评、就业信息(招聘)、就业技巧模拟、协议派遣八个职能办公室。系级:构建以系主任或书记为组长,教研室主任和专职辅导员参加的指导小组。系领导将“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纳入全系建设的重要环节,直接负责,统一指挥。评判全系各专业的开发和建设合不合格,有无生命力,全看该专业的最终产品—毕业生是否被市场接纳。班级:专业班级的相关教师。这种机构的设置可以保证有计划、有步骤、规范化、制度化的开展工作。 (二)职能部门专业分工、多头并进、专业管理

第一、综合服务办公室:主持职业指导中心全面工作做好规划、设置、师资组织的协调工作。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必须依据不同专业和时期编制科学的规划。如大一阶段:主要是要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自学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将来制定的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大二阶段:要让大学生了解应具备的各种素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大三阶段:由于临近毕业,在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准备考研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开始把目标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上,培养学生独立创业能力。大四阶段:帮助大学生明确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比如可以聘请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各行业人才要求,让学生接受择业技巧培训、组织参加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第二、人才市场开发办公室:负责校外人才市场的开发,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校内就业市场的组织与建设,创业基地的开发与管理。随着高等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每年的毕业生的数量也不断扩大,就业的压力逐年增加,要想真正的落实职业生涯工作,必须了解全省的职业发展形势,根据各院、校的专业特点,围绕市场办专业,依托行业求发展。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开创新的就业市场,特别是新专业,要加强力量开发新的企业作为就业基地。第三、职业理论指导办公室: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国家和我省有关职业的方针政策、学校的配套政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需求的地区分布,使毕业生能按照方针政策进行有效的择业选择,避免做无用功。各系所有班级都将职业指导纳入必修课程,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职业工作小组成员负责上课。定期的召开职业咨询会,保证职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在非毕业班级,加强职业理念的教育,讲解专业前景、专业技术、技能新动态、就业压力、就业推荐的基本要求,强调毕业的资格和专业技能证书的要求,使他们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的和任务。第四、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办公室:负责劳动部双证书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及学校各种专业职业资格的鉴定与培训工作。第五、人才测评办公室: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和有关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的测试和培训。第六、职业信息(招聘)办公室:负责职业信息中心事务受理,职业信息的收集管理和,职业信息图书阅览室的管理,职业信息网络阅览室的管理和维护,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第七、职业技能与技巧模拟办公室:结合具体专业辅导大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熟悉择业程序及有关的注意事项,掌握有关的应聘和面试的技巧。第八、协议派遣办公室:负责毕业生源库审核,毕业生的协议手续办理、档案管理,就业率的统计管理和工作,各院、系的就业指标考核工作、日常办公室工作等。

(三)配备指导专业教师形成职业化管理

在规定的组织结构基础上,按照组织结构的设计的工作岗位性质和数量确定所需指导专业教师的种类和数量,实现对指导教师工作的制度化安排。指导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系统的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咨询方法和技巧,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研究能力,成为职业指导的专家。吸引指导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高校内部招聘:在校内通过系部领导推荐、张贴布告、查询档案等方法吸引校内专业教师。其优点在于熟悉本校专业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费用低,手续简便。第二、到企业和大中专院校等招聘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等专家。其优点在于候选人员广泛;吸收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职业市场对用人要求的细微变化,才能对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职业发展前景做出科学的前瞻性预测和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指导工作。

总之,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只有在保证人、财、物落实到位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设施先进、职能齐全、专职化的职业指导服务中心,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组织体系职能,才能确实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力度,实现职业生涯指导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