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现状分析 高效课堂

一、前言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们学习教学内容、发展个人潜力以及提高自身能力的主要途径。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建立高效优质的教学课堂成为当前的首要话题。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们学到知识,懂得如何去学习,因此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到知识,学会知识。评价教学课堂的质量,首先要根据其是否能够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能够在教学课堂上培养其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课堂效率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和谐。就教师而言,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上课过于死板,没有任何创新可言,导致教与学完全脱节。教师对于教学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学生们在课堂中以及平时的努力与进步,不能够给予学生科学客观的评价,造成课堂教学的重心偏移,大大降低了教学课堂的效率。再加上,教师备课时过多的考虑教学内容,完全没有考虑到师生课堂互动的活动,缺乏对语文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致使教与学不合拍。就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有的学生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及时发现以上情况,结果导致教师费了力学生学习却不见效果的现象出现。

三、建立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策略

教学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事情,要提高教学课堂的效率,并没有完全固化的方法与答案来予以解答。总体来说,要根据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决,即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率。

1..加强学生们对于语文的价值性认识。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实际上,学习语文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以写作能力。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展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最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内心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持久学习的目的。

2.趣味是学习语文的最大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学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最大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够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运用语文的环境,让学生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起语文学习的信心。

3.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即学习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从学习然后到思考再到实践的过程。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知识需要在学习中记忆而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提供充足学习时间。要想保障在大班额教学环境中全员互动,最好的方式就是组建责任制合作学习小组。切实做好课堂评价工作,这是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也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取得高效的保证。必须坚持只要有要求,就一定有评价,评比上墙,先进展示,就是最好的激励。当然,如果有条件设一些物质奖励,效果会更好。对表现突岀者予以肯定赞扬,对暂时落后者予以鞭策鼓励,方式是“表演节目”,可以表演课本剧、“编故事”接龙、用语言“画像”等,以达到既能对学生有所激励,又能训练语言思维能力。

5.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巧妙点拨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思维的碰撞中,使语言能力得到升华,思维潜力得到开发。正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并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到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很开放,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并实现自我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懂得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授课本知识,还要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中学语文课堂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玄艳霞.新课改视野下建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刘英林.注重学习兴趣培养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

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为了适应或者说是配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推进的“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然而,我们在平时的学科教研活动中,或与同行的直面交流里,发现不少教师却往往忽视这个环节的实施价值。那么,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呢?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究竟在课堂中应该如何合理运用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功效?笔者通过理论学习、问卷调查、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等途径,现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以及实施策略和注意点,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小组”这词的解释是:为工作、学习上的方便而组成的小集体,可理解为“互助小组”、“小组讨论”。 “合作” 解释为: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可理解为“分工合作”“技术合作”。

笔者以为,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绝非只是教室内桌椅摆放形式的改变,而是对讲台式教学组织形式的颠覆;它不仅能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改变人才的培养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它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认知发展、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业成绩、锻炼竞争与合作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成功和最重要的教学改革”。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小说、戏剧部分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法去授课。正如前人所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的内在状态,那么知识只会引起冷漠与疲劳。”以老舍先生的代表作《茶馆》为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成小组,扮演小说中的人物,模拟情境对话,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人物的情感,使学生通过自己扮演的人物来感受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感受当时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这种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提高了课堂理解的效率。?再如戏剧单元《雷雨》,教师可把课文内容告知学生,印发大量相关资料,鼓励学生自由学习,自由发挥,可创设情境,可扮演角色,设计一个个话剧片段,这样,学生对人物形象自然印记于心。戏剧相关文学常识水到渠成得到巩固,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古板、生硬之弊端。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提出讨论的内容及要求:一是组长要组织好本组讨论,维持讨论秩序,控制讨论时间,提高讨论效率;二要互帮互助,“兵教兵”;组内集体讨论,交流学习经验,集中解决疑难问题;三是每个组员在讨论中要做好记录,总结好本组的讨论结果,以便展示或质疑。然后,宣布讨论时间及开始指令。讨论中,教师要巡回检查各组的讨论,强调讨论纪律,收集学生讨论中仍然解决不了的困惑,并适时进行针对性点拨、引导。

3.互助合作,个性展示

教师、小组长要组织好展示,确保人人有事干,控制好展示时间。展示方式要多种多样。可口头展示,也可书面展示,还可利用多媒体或展台作为辅助手段。可以单人,也可以多人进行,尽可能让较多的同学参与展示。口头展示要面向同学,大胆、大方、大声,富有激情。书面展示,要书写工整,注意抓紧时间。要多展示规律方法,展示疑难,展示记忆方法,展示个性的思考结果。非展示同学要边看边记认真思考,准备质疑或追问。

4.学生质疑,互助解难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追问,老师不但可用旁征博引的方法给学生以巧妙的引导和解答,有时还可以以疑解疑,向学生提出诱导性的疑问,使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来解开疑问;有时也可以点拨重点,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时也可以将疑问交给学生讨论、辨析。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上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如果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下资料,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有政治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有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自助解难。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让学生各抒己见,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后,老师再进行小结,对学生的发言加以肯定。通过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讨论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反思

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能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满堂灌”、“一言堂”现象较为严重,他们虽然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但仅仅是披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外衣,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过于肤浅,导致“流于形式,缺乏实效”。针对上述现象,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本人认为,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特别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情境创设

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情境创设常用的方法有:悬念情境、信息情境、生活情境、求异情境,形式可以是故事、音乐、小品、时政热点、图片、漫画、视频等,其宗旨是从感性出发,寻找与教材知识的交汇点、矛盾点、激情点,为学生架设一条从感性通向理性的桥梁。此外,情境创设还应注意:基于生活、注重形象性、体现学科特点、内含问题、融入情感。

2.关于问题设置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存在两大缺憾:一是问题设置过于简单,缺乏讨论、交流价值,学生无须思考就能说出答案,以至于浪费时间;二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过大、太难,超出学生承受的范围与能力,使学生陷入迷茫、无所适从。这些都会导致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陷入“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所以,教学问题的设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本人认为,问题的设置,一方面要能体现教材基本知识,或者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可以是一些基本问题,但不是简单的问题。教师应钻研教材,力求对教材有透彻理解,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找准切入点,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把问题设计得有梯度,有层次,做到数量适宜,难易适度。另一方面要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心的问题,能够给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带来启发,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此外,问题设置可带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的问题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往往有一定困难,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提升认识,培养能力。

3.关于教师行为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只关注知识点教学,课堂上没有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讨论、交流、质疑、补充、更正,或者对学生的观点、质疑,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忽视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生成性资源,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因此,我们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授其鱼不如授其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这是小组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我们要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当成合作学习经验的一部分教给学生。包括组建有效、责任明确的小组、讨论中表现适当的行为、运用有效的学习技巧,汇报与展示的形式与方法、点评与质疑的技巧,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担责、学会评价。这些技巧需要不断地反思、练习和修饰等。随着学习技巧的逐步内化,将逐步发展为终生受用的重要社交技巧。

其次,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控制和点拨,适时进行调控。穿插于学生当中参与讨论,注意观察学生讨论的话题走向、话语范围,了解学生怎么学、学什么、学的怎么样,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的疑难问题,为“教师的后教”作好铺垫。同时,根据小组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即时性评价。可及时表扬速度快、且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学困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但教师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关于学习评价

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后记 成功 不足 教学机智和灵感 学生创新 再教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47-01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由于受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加之教学过程中情况的突变性,学科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备课时常会出现自己的教学设想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的情况:有时自以为准备得十分完美的一堂课讲授起来并不得心应手;相反,备课时感觉平常的一堂课却在课堂上灵光乍现,妙语连珠,远远超过预期效果。因此,就要求教师完成提高课堂有效性不容忽视的环节

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记录成功之处,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记录不足之处以便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弥补,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平常的备课中总有不足之处:譬如,将难点简单化;忽视了一些知识的必要拓展;部分教材的处理太死板;忽略了某一类知识前后的本质联系;过于重视知识本身的结构体系而轻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等。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中吸取的教训,更上一层楼。

3记录教学机智和教学灵感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一次我在讲解金属钠时,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后,将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态和重要物理性质板书在黑板上,发现学生精神木然,无精打采。我意识到情况不对,突然认真地说道:“世界上总有一些幸运的人从地下挖出了大块的黄金,试想一下:他们会不会幸运地找到金属钠块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由此我才深刻的感受到:知识如果按照某一种模式重复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只要稍作变化,效果就截然不同。

4记录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有一次我上课时,学生问及如下一道课后习题: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A CO(m2) B H(m2) C NO(m2) D NO(m2)

答案显然选D,但有部分同学答案出人意料,选CD。理由是:用排空气法收集NO,会污染空气。在他们看来,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不外乎如下两种装置:(图1,2)

学生的疑问使我不得不重新探究该题:设计了如下两种较完善的排空气法集气装置:(图3,4)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培养问题意识 设计问题深度 设计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32-010

物理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去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和将来应对社会上各方面的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已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拓者,教学过程就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设计好每一节课的问题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带着问题,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开发的直接体现,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实践经验对此深有感触。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认真探究,从而针对某个方面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而实际上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本身就是个大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用既定的方法和思路或者某个数学公式就能实现突破,而对于提出一个问题或者说一个好问题,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开放性思维,怎么说呢?这或许就是聪明和不聪明的界限。笔者在初中物理关于比热容的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就发现在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时,只要学生注意Q=cmt公式中对应物理量的同一性和物理意义,就能顺利解题,往往形成了一个固定思维,固定模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很容易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导入比热容概念却是相当困难的,书本上从盛夏海边的感官现象来导入新课,怎样反映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同是取决于物质的种类不同的本质上,就需要学生敢于大胆地想、说,敢于预设问题,分析变量。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控制变量的知识和意识,必然会去想这个过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物理量和不同的物理量,而白天在同样的太阳照射下能不能预设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能不能预设二者的质量大体相同,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意识,是敢不敢想,敢不敢去大胆预设问题的质疑能力,当然如果学生有这样类似的生活经验可能预设更加简单,上面的难点解决之后对于晚上海水和沙子的温度高低就能够顺理成章地解决了,如此才能轻松的进入这个渠道,水到渠成。

二、问题深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经常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因此就需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针对性,不能太难、也不能太肤浅。实际上设计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核心价值在于让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师和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这其实就是我要学和要我学的实际改变模式。因此问题的深度、难度就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之所在,太难反而会适得其反,使课堂一潭死水,太容易又会造成为了问题而问题,失去探索的兴趣。笔者在关于固体压强知识的教学时,就用两手指拿住圆珠笔的笔尖和笔尾,问笔尖和笔尾对两手指的压力谁大谁小?学生一听很高兴,乍一看笔尖大,仔细一想又不对,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如果笔尖大那么它的运动状态就会改变,会把手指钻个孔啊,可是,两个力不一样大,为什么两个手指感受的疼痛却不一样,马上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大家积极探索起来了,于是教师可以顺势提出如果两个力不一样大时运动状态就会改变,那么笔中间就会自然鼓起来了,学生当然回答不可能,除非有超能量。课堂更加热闹了,参与程度、积极性更高了,于是教师又提出笔尖和笔尾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恍然大悟,如此笔者既可以轻松的解决问题又可为下一个知识点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三、问题的情境

物理知识本就来源于生活,而学好物理知识又是为了很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有它的情境,它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空中楼阁,更不是镜中花、水中月,这样的问题只能是空洞的、毫无价值的,也就失去了提出问题的必要性。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去提出想法。这种理论可追溯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的问题教学法和谈话法,而布鲁纳则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具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至关重要的价值,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敲门砖、实心锤。

总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解决教得难、学得难的问题,使物理课堂充满乐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深刻意识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参 考 文 献 ]

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说:“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新课程更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欣慰地看到一线教师正在利用化学实验这个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优势,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真正科学研究的滋味,从而培养科学精神;同时也遗憾地看到,有些教师以提高课堂实效性为名,以课时紧为由,减少化学实验的内容,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这就阻碍了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推广。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对初中化学实验室进行了提升改造,并通过了天津市现代化达标一百条检查。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组织开展了优质常态课、高效课堂及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设三说知识树等教师专业技能评比活动,大力推动全系统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结合多年的化学实验室的工作实践,笔者一直认为视频、课件不能代替动手实践,化学实验仍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结合教学中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采取特色实验设计在观察动手探究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解决知识盲点,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目标,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优势互补。

1 化学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有效学习的情境

如量筒、容量瓶、酸(碱)式滴定管是化学课本中常见的定量仪器,它们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所涉及的知识非常重要,是中学重点考查的知识点。笔者在学生做实验中发现,学生对于这三种仪器的使用条件、使用方法、读数技巧及常见错误等知识的掌握很模糊,真正从仪器读取数据时,仍然是五花八门,读不准确。更有的学生只是知道“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这个一般规律,但是死记硬背,很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能使学生正确掌握知识,而且桎梏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前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并与化学老师一起,专门设计了关于这三种定量仪器的实验课。

第一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布置实验任务,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验任务范围可选择:1)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2)用量筒测定一定体积的液体;3)用酸(碱)式滴定管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用酸(碱)式滴定管测定一定体积的液体;5)用容量瓶练习定容操作,区别仰视和俯视后的液体体积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兴致很高,彼此合作,共同商量、分析,积极投入实验操作中去,并详细记录观察到的数据结果。

第二步,利用在黑板画图的方法,对比试验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单单背诵“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这种知识的局限性。

例如,同样是俯视读数,对于量筒(上端刻度数值大)(图1),俯视读数偏大;对于酸(碱)式滴定管(上端刻度数值小)(图2),俯视读数则偏小。

同样是量取液体,目的不同,结论的描述就不同:若用量筒量取10 mL液体时眼睛看的是10 mL刻度线,俯视则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小;若用量筒测量一定量液体的体积时眼睛看的是液面,俯视则读数偏大。

笔者认为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容量瓶(图3)只有一条刻度线,眼睛只须看刻度线即可;若俯视则水少,溶液浓度偏大;若仰视则水多,溶液浓度偏小。

第三步,分析、讨论及共享。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结果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巩固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任何仪器的使用和误差分析都要明确使用目的和前提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利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它们,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化学实验提供了师生、生生等有效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理解、探究化学现象,建构对化学科学知识的理解

在1909年,杜威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做中学。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要教会他们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摸索和教学实践,笔者在准备探究实验时,采用“准备—实施—结束”三段式教学。现以中学化学教学中受影响因素较多、不易成功的实验之一——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为例,介绍其教学过程。

2.1 准备阶段

1)提出课题,明确要求。现行中学化学课本中关于氢氧化亚铁制备的实验存在不足:生成的白色的氢氧化亚铁很快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转变成灰绿色和红褐色,学生不能观察到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的生成。因此,该实验可以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其研究课题为“制备氢氧化亚铁实验最佳条件的探讨”。教师在实验课之前引导学生从3个方面思考和探索:①怎样制取不含铁离子的盐铁盐溶液;②怎样消除溶液中溶解氧气的影响;③怎样使反应体系成为相对封闭。

2)学生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设计要求,利用课余时间参阅相关的参考资料,初步拟订实验的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的方案,并送交教师审核。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逐项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后交给学生。审核的重点之一是方案有没有不安全隐患。

2.2 实施阶段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根据各自事先拟订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准备,实验桌上放好了所需的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跟老师说。小组进行合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各自的实验结果。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巡视观察,及时指导、提问。如:1)实验中必须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原因是什么?2)往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但不宜长时间加热,原因是什么?对探究实验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尤其是对事先分析好的结果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小组,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及时解决实验问题。当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组织进行小组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取得好的探究实验效果。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之后,教师的引导、指导、点拨和评价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师和生在“各得其所”的教学态势下,才能真正激发出潜能,制造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头脑风暴”。

2.3 结束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情况,对本次实验做出总的评价,并向学生推荐其中最佳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在布置下次实验研究课题后,学生整理实验用品并打扫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对比。由于操作简单易行,所用材料又与日常生活相关,学生兴趣盎然,他们针对各自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教师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获得最佳方案。由此可见,化学实验探究不一定是个大型的、综合的、复杂的过程,它可能涉及很浅显的知识、很简单的过程,但关键是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让学生去体会探究的过程,真正地去做、去想、去总结、去感受学习的过程。

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化学素质的有效方法,能否落实,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转变教育观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教材中没有现成的方案可寻,要改进传统实验,要挖掘教材中探究性实验的内容,要优化实验课教学过程。这就需要发挥实验教师的聪明才智,以科学的态度为教学一线服务。

对于实验课来说,实验设计和实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它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动手操作提供了机会和保证。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亲自去发现问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锻炼和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在实验中实现自主、多向交流,人人参与,合作探究。

3 结语

总之,中学实验教学和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实验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课前准备是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条件。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尽可能用实验来展开,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