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的意义

科技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的意义

科技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民科技素质;意义;现状;提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3]。现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作一探讨。

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

1.1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这样就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式的产业链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向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因此,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而且,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本质特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

1.2实现农村“三化”的需要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必将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就业的空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3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能较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且运用于生产之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有关,其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科技素质较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具有顺利转岗就业的优势,在转岗就业中比较容易实现从事高层次产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实践,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是靠农民的掌握而且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因此,科技素质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基础高低影响着科技素质的提高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整体的科技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7%,初中文化程度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占10.52%,中专文化程度占2.40%,大专以上占1.25%。据对2006年全国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曾受过技能培训劳动力比重为21.3%[4,5]。很显然,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整体科技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他们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以及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因此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农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能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

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是比较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对于转岗就业,是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和复杂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岗位的工作。因此,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影响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存在着认为进行教育学习的投资是消费性的投资,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素质,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投资,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学习要求显得不是很主动和强烈。因此,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对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差,增收水平低﹑致富速度慢,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对策

3.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科技的意义范文第2篇

利用信息科技建立农村思想政治交流平台,进行实时的、可以互动的政治管理。信息科技化决定了信息科技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度,信息科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渗透也是有目共睹的。农村精神建设工作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政治建设最新的消息收集,还可以将一些相关的音像制品进行统一播放,让人们在声画中切身感受精神文明建设,渐渐接受熏陶。另外,现在很多农村也都通上了网络,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家庭会议——即定期召开精神文明建设的小会议,让大家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信息科技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即时的交流环境,对精神政治建设的任何意见都可以通过这个科技平台进行探讨,最终各个村民能够在这个以科技为支撑的思想政治交流平台上紧跟新农村建设的政治新形势,在大家互相探讨分析中,就会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众会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统一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等,极大地为农村管理做出贡献。借助于网络科技平台,老干部的一些讲话可以随时进行调用,方便了人们随时随地的学习,也增加了受众范围。老干部都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素养,利用信息科技平台,在老干部的感化带动下,农村的思想政治建设就会顺利进行。

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2.1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自然村合并为万人村等大村庄,原有的小村庄的文化活动室等建筑设施也就不复存在。在现有的文化管理方面,很多农村采取的依然是建设一个新的、专门的文化图书室进行文化传播。但是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农村人口覆盖面从幼儿到老人,所以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图书时是较为麻烦的,既要采购适宜成年人进行深度阅读的书籍报刊,还要兼顾未成年人的选择。相关的图书管理人员过一段时间就要走访图书市场,逐一对书籍报刊进行认真的筛选和采购,但是当下的书籍报刊通常具有快餐性质,不值得进行采购管理和长期阅读,季度缺少阅读价值。而且由于阅读室的开放时间有限、室内大小有限,很多民众都不选择走进阅读室内,这对阅读室是一种浪费。

2.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可以利用对电子阅览室进行这方面的弥补。电子阅览室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的网络通信技术,电子阅览室最大的好处就是现代化。多功能、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进行随时阅读。电子阅览室可以为民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上网查阅等服务,具有数量庞大的网上图书管理库,民众使用方便,快捷。上文提到,现在很多农村也都通上了网络,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数据库的调用和阅读。而且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对上网人员的身份核查,进行有选择性的开放数据库,这样就不用担心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阅读方面出现的不便。

3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经济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3.1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是表现在城镇建设的速度飞快上,二是表现在经济引进项目增速上。在我国的城镇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时候,一个问题渐渐显露——在新的城镇建设方面,需要进行建设土地类型的统计整理。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一般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建筑建设是一项重要指标。以前都是采用人工测量等方式进行管理操作,难免会出现很多误差,造成建筑建设方面的错误和误差等,这就会进一步影响到农村经济。另外,在引进项目日益增多的农村,关于经济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在项目管理的档案管理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经济项目档案管理分类较混乱——具体来说,农村引入的经济建设项目是作为带动农村发展的领头羊,这就需要对这个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但是事实中,有关经济建设的档案分类过于笼统,平常也没有专人对此进行专项管理,所以造成经济档案建设和管理粗暴简单的局面。目前,很多农村的经济管理人员没有将经济方案管理作为一项工作认真对待,对经济档案的管理明显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甚至所有的经济项目都是一样对待,没有重点关注对象,没有对经济档案的进一步更新管理等工作。

3.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经济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利用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加强对在城镇经济建设的管理。上文提到,在新的城镇建设方面,需要进行建设土地类型的统计整理。旧有的方式都是采用人工测量等,难免造成建筑建设方面的误差。这就需要利用信息科技进行建设方面的测量。城镇信息系统会建立统一完整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包含了众多的农村建筑建设中所需要的文档、建筑详细档案、农村城镇地籍信息等。利用这个信息技术建造出来的数据库,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地籍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对于一些建设开工,可以利用数据库去勘察、统计,实现农村地籍信息统一查询和统计。另外,对农村经济管理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统一整理。利用信息自动化系统,可以进行相关经济建设数据的信息备份和及时的更新。在信息自动化系统的运转过程中,会将各种经济引进项目的来源、所用经济数目、利用本农村的资源等都存档在库,而且可以设立专门的数据库管理人员进行经济建设相关信息的更新和调整修改等等,使得这种经济建设的发展都明明白白,进而可以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规范化。

4结语

科技的意义范文第3篇

1现代科技期刊的新闻属性及新闻价值

作为一种专业性、小众化的新闻出版物,与其他新闻传播媒介一样,科技期刊在保持自身学术性、实用性的前提下,具有着新闻传媒共有的新闻属性。

1.1真实性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生命。而科技期刊也同样需要践行遵循这种真实性原则。科技领域的事实,是科技期刊所要反映的而对象,而科技新闻,也正是对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真实应用情况所表现出的各种鲜活事实的报道。科学强调的是客观性和确定性,那么科技期刊则在真实性上更是从严从实。因此,现代科技期刊所要反映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以是发生在自然界的真实情况,也可以是科学研究领域的真实研究成果,或者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思维活动对自然客体进行的真实的、正确的反映。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是严谨的,是不能有半点虚假的,因此科技期刊在内容设计上也必须遵循科学、客观、真实的原则。

1.2时效性

新闻之“新”就在于反映的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过了时效,新闻则成“旧闻”,其价值就会降低。而同样,科技期刊所收录登载的科技论文,也必须是最新的科学发现、科研成果,或者是新的思路、逻辑和科研方法,总之,必须是新近发生的科研事实,有新意,有创新点和创新价值。而对于已成定论的公认事实,或者是他人既定的成果、观点、方法,则不是科技期刊应该收录的内容对象,这种文章也不具有新闻价值。

1.3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传播、教育性

作为一种专业的学术成果的展示,科技期刊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担负着学术性、专业性的新闻传播媒介角色,将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刊载,从而作为一个平台供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学生和专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而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科技期刊起到桥梁中介作用,即确保最新、最全、最有价值的科技信息第一时间让从事生产的人获取、认知、理解、内化和应用,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期刊是通过其自身的专业学术内容来是实现其纽带的价值。科技期刊的教育功能不言而喻,也非常重要,它通过对科技知识的普及来促进个体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传递实用科技常识来实现真正受益者的劳动技能的优化和改善,还能够通过启发性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激励。

2现代科技期刊新闻政策及其必要性分析

2.1基于科技期刊发展的新闻政策内涵

由于现代科技期刊从属于国家新闻出版机构,因此就要遵从宏观新闻政策的指导和规划。广义上的新闻政策,就是国家新闻管理机关对于新闻报道政策的一系列规定。现代科技期刊由于具有广义上的新闻属性以及新闻传播功能,因此对其体制、机制上的建立健全、改制完善等同样要遵循我国的新闻政策,大体上包括新闻机构管理、新闻报道和新闻队伍建设等,而核心所在是对新闻报道的管理。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其新闻报道方面的政策遵从则体现的是在对科技论文自身的新闻传播功能的一种导向性、价值性的把握,同样可以包括对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管理机构、合作承办单位的制度、机制的设计、制定和执行,科技期刊内容导向、栏目设计和录用标准的定位和把握,以及科技期刊管理者、编辑、审稿等人员的基本素质的认定、考评、培训等方面的机制规定。

2.2完善现代科技期刊的新闻政策规范的必要性

2.2.1发挥真实、客观、科学的科普功能的需要

前文提到,现代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教育功能,也就是要提升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科技期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科普功能。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科技进步的一种结果性检验和体现,甚至国民科技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瓶颈。从这个大背景出发,这个使命就落在了科技期刊的肩上。而科技期刊自身的任务定位就是反映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提供科技信息。因此构筑并完善一个相对严密、全面而可行的科技期刊新闻政策系统,是对科技期刊自身的这种科普功能的一种最基本的保障,是使其在大众媒体获得全社会影响力的背景下能够确保科技期刊客观的、真实的、科学的科普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

2.2.2提升科技期刊在全社会范围影响力的需要

科技期刊是一种相对小众的专业性期刊,从这个角度来讲,越是专业性、有针对性,就越不容易全面普及,而又不能全面与大众媒体对接,以降低专业底限来提升影响力。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对平衡的、全面的新闻管理政策,从科技期刊出版内容的导向性的把握上来维持这个基本的平衡。如,可尝试在相关机构制定“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制度”,这样在制度设计和执行的平衡保障下,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对接,一方面能够让科技期刊和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树立在全社会的形象,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结识不同科技期刊的机会。同时,科技期刊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其自身的影响力也会为其带来更多的作者和稿源,从而在学术界进一步提升知名度。

2.2.3科技成果产权保护和适度公开的权衡需要

科技期刊所传播的信息并非一般性信息,大部分关系到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因此具有一定的保护的需要,而大众媒体是一种整体上公开无底线无节制的传媒方式,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关于新闻封锁与解除的相关制度规定。尤其是科技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被大众传媒以一种近乎娱乐化的方式进行营销炒作时,更是触及了科技伦理的底限,更加值得在现时代文化产业及其产业逻辑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进行深度反思。这也是国家需要在这个领域坚持立法与宣传教育并重的原因所在。因此,无论是事实维度还是伦理尺度,都需要对于科技信息成果这种独特的稀缺的资源进行适度的保护和妥当的处置。

3 现代科技期刊增强新闻属性的社会价值

3.1基于期刊质量与管理创新性的实现

创新性是科研的生命,而新闻也是在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因此现代科技期刊的首要社会价值目标就是创新性。可以说,现代科技期刊在其新闻政策角度上的创新,最终就是为了实现其自身学术、管理发展创新。因而,国家在这方面制定的一些诸如鼓励科技期刊扩大自主性的政策上,就能够看出是对这种创新性的自明和能动促进,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作为一种产业进行关注和保护,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的来支持科技期刊业的发展和壮大。从宏观上,坚持从中国科技进步和学术水平的现实情况出发,坚持尊重现实与理想实现相结合,结合本土经验与国际接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政策激励制度的建设。同时,有意识地在期刊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对现有的科技期刊管理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逐步建立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期刊企业化管理机制,从而通过迅速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来确保其创新性的完善。

3.2基于其新闻价值及时性平衡

所谓及时性平衡,以本文视角,就是期刊按照旬、半月、月、双月、季等不同发行周期,如何保持其数量、质量、栏目等的平衡。而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由于要展现其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因此就要保证其宣传的及时性。但是如果周期过短,又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通过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进期刊发展的公平态势,国家通过宏观经济这一杠杆,在市场领域、文化领域和大众文化消费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将一些发行周期激增、粗制滥造的科技期刊进行合理的过滤和淘汰,从而能够激励更多高质量的科技论文集中,这样就能够在整体上提高科技期刊的专业品质。而这一改革措施是将科技期刊适度的引入市场领域,因而让市场和读者作为调整科技期刊相关资源的基础性因素,这种机制所带来的必然是对科技期刊自身发行周期性生态的一种自觉性治理,并会取得一定的实效。这种对及时性平衡效应的诉求,体现的是作为文化产品的科技期刊自觉的对市场的负面效应的一种遏制,而采取了一些类似计划、协调的导向作用。毕竟科技信息并没有一个无限增长的市场和瞬间大量涌出的产品形态。

3.3基于其实用性价值的实现

很多科技期刊的定位很明确,并非登载国家前沿科技信息和创新,并非国内首创,也没有填补空白,但是它所收录的科技成果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价值,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与管理和服务,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因而具有非常直接的经济效益实现功能。创新性弱但实用性强的科技期刊作品,也可以被视为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合格产品,是科技期刊和大众媒体传播的对象。因此国家科技期刊管理部门通过制定扶持科技期刊产业化的政策来促进这种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成果的转化。如对一些科技期刊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的建设,尝试组建产业集团,或与其他相关产业联盟,同时对规模较小的科技期刊杂志社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规划,配合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从而为期刊杂志社或出版集团的产业化、集团化和科学化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条件优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科技期刊所应对的市场竞争的基本秩序。这一点同样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在科技事业上的体现。

3.4基于其教育增益功能的实现

前文提到的,科技期刊具有专业的教育增益功能,对于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于全民的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都能够予以一种科学化、自明性的方式。如医学科技期刊对于扩宽国民的医疗保健知识和信息可谓越来越明显。这种期刊的所有研究成果被登载出来,就能够发挥其直接应用的作用,让所有读者直接受益。而为了确保科技期刊教育增益功能的发挥,国家就有必要制定有倾向性有根据的优秀科技期刊出刊政策,主要包括:呼吁全社会科技工作者共同支持科技期刊工作,以保护我国期刊资源;加快优秀科技期刊评估体系的建设,实现科技期刊评优的制度化、分级化和规范化;国内高级别期刊与国外期刊一视同仁,以吸引、稳定国内优秀稿源;制定国际出版政策,支持期刊的国际化,尤其对英文刊物的出版给予政策倾斜。期刊管理部门对于那些质量高、潜力大的期刊始终加大支持力度,并予以更多的优惠条件,并配着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优惠税收减免让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确保针对办刊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对锐意改革的办刊人员进行奖励,旨在对那些致力于办好刊、办大刊的期刊杂志社进行鼓励。

3.5基于其自身人才队伍精益求精的实现

科技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科技类;专业特色社团;附属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21-02

“大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专业特色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的一个分支,通过开展专业特色活动,传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信息,结合有关课题、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讨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活动型大学生组织。“专业特色社团”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一、社团建设方面的发展策略

1.内部制度完善。“大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团体,具有较高的自发性。社团要有组织、有纪律的存在并发展,就要建立与健全社团制度体系。社团通过建立社团干部活动章程、例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奖惩制度从而形成一套管理制度,完善社团管理体系,规范社团的专业化、制度化发展。

2.增加经费投入。经费不足是当前“大学生社团”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增加经费投入成为社团发展的当务之急。“大学生社团”要敢于走向社会,寻求社会的支持。通过外联部门的同学与社会中的商家协调,得到资金支持,达成双方互利共赢。

3.社团组成优化。大多数学生社团的组成结构是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以大三、大四大学生为辅,活动面向对象局限、活动质量不高。“大学生社团”要引导大一、大二的同学加入社团并成为骨干,促进大三、大四的同学成为社团的指导者,以此来扩大社团活动在高年级学生中的影响。全体同学要一起为活动筹谋划策,增加受众面,扩大活动在整个专业或者学校中的影响力。

4.网络平台的建设。专业型活动失败的另一关键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宣传方式的死板、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大学生社团”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敢于运用各种新方式宣传社团活动,加强社团影响力。积极搭建网络平台,网络平台的便捷与影响力能够促进活动的圆满成功。

二、提高社团专业化的策略

“专业特色社团”与学生会等其他性质社团的区别在于,后者的活动主要是“精英”之间的对决,重视优秀、特长人才的培养,普通的学生基本无法参与其中;而专业型活动,活动参与面广,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所以,“大学生社团”的专业化,主要通过活动专业化实现。专业型活动在前期策划阶段,就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为核心,并以此来确定主题与活动方案。专业型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开展学科竞赛。秉持“以赛促学”的思想,以竞赛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比如:协会承办的ACM/ICPC大学生编程兴趣大赛在合肥工业大学的热身赛,以促进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为目的,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此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ICPC校队选拔出优秀的队员参加国际比赛,并斩获各种奖项。

2.组织科研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中三大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平台。专业型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应该着力于成为学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之外的一个素质培养平台,成为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素质的捷径。甚至可以将专业型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中,提高专业型活动的质量,并通过授课老师的宣传,带动更多学生的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开展学术系列讲座、专题讨论、科技竞赛,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其中,学术讲座以及科技比赛等活动,社团可与其他高校、学院展开合作,建立起高校之间、学院之间的科研联系网,便于专业资源共享,提升活动的质量。专题讨论的活动,可以在某个阶段确定一个专题,发起整个学院的同学进行讨论。专题讨论的开展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以加强参与度与影响力。科技竞赛的活动,使同学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印象。

3.增加专业实践机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区别于义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高校的教育存在这样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削弱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专业特色社团”可以挑起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任,搭建课外实践平台。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有强大的实验室资源(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下设九个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分布式控制研究所、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所、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电路与系统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二个中心:实验中心、教育部“安全关键工业测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便于同学们实地参观并提高可操作性。同时,合肥市是一座新兴科技城市,具有众多IT行业的公司可以为同学们的本科阶段的实习提供良好的机会。社团可以与实验室及校外公司联系,构建学生课外与校外的实践平台。充分挖掘学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同学们提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4.加强老师的专业化指导。社团专业型活动的开展与老师的指导紧密相关,“专业特色社团”要善于利用强大的师资力量,加强专业化指导,以此来提高活动的质量,促进活动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

三、社团专业化带来的附属效应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特色社团”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团一般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社团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学习与启迪更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在社团中参与的专业型活动不仅可以增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素质,还可以塑造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创新人才的形成可以为社团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动力,形成社团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2.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社团开展的活动相对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而言,更具有趣味性、多样性,能够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形成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专业价值观。专业型活动通常以课堂教学以外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为主,拓展课堂学习,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3.推动校园中的学风建设。开展专业型活动,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校园内形成一种自由、民主、开放的学术氛围,形成一种“爱科学、爱学术”的良好学风氛围。参加专业型活动需要同学之间在思想、学习等方面进行相互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同伴以及榜样的力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得到了传承。

参考文献:

[1]姚劲松,汪黎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指向性的探索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

[2]黄健.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为例[J].市场周刊,2012,(09).

[3]张青.高校旅游专业教育中的专业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科技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译;文体特征;科技英语;得体

[作者简介]王新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山东东营257024;朱荔芳,济宁医学院外语教研室副教授,硕士,山东济宁272000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138―03

引 言

从翻译角度来研究文体理论可称为翻译文体论,其系统性研究只不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我国公元四百多年的《文心雕龙》就有大量“体性”的内容,古希腊的古典修辞学也属文体、风格研究的范畴。文体学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重视,一般侧重于文学作家语言风格流派以及不同体裁的研究。但是,至今一些文体学专著对科技文体不是避而不谈,就是语焉不详,而从翻译角度对科技文体的研究就更是刚刚起步,方兴未艾。 本文拟结合翻译理论和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对科技英语的汉译得体问题作尝试性探讨。

一、翻译文体论

“信、达、雅”是我国传统译论的代表。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解释“雅”时说:“《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罗新璋,1984)今天看来,严复求“雅”的手段为“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不足取信,但他提倡修辞的真诚和文辞的达意,已包含了翻译对文体的要求。

翻译家周熙良说:“雅就是和原文内容和体裁相称,要得体。”翻译家刘重德认为:“译者在达到既忠实又通顺的程度之后,必须进一步探求风格的‘切合’。”总之,严复所说的“雅”,后人在理解上虽有不同,但一般都认为是属于语言形式中文体风格范畴的,即译文应反映原作本身的文体风格特征。

在西方译论中,前苏联翻译家费道罗夫的等值论认为:“等值翻译就是复制原文形式的特点,或创造在作用上与原文特点相符的东西来表达原文所特有的内容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谭载喜,2000)可见,费氏把原文形式特点(包括文体特点)的再现提到等值的高度。等值翻译要求译作与原作有相同的信息、相同的思想、相同的意境以及相同的文体风格。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倡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的主旨是:最贴近源语(source language)信息的自然对等(谭载喜,1999)。具体地说,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和文体等不同层次上,通过改变原文形式,保存原文内容,用译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inthetargetlanguage)把原文内容表达出来,以求功能对等。显然,相应的文体是获得相应功能的条件之一。

中西方翻译理论林林总总,以上三个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可以有代表性地说明文体在翻译中的地位。

二、文体的相对性

“文本同而末异”(方梦之,1989)。文体相异,属于“末”,“末”是“本”派生出来的。“本”就是操某种语言的人中大多数都懂的、都使用的那部分语言,它包含任何文体用得最多最广的基本词汇、基本句型和基本修辞手段。各种文体是在语言共核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一种文体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科技文体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文体根植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土壤之中,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然反映到文体上来。这种发展是在某语言的总的、系统之内的发展,是语言共核基础上的发展,因此文体的独立是相对的,文体之间的交错和渗透是必然的。

人们可以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文体进行交际,也可以在主要使用一种文体时才掺有别的文体的词语与形式,以增加词汇色彩,增强文字效果。在一些科技著作、论文或科技新闻报导中,作者为了直抒感情,笔端常流露出一些文学名句或生动的比喻等非技术性语句,与技术内容相映成趣。现代科普英语也力求洗刷科技文章的枯涩与沉闷感(dullnessandheaviness)。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I alnstandinginfront ofagasrange.Standinga―longside of each other on the range are two pans somuch alike that one may be mistaken fOr the other.Both anhalffullofwater.Inoticethatsteamisbeingemitted continuously from one pan,but not from theother.I am surprised at this,even if l have neverseen eithera gas range as a pan before.But ifl no Wnotice something of bluish color under the first pan,but notunderthe other,I cease to be astonished,e・yeniflhaveneverbeforeseenagasflanle.(转引自刘宓庆,1998)

爱因斯坦的文体自然、亲切,受到推崇。

同样,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也较多地运用了科技语言。文学是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的科技活动和对科技成果的享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当文学作品反映这一侧面时,免不了要采用科技语言。例如美国名家E.B.White的OnceMoretotheLake是篇怀旧喻今的散文,其中有三处提到摩托艇的工作原理。其一为:

They were one―cylinder or two―cylinder en・gines,and some were make―and―break and somewerejump―spark,buttheydlmadeasleepysoundacross the lake.

有位散文翻译名家译之为:“这是些汽缸或双汽缸的发动机,有的用通断开关,有的是电火花跳跃式的,但是都产生一种在湖面上回荡的催眠声调。”在科技英语翻译上建树卓著的方梦之先生将之改译为:“这些发动机有单缸的、双缸的,有的是柴油机,有的是汽油机,但都发生一种催人欲睡的噪声,回荡在湖面上。”两种译文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其中关键的问题就是能否正确理解并翻译文学语言中的科技语言。科技语言和文学语言不能截然分开,不同文体的相互包含,这就是文体的相对

性。对于一个译者来说,无论是搞文学翻译、科技翻译还是社科翻译,仅仅熟悉本专业的文体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旁及其他,才能得心应手。

三、科技文体与翻译

1.科技词义翻译的精确化

科技文体的用词具有高度的术语性。相当一部分专业术语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它们的意义比较稳定,利于精确地表达概念。借助于科技英语词典,这一类术语并不会给翻译带来太大的障碍,需要注意的是:常用词汇的专业化和同一词语词义的多专业化。例如:英语常用词splash'‘(水等)飞溅”被空间科学借用时,涵义专业化,变为“toland inwater,especiallyin the ocean,after a space flight”(宇宙飞船等从太空归航时落于大洋水面);常用词messenger“信使”被遗传工程学借用,专业涵义为“一种传递遗传信息的化学物质”。同一个英语常用词不仅可以被一个专业采用,有时被许多专业采用表达各自的专业概念,甚至在同一专业中同一个词又有许多不同的词义。例如:plate可指日常生活用的“盘子”,在印刷业则指“印版”或“图版”,在建筑业指“墙顶承梁用的横木板”,而在电学中则指电子管的“屏极”或“阳板”。

英语往往“赋新义于旧词”来表达专业技术概念,而汉语给某一专业概念命名的基本趋势是避免使用常用词语,力求“赋新义于新词”。因此,当mouse用于计算机专业,翻译成汉语时不是像英语一样赋“老鼠”这个旧词以新义,而是“鼠标”这个新词,以求“名”符其“实”的汉语命名传统。

准确翻译科技词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密切注意一个词在某一特定的专业领域中的专门词义,不要不顾专词专用而张冠李戴,要做到词义的准确无误,不容丝毫的主观随意性。其二,学习英语现代构词法是从事科技翻译的一项基本功,科技英语专业词汇日新月异,通晓英语科技文体构词倾向,有助于探求新词新义。其三,辨析获得词义后,应严格遵循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用语习惯,给概念以约定俗成的译名,某词语一经译出,即应保持一贯性(consistency),以免引起概念上的混乱。

2.科技翻译的程式化

在科技翻译中,有的文献的体例、程式,甚至某些句法结构、词语和修辞手段已国际化,译文不得任意逾越。

(1)语法结构的倾向化

科技英语的显著特点是重叙述逻辑上的连贯(coherence)及表达上的明晰(clarity)与畅达(Ⅱu―ency),避免行文晦涩(obscurity),力求平易(plain―ness)、精确(preciseness)和客观(Objectiveness)(王佐良,2002)。表现在语法结构上主要有以下倾向:句式变化少,重复出现的频率高;时态多为现在时,以求“真理性”;被动语态大量使用以求“客观性”;连接词使用频率高以求“逻辑性”。因此,为了保证译文的正确性和可读性,又能提高翻译的效率,就要熟练掌握科技英语语法结构的诸多倾向性。

(2)体例的程式化

某些正式程度(thedegreeofformality)很高的科技文献,其体例往往程式化。掌握众多不同文献的体例程式对科技英语翻译来说有事半功倍的意义。

(3)科技翻译的文体跨度大

前面所论及的文体的相对性,既包括不同文体的相互融合渗透,又包括同一文体的正式程度的差别。科技翻译既涉及正式程度很高的十分严谨的专利和标准文献,又涉及融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于一体的正式程度较低的科普读物。科技小品中优美动人的辞藻不能用于专利、标准等文献中去,也不能用产品广告的口吻来翻译论文。文体学要求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词语或句式。由于文体跨度大,这给译者寻求译文的“合适性”带来更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