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对设计过程做出控制和引导的管理。并介绍了笔者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

设计方法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而作为设计入门阶段的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方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认为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的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设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方法。

一、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由于建筑设计并不能清晰而具体地列出一步步的解决方案,并且通常没有单一的标准答案,甚至究竟什么是正确答案也很不清晰。不断深人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设计方法不断深入和调整的过程,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动态的展开,而不同的设计过程也蕴含着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的方法和设计过程具有统一性。因此要想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方法,需要对设计过程进行适当地引导和控制。

现有的教学模式就教学过程而言,是由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数周时间内按要求完成设计作业,整个过程就是不断的设计构思——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修改方案的往复循环,直到最后设计完成。就教学评价而言,现有教学模式基本上就以学生最后完成的图面效果为目标。老师通常都以学生的正图定成绩,学生学习建筑水平的高低也就看这纸面结果。尤其是低年级设计初步课的教学评价,更是着眼于纸上训练和图面效果。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与学科特点紧密相关,经过多年实践,其效果是以正面为主的,因此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大高校建筑学专业中。然而,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的不同,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轻过程而重结果”的倾向不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方法。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过程进行管理。

二、过程管理的基本思路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情况,笔者认为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过程的管理应包括控制和引导两方面的内容。

(一)过程的控制

过去由于对设计课程的过程重视不足,往往出现一种现象:在设计课程的前面数周内,学生缺乏紧迫性和自觉性,设计作业的进度非常缓慢;在临近提交成果的最后几天,平时没有进展的学生通宵加班,熬夜作图,匆匆忙忙提交一个成果,出现整个设计过程前松后紧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根本无法保证设计深度,当然也谈不上对设计方法的训练。因此设计过程的监控首先就是通过一些环节的设置来控制学生在整个设计周期内能相对均衡地安排时间,从而保证设计能达到所需要的深度。

(二)过程的引导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在一开始接触建筑设计时,由于设计经验的不足,往往对建筑设计带有各种片面的“创作观”,他们更多地从建筑的表面来看问题,东抄西凑地进行设计,往往很盲目也很片面,抓不住建筑实质;并且由于学生设计资料的不足,往往会对某种设计思路过于执着,而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无法采用这一思路时又会手足无措。因此鉴于这一情况,在低年级设计课程中,教师要做适度的引导,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又要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设计思路,从而达到促使学生掌握正确设计方法的目的。

三、过程管理的方法

(一)设计过程分解

设计过程分解是为了控制学生在设计阶段的时间分配,将长达数周的大作业目标化解为每个阶段都有具体进度可以评价的相关小作业目标,让学生保持在整个设计过程内都有相对均匀的任务强度。为此,整个设计过程的分解不应只是最终设计作业的简单分解,而是应该形成以包括最终作业为主体以及分阶段目标辅助的作业体系,做到有主有次,主次结合。

而将整个设计过程分解为哪几个阶段?笔者的尝试是按设计的总体布局、平面组合、空间处理、造型设计分解为几个大的阶段。如此的分解除了可以使设计任务得到相对均匀的分解,还可以使学生随着设计阶段步步深入,让学生逐步了解建筑方案的产生。避免有的学生一拿到任务书后,不管环境、基地、现状及功能,便照搬其他方案的情况;也不至于到了方案的决定阶段,突然全面推翻原方案,重新开始。

笔者在设计开始时一般就会对学生说明,设计不仅仅看最后成果,更要看过程。每个阶段任务的完成会获得相应的过程分,并作为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每次阶段成绩在班级前茅的学生还可以获得一定的过程加分,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平时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保证设计阶段的质量。

(二)小组讨论

低年级学生学习热情很高,笔者在组织设计课程时就通过设计小组的组织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这种学习热情。小组人数一般是3到5人,人数不能过多。这种设计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独立完成自己的设计作业,而不是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设计作业,但是从方案开始的调研、设计思路的讨论、方案的评点都要在设计小组内完成。

同时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在每个阶段结束提交相应的图纸的同时,由每个小组派出一个同学对本组同学的方案以Pfrr的形式进行本阶段的总结陈述,每一个阶段由不同的同学来完成。这样的做法一是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体验分享的乐趣,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会鉴别他人的方案优劣的同时学会评价自己的方案。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他人的设计思路,避免学生长期陷于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养成单一的设计思路,从而加深对设计本质的理解。

(三)集中点评

在每个阶段教师评阅后,会让同学将所有草图全部贴在教室后面的墙面上,由指导教师做出阶段性的点评和总结。之所以要将所有草图全部张贴出来,是为了避免过去评图只是点评每张图存在的问题。笔者除了指出一些共性的设计问题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全班有代表性的方案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设计中的一些共性的规律和方法。如:笔者会就两个思路差异较大的方案提问“这两个方案大家能发现什么共同的地方么”“大家尝试一下能不能从其中一个方案演变成另外一个方案”等。这样的讲解是可以减少全部图纸讲解的时间,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逐渐形成从个性中寻求共性,从共性中发现差异的习惯。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从公司股利政策及成长性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选定企业样本的数据及我国高科技企业的鲜明特征,通过案例及实证分析探讨我国高科技企业股利政策与成长性关系。从此角度为高科技企业制定股利政策提供新的视角,提高企业对长期发展的重视,从而促进我国高科技企业稳健发展。

关键词 股利政策 成长性 高科技企业

现有针对高科技企业的股利政策及成长性关系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以下研究结论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企业,当然也包括高科技企业。Jensen(1986)提出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指出:公司成长性机会可以影响股东对现金股利的偏好,只有在满足了成长性项目所需的资金后,股东才会通过现金股利迫使公司吐出多余现金,从而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公司成长性机会与现金股利呈负相关。谢军(2006)通过763家上市企业2003年数据,以OLS方法实证研究股利政策与企业成长性机会的统计关系,显示企业成长性机会能减少第一大股东分配现金股利的意愿,表明股利与成长性负相关。单雷磊(2003)指出,高水平派发现金股利对于成长型公司不适合,至少不是最优。总体来说高科技企业成长性与股利呈负相关。但帕塔(2000)则认为,当小股东权益得到有力保护的情况下,企业成长性与股利负相关,而当其得不到保证时,则不存在此关系。

根据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本人随机从深沪两市抽取了20家、中小企业板块10家、创业板块10家高科技企业,公司所属行业涉及生物、航天、通信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等,基本包括了高科技企业所属的各个行业。

2010年所选择的样本公司近一半进行了现金股利分配。其中,主板市场更倾向分配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在0.6以上,同时创业板公司不倾向支付现金股利,在选择的样本公司中,只有一家企业进行了现金股利支付。同时,创业板公司具有最低的市净率和最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净利润增长率仅为中间值,但总体上说明创业板企业成长性较高。创业板板块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及较低的现金股利支付倾向,似乎说明股利支付倾向与企业成长性呈负相关。但鉴于标准差的存在以及企业样本数量的局限性,描述性统计并不能代表全面情况。

同方股份代表着主板市场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因此本文选取同方股份作为主板市场样本公司。在中小企业板块,本文选取远望谷(002161)作为样本企业,其于2007年上市,所属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后曾多次分红派息。在创业板板块,选取神州泰岳(300002)作为样本公司。神州泰岳所属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咨询行业,2009年上市,2009、2010年都进行了分红。

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市净率主要反映公司未来的成长机会,当成长机会较多的情况下,企业会降低现金股利支付,从而使市净率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及支付水平均呈负相关。但根据同方股份的数据分析,其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与市净率呈正向关系,说明我国大型稳定发展的企业在面对未来成长机会时更倾向与保证稳定的现金股利支付额度,并不会减少现金股利的发放。(2)我国企业股利政策选择与成长性有一定相关度,但负相关性不明显。由于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小股东权益保护得不好,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成长性与股利支付率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股东会希望尽量尽侠地将现金拿到手,股利支付率与成长性之间确实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我国企业在进行股利分配时对过去及未来成长性关注度不足,存在不重视企业长远发展而进行分红的情况。

如何平衡企业成长所需资本及股东需求以保证企业持续的盈利能力和长期发展,是我国高科技企业在制定股利政策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根据本文研究,在这里对高科技企业提出以下建议:1.高新技术企业制定股利政策时,应考虑公司过去的成长表现及未来的成长机会,还应综合考虑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杠杆、公司规模及公司的所有权性质等,同时兼顾股东需要,保证在最大限度上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使得企业股利政策对企业的日常运营及未来发展起到正面影响。2.企业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融资选择,虽然使用内部资本成本较低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在未来成长机会较多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我国高科技企业规模大小各部相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融资选择,在成长机会较多的时也不能盲目降低股利,还需考虑其他各种因素。3.高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本有一定的依赖性,虽然在进行融资时要考虑未来成长机会对资本的需求,但保证大股东、小股东的权益也十分重要。同时一定的现金股利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从这两个角度来讲,虽然高科技企业有较多的成长机会,但企业在决定是否支付现金股利以及支付额度时要按企业自身状况进行考虑。不同的企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偏重以及需求,如何根据企业自身特性制定最佳股利政策是每个企业都需要考虑的。

参考文献:

[1]谢军.股利政策、第一大股东和公司成长性:自由现金流量理论还是淘空理论.会计研究.2006:4,51-63.

[2]单磊.论成长型公司的股利政策选择.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35.

[3]科技部编.中国高科技产业界定方法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4]黄娟娟,沈艺峰.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究竟迎合了谁的需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7(8):37-52.

[5]周运兰.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长性和股权融资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96~100.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网络数据库;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李桂香(1976-),女,山东沂水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信息系,讲师。(浙江 杭州 311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年度教育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实践——以‘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为例项目”(项目编号:SCG2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11-02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所产生的新的课程模式,即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这一模式的本质是从职业活动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中导出学习领域,然后转化为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个要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另一个要素是课程内容的序化。在遵从这两个基本要素的前提下设计学习情境,其特点是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相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一致,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科学性,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的研究热点,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有一些较为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但是针对每个专业每门课程在现有条件和制度下实施起来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进行广泛的调研、深入的理论研究以及建设一支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以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课程内容选择与序化

在基于工作导向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另一个是课程内容的序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以此为切入点,就有可能产生创新意义上的突破。[2]

1.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应根据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制定。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大部分为形象思维类型,不像抽象思维类型,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较快地获取经验类和策略类知识,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的开发应体现这一特点;此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还要以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为指导,应成立包含行业专家在内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网络系统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来重新构建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的序化

课程内容的序化就是改变传统的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方式,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编排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随着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的过程。然而,学科体系的解构并不意味着学科体系的“肢解”,而是依据职业情境对知识实施行动性重构、进而实现新的体系——行动体系的构建过程。[2]在这种体系下课程的实施,应该将学习过程置于与职业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中。

二、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要选择适当的载体,可以是案例、任务、项目、产品等形式,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均围绕载体进行。“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是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中重要的专业课,在多种主流的应用软件体系结构中都会用到。本课程选择项目作为载体,选取的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把学习情境综合起来即是“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的所有理论知识,与传统课程不同的是改变了理论内容的度与序,通过学习情境重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先行,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网络数据库管理”课程共设计3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示范项目、实训项目和自选项目,每个项目均有13个任务。示范项目选择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上课时教师重点讲解的项目,基本过程为教师演示,学生照着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训项目选择小型论坛系统,安排在学期结束前一周的实训时间,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的角色则以指导为主,学生学着做;最后一个项目为自选项目,这个项目由师生共同探讨,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独立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三个项目内容互不相同,但是工作过程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重复的是步骤、过程,不重复的是内容,本课程的3个学习情境的设计如表1所示,任务3的具体设计如表2所示。

三、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的许多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3]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真正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尝试。在当前的教学实施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观念

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观念是实施的前提,需要进一步提高和转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有相应的职业经验,了解企业背景,熟悉工作过程,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然而教师是从学科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职业从业经验,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然而短时间内培养大量的“双师”素质教师也是有难度的,而且双师的培养也处在一个摸索阶段,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是如何培养“双师”,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师算是“双师”,也就是“双师”素质的标准是什么。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要求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需要做好角色的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需要更为有效地组织、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关键和核心,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求对理论知识进行重构,将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工作任务中去,所以在选择和设计学习情境时需要深入到企业一线获取从业经验,需要反复思考,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要负责多门课程的教学,教学任务繁重,而且很多教师还兼任学生管理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3.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任务体现了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应尽可能与企业的环境相一致,这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工学结合教材建设

目前的教材基本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编写,为了更好地保障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实施,应该编写体现职业特点的基于工作工程为导向的教材,这是实施的保障。

5.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真正付诸实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从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四、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项目作为载体,在实施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融入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知识密集性的内在本质要求。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研究。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明晰了各阶段的知识管理重点,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为知识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和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借鉴。

知识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国内外众多专家都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出了大胆的预测。科技成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介质,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保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遵循知识运动的客观规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研究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有力保证。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学者和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傅家骥J、武春友J、GiorgioPetronii等根据研究的背景不同分别给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如下定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二、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管理。近年来,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郁义鸿、金吾伦、IkujiroNona.ka等分别给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综合以上学者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如下定义: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具体来说知识管理应有外部化、内部化、中介化和认知化四种功能。外部化是指从外部获取知识.并按照一定的分类将它组织起来,目的是让想拥有知识的人拥有通过内部化和中介化而获得的知识;内部化和中介化所关注的分别主要是可表述知识和隐含类知识(或称为意会知识)的转移;而认知化则是将通过上述三种功能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

3.1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阶段划分

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定义和过程研究,可以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小试中试阶段、生产阶段、市场开发阶段。小试中试阶段是对实验室科技成果的“放大”,即为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进行试验,是成果转化方把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生产阶段是指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市场开发阶段是指成果需求方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科技成果本身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在其三阶段转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对科技成果进行试验、开发、生产及推向市场,知识在成果的供给方、需求方、资本投入者以及实现其配套组合的组织者之间流动着,创新的思维范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并经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外化和内化后,经过实践操作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所以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连续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

3.2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建立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既是一个产生有价值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有价值知识的过程,它是对所积累知识的延续与创新。因此,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小试和中试阶段、生产阶段、市场开发阶段)着手,阐述每一阶段由于知识流运动所产生的知识创新,是推动科技成果与知识管理耦合的基点和关键耦合域。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域的确立,本文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包括成果小试和中试阶段的各种检测、工艺设计、信息化设计的知识管理;成果生产阶段中的先进制造技术、标准工艺、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管理;成果市场开发阶段中的市场定位、营销规划、客户与市场、团队协作的知识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中,科技成果转化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各种知识的互动、转化、整合、创新,涉及大量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客观上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理;在成果转化三阶段之间,通过成果转化过程各部门的衔接,使研发知识、生产知识和市场知识形成成果知识的转化流和创新流,不断促进科技成果知识的转化和创新。

3.2.1科技成果转化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的小试、中试阶段是对实验室科技成果的“放大”,是学习、掌握、吸纳已有的科技成果知识,并初步实现科技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对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试验及生产设备适应性改造建设的综合过程。

从时间维度上来分析,小试和中试阶段是成果转化的一段过程,知识在不断地转变、融合、合并。从这个意义出发,待转化的成果知识既是静态的实体,又是动态的过程,是“实体”和“过程”的统一体。当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测度时,较为注重的是知识的实体性,即成果样品;当关注知识的创造、传播、学习和应用时,所涉及的是知识的过程,可以引入知识的存量和知识的流量(知识流)。当知识流产生时,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都必然会改变,通过以下两种知识流通的渠道:一是成果转化试验方与其外部成果转化方之间的知识流动;二是成果转化各方内部的知识流动。

在这一反复试验过程中,知识流的表现形式既是外生的(专业化),又是内生的(干中生)。所谓知识流的“外生”,是成果试验方(主要是需方)通过接受其他转化方知识的传播与外溢效应,来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如通过技术交易等获得新的知识;所谓知识流的“内生”,是成果试验方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技术开发等活动,在自己的实验活动中积累经验,进而将感性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理性化的知识,并通过这类过程不断进行知识积累。

3.2.2科技成果转化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经过小试和中试阶段,己经趋于完善和成熟,这样就可以进人成果需求方企业生产阶段。科技成果转化婀生产阶段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经过小试和中试的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是运用新知识进行生产的阶段。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通过检测、调试设备、实施经营性批量化生产来寻求实现最低生产成本的生产规模。由于这一过程将改善的知识成果与调整后的生产设备结合在一起,而且在这个设备与软件知识结合的过程经常出现预料外的问题,所以,此过程也是完善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的重要一环。科技成果被需求方引进以后,通常要引起需求方企业技术条件、装备水平、人员乃至组织方面的变动,以创造科技成果生长的条件,这就将引起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在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活动。

科技成果生产过程的本质是知识管理和创新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各项活动都包含着知识管理和创新的内容,它们分别是:技术知识创新,工艺知识创新,组织知识管理;当然,也有包含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知识管理内容。科技成果生产过程中要做到的关键就是要有创新的组织管理理念,这是生产阶段的指导思想之所在,因此,其作用是中坚性的,领导和引导性的,它往往决定着整个生产项目小组的领导特点、组织文化、激励机制等管理理念,组织知识创新对于生产技术和工艺知识创新具有协调和引导作用。生产技术知识创新和工艺知识创新两者的作用不可小觑,两者从基本技术细节上起到支持性、促进性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3.2.3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开发阶段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是进行市场开发、信息反馈与改进的阶段,也是对可行性研究中市场预测的一个检验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调查市场、分析客户需求、不断调整研究开发方向、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挖掘和创新活动这些知识管理活动来源于市场或者客户的信息,通过分析研究,进而形成有关市场或者客户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形成科学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建立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市场,以此来保证规模化生产的实施。

科技成果转化市场阶段的知识管理,是为达到开辟新市场目的而进行的知识管理。具体来说包括寻找新用户、发现产品新用途、重新细分市场等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个阶段中,往往需要与客户、供应商不断进行交流,以获取他们在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后对成果的意见反馈。这是市场开发阶段对外部隐性知识的吸收,也是对成果进行再次创新的知识储备。

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

4.1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为了分析知识管理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施效果,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全面、客观的数据指标。结合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本文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目标下构造3个子指标系统,它们分别是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

(1)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小试中试阶段是科技成果转化双方把科技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并对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试验的过程。下列指标用来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成果知识流动水平、成果知识积累水平、成果结构性创新水平、内外部信息沟通能力。

(2)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生产阶段是指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下列指标用于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成果工艺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性创造性开发和应用新制造工艺技术的能力)、成果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成果产品生产安装等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管理和控制的水平)、R&D员工和生产员工的知识管理水平。

(3)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市场开发阶段是指科技成果需求方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下列指标用于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客户与市场知识吸收能力、营销人员知识管理水平、售后服务知识管理水平、营销体系的适应度(针对新成果产品投入市场的营销组织体系对产品销售的适应程度)、外部环境变化调整营销创新策略的响应速度。

4.2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的构建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对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是对知识管理状况的模糊描述,其优劣程度没有明确的界线,如果人为地用特定的分级标准去评价会很不确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能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进行有效评价。

(1)建立评价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一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五个层次,则评价集可以记为如果将绩效等级用1_5的尺度来表示,则评价等级

(2)建立评价隶属度矩阵R,表示对于第i个指标,专家认为其属于第j个等级的可能程度;Sij表示认为指标i属于等级j的人数;N为参加评估的专家总数。

(3)计算综合模糊评价矩阵B,B表示被评价指标从整体上看对V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最后按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的优劣。

4.3应用分析

在模型应用过程中,首先,根据所建立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其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管理状况进行评价,获取相关评价值;最后根据评价值确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知识管理状态优劣。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的评价,可以反映出该管理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管理水平。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