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作物市场前景

农作物市场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1、农作物良种的市场前景广阔

因为农作物种子在农作物生产中占有核心地位,良种培育市场的稳定性较高,此外,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农业部门对于农作物良种培育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了对种子行业的支持力度。有着科研实力的良种培育企业正在不断成长,各个企业都希望依靠企业自身研发的良种占有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作物良种培育行业的快速发展。良种培育企业依赖于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的培育而存在以及发展,因为优良的品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征以及农业种植者使用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存在,市场对于优良品种产生较大的依赖性。

2、我国农作物良种培育技术缺乏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农作物的良种行业进入了的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从种子行业的重组还是资源整合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变化。我国种子行业的体系非常之大,同时又十分复杂,但是我国种子企业的跨区域经营效果不理想,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是没有较大的优势,凸显的问题较多。

二、农作物良种培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以及各省市颁发的各类种子改革文件,农作物良种培育的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例如取消了县种子公司,仅仅保留县种子管理站,种子的经营和生产全部面向市场,无论是在推广还是培育上与传统的种子行业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良种培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国有种子企业渐渐的退出了市场,良种培育工作落在了企业上,因为企业的发展受到研发能力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作物良种培育的问题层出不穷,首先是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培育与企业生产经营不能很好的衔接,在企业引进新品种之后,因为受到企业自身发展因素的制约,不能及时向市场推广,企业生产力没有因为新品种的培育得到提高。其次是科研能力有限,导致优良品种的培育工作受到限制,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农作物产量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最后因为种子企业的硬件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或者升级,导致品种培育工作不能有效得到进展,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能得到加强。以上问题,都导致农作物良种培育工作受到一定的负面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导致我国农业发展步伐受阻。

三、农作物良种培育的发展趋势

1、农作物良种培育市场化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调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实质是将农村经济市场化,农作物良种培育市场化也是势在必行的,因为这样是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大潮流的。农作物良种培育市场化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目前根据我国良种培育行业的良种培育的数量以及科研能力,合理分配农作物良种培育和生产经营的比重,改变因为产业机构不合理导致的良种培育总量少,不能有效实现产品功能,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良种培育工作。加强良种培育的科研能力,培育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保证农作物良种培育质量,提升优良品种生产的农作的质量,保证其营养的丰富性,坚决淘汰培育质量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品种,严禁其流通与市场。其次农作物良种培育的市场化还体现在培育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包括优良品种的培育、生产、农产品的流通、消费等环节,务必落实各环节的工作,保证农业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增强目的性,有效的预估市场需求,从而使得良种培育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2、农作物良种培育的科学化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时代,我国农业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沿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在农作物良种培育方面,对于前沿科学技术的需求更是日益重要,农业的科技化带来了良种培育的科学化,这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农业生产者还是农业企业经营者,对此务必要有深刻的认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农用耕地越来越少,但是我国人口还在不断增加,科学及时是解决人口多耕地少之间矛盾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距离,但是我国农业科学化的空间无限增大,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对农作物良种培育的作用。传统的农业技术使得农作物良种培育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是现代农业科学及时,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改善农作物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还可以根据人类的想象培育出新的品种。我国目前拥有转基因棉花、大豆等农作物品种,比普通品种在抗病性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作物良种培育的科学化进程也是志在必行的。

3、农作物良种培育人才化

农作物良种培育市场化势必会受到市场的强烈冲击,加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良种培育企业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对人才的占有率。良种培育不仅需要前沿的科学技术,还需要懂得前沿科学技术以及农业企业经营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作物良种培育企业具备强有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农作物良种培育的现实情况,建立企业的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企业人才培养体制,采用各类制度,包括吸收、评价、激励等。同时企业要适时的运用优惠政策,留住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人才,调动企业人才全心全意为企业做贡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我国农作物良种培育行业发展较晚,在企业发展初期,国家需要扶持企业,为企业输送一定的人才,同时指导企业对人才进行培训管理,将农作物良种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具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之中利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S216.4;S1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289-01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作物播种面积92万hm2,常年平均产农作物秸秆514万t,其中约有60%(309万t)用于饲料,约有25%(128万t)作为农用燃料,余下的15%(约77万t)未被利用,其中绝大部分被农民在田间直接焚烧处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据有关部门分析,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营养元素、微量元素及有机质,每100 kg鲜秸秆中含氮、磷、钾分别为0.48、0.38、1.67 kg,相当于氮肥、磷肥、钾肥分别为2.4、3.8、3.4 kg。近年来,为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白城市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现将白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探讨。

1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1 高留茬,实行根茬粉碎还田

根茬粉碎还田是一种用机械对秸秆简单处理的方法,其特点是作业机械化程度高,秸秆处理时间短,作业成本相对较低,便于推广。目前,白城市拥有各种型号根茬还田机(灭茬机)17 787台,根茬粉碎还田面积15.1 hm2,占全市播种面积的17.7%。

1.2 养畜禽,实行秸秆过腹还田

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微贮处理,变成饲料,饲喂畜禽,通过降低饲养成本使畜牧业增值增收,效益显著。同时,通过秸秆过腹还田,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了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并促进农作物产量增加。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秸秆过腹还田,实行农牧结合,形成降低成本增值增收型农牧业结构,是一种高效益的秸秆利用方式,也是符合白城市市情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1.3 种蘑菇,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将秸秆粉碎做种蘑菇的基质,是处理秸秆一举多得的好办法。这样既可以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又可以引导农民致富,促进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目前,白城市现产菇量达978 t,拥有简易菇棚508个,实现经济收入总值达430.3万元。

1.4 建沼气池,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至2010年底,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达到19 150户。通过修建沼气池,使作物秸秆适配人畜粪,在厌氧条件下发酵出以沼气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沼气可用于做饭、取暖,同时沼渣、沼液还可作为肥料进行利用。

1.5 深加工,用作其他工业原料

白城市利用秸秆制作其他工业原料的项目近年来刚刚起步,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向日葵秸秆木质纤维板生产技术”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利用秸秆制作建筑装潢材料(复合板)的项目在白城市大安已开始实施并即将投入生产;吉林九新实业集团白城庭峰乙醇有限公司的年产3万t秸秆燃料乙醇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利用秸秆发电的项目正在与域外厂商洽谈。

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白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方面。现有的秸秆加工设备,秸秆青贮、氨化及微贮技术比较成熟,需深入研究的是进一步优化饲料配制和提高秸秆利用率的加工制作设备。二是高留茬,机械化根茬粉碎还田方面。目前,现有的根茬粉碎还田机以小四轮拖拉机为主,单项作业,基本可以满足农户对根茬粉碎作业的技术要求,但工作效率低,亟需研制开发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具有根茬粉碎还田功能的联合耕整地作业机。

3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策

3.1 推广快速腐熟法制造优质有机肥技术

将秸秆制成优质生物有机肥,使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控制生产过程,用现代化设备控制温度、湿度和时间,用高新技术进行菌种的培养和生产,经机械翻抛、高温堆腐、生物发酵等过程,将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优质有机肥,是当前国内外高效率生产有机肥料的最佳途径[1-2]。

3.2 引进推广秸秆压块技术及设备,大力推行产业化经营

该项技术消耗秸秆量大,技术基本成熟,具有加工成本低,附加值高等优点。其产品作为燃料,主要用于民用锅炉取暖供热,市场前景好,便于推广应用。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农牧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市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和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产业化经营。如建秸秆种菇场、 秸秆生物制肥厂、人造板材、包装材料厂、餐具生产厂等,推行企业化管理[3]。

3.3 加强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惩戒和激励机制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全市各级政府要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并围绕秸秆还田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对焚烧秸秆、掠夺式经营土地的行为给予一定的法律惩戒,对进行秸秆还田或秸秆有效利用的企业和农民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或奖励[4]。

3.4 继续推广秸秆过腹还田与制肥还田技术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属半农半牧地区。风沙干旱、天然草场退化长期制约该市农牧业生产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的总体要求,结合白城市上述实际情况,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把推广秸秆过腹还田与发展沼气制肥还田技术作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重点,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5-6]。

3.5 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龙头、种养大户参与、各级政府部门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服务,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

4 参考文献

[1] 刘宗仁,查养社.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机科技推广,2010(5):38-39.

[2] 郭香平.关于高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调查和思考[J].当代农机,2010(5):78-79.

[3] 杨艳,张蕾.淄博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98-99.

[4] 杨德智,惠文.庆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探讨[J].甘肃科技,2010(7):158-159,80.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策;江苏兴化

中图分类号 X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215-02

Abstract Xinghua City is the national famous production bases of commodity grain. As a result,its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 is useful experience of other areas for reference. Based on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jor problems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and combined with researches of Xinghua City′s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strategies and proposes were given to develop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

Key words crop straw;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strategy;Xinghua Jiangsu

兴化市地处长江下游,为里下河浅洼平原区。全市总面积2 393.35 km2,自然条件优越,水土资源丰富。境内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水域面积近800 km2,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田类标准,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现有耕地面积约1 300 km2,土质肥沃,有机含量高。兴化市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兼受大陆与海洋性气候影响,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寒夏热和雨热同步等特点,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近年来,兴化市已逐步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水产品生产与集散基地[1-2]。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开发前景广阔的可再生性物质资源[3-4]。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在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5]。兴化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其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大,而综合利用率却很高。本文对兴化市农作物秸秆产量及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综合利用对策建议。兴化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策将为我国其他地区秸秆处理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

1 兴化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1 农作物秸秆产生量

2014年兴化市农作物种植面积17.81万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9.02万hm2,小麦种植面积6.97万hm2,约占总种植面积的89.7%;秸秆产生量129.08万t,其中秸秆可收集量105.14万t,综合利用量89.04万t,综合利用率85.03%,仍有16.09万t秸秆尚未被有效利用。

1.2 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兴化市秸秆的主要综合利用方式为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肥料化利用主要为秸秆机械化还田,2014年全市麦秸秆还田6万hm2,还田率高达86.54%;稻秸秆还田2万hm2,还田率25.27%;沙沟镇实现100%全部还田。能源化利用依托兴化市河网发达,船运秸秆相对便捷、成本低,秸秆的收集、贮运体系逐步建成完善,主要作为农村直接生活燃料及运往外市供发电厂发电,占总综合利用量的22.6%。

1.3 农作物秸秆利用政策

2014年,兴化市出台了《关于2014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关于2014年全市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实施办法》《关于印发2014年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及《关于印发2014年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文件,指导扶持秸秆综合利用。2014年兴化市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的补助标准进一步大幅提高,指出每新建一处秸秆收集加工站,经验收合格,且年收集利用量达到2 000 t以上的,一次性奖励投资主体5万元;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农机合作社新购置的田间秸秆捡拾打捆机实施作业补贴,完成20 hm2以上作业面积的一次性发放1.5万元补贴;对全年秸秆收集利用量超过2 000 t的秸秆收集加工站实行分级阶梯式奖补,年收集利用量3 000 t以下部分、3 000~5 000 t部分、5 000 t以上部分分别补贴20、30、40元/t;对年收集利用量达5 000 t以上的的秸秆收集加工站,一次性追加奖励10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积极性有待提升

受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仍有个别乡镇的部分农民习惯于直接在田间焚烧秸秆,对秸秆焚烧给环境、生态、交通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认识不够;部分群众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应用的认识不足,担心技术应用后的还田效果;收储站点或是秸秆收集经纪人从农民手中仅以100~150元/t不等的价格收集秸秆,但前期要求农民将秸秆打捆好并送至指定地点,导致农民觉得性价比较低,量少时则不愿麻烦收集,偶尔出现焚烧、乱抛的现象,同时收储站也陷入有价无市草收难的困境。

2.2 关键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目前,高效、综合利用秸秆的技术、设备等的研发尚处于攻坚阶段,其技术难关尚未彻底突破也严重制约着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如秸秆在腐熟过程中还产生甲烷等气体,不利农作物生长,需另行施加氮肥予以调节;稻秸秆的还田技术路线还不够完善,秋季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还需提高;现有的秸秆还田机具仅适合大面积的平地收割切碎作业,对于地块面积小、地面不够平坦的田地则不太适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通常是将收集的秸秆简单压块,便于运输,未考虑燃料在炉膛内腐蚀、结焦等问题,技术及设备的研发滞后;沼气、气化等能源化利用技术未掌握利用。

2.3 收储运体系有待完善

秸秆多样、分散、堆积密度低、收获期短(主要集中在5―6月和10―11月)的特性以及捡拾、打捆的配套设备、设施缺乏导致其收集、储存、运输的难度大。由于土地资源供应紧张,用于存放秸秆的大场地等配套设施难寻,这也使得防雨、防火、防霉变的要求增高。此外,由于兴化市地处水乡,河网发达,农民大都选择船运方式,并将秸秆堆放在收储站附近的河边,不仅易于污染水体,也不方便搬移。

收储站点将秸秆大规模集中起来须考虑配套打捆机、粉碎机、烘干机等,有的草站甚至应客户要求配置压块成型机、编织机等设备,再加上人工投入等,总体成本较大。

2.4 产业化、规模化利用有待推进

兴化市虽为秸秆产出大市,但本地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较少,产业化发展尚未形成规模。社会资本在兴化投资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未被充分激发调动起来,只有个别收储站、秸秆回收合作社和牛羊养殖场等小范围、少量地对秸秆进行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大多数秸秆均通过陆路长途运输方式送至省内苏北地区的生物质电厂、造纸厂及省外的畜禽养殖场、饲料厂和菌菇生产企业等实现综合利用,尚未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集中利用、立足本地、就地产出就地使用。

3 对策

仍以秸秆还田为主要利用方式,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工业造纸原料、牛羊养殖饲料、食用菌培养基料等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逐步形成多途径、多层次地秸秆综合利用格局,促进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各乡镇新农村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同时,从根本上遏制秸秆焚烧污染环境、乱抛堵塞河道的现象发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有力带动农民增收。

3.1 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体系

为实现区域全量化综合利用,分期实施一批技术示范和产业化项目,远期形成相应的产业体系,并建立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秸秆肥料化利用主要是采用机械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粉碎翻埋或整秆翻埋。秸秆能源化利用主要方式为秸秆固化成型和秸秆直燃发电及供热,2种利用方向可为农村居民、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工业锅炉、电厂等产业提供热燃料,用途十分广泛。秸秆工业化利用为生产秸秆人造板与秸秆草绳,秸秆人造板生产中辅料黏合剂(MDI生态胶)不含甲醛,绿色环保,有利于促进家具下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有效促进整个人造板行业的市场转型;秸秆草绳编织加工技术核心为自动喂料草绳机,该设备生产效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秸秆饲料化利用主要方式为秸秆青贮,青贮饲料品质较好,是饲喂牛羊等家畜的上等饲料。秸秆基料化利用主要方式为秸秆食用菌生产和秸秆育秧,石膏和废弃基料均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区域将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利用格局。

3.2 建立秸秆资源收贮服务体系

通过对兴化市秸秆资源收贮服务体系现状的分析,基础较好,但仍存在收储站点建设不完善、覆盖区域窄、收贮量小、临时堆放点设置混乱等问题。建立以需求为引导,利益为纽带,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贮运服务体系,重点加快秸秆收贮服务体系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强化政府引导,规范整合区域现有临时堆放点,减少闲置,节约集约土地利用,1个收储站基本设置2~6个临时堆放点;秸秆收集量大的乡镇需设置收储站点,秸秆量小的乡镇需根据最近的收储站设置临时堆放点,并根据秸秆可收集量增设临时堆放点;结合兴化市水网发达的地域特点,秸秆收集以船运为主。加大对乡镇间河道清淤的整治力度,确保船只通行顺畅安全;收储站配备相应的粉碎、打捆设备,设备数量及型号等根据各收储站收集处理规模设定;秸秆打捆后运输采用平板车、大型汽车运输,秸秆粉碎后采用三轮车或汽车运输;收储运主要采取合作社专业型秸秆收集储运模式,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专业合作社,购置农业机械,设立1个或多个收贮点。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市政府每年出台农作物秸秆禁抛禁烧及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明确相关部门的执法职能,增强禁抛禁烧工作的操作性;研究制定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作业标准及奖补政策标准,同时合理下达各乡镇机械化还田目标,通过制定监督核查办法,推进第三方核查机构顺便开展核查工作,确保作业补助真实;明确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以规范落实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责任,为全社会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提供依据。

3.4 建立政策配套保障体系

按照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的原则,建立符合兴化秸秆综合利用路径的保障机制。一是着重支持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固化成型、直燃供热、秸秆人造板生产、秸秆青贮、秸秆食用菌生产及收贮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同时政府部门可提高资金扶持的强度;二是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完善各部门的协调配套机制,对符合发展方向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给予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审批、执行农业用电类别价格以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

3.5 开展技术攻关研究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增加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组织农业科技研发部门或者高等院校,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及除机械化还田之外的综合利用方式进行研究。加快对小麦、水稻、油菜等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攻关和机械化还田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各级层面加强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和人员的培训,市农机部门组成多个责任小组深入基层,帮助协调作业任务,开展技术服务,以提高机具作业效率、保证还田作业质量。对于机械化还田过程中出现的秸秆腐烂、土壤营养结构配比等研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对于综合利用秸秆进行产业化的企业或者农户,主管部门要给予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和农户解决生产难题,降低风险和生产成本。

4 参考文献

[1] 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省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1):15-17.

[2] 孙建华,马旭,王艳,等.兴化市“三大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358-360.

[3] 侯凤慈,王春雷.浅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08(23):33.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作物;化学调控;植物生长调节剂

中图分类号 S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135-02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人工合成、具有植物激素活性剂功能的化学物质,英文名为plant growth regulator(简写为PGRs)。PGRs具有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系统的作用,进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1]。作物化学调控技术(crop chemical regulation)是指人们为了使作物朝着人们预期方向或目标生长而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手段,而利用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的手段进行物质代谢改变植物内源激素的构成[2],且PGRs已经被公认为是21世纪国内外农业产业中的关键性技术手段[3]。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通常通过调节外界环境因素(例如水、气、光、热等)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及产量,而作物化学调控方法则更加注重内在因素的刺激与调控,根据人们的需求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调节。

1 化学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历程

1928年荷兰人Went首先发现植物激素,经过近100年的发展,植物激素在作物花期及坐果期的调控作用十分突出,并取得了巨大成就[4]。随着研究的快速发展,这一领域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有近100种的PGRs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由于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不同,地貌、气候差异巨大,PGRs的具体使用种类也各异。例如植物脱叶剂、矮化剂、干燥剂等在欧美国家普遍使用,原因在于欧美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采用上述PGRs能够有效提高机械化生产效率。而在日本,GA3被广泛用于生产无核葡萄、打破马铃薯的休眠期,其原因在于日本农业更加注重提升农产品的品质[5]。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其农业生产通常更加注重农产品的产量,我国科学家将多效唑应用于水稻、油菜的生产中,实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应用推广多效唑最多的国家[6]。

可以说,国外作物化学调控市场已经趋于成熟,PGRs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更新换代的阶段。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对PGRs的研究与推广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预示着PGRs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2 化学调控在主要作物上的应用

2.1 农作物提质增产

农作物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产量,地理气候和品种的差异是影响作物产量最关键的两大因素。PGRs的调控作用很难一概而论,不同时期、不同作用部位、不同作用机理条件下,PGRs的调控效果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7],进而对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果也千差万别。马雪梅等[8]发现,通过探索在水稻不同生长时期使用不同的PGRs,最终可以实现增加产量、提升品质的目的。具体而言,在水稻分化期时使用吨田宝能够有效促进细胞组织分化、提升叶绿素含量、加快水稻生长发育,研究数据表明,可以有效增产9.8%~17.3%;除此之外,水稻齐穗后期联合喷施多效唑和6-BA,可以提高籽粒中胚乳淀粉含量,有效提升水稻品质,也可以利用PGRs定向调控米粉稻中稻米直链淀粉的含量来改善稻米品质[9]。

2.2 作物株型结构塑造

作物获得高产,良好的株型和合理的群体结构是基础[10]。农作物倒伏问题的出现,关键原因在于农作物的植株较高、较细。因此,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合理施用PGRs可抑制农作物徒长,进而降低农作物高度、增加植株的直径,并能够有效提升茎秆中木质素、纤维素等的含量,进而提升茎秆韧性,最终提升农作物的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带来的经济损失[11]。此外,作物的抗茎倒能力也是衡量作物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玉米等作物,可通过施用植物生长调节提升抗茎倒能力[12]。

2.3 提高作物抗逆性

首先,遗传因素是影作物抗逆性最关键的因素。其次,植物激素含量、活性的变化也是影响作物抗逆性的重要因素,因而通过调控植物体内激素含量及活性机理能够有效提升作物的抗逆能力[13]。盐胁迫会阻碍种子中核酸与蛋白的合成,破坏有丝分裂,影响种子发芽及幼苗的生长发育。例如,在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势较低的小麦产区,由于经常遭受涝渍灾害的影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受到严重威胁,可通过使用PGRs来提升小麦中抗氧化酶含量,提升小麦根系活力,进而抵抗涝渍带来的影响[14]。除此之外,另有研究发现,通过采用PGRs浸种处理,能够有效缓解玉米苗期干旱带来的影响[15]。某些富含赤霉素、水杨酸以及脱落酸等低分子PGRs对提升农作物的抗干旱、抗低温能力有显著作用,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生产带来了新的启示。

3 化学调控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PGRs虽然具备提升产量、提高品质、增强作物抵抗力等一系列优势,但其毕竟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视为一种植物农药。通常情况下,其毒性较低且残留较少,经过微生物分解、雨水冲释等作用后不会对人畜、作物、土壤等造成危害。但如果PGRs使用不当,在用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其所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凸显,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4 展望

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作物化学防控技术已逐步成为业界研究与推广的热点。众所周知,化学调控给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劲动力,不仅实现了农产品的高产、稳产,还有效提升了品质、效益。例如打破环境因子的限制,简化常规栽培技术体系,有助于提高生物效应、生产效果、经济效益和安全性。目前,我国在大田作物化学调控方面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随着化控调节技术研究的深入,向混合型试剂方面发展、注重试剂多重功效和相互配合使用,以及防止污染、残留等成为今后研究的主流。

5 参考文献

[1] OGUCHI R,HIKOSAKA K,HIROSE T.Does the photosynthetic lighta-ccli-mation need change in leaf anatomy[J].Plant Cell Environ,2003,26:505-512.

[2] 张卫中,姚满生.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展望[J].高效农业,2007(1):11-13.

[3] 顾万荣,葛自强,陈源,等.中国作物化控栽培工程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农业工程科学,2005,21(7):400-405.

[4] 刘拉平.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抗旱中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0(7):33-34.

[5] 赵昌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与作物的化学调节[J].湖北农业科学,1988(10):39-41.

[6] 张锋,潘康标,田子华.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进展及应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93-195.

[7] 翟丙年,郑险峰,杨岩荣,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3(6):1069-1075.

[8] 马雪梅,杨靖韬,戴兴玉.水稻应用化控剂吨田宝及加其助剂试验总结[J].北方水稻,2011(4):66-67.

[9] 王法宏,赵君实,秦月秋,等.化控l件下小麦基本苗密度对产量的效应[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3(3):183-187.

[10] 陈静彬,刘强,荣湘民,等.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氮素积累与转运及贮存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9-102.

[11] 张建军.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早稻垩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2:34.

[12] 孟彦,李艳萍,王文化.化控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与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0):110-111.

[13] CROOK M J,ENNOS A R.Stem and root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lodging resistance in four winter wheat cultivars[J].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1994,123(2):167-174.

农作物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科技下乡结缘农作物栽培

“小时候我家特穷,穷到没钱读书。1999年,我28岁时离开南昌县尤口乡,到扬州打工,后来辗转到泰兴市的一个小镇,靠炒瓜子维持生计。”说起往事,徐建国语气低沉。一天,扬州农学院专家送科技下乡,正在卖瓜子的徐建国听说是免费帮助农民致富的全国性的惠农政策时,他惊喜地意识到,发家致富的机会来了。徐建国引种了银杏,准备回乡创业。

回乡种银杏

结识专家转向种红薯

2000年春天,徐建国带回20棵银杏树,回到家乡。这时,老家尤口乡被规划到南昌市高新区,农田旱地被大量征用,徐建国失去了土地。

种银杏失败了,然而徐建国的农业知识却越来越丰富。十年间,他自学了土壤学、植物学等课程,基本了解植物栽培理论知识;他还到省农大、省农科院、省林科院求教,学习水稻、红薯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寻求新奇特农产品的信息,结识了不少专家学者。这其中,省作物研究所陈志才书记、国家甘薯综合试验站吴问胜站长,成了他的良师益友。

2004年秋季,徐建国了解到甘薯品种繁多、市场前景广阔的情况后,决定种植特色红薯。

2005年春,徐建国从河南、福建、湖南、江苏、江西等农科院引进了52个甘薯品种。经过3年的试种、筛选,到2008年,他获得了16个适合江西栽培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亩产都在2000公斤以上。特别是宁紫1号、早熟红心广薯87,特别赚钱。经过摸索,徐建国掌握了一套成熟的种植技术,他种的红薯外形好、口感好、耐贮藏。

街头卖薯

城管误将紫红薯当假货

“城里人的市场,我们乡下人卖真货都会被看作卖假货!”谈到第一次到南昌市卖紫红薯的经历,徐建国有些感慨。秋天,他背着红薯来到站前西路沿街叫卖,每斤四五元,颇受欢迎。第三天,他正卖着,突然,一辆城管执法的车子停在他旁边。一位城管队员说:“这几天接到举报,说有人把红薯染成紫色在大街上叫卖,就是你吧?”

徐建国一下懵了:“啊?我没有啊!你们误会了。”他耐心地解释紫薯和普通红薯的区别:紫薯,又叫黑薯,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它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花青素对100多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被誉为第七大必需营养素。花青素是目前科学界发现的防治疾病最直接、最有效、最安全的自由基清除剂,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维生素C的20倍、维生素E的50倍。紫红薯是花青素的主要原料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走俏。

听到徐建国滔滔不绝的解说,城管队员们放心了,同时建议他进入批发市场和超市,走正规销售渠道。

专家牵线

硕士与农民联手试种红薯创业

王光远是江西农大的研究生。2008年底,他选择了种紫薯。2009年,王光远等人种了70余亩红薯,但由于土壤、管理、气候等多种原因,当年以失败告终。王光远认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决定重新开始。然而,他既缺少资金,又缺乏实践经验,如果再失败就没法再翻身了。徐建国有成熟的实践经验,他想提高自己的水平和生产规模。吴问胜促成了二者的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优势互补。

王光远非常认可徐建国的生产知识,更由衷敬佩他不屈不挠的干劲。毕业在即,王光远没有四处投简历、找工作,而是沉下心来,打赤脚和徐建国一起种红薯。两人都缺少资金,就以各自的资源优势入股。徐建国靠过硬的种植技术入股,王光远靠扎实的理论知识、广泛的市场信息、娴熟的市场策划和运作能力的优势入股。他们共同创业,产品销售后按股份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