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方高校 创新平台 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45-0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地方高校培育人才和聚集人才的重要载体,是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科学凝练研究方向和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希望借助科技创新平台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1]据有关资料统计,地方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数量的95%以上,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相比985高校,地方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基础能力较为薄弱。如何建设及提升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优势特色学科进行探索性和创新性研究,是实现人才和仪器设备共享的一种新的运行模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在资源设置的合理化和利用效益最大化。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途径是确定自身的优势特色,寻求全方位合作,加大人才及经费的投入,寻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争取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并且加强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为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解决重大的科学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 2004年7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3]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保障,是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和转化的基础和载体,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和重要内容,具有技术研发和转移、资源共享、共建企业等作用,是培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柱,更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加速器。
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可以融合更多学科优势,实现系统集成,提高担当承建重大科研的能力,获得原创的重大科研成果,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放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的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性。
二、地方高校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地方高校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是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是获得原始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基本手段。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就是通过对现有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进行多元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改善科学研究现状,增强科技的发展能力,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地方高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组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有益于学科间的交叉贯通、高层次多方面复合人才的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组建和“产学研用”科技攻关能力的提升。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尚处于探索和起步发展阶段,一些长期困扰平台建设的因素仍然没有得到解决。[5]许多地方高校的科技平台建设还未引起国家或地方性政府的重视,地方高校拥有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太少,而且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所属学科太过于单一,缺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缺乏原创性成果及前沿性的研究;承担国家级重点及重大项目的竞争力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影响地方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其主要表现在经费和人力投入严重不足等,从而导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建设水平低;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不够,缺乏科技领军人才;缺乏激励政策,留不住人才;团队协作精神不够,没有大师级人物做台柱,科研团队如一盘散沙;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因此很难形成资源优化配置。
三、提高地方高校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如何建设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使之有序健康运行,是我们当前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各地方高校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坚持“优化配置、开放共享”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类平台建设,同时还必须结合地方高校自身特点,争取各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与经费投入,建立起符合各地方高校学科发展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6],将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研究竞争力为目的,来建设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
(一)重视团队建设,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整体实力
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的关键点,也是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只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大师级人才的引进,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采取“开绿灯、花重金、区别化”的方针,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和实施拔尖人才津贴等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才能增强学科的发展实力。同时要发挥团队的优势,利用团队的优势来弥补缺乏大师级学者的不足。利用科技创新这个平台,培养地方高校自己的大师级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重点培养年轻人。充分利用创新平台的优势,加大担子重量,在实践中创造人才,“赛场选马”,我国航天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证明。[7]
因此,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要想具有真正的竞争实力,首要任务是加大人才引进及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其次是建立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形成大师加团队的新格局,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具备与其他高校竞争的真正实力。
(二)加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的投入
加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投入力度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方面。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投入的加大对于科研工作人员和设备仪器的功效是显著的。衡量科技创新平台工作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经费投入量的大小,科研经费的多寡决定着科研成果的大小。但地方高校的科研经费往往投入不足,特别是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的投入,这也是制约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原因之一。所以,要促进地方高校的科技发展和科研平台的建设,就必须要争取更多的政府以外的企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投入。例如,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横向科研任务的合作,首先应该积极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自身前期投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前阶段研究,努力在前期取得较好的成果,为争取政府更多经费投入创造条件。在取得政府经费投入后,也要注意分阶段、重点突出地朝重点研究领域方面进行投入和扶持。地方高校在争取政府以外的科研经费投入能力较薄弱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争取学校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经费投入力度,为争取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必须依靠政策、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在争取政府的经费投入方面,地方高校一方面需要省部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来进行科研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争取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进入省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在此之外,地方高校也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的更多经费支持。
(三)整合资源,发挥地方高校自身特色学科优势,凝聚特色,建设特色型科技创新平台
地方高校除了要紧跟国家科研热点和科研重点领域外,更要注重突出和发展自身的优势特色。优势特色是地方高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形成特色,发挥特色,创造特色是实现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重点标志之一。第一,地方高校应树立自身的学科品牌专业,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增强地方社会发展,比如加强地方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跟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等,通过对资源的优势利用给地方高校的科研发展带来长足的好处。其次,地方高校要坚持开展校企、校行、校市之间的合作,在给地方经济带来广阔发展的基础上,整合有关的资源,结合相关的优势学科,创建有独特优势的科研创新平台。在该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科技创新团队就能够更好地找准研究方向,更容易取得优良成果和获得较快的科研增长速度,积累达到一定的实力后,就可以朝更具有挑战的领域出发,进一步增强实力,从而努力成为国内外的科研水平一流的团队。
(四)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同
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坚持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科学研究的根本途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人才、知识和技术的摇篮和重要力量,同时地方高校的责任和功能之一也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地方高校更应该团结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地方、企业的相关资源,努力建设完整成熟的高新技术科技平台和对内外可以共享资源的科技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平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高的优势,找准合作的重点,积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力度,努力推进“产学研用”的结合,从而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
四、结论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理应坚持“突出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注重基础应用,强化平台建设,培养顶尖人才”的思路,发挥团队作用,聚集和吸纳创新人才,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构筑知识创新体系,促进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综合竞争力。
[ 注 释 ]
[1] 苏跃增,徐剑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39-41.
[2] 覃永毅.基于创新平台建设的地方高校创新能力转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190-192.
[3] 戴晓琳,刘成敏,陈子敏.西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以宁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2):91-92.
[4] 闫健,栾忠权.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70-72.
[5] 骆丹,华小梅,宋浩.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管理,2007(9):20-22.
西安石油大学原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0年划转为“中省共建”,陕西省主管。“十五”以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以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科研课题攻关和优秀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科技精品工程,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加大投八力度、实行政策激励、突出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能,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快了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提升了学校的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建设和科学发展。
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创新管理机制,营造创新环境和文化
大学要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有利于发挥高校学术环境优势、有利于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十五”以来。西安石油大学逐步建立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体系,相继制定、完善了《科技基金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纵向项目经费资助办法》、《学术交流活动管理办法》、《优秀学术著作资助办法》等近20个文件和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学校不断拓宽奖励范围。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制定了《科技奖励办法》,对高级别项目、成果、论文、专利进行奖励。几年来,共发放科技奖励奖金300多万元。通过调整科研政策,科学评价学术成果,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强化量化考核等一系列措施,构建了科技创新的保障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些切实有效的科技政策在教职工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了广大教职工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人才使用方式,凝聚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保证。近年来,西安石油大学积极构建以业绩和贡献为依据,品德、知识、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和团队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加大工作条件、分配政策向优秀团队和人才倾斜的力度。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根据学科方向设置基本岗位,实行学术带头人负责制,通过制定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明确学术带头人的责、权、利,促进学术带头人积极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发挥多学科的整体优势,构建创新团队。通过各种措施在校内精心选拔人才,稳定现有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拘一格引进校外杰出人才。从人员编制、管理体制、资源分配、岗位津贴、职称评审和科技奖励等方面,调动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石油石化企业技术骨干和校外专家做兼职教授,定期到校作学术讲座和交流。依托科研基地和重大创新项目,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创新团队,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模式。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以事业凝聚人、以待遇和政策稳定人、以感情留住人”的和谐校园环境。
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凝练科研特色方向
科研基地是开展学科交叉、进行科技创新的主要舞台,是汇聚科技人才的基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学科优势,构建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有利于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学校坚持以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强创新人才的汇聚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整合资源,着力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体系。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勇于突破旧框架,做到责权利高度统一,让科研基地负责人享有充分的人事调配权、财务支配权、设备购置使用管理权和成果所有权。
学校依托石油石化学科优势,整合学科和科技资源,集中优势,率先发展,以此带动和辐射相关学科和科研基地发展。在重点支持优势学科和科研基地优先发展的同时。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创造条件使相关学科和科研基地蓄势发展,在“高、精、尖”上做文章。对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和科研基地。明确发展目标,积极培育,把其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逐渐形成“拳头”学科和科研基地。重点建设对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具有推动作用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化学化工学科群,同时,建立一批学科交叉平台,不断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在建设好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根据国家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育和建设新兴学科,使其在互渗互动的工作格局中寻求交叉点和生长点。在学科交叉过程中孕育了新的研究方向,学校适时组建了“特种增产技术重点实验室”、“光电传感测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钻机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储层保护重点实验室”等十多个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创新平台。
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学校充分发挥石油石化学科和地缘优势,坚持“开门办学,联合共建”的方针,与陕西省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在科技开发、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合作。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石油石化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学校每年专门组织博士、教授团赴石油石化企业现场考察交流,不仅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而且获得了一线科技研发信息,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科技工作。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科技资源优势,为企业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供服务,已先后为石油企事业单位举办石油工程、石油仪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企业管理、外语等培训班300多期,受训人员近2万人。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先后和多家省内外石油石化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联合共建学科点和研发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设备、人员、资金等优势,建立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先后与长庆石油勘探局等多家企业互相开放实验室;与宝鸡石油钢管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公司联合共建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增强,科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发挥优势,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增强
[关键词] 产业技术;服务平台;理论基础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62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101- 03
进入21世纪,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实现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突破,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化融合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企业界、科技界和政府部门都充分认识到,面向企业需求,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努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
1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现状和特点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科技基础条件与科研转化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科技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都有较大差距,科技资源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共享力度不大,资源建设投入不足,缺乏共享机制,相应政策法规尚不完善。为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应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区域层面都应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1.1.1 国家层面
一是加强平台规划与制度建设。2004年国务院正式转发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5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四部委《“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2011年《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指标”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启动了平台常态化、规范化运行的工作。
二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试点。2008年底,科技部和财政部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中分别选取了集成电路、纺织产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试点。但总体来说,目前国家平台建设工作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政策。
1.1.2 区域层面
“十一五”以来,各地积极开展地方科技平台建设。一方面,按照《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要求,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六大方面,加强同领域、同类型科技资源的整合,建设了一批地方科技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创新,以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多种类型创新资源的综合集成,在产学研联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批地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了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服务的网络化体系。通过地方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地方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省市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如上海建设了数十个面向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广东建设了20个行业共性创新平台和数百个专业技术创新平台,等等。
1.2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2.1 政出多门和分散管理导致重复建设和市场分割
目前,创新服务平台是根据隶属关系和计划管理部门分类管理,而不是根据服务机构的功能和性质来管理,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政府各类计划管理部门规定创新服务机构性质和业务范围,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业务和市场分割,限制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规模化发展。
1.2.2 功能不全,不能满足需要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创新服务平台主要是提供实验和生产场所,以及简单的一站式服务;许多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投资业务为主,市场开拓和技术咨询等专业能力薄弱;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主要提供技术信息、技术报价和集中交易的场所等,缺乏技术评估、市场开拓和融资服务等中介服务。
1.2.3 地方平台间的联合机制尚未建立
首先,优质资源基本在本地或本区域发挥作用,跨地域的资源开放和共享服务程度低。比如,浙江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在创意设计服务方面特色明显,但其服务企业中的85%集中在浙江,而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企业尚不能获得有效服务。其次,创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创新合力。各地方平台以省市为界独立申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既不利于集中攻关力量,也常常导致类似项目在一个地区处于立项阶段而在另一地区早已实现产业化。
2 建设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政策建议
2.1 深化对平台重要性的认识,从战略高度重视平台建设
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动。建立由多个部门参与的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领导,统筹协调解决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平台属于公共产品,集中体现了区域发展战略和社会公众的公益需求,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长期、稳定、连续,具有基础性和带动性,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政府的责任,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聚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为广大用户所共享。
2.2 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的本质是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科技资源的持续积累和高效利用,而形成共享的文化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需要政府以资金为导向,引导企业树立共享有利、封闭则损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一是以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树立共享意识。对产业联盟承担的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须承诺对技术和设备仪器等在联盟范围内进行共享,技术和设备仪器对联盟外共享的,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共享服务平台提供的共享服务,尤其是那些产业联盟急需的行业共性技术共享服务,通过事后补贴的方式,在财政资金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共享服务平台获取技术支持,对通过共享服务平台获取共享服务的研发项目,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优先立项,优先支持。
二是设立平台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以财政资金支持平台建设和前期运营。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工作,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角度来看,平台建设资金应由政府承担,同时平台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设立平台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平台建设得到持续保障。同时通过财政资金支持,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开放更多的基于平台的运用程序,不断发挥和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
2.3 建立和完善促进平台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各行为主体责任,强化政策激励,明确执法主体,加大奖惩力度。一是制定出台《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对不同类型平台的主要任务,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平台的融资渠道、建设和运行、资金的使用及考核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指导规范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二是通过金融政策,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平台发展;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企业参与平台的创新活动提供信用保障。
2.4 以平台为抓手,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产品和技术平台是企业竞争力建设的关键,也是产业联盟服务的核心内容,单纯依靠产业联盟来推动产业升级并不现实,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产品和技术的核心需求。
一是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和服务依托平台开展。产业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内在自我驱动力有限,只有在产业联盟内部建立有效的市场化机制,使得联盟成员从技术合作与共享中获得企业发展的动力,联盟才有凝聚力。平台通过悬赏招标、技术方案移转、技术培训等方式实现共享,并使得服务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定价,实现优胜劣汰,使参与交易主体获得利益。联盟共性技术开发和服务依托平台进行,解决了联盟内部的机制问题,为建立联盟内部的利益机制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是推动产业联盟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开展技术创新。目前产业联盟的主要资源和服务对象基本局限在某一地区,资源集聚和服务对象比较有限。甚至由于产业分工,产业链的某些关键环节出现缺失,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立足于某一领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市场化机制,资源聚合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产业联盟。产业联盟进行市场整合和联合技术攻关都能从平台上获得信息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技术重用度,提升创新水平,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提升产业联盟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5 加强支撑平台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
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汇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既要汇聚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产业化人才,又要汇聚从事技术推广和科研管理的专业人才。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创新平台的人才资源问题,主动加强与现有各类人才发展规划、计划和工程的衔接,以用为本,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创新平台的创新人才双向交流,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撑。
2.6 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新闻会、平台推介会、培训班、讲座等多种渠道,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多种媒体,开展对平台的广泛宣传。大力宣传创新资源共享的社会价值,倡导共享精神,鼓励共享活动,通过加强宣传与沟通,使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达成共识,共同营造建设平台、增强创新能力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平台建设的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平台建设与使用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昌泓.管理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提升价值[J].现代企业研究,2014,(z1).
[2]易树柏.地理信息产业新型业态发展对策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13(3).
[3][作者不详].创新驱动服务国家战略 绿色引擎引领产业发展[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5).
[4]谢鹏寿.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对策[J].机械制造,2009(6).
关键词:地方高校 科技创新 策略研究
1 引言
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的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中,地方高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高校实现科技发展的一项重点战略举措。本文从服从国家创新战略需求和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的思路出发,分析和总结了近年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情况以及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针对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提出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关策略。
2 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我国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国家和高等学校中长期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注重挖掘行业特色高校的潜力,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地方高校在强调放眼世界。面向全国的办学工程中,更应强调立足地方、转变观念、理清思路、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大力开展科研活动,创新科研成果,坚定不移地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优化地方人才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形成地方特色优势产业。
科技创新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源泉。科技创新对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提高科研团队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完善的科研管理及发展体制,地方高校需要仔细分析其地域及科研领域等各方面的优势,制定良好的科技创新指导思想,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发展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创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征,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决定着技术创新。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努力提高原始性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团队的形成。要创新学科与科研组织管理模式,鼓励科研团队联合攻关。
(3)科技和管理体制创新。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自主创新。
(4)完善科研评价与激励体系。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统筹考虑,构成针对不同层次、相互衔接,卓有成效的资助和奖励体系。
(5)建立通畅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探索
3.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
近年来,地方高校通过管理和思维创新,推进产业和科技创新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有效地结合地方特色与高校现有的区域优势。东北农业大学是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的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学校以“北方现代农业”和“北方寒地农业”为科研特色,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独有的资源优势,提出“内涵发展、特色强校、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发展思路。近十年,学校充分发挥现有的“校企研发联盟”和“校企合作平台”,重点围绕农业生物种业,生物环保等领域与哈尔滨市共建集“技术创新、成果孵化,示范展示、推广辐射,科普教育、信息集散”为一体的现代生物农业科技园,累计示范面积1.36亿亩;学校70%左右的获奖科研成果得以推广与转化,共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297项,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67亿元,为促进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成果转移通道。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多年来,浙江工业大学坚持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多专利”的科技发展战略,在努力产出知识创新原创成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转移,培育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仅2008年度,浙江工业大学共申请专利68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61件:SCI、EI、ISTP三大索引论文数国内高校排名分别为第46、54、40位,专利授权量36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35件。在上述指导方针指引下,学校的科研创新工作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空间,优势和特色在于能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其是由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于2004年合并组建的多科性、综合型地方大学,学校按照“集中力量,集思广益,改革探索,抓方向,抓重点,抓队伍,抓特色”的工作思路,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主动开展科技活动的政策和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全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效十分显著,2008年新增科研总经费比2004年同比增长3倍:获发明专利授权比2004年同比增长1.5倍:公开进入三大检索数量比2004年同比增长4.6倍,2007年以来,连续三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和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学校今后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
3.2 地方高校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在取得重大宝贵经验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与困难
(1)人才问题是地方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比如经济全球化及科技全球化带来的高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人才竞争,以及地方高校吸引高层次人才、留住人才,都不能有效地整合科技队伍等问题。地方高校科技人才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巨大人才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使新生力量更好地有效集中。
(2)提高地方高校科研实力面临巨大的挑战。地方高校整体科研实力相对一流大学仍有一定差距,学科发展不平衡,具有强势的学科方向少;缺乏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缺少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以及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导致地方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重点大学拥有集人文环境、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完善的科研平台于一身的独特优势,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大多数地方高校底子薄,科研条件和综合实力相对较差,难以产生原始性创新成果,形成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3)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认同度低。地方高校由于科研基础薄弱,科研积淀少,因而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有限,因此,地方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勇于走出去,勇于承担区域经济建设赋予的历史使命,建立起自身的品牌优势,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把优秀的科技成果推广出去。
(4)地方高校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存在着重购买轻管理的现象,科研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深化,管理机制和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更好地整合分散的科技资源,避免重复购置,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
4 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与对策
地方高校占我国高校数量的94.2%,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地方高校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针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基于地方高校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策略如下:
4.1 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关键
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建设,针对地方高校人才不均衡的问题,地方高校需要将吸引和引进高级人才发展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来实行。地方高校应主动、积极制定人才引进战略,加大对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经费配套力度,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在学科前沿领域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以及能够解决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问题的科技创新团队,逐步培养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和改善地方高校科技队伍的水平和结构及其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建设创新文化,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4.2 注重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打造完善的科研创新平台,提升地方高校科研实力
地方高校应注重创新型科研队伍的整合和建设,结合学科建设有针对性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高凝聚力和高归属感的科研创新团队。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要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强化团队的和谐理念和持续的学习创新理念,为建设高凝聚力和高归属感的科研创新团队的形成创造条件。地方高校要重视打造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的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充分发挥系统集成的功效,使高校教师能够以此平台为契机,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深入发展,争取获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于取得具有创新性、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地方高校应在政策上作为学校的急需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经费上给予优先扶持。
4.3 凝聚力量,凝练特色,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研特色是地方高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形成特色,发挥特色,创造特色是实现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地方高校应树立自己的学科品牌专业,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在学校优势学科方面推陈出新,突出亮点。使学科发展促进科研发展,科研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地方高校走上一个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保障。
4.4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同度
坚持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途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源泉及开发工作的重要力量。搞好科技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应建立大学科技园,有助于加快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给入园企业提供技术需求、信息咨询和一系列的扶持和减免政策,对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应给予积极引导,使科技成果更好地实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社会化。
4.5 注重内涵提升,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地方高校要更新观念,使教师和科研人员从根本上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强化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意识,给教师和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和氛围,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特点,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构建和完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教育部和地方重点实验室为主的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核心,辐射和带动作用,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能够参与其中,形成以科技创新基地为中心,以校系科研机构为羽翼的科技创新组织结构,在地方高校优势方向,瞄准学科前沿,深入、持续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力争在原始性创新成果方面实现新突破。
4.6 建立开放的知识共享、资源共享机制,达到效益最大化
在科研管理和资源管理的诸多环节中,知识共享是最重要的环节,个体层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共享才能上升为团队知识及核心竞争力。知识共享可以更好地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知识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资源共享,大型仪器和一些高精端的设备要根据研究方向及建设目标的需要进行安放,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专管共用的管理模式,加强对这些科学仪器设备的注册与档案管理,建立仪器设备信息查询系统,制订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对外服务管理办法,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共享度,避免重复购置和科研经费使用上的浪费。
近年来,兵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培育创新文化和创业创新人才,加强新型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激发全兵团创业创新活力。基层群众、小微企业、大企业、大集团,有胆识、有作为的创业创新主体不断涌现;专业合作社、职工创业园、智慧化园区、“互联网+”等,资源集聚、服务专业的创业创新平台不断筑就,创业创新正成为兵团发展的动力之源、富民之道。
优化政策环境,培育“双创”主体
辞掉工作,跳进商海,在创业的路上寻求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这些原本大多是在电影中上演的传奇桥段,如今在现实中不断被演绎,一师阿拉尔农场的林鹏飞便是这诸多“双创”故事中的一员。
2014年,当时还是阿拉尔农场七连副连长的林鹏飞作了一个重大决定:辞职经商。他紧抓南疆大范围种植红枣的资源优势,与合伙人一起创立了阿拉尔天山荣华枣业专业合作社。经过2年多的发展,目前,合作社效益良好,生产出的红枣销往兰州、西安、太原、济南等地。
“兵团出台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坚定了我创业的决心,我相信今后会更好的。”林鹏飞充满信心地说。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业是就业富民之源。“双创”计划从最初的“破冰”到现在的卓有成效,正是源于兵团以打造一流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为使命,不断优化政策措施,从而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结果。
今年,兵团制定了《兵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行动计划》,提出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培育创业创新能力、建设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创业创新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各类社会群体创业创新、培育和发展兵团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改革创新突破瓶颈制约、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监测评估和绩效考核为主要任务,统筹谋划、全面推动各项“双创”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快形成“双创”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近年来,兵团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业创新体系,推动了“双创”深入发展。兵团制定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兵团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面构建科技计划体系,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鼓励和支持科技领军型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兵团不仅提高了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同时还对科技型企业贷款融资给予贴息、风险补偿等鼓励政策。
构建载体平台,强化金融支撑
“现在我宣布,获得团队组一等奖的是凝霞红酒综合服务供应商,恭喜你们!”今年8月8日,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兵团赛区)暨火炬杯第二届兵团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现场,当主持人热情洋溢地宣布新疆凝霞红酒项目获得本次大赛团队组一等奖的时候,坐在台下的凝霞红酒综合服务供应商负责人王菲菲的脸上满是笑容。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兵团为我们搭建的创业平台和强大的资金支持。”回想自己的创业之路,王菲菲不无感慨。
2008年,怀揣创业梦想的王菲菲和妻子来到十二师二二二团,先后承包土地种植小麦和打瓜,但因缺乏种植技术和系统成熟的市场调研,曾一度负债近40万元。
2013年年初,二二二团为王菲菲提供了10万元青年创业贴息贷款,解决了他的资金难题,并对他进行技术帮扶和创业指导。2015年,王菲菲成立了新疆凝霞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着手在山西省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葡萄酒实体店,当年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创造利润31万元,存酒20吨。2016年,王菲菲在二二二团八连筹建了占地6亩的酒庄。
如王菲菲一般,在“双创”大环境下,创业者创业之初虽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优惠的创业政策,但缺乏资金、创业知识和经验是最让创业者苦恼的问题。
近年来,兵团通过观念引导、信息提供、资金扶持、培训提升等手段,鼓励引导各类群体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创业创新。
2016年,兵团争取到了1500万元贴息资金,落实了2亿元贷款,扶持100个自主创业示范项目,直接扶持2000户示范户创业创新,间接带动4000户群众多元增收,带动300户贫困户脱贫。同时,兵团还设立了“双创”扶持资金,对电子商务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专业合作社项目、少数民族特色项目和文化创意项目等进行重点扶持。
此外,为了大力推动众创空间发展,兵团出台了《兵团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兵团双创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建成兵团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15家、“双创”示范基地4家。同时,兵团还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成1家兵团级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7家兵团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激发了全兵团创业创新活力,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
强化服务保障,激发“双创”活力
“一个窗口办完所有手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进了企业经营者的心坎里!”10月13日,十师、北屯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园负责人王仃仃帮助青年大学生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时由衷地说道。
2016年,十师、北屯市为强化服务,激发“双创”活力,开辟出“双创”绿色通道,精简审批事项,调整行政审批27项,取消行政许可9项,清理整顿收费项目,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简化企业注册登记手续。
面对“双创”环境,如何“创”出经济发展新引擎、新天地?兵团用改革激发动力,直指审批事项过多、操作流程繁琐等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发展繁荣的“活力”,找准制约创新发展的“堵点”、创业谋事的“痛点”,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推动兵团“双创”工作。
此外,为更好地服务广大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兵团还建立了创业导师资源库,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并从企业家精神培育、团队打造、商业模式等方面入手,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
今年,兵团计划投入940万元,择优选拔、支持2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围绕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型研究;择优选拔、支持建设6个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研究和解决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大科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