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

企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

企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其中,《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办法》旨在加快企业改制上市步伐,着力培育自主创新主体,支持金融创新和场外交易市场建设,以及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企业上市促进机制,其支持对象主要包括在滨海新区注册的,拟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主要是国内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包括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新区企业。专项资金总规模1亿元,主要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贴、资金垫付、专项补贴等方式列’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支持。

《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明确设立科学技术突出成就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合作奖四大科技奖项。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奖设立奖励专项经费400万元,用于对近150项科技成果的奖励,每年评审、表彰一次。目前,该奖励办法已经开始实施。

《天津市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由滨海新区政府设立全国首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新区政府将自今年起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型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设立研发机构、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此外,《天津滨海新区关于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提出力争用五到六年时间,将滨海新区初步建成服务中国北方、东北亚、中西亚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为此,新区政府组织设立“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了16条具体的资金支持政策,主要用于加快培育集装箱物流网络,增强东疆保税港区和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对航运产业的聚集能力,提高现代航运服务水平,吸引航运人才教育资源聚集等方面。天津滨海将投

140亿建立低碳产业集群涉及六类

企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科研课题管理是科研机构的核心管理工作,课题的全程管理涉及诸多环节与内容。近年,随着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中药科研任务越来越繁重,课题管理的工作量也逐年增加且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地管理以适应中药科研发展的需要,是科研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从科研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对课题全程管理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 课题全程管理内容与管理层次

课题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建议、课题申报与立项、过程管理、结题管理、结题后的跟踪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一系列管理活动。课题数量多时,可分项目进行管理,也可分阶段管理,无论采用哪一种管理方式,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课题管理分为2个层次:基础性管理和创造性管理。基础性管理是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事务性。创造性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强调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并将管理创新融入科研创新之中。前者是如何完成工作,后者是如何做好工作,侧重点不同,管理效果也不同,如果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必然使科研管理工作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扎实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上,将创造性管理活动融入每个工作环节之中,才能真正做好课题全程管理工作。

2 项目建议

近年来,中药科研领域的专家针对国家颁布的各类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项目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体现了中药研究的发展动态、趋势和前沿。由于项目建议与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密切相关,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①提高自身中医药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国家需求,了解学科前沿,掌握科研动态;②密切关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计划信息,敏锐把握资助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撰写项目建议,若该建议被列入招标计划,将为课题立项奠定良好基础;③如果项目建议被采用而申报的课题却未被立项,需分析原因并与项目组织部门沟通,确保以后建议成功;④积极推荐专家参与中医药科技发展规划和招标指南的制定工作,既能扩大专家的学术影响力,也利于本单位人员深入理解科研政策导向,从而把握好选题方向。

3 课题申报与立项

承担更多的国家级重点课题、高水平课题是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课题申报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实现的前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申报、评审与管理已非常普遍,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主动、密切地关注网络招标信息。在获取招标信息后,科研管理部门就要进行申报动员、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课题立项、立项奖励等一系列工作,工作本身有较强的规律性和时效性。

3.1 项目与指南的理解

①全面了解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特点,指导科研人员选择适合自身研究方向的计划项目进行申报,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强调在完成国家目标基础上的科技创新。②掌握招标计划的立项背景,正确、深刻地理解招标指南的资助范围与重点,结合中药课题管理经验,在选题方面给申报者以必要的提示与指导。

3.2 申请书质量控制

①确保申请书的基本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特别对单位与人员信息严格把关。②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目标、方案、技术路线等核心内容进行评议,帮助申请者理清思路、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关注申请者对专家建议的采纳情况,分析课题立项与之的关联,以判断专家的科研指导能力。③保证经费预算符合财务管理规定,并从文字角度审核申请书内容,如重点是否突出,层次是否分明,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清晰、流畅等。

3.3 申报课题的遴选

①对于限项申报项目,在整体考虑研究机构学科分布、学科发展及科研资源分配等问题的基础上,选择部分优秀课题申报,择优程序的设计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②对于不限项申报项目,如果不考虑中标率等因素,可以全部上报,有些选题即使被内部评审专家否定也不能轻易放弃,因为某些科研创新点在更宽泛的专家群体中也许是被肯定的,且申请者在完善申请书过程中也会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3.4 任务书质量控制

①及时掌握各部门最新的科技管理办法,如科技部为落实“十一五”规划制订和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这些文件是课题任务书管理和其后各环节管理的重要依据。②对任务书内容进行把关,如经费与任务对等,若结余经费过多将对财务结算产生影响;考核指标与研究内容相关,避免出现二者不一致的情况;预算编制合理,以保证在执行每个栏目的预算时不出现过大偏差等。③与外单位进行合作研究应签订正式协议,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4 课题过程管理

课题获准立项是课题管理的良好开端,而课题研究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过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科研机构“重申报,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家更关注如何争取到课题,而忽视如何完成好课题,甚至出现降低研究目标的情况。课题研究质量高,才有可能获得延续资助,科研工作才会有发展后劲。

4.1 课题研究质量控制

课题研究质量的控制需要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决策层及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研管理人员是多向沟通的中心环节。①随时关注,主动与研究者沟通和互动,随时掌握课题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关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鼓励课题组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扶持和培育。②定期检查,每年组织专家组对在研课题进行评议,与专家共同分析阻碍课题进展的瓶颈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对确实无法继续的课题及时终止研究。③随机抽查,如原始记录是否规范、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实验操作与实验室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等。④及时反馈,将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决策部门反映,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并将解决方案反馈课题组。⑤奖惩分明,对研究质量高的课题予以奖励,对伪造数据、弄虚作假者予以惩罚。

4.2 课题经费管理

经费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涉及财务、科研、课题负责人三方职责与权限的协调,也易成为薄弱工作环节,有些科研机构为加强管理会设专职岗位。①全面了解各计划项目财务管理办法,掌握各办法的不同之处;②及时采集财务信息为科研管理服务,如课题经费计划数与实际到位数是否一致、经费使用合理性等;③为财务管理提供科研管理信息,确保经费核算的正确性;④对某些科目超过预算的课题,提醒课题组及时调整经费支出,必要时向项目组织部门提交预算调整方案。

4.3 合作协议管理

课题合作研究有两种类型:一是本单位参与外单位课题,经费拨入;一是外单位参与本单位课题,经费拨出。两种情况均需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并进行规范管理。①依据《合同法》规定,结合中药科研工作特点,设计统一格式的合作协议文本;②制定合理的协议审批程序,实行逐级审核制度;③严格审核协议内容并提出修改建议,如经费约定是否合理、协议经费占课题经费比例、责权利是否统一、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

5 结题管理

5.1 研究工作总结

①在规定的结题时间之前,督促课题组进行全面的研究工作总结,要求研究报告真实、客观地反映课题整体研究情况。②将研究报告与任务书考核指标进行对照,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研究目标。③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课题,需分析原因并在结题报告中如实说明,必要时可申请延期结题。

5.2 课题经费结算

结题工作包括研究工作总结和经费结算二部分内容,经费不结算就不能认定结题工作完成,但目前结题不结帐的情况十分普遍,有些课题甚至挂账十几年,这是课题组与科研机构利益搏弈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严格执行计划项目的财务管理规定为前提。①要求课题组在提交结题报告前必须进行财务结算,否则不予办理结题手续;②要求财务部门出具真实的结算报告,必要时双方共同核实账目;③结算后取消账户,经批准留归课题组的结余经费另立账户管理;④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5.3 结余经费管理

根据《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2006]56号)文件精神,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帐,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这项规定对今后课题经费的预算和执行预算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科研机构以往累积的大量长期挂帐课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①结余经费按一定比例划归课题组使用,另立财务帐号管理,用于、申报成果等方面的支出;②按剩余比例划入研究机构公用经费,用于科研再投入,如设立科研探索基金、科研奖励基金等,以培养科研后续发展能力。

6 结题后的跟踪管理

6.1 继续申请资助

有些课题可以进行深入探索或扩大领域研究,应鼓励其继续申请各类项目以获得后续经费支持,这类课题往往因积累了深厚的工作基础而较易获得资助。

6.2 成果鉴定与申报科技奖励

①在结题课题中甄别比较成熟的课题,帮助课题组在结题报告的基础上整理提炼以形成成果报告,并督促其进行成果鉴定。②根据各级科技奖励的特点,帮助课题组选择适合的奖项进行申报。③有些课题获得过多次资助,研究工作很深入,可整合为一个比较大的成果进行申报。

6.3 成果推广

具有应用性的中药科研成果应及时转化推广,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科研课题的肯定。①明确成果推广的时机,如中药新药研发课题在研究初期就应寻找合作企业,以保障研发资金充足并利于后期推广;新方法、新模型等基础性研究成果应及时。②在中药科研成果的形成与推广过程中,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涉及专利权、著作权、技术秘密等方面,特别关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自身权益的保护,如机构名称在产品宣传中的正当使用等。③对可公开宣传的成果进行整理汇编,制成项目简介以促进成果推广。

7 科技档案管理

7.1 归档管理

课题归档工作需要课题管理、档案管理、课题组三方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①课题管理人员要确保每个课题的全程管理资料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全面收集申请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结题报告及其它管理文件,如合作研究协议、任务调整报告等。②档案管理人员指导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后者将技术资料与管理资料合并整理归档,并应重视结题后相关资料归档。③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归档工作制约机制,只有将档案管理与结题、经费管理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归档工作顺利进行。

7.2 档案利用

①明确利用目的,为课题研究、管理决策或成果推广等提供不同层面的服务,如课题研究多利用原始技术资料,而管理决策需要提纲挈领的摘要内容。②对束之高阁的成果加以发掘,探讨其深化研究、推广的价值。③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规范管理,以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

企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安徽 学术生态 建设

学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研人员、学术与学术环境一起共生共荣、相互作用形成学术生态。良好的学术生态是繁荣学术的基础,对于促进学科发展、启迪创新思维、激发创意灵感、推进自主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安徽科学技术整体力量居全国前列,省会合肥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也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级战略规划区域皖江城市带正逐步形成,一个新兴的经济版图正在崛起,我省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要求。

一、学术生态与学术研究

1999年杨移贻便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学术生态由学术――科研人员――环境三大生态因子构成,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自组织耗散结构系统。”①张启强则定义为“由学术主体、学术客体以及软硬件环境等元素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学术系统。”②学术人员之间、学术人员与非学术人员、学术活动与其他学术活动之间都具有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在运动中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在学术生态系统中,科研活动和科研人员构成其基本的生态主体,围绕科研活动、为科研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外部因素构成生态环境,二者互为影响。所以学术生态就是将科研人员和科研活动看作主体,学术环境看作客体,研究该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二、我省学术生态建设的现状

1、学术生态的主体――人才队伍建设已有成效

我省一贯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制发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十五”期间,我省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高、中、初级不同层次人才相结合、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截至2007年,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到7.4年。全省人才总数达到230.4万人,年均递增5%,并预测人才总量将达360万人”。③

2、我省具备较强的科研基地和研究队伍

截至2009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6.8万人。科研机构1533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2.2万人。全省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有国家实验室(含筹备)2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4个,省级(含重点)实验室77个,部属(含院属)实验室35个;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2家。④我省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迅速提升,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2009年我省高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8项,获资助经费15426万元⑤。这些优秀的科研队伍和科研基础力量,为科学研究和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以安徽省社科院为例,近5年来共1500多篇,研究报告350余篇,著作60余部。

3、在学术成果的应用上注重产学研结合

我省制定了《安徽省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创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需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成果的支撑,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合作模式”。⑥企业根据技术发展需求,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研发机构,部分机构甚至企业本身就建在高校、院所内,如我省有名的动漫企业安徽樱艺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是依托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动漫专业,建在建工学院校内的,是边培养边产出的模式进行动漫制作的典型代表。

4、积极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立学术委员会评定制度

我省专门于2009年出台了《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鉴定结项管理办法》,条例共30条,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实施统一的结项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质量和鉴定工作效率,使成果鉴定评价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在高校学术管理上,安徽省教育厅专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要求各高校严肃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此外,省属高校及在皖高校中已经普遍施行了学术委员会的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功能。如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均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并制定了《学术委员会章程》。以安徽师范学院为例,章程中明确提出学术委员会的职责,“评价科学研究成果”等学术评定和审核活动。

三、我省学术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术主体总量相对不足

安徽省作为位处中部地区的省份,在经济发展实力、区位、政治影响力等各方面都不是全国的中心,很难形成强有力的吸引人才的态势,也容易导致已有学术主体的流失。学术主体结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总量偏少、机制建设上也不够灵活健全,而且人才市场化建设发展滞后,市场配置资源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导致作为中部地区的学术大省,却出现某些领域人才短缺的现象。这种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的最突出表现是,“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数仅为全国平均数的60%……”⑦这种总量上的不足,更加加剧了某些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人才外流倾向仍然存在。

2、现有的某些学术机制不完善

一些学术主管部门对学术环境的建设重视度不够,诸如对现有学术研究的鼓励机制不完善;引才用才渠道、机制不完善;学术环境、非学术中心等原因导致人才外流现象;学术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不畅通等。在各类社科评奖、精品文章审定、职称评定、业务考核中,多数单位都用文章发表载体的行政级别作为衡量论文、著作学术水平和价值的标准,不看作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在成果评价上,目前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以及职称评审都是由本省的行政体系完成,难免存在人情因素。

3、量化学术与学术行政化现象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量化学术和学术评价行政化是我省学术行政化的突出表现。有些管理者还有意扩大和延伸量化管理的适用范围。主要因为,这些管理者,特别是院校学术直管部门和学术科研单位,长于量化管理而短于学术评估,但体制性因素却又使他们掌握着学术评估的大权,量化学术这种特殊形态就破茧而出了。以大学为例,学校的职能部门和行政领导在学术研究方向、课程编制、课题选择与立项等纯学术问题上握有“生杀大权”,而与此密切相关的学术个体则掌握较少的话语权。体制的不科学不仅引发了学术腐败,制造了学术泡沫,还污染了学术生态。

4、学术论文造假时有发生

学术规范作为学术生态的重要构成,在我省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实际操作较为滞后。2005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评委会发现某师范专科学校教师申报材料有论文造假嫌疑。经核查,这所学校自2003年至2005年共有12名教师被评副教授,均通过中间人花钱买论文造假。安徽省教育厅立即就此事在全省高校通报批评,对已评上职称的当事人一律取消资格,对当事人给予党纪和行政处分。

四、我省学术生态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后发外生型的中国的学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多种挑战,社会变革时期的学术生态状况堪忧。面对这种情况,我省应积极利用以下方式营造和谐学术生态:

1、建立有效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

着力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安徽需要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改进和完善学术交流制度,使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同时深化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人员使用与项目、课题相结合的制度。除岗位外,推行关键岗位和科研项目负责人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制度。

2、引入第三方参与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完善科技体制

在国际上,为保证评审独立进行,各国都有与本国科技体制相对应的制度。其评估系统大多十分强调事前评估的作用,而进行事后评估则多是为了检查执行的效果,或者是作为考察机构科研能力的一项指标。我们应当借鉴国际学术界科技评价通行的“同行认可、社团认可”评价标准,遏制学术腐败等现象的发生。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学术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学术科研机制的职责,建立健全学术科研考核审定的机制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学术科研资源均等化。改变直接管理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3、营造和谐的学术生态

改革和完善省级科技奖励制度,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和完善科技信用制度,对承担重要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按照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要求,改革和规范科研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制度。学术权力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以学术自由为标准和界限的,学术权力的正当行使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学术环境的自由和学术制度的宽容。

4、科研人员的自律和外在环境的他律有效结合

学术个体的生态要素主要有:学术权威、学术资格、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学术自律即学术个体的自我约束力,即靠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学问。学术他律即通过学术规章、团体惩戒、社会监督来规范学术行为,其中学术规范是他律的主体。加强和改进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工作对于繁荣与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要从本职工作做起,进一步抓好教育科研的学风建设。和谐的学术生态,重在学术自律和他律的有效结合。既需要对科研活动和行为做出必要的规范,也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严格自律。■

【本文为安徽省社科联2009年课题】

参考文献

①杨移贻,《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未来与发展》,2000(3)

②张启强,《学术生态与学术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研究》,2007(4)

③《安徽省“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④⑤《2009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ah.省略/system/2010/02/11/

002651769.shtml

⑥yzinfo.省略/

news/news.asp?news_id=2688

企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以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集团”)的科研履历堪称优异。

无论是传统电子元器件制造,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家信息安全自主可控的研究,振华集团以科研平台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秉持创新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紧跟时代步伐,激流勇进。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布局信息安全、强化高端器件、复兴振华整机”,是振华集团的发展导向。

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拉开了贵州工业发展大幕。作为老牌的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振华集团在经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后,被时代赋予了新的社会责任。

振华集团在巩固和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的同时,加速布局信息安全产业,积极推进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ARM (嵌入式中的一种架构)架构CPU(中央处理器)和网络核心交换芯片等产品的自主创新,成功推出了多款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端产品,在国产高性能芯片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基本形成了国家层面战略性核心产品――信息安全基础核心芯片体系化保障能力,在国家关键领域的影响力明显增强,行业地位明显提升,有力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我们的600万门级FPGA,成功突破了国内高密度FPGA设计生产的技术瓶颈,打破了国外对高可靠大容量FPGA技术和产品的垄断和禁运,填补了国内空白。”振华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有关人员介绍。

2016年,在4VSX55架构基础上,振华集团自主研发的两款可编程逻辑器件,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实现码流和管脚兼容,系统频率更优、功耗更低,为军用FPGA全面实现国产化替代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对薄膜电容器的金属化薄膜卷绕技术等四个关键技术的攻关,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薄膜电容器实现全面国产化替代提供了有力保障。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信息通讯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础,基础电子材料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关键基础材料,其自主保障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信息安全和国防安全。2016年,振华集团通过LTCC(低温共烧陶瓷)技术平台建设,以低温共烧陶瓷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突破口,选取LTCC微波组件作为切入点,通过攻克LTCC微波组件从材料、设计仿真、批量生产过程中影响产业化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LTCC微波组件产业化、微波滤波器、功率分配模块和天线等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促进国内电子整机行业的技术性能升级,从而打破国际垄断。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十二五”期间,振华集团科技投入累计达到97018万元,较“十一五”增长110.87%,科技投入比达到了4.10%。2016年完成科技投入30753万元,较2015年增加5110万元,科技投入比为4%,有力地促进了集成电路、电子材料、新型子元器件等产品的技术进步。

从行业的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领跑者,振华集团秉承着创新的理念,不断用新的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前沿。

人才战略夯实核心竞争力

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成为振华集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近两年,振华集团旗下有5户企业通过了贵州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逐步改变了企业创新载体分散重复建设、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产学研用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状况,有力地改善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有6户企业通过了贵州省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认定,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三个“有机结合”,强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在贵州省2015年度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中国振华1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有11户为优秀等次,平均成绩为96.75分,优秀率91.67%。

为改进科技人才管理方式,打破科技人员的单一晋升途径,畅通、拓宽科技人才发展通道,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提高科技人才的政治、工作和物质待遇,释放科技人才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振华集团制定、出台了《技术岗位体系管理办法(试行)》,大力倡导创新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氛围。

为通过国际国内合作聚集人才,振华集团下属振华新云、新材料等企业通过国内外合作设立海外研究院、战略合作中心等方式引人才,引进、凝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锻炼、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凝聚和形成一支适应企业科技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梯队。

2017年,振华集团将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协同创新,积极整合内部科技创新资源,在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专业板块逐步组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共享,整体提升集成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积极推进深层次、多渠道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前沿产品技术及关键工艺技术瓶颈的研究和攻关。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是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机”,而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更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和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十二五”期间,振华集团获得各类科技奖励66项,是“十一五”期间的1.08倍。2016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5项,贵州省专利奖1项,中国电子2016年(民品)科技奖1项。

同时,振华集团采取组织培训和资助、补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创新创造成果申请专利保护并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申请并获得国际专利,首次申请国防专利,首次获得了国家级的专利奖。

企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主要职能:

负责局机关政务工作的综合协调、重要会议的组织、重大问题调研与政务信息、文电处理、秘书事务、重要文件起草、科技宣传、档案管理、工作、局机关人事劳动、财务管理、后勤服务和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负责机关内部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负责普法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文明机关建设等工作,负责机关部门管理。

组织拟订科技发展的战略与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实施科教兴区的有关战略、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对策和科技进步的年度工作目标,并对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会同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国家和省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指导、协调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负责全国科技进步区考核、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考核以及各镇街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组织、协调工作;承担区国防动员委员会科技动员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对应市科技局的处室为:办公室、环境条件处、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科技动员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高新计划科

主要职能:

负责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培育和产业化工作;组织实施工业领域科技创新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产业化计划、青年学术带头人带课题进修计划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组织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引进和转化工作,开展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育软件产业和软件服务业;承担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业园区等创新基地建设的业务指导工作;

负责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的认定,以及省工业科技攻关应用基础、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研究、青年科技基金等计划项目和软件企业、软件产品的管理工作;

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联系和管理工作;

负责科技扶持政策的贯彻、实施和落实工作,负责科技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制订,会同有关部门开辟科技经费渠道,筹措科技资金,负责科技三项费用、各项科技发展基金、科技专项经费及科研机构事业费等经费,使用进行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

贯彻执行促进农村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制订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兴农工作,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协助管理星火计划项目,促进农村科技产业化发展;组织国内外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扶持创汇农业;负责全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协助管理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组织实施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和社会发展科技试点、示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组织、审核、申报并协调实施重要科技合作交流项目;负责科技计划统计年报及科技统计分析评价工作。

对应市科技局的处室为: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处、科技计划处、农村处,负责区科技创业园的管理工作。

三、科技成果科

主要职能:

负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监督实施,拟订科技成果管理的政策措施和制度;组织和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归口管理科技成果鉴定,负责科技成果的登记、划密、推广及评审奖励等管理工作;归口管理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事项;组织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归口管理科技保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宏观管理科技第三产业,研究拟订技术市场、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归口负责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组织项目引进和科技合作工作;组织和管理技术贸易活动;审批、认定、管理技术贸易机构和民办科技型非企业机构;归口管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发放技术贸易许可证;调处技术合同纠纷和科技成果纠纷。归口负责科技人才的引进,科技人才培养选送、表彰等工作。

对应市科技局的处室为:科技成果处。负责区“科技超市的管理”工作。

四、知识产权科(挂区信息中心牌子)

主要职能:

负责区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的日常工作。归口管理专利工作,编制并组织实施专利工作发展规划及计划;协调、指导专利、咨询、中介、开发等服务机构,协助依法调查处理专利纠纷和冒充专利的行为;组织指导专利技术实施及专利技术贸易工作;开展国际专利合作与交流。

负责指导和协调各镇街、各单位的专利申报工作;依法调处专利纠纷和查处冒充专利行为;组织专利技术转化工作,组织实施重点专利实施及专利申请资助计划;组织开展国际专利合作与交流。

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有关方针和政策,组织编制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及计划,并组织实施;

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科技信息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协调解决计算机网络建设、互联及国际互联网的运行和安全等重大问题。负责科技信息网络安全技术、设备和产品的监督管理;组织、指导和管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组织、协调和指导科技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信息化工作;承担区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对应市科技局的处室为:知识产权处、市科技信息中心。

五、科普科

主要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