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年教师课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课题研究具有范围微观、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等特点,便于灵活、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的小问题。为此,学校在2012年11月开始动员高学历(硕士及以上)青年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也想借此机会让这部分教师带动更多的教师认识课题研究、参与课题研究。我校希望通过微课题研究,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连串有关问题,以达到对教育问题的追问,促使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以此提高青年教师的研究能力,逐渐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微课题研究的实施保障
1.“专业导师”,为“微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我校微课题负责人虽然学历高、研究能力强,但是在中学里面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与研究生期间的课题研究还不完全相同,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在选题和研究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为了保证微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我校专门为每位课题负责人配备了专门的导师,通过导师的专业指导为微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2.专家引领,为“微课题研究”指点迷津
我校非常看重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专家引领作用,因此在微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多次通过专家引领,有效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如在选题阶段,要求我们具有整合“小问题”的意识,微课题研究并非“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讲究“小问题”之间的整合。通过专家的指导,微课题研究教师知道这种整合可以沿着两个方向:一是整合形成更大的研究课题,推动课题的“滚雪球”式发展;二是连接产生更多的“小问题”,让课题“顺藤摸瓜”式发展。在课题研究深入阶段,对问题解决设计的要求比较高,要做到精、巧、细。“精”指问题解决讲究简明精练,“巧”体现在问题解决要巧妙和有新意,“细”要求问题解决要细致深入,所以“小问题”的解决设计要把“精、巧、细”有机结合起来。
3.课题管理,从“放任”走向“规范”
微课题研究虽然时间短,但还要遵循常规课题管理的基本思路。为了加强微型课题的管理,突出微型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实效性,我校出台了《北京五中微型课题研究制度》,对微型课题的申报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鉴定、成果推广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规定。
课题申报必须经过导师、学校科研处的审批方可立项。课题研究的过程,以关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小问题”为出发点,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按照“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分析问题,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总结经验,交流成果”的思路,积极进行微型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在做中思,在思中做。通过定期召开微课题推进会来促进微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微课题的研究过程
在开展微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通过校本培训让教师了解了什么是微课题研究,怎么开展微课题研究,微课题研究对自己专业成长有什么意义等方面的问题。我校青年教师通过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聚焦问题,然后提出课题申请。学校从教师上交的20多份申请表中,经过教科研室的严格审查,最后立项的有13项,参与人员达40多人,涉及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心理、教学辅助等方面。学校行政干部主动担当课题指导教师,每位干部负责一项课题,为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进行专业指导。
为了提高微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加强微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学校精心挑选了四个课题进行示范开题论证会,这四个课题包括:《优化生物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生物学科作业负担措施初探》《高中生语文阅读规律探究及对策设计》《学生作弊行为与心理的案例研究》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开发应用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加强对微课题研究的管理,突出微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实效性,除了课题指导教师的日常监督、指导之外,我校还定期召开微课题研究工作会,围绕“前一阶段完成了哪些研究任务”“遇到哪些困难”“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是什么?”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和探讨。会后,学校教科研负责人把会上没有解决的、各课题组研究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整理。针对教师们在微课题研究中的困惑,我校多次邀请专家对“如何深化课题研究”进行专门指导,通过“再解读课题,审视研究内容的合理性”“开展调查研究采集必要的数据”“深入学习微课题研究寻找理论依据”“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研究成果”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培训。专家的引领赋予了教师们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各课题下一阶段的研究更有针对性。
微课题研究成效
1.促进教师“问题聚焦”能力提升
通过微课题研究,教师们由原先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困难”束手无策,到目前能够将它们变成“问题”,然后经过科学分析,将“问题”变成“课题”。如杨帆老师面对“教学中如何减负增效”的问题,从“作业布置”的角度确定了“优化生物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生物学科作业负担措施”的研究课题。礼东老师作为班主任,从一个“问题学生”入手,与心理教师联手,探讨如何对待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通过微课题研究,教师可以从日常的矛盾冲突、教学情境、教学反思、理论学习、生活细节中挖掘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并分析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将最突出的问题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为微课题。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发现能力、问题聚焦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2.促进教师能力结构发生变化
通过微课题研究,教师们的能力结构发生了以下变化:由于做课题研究,教师需要经常查阅资料、文献,至此提高了理论和知识水平;为了解决课题研究的问题,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分析问题、寻找策略,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前,需要制定研究方案,并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调整研究方案,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3.突出个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微课题研究内容开放,选题自由,表达多样,以个人立项研究为主,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适应教师的需要。相对于规划课题而言,微课题提倡研究自己该研究的问题,研究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自己有实效的问题,这更符合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
微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
为了及时总结微课题研究经验、展示成果、查找不足,使微课题研究工作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学校采取丰富多样的展示微课题研究成果的平台。
1.微课题结题及经验交流会
微课题研究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积累经验、提高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给青年教师们创造一个交流、合作、探索的平台,我校在2013年7月份举办了微课题结题及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会,为青年教师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微课题研究提供了思路,使教师们研究的目标更务实、方法更科学、思路更清晰,让教师们在理论、实践的层面都得到了提升,也促进了教师们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本科;教育;科研
中国民办高校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民办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注重自身办学特色突出,提高育人质量。《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公平教育问题,新晋民办本科院校重视内涵发展,加强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相关的科研工作得到重视,办学水平才能迅速提高。学校要想在本科院校中能站稳脚跟,获得快速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双师型人才和若干个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科研团队是一个重要基础,因此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被很多高校所重视。[1]
1.新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水平提高意义
1.1对社会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良好发展。
可以解决企业中存在多年但未能得到很好处理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还能减低企业的不必要的支出,对企业而言是一个福音。另外,当地政府为了提高本地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希望高校能给企业以智力的支撑,促进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学院有一定的高素质人才,也有为当地企业服务的良好愿望,只需要处理好与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就能将三方的利益在一个完美的结合点进行交会。
1.2对学校满足服务地方企业的需求,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通过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可以解决现在学院的科研水平相对比较低,科研团队经验欠缺问题。为满足学校服务社会,提高学校知名度,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工作,可以为学校未来面临井喷式评副高职称的情况打下良好的基础,满足学校对双师队伍和科研团队的迫切需要。
1.3对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参与科研,青年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对于教师的人生规划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1.4对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由于教师的科研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可以直接的丰富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内容,打破以前教师呆板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更加活泼,对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新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现状[2]
2.1科研意识不强。青年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无高级职称,教学和科研经验少,很难独立开展科研。同时由于经济压力大,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科研意识不强。
2.2科研经费不足。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本科高校缺乏政府投入,办学经费主要靠学生的学费,科研经费相对较少。
2.3学校名气不够大。由于学校的“名牌效应”,新晋的民办本科高校在申请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很难投身于大的科研项目,直接制约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2.4实验条件落后。新晋的民办本科院校大多是供学生实训的简单设备,实验设备落后,更没有满足科研的实验条件。
2.5 配套科研政策滞后。民办高校更多的是注重向社会提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一线员工,因此学校的科研政策一般比较滞后。要想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必须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所以要及时出台与科研向配套的科研政策来给科研主题以正激励。
3.新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水平提高途径
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理应在科研水平上有所建树,针对以上制约科研水平提高的因素,特提出以下几条提高途径:[3]
3.1转换教学角色,提高科研意识。学校在升本成功后,需要教师快速转换教学角色,本科教学需要的是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动手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的综合人才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目标。教师需要在教与学的工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找课题的切入点,经常参与科研工作中才能迅速提高科研意识。
3.2积极与企业和当地政府联系。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同时企业由于缺乏大量高素质人才,所以企业对于与高校合作来解决实际问题有迫切需求。
3.3提高整体师资水平。目前而言,新晋民办本科的科研师资队伍基础薄弱,科研经验缺乏,为了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提高师资水平迫在眉睫。科研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立足实际,从点滴做起,从小课题做起,从与企业的合作做起。
3.4成立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科研要有特色,科研团队建设也是如此,只有科研有特色,在某方面才会研究的很深入,才能在本领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起到以点带面的促进作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所有成员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提高团队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团队的战斗力。
3.5科研配套政策及时跟上。一个科研政策的好坏,关键看是否能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最大的调动起来。
4.结语
新晋民办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现阶段还处在起点低,基础差的阶段,只有学校重视,教师积极努力,通过一段时间参与科研、浸在科研,才能最终成与科研。青年教师要在提高科研水平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创新,最终必然会为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2011.11
[2]张志娟.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2011.11
关键词:音乐学科 青年教师 评价体系 高校
随着国家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音乐学科的青年教师已经我国高校音乐教师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广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着我国高校教育的质量。新一轮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要建立促进师生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课程改革起着导向以及监控的功能,可以说课程评价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应当满足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需要,同时还要能够体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音乐学科课程的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课程标准及目标来判断课程在改进教学方面价值的活动。
一.高校青年教师现状调查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趋向于年轻化。本文以广东省的三所高校为例,通过调查数据发现,35岁以下的教师在所有在岗教师人数中所占比例达45.25%(见表1)。
表1广东省三所高校青年教师人数所占在岗教师总人数比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艺术综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高校艺术专业的扩招,造成艺术师资队伍人才短缺的现象。目前我国高校音乐学科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力量。根据我们调查数据显示,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所开设的科目比例达到38.22%(见表2)。
表2广东省三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工作表
高校音乐教育具有专业性、实践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我国高校音乐学科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急需提高。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理念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实践的理性构建,立足于实践而又经过了人们思想的加工,是一种理性认识。通常来讲,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会成为教育行动的思想先导。
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
发展性评价要面向学生,尊重每位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开发的前提。课程评价的技术手段应当是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在评价过程中,应当由过去的偏重知识的评价向着注重全面素质评价转变。
2.促使课程不断提高和改进的理念
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评价不应当只是作为判断课程优劣的存在,更应该重视过程评价。评价不是课程的终点,而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3.面向多元化的理念
发展评价体系的理念强调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多元的评价主体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磋商,通过对话决定最终评价。开放的评价方法可以吸纳各方的观点,评价者以开放的心态在评价过程中同评价主体或者被评价者进行信息、意见以及观点的交换沟通,让评价活动不断完善。
三.l展性评价体系的原则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音乐学科青年教师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应当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遵循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
1.过程性原则
关注结果的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评价是面向未来的评价。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位被评价的对象都是拥有自主思维能力的人,是具有能动作用的对象,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2.平等性原则
评价应当是在体现音乐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符合音乐学科教学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体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以及性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差异。在差异中寻找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力求促进每一位被评价者在各方面的平等。
3.实践性原则
音乐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过程可以体现每位被评价者的水平,可以对其进行多方面内容的测试,而且测试结果相对更加准确。通过实践可以有效而又科学的对他们进行评价,因此音乐学科课程评价应注重实践性。
4.综合性原则
评价应当是多方面综合性的评价,既要对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评价,也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方面,应当对所有参与音乐课程的主体在每个领域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重视学生全面素质能力,不可从单方面进行评价。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整体素质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评价应当从整体出发,不可只看片面性,除了单方面的专业能力之外,交往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都应在评价标准里面。
四.评价体系的作用
1.积极导向作用
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引导教学工作向着对的方向发展,进行课程评价的意义在于其具有的积极导向作用。完整的音乐教学课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音乐老师的教学工作以及课程管理者工作者的参与。最终的课程的定制是通过接收每一位参与者反馈的信息来进行调整和制定相应的策略。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产生的思想会贯穿到课程改革的每一个环节。
2.调节、反馈作用
评价可以根据各环节人员的反馈发现每个课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各方意见进行调整。评价主体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相应的修正,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评价可以准确的获取音乐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相关信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诊断,可以使用有效的手段对问题加以解决。发展评价体系应当主张评价者要把评价结果以有效的方式传达给被评者,不可把结果一直留存在评价者一方。
3.激励、教育的作用
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全方面发展,不是为了让其知道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评价应当是教学和课程的组成部分,是一种让老师和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教育手段。进行评价是给了被评价者更多展示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一些机会,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在自我教育中获得长足的进步。通过评价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定和自我反思,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够有所提升,激发自身的潜力,建立自信。
4.记录成长作用
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不是传统单一的评价内容,倡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尤其重视质性评价方法。质性评价主张定量和定性结合,利用多种方法,将有利于准确、清晰地描述被评者的发展状态。注重的是评价的日常化,音乐教师把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各种进步记录下来,可以有效的加强师生彼此之间的沟通了解,从而形成公正、客观、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
五.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评价体系要综合考虑评价的对象,应当结合音乐学科的青年教师的特点,针对性的构建评价体系。因此,评价体系的构建要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既要包括音乐学科的学习目标,还要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关注学生专业成绩的同时,还要开发学生多方面的音乐潜能。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只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关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评价应当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习惯,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评价是允许学生针对评价者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摒弃传统评价方法中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唯一标准的方式,构建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除了教学结果以外,在教学方法、教学态度、I务素质以及教学思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结合“反思”和“自评”的方式来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鼓励教师通过自评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经验、改进方式并不断提高。
六.总结
我国高校音乐学科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能力的提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受教育政策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的影响,也受社会报偿和文化氛围的制约。要提高高校音乐教学质量,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必须足够重视。音乐学科青少年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师评价方式中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应当注重评价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重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斯萌,王永航.论发展性教师评价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6(45):29-30.
[2]赵秀芝.音乐教育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3(11):32-34.
[3]李琪.发展性评价体系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黄河之声,2015(2):65-65.
[4]王浩.地方高校音乐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当代音乐,2016(24):26-27.
关键词:高职院校 院级课题 科研能力 认识
引言
科研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高职高专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纷纷设立了院级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设立院级课题,是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重要举措。 院级课题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和引导教师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自主开展跟踪性、探索性、原创性、前瞻性研究,为全院教职员工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特别是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积累科研经验以及职称晋升等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院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对院级课题存在认识不充分、管理不规范、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
一、高职院校院级课题的现状分析
院级课题是指由学校资助、研究者在选题范围内自主确定的科研课题,一般分为招标课题、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以课题的重要性和申报书的质量择优确定课题类型。院级课题选题一般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实际意义,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者可根据实际研究进展情况延迟。申报院级课题对职称、职位等没有硬性要求,凡是学院的教职员工均可申报。课题的经费来自学院科研专项经费资助和教师自筹经费,每年视情况确定资助课题数和每个课题的资助额度。
随着科研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及青年教师职称晋升人数的不断增加,院级课题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青睐,申报及立项的数目逐年增加,质量也有所提升。以作者所在的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为例,2012年申报院级课题共21项,立项14项,2013年申报数量共32项,立项22项,其中主持人职称绝大部分为讲师及以下,课题选题均以学院的教学改革、管理创新、制度完善等为出发点,对提高学院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院级课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院级课题起步较晚,所以在课题申报、研究、管理及质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申报,轻研究
很多教师很重视课题的申报,在申报初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课题申报书写的很完美,但是一旦课题立项,则不重视研究,甚至没有研究。有的教师只是挂个名而已,没有真正的投入精力从事课题研究。很多教师从来就没有真正自己策划、设计、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调查访谈、归纳探究、交流分享及结题展示等课题研究。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他们申报课题原本就不是为了研究,只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职称评定,而非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有的是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课题研究。
2、 重文章,轻实践
院级课题应该立足学院的教学模式改革、管理制度的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可很多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研究,把重点放在上,而没有立足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发表的论文也只是跟课题内容相关,并没有通过实践得出研究结果,有相当部分不过是披着课题外衣的资料堆积或是知识复制,以致于课题结题后没有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面带来任何的影响。
3、重利益,轻质量
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科研做为教师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院级课题对于教师完成科研任务、青年教师职称评定等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有些高职院校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科研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完成科研任务所得的报酬也相应提高,在这种格局下,院级课题有时被扭曲成利益转换的庞大机器,只要能够申请到一个院级课题,课题经费、专业地位、职称评定、个人荣誉等都随之而来,有些获得课题的人通常都会匆忙完成一个课题,以便开始申请新的课题,而课题研究完成的质量却往往被忽视。
4、重立项,轻管理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在课题立项阶段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教师申报的课题会组织校外专家组进行评审,但课题立项后缺乏对课题中期及后期过程的正确监督与管理。而在课题结题时出于对教师的保护和鼓励,一般都能顺利结题,即使有个别做得比较差的也只是暂缓通过,稍加修改后同样可以顺利结题,这也必然造成科研成果质量不高。
5、重成果,轻转化
前面几种情况必然会导致一种结果,那就是课题研究的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课题研究人员往往只以结题为最终目标,只重视课题研究研究目标的完成,一时课题结题后便没有将成果进一步转化。因此,课题研究不能实时、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没有发展到能引起自我转变的层次,这往往会带来一种“恶性循环”。
三、提高对高职院校院级课题的认识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及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院级课题的重要性,要确实从学校实际及教师教学改革方面为出发点,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教师及学院的科研水平。
1、院级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院级课题研究深度与广度虽然比不上省级、国家级课题,但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却一样。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成就,需要确立一个主攻方向,锲而不舍,确定研究内容,掌握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标,需要长期坚持积累知识、形成有用的知识体系,并积极与课题团队成员进行交流,从而获取更多的研究经验,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形成长期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课题做好铺垫。
2、 院级课题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科研信心
信心在科研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层次低、科研高不可攀,特别是课题研究,更是无从下手,畏难情绪比较严重,总认为自己水平低,做不出什么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院级课题从申报、立项、开题、结题等环节都要求非常规范,通过院级课题的研究,教师能够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能够有效的增强教师开展科研特别是课题研究的信心。
3、 院级课题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意识
绝大部分青年教师把完成学院规定的科研考核任务和评职称做为科研的首要目的。因为科研考核、职称的高低直接与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职位的晋升紧密联系,所以青年教师往往只是需要的时候才勉强拼凑几篇文章,而没有树立科研型教师意识,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青年教师科研质量和水平难以提高。院级课题的设立,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对院级课题的研究能够有效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4、院级课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职业学校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并不断发展壮大?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仅凭感觉和经验是不行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加大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力度,实现“教育科研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以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院级课题的设立使更多的教师投身于课题研究中,做到一边做课题一边实践,从实践中产生课题,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能够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引导教师在研究中积累、在积累中实现自我发展,不断改善实践行为,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5、院级课题研究有利于培养稳定的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是指不同类型的研究者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组成的科研群体,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从事院级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标,教师往往会组织一个合理的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待课题完成后,由于有了相互合作的基础和经验,在申报省级课题和国家级课题时,团队成员往往又会再次组合,向着下一个目标奋斗。因此,设立院级课题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也更容易出成果。
6、有利于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
开展院级课题研究的大多是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通过院级课题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必须立足学校现状,紧跟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将新知识和新成果转化到教学内容中,形成了理论水平高、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日常课堂教学内容,极大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在高等职业院校设立院级立项课题将在高职院校发展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院级课题的设立营造了学院科研氛围,培养了科研团队,推动了学院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进而促进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但是,高职院校院级课题作为教师科研平台,存在不少的问题急待解决。如怎样引导没有科研经历的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怎样通过政策来保证科研平台资源的合理配置。怎样将院级课题逐步过渡到与企业、社会联合立项等,是高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要加以正确引导和监督管理,才能真正使院级课题为教师服务,为学院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龚中良.高职院校院级课题对学院科研工作影响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1)
[2]张敬贤.论“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根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年19期
[3]积极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大力推动协同创新[OL/EB]
一、更新观念,引来源头活水
观念支配人的行为,更新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为满足广大教师知识更新和积累的需要,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组建多层次教师指导团,广借他山之石,注重探讨和交流。为保证“科研兴校”的高起点,增加学校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的教科研“含金量”,学校聘请特级教师来校工作,或给教师作课改科研报告,从多个层面对教职工进行理论指导。同时,先后组织学校教师近百人次,走出校门到兄弟学校听专家、名师授课近200节,以此开阔教师的眼界,引发创造潜能。
二是创办“教师教育科研沙龙”,营造学术研讨氛围。通过“观点争鸣”、“个案分析”、“学术研讨”等方式,使教师在交流中进一步理清思路,明晰观点。“教师教育科研沙龙”使每个教师享受到研究的乐趣,教育科研的神秘性被逐渐打破。
二、锐意进取,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开展教育科学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捷径。为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杠杆作用,学校加大了教育科研力度。学校制定了“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指南”,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全体教师都开展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在学校不断升温。
为深化研究行为,学校以独立承担的武汉市“十五”教育规划立项课题――《中学情智俱进,以情优教研究》为突破口,特聘区教科室彭敦运老师为学校常驻科研顾问,并将他精心设计的“生成性课堂模式”作为研究切入点,集中力量,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学校召开了吴正凯老师的“三先两主教学法”研讨会,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制定方案,启动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学校以“分层评价”和“阶梯发展”思想为指导,制定了《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方案将教师学习、发展水平分为达标教师、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首席研究型教师四个阶梯,分别制定了具体的、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并对研究型教师的权利、待遇、责任、义务以及认定程序、认定组织机构、认定时间等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目的是推动研究型学校建设,打造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
为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每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大比武”,实施“导师制”,并坚持集体备课,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成熟进程。我校余泽葵等一批青年教师先后被评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
针对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等问题,学校提出“八种优化”举措,彻底改变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和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全面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