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检索报告

信息检索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检索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检索报告

信息检索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078-02

校园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信息化体系包含信息种类繁杂,服务对象多样化,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服务保障体系来保证校园网络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适用性。[1]28长春中医药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经十余年时间,在网络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却相对滞后。立足现实需求,确立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建设与发展策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学校网络信息化建设现状

“十二五”期间,学校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教学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骨干千兆,百兆到桌面”的网络架构,有线校园网覆盖校区的全部楼宇及学生公寓,建设了服务器虚拟化平台,保障学校网站、各部门二级网站、各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维护师生员工校园网络的顺利接入与使用,满足师生员工使用网络的需求。建成多媒体教室、全自动录播教室、计算机实验室、语音实验室等上百间信息化教室,建成多媒体教室远程集控系统,实现多媒体教室远程管理、远程服务教学、远程辅助录播、课堂教学展示、远程教学观摩,满足信息化教学与管理需求。

1.2 网络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建设了校园一卡通平台,实现与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网络计费系统、财务系统、多媒体集控系统、智能电控系统等原有校园应用系统的对接,并建立了迎新系统、网上电子支付平台等应用系统,建设了卡务中心、自助圈存机、自助补卡机等校园卡服务设施,实现了新生报到注册、食堂消费、校园网缴费、银校转账、图书借阅、机房上机、电费缴纳、开启多媒体教室设备、会议考勤等功能,满足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管理等各方面需求。搭建OA协同办公平台,实现了校内通知、网上公文审批、网上财务报销审批、网上会议室申请等数十个办公流程的网上审批和处理,实现了办公的便捷化和自动化。

1.3 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建设了共享数据中心、数据清洗与整合、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四大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实现了数据标准的统一、数据的实时同步与共享,整合了校园各信息化应用系统,统一身份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授权和安全审计,实现单点登录,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教学、办公、财务、选课、成绩、缴费、图书借阅和一卡通等学习和生活全方位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2 学校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

2.1 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仍落后于省内高校和行业院校,与国内一流高校差距很大。带宽不足导致无法满足师生对网络速度的需求,一些网络应用不能有效开展。在目前移动设备成为主流的时代,无线网仍没有达到全校覆盖,无法满足师生移动学习和移动办公需求。

2.2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不尽完善

除了采用相应的安全技术策略保证网络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等软硬件环境的安全之外,在保障数据信息和内容的安全性方面有待加强。

2.3 网络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规章制度尚未健全

尤其是网络应用与服务范围、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与保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尚未有效地建立起来。

2.4 网络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全校网络信息化的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服务范围广泛,服务用户量大,目前信息网络部人员有限,不足以充分满足为全校师生提供快捷的网络信息化支持与服务的要求。

2.5 缺少网络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很多高校已具备规范、便捷、全面的“一站式”综合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我校尚未建设能够提供诸多网络信息化服务内容、涵盖多种通信手段和沟通方式、能够提供实时咨询、预定和受理服务的综合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

3 学校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目标

以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和为部门、院系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在构建坚实的支撑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环境基础上,构建以“资源开放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校园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信息化服务意识,全面建设校园信息服务资源,大力开发信息化服务应用项目,培养信息化服务专门人才,[1]29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学校网络信息化服务的综合水平达到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前列。

4 学校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策略

4.1 网络优化与升级改造

将互联网接入能力扩展至万兆,实现IPV6的多种应用。建设覆盖全校的无线局域网,使得在校园任何角落都可以接入互联网,实现移动学习和移动办公。为用户提供高速、便捷、形式多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系统性地提高人均信息资源的获取量。[3]

4.2 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容灾能力,加强校园网抵御各类外部、内部攻击的能力,保障网络系统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不受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保证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保证网络服务不中断。保护信息资源和各种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保护用户的隐私权。为校园网用户提供更多正版软件资源和防治病毒的软件资源。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3]加强对校园网用户的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

4.3 建立网络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搭建服务平台,为师生员工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综合网络信息化服务,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化服务内容和服务资源,提供多种通信手段和沟通方式,提供实时咨询、预定和受理服务,提高信息化服务效率。

4.4 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

完善管理体制,通过规范和制度的建立明确规定管理部门的职责,规定网络应用与服务、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与保密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标准与责任,保证网络信息化服务与用户需求相契合,保证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服务交互之间无缝连接,促进网络信息化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5 加强网络信息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重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人员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发挥调动人才潜能,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明确信息化服务保障人员分工,积极创造条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领域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保证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4.6 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通过培训指导,帮助教师转变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态度,促进教师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的提高。帮助教师掌握各类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办公效率。帮助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理念,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量化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形成培训评估考核机制,保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4.7 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随时随地可得且易得、大量且优质的学习资源,推动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其数字化学习的能力。

4.8 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从组织、人员、经费、技术等方面保障以上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领导和主管部门对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在应用软件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投资比例。提高应用部门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投身到网络信息化建设中,不仅是提出应用与服务需求,还可以为建设过程提出改进意见,网络信息技术部门在技术上给予充分支持,保障各项举措的顺利实施。

5 结语

长春中医药大学网络信息化建设将迎来“十三五”加速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关键时期,提高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才能够为改善网络信息化服务质量、优化网络信息化建设效果提供良好的保障,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有效地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服务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勐,李颖晖,钱岑,等. 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J]. 国防科技, 2008,29(6):28-29.

信息检索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一、信息检索课开设有理

虽然信息检索课的发展受到了网络检索技术的冲击,但信息检索的存在仍然有合理性。信息检索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增加学生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为目标的课程。国外学者把信息素养描绘为信息社会学习者的执照。在学习型社会,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能力将决定自主学习的成败。网络时代,虽然学生能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增加,但仍需要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协助。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检索课也要注意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培养。这三要素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似乎较高,但具体分析却不容乐观。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目前学生网民占总体网民的31.7%,是最大的网民群体。而学生中,上网人数最多的是初中、高中生,占学生网民总数的41.0%。虽然,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就与网络亲密接触。但他们多用网络于娱乐和通讯,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的使用率一直很高。他们对网络资源的了解不全面,其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并不与网龄成正比。学生的信息意识并不强。许多学生并不知到如何使用图书馆,也不知道哪里能查找到撰写论文的资料。在图书馆对读者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很多读者并不清楚图书馆有哪些数据库,怎样检索、下载。学生的信息道德也是信息检索课中应着力培养的方面,要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终,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目前,学生上网不遵守行为规范,网络行为不能受到监督。如随意改变计算机设置,自设密码,或者阅读不良网站,盗用别人的资源等。

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从信息检索课的对象,即信息来看,可以说信息检索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信息传播与获取受同时期技术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在网络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借助网络技术传播的信息,无论在信息提供、组织或者传播方面都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

信息检索课要长盛不衰,一定要追踪网络带给信息源、信息检索工具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反映信息检索的新技术、新方法。从信息检索的教材发展轨迹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检索的教学内容随时代变迁的印记。信息检索教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i]段是1984-1987年,这一时期只是信息检索教材发展的滥觞,并未形成体系。第二阶段是从1988年到1995年,这是信息检索教材发展的。这一时期出版的教材质量有专业人员把关,系统性强、学科覆盖全面。第三阶段是从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计[ii]算机检索的引入和发展。改变了手工检索的主导地位,传统的国内外工具书逐步被中外文数据库所代替。大量的网络资源的检索与使用也成为教材的重要内容。由于网络资源和数据库的更新很快,教材要随之进行修订。目前,较为成熟的文献检索教材都进行了多次再版修订。如谢德林主编的《信息检索与分析利用》已修订到第三版。教学内容除了要保持先进性外,还要注意对信息的评价和利用,这是信息检索的最终落脚点。这也是目前信息检索教材中普遍缺失的地方。

三、网络平台搭建“第二课堂”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网络和教育的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是对信息检索课传统课堂的延伸,网络教育具有超越时空限制、形式丰富、资源共享的优点,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助学习。首先,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平台应该协助信息检索课的开展。依托学校的网络教育系统,教师将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周历、多媒体课件、作业以及其它素材提交到教育平台上,与校域网链结,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入系统学习。其次,在网络教育平台上搭建交流空间,教师需要最低保证能在固定的时间接受学生的咨询,学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最后,学生也可以在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平台中上传作业,以及上挂不同来源的声频、视频信息资料;教师也可多角度提供案例资料,包括超越信息检索课大纲限制之外的知识点和素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磨练检索技能。

四、教学方法因学生而变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对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时,教师应坚持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息息相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

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信息检索课多是选修课,由多个自然班级组成。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有很大悬殊。教师在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针对学生的特点(专业、个人能力)进行案例教学,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是针对性强、实践性强及综合性强。将案例教学引入信息检索课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设计多个典型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自由组队。其次,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自觉地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检索方法、检索原理和检索途径等,构造合适的检索策略,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再在团队中讨论、比较、分析得出结果或调整检索策略进入下一轮的查询。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检索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达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五、考核方式灵活化

目前大部分信息检索课的考试采用闭卷或者闭卷+上机的形式,这种形式也是传统的考试方法,为多数必修课的主流考法。但这种形式的考试并不适合信息检索课。信息检索课培养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即信息检索与分析利用的能力。信息检索课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很少,从教学学识的分配来看,只占1/3~1/2,其余学时为实践课(上机实习)。如果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会与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实践相悖,不利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信息检索课采用闭卷+上机的考试形式也存在不妥。一方面,上机考试受网络速度、学生计算机的操作速度制约,考试的不确定性增强,考试的公正性也受到影响。很多学生同时点击一个数据库使图书馆的服务器负担过重,服务器的响应速度变慢,这往往造成学生不能按时答完题。另外一方面,网络增加了学生作弊的机会,不少学生用qq、邮箱相互传送答案。

为了解决闭卷或者闭卷+上机的考试形式的弊端,信息检索课的考核可以采用撰写检索报告的方式,再综合学生的平时表现给出最后的成绩。检索报告的撰写能对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估,有利用学生的检索策略和技巧的提高。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一般选修课是由多个班级构成)设置多个检索题目,并规定学生只能选择专业相关的题目。考试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既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前积累相关专业的信息检索经验,也可以减少雷同答卷的几率,降低抄袭的可能性。考核成绩中应设置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调动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性,保障学生上课的出勤率。

信息检索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应加强信息检索课在教学方法、内容方面的研究,激发大学生对信息检索课的兴趣,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信息检索课,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让他们建立获取信息的信心;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使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构建一个规范的有序的信息获取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峰.浅谈文献检索课教材的发展模式[J].晋图学刊.2005(3).

[2]白建华.赵军.赵立桢.以案例教学加强信息检索课实践环节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8(3).

[3]张大苹.袁明英.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论开展高校信息检索课个性化网络教学的意义[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8).

信息检索报告范文第3篇

所谓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广义地说,是指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能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指出其中相关信息的过程,因此它的全称叫“信息存储与检索”(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主要是如何从存储的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询(Information Search)。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的发展风起云涌,人类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大大加快。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检索的交流平台也迅速转移到以WWW为核心的网络应用环境中,信息检索步入网络化时代,网络信息检索已基本取代了手工检索。

2 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特点

2.1信息检索的范围不断拓宽

因特网本身就是由分布在全球的各个计算机网络组成的一个“网际网”,它跨越了地域的界限,真正实现了全球化连接,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其信息资源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服务器上,各类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互联,实现了全球范围的共享,可供检索的资源包括大量的主页、多种报纸期刊全文、各种组织机构的信息以及原始技术报告、各类数据库等,人们可以随时进行文献、数据、图片等资源的检索,以获取所需的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分布及服务的全球化,极大地扩展了网络信息检索的空间和范围。

2.2信息检索手段更加容易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检索用户逐渐由专业人员向个人用户转移,这就决定了大部分信息检索用户不可能像图书情报专业的专业人员那样熟练地使用主题词、分类号、逻辑组合等严格的专业查询语言来检索网上的信息资源。而互联网良好的“人-机”会话界面、强大的搜索引擎和方便的帮助支持系统,不需要用户花太多时间去学,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检索方法和技巧就可以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使用起来简单、方便。

2.3信息检索的途径更加灵活

网上信息种类繁多,因此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从多种载体、多种角度进行检索,如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从网站、网页等各种途径检索自己所需的信息。另外,在专门的数据库检索系统中,多提供标题、作者、机构、刊名、关键词等检索途径,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可以大大提高检索效率。

3 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检索将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及广泛应用,这也就决定了网络信息检索必将朝着智能化、可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3.1智能化

智能化将是网络信息检索发展的主要方向。因为智能检索是基于自然语言的检索形式,可以用自然语言和用户交互,采用诸如语义网络、框架等各种知识方法来充分体现各个主题概念和标识之间的关系,还可进一步在知识层面或者说概念层面上辅助查询,通过主题词典、上下位词典、相关同级词典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或概念网络,给予用户智能知识提示。另外,智能检索还包括歧义信息的检索处理,甚至还能体会用户的言外之意,最终帮助用户获得最佳的检索结果。

3.2可视化

可视化指的是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据统计,人获取信息有70―80%靠视觉,20%靠听觉,10%靠触觉。用图像取代文字帮助人们检索的优点在于:图像的表达更生动、形象、准确,效率更高,具有交互性、多维性、可视性等特点,可以大大加快检索速度,使时刻都在产生的海量数据得到有效利用。

3.3多样化

首先表现在可以检索的信息形态多样化,如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目前网络信息检索的主体仍是文本信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将使多媒体信息的检索变得逐渐普遍。其次表现在检索工具的服务多元化。网上检索工具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检索工具,正在向其他服务范畴扩展,例如提供站点评论、天气预报、新闻报道、股票点评、航班和列车时刻表等多种面向大众的信息服务、免费电子邮箱等,以多种形式满足用户的需要。

4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必不可缺的资源。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呢?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网络信息检索会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网络信息用户只需掌握一定的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就能迅速地在浩瀚无涯、丰富多彩的海量信息中排除不良信息,过滤出适用信息,花最少的时间得到最相关的查询结果,轻松获得所需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志红.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信息检索报告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从任职教育院校改革对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影响入手,分析了案例教学在文献信息检索课中的运用,提出了适应任职教育教学需要的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军队院校按照“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分流”的原则,在兵种新型院校体系中,我院作为炮兵中级指挥院校,教学任务发生了较大变化,岗位任职教育比重加大,对文献信息检索课也将产生较大影响,任职教育是学历后教育,学员的知识水平和信息获取能力比较强,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适应岗位任职教育的需要,必须寻求一种从教学理念上彻底突破的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应能让学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会自我分析,提高利用文献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为此我们将案例教学引入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进行探讨研究。

1 应对变化,认清文献信息检索课面临的新问题

在新的院校体制中,根据总部新的任务规划,我院为炮兵中级指挥任职教育院校。在岗位任职教育中将紧紧围绕实现我军跨越式发展和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以及炮兵部队建设发展的需要,突出炮兵兵种特色,突出炮兵中级指挥特色,强化应用性和针对性。这些变化对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1.1 对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的影响

由于任职教育是学历后教育,学员的知识水平和信息获取能力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而对电子信息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随着网络信息环境的形成,文献信息检索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以网络检索为标志,以计算机检索为主,以手工检索为辅。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网络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检索者可直接索取原文;出现了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如GOOGLE、百度等,给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教学带来了冲击。网络信息资源内容庞杂、类型丰富、分布广泛、更新及时。针对这些变化,文献信息检索课就要适时进行变革,以适应岗位任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1.2 对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方法的影响

任职教育主要是院校教学科研人员和部队各种轮培训学员,他们主要是以提高任职岗位的军事指挥和谋划能力为目的,学习研究时间相对较多,对文献信息的利用有明显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特点,并且对方便、快捷、准确的数字化资源和深层次信息服务的需求更为强烈。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习惯于把教学的视点放在怎样“讲懂”,而不是首先考虑怎样让学员“学懂”,让学员能将所学的检索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教学方式机械,课堂气氛沉闷,使学员丧失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些变化和问题,文献信息检索课应主动应用案例教学,多举例、多演示、组织讨论、在教学中增加互动性,教学风格要生动、活泼、幽默,以适应任职教育教学的要求。

2 把握机遇,实现案例教学在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任务及培养目标的变化对任职教育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应对变化,实现案例教学在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2.1 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最早采用于哈佛大学,是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它重视的不是正确答案本身,而是得出有效答案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独立思考,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不依赖权威性结论的良好心理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更注重的是交互式的学习探索过程,讲究的是过程,而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课更注重以找到多少篇文献为目的。案例教学力图把学生置于一个实践者的立场上,模拟一种实际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决策。建立真实的对“有用信息”的感受和寻求解决的方案,以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学到解决社会或自身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任职教育是学历后教育,学员的知识水平和信息获取能力有很明显的优势,因而在文献信息检索课中应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更适合他们注重实践的要求,提高其利用信息、甄别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

2.2 案例教学在提高学员综合信息运用能力中的应用

传统的上机检索操作,主要是针对单个数据库而言,就是根据具体的数据库给出相应的检索题目,通过具体的操作来加深对这个特定数据库的理解。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发现遇到不同的数据库有时竟不知如何下手,如何选择和需要选择哪些数据库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没有得到重视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又必须解决这个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案例教学的优势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首先是提出课题,这是一个“设疑”过程。在教学中可将学员分成几个文献检索课题小组,每组学员通过商议提出一个检索课题。学员分组一般按兴趣自由组合;方便交流。有一个共同的专业方向或者是共同的探索兴趣,准备案例就会更加丰富和深入;同一个大单位的学员有较多的讨论机会,这种方便交流的结合有利于和谐地完成案例。出题时应以某些重点学科或专业在当前探讨、研究的主要课题及学员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为主,可使学员抓住本专业的当前热点课题,通过文献信息检索全面了解其中某个论题的主要内容和当前探讨、争论的问题;同时也兼顾了学员的兴趣爱好,可以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员自主学习,有着很高的实用性。

其次是文献信息检索实践。在课题选定以后,教员应引导学员确定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核心内容,帮助学员“析疑”,使其产生检索的冲动,针对检索课题进行操作,如选择数据库的依据;在各数据库中的检索策略、所用的检索词;检索结果;结果分析;最后写成检索报告。由于检索课题是学员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所以他们对检索会有一个预期的结果,为此他们会反复检索、分析和判断,不断修正检索结果,而这个过程也就是不断修正检索策略的过程。这样做,一是学员可通过自己亲自检索的感悟、体会获得第一手的文献信息检索的直接经验;二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讨论、探索最佳的检索效果,实现经验和智慧的共享,使学员的检索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再次是课题小结。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员的“案例”完成后,教员应引导学员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因为经历了一个构造案例的完整过程,学员大都能带着问题进课堂,所以听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员对各个案例优缺点的点评,这也是一个“释疑”的过程。一方面能提高学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是对他们在完成案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忽视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加深和巩固了学员的检索知识,提高综合检索能力。

3 教学案例选取时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岗位任职教育教学的需求,传统的教学体系需作重大的变革,但又必须遵循文献信息检索课的特色,这样案例教学应是文献信息检索课的主流方法。案例的运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选取的实例是否恰当,关系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选择贴近岗位任职教育特点、规律、真实、典型、具有说服力的实例,否则将事半功倍;同时不能不加分析过多地使用案例,使课程的讲解成了案例的罗列和堆集,消弱案例在教学中应有的效果。

3.1 案例选择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可行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学员自始至终围绕着课题来开展学习,而案例选得是否科学、是否有价值、课题定得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对教学过程能否进行到底,能否获得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员应结合学员所学专业,从有利于开展文献信息检索教学的角度,认真做好选题的发动工作,为学员提供良好的选题背景。学员有了一个合适的课题,在以后对课题的释疑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和技能。

3.2 案例选择要充分考虑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

选择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介质的各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如何在案例教学中体现。学员通过什么样的案例来掌握各种检索系统的应用,从而达到提高检索技能的目的。案例的编写可以根据具体检索系统工具的教学目标来选择,把学员引导到具体的案例研究中来,尝试、探索、讨论和逐步解决各种检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检索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3.3 案例的选择要以岗位任职教育需求为目的

案例的选择要以“用”为目的,要适应岗位任职教育的需求,比如结合学员撰写决策咨询报告,分析、评判案例;选用有针对性的或综合性的案例。同时,在应用时,设定难易不等的决策点,并将决策的空间留给使用者,以让其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练习,进入具体的现实情景中,锤炼较为实际的专业操作感觉,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困境与复杂问题的能力。

3.4 案例的选择要可靠

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通过实地调研、采访和教员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成功和失败的事实获取第一手的数据和采访案例,并结合实际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和供分析讨论的课题。在充分借鉴军内外的具有共性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探索在军队院校特定的宏观、微观环境下案例的特色。

在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中实行案例教学,使文献信息检索教学既能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又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并易于被学员接受。但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案例的选择、理论知识点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有机融合及协调,实习、考试怎样进行等。这就要求教员要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晓芜等.院校转型期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信息,2003(2).

信息检索报告范文第5篇

收稿日期:2013-03-02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地方高校用户信息需求规律研究(2011ZD06)

作者简介:吴菁(1970-),女,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书刊采编及文献检索研究,(E-mail)。

摘要:高校用户信息行为是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热点,高校的信息用户群体在信息需求、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方面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信息检索行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用户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139-03 一直以来,用户信息行为都是用户研究的热点之一,这项研究对信息机构设立工作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因而在图书情报学界占据重要地位。高校用户信息检索行为是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高校信息用户群体在信息需求、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方面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信息用户对于学术类信息更为敏感,对于信息资源的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以及是否能够便利地获取信息尤为重视。他们普遍信息素质较高、信息意识敏锐、理论知识扎实、富于实践,其信息检索行为对于高校的创新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1]。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进入网络数字时代,信息学界对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研究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以往传统的基于人工服务的信息检索模式已经被人机交互的模式所取代,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研究的手段和内容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2]。

一、信息检索行为的概念

(一)信息行为

关于信息行为的定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探讨,形成多种观点。如武汉大学胡昌平教授将信息行为定义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系指主体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的信息需求(如科研、生产、管理等活动中的信息需求),在外部作用刺激下表现出来的获取、查询、交流、传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为。”

根据用户产生信息需求到吸收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过程,业界有人将用户信息行为分为信息意识培养、信息咨询行为、信息检索行为、信息吸收行为等4个阶段,它们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其中,信息意识是其他信息行为的起点,信息提问与检索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一步。一切信息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吸收信息。信息检索行为作为连接信息需求和信息利用的桥梁,历来是图书情报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 (二)信息检索行为

关于信息检索行为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48年英国皇家社会科学情报会议(The Royal Society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onference)的召开[3],1970年后,信息服务的导向转为以用户为中心,信息检索行为的研究导向也转为以用户为中心。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研究越来越期望从认知的角度思考用户的想法和感觉,而不是外在的行为表现[4]。

(三)信息检索行为影响因素

信息检索行为是指信息用户为满足自身文献信息需求而进行的查找所需文献信息的行为。将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检索行为,一般认为是由用户个体和外界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这其中包括用户个体特征、检索任务类型、信息系统和对检索结果反馈等。

用户个体特征包括用户的背景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定信息需求、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情感状态及人口统计参数等。

在对检索任务的研究中,检索任务的开放性对用户的检索行为有明显影响,开放型的问题又称主题性问题,封闭型问题又称事实性问题。其中开放型问题无特定答案,而封闭型问题则有特定答案。

信息检索行为的本质是用户提问与信息系统之间对比匹配的过程。用户个体因素更多体现在其信息素质方面,而信息系统能力则主要反映在检索系统的设计上。检索系统学习机制的设计,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为行为识别,即观察用户的检索行为方式,设计个性化的检索系统,简化用户的检索步骤;其二为逻辑推理,即分析检索信息的内容,分析其相关性,直接服务于用户检索决策。

二、高校群体用户的分类及信息需求分析

大量研究表明,用户的差异性逐渐在信息检索行为研究中得到重视,检索系统的设计亦逐渐从不同资源整合扩展到不同用户需求的整合。近年来,业界人士通过多重角度研究信息行为,其中重要的一种是通过观察不同群体用户的检索行为,试图总结其中的规律并应用于信息服务。高校相对于企业和其它事业单位,在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对他们的学术信息检索行为进行分析和比较,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信息行为研究理论体系,为信息系统设计和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提供依据[5]。

高校信息用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他们的信息获取与辨识能力不强,其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特点,并且与个人爱好兴趣紧密相关[6]。第二类是硕士生、博十生、青年教师群体,他们的信息需求量比本科生大、专业性也更强,多与自身的学科、研究项目、研究课题相关。这一用户群体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检索技术,实践能力较强,对具体信息需求往往心中有数[7]。第三类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博导、院士群体,他们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引领者,不仅需要吸纳最新最广泛的专业信息,而且也在创造着新的知识。他们往往站在学科研究的最前沿,最需要是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课题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等方面的信息。

三、数字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用户的信息检索行为研究

数字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行为主要是基于网络的检索行为。一般认为是用户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利用检索系统,查找特定信息的过程。检索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提问,按规范化语言文本进行概念转换,经逻辑匹配输出与提问相关的文献[8]。

通过特定的网上信息检索工具来满足特定信息需求的行为,其主要内容为:信息获取途径的选择(如E-mail、数据库、搜索引擎、网站链接等)、检索提问式的构造与修正、各种检索技术的使用、网页浏览与存取技巧、检索问题的解决、检索结果的评价等。

笔者与项目组成员于2012年上半年针对武汉科技大学用户信息检索行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数字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检索行为呈现以下特征。

其一,检索词的选择。合适的检索词应该尽量使用专指词、特定概念或非常用词,避免普通词、泛指概念,并能根据检索情况对检索词进行种种限制。而高校信息用户对这方面的技巧重视不够,所选的检索词概念不太准确,外延或大或小,很少考虑使用同义词扩大检索范围,而且选词往往专指度和规范性不强,比较随意。此外,他们还倾向于仅使用单一检索词。这种情况在本科生中尤为常见,而学科带头人、博导、院士群体基于对专业的熟悉程度在选择检索词方面做得最好。

其二,检索技术的使用。用户普遍没有兴趣掌握或者从没想到了解检索系统的检索功能与特定检索技术,对于检索系统提供的词位限定检索、截词检索、布尔逻辑检索等限制性检索技术,本科生中只有18%人能正确运用;硕士生、博士生以及青年教工群体达到48%;学科带头人、博导、院士群体的比例略低,约42%。调查发现,大多数用户对各种高级检索技术的使用及检索提问式的编写虽略有所知,却很少实践,而且不能正确运用字段检索和二次检索。有的用户每次检索只提交一个检索提问式,不会修改提问式进行连续检索。

其三,对检索结果的处理。不同群体的高校用户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检索结果过多时,各群体用户均表示不会逐一查看。检索结果不足时,也只是简单改变检索词和检索途径。然而,各群体用户对于系统提供的相关检索以及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基本还是给予了应有的重视。

其四,搜索引擎和网络全文数据库的选择。绝大多数高校用户习惯于长期使用某一两个最先接触的数据库或搜索引擎,有先入为主的习惯,这与个人偏好及对数字产品依赖性的使用特点有关。对于搜索引擎,大多数用户只满足于简单地使用,接近一半的用户利用搜索引擎时,从不考虑其高级检索功能。对于检索词的选择过于简单,很少从规范性、专指性等角度加以考虑。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购买了越来越多的文摘及全文网络数据库,每种数据库都提供多种检索方式,每种数据库也有自己特有的检索技术,但用户依旧只习惯于使用系统默认的检索方式,不能根据自己的检索目的和课题需要进行调整。从调查看,学科带头人、博导、院士群体对于常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的忠实程度最大,达到82%;硕士生、博十生、青年教师群体居中,为67%;本科生群体对于新生事物好奇心最强,达54%。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学科带头人、博导、院士群体对本专业相关重要数据库的了解和依赖更多。

调查还发现,高校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各种途径中,网络全文数据库与网络搜索引擎是最常用的工具。总的来说,从学术资源使用情况看,他们对特定的信息检索系统(如网络数据库与搜索引擎)显示出较强的偏好,但是对信息检索系统所提供的辅助检索手段(如句法工具等检索技术)的使用却不尽人意[9]。当图书馆的资源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时,22%的硕士、博士生和青年教工更倾向于通过与学生、同事的口头交流获取信息,其次才是寻求馆员帮助。这个群体中有17%的人经常参加图书馆检索知识系列讲座培训,44%的人参加过1~2次相关培训。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科带头人、博导、院士群体对网络学术资源最熟悉,利用率最高,而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群体每天用于专业信息检索的时间最多,平均为2~4小时,这充分说明了该群体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更为重视。

参考文献:

[1]韩丽风,郭依群.面向用户需求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创新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 (6):32-35.

[2]董富强.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研究及其应用[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3]吴龙婷.国外网络用户搜索行为研究综述[R].中国人搜索行为研究实验室年度报告2006.北京: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06.

[4]孙林山.我国信息用户需求和信息行为分析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06(10):76-77.

[5]都平平,宋秋水.高校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调查评估及整合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369-371.

[6]刘磊.南京地区高校本科生网络信息检索行为调查分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2):3-6.

[7]李淳.研究生学术信息查寻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8]夏晓慧.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1):53-56.

[9]魏力更.高校网络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5(5):103-105.

Information retrieval behavior of university library users under digital environment

WU jing, LI Shanshan

(Library,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1,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