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校专业建设

职校专业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校专业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校专业建设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校专业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C-0062-05

当前,教育正值转型之际,为更好地顺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校加强专业群建设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构建专业群已成为高职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手段。江苏省专业群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实践中探索发展之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高职校的专业群建设。

一、高职校专业群内涵概述

(一)高职校专业群概念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1]高职校在发展过程中,就充分应用了“专业群”的思想。高职专业群并不是将高职校的各个专业进行简单拼接组合,而是将一些拥有相同社会资源、需要相同工程技术的专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共享资源、共享技术的实用全面的共赢效果。其中这些专业群的设定可以是相同学科体系下的不同专业,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体系下的具有共通之处的专业。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印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5〕38号),根据“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公布了高职专I目录的分类,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2],这里所提及的二级类体系便可称之为专业群。

(二)高职专业群特征

1.集成性。在系统工程学中,集成是指利用优秀的技术与资源,将分离的子系统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整体,让这些子系统在整体中团结合作,发挥出共赢的效果,使得整个系统达到性能最优化。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集成性,首先将各个子专业提取优秀因子,然后进行有机整合,将这些优秀因子进行群内共享,最后构成完整有效的专业群,在共享这些优秀资源与技术的同时实现各专业的自我优化与整个群组的整体优化。

2.集群性。集群原本在自然界是指同种生物中的不同个体通过聚集生活在一起,完成一系列生活、繁殖、发展的活动,这种聚集有利于生物的内部发展与抗御外敌,产生集群效应。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同样具有集群性的特点,通过将一定数量的专业集群而形成,这些专业通过集群可以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将自己的优秀环节贡献给整体进行优势互补。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群的子专业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太多会难以管理,降低效率。

3.集约性。一方面是指要集合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利条件来统一管理完成所要做的事,另一方面是指在集中管理、统一管理的过程中要以节约、约取为原则,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管理所集中的核心力量,达到相应目的,关键点在“集中管理”“高效运行”“节约使用”。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就是集约化建设的过程,秉持节约的原则,通过对各专业优秀因子,即专业群构成要素进行集中投资,将专业内优秀力量集中管理,实现专业群的高效、节约、集中的建设与管理。

(三)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原则

科学合理地建设高职校专业群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在建设过程中应秉持以下原则:

1.结合区域产业链构建高职校专业群。脱离高校所在区域进行高职校专业群建设不具有现实价值。高职校在建设自我专业群时不仅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发展现状、办学条件与校园文化,还要充分考虑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因此,高校要与政府进行有效合作,统筹规划建设。

2.围绕专业群发展所需专业人才构建高职校专业群。具有岗位需求专业能力的人才是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关注人才的职业操作能力与综合业务能力。

3.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校应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在组合各个专业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当前的办学实力,更要看到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围绕热门专业进行建群的过程中,也要给发展前景光明、办学实力欠缺的优秀专业以提高的空间。

4.体现出专业群建设的效益。高职校建设专业群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师资力量的整合、教学资源的共享等有着积极的影响,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积极影响。

(四)高职校专业群质量监督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失去监督都会失去发展方向,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同样需要一定原则进行质量监督。

1.导向性。通过合理的评价内容设计,客观科学地引导高职校树立新的职业观、质量观、课程观,充满热情与理性地为专业群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诊断性。通过即时评价,检测专业群建设进度与发展状况,针对不合理之处,及时处置并改正,在关键环节处要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

3.可操作性。专业群建设评价要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者应做到尺度适中、评判客观公正,尽量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评价不公,以实现评价体系的准确科学。

4.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价专业群建设成果不仅要从工作量角度评判,更要有工作质量的评价,在不同的环节侧重不同的评判角度。

5.发展性。评价旨在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二、高职校加强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一)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校通过建设专业群,通过专业的集群、集成、集约化发展,依托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将资源、技术的共享,进行优势互补带动发展,给就业前景高、办学水平高的专业更坚实的条件支持,给拥有就业市场、但办学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的专业以有力的基础支持、缺陷弥补。各个资源相同、技术相仿的专业通过集群发展、集约管理、集成进步,有效地发挥其群体优势,有利于专业结构的优化与各专业的共同进步、合力发展。

(二)提升教师素质,发挥团队优势

专业群建设在将专业有机结合的同时,也将教师有机整合在一起,精简装备,集约调配。原本各专业泾渭分明的教师职责现在通过团结合作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对于同一个教学难点所拥有的师资力量将成倍增加,形成数量优势;另一方面,教师在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上实现互助互补,形成结构优势。高职校可以通过统筹调配、灵活调用教师参与到专业群建设当中去,这不仅是对教师素质的大提升,更是对教师团队优势的综合发展。

(三)促进学生发展,推动人才培养

高职校进行专业群建设说到底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求。因此,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才最为关键。专业群的建设恰恰是结合区域发展、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实现专业人才的集约式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专业实用知识,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高职校未来发展不懈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四)形成品牌优势,提升办学效益

专业特色与办学水平一直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形成品牌特色,有优质的教学水平,高职校才能在教育转型的巨大挑战下实现适者生存。高职校专业群建设正是对优势专业的扩大化与着重化。专业群建设是围绕院校主打优势专业展开的,通过专业群建设,以优势专业发展带动相关弱势专业蓬勃发展,是其独有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会让学校原有的优势专业得以加强,从而形成品牌优势,成为高职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三、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

随着教育转型的深入,高职校构建专业群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经之路。目前江苏省高职校专业群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尚在摸索探寻之中,有值得肯定之处,但更多的是面临困难重重。表1是江苏省3所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

通过探索上述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发现,目前我国高职校专业群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管理运行不恰当

由于专业群建设的概念刚刚兴起,高职校虽已将其化为建设重点,但建设过程中难免有失偏颇,对专业群建设的理解也有些狭隘,局限于某一专业的建设,而失去了“群”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也没有伴随专业的建设,而变革人事组织的安排、教职工待遇薪酬等问题,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的管理运行机制与专业群发展还很不匹配。

(二)评价机制不完善

专业群只是一味地强调建设与发展,而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与评价尺度来监督管理,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高职校欠缺的恰恰是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至于如何建立科学有效且具有实用价值的评价体系还尚无定论,目前也没有成熟的C制可供借鉴,一切还需要每个高职校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交流。

(三)专业划分不合理

当前,高职校的专业群多以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相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为原则组建[3]。我国高职校专业群在划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些学校把一些不相关的专业划分到一个专业群中导致技术脱节,而大多数学校还是难以摆脱现有学系的限制实现跨系合作。

(四)创新还有待加强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校在面临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提出的教育提升新思路,是我省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创新性尝试,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在建设过程中对学校、院系、师生都提出新要求,需要有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精神。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地提高创新,高职校的专业群建设才能有发展的广阔前景。显然,江苏省高职校目前还难做到真正的创新,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吸取经验不断探索,提高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四、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高职校应该深入理解专业群建设的内涵,打破思维局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目的是通过集群、集成、集约的方式实现学科专业的重新打造,优化学校教学结构,提升办学效益,从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结合实际,统筹兼顾

高职校在建立自己的专业群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历史背景、办学能力等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区域行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等综合因素。要进行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形成与地方区域经济等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专业群。

(三)提升特色,增强竞争

专业群建设就是围绕高校优势专业组建相关专业群组以带动更多专业的发展,以及为优势专业提供坚实后盾。高职校应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优势带动弱势,对专业群构成因素进行特色提炼,专业凝聚。办学好坏不在广而在深,只有不断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学校优势品牌,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加入,从而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基建

为了给专业群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高职校应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首先从数量上增加专业训练基地的建设,然后从质量上满足专业群建设需要设施的水平。此外,还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资源、技术资源等汇集到一起,专业群内可合理调用,实现资源共享。

(五)培养师资,引进人才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第2篇

我院专业教师和中锐教育集团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及国内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多次考察和对汽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反复地论证,结合中国汽车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实际现状,达成共识,将德国“双元制”职业培养模式引入到汽车商务人才培训体系中来,确定的培养方案:(1)筹建高标准的汽车商务实训中心;(2)依据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开发一套本土化课程体系(包含了教学软件,德国双元制教材,教学资源包,学生手册和教学课件等);(3)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法,实施差异化小班教学;(4)组建双方组合、校企结合的专兼职教师团队;(5)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实现学生高端优质就业[1]。

2建立国内高水平的具备专业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而立体式情景化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快车道”。在对汽车人才需求企业和开展此类专业高职院校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核心能力的必备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是力争高标准,尽可能引进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汽车职业培训模式,诸如丰田模式、大众模式,并按该厂车型培训流程进行训练。实训室配备和企业实景化的教训环境可解决传统人才培训与企业工作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二是硬件建设,应与专业建设、实践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实训室功能、设备配置、情境布置应遵循适应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生产性实训,以达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的。在充分调研和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新汽车实训中心已经竣工。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建有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电控发动机、电控底盘、电控柴油机、自动变速器、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商务实训中心(400m2)、汽车仿真软件等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这些高标准优质配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实训条件。其中,汽车商务实训中心完全模拟汽车4S店、车辆保险公司建设,确保学生在完全符合企业标准装备和规范操作流程的实训环境中学习。

3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按照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和服务课程体系,结合对相关示范院校及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和“学习领域型”课程的开发步骤,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工作任务出现的频率,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共同开发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框架由汽车基础知识、实训课程、阶段性企业实习和个人成长四大部分组成。每个专业(或方向)开发3-4门课程作为优质项目课程来建设,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努力达到“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要求[2]。汽车基础知识:现代汽车是集高新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物,作为汽车商学院的学生无论从事汽车营销、保险理赔还是二手车评估工作,汽车基础知识必不可少。汽车基础知识课程应主要包括:《汽车文化》、《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汽车电气基础》、《汽车使用性能》、《汽车故障诊断常识》等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训课程:依据专业差异设计实训课程,应主要包括:《汽车商务礼仪实训》、《汽车商务沟通与谈判技巧实战》、《汽车销售员实战》、《汽车服务顾问实战》、《汽车投保实务实训》、《汽车理赔实务实训》、《二手车交易实战》等,根据具体情境还可增设其他相关课程,以体现针对性,突出应用性,凸显实用性。阶段性实习: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进度,实施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阶段式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持续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实战技能。个人成长部分包括:在课程体系中引入“积极心理学”课程,从正面和积极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到心怀感恩、追求卓越,将技能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人生价值观融会贯通,同时开设《办公软件使用》、《职业规划》、《哲学与思维》、《拓展训练》、《红酒文化》、《高尔夫训练》等课程,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完整、技术精湛、积极乐观的高素质智慧型汽车人才。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情景化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差异实施小班教学,通过超过60%的大量实训课程和到企业工厂交替式的阶段性实习的完美结合,最大程度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4组建双方组合、校企结合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建立由合作企业高管、技术骨干、基层领导、本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团队,对汽车商务教学团队以教育部国培、企业锻炼、国内外进修为主要途径,加强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同时聘请中锐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4.1培养专业带头人从现有专任教师中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1人从事汽车营销方向,1人从事汽车理赔、二手车评估方向。专业带头人每年到国内示范高职院校或企业调研1次,每年参加一次教育部国培,学习先进的职教理论、专业建设理念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引领汽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机电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从江苏省海安县发改委了解到,2010年1~4月份我县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99.78亿元,增长24.52%,占规模工业产值的35.9%。装备制造业规模企业达252家,比2009年底增加6家。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县工业最重要的一极。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我县装备制造业目前已形成锻压类机械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电梯零部件、建材机械制造为主体的四大特色板块,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截止到3月份,板块内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开票销售37.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数的20.8%,比上年同比增长33.45%,成为全县发展态势最好的产业集群。

调研情况分析

2010年3月初,江苏省海安双楼中等专业学校组织多名专业教师对海安县具有代表性的机电类现代企业进行了调研。参加调研的教师对现代企业的设备情况、技术力量、产品类型和质量、人才构成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围绕在岗职校生的爱岗敬业、学习精神、知识应用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动手能力、职校生在企业成才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与企业老总、人事主管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诚恳听取了企业界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调研企业情况简介江苏鹏飞集团是知名的水泥生产线出口制造商;江苏瑞安特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型现代化综合机械制造公司,“亚洲第一杠”——“超长滚珠丝杆”是它的拳头产品;南通恒力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数控卷板机、高强度校平机、型材弯曲机的规模最大的制造基地;海安申菱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是集机械、电子、化工、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曲轴生产基地。这些企业的新型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占据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传统金工设备只占很小的比例;进口设备比例大,国产设备比例小。总体看,所调研的企业设备精度高,高新技术含量高,制造出的产品质量高,国际竞争力强,代表了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调研发现,这几家企业现有机电技术人才中绝大部分直接从中职、高职和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收,从社会招聘的人员和企业自行培养的人员较少。企业人才学历主要包括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大专学历、中职学历等,人员整体平均年龄低。一线操作人员大部分是中职毕业生;一线管理人员是高职学生、专科生及少量中职生;技术岗位和决策层人员主要是本科生、硕士生。其中适合中等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有:一线设备操作工、设备维护与维修工、机电产品装配调试工、产品质量检测员、生产一线管理员(如工段长、车间主任等)、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调研还发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如正确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纪律性、责任心、工作态度);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具有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基础技能;具有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应变、创新能力。

机电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的基地,培养是否合格,关键看毕业生能否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机电专业是我校5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拳头专业,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先进设备的投入,对机电专业投资是最多的,其装备也是最先进的。虽然我校机电专业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机电专业已经是江苏省职业学校示范专业,我校也成为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但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

学生学习时间问题目前,学生素质不高与学生学习时间的缩减造成课程结构及设置难以达到规定要求有关。众所周知,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生源素质以及学习兴趣都较差,尤其机电类专业男学生调皮的居多。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是三年,而第三学年学生基本都在工作单位顶岗实习,这就使得学生需在两年内将所学专业的内容全部学完,势必造成很多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限学习跟不上,对学习失去兴趣,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课程设置问题当前的课程设置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与企业的需求、学生的需要有很大的脱节。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比较模糊;专业课内容重复,相互交叉;课程内容太难,脱离学生实际。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不能适应社会、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教材问题机电专业的教材未能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而及时更新,与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与行业接轨、课程标准、针对学生实际、学校软硬件配备、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

我校非常重视专业开发工作,根据海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加专业适应性,努力使专业设置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专业设置上坚持稳定性、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着力打造我校机电一体化等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新专业的开发工作,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如机电设备调试、模具设计、车工、钳工等。

教学目标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机电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机电技术相关工作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人员。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有针对性。我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确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改目标和思路,贯彻执行“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总体要求,成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专业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以及专业课程开发团队,在经过广泛调查,听取各方面意见,并经过多次专门会议讨论后,对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进行了整体研究,提出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标准。教学目标具体到设备操作、设备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装配调试、产品质量检测等职业岗位。如机床操作人员要以机床结构和操作为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设备维护与维修人员应侧重于培养机械原理知识及机床电气控制、机电联调能力。

教学体制与模式应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做出调整应以职教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求为指导,面向就业,从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构建职业岗位技能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我校初步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按其课程性质和用途划分为五大模块:由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组成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岗位实践模块以及选修模块。每个模块中再设立若干个小项目模块,针对每个小项目模块设计出知识教学目标和技能教学目标,确定应开设的一体化项目模块课程。

教学内容应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教学内容应满足企业基本要求,体现“实用、够用、管用”原则,进行模块化、综合化整合,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学生动手锻炼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基础、认识能力以及学生的认知习惯、兴趣为基本把握点,在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这样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操作人才。

科学制定定向培养方案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向就业的、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磨练学生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职业学校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教书育人,更应该成为沟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最好桥梁,学校应当承担起协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这一社会责任。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行业需要和岗位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定向培养模式,推进了海安人力资源建设步伐,大大缓解了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

我们以就业为导向来规划职业教育体系,相关职业课程均参照业内岗位规范和用人要求来建设,并随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更新。“立足实际,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保持强大活力的根本,也是我们不变的职教理念。我们的职业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大纲编制和教材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单位需求为中心的实践型职业教育体系,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采用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充分解决学生就业和单位用人的难题。我校先后为申菱电器、海建集团等多家企业进行了岗位培训,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制定定向培养计划,与企业共同编写岗位技能课程大纲,对学员进行定向培养,将岗位实训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员完成岗位教学阶段的学习,经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参考文献

[1]海安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4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0-05-18].fgw.haian.gov.cn/zghaweb/infodetail/?InfoID=2670210b-7021-4ef0-aaee-8bf7ec0fc9d2&CategoryNum=004002.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第4篇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总理对于职业教育着重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步伐。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聚焦在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上。但是传统实训室已经不能适应这类技能人才培养,所以教学环境变革对于这次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之一。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迫切需求

中职校汽修专业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变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学环境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校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十分迫切,而这种新型实训教室构建是本文探讨重点。

二、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与设计原则和要点

笔者长期在中职校汽修专业执教,并参与本校的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室的建设。认为建设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需要注意一下记得:

以课程为主线进行实训室建设,同时可能按实际企业现场来布置,让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培养职业素养。在设备配置、格局布置、学习情境上都尽可能贴近汽修专业相关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环境,营造真实职业环境。可以在教室内划设作业区、通道线、接待区、维修区等等。甚至可像品牌4S店格式,建设前接待后维修的实训教室。但是一定规划出多媒体教学和讨论区。

一门课程对应一个或多个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或者一个一体化教室对于多门课程整合。但注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料的调整。可以按照课程进行的先后进行实训室排列。

企业文化墙壁建设、教学中融入企业7S管理模式运作,引入部分企业规章制度。在制度层面上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提高。

具有整车、大型设备的实训室最好布置在一层。

有空气污染的实训室要安装抽排系统。

有条件可以在设备运行区安装透明钢化玻璃隔开降低噪音影响,但玻璃隔墙上一定要贴图案防止师生误撞受伤。这样也便于教师管控现场。

若条件允许,各实训室所需的工具、仪器单独配置,避免交叉使用。可以模拟企业工具间,让学生自行决定领用什么工具,

每个实训室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

三、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实践

围绕中职汽修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汽车发动机电器维修、汽车车身电器维修和汽车空调维修等等。构建对应的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每个技能教室平均面积在200M ,可供40名学生同时学习。

1)合理布局,教学与企业情境兼顾

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室里,根据学校教学和品牌汽车4S店维修车间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一般划分为多媒体教学区、讨论与资料查询区、操作区、和工具存放区、教师工作区等五类功能区域。

多媒体教学区。多媒体教学区是教师在资讯阶段时授课的区域,教师能进行多媒体教学实训演示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等。该区域要设置多媒体投影设备、多媒体黑板和40张桌椅。

讨论与资料查询区。讨论区是学生在决策和计划阶段使用的区域。学习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评估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讨论区是学生在决策和计划阶段使用的区域。

讨论区一般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分成 4 个区域, 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属于自己的区域内相互讨论、学习。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 根据一体化教室的具体情况,讨论区可以布置成不同的格局, 但总的要求是要便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要为每个讨论区设置黑板,便于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观点。

资料查询区和讨论区融合在一起,区域存放了大量的参考书和与实训配套的维修资料,并配备8台电脑供学生进行资料查询、仿真教学、交缴。让学生能够模拟企业实际生产情景,通过查询汽车维修资料来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做到教材学材相互补充、软件、硬件相互配套,纸质、电子资料丰富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媒体让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可以提现分层次教学。甚至可以布置网线,学生提交任务书、计划、评价等都可以用电子版在电脑单独完成,并进行做到无纸化的低碳生活。

操作区操。作区是学生完成实践操作任务所在的区域,该区域根据学校实际设备条件可分成 4 个或 8个工位,每个工位配置相应的操作设备及工具。可以配一台移动式创维多媒体中心,可以边学习边模仿操作。

工具存放区。在区域内集中存放与生产实际相配套的仪器、工具和耗材,类似于企业的工具房。学生在实操作业前,需在此区域集中领取相应的工具设备,作业完成后需归还所借物品。该区域的设置不但简化了实验设备的管理而且更为仿真地模拟了企业生产实际,此外为了让教师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将学习环境扩展为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完成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学校还单独设置了整车实训场,该区域不在一体化技能教室内总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有个20个举升工位包、含受受众面较广的汽车品牌多台小轿车(均为近5年内生产)。整车实训场场地布局、设备仪器和工具配备按一级维修企业的标准进行配置配。配套套了工具房和材料室。

教师工作区。教师工作区是负责管理并参与该一体化教室的教师的工作区,该教师一般为实验人员。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

2)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室的管理制度和安全规章制度等,确保日常教学合理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室正常安全运作,需要有类似企业规章制度和处罚条例保障教学。汽车技术实训室安全制度、汽车技术实训室车辆使用维护制度、7S制度(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节约)都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入企业工作做准备。甚至可以引入指纹打卡系统对学生出勤进行自动考核登记。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第5篇

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包含有诸多子项目的建设,如专业定向、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等,这些子项目建设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关系,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故若想抓实抓好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需要梳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逻辑路径,按照专业建设的规律,循序渐进,有序推进。

精准的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招生工作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这是职教系统耳熟能详的工作口号,因为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生源即财源”,一所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决定着它的办学规模与效益,其在校生源数是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对其办学质量和办学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反过来又影响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与招生质量。

但在现今的中国,因传统观念的影响,“上普高,考大学”仍是大多数家庭的第一选择,所以如何在有限的生源中吸引足够多的学生报考职业学校,便成了每所职业学校所要关注的头等大事,而吸引生源报考的首要因素则是这所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否引起考生的兴趣。这个兴趣有纯粹的,即学生确实喜欢,更主要的是带有功利的,即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能否好找工作,能否找到好工作,因此,有效的专业设置便成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基础。没有生源,便没有专业设置;没有专业设置,也便没有专业建设,所以,有效的专业设置必须有着贴近市场需求的专业定位,要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确保学生毕业能顺利就业,以“出口畅”来保证“进口旺”,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和家长报考入学的兴趣。

而专业设置要贴近市场需求,必须进行社会调研。学校既要调研社会的总体用工形势和某专门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调研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调研当前社会用工的热点,也要调研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的特点,还要调研区域内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构成与优劣,从而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明确有效地确立学校专业设置的定位,合理适当地确定学校专业建设的办学规模,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

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科学实际的专业调研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前提,职业学校在进行充分地社会调研与科学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方向和就业岗位去向后,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企业对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分析研究用人单位对相关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并在结合学校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构建学校专业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制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确保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思想。

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既要重视基础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重视灵活的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板块,并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课程的进度,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增强学校办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依据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立足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与规划,学校可进一步研究确定专业的师资培养计划、教材建设计划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计划。

充足优质的师资、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保障

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宗旨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学校充足、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必要的专业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除了要满足年龄、学历和职称等合理的梯度与结构要求之外,还要求专业教师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专业实操能力,即必须具备“双师型”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首先,职校的专业教师还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其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而实际动手能力不足,加上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需要大力加强继续教育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职业学校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要求,统筹安排专业教师的学历后进修提高,而不能放任专业教师自生自灭,更不能不闻窗外,闭门办学。其次,职业学校因专业建设需贴近市场而经常呈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动态变化调整,甚而出现专业开设方向的拓展、更新,这使专业教师的需求也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但在现有的人事制度下,教师聘用尚不能自由进出,且从师资队伍稳定的角度看也不可取,因此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合理地规划与配置师资力量,并在现有师资力量的条件下,科学规划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便成了唯一的途径。

在教材建设上,虽然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有国家和省规划或指导教材,但由于教材出版相对于专业技术发展的滞后性,这就要求相关专业教师能适时灵活地处理专业教材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及时有效地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与能力,从而做到与时代要求同步发展,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的适应性。因此,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要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准确把握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研究自身所教授课程的内容与发展趋势,精心选择并推荐专业教材,在教学中须及时吸纳补充最新的生产技术,必要时可根据课改的教研成果推行校本教材。

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充足先进的实习实训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这要求职业学校须有充足的经费投入作保障。学校可投入的资源是有限的,但要确保将钱用在“刀刃”上,实习实训硬件设施的建设必须立足学校专业的发展规划和课程建设的需求,确保校内实习实训设备够用、实用、耐用,既能充分满足本专业教学与学习的需求,又能做到多专业的资源共享,并在保证设施本身质量的要求外,前瞻性的为专业的拓展需求预留一定的空间。

稳定优质的实习与就业渠道是专业建设的归宿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学习是为了就业;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办学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因此稳定而优质的实习与就业渠道建设便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归宿。

如前所述,诸多家长和学生报考某校某专业,往往是看中其就业的前景,所以,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中应将实习与就业工作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这既是对学生与家长的未来负责,也是对学校的发展负责。因此,我们将实习与就业放在一起陈述,是因为学生如能在一家满意的企业实习并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其就业面向也往往会因此而确定下来。

在实习与就业指导工作上,我们不仅要看学生实习率和就业率的高低,还要看学生实习与就业单位的优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一家待遇优厚、工作环境优越、岗位与专业对口、个人与企业都有着发展成长空间的单位工作,是每一个毕业生走上社会的共同愿景,所以,职业学校对专业建设路径的终端――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渠道建设上,要以让毕业学生在踏入社会后能够体面而有尊严的工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也与学校专业建设中各个阶段的目标是一致的。

毕业生能够在一家好的企业工作,它本身就说明专业定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说明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有效,说明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并且在这样的单位就业,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稳定性也得到了保证,学生和家长对专业的建设认可度也必然增高,这又会促进学校专业品牌和办学品牌的建设,对于学校下一轮的招生工作又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职业学校的实习与就业工作管理部门要以宏观整体的视角去认识自己的工作和使命,必须要不断遴选积累优秀的用工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维护学校的实习与就业推荐渠道,主动与之加强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时将信息反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使学校在专业建设能始终紧贴企业发展的脉搏,切不可使学校沦落为单纯地向企业提供廉价学生劳动力的中介机构。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

逻辑路径与维护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逻辑路径为:开展专业调研确定专业定位与开设相关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合理选用与开发教材,开辟维护实习与就业渠道,开展专业调研、修订教学计划、拓展专业方向、创建办学品牌、促进招生宣传。这一逻辑路径的层次推进,呈现一个螺旋上升的结构,各层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不断推进。

如有的学校在新设专业时,不注重专业调研,想当然的追逐社会的热点,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区域内其它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盲目新设专业和制定教学计划,开设后因缺乏必要的师资和专业硬件设施,结果造成专业课程开设不足或随便选聘教师应付,进而无法保证应有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又未能与区域内其它职业学校错位竞争,最终造成该专业不能长远发展,并进而影响学校整体的办学声誉。

再如有些学校在专业设置后,不能立足学校专业建设的长远发展,专业建设缺乏实在有效的规划,对学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造成师资队伍结构的老龄化或师资队伍的流失,削弱了学校专业建设的力量,结果酿成学校专业建设“有善始”却“无善终”的悲剧。

又如某些学校在实习与就业渠道建设上,不注重优化调整,只满足于“学生毕业能找到工作即可”管理模式,甚至在校坐等企业用工单位上门,忽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其长远结果也将会直接影响专业的招生与学校品牌建设,最终造成专业建设的退化或弱化。

因此,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既要理清专业建设的逻辑路径,逐层推进学校的专业建设,也要以整体的发展观高度重视专业建设路径中各个环节的维护,将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和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贯穿始终,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努力形成学校的专业办学品牌。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

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专业建设中,应遵循“先做特,再做强,后做大”的总体建设思路。

因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高中的学制、课程乃至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和计划,办学水平高低的依据,主要看一所学校的升学率。而有着很强的办学灵活性的职业学校则不然,它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首先要独树一帜,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切准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或专业方向的地位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与其他职业学校错位竞争,取得优势发展。但好的成果总是会吸引他人的效仿,因此专业建设在“立足特色”之后,要大力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强化专业的建设力量,大力推行内行管理,努力形成专业的办学品牌,始终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地位。

在取得区域内专业建设的品牌优势后,要努力将专业建设的规模扩大,并要高度重视专业群(链)的建设,以取得办学的规模效益,促进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不能迷信“船小好调头”的专业建设理念,盲目追逐市场的热点,随意开设和关停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