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科技园区功能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大大拉近了科研与市场之间的距离,科技人员可以亲自到生产第一线了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从而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具体体现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功能上:一是试验效应。通过在园区内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进行试验示范,摸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模式,找出成果转化的限制因素,从而总结出适合当地条件的行之有效的高新技术转化运行机制。二是示范推广效应。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一旦获得成功,农民看到了效益,就会争相采用,从而起到了不推自广的作用。三是培训教育效应。通过示范、参观博览、现场培训造就一批具有一定科学水平、了解市场信息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从而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的构想

1、搞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搞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注重超前性、示范性和先导性,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贪大求洋,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农业高新技术的成熟度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高度出发,制定不同地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规划。作为科技园区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突破,避免雷同重复建设。一是在园区摆放上,要选择一些农业科技力量雄厚,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好,有独创性技术新成果的地区,作为农业科技园的选项区,发挥区域优势,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二是研究的方向应体现超前性和示范推广性,在技术水平和生产适用的两个方面为21世纪农业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

2、明确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科技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带动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指导农村和农业工作。因此,在建园方向上,要按照“农科教、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园模式。在指导思想上,要以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先导,以“高效益”作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前提,以示范、创新和技术辐射为纽带,牢固树立农业科技园为实现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建设持续发展服务的思想。要注重农业科技园建设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开拓市场结合,与壮大龙头企业结合,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结合,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多样化需求。要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项目。

3、选择高效的农业项目。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高效的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从科技园区达到高效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在选择项目上必须面向市场,选择高效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一是选市场潜力大,技术成熟,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二是选经过专家论证,且经过中试进入产业化推广的项目。除此之外,首先还要考虑投资的项目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有市场需求和消费。其次,要考虑该项目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和生态条件,第三要考虑产品开发前景,必须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市场预测分析,以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可行性;大中农场

中图分类号 F32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19-01

大中农场位于大丰市东南部,毗邻国家麋鹿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8 200 hm2,其中耕地面积5 066.67 hm2,水面533.33 hm2,林地866.67 hm2;土壤质地砂壤—轻壤,有机质含量1.22%,年平均气温14.3 ℃,无霜期216 d,年降雨量1 045 mm。主要从事水稻、麦子、瓜果蔬菜等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以及无公害畜禽规模化养殖。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精神,大中农场规划于2015年前,基本建成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园区基本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技术服务网络健全,运行机制基本完善。

1 基础设施完善

农场实现条田化管理,沟河配套,灌排分开,“五纵九横”的灌排河道健全完善。一级提水总站3座,小型泵站17座,灌溉干河25 km,灌溉支渠70 km,灌溉农渠650 km,其中防渗支渠25 km,防渗农渠100 km,灌溉保证率达95%以上;农机总动力2.5万kW,各种农具400余套,稻麦生产机械化率100%。农场加大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建设力度,现代农业科技园已初具规模。

2 农业资源丰富

园区中心规划400 hm2,远离城镇,没有工业和生活污染。一是水质、土壤、空气洁净无污染,达优良等级,符合生态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要求。二是淡水资源丰富,用于灌溉的水资源由通榆河引至王港河、疆界河,再由提水总站抽至场内灌溉干河,通过二级提水用于灌溉。三是防风林建设好,植树绿化比例高,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

3 人力资源雄厚

全场现有总人口近4 000人,在职2 0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126名,其职称中高级15名、中级36名、初级43名。中心农科所建成后,依托公共科技平台,对外服务场所达到500 m2,有实验室12间,涉及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土肥、气象等领域,培训场所面积200 m2,可同时接待200人培训。

4 农业生产状况

大中农场以稻、麦生产为主,年产水稻4万t、大麦及小麦3.5万t、杂交制种稻0.3万t,年生产销售稻、麦良种1.5万t。2009年开始,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的西瓜、马铃薯、葡萄等瓜果种植已初具规模,高效设施农业优势凸显。

5 “四新”应用情况

农场年引进稻、麦新品种20个以上、新技术5个以上,年推广新品种5个以上,新技术3个以上。农场主推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小麦“精种、扩行、降苗、调肥、保健”十字栽培技术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正向系统内及周边地区推广。

6 组织机构健全

科技示范园建设得到了省主管部门和地方科技局、农委等支持,成立大中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分别由集团公司董事长和分管领导担任,成立园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的项目管理资金投放、硬件建设等具体工作,制订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职责权限,做到有规可限,有章可循,保障规化的落实。研发机构为江苏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农业科技中心。产学研合作单位为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江苏省种子站。

7 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经济效益。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使用,特别是以大田农作物种植示范区、设施农业示范区、苗木花卉示范区“三大载体”为建设内容的核心区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区域现代农业迅速成长,提高示范区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通过现代生态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产业园、特色园的建设,将带动沿海主导产业的领先发展,全面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区域内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增效、企业增收,从而为沿海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三是生态效益。科技园建设遵循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倡导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理念,建立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优质安全农产品产、加、销体系,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高效化生产为前提,以创造良性生态环境为目标,最终实现农业持续高效发展[1-4]。在建设过程中,同时对农业环境的综合整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终建成生产持续发展、生态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示范区。

8 参考文献

[1] 王延春.我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326.

[2] 何艳桃.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09-2812.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一、百色市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20*年,百色市生产总值完成349.42亿元,增长15.4%;财政收入达50.*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752元,增长23.4%;农民人均纯收入2465元,增长16.8%。在各级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百色市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为百色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以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努力打造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全力推进全市农业科技发展

*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部等国家六部委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是*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全年盛产粮食、蔬菜、芒果、香蕉、甘蔗等作物,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可大面积种植反季节水果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全国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中国“芒果之乡”、全国“双高”糖料和超级稻生产基地、西南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年国家科技部、*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部区会商”制度,把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列为“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合作基地”。20*年12月,科技部授予*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百色市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具备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培训、推广、交流和服务等多种功能区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成为了面向亚热带、面向东盟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以铝工业基地为平台,全力打造百色市特色工业体系

按照*区党委、政府做出的把百色建成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近年来,百色市全力打造中国生态铝工业基地,实施千亿铝产业工程。围绕铝电、矿电、煤电、林纸结合的工业发展路子,以技术支持产品创新为核心,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来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技术集成和攻关研究,解决电解铝生产和铝材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问题,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目前,全市氧化铝产能90万吨,电解铝产能40万吨,铝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近四分之一,铝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三)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夯实科技进步基础

百色市政府20*年制定了《百色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按市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额度来安排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设立科技经费专户,由财政部门和科技部门统一管理。20*年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预算数额达925万元,目前已全部到位,比20*年的50万元增加875万元,提高17.5倍。

(四)“以人为本”,全力推进全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

百色市科技工作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公共安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开展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几年来,全市下达社会发展科技项目138项,其中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

(五)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新成果

20*年以来,在科技部、外交部的支持下,百色市先后举办了5期“亚热带果树栽培技术国际培训班”、1次“中国*百色亚热带现代农业技术研讨会”、2次“中国—东盟亚热带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百色)论坛”,共有130名东盟国家政府农业官员、专家学者参加活动。与东盟10国、日本、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20*年12月,百色市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被科技部授予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科技部在*设立的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二、考察百色企业基本情况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百色市铝、锰等重点产业的3家企业,听取企业情况介绍,了解企业和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今年金融危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百色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百色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年12月。是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和铝土矿资源,专业从事铝工业产品开发、生产的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企业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百色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企业旨在以建设氧化铝、电解铝、以及铝的深加工产品为目标,逐步形成铝工业产品的综合生产加工能力,成为具有联合生产能力的现代铝工业企业。

(二)*信发铝电有限公司

*信发铝电有限公司是山东信发铝电集团为实现全球化发展战略在百色市靖西县建设的一家大型集团化企业。公司创建于2006年,投资168亿元,职工6000余人,是一家集发电、供热、氧化铝、电解铝、碳素、铝塑扳、合金棒、汽车轮毂、铝扳、带、箔、铝深加工等产业链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首期完成总装机容量3×155兆瓦,年发电能力30亿千瓦时,供热460万吨,年产电解铝16万吨,氧化铝160万吨,碳素20万吨,铝塑扳年产144万平方米,合金棒年产20万吨,汽车轮毂年产200万套,铝扳、带、箔6万吨。预计实现利税50亿元。公司积极推进集团化战略,充分围绕“热、电、铝、板、块、粉、加工”七大产业做文章,走热电联产,铝电联营,铝粉配套,汽板结合,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自身热能资源优势,形成热电平衡、铝电双赢的最佳产业模式,该产业模式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铝行业的最佳生产模式之一。

(三)*靖西县一洲锰业有限公司

*靖西县一洲锰业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锰产品的企业。公司依托*丰富的锰矿资源和能源优势,投资2.6亿元,是集科、工、贸及采矿于一体的大型高新技术型民营企业,现有员工8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8人。占地23万余平方米,年销售收入5亿元,拥有四条电解二氧化锰生产线,年产电解二氧化锰3万吨,主要产品有电解金属锰、无汞碱性电池专用电解二氧化锰、普通碳锌电池用电解二氧化锰、锰酸锂制造用电解二氧化锰、天然放电锰粉。从20*年开始,公司又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拟建年产3万吨的电解金属锰生产线,一期1万吨的电解金属锰生产线于已于20*年8月份正式投产。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公司拥有三个自主开采的矿区,锰矿石储量1000万吨,可满足企业60年生产需要,为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通过座谈和考察,调研组了解了百色市科技工作和企业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百色市科技发展不够均衡,石山区县份仍比较滞后。构造申报项目能力还比较弱,工业科技项目还比较少。企业构建研究开发项目意识不强,对科技项目申报信息了解不够。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对科技信息的掌握不对称,有待进一步引导。

(二)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百色还是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科技经费投入不多。此外,由于各市、各县(区)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实行不一致,存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不规范,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

(三)科技人才奇缺,产业管理人才缺乏,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百色全市每万人口中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仅为158人,比全国和*平均分别少84人和7人。“十五”以来,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人才流入量每年以4.36%的速度递减,而人才流出量每年以7.83%的速度递增;二是市属科研院所流出的人才具有高职称的占62.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70.8%,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而流入的大部分都是大中专毕业生;三是全市大专以上毕业生回百色与招生回率仅为20.4%。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还不够强,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人才、技术缺乏,产品研发链不长。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研发加工人才缺乏,产学研结合尚待加强,企业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合作不紧密,企业的技术开发普遍极为薄弱,无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加工业担当快速发展的重任。

(五)铝产业发展速度较慢,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发挥。目前,百色市铝产业的铝电解和铝深加工薄弱,产业链不配套,发展滞后。预计20*年底,百色市氧化铝产能将达500万吨,电解铝产能73万吨,而铝加工产能仅15万吨。三大氧化铝企业已建成,但电解铝没得到配套发展,只能成为原材料的供应商。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限制,产品单一,高附加值铝加工产品产量极少,与需求差距甚大,向制造业延伸等尚待加强。此外,由于电价高、产品价格下跌、交通运输滞后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也影响了铝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六)铝、锰工业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在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中,排污多、耗电大,环境保护和节能任务越来越沉重。锰矿的采、选、冶都是重要的污染源,在发展锰业的同时如何抓好环保治污工作,是关系到锰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影响铝产业发展。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构成负面影响。随着全球股市的重挫,国内金属市场也深受拖累,国内铝价下跌。我国铝产业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领域,生产经营在一定时期内陷入困境,行业亏损严重。据统计,1-8月份,国内电解铝产量893万吨,同比增长11%,电解铝消费量849万吨,同比增长8%,产量增长超过需求增长3个百分点。根据统计,1-8月份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925亿元,同比下降3.7%,氧化铝和电解铝在内的铝冶炼行业利润下降了41.8%。期货交易铜铝金属相应跌至*年底以来的低点。如铝锭今年最高峰价格是2万元/吨,而当前跌至13800元/吨左右。国内10月底价格在13500-14000元/吨区间。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当前铝型材产业将进入调整期,小型加工企业将无法承受铝锭价格波动与市场需求减少的压力而不得不停产或倒闭,大中型企业将凭借品牌与资本优势,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调研组在考察期间看见铝厂大片堆积在厂区内的待售铝锭,深刻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给铝生产企业带来的压力。

四、对策和建议

针对百色市科技工作、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情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科技管理和服务工作。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技术需求的采集工作,帮助企业收集科技信息,协助企业构造科技开发项目。围绕加速发展铝产业,下大力气打造*千亿元铝产业工程目标,特别是加强铝加工这一薄弱环节,为百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扩大对外交流,拓展科技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区内、国内和境外高校、科研院所等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以有色金属等资源型重点产业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线,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合作攻关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制定实施引进人才、留用人才政策。加强企业和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人才,依靠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留住人才,要从人才引进、科技投入、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适合百色发展的相应政策,扶持铝等重点产业的发展。

(四)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铝、锰产业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与应用,重点解决铝材深加工关键技术难题,研发铝工业下游产品,进一步形成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集群。根据铝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可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节能降耗和减排环保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铝材产品品质。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1.1积极组织实施“1115”工程和特色农业“333”工程

近年来,高淳县积极组织实施“1115”工程和特色农业“333”工程,重点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高标准粮田建设,主要集中在两湖圩区、沿湖丘陵和太湖流域。二是以发展特色水产和蘑菇、茶叶、早园竹为中心。三是积极发展“水稻+N”新型种植模式,如“水稻+马铃薯”、“水稻+芹菜+小青菜”等。

1.2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高淳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在特种水产方面,全县螃蟹生态养殖规模达1.5万hm2,建成了1个国家级标准化河蟹生态养殖基地和千亩蟹苗繁殖基地、6个万亩生态养殖基地。在食用菌业方面,全县共有食用菌生产基地38个。在设施蔬菜方面,全县共有10多个大规模的钢架大棚蔬菜基地。在经济林果方面,全县建成了棚架梨、有机茶、早园竹、葡萄、蓝莓、苗圃等20多个规模经济林果基地,实现了四季有绿色、四季有果实、四季有收益。在畜禽养殖方面,全县建成年出栏3千头规模猪场9个。

1.3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取得新进展

一是建成一批规模生产基地,如桠溪镇桠溪村钢架大棚蔬菜及固城镇花庙村、曙光村、九龙村大棚芦笋基地等;二是设施档次高,新建大棚全部采用8332钢架大棚,芦笋基地全部配套滴灌设施,防灾抗灾能力增强,菇房建设向永久性和工厂化发展,提高了设施利用率;三是基地特色鲜明,主导品种突出,如固城镇几个芦笋基地“一园一品”,生产、销售优势明显:渭凤基地以茄果类为主,桠溪基地以草莓、西瓜为主。

2服务农业水平不断提高

2.1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高淳连续多年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致福工程”培训等三项省级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组织实施水产、食用菌、畜禽、粮油4项省级科技入户工程和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开展了麦、油田间配方施肥试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农业信息服务和宣传力度,为广大农户免费提供科技、致富信息。1.3.2加大了动植物病虫防控力度全力组织开展畜禽春秋季集中防疫行动,实现了“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流行”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全县猪瘟免疫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数、家畜W病猪免疫数、家禽禽流感免疫数,免疫覆盖全部达100%;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整体战。

2.2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

一是严把水产品质量安全关。坚持以科学方式养殖和管理,加强水产品市场巡查和投入品监管,确保全县水产品质量和螃蟹品牌安全。二是加强蔬菜产地检测。每年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超6万个样。三是做好“三品”认证和农业标准化建设。2012年完成武家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的12个农产品申报工作,有6家企业通过产地检查,10个无公害农产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进行复查换证;两个农产品获省名牌农产品,1个农产品获市名牌农产品称号;组织申报省、市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区各1个,省级地方标准4个,市级地方标准1个。

2.3休闲观光农业打造舒适之旅

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休闲农业景点、休闲农业观光线路和休闲农产品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桠溪生态之旅”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二是重点打造了大山、桥李、瑶宕、高墩农家乐村,推出以农家美食为主体,休闲和农事相结合的农家乐休闲观光游项目;三是积极组织参与油菜花节、荷花节、螃蟹节和年货文化旅游节;四是积极创建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

3高淳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主要举措

3.1加快新型种植制度推进步伐

加快以稳粮增效为核心的新型种植制度推进步伐,组织实施“水稻+N”示范工程项目,重点推广“水稻+马铃薯”、“水稻+莴笋(西瓜)”、“水稻+芽芹+小青菜”、“水稻+蟹苗”、“水稻+小龙虾”模式。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引进优质高产粮食新品种示范种植,重点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3.2加大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力度

以实施“1115”工程和特色农业“333”工程为契机,特种水产养殖、食用菌、茶叶、早园竹为重点发展项目,全县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有新的突破。

3.3做强现代农业园区

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化水平,全面展示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制订、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办法,促进现代农业园提档升级;先后建成了龙墩湖现代农业科技园、武家嘴农业科技园等20个具有产业特色的县级现代农业园区。

3.4拓展招商领域,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规模基地为平台,重点拓展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内的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影响力大、效益高的农业招商项目;同时,集聚项目资金,实行多元投入,引进和培育一批从事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化开发的农业龙头企业,突出抓好台湾农民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入驻,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3.5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充分发挥全县优美的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品牌资源,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力打造“生态休闲”的农业旅游品牌;在不断完善现有农业旅游景点服务、接待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游子山森林公园,组织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申报工作;开展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桠溪镇蓝溪村、东坝镇红松村争创“江苏省休闲农业观光示范村”活动。

3.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成效;建议;青海循化

自2006年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以来,循化县县委、县政府和省、地科技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现已形成政府推动,部门配合,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作用,农民群众积极欢迎的良好局面。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行,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一定作用,也为在新形势下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人员潜能作了有益的尝试。

1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现状

(1)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是解决循化县农村科技服务不到位,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措施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科技、财政、人事、农、林、牧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在学习借鉴外地实行科技特派员做法的基础上,调研报请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循化县实行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循化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循化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为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2)选派好科技特派员,是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工作开展的效果。首先根据循化县农业、畜牧、林业等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实践经验的农业技术人员作为下派人选,让他们与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直接见面,实行双向选择。几年来,从农、林、牧等部门中先后选定了20名科技特派员。在实际工作中,定期召开科技特派员工作座谈会,听取科技特派员的意见、建议和工作汇报,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同时,要求每个科技特派员每年有详细的项目工作计划、服务内容和工作目标,并签定协议书和服务合同,使特派员工作从一开始步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全年跟踪督查、指导服务工作,年底对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根据项目实施和收益户的评价情况兑现项目经费,形成了以制度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机制,调动了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也确保了服务项目的成功实施。

2基本成效

(1)通过实行“基地+科技特派员+农户”、“协会+科技特派员+农户”、“示范园区+科技特派员+农户”等模式,创建了科技示范基地,并利用科技示范基地、示范点、示范园区等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了服务。科技特派员按照项目的要求引进先进的实用技术、优良品种,给项目收益户做示范,发挥带动作用,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己建成并发挥作用的循化县核桃矮化密植示范基地及生产基地、整村推进育肥基地、循化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循化县花卉苗木繁育基地等已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2)为满足农户对科技的渴求,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采取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入户面授、集中培训等形式,把科技渗透到项目收益村、社、户,使收益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培育和造就了乡土科技人才、养殖能手和种养专业大户。

(3)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以创建利益共同体、实行双向选择、典型示范、推广普及便捷化为运作方式,解决了农村科技服务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难、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实现了特派员及农户的“双赢”。2年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3今后工作建议

(1)认真贯彻省、地科技部门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文件精神,借鉴兄弟县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围绕循化县建设黄河上游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1]。

(2)重视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工作。实行“以项目带培训、走出去培训”的方式,培训选定的所有科技特派员,提高科技特派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服务的水平和质量[2]。

(3)宣传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的成绩,并组织专家认定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的科技成果,同时继续优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环境,完善已出台的优惠政策,为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搭建平台,营造环境[3]。

(4)继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除积极向省、地科技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以外,争取县财政给予必要的工作经费,并按照循化县已出台的《循化县农业科技人员科技承包实施农业科技项目的办法》规定,将从省上争取的农业推广项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纳入实行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的范围,拓宽科技特派员服务的领域、资金来源[4]。

4参考文献

[1] 贾钢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现状及释困路径研究——以陕西为例[j].理论导刊,2010(3):75-77.

[2] 邱飞章.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新农村,201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