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行业趋势

教师行业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行业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行业趋势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业结构 适应性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截止到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10%左右,并且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3.9%,呈现小幅度的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6.1%,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我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一定成绩,经济正向着“服务化”的时代迈进。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平均为60%~70%,世界上的平均水平也达到50%,可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46%左右,还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三大产业内部结构中还存在着传统产业较多、新兴产业较少、技术有限、效益不高等问题。可见,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要继续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步伐。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三大产业之间的构成比。另一方面,还要努力调整三大产业中的内部结构,调整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业效益,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变革的关系

职业教育作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推动力。职业教育是专门为生产业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岗位所需要的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传统产业需要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予以改造,新兴产业也需要具有先进知识理念的人才予以发展,这些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一批知识技能型的人才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必将对劳动者的知识能力与职业技能的提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进而给职业教育提供了动力。

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我国的产业逐步地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集型转化,这就迫切的需求大量知识性与技能型的人才。然而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没有很好的认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没有把培养目标真正定位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

2.职业教育资源有限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所用的教学教材并没有专业教材,而是参考一些本科院校的教材,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同时,一些职业院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存在着一些设备仪器闲置的现象,加上缺乏科学的管理,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其的投入力度,可是由于基数低,加上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一些经费没有落到实处,导致了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办学条件较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4.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脱节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与了劳动力市场相对脱节,没有及时的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课程与专业的设置,导致一些学生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较差。

5.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趋同

目前,我国的许多职业院校的教育办学模式基本相同,并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阶梯规模结构,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于各类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并且许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教育培训上口径不统一,造成输出的人才定位不明确。

四、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策略

1.调整培养目标,对接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需求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结合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与改革,要兼顾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兼顾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依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知识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区别与普通教育的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为经济发展培养知识与技能型人才。

2.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扶持

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起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要强化区域地方引导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的和重要的责任,加大区域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各方面的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社会个企业行业投资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筹措充足的资金。

3.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的重要的途径,可以实现学校、企业的“共赢”。积极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师到职业院校从事讲座或教学等。企业应该积极建立与职业院校的新型关系,在人才合作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深化职业院校的科研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相适应,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力度。

4.加强“双师型”职教队伍的建设

我们应多渠道、多方位吸收优秀师资,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和学历层次结构,加强对教师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鼓励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开发项目,依托行业,面向中小企业,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活动,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使职业院校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在锻炼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加快专业教师“双师化”进程。

5.革新培养手段和方法

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既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也要考虑其职业生涯的需要;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要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职业教育本身也应该升级。职业院校用建立起与产业升级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积极推广启发式、互动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供给的选择[J].人力资源管理,2005,(12):132-136.

[2]杨富.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J].四川省情,2007,(8):44-45

[3]房建州.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再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7,(12):133-134.

[4]底萌妍.我国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97-98.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社区性;合作

一、社区性高等教育的内涵

社区,即在特定的空间范围里,通过特殊的社会关系、文化特质、发展目标以及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认同心理和归属感,把社区成员凝结成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即:基于直接服务于社区经济的宗旨,融入社区,立足社区,辐射社区,服务社区,以社区为本, 以社区的重点或支柱产业为依托,在专业构建、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培养目标上立足于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为社区服务的直接性和有效性,服务于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培养适应社区(区域)内企事业岗位要求的生产、管理第一线技术人才。同时,为社区提供可满足娱乐、生活以及文化方面需要的课程和活动。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承当起社区高等教育的载体,将功能拓展到社区,直接面向社区开展补偿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学习能力、转岗培训等服务;在社区内促使教育和社区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要整合社区与职业教育的资源,发挥二者的最大效用。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要紧紧围绕为社区经济服务的原则,充分彰显办学的实用性、灵活性、经济性、前瞻性和开放性,为大众服务,开设多样化课程,以扩大社区的受益面。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要以满足社区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区及区内企业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推行“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探讨针对社区内企业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要立足社区,依靠社区,依托社区优势,积极开展与社区内的企业合作,让企业专家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进行课程开发,共同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社区经济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的意义

1.满足社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积极发展社区性高等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更是解决就业矛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拓展到社区既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又为社区提供了满足它所需要的终身学习的需求。

2.构建终身培训体系的需要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中提出“整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创办综合性、社区性的高等职业学校或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最直接体现,将高等职业教育融入社区有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3.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环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于社区,学校和社区都可从中受益,实现双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源于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又服务于社区的经济发展。通过社区服务,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来自社区的各种信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接受社区实践的检验,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和谐发展。同时,根据社区需求迅速调整办学思路,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培养社区急需的人才。

三、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的策略

1.拓展功能

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高等职业院校势必要改变其原有纯学历教育功能,要横向扩展,发挥其本能,拓展其功能,挖掘其潜能,增加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与合作教育。

(1)发挥本能。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应有的学历教育的功能,对接社区产业发展,培养社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拓展功能,提升势能。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承担职前培养的任务,还要承担职后培训的任务。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主动和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或者利用人才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3)挖掘潜能。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网络,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优化课程衔接,开辟“中职—高职—本科”一线通的路径。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动发展,人才层次的上移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相互贯通,为学生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知识、能力、素质等基础性保证,从而保证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上升通道。

2.双元合作

双元,即“企业元”和“学校元”。双元合作,即在双元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教育的一种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培养学生以学校为主导,以企业为辅助。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的参与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保障,也是校企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增强各自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组建区域双元制职教集团,学院教学解决“理论”问题,职教集团会员企业解决“技能”问题。

企业参与是双元制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学生在区域内的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就等于进入了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职场环境,学生可接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实际生产、市场竞争、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等问题。同时学生的行为方式、协调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随即投入工作。

3.“三层对接”,创建区校合作立体空间

(1)学校对接社区,进行“官产学”紧密结合,为校企合作提供发展沃土。

(2)专业对接社区里的行业、企业,感知市场动态,因时施教,摆脱人才培养的滞后痼疾,引入企业的参与和监控,一出一进为校企合作建立保障机制。

(3)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着力打造“双师型”队伍。教师对接产业职业岗位,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提高课堂内容的针对性及含金量,教师可直接将科研成果孵化为实际效益,将企业里的先进技术引入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接企业职业岗位,多种形式工学结合,提升职业、就业能力,为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距离提供保障。

4.“四个相融”,与社区融为一体

(1)区校相融,资源共享。积极主动与社区合作,建立区校专家信息库,为区企业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和学院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搭建服务平台,依托高校资源,为区内企业提供各类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建立回归教育制度,推出主题培训、企业内训、转业转岗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各种类型的以提高生活品位、丰富生活内容、提升个人修养为目标的闲暇教育。

(2)校企相融,推进产学结合。加强学校与区域内企业、行业及科研单位紧密合作,把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通过校区联合,走合作办学之路,一可以实现学生从理论向技能的转化;二可以弥补高等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方面缺乏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校区联合,产学合作,学校可以聘请那些在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上课,既可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帮助教师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3)职教相融,相辅相成。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衔接与融通。构建中职、高职、成教、国际教育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学习港,港内成员学校课程互认,学分互认。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第3篇

发达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培训立法普遍较为完备,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一般职业学校教育单独立法,相关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培训单独立法,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近年来,一些主要经济体政府纷纷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国家技能战略,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全民改革创新。美国2009年国会通过《技能战略:确保美国工人和行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技能》,2011年《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经济增长与繁荣》,提出要以21世纪的技能教育美国人民,培育世界一流水平的劳动力资源。英国对中国、印度、巴西、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技能政策进行了充分研究,教育与技能部2009年颁布《实现2020目标:技能、工作和经济增长》和《技能促进增长——国家技能战略》,2010年商务创新与技能部颁布了新的《技能促进可持续增长》和《为可持续发展而对技能投入》战略性文件,2013年新的技能战略《技能的严格性和响应性》。上述法规和战略,提出要通过提高技能水平,到2020年,使每5个年轻人中就有1人接受学徒培训,把英国建成“世界级的技能基地”。澳大利亚技能署2010年《澳大利亚未来劳动力开发战略》,2011年《为了繁荣的技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路线图》,2012年《为了全体澳大利亚人的技能开发》,对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系统启动深入持久的改革。印度在研究发达国家政策的同时,特别对中印人口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制定了《印度国家技能开发政策》,拟紧紧抓住阶段性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提出到2022年实现培养5亿技能劳动者的目标。

二、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并与学历教育体系相衔接

建立和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在此基础上,为促进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体系互通互联,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欧洲探索推进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以此为工作方向。通过建立实施职业资格框架,帮助职业教育培训学生学员在就业求学之间顺畅转换。

三、建立职业教育培训责任分担机制政府不断加大投入

一是责任分担。各国普遍意识到,职业教育培训是个社会系统工程,要充分促进社会相关利益体的全面参与,建立政府、企业、教育培训机构、行会工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劳动者个人的协调参与和责任分担机制。二是政府多部门参与。美、英、德、澳、日、韩、印等国职业教育培训都是多部门参与,人力资源(劳工)部门发挥重要作用,共同推动开展工作。三是公共财政加大投入。各国政府普遍为低收入、无业、没有技术而又面临就业严重困难的青年和失业工人提供职业培训经费资助。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决定在未来十年中给社区学院投资120亿美元,帮助青年以及失业人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2013年度财政预算建议给社区学院提供80亿美元为高增长行业训练200万工人。2010年4月,德国教育部宣布,投资近10亿美元解决离校人员就业能力低下的问题。

四、加强校企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培训渐成潮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普遍通过推行新的立法及实施模式等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革更新。德国、瑞士等“双元制”传统国家,改革重点是将技能训练、工作实践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澳大利亚学徒制已经与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紧密结合,改革重点是向学徒体系中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英国未来学徒制改革要由雇主制定学徒培训标准。“就业学习并行”制度,是韩国产业人力公团2014年新推行的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定位为“韩国式学徒培训制度”,即学生(以高中或大学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先与用人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在实际岗位就业,与此同时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每周在企业工作3天,再到学校学习2天,最后通过企业的实践考核及学校的理论考核后获得相应的学历或职业资格证书。这样的模式又不同于德国的双元制,最大的优点是使企业用人得到保证,同时学生学到了实用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学校的理论学习,个人素质也得到提升,并得到了相应的学历,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五、注重需求预测

需求预测。2010年,欧盟连续两个技能需求预测报告,对欧盟范围内2020年的技能人才需求情况提出了具体的预测结果。英国提出要加强对工作需求的预测,发展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技能开发和就业体系。澳大利亚在《劳动力开发战略》中提出,要形成一个合作性的劳动力和技能规划框架,对一些专业性较强职业的技能需求情况进行预测。新职业开发。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结合经济发展技术变革,如新科技技术推动的新职业新岗位发展和绿色环保的新工作要求,不断调整更新其职业需求预测和分析分类,指导人才培养工作。注重贯穿生涯的雇佣能力培养。各国重视对基础能力或核心能力的开发和培训。韩国在《2020目标》中提出,摈弃以单纯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培训,重点培养提高学生“贯穿生涯的雇佣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等基础职业能力素养。德国、印度等国都推行了专门的核心能力培养计划。

六、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营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第4篇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目的、适时地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便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条件,启发他们自觉、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愿望就必须积极营造生动活泼、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构学生主体民主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彻底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观健康情观念。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共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伙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让学生自由发问、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师要改善“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大胆畅谈自己的看法,不要急于下结论,可引导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只有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可以使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充满热情,可以使单调、繁杂、艰难的学习活动和创造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想去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时,可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的知识有极大的热情和动力,乐于探究。如教学“起动机”一课时,我出示了以下四个问题:1.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实验来判断起动机存在故障?2.在什么情况下起动机短路?3.在什么情况下是接触不良?4.在什么情况下是离合器打滑?让学生带着这一组问题去学习。

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时,才会聚集自己的精力,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去探究,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我需要,从而提高学习热情,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容易记忆,实践的容易理解。因此,教学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自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究,这样不仅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学生学习兴趣会更浓。

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运用语言表达来解决汽车知识的抽象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多媒体的使用,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有直观教具、多媒体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实践,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真知识。例如,在教学发动机工作原理时,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

让学生

通过实践操作明白:发动机工作时,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变为热能,进而推动活塞往复运动来带动曲轴旋转,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向汽车提供动力。

四、合作学习,保持学生兴趣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第5篇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已经走过了四十多个年头,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一步一步稳固发展,经济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从曾经的跌跌撞撞中摸索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体系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准确的为企业输入专业的人才,高性能的人才输出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社会中不可替代的角色。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科学的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是进行职业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

1 构建信息化教育

1.1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较往年来看有一个明显的持续增长趋势,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全国统招的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其中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占53.1%;从统计数据的占比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生源的占比提高也为城市高等职业院校的配置提供了参考,目前基本实现每个城市都有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

生源、院校都已完善,与之密不可分的师资不可少,高职的规模在扩大,教育资源也要随之配备,也必然影响了校均规模的发展,校均规模也较往年提升了不少,多方的资源共享和融合就体现了高职办学效益的显著提升。

进一步加快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更好的改善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如何更好的提升职业培训的质量、解决一些特定职业的特殊人才培养和储备,这就要督促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最近这几年,高等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做了很多工作,也充分贯彻了教育部门教育方针和上级直辖部门给予的意见和建议,为了更完善实训的管理和改善实训条件。

1.2 新型教育服务的展现

网络的应用和发展给在线教育创造了一系列的便利条件,也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和学习理念,不论是在学习方式还是学习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一个改观,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可能更多的还是“纸上谈兵”,新形态下的在线教育模式,不但可以更形象、更生动,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让课程不再是单调的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可以通过更多听觉、视觉等多方位的手段来学习。

信息化改变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认知,互联网的渗透,改变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式。互联网教育成为了信息时代融合各方信息的一个结合体,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教育上的一种新商业模式。

1.3 教学改革目标

首先,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这一目标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信息化教育,不但要以现有教育资源作为基础,还要主动寻求其他网络平台吸收更多高质量、高水平、高性能的资源,借助网络的资源?砑忧军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4.html" title="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管理?提升教育服务的理念,从而来改善教育教学中不足和需求。

其次,就是新形态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壮大信息化教师团队。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次升华,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一定是发展趋势。

最后,加大我国远程教育的应用和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远程教育的共享,建设完善的远程教育体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资源,开拓更多学习的空间,同时也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感官,提高教育品质。

2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建设和表现形式

2.1 展现形式

不断的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加大对教育资源的利用和覆盖,推动有效的教育机制来推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发展。让更多专业技术教育可以普及化、信息化。开发虚拟仿真实训体系的应用。加大对教学中网络远程互动的教学模式,平台建设逐渐信息化,从而来增强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教师教育水平的评判也将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教师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也将是体现教育水平的重要标记。

2.2 什么是一体化

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寻求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服务供给模式,让社会网络化资源与教育机构的资源共享,提升网络化教育服务。利用学院寻求的教育资源结合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化教育模式,探寻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新形势,推动线上教育课程的网络学习模式,加大学校与社会网络公司的合作共享平台。

2.3 新形态一体化的建设

建设多个领域一体化资源共享,侧重于以纸质教材为主体,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从而让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技术手段使其得到充分的资源融合,通过多形式的终端应用得以让教程产品新颖化。让主体教材+数字化教课相结合的一体化建设完美呈现。

3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3.1 深化人文素养的培养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的改革带来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潜在发展,作用也是不可小觑。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初期确实存在教育过程中更强化技术教育,弱化了道德培养,但是在经过多年的规范教育和对高职教育的重视,未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也会注重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全方位的培养,这一深化的教育理念不仅对学生本身有益,也是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个良好的未来发展。

3.2 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教育的优势就是生产和人力资源的一个再转化的过程,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个方向标。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职业院校就输出什么样的人才,让更多的企业在它专业领域里找到与企业更匹配的人才。也使得在高等职业院校里学习和掌握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生找到体现自我价值的更有利的平台。另外,建立专业预测机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一个关键点,建立好这样的机制才能更好的掌握社会经济发展走向,得到良好的经济发展分析,建设好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最终为社会、为企业输出更多专业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