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体融合意见

媒体融合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媒体融合意见

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多媒体 教学对策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iques has raised challenges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ism perspectiv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by questioning students of a university in Heibei Province about the ratio and effect,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formats of multimedia teaching. Furthermore,the integration of constructionism and multimedia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discuss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bout role transition,increasing teaching techniques,improv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and enriching teaching content are also presented.

【Key words】constructionism; multimedia; teaching tactics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行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英语知识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对学生英语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融合的高校英语教学能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和探索搭建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成为主角,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设计者。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媒体融合的高校英语教学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多媒体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问卷以河北省某高校2012~2014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电子问卷为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621份,回收496份,回收率79.9%。其中有效问卷496份,有效率100%。调查对象随机分布于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工、计算机科学与软件、能源与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不同学院专业,涵盖了学校的大部分学院专业。该高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集中在第一、二学年(英语第二专业、辅修专业除外),在有效问卷中,刚升入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分别是59.27%和33.47%)。

1.教学现状。

(1)多媒体教学的比重和效果。本问卷对英语课堂中多媒体教学的比重和效果进行了调查。多媒体教学比重为43.95%,多媒体的使用率占课堂教学比例4成。对于多媒体效果,73.59%的学生认为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形式。对于适合的课堂教学形式,调查认为教师讲授为主的为31.45%、学生互动活动为主的33.47%和以网络或多媒体资源为主的26.01%,这三种课堂教学形式的支持率都在30%左右,学生互动活动为主略高于教师教授为主的形式,由此说明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仍然被一部分学生所喜爱,但是也有更多的学生偏爱学生主体的课堂,如果从互动性方面考虑,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于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的要求。

(3)多媒体教学手段。本文也对学生喜爱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问卷调查,倾向于使用音频和视频的学生比例基本相当,都在55%左右,但如果在详细分类下,有46.17%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使用教学类的视频资源(如网络课堂、微课等),而有63.31%的学生希望使用非教学类视频资源(如纪录片、资料片等);音频资源分类下,教学类资源(例如考试听力、课本配套练习)和非教学类资源(例如VOA、BBC新闻等)的支持比率则差别不大,分别为55.44%和55.85%。说明学生对于应用语言学习的倾向性略高于语言知识原点本身。相比之下,PPT课件这种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多媒体授课形式只获得了26.01%的学生的支持。

2.存在问题。

(1)师生角色转化不够。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要么过高估计多媒体的作用否定传统教学的优点,要么对使用新技术的多媒体作用估计不足,产生悲观情绪,对其进行全盘否定,不能一分为二的看待多媒体的作用。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在多媒体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也不能顺利完成转化。许多教师还延续了在传统英语课堂上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权威地位,不能及时调整角色成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管理者,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动力。

(2)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在目前多媒体教学情况下,PPT课件仍是高校教师应用多媒体授课时的首选手段。比对其他视频和音频这些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英语氛围和英语文化的多媒体手段,PPT课件主要还是依靠教师讲授,虽然在机动性和灵活性有一定的优势,但单一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不论是音频、视频,还是PPT课件,实质上仍然是以输出知识为主导,多媒体教学在互动性和学生自主性方面有很大的缺失。

(3)课上缺乏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固化的程序,有时会限制教师临场发挥,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组合和调整教学内容,容易造成课堂气氛压抑,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出现一味强调教学信息量,如果教师演示信息量过大或讲解节奏过快,学生则就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精神高度紧张或极度疲惫,容易产生厌学倾向。

(4)教学软件不够成熟。多媒体英语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软件的优劣。目前多媒体教学软件还不够成熟,教学计划是按事先设计好的流程和模式进行,因此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也不能像教师面授时能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节奏,其结果是学生有记不完的笔记,淹没在大量的语言材料中,使学习变得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英语教学的融合

1.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之后,经苏贝尔、果茨基、布鲁纳等不断丰富发展,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皮亚杰(Piaget)的“发生认识论”阐述了学习如何发生、概念如何形成、意义如何建构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要包括的主要因素,揭了人类在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等。认识发展的过程是其内在结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每一个新的发展水平都是许多因素的新结构、新融合,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理论渐入人们的视野,在教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

(1)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理论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帮助和促进作用,而学生获得的知识则取决于学生依据自身经验建构知识的能力。

(2)学习的真实情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发挥社会互作用,借助信息化手段,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随着同化与顺应的不断循环,才能有效地建构知识。

(3)学习的互动性。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习者互动教学和协作学习。它强调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要担当主要角色,不仅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还要和其他学习者进行沟通、交流,这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对建构知识意义重大。每个学习者的经验背景、认知结构不同,建构知识时所需要的信息也会不同。

2.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英语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积累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要角色,而老师扮演的则是起组织、引导作用的辅助角色,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热情。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建构主义理论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是多媒体英语教学有益于学习者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完成意义的建构,要靠学习者主动的去完成,外界环境和教师都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多媒体可以把视、听等形式结合起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能提供图文并茂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建立起新旧概念间的联系,以更好地获取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实现了创设学习真实情境,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满足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多媒体英语教学能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帮助和指导,总体协调和控制各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背景资料,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供学习者思考和讨论。四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信息,为学习过程增加新的方向和维度,学生在建构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重组原有信息和经验。

三、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媒体融合的高校英语教学对策

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融合的高校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的锐利武器。

1.转变教师角色。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是语言知识的权威,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语言知识。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束缚了学生进行探究性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转换自身的角色,将自己溶入学生之中,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学过程的参与者、语言知识的探索者、技能的实践者以及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式、对话式、讨论式等方式方法组织语言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多样。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设真实复杂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多种多样的多媒体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为师生交流提供帮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资源可以对学生多感官进行刺激,增强学习体验。不同类型的多媒体资源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并能够从中获得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关联感受。合理有效的使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有的放矢,为学生自身知识体系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3.增进师生互动。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习者充分利用知识的情节、语义、动作表征之间的联系以及语言、非语言编码,发扬创新精神,充分发挥想象力,强化知识的建构能力。学习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是发挥主体作用非常重要的手段,有助于意义的构建。学生既提出问题,同时也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外部信息通过有效的互动转化为更高的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根据实际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参与到各个环节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丰富教学内容。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信息化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语言必须接触语言结构,即学习者要接受语言知识的反复“轰炸”。生活环境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英语教学更是应该植根于生活之中,因此高校英语教学要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英语教学要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综合语言素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英语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提高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论

建构主义和多媒体融合的高校英语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建构主义和多媒体融合的高校英语教学引入高校英语教学课堂,无疑对英语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问卷对目前多媒体英语课堂教学情况及效果进行了调查,发现了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鉴于本文的调查时间和范围,也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希望对于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作用。今后将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慧,陈兢.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新发展―与建构主义的整合[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3):132-136.

[2]肖巧玲.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多媒体英语教学[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08-411.

[3]李悦.基于建构主义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效用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7):88-89.

[4]王尔东.谈多媒体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论坛.2014.(6):110-111.

[5]Forsman,L.EFL Education in the New Millennium:Focus on the Promotion of Awareness of Difference and Diversit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0,54(5):501-517.

[6]王珍,何剑波.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多媒体技术融合下的个性化英语教学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10):83-85.

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第2篇

朱春阳:我用“天书”这个词来表述中国互联网技术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它承载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新媒体虽然给了中国不同阶层中的网民平等接入机会,但在使用互联网能力上的差异却导致了不同阶层间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对于那些无法融入数字化时代的人们而言,互联网就如同“天书”般,不懂得这部天书的人将被孤立在互联网社会的边缘;另一方面,互联网这部“天书”也使每一个互联网的接入者都在书写可以永久保存的“天书”,它让所有的网民在“触手可及有网络”的状态下缔造出一种尊重技术、遵守规律,尊重公众理性合意的新秩序。简而言之,对于那些处在社会边缘地带的弱势群体,需要重新审视其在数字知识获取层面的素养和能力,进而获得“逆袭”的可能性;对于传统的机构、部门,尤其是传统媒体和政府职能部门而言,更需要以积极的姿态对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培育互联网思维和使用互联网的能力,致力于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重塑。

记者:您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对当前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影响?

朱春阳: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使“数字鸿沟”成为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它意味着一种新的传播技术的勃兴对不同群体因各自能力的差异带来的影响和收益层面的差异。目前官方传统媒体正面临着陷入“数字鸿沟”的危险,传统媒体的权力面临被分化和去中心化的尴尬处境。这一方面源于互联网新媒体所提供的用户体验和生活方式更具便捷性和人性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媒体作为突发事件中交流信息与意见的第一现场而成为社会舆论的核心平台。从目前来看,两个舆论场的摩擦依然存在,尽管互联网为两个舆论场的区隔的打通提供了契机,但并没有真正消解,因为传统主流媒体在成为人们行为决策参考方面的影响力正在下降。从两个舆论场打通的角度来看,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要成为人们行为决策的参考坐标,需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打造以“双向沟通能力”为核心的话术技巧。

记者:你如何看待政务新媒体对弥合两个舆论场区隔的作用,政务机构应该如何利用政务新媒体打造“双向沟通能力”?

朱春阳:政务新媒体目前已经进入常态运营期,从理论上讲,政务媒体是建构两个舆论场对话的重要平台和重要阵地,它在突发事件中扮演的是政府的沟通自救平台,在日常事务中扮演的是网络群众路线平台。官方机构开通新媒体平台以此作为沟通官民的渠道已经是业界和学界的普遍共识,但仅仅有政务媒体量的积累还不行,它需要真正让政务新媒体的作用落到实处,必须考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政务新媒体与网络媒体平台、本地网民建立良性的互动网络,形成彼此信任的关系。现在的政务新媒体平台几乎是遍地开花,但存在着极为鲜明的问题:日常强调正面信息的传播,却往往在社会冲突中失语。对于政务新媒体来说,要发挥其打通两个舆论场的作用,需要有学习者的姿态、研究者的意识,通过关注各类新媒体研究机构、舆情研究机构等的排行榜或研究报告,对那些特别典型的优质案例进行系统观察和学习,分析和总结其在信息时段、事实陈述技巧、突发问题应对策略、与网民互动技巧等层面的规律性,增强政务新媒体运营的主动性与策略性。

记者:在“互联网+”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传统媒体有哪些可以积极探索的方向?

朱春阳:“互联网+”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它作为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已经成为与市场导向并驾齐驱的助推力量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发展。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从当前来看,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或者说探索的方向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内容、渠道和产业链。在国家加大版权保护力度的背景下,内容依然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它是吸引受众的根本所在,决定着用户注意力的流向,因而加大对内容资源的拥有程度,注重内容的优质化和精良化,同时增强内容的版权经营意识和竞争意识是首要目标,也是值得努力的一个方向。从渠道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时代大量媒介平台的涌现,使渠道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整合多样化的渠道,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一云多屏”的架构体系,使其自身内容借助多元渠道的整合使协同价值得以最大化是重中之重。此外,传统媒体还需要改变收入来源单一的状况,通过上下游资源的整合,打造新的价值链,营造完整的生态环境,创造更为多元化的收入。

记者: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您觉得在媒介融合时代,我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型主流媒体?

朱春阳:首先,从服务于当前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我国“第五个现代化”的新要求的层面讲,新型主流媒体应该继承正面宣传能力的既有优势,同时又要彰显在社会冲突时刻提供沟通桥梁的价值,做到沟通能力的优化;其次,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体系多元化与碎片化的背景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g共享的价值体系,以形成更高程度的共识为目的打通两个舆论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最后,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新媒体在跨行业、跨地域层面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形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机制,实现有效的政治传播。简而言之,新型主流媒体就是正面报道能力与社会冲突沟通能力协同发展的媒体。

记者:近年来,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契机出现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客户端。作为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的澎湃新闻无疑是一个典型案例,您如何评价这一产品?

朱春阳:澎湃新闻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典型,其横空出世不是偶然的。首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将新旧媒体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澎湃新闻通过严肃的政经新闻和深度独家报道对当下中国诸多焦点问题予以关照和反思,成为人们理解当代中国焦点问题的主要信息和观点来源,契合了“新型主流媒体”的特征与定位。同时,上海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人才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和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也为澎湃新闻提供了充足的行动空间。综合来看,澎湃新闻的成功靠的是精确的读者定位,良好的采编团队,对既有《东方早报》资源的有效整合,新旧媒体出版秩序的调整等。但就目前来看,澎湃新闻如何在创新激励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保证既有竞争优势得以持续。

记者:在各大媒体广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看待都市报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关系?

朱春阳:在2005年之前,都市报一直充当着传媒业创新的旗手角色,但在2005年这一局面发生改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替代了都市报成为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创新领导者。根据我的观察,都市报能否在互联网时代依然在传媒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最为重要的因素是都市报能否获得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都市报和机关报相比,有体制上的灵活性优势;但和商业新媒体公司,尤其是上市新媒体公司相比,却缺乏优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一些率先发展起来的都市报成为传媒人才的“黄埔军校”但却无法留住人才,一些都市报虽然一度拥有不菲收益但却承担反哺母报的重担,使其收益循环至体外导致对创新者的激励严重不足。对于都市报来说,处理好与新媒体的关系,需要用“用户关系”建设来取代传统的“传-受关系”,重塑传播力与话语权,将自己建构成政治上能够打通两个舆论场,经济上能够壮大实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记者:您如何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家政策在推进中国媒介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朱春阳:近年来与媒介融合发展相关的政策比较具有重要意义的是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上述政策措施的出台,使媒介融合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为我国传统媒体转型、传媒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成为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宏观战略,进一步为传媒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让事业的归于事业,让产业的归于产业,分类管理是大势所趋,如果这一重大制度突破得以实现,这对于提振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及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记者:您如何看待传统媒体纷纷进驻移动互联网这一现象?

朱春阳:2012年,手机超过台式机,成为网民上网的第一通道,这标志着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成为网民生活方式的第一承载平台。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媒体跻身主渠道,挺进互联网是顺应传播业发展潮流的选择。作为传播主渠道的移动互联网,也是中国社会信息变动的第一现场,唯有到达这一现场,才能与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专业群体同场切磋,相互砥砺,共同进步。传统媒体如何把内容资源、采编团队的优势,延伸到移动互联网平台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两者的对接将会促动传统媒体巩固其既有优势,拓展平台建设,强化其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力;对于互联网媒体来说,通过资源整合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扭D其公信力相对匮缺、优质内容相对缺乏的局面。传统媒体纷纷进驻移动互联网将继续推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带来现有资源的整合重组、结构优化,进而为我国传媒集团的融合发展提供路径和经验。

【专家简介】

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第3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意见》,该文件要求在媒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呈现传播移动化与社交化、尊重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互联网普及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威胁,新媒体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在当今开放的环境下,媒体类型有所变化、优劣势明显,对现有的媒介格局提出巨大挑战,由传统媒体、新媒体及其因素所促成的媒介融合是大趋势,其出现及发展有其必然性: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大环境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宽松的政治环境给媒介融合带来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介融合的态势,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主观需求日益增涨,刺激媒介发展,推动媒介融合。经济利益、市场竞争、客户主观需求成为媒介融合的助推力之一;三是交通运输飞速发展,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不断提升,扩大了海内外、国内外交流,加强了中西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包容性,同时,媒介融合实践丰富,刺激着专家学者完善媒介融合理论的想法;四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发展态势趋好,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解决媒介融合所需要的技术问题,加快了媒介融合的速度。总体上讲,媒体发展壮大,其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更多是融合共生关系。只有多媒体间融合才能获得彼此共赢,为媒体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人们更多的精神需求,推动媒体传播事业发展。

二、校园媒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问题

由于信息需求多元化、社会媒体冲击等因素,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某一种媒介,而是要以变化的动态眼光,研究相对的特点。各种媒介的特点是在比较中产生,又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另外,原有的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几种媒体分开,完全不适合时展的需求,媒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旋律。

在校园内部、校园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媒体作为大学整个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媒体处于社会大融合的环境,必然脱离不了媒体融合的规律。与此同时,校园媒体隶属于大学系统,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高校校园媒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这类型的传统媒体是一种以一对多为主的分散式传播模式,立足于学校、学院的相关情况,通过传统媒体传输到学校、学院各个点,报道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多方面的工作,通过主动选择报道的事宜,来引导校园舆论环境,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加强学校、学院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于传统媒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所做出的报道具有正向性,肩负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然而,伴随着新媒体的扩大普及,传统媒体的滞后性、官方性、信息量少、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够等,弱化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是包括网络、自媒体等在内的新媒体。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状结构传播模式,因其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低成本性、融合性等,发挥着舆论引导、丰富校园生活、传播文明、弘扬文化等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多样性、娱乐性可通过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大学生对这些内容乐此不疲,过于沉溺于娱乐形式。同时,新媒体具有信息来源杂、安全性不够、风险不可控制的特点,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准确、不安全。大学生天生具备的质疑性思维方式、叛逆性价值等,倾向于质疑传统媒体所传播的积极正能量信息。多元的价值视角和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干扰了部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加大了思想转化难度,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信息的极度膨胀造成信息的低质化、碎片化、分散化,具有不确定性和离散性,多维的传播模式增加了控制信息源的难度。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表现出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是辅媒体,包括横幅、海报、宣传栏等。这种类型的媒体所占份额较小,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宣传内容粘贴到大学生的宿舍楼、饭堂、教室,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然而,由于户外媒体的成本大、受众面小、场地的限制、时效性等,导致户外媒体的影响远不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单一的户外媒体影响力微弱,更多地是充当辅的角色。

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校园媒体来实现,然而各自独立、自成一体、无法融合的传播格局和媒介形态,已无法适应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促使媒介各有所长,新的媒介形态产生,拓宽媒体创新和新闻创新的空间。因而,为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必须把媒介融合理念融入大学校园整w环境,提高大学校园媒体融合度。校园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一是融合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以往状态,转变意愿比较薄弱;二是媒介融合落实不到位,融合力度不够、缺乏一支成熟的专业队伍、媒介融合过程中往往出现同质化发展的现象、融合特色不明显、新媒体发展迅速,主体性不够、监管难度大。

三、提升媒介融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途径

媒介融合理念已深入社会大环境,大学生作为活跃、涉世不深的群体,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媒体融合是保证大学校园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是维护校园和谐环境的有效途径。

1、纳入媒介生态平衡观,增强媒介融合意识

正确认识媒介融合,是理性推动校园媒介融合的重要前提。现存在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偏差和误区,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新媒体出现后对大学生思维模式、话语体系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时,都与媒介环境和大学生自身需求相脱节。只有在理性认识媒体融合的前提下,才能积极应对及参与媒体融合。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4]校园媒体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正确处理媒介间关系,需尊重媒介生态平衡观为前提。伴随着新环境的变化,为维持媒介生态平衡,必须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断培养自身的媒介生态平衡意识。在媒介大融合的趋势下,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对传播规律和内涵的尊重,万变的是传播方法和技术的更新变化,以遵循传播规律。

2、提升校园媒介融合的方法

构筑以校园生活为基点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户外媒体相融合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致力于优化媒体组合。传统媒体必须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灵活等优势的基础上,冲破碎片化、浅表化的新媒体信息包围,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符合社会实际的高品质内容,集成和深加工社会、校园信息,凸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活跃、包容的心理特征,顺应信息快速扩散的时代潮流。发挥新媒体与大学生间的互动和联系的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媒体产品的生产、传播、接收和反馈中,使新媒体的发展贴近校园、贴近学生。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克制新媒体信息的过度泛滥、内容碎片化的问题。新媒体难以受到校园内部管理与控制,信息内容繁多且复杂,容易冲击校园内部所建立的信息结构。因而,官方媒体必须及时关注新媒体的动态,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范围。充分利用户外媒体的辅作用,简洁地、长时间地带给人们直观的感受。传统媒体官方色彩与新媒体开放互动特征、户外媒体辅相辅相成,避免同质化发展,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能够及时并充分获得多元价值和多样化的信息。总而言之,彰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户外媒体的辅力求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实现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加快媒介平台整合,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避免同质化融合,适合媒体自身特点的信息,丰富报道内容。

3、多管齐下,为媒介融合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一、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师生媒介素养

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是应对扑面而来信息的核心所在。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在于“说服”、“传递”信息能力,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鉴别”、“评价”、“引导”能力,让大学生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一支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悉大学生成长规律、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专业队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合理配置人员结构,拓宽实践和理论人才范围,加强校园媒体管理。充分发挥一线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着重培养媒介素养,提升媒介传播力;提升宣传部门等职能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相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加强媒介融合监管,突出媒介融合特色

媒介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媒介融合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新媒体技术发展,触及至校园的各个角落,易影响学生思想状况,必须加强信息监管,规范媒介融合行为。因而,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信息监管。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到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更多的是凸显大学特色。加深融合深度广度,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而不是简单相加、重复发送。适应校园新媒体环境,主动占I尚未成熟的校园新媒体阵地,把校园新媒体技术主动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阵地、舆论阵地、学习阵地。

第三、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推动媒介融合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引领大学生思想、协调大学生行为是育人的重要方面,媒介融合必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根据外部环境、知识结构、专业特点、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情况,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丰富媒介融合的外在形式、满足信息需求多元化、将人文关怀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跟时代,从而,使得媒介融合是更为深度、更为紧密。

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新媒体融合导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各行业领域在受到冲击和影响的同时,经营管理理念也在一定程度发生了转变,尤其是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在这样的局面下,与新兴媒体进行深度融合,是传统广播电视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传统媒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受众群体的不断流失,对生存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只有通过对新发展格局和新模式的不断探索,才能使传统媒体的优势得以继续保持,并在新媒体时代,能够有效提升竞争力。所以,与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1.传统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整合的必要性

随着移动网络及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移动终端和App也被大规模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不仅使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使受众的娱乐方式更为多元化。这造成了传统广播电视受众人群的不断流失,规模越来越小,同时也使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减小。目前,大众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和互联网,能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娱乐、新闻、消费资讯,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同时,借助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新媒体也受到大众的青睐,极具市场竞争力。因此,传统广播电视为了避免被市场所淘汰,必须对自身发展格局进行创新,使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通过新的技术和发展支撑,使广播电视行业能够获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1]通过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引入,积极针对广播电视行业目前日益凸现的劣势进行改进和优化,对节目传播内容、传播规划以及传播形式进行创新的同时还需要提高使节目内容传播的有效性,增强节目感染力,从而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资源附加值的全面性。同时,借助全新具有吸引力的节目内容的推出,使流失的受众能够重新关注节目,并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从而实现广播电视行业的全新发展。

2.传统广播电视劣势分析

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时,各类新技术的出现对各行业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中存在的不足日益凸显。由于受到自身传播模式、传播渠道以及管理理念等的影响,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已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发展的需求,对传统广播电视的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2.1技术落后

传统广播电视技术通常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方式,在拓展性和兼容性方面表现欠缺。在运行过程中,所采用的人工管理方式极容易导致系统运行受到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干扰,造成节目质量效果低下。同时,由于数字格式难以实现,节目内容无法通过网络连接的方式在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进行直接播放。

2.2功能单一、音质较差

传统广播电视节目还存在着功能单一、音质较差的问题,一旦传统广播电视系统设备出现故障或损坏,将直接影响节目播出效果和质量,因此传统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效果有效保证的难度相对较高。[2]

2.3安装程序复杂

由于传统系统设备维护和检修不便,极容易出现故障,不仅无法有效确保节目质量,而且系统设备配置程序烦琐复杂,需要严格按照功率和阻抗匹配原则进行相应的配置。如果出现设备故障,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检修维护具有一定难度。

2.4可管理性较差

由于受到专业的存储设备和播放设备的影响和限制,传统广播电视无法实现远程控制功能,需要由专人在特定的机房进行节目播放。而目前,不断发展的先进技术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无法做到这点进行有效管理。因此,传统广播电视节目播放的灵活性较差,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影响力。

3.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目前,新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媒体传播的多元化、互动性、时效性,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各种资讯的方式,同时也受到受众的青睐,逐渐成为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媒体传播形式。同时,在新媒体兴起的环境下,传统的新闻生产者、传播者和参与者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现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收集、编辑、等操作,成为各种新闻资讯传播中的一员,同时借助网络实现互动和交流,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的热情和参与度。因此,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不仅在经济效益方面受到冲击和影响,在话语权和存在感方面也逐渐被削弱,再加上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更加凸显,导致受众不断减少,对传统广播电视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改变目前消极发展的状态,需要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对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行研究和积极的摸索应用。[3]

4.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意义

4.1受众群体扩大

随着新媒体的盛行,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不仅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而且在节目内容创作等方面也陷入瓶颈期,需要从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加强对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研究,对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改革和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两者的有效融合,存在感削弱、受众流失以及发展困境和难题等得到有效解决。并且,传统的传播技术得以优化和改善,使节目播放质量和效果得到有效保证,并使传统广播电视节目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相较于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的编辑人员、主持人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应积极发挥自身特点,打造独特的个人和节目风格,进而借助融合发展的契机,吸引和不断扩大受众群体。

4.2时效性增强

与新媒体相较而言,传统广播电视在传播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时效性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同时,传播速度也受到影响。[4]因此,通过两者有效融合,能够极大地突破限制,使传统广播电视的时效性增强,一旦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能够充分发挥记者、采编人员的作用,实现现场实时报道的同时,通过持续跟踪采访等手段,使受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信息,并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清晰掌握。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提高受众群体的参与感。另外,传统广播电视应充分发挥其公信力较强的优势,确保完整、全面、具体的新闻信息的传播,避免错误的舆论导向的出现。使受众群体能够接收到公正、准确、具有时效性的信息内容,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传统广播电视的竞争力。

4.3效益高、成本低

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能够使传统媒体的传播和受众接收渠道得到有效拓展,使传播模式不再受以往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同时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传播成本有效降低,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促进。

5.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有效策略

5.1编辑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

为了有效促进两者的融合,对传统广播电视的专业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相关的采编人员和主持人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媒体传播需求,并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够进行积极培养和提高。其次,主持人的风格影响着受众群体的直观感觉,因此,需要对节目内容和主持风格进行积极创新,借助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的契机,对其多元化、互动性强、内容短小精悍等优势加强应用,制作出具有吸引力的节目内容,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5.2广播电视管理观念优化

在新媒体时代,两者的有效融合不仅对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对于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因此,需要深刻理解和重视有效融合的重要性,积极转变和优化管理观念,通过先进技术和传播模式的应用,使节目内容质量和效果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以及媒体发展要求,更好地满足受众群体精神文化多元化的需求。这就需要借助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传统的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对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有效摒弃,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并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媒体优势,突破发展瓶颈。针对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和优势,对具有个性、独特性的节目风格进行打造,加强节目内容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受众的参与热情。同时,利用互动交流环节,对受众群体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有效收集,对节目内容进行不断调整和创新,使受众满意度以及传统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范围,使广播电视行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得以实现。

5.3媒体内容创新

随着受众获取资讯的方式和渠道的不断丰富和多元化,人们对资讯的需要也越来越个性化。资讯分类越来越精细,资讯传播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定制化。所以,需要转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传统广播电视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以及传播内容通过有效融合进行创新和改进。[5]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受众信息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首先,准确了解和掌握受众需求,并实现节目内容与实际需求的智能匹配。其次,通过有效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线上互动平台进行构建,不仅使节目内容的互动性增强,也使传统广播电视舆论导向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借助自身优势,打造新颖、有深度、创新性强的节目内容,吸引受众群体的眼球,加强独家新闻直播或独播等形式的推送,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再者,还可以借助新技术,及时掌握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并作为新的创新思路,使节目内容的播放效果得到有效保证。

5.4公信力增强

公信力较强一直是传统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因此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对自身优势充分认识,在借助其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地使自身公信力增强,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传统广播电视的存在感和话语权。要确保自身可持续发展力,不断提高竞争实力,提高传播能力和影响力,才能够在行业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节目制作时,要注意与受众群体之间的互动,除满足受众群体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外,严格遵守传统媒体的职业操守,通过对新闻视角和题材的选择等,确保节目内容的全面性、真实性,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从而使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提高受众群体对节目内容的关注度。

5.5保障机制建立

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保障传统机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应对相应的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包括各种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机制、相关人员激励机制,以及各项业务内容的考核机制等,通过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借助新媒体平台,在融合发展中,积极促进广播电视媒体有效运营与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还需要通过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相关机制,进一步提高传统广播电视的竞争实力,并对相应的薪酬待遇和激励措施进行合理、科学设定,确保传统媒体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5.6云平台构建

在深度融合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和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采集、信息存储、内容播放等环节进行了全面优化。[6]通过推动传统电视媒体改革,进一步促进融合发展进程的深入;通过云平台技术的应用,新闻编辑制作流程的智能化得以实现,制作流程简化,节目内容的网络化转型目标得以实现。同时,通过网站接入的方式,受众能够利用手机App等从更多的渠道及时获得节目内容,充分满足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对传统的空间、时间限制进行有效突破,使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模式得到全面改革和发展。

媒体融合意见范文第5篇

一、传播思维的转变:新型生态格局“互联网+电影” 

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纳入国家战略体系,系统概括了以互联网为依托平台的新型技术经济范式——web3.0产业模态。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一方面是大数据、IP、多屏互动融入到电影行业中,另一方面是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带来的低成本、高效、便捷,致使中国电影生态、格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数字3.0时代以前,国产电影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进行的诸如口碑营销、话题营销,早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2013年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网上掀起了全民致青春的口号,良好的口碑推广引起了电影观众的共鸣。进人数字3.0时代,传播思维的转变要求在多元化的新型生态格局中,把电影看作是产品来进行所有的推广活动,传统电影产业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进行自我变革。去年的几部国产电影《煎饼侠》《夏洛特的烦恼》票房大卖,就是“互联网+电影宣传”的成功案例,是传统电影与互联网的充分合作。以《煎饼侠》为例,一是在《屌丝男士4》中推荐,剧中不仅有植入段子还有植入影片宣传广告;二是接地气的自带话题的宣传互动,通过制造热门话题引发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大量转发和网友互动;三是H5小游戏和小动画,围绕电影主题曲、北京沙尘暴、母亲节等事件制作小游戏和动画。其上映前后所做的宣传都无疑是“互联网+电影”的成功案例,新媒体的营销思路即使没有改变传统电影的发行渠道,但却推动了传播思维的转变,进而实现电影生产的自我变革。 

传播理念的转变还应是电影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培育新的电影产品和新的电影业态。以电影引入IP资源进行的全产业链运营,IP资源同时带来了围绕核心创意进行的玩具等衍生品、网络游戏、手游游戏开发等的一系列商业运营模式。国外电影《魔兽》和《愤怒的小鸟》是电影与游戏联动获得成功的最好案例。 

现如今,数字3.0时代的以大数据支撑以及庞大的上网基数,也为电影的宣传造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电影宣传速度变得更快捷、宣传范围变得更广阔、效果变得更为优质。 

二、传播模式的转变:从产品到用户 

传统的电影,从前期的剧本策划到中期拍攝再到后期发行,大多时候都只是一个封闭的过程,电影直到最后才被作为一个产品被推销出去。其实,电影营销不是电影制作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它是贯穿于始终,渗透于各个方面。在早期的剧本策划期,电影营销就要介入,转变传播模式,从用户的体验出发,利用大数据等方式进行前期调研,进而锁定目标受众,有意识的通过市场细分和定为原则来进行电影营销。《小时代》系列、《何以笙箫默》《寻龙诀》这些影片都通过精准的定位吸引了目标受众,收获了优异的票房成绩。 

中期的电影拍摄,也要考虑到用户的感受,参考国外电视剧的边写边拍边制作的模式,拍摄过程利用互联网广泛参考受众的意见,增加互动,增强传播效果。进人数字3.0时代,互联网融进电影行业,大量新媒体的介入,让信息变得更为透明,受众可以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知道电影的最新信息。例如《煎饼侠》在拍摄之中,大鹏提前透露少量拍摄花絮,并通过微博和网友进行互动,不仅增强了与网友的黏性,还可以在互动中找到更能迎合受众需求的兴奋点,为电影增添更加合适的内容。 

后期的电影发行和放映要取得成绩,一方面要针对用户选择正确的播放档期,档期的选择要参考电影的定位、类型以及参演的明星,暑期档、贺岁档自不用说,大多为大制作+明星效应的影片,而在非热门档期巧取票房的例子也不乏存在,但这些大多以中小成本的电影为主。如电影《观音山》取在《洛杉矶之战》的前两周上映,就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另一方面可针对受众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以达到更为明确的宣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粉丝对明星的忠诚度的粉丝营销,利用的粉丝的力量来强化营销信息,扩大营销覆盖面。靠粉丝在营销中的助力传播,进而拉动更多的非粉丝观众观影。在电影《夏洛特烦恼》的宣传中,自来水(网络术语,意为免费发帖的网友)展示了其强大的实力,上映初期,经过自来水们在自媒体上的口碑称赞,再加上多位大V在微博上的传播,从上映第三天起,《夏洛特烦恼》排片和票房都稳步上升,多次拿下日票房冠军。 

因此,可以说当前的“互联网+”改变了国产电影的运营模式,使得电影的营销必须时刻以用户为中心,采取“客户驱动模式”。 

三、传播渠道的转变:多屏融合互动 

传播渠道即媒介,传统电影的传播渠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以单项传播方式为主。在数字3.0时代,多元化的“互联网+”生态圈的形成是以智能电视、PC、手机、平板电脑、SmartTV等多屏互动为传播渠道的。多屏融合就是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实现数字内容的共享、跨屏、连续观看及互操作功能。以往的电影营销只能被称作是“+互联网”的营销,利用互联网媒体中的综合网站、专业电影网站、视频网站、社区网站、博客与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等进行的广告推送营销、话题营销。这让互联网电影营销成为中国电影的最主要的营销手段之一。而现如今的电影营销必须迎合传播渠道的变化,以多屏融合互动为基础,才能在众多的电影竞争中脱颖而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让电影营销开始依托APP平台、手机报、微信等特定的移动终端为传播媒介进行。前几年的电影《101次求婚》《富春山居图》运用了微信营销的手法,而现在的电影片方更是通过建立公众平台、朋友圈的病毒式传播来与受众进行互动,保持电影的热度。然而,在多屏互动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还不应仅仅是对电影发行方面的多屏传播,还应该体现在电影的选题策划上的多屏融合意识。《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就是在精准的综艺节目基础定位、“粉丝营销”、巧妙的渠道推广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影”“视”互动融合的成功范例。因此,多屏融合互动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纵向、横向的深层次融合。 

四、传播反馈的转变:“大数据”助力双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