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训意见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考核对象
各村村委会。
二、考核内容
(1)组织领导;(2)培训条件;(3)培训管理;(4)培训绩效。
三、考核时间
2012年11月30日前进行考核。
四、记分细则
(一)组织领导(10分)
各村要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把农民培训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村总支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及时组织农民参加市、乡、村组织的各项农民技术培训班,确保培训人员不缺席、不迟到、不早退。培训人员无故缺席一次扣0.2分,迟到、早退一次扣0.1分,扣完为止(10分)
(二)培训条件(20分)
1、培训基地(10分)
(1)有固定的培训场所;(5分)
(2)有相应的可供学员实践操作的实习基地。(5分)
2、培训资料(10分)
每次组织培训的资料要收集齐全,及时存档,妥善保管。
(三)培训管理(40分)
1、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不少于2轮。(10分)
2、组织参加乡持证农民培训不少于30学时。(10分)
3、组织农民参加市农民创业培训不少于24学时。(10分)
4、建立健全培训台帐。(10分)
(四)培训绩效(30分)
1、培训人数(20分)
各村参加培训的农民技术员要达到乡下达到各村的培训任务数,按比例计分。
2、培训成效(10分)
通过创业培训、职业农民培训,80%的学员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10%的学员注册农产品商标,申请无公害品牌,组建或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目前,国家经贸委系统各经理学院、培训中心所使用的培训教材是六年前编写的,许多内容已不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新的企业管理格局的要求,不能满足当前职业经理人培训的要求,编写一套适应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形势、贯彻党的十六大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新的培训教材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建议培训司组织6家经理学院和2家重点培训基地,以经理学院和培训基地的专家力量为基础,适当发挥普通高校知名学者的作用,编写一套新世纪的职业经理人员培训系列教材。具体建议如下:
一、编写新系列教材的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开展的工商管理培训,既不同于“九五”期间的一般管理知识培训,又不同于国际流行的MBA学历教育,它是新世纪以培养市场竞争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全面改善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升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管理能力,大力培养中国企业家,打造中国企业家阶层的一种战略性管理培训。因此,这套专门为职业经理人培训编写的系列教材应体现实用性、针对性、继承性、超前性,力求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教材种类和内容要创新,要充分反映6个方面的要求:充分反映现代工商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最新进展;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充分反映党的十六大的方针政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反映我国企业现时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充分反映新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充分反映我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的需要。
第二,教材的内容要立足企业的需要,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中心。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是最前沿的问题,但一定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是高深的学问,但一定有企业可以运用的策略和方式、方法;不一定是全面的和面面俱到的,但一定要能够有助于提高企业经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一定需要充分的展开,但一定要便于教和学。新教材注重培养实证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而非纯粹理论水平和专项管理能力的训练,力求深入浅出,内容少而精,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开。
第三,教材充分体现对“九五”教材的继承与完善。九五期间的12本教材是国家经贸委培训司精心组织编写的,体现出集体的智慧和水平,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教材将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新的系列教材将在原有12本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重构与编写,而不是对于原有教材的一般修订,是对原有教材内容的扬弃,而不是照搬原教材的体例和模式。
二、新的系列教材的种类
建议新的系列教材包括如下12种:l、现代企业制度;2、企业战略管理;3、跨国经营;4、现代人力资源管理;5、企业信息化:6、公司理财;7、企业运营管理;8、现代市场营销;9、现代经理人法律基础;10、企业领导方法与艺术;11、经理人商务英语;12、企业文化与伦理。
我们建议编写这12种教材是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出于企业经理人员需要从总体上系统地把握企业的考虑,涉及到企业环境、制度和战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开设的课程和相应的教材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企业文化与伦理、企业战略、现代经理人法律基础等。
第二,围绕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培训目标,开设的课程和相应的教材包括公司理财(含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运营管理(含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现代市场营销等。
第三,围绕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强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训目标,开设的课程和相应的教材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领导方法与艺术(含学习型企业设计)等。
第四,为了落实贯彻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加速企业实现信息化进程这一培训目标,结合新经济的特点,开设的课程和相应的教材有企业信息化(含电子商务)。
第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且,加速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也是十六大报告的要求,为此,开设的课程和相应的教材有跨国经营和经理人商务英语。
三、教材的体例要求
l、教材核心内容主要针对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要求系统性和完整性,处理好学科前沿理论与基础理论、理论与操作实践、全球化与本土实践之间的关系;
2、教材内容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要有对企业面临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办法,一般性的理论分析和展开不作为重点。内容编排突出重点和难点,不要面面俱到;
3、按照涉及到的问题依次展开,每一个问题方面都应有教学目的要求和解决的途径;
4、标题文字力求简洁明了,内文要求清新活泼;
5、图、表作为内文的主要展开方式,要直观、简洁;
6、每一章附一个案例分析。编入的案例力求简短,以国内企业的案例为主,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分支机构案例亦可。根据材料编写的案例,要标注材料来源,资料、数据要真实可靠;
7、引文一律采取尾注方式,在该章结束处标注引文的出处,参考文献在教材的最后列出;
8、每本教材的字数控制在20万字左右。
四、编写教材的组织与领导
建议成立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系列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和教材编写委员会,两委会的组织人员与职能建议如下:
l、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蒋黔贵(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吴用可(国家经贸委培训司司长)
副主任委员:培训司各位副司长、各经理学院院长、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
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在国家经贸委的领导下,组建教材编写委员会;确定整个系列教材编写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编撰原则;申报立项;审定教材。
2、教材编写委员会:
参加这套教材的具体编写人员是来自6家经理学院和2家重点培训基地及国内著名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确定以主编负责制为教材编写的基本形式,充分体现集体智慧与主编个人责任制相结合。
编写委员会负责拟定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书稿完成后,由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
教材编写的日常协调工作由培训司确定某一院校具体负责。
五、编写教材的分工与工作程序
l、在2003年元月完成这项工作的立项,争取获得国家经贸委关于将这套教材编写工作列为国家经贸委2003年度培训工作项目和科研项目的正式文件。
2、2003年元月召开由国家经贸委培训司主持的会议,组建该套教材的编写指导委员会和编写委员会,并就写作任务进行明确分工。
3、拟定的12门课程经会议审查认可后,由培训司组织各经理学院和重点培训基地按照“均衡分布,各尽所长”的原则,由各家经理学院和重点培训基地相关专业的资深专家组成每本书的写作班子,经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审查后,正式下文下达编写任务。各经理学院和重点培训基地与培训司签订任务责任书,保证按期高质量的完成编写任务。
4、经审查确认的各写作专班由各册教材主编主持召开专门会议,编写出每册教材的大纲和写作计划,由编写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由各书编写班子正式执行编写任务。落实任务的整个工作在2003年春节前完成。
5、写作、审稿、定稿、出版等整个工作流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3年3月一12月,编写出各册教材的活页讲义,并投入试用;
第二阶段,试用三个季度或一年后,在评估修订的基础上,于2004年9月底正式交由出版社出版该套教材;
第三阶段,2005年元一6月,审定并出版该套教材的VCD。
【关键词】教育技术 培训 “一重视” “三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45-02
自2000年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文《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2000〕79号)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以来,各高校都积累了不少培训经验,教育技术培训对促进教师深入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教育部于2007年1月和2月连续了1号文《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质量工程,其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 教育技术培训10年实效明显
从2001年至今的10年来,笔者坚持组织并参与教育技术培训,培训包括教育技术软件培训和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两个方面,教育技术软件培训在每学期中期的周末进行,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截至目前,共举办教育技术软件培训班22期,参加培训教职工1832人次,情况统计见表1。举办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22期,其中集中培训10期,分散培训12期,参训教师868人次,情况统计见表2。通过10年的教育技术的培训,我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参加学习的教师反映良好,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推广了教育技术知识的应用
首先是人员推广,我校共有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50多人),通过10年的教育技术知识培训,使全校教职工(包括离退休老职工)特别是专任教师都认识到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使教育技术知识在我校得到了基本的推广普及。
其次是知识推广,培训内容包括教育信息技术理念、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网络知识、教学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等,基本包含了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使参训教师较全面地、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的和新生的有关技术。
最后是技术推广,通过开学前集中或分散的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介绍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注意事项,帮助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教师尽快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设备的使用得心应手,保证了老师顺利操作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大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果,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寿命。
2.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参训教师将培训所学教育技术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全校90%教师能够独立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学,60%的教师能够独立制作学习网站辅助教学。他们制作的教学PPT,媒体选择适当、版面布局合理、文字显示清晰、表现形式多样,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深受同学们好评。学校几次教学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他们制作并使用的教学PPT,为其获得最高奖项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都是参加过多次培训的优秀学员。
二 教育技术培训的经验——“一重视三结合”
通过坚持10年组织并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工作实践,笔者总结提炼出搞好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一重视三结合”的经验做法。
1.“一重视”
“一重视”是重视培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培训内容的准备、培训环境的准备、培训辅导人员的准备等。
内容准备的依据是教师需求或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经过讨论和调研而决定的。培训前我们都要向教师发放需求调查问卷,以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确定培训内容。
环境准备就是培训机房的准备。培训前要维护好计算机设备,安装好所需软件及所需素材,保证网络畅通,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培训辅导人员的准备包括两条途径——内部技术人员和外聘专家。培训前要求我们的技术人员充分熟悉培训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我们也先后聘请清华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家到校作专题报告,提高培训的影响力和效果。
2.“三结合”
“三结合”就是讲解与操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软件培训与硬件培训相结合。
我们的教育技术培训采取自愿报名、免费参加、每期一个专题、逐点突破、面向应用、面向教师、面向教学。培训班都安排在计算机房进行,保证每人一机,边讲边练,讲解与操作相结合。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法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高、效果好。除了集中的教育技术软件培训外,我们随时接受教师的来访咨询,解答疑难问题,协助教师开发课件,制作学习网站,及时提供教育技术支持。在举办教育技术软件培训的同时,每学期开学前都进行多媒体课室硬件设备操作培训,软件培训与硬件培训相结合,使教师全面掌握教育技术。
三 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1.存在的主要不足
虽然我们每次的培训都是免费培训,送“货”上门,但仍有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或忙于教学、科研,对教育技术学习不够重视,报名人数少。10年来软硬件培训各举办22期,其中软件培训参训教师共1832人次,平均每人2.8次。最多一次有138人参加,占教师总数(650人)的21%,最少的只有40人参加,占教师总数的6%;每期平均83.3人,占教师总数的12%,见图1。硬件培训参训教师868人次,平均每人1.3次。最多一次有80人参加,占教师总数的12%,最少的只有16人参加,占教师总数的2.5%;每期平均39.5人,占教师总数的6.0%,见图2。参训教师中部分积极性高的教师坚持多次参加培训,而又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一次都没参加培训。部分参训人员学习不能坚持到底,学习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另外培训内容难以确定,大多数的调查问卷结果统计意见较分散,难以集中,致使培训内容与教师的需求对应性较差,这也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工作对策
第一,出台有关激励政策。学校应把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列为师资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把教育技术培训结果与职称评定结合起来,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合格的成绩可等同于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
第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针对教师队伍的年龄差异、学历差异和专业差异开展培训。使培训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并非易事,这需要从制度上、组织上、管理上及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合理安排和布置、改革,从而进一步调动和提高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
第三,增强内容实用性。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设置应突出对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有直接支持作用的那些内容,并与教学实践挂钩,使教师能够将学到的东西切实转化为实际技能,真正做到通过培训学以致用。
第四,提高培训员素质。要求培训辅导人员掌握全面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教育技术培训经验、过硬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还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踪最前沿的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第五,优化培训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培训本身是一个教学过程,不同的是,教学对象是教育工作者,所以教学设计的理论完全适用于教育技术培训。采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对教育技术培训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制定和教学评价等工作。
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保持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把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赵兰清.混合培训模式在高校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行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7):21
关键词:岗位需求;护理人员;向导
护理人力资源是护理队伍的主体,对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有着决定性作用。我院建立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医院护理人员培训模式,为护理人员的培养提供指导方案、制度保障,使护理人员的培养有计划实施和有评价标准。
1培训需求
护士培训以提高专业技能、增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竖立积极的职业态度为培训目的,确保护理人员具备足够的能力按照岗位要求标准完成工作任务。为此,本研究对我院320位护理人员护龄、学历、职称、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调研。
2调查方法
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发放320份,回收316分,有效314份,有效率98.13%。
3结果
3.1各级护理人员护龄、学历、职称,见表1。
3.2知识的培训需求 研究全院的314份有效问卷得出:认为临床护理知识十分重要的人员占72%,认为专科护理知识是急需掌握的62%,认为知识和技能非常有必要学习的93%。
3.3技能的培训需求 对320为护理人员的吸痰、心电监护等基本护理技能操作的掌握进行调查得出:对基本技能全面掌握的仅占21%,呼吸技能掌握情况较差,24%的护理人员未接触此项操作。
3.4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 根据护士的不同职位和护龄,相应提高能力需求:护龄较短的护士应提高护理基础;护龄较长的护士应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护师应提高临床带教的能力;主管护师应提高护理管理的能力;高级护士应积累更多临床经验,提高科研能力。
4培训方案
4.1各级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 根据护理人员培训需求,结合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和护理人员护龄、职称、工作岗位,制定合适的培训方案及有效的培训目标。分层次的对全员护理人员培训实施长效管理。根据护理人员护龄各职称设立相应的目标和要求,分层次计划,结合临床实际、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制定具体的目标,如普通病房护士必须完全掌握简易呼吸球囊、吸氧等操作,而重症病房护士应完全掌握心电图、呼吸机能仪器的操作[1],见表2。
4.2实施分层次管理 将护士分层次管理与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进行结合。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向导的护理人员培训模式,让各级护理管理人员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有效的管理执行培训计划,保障培训落实。主要表现在: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全面管理,实施岗前培训、毕业后教育及终身教育的教育体制,根据专业特点、能力要求建立适合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管理职能的体现:对培训质量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培训过程进行指导[2]。根据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需求,设立相关知识讲座,采取应急模拟训练、分组讨论、读书报告等方法来加强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更新护理人员知识理论,从而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4.3科学评价培训结果 有效培训效果评价必须系统明确、操作简易。评估标准不仅要能体现护理人员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增加程度,还要能体现培训后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本院为各级护理人员制定的评价标准包括3方面,17项内容。综合素质6项,遵守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团结互助均3分、考勤5分、工作积极性,服务态度均8分;工作能力6项,其中工作质量效率17分、重病患者护理计划制定4分,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技能操作均3分、临床护理能力8分、护理安全10分;专业技能5项,其中知识的学校能力及科研能力均4分、理论考核成绩5分、操作考核成绩和教学能力均6分。给予每项标准不同分值。将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评价标准和分值权重进行区分,采取自评和他评,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为下一步培训方案的实施提供有效依据。
5培训效果
年度检查中,我院对培训结果进行总结,护理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高达96.99%,技术操作满意度达96.54%,基础护理质量满意度95.27%,四项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取得97.5分。
综上所述,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医院护理人员培训模式是现今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各级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在先关人力、物力方面给予有力保障,从而让护理人员的培养工作顺利的开展,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祖梅,张龙.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护理研究,2014:34.
[2]杨华芳.护理人员按岗位分层次培训在基层医院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04:424-425.
[3]韩琳,李娜,陆卫红,等.中医医院新招聘护士持续性培训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