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范文第1篇

第一,不落窠臼

该书首次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这些市场之间波动传导的时间、传导的强度等。作者认为,给某个金融市场一个冲击(波动),会传导给其它的金融市场,但金融市场波动的传导均存在一定的时滞。其他学者虽然也曾分析过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但被考察的对象主要是股票市场,包括中国的股票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未曾涉及,该书在金融市场风险传导的研究范围上有所突破。另外,在实证分析的方法上,作者尝试了VECM模型和GARCH模型,不仅探究了我国金融市场内部、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还检验了金融市场内部的联动关系,在实证研究的方法上可谓是一种创新。

第二,多视角研究

该书从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和基于完全自由化的角度探寻了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探讨了金融风险传导的路径和载体。在以往分析金融危机传导的相关文献中,多是从金融危机的传导渠道进行研究,如金融渠道、贸易渠道、政治渠道等;而该书则从风险传导的路径和载体角度进行研究,亦即金融风险通过何种路径、借助何种载体进行传导,从而对金融风险何时传导、以何种方式传导、传导的方向、传导的结果等整个传导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抽象出其一般原理,汇总其传导机制,并对金融风险的研究提供了新视野。作者认为,金融风险产生后会在金融体系内部进行传导,所以防止金融风险的传导就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然而,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危机的爆发将更加频繁。因此,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还要时刻提防金融创新、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新风险。美国次债危机的本质就是金融创新过度及滥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结果。

第三,严谨、可靠

该书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既体现了规范研究的严谨,又彰显了实证研究的可靠。在理论方法上,该书运用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理论、货币主义学派的金融脆弱性理论及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剖析了金融风险的成因;运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及波动传导等传导理论阐释金融风险的传导;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解释了金融市场上的从众心理、羊群效应;运用混沌理论论证了金融市场中初始条件的很小差异产生出最终现象的极大不同:运用金融自由化理论诠释金融自由化增加了风险传导的概率。在实证分析上,该书运用描述性统计。参数估计(F检验、t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Johanson协整检验及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来验证风险传导理论及其相关的结论。采用了大量的数据和模型,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相关图表90多个,中,外参考文献112项。尤其是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股市的影响,并将美国房地产市场作为风险源、提供次级债贷款的银行作为风险传导源进行剖析,提高了该书的普适性及时效性。

第四,结合实际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 复杂系统 正效应 负反馈 影响因素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和规模都有较大的提高,特别自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资本流入大幅增加。国际资本流动主要采取国际直接投资(FDI)和国际证券投资(FPI)的方式。不同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动,会对接受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我国FPI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FDI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渠道。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和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大背景下,在引进和运用FDI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达到促进本国经济更快发展的作用,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FDI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综述

从总体上看,目前学术界对FDI与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分析方面,其研究都并不充分。这些研究成果要么过分强调国际资本流动的福利效应,而不考虑东道国的发展阶段特征;要么只强调FDI短期的作用,而忽视长期资本流动的作用。很少综合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这些结果大相径庭的研究成果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测度方法和统计模型的差异,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实证分析中采用资本帐户自由化指标或国际金融一体化等单一或者少数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对经济增长进行线性回归。实际上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系统,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混沌态,普通的线性回归由于考虑要素的不全面性导致了研究结果的迥异,因此从多因素、多视角研究FDI的经济增长效应问题成为大势所趋。

FDI的经济增长效应与复杂系统

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不确定性表明FDI并不是作为一股独立的力量对东道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其常常与引起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联系交织在一起,情况不同导致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增长的正效应。国际资本的趋利性与东道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引进外资目标相互冲突说明FDI的经济增长效应依赖于一定的条件。FDI的经济增长效应属于典型的复杂系统,影响因素繁多;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不仅有从属关系,而且有先后顺序、演化等关联,由于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增强,FDI对经济增长效应呈现较复杂结构,关系复杂,同时具有突现性、非线性和动态性。

复杂系统视角下FDI的经济增长机理

对东道国来说,FDI只是一个潜在的经济增长促进因素,它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依赖于许多因素。利用复杂系统理论对FDI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研究,就是强调用整体论和还原论相结合的方法去分析FDI的经济增长效应这一复杂系统,按照复杂系统理论要求对其存在、运动、发展的机理,作出超越矛盾二元结构简单思维的立体理解。笔者在研究中利用复杂系统理论来对FDI的经济增长效应阐述,试图解释FDI经济增长效应的运行机理。

(一)FDI视角下经济增长效应系统构建

FDI 对东道国资本形成的促进作用是受到许多因素制约的。除了FDI 的不同形式会对资本形成有不同的效应之外,东道国的发展阶段不同从 FDI 获得的正负效应也会不同;FDI 的资金来源不同也对东道国的资本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动机的 FDI 也会产生不同的资本形成效应,间接影响经济增长。

1.FDI的经济增长效应系统的内部要素分析。FDI的经济增长效应系统的内部要素首要的应是FDI的构成,资金、技术及生产资料、知识等,不同的FDI构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也不同,内部要素还包括:

系统中FDI 的方式。首先,FDI 对东道国资本存量增加的幅度取决于 FDI 的方式。FDI 作用于对东道国国内资本形成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绿地投资形式。即在东道国建立新企业,FDI可以直接扩大东道国的投资规模,增加东道国的经济总量;二是并购模式。FDI通过跨国并购东道国的企业,激活东道国的资本存量,但不增加资本总量;三是利润再投资。FDI在东道国获得利润后再投资。连续的投资和绿地投资都可以促进东道国国内资本存量的增加,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

系统中FDI 的资金来源。FDI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对东道国资本形成的作用不同。一般来说,FDI资金来源有以下五个方面:跨国公司内部、利润再投资、东道国金融市场、投资国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跨国公司内部资金、投资国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募来的资金直接增加东道国的经济总量,利润在投资和东道国金融市场却不直接增加经济总量,但是可以激活东道国储蓄来间接作用于经济。

系统中FDI 的投资动机。如果FDI是跨境投机性资本流动,那其对宏观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会显著提高SCF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而国内基准利率上升及本币升值都会引致投机性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程度的回调效应。如果FDI是长期生产性项目投资,则会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实现利润最大化。

2.FDI的经济增长效应系统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具有趋利性的FDI并不能自动地产生经济增长效应,它需要东道国具备相应的对国际资本吸收、消化和利用的能力和条件。FDI所产生的技术扩散(包括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能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但这种效应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东道国的学习、吸收能力,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东道国人力资本的开发状况。

FDI在东道国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还与东道国的工业发展阶段、劳动力的熟练程度、技术水平、产业和外资政策及需求变化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利用关联效应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受制于技术的吸收能力、技术发展与再创新的能力程度。实践证明,越是实现结构进步和产业重组成功的国家,越容易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由此形成了FDI与东道国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这也表明,东道国生产要素与FDI带来的生产要素的有效融合,可以使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最大限度的正效应。

(二)FDI视角下经济增长系统运行机理分析

FDI一直被认为是对东道国经济增长贡献最直接方式,是因为FDI不单是资本流动,而是包括资本、技术、知识的总体转移,FDI视角下经济增长系统运行机理如图1所示。

1.FDI带动资本集聚和增值效应。绿地投资模式直接扩大投资规模;并购方式或者追加新投资方式能盘活东道国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东道国投资规模。选择FDI方式的东道国与外国投资者一般在投资前就明确了投资项目,而且双方的投资项目多为生产性项目,这种项目带来的资本聚集更为明显。FDI 对资本形成的直接效应是弥补了东道国的储蓄缺口,并不一定对长期的资本形成和供给起到稳定的作用,但会提高东道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虽然从长期来看其流出量要大于其流入量,但东道国不仅可以提高投资企业的生产率从而获得直接收益,更为重要的是FDI对同一部门的其他企业或其他部门企业的生产率产生影响,从而获得间接的效应,这种间接效应通常称为溢出效应。因此,FDI 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间接效应上,FDI 的进入使得东道国经济不仅出现量的增长,而且有可能出现质的变革。另外,由于东道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而提高了其区位优势,会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并使流入额大于利润流出额,从而会表现为正效应。

2.FDI带动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FDI带动经济增长还体现在机器、设备等技术性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以及技术培训、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技能的转移。还伴随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的引进等,这些生产要素的引进自然有利于提高东道国资本产出率。技术溢出效应是先进技术的引领者对其他国家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起到的积极影响。尤其是FDI进入高壁垒产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竞争压力的增强和有关示范效应能够促使当地企业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使东道国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外国公司与当地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上相互竞争时,当地公司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会增加研发经费,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率的提高是成就了一种“广义”的技术进步。技术溢出是一种正的外部效应,但不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本身内部获得的利益。

3.FDI带动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提升效应。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视角考察,FDI进入后主要形成对资本形成的作用机制和劳动力转移机制,技术积累和技术进步机制,产业结构优化机制,从而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FDI通过训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提高东道国人力资源数量、质量。为了使其技术、设备能够有效运转和经营方针能有效贯彻,跨国公司就必须在东道国培养掌握其经营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

4.FDI带动产业优化整合效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后进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FDI可带来产业部类内的调整,即由低生产率、劳动密集(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向高生产率、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由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或服务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或服务的升级。另外FDI可提升东道国消费层次,引发国内相关产业的投资。但是,这些正的效应是一种理论上的预期,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能不出现这些效应,甚至可能产生负的效应。这些负效应表现为: FDI通过在东道国金融市场借款,会挤占原本东道国企业可利用的储蓄,从而使得受到信贷约束的东道国企业在本国金融市场融资的更加困难。从长期来看,跨国公司进行 FDI 获得利润的回流量要大于投资的流入量,从而造成对东道国投资的“挤出”效应。跨国企业挤占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造成国内企业减产或者破产,投资萎缩。大量地利用 FDI 对国内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

结论

近年来,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FDI在我国的经济效益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复杂系统视角多方位、多视角考虑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负效应,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中,提高自我资本形成能力,控制国际资本的规模,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充分有效地监控国际资本的流向和流量,合理高效地利用FDI,才会逐步减少对国际资本的依附保持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M Chinn,H Ito. Current Account Balances,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s: Assaying the World Saving Glu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7(6)

2.N Catrinescu, M Leon-Ledesma, M Piracha,B Quillin. Remittances,Institutions,and Economic Growth[J].World Development,2009,37(1)

3.李剑峰,蓝发钦.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危机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7)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巨灾标准期权;任选期权;风险中性定价;波动源模型

中图分类号 O21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37(2016)05-0083-06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the value composition of the Catastrophe option is discussed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Under stochastic interest, we consider the models of fluctuation of stock price and obtain the pricing formula of Catastrophe common option and Catastrophe chooser option by means of Martingle approach (risk-neutral valuation).

Key words catastrophe option; chooser option; risk-neutral valuation; models of fluctuation of stock price

“巨灾”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新概念,对它至今尚缺乏统一的定性与定量认识.一般从死亡人数、损失金额、影响范围等特点对其加以界定.约定俗成的解释是:“巨灾”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对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与海啸、特大洪水、特大风暴潮、特大空难等.

近年来不断攀升的巨灾风险使得传统的保险与再保险体系难以承受损失,为分散风险,传统保险市场不得不与资金雄厚的资本市场结合,由此引发了保险领域的不断创新,衍生了巨灾债券、巨灾期权、巨灾期货等金融新品.

1996年第一支针对保险公司设计的,标的物为普通股票的巨灾股票看跌期权(Cat Put Option)在美国上市.这种巨灾标准期权是以某种约定的股票价格为基础而设计的期权合同,其基本构成要素与价值组成与一般的期权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期权持有者(保险公司)只有在巨灾损失额或灾难次数超过事先规定的某一范围才能行使权力.为更好地吸引投资者,证券市场又相继推出了巨灾指数期权、巨灾飓风指数期权、巨灾任选期权等金融新品.随着各类巨灾风险衍生品的问世,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其定价问题展开了广泛探讨,对标准巨灾期权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外Cox和Robert[1]利用均衡价格理论与无套利定价原理得出的巨灾风险债券定价模型,Hainaut[2]考虑了索赔抵达过程中随机季节性影响,构建了巨灾风险债券定价模型,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息票价格进行求解,国内周洪海[3]、龚日朝[4]等利用保险精算原理研究了巨灾指数期权定价模型,李永、刘鹃[5]运用非寿险精算的方法,利用利率期限结构中的BDT模型对台风巨灾债券的损失分布进行了拟合,但这些研究多假定利率为常数且股价服从几何布朗运动.考虑到在市场实践中,当巨灾发生时,股票价格往往会产生异常波动,本文在一种由随机波动源和异常波动源共同作用的股票价格波动模型――波动源模型[6]下探讨巨灾期权定价问题,它既考虑了大量的散户交易者的不相关交易对股票价格造成的随机波动,又考虑到了巨灾产生时对股票价格造成的异常波动,因此,它能更精确地描述巨灾期权对应股票价格的波动现象,更贴近现实市场.

本文在完备市场环境下,假设股票价格服从波动源模型,市场利率为随机利率,利用鞅论及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给出了巨灾标准期权及任选期权的价格公式.

4 结语

本文将无套利定价原理与数学领域的鞅论、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结合起来,构建一种由随机波动源和异常波动源共同作用的股票价格波动模型――波动源模型,在随机利率下考虑问题,得到了股价异常波动源模型下巨灾标准期权及任选期权的价格公式.做为一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 巨灾期权能为保险公司提供一种新的风险分散机制,也能在巨灾发生时,为投保人减少损失.但是,我国金融市场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巨灾期权等保险金融衍生品无论是设计、定价还是运行都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所以再保险市场进展缓慢.不过,作为自然灾害多发的大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结合是大势所趋,研究巨灾期权以及其他巨灾衍生金融产品的定价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本文对巨灾期权定价问题做了初步探讨,期望能对我国金融市场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COX H, ROBERT G. Insurance futures and hedging insurance price risk[J]. J Risk and Insur,1992,59(4):628-644.

[2]HAINAUT D. Seasonality modelling for catastrophe bond pricing[J]. Bull Fra dAct, 2012,12(5):129-150.

[3]周洪海.基于跳-扩散过程的重置巨灾看跌期权定价[D].乌鲁木尔:新疆大学, 2008.

[4]龚日朝,颜 元,刘 玲. 巨灾保险模式及保费厘定方法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5(2):37-44.

[5]李 永,刘 鹃.基于无套利利率模型的台风巨灾债券定价研究[J].预测, 2010,29(1):49-53.

[6]郑晓阳,官 畅.随机参数股价波动源模型下可赎回可转债定价[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1,32(1):124-128.

[7]STEVEN S. Stochastic calculus and finance[M].New York: Springer, 1997.

[8]朱 丹,杨向群.有跳-扩散违约风险的可转换券的鞅定价[J].数学学报, 2010,53(1):165-170.

[9]BLACK F, SCHOLES M.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J Polit Econ, 1973,81(May-June):637-659.

[10]COX H, FAIRCHILD J, PEDERSEN H. Valuation of structured risk management products[J].J Math Econ, 2004,34(2):259-272.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 金融 模式 风险

供应链金融是面向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领域新业务,自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全面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后,其他商业银行相继效仿,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尽管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对其概念的界定,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现有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所起的作用、供应链金融的功能、供应链金融运作机理等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商业银行提供的由资信等级较高的核心企业提供担保,同时由第三方服务机构监管的为供应链不同节点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封闭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综合考察文献来看,目前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构成要素、业务模式以及风险这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分析

国内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观点基本一致,由定义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参与主体。

(一)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是供应链金融中资金的供给主体,将资金和信用注入到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对融资项下的资产控制,给予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授信的支持。李飞(2011)指出供应链金融有助于银行深化客户关系,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章文燕(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模式和服务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发展。

(二)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供应链中资金需求的主体,它们通过核心企业信用的隐含担保,获得金融机构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最大受益者,银行的融资给予其资金链极大的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资金缺口,并且中小企业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三)核心企业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其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核心企业由于具有优良的信用和实力强大的资本,给上下游中小企业起到反担保的作用。李国青(2010)认为核心企业从供应链融资服务中受益颇丰,缓解了供应链失衡的问题,稳定了其链条,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

在供应链金融中,第三方物流在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的同时,还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与发展和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章文燕(2010)和林侠、罗霄峰(2011)都认为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一般选择行业市场占有率靠前,而且物流配送渠道畅通、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大型物流公司合作,这实际上把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拒之门外,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二、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有应付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和应收账款三种融资模式。应付账款融资模式中,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仓储监管方提供信用担保,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缓解预付压力,同时银行掌控提货权。存货融资模式中,以中小企业的存货为质押,但不转移所有权,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签订担保合同或质物回购协议,约定在中小企业违反约定时,由核心企业负责偿还或回购质押动产。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则是以中小企业对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为质押,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核心企业将货款直接支付给银行的融资方式。

李国青(2010)从供应链金融的不同阶段出发,总结了针对采购阶段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应付账款融资模式、运用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和针对企业商品销售阶段,一般为处于供应链上游、中游的债权企业融资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谢清河(2010)指出中小企业要充分了解各种物流金融模式,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以简化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研究

目前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仍属于全新的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风险来源也非常复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不信任,不遵守合约等产生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关的质权、物权法、浮动抵押制度等相关法律问题;供应链金融货押业务中存在货物价值不稳定的市场风险;在银行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 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的融资往往会变成一种博弈行为, 由此产生道德风险等。

章文燕(2011)认为供应链金融聚集风险,一旦供应链中的某个成员出现融资问题 , 影响会很快蔓延到整个链条上 ,引起更大的金融灾难,并着重分析了可能由制度、人员、系统及社会等各种因素素所引起的操作风险。李毅学(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复杂风险归纳为系统和非系统两大类,进一步将系统风险分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已涉及了很多环节和参与主体,业务控制也变得复杂。虽然现有文献中风险的研究比较全面,但是对于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并没有进行具体的量化研究;且限于宏观层面上分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缺乏对各个运作环节以及各参与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的分析;应该结合实际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如何识别、控制和防范风险,给出具体的措施,促进供应链金融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飞.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1.

[2]章文燕.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1).

[3]李国青.供应链金融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中的应用研究[J].特区经济,2010.

[4]林侠,罗霄峰.供应链金融主体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导刊,2011.

[5]谢清河.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相关问题探讨[J].财经月刊,2010.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7]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套期保值方法研究[J]. 金融论坛,2009(09).

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中国―东盟自贸区 金融生态

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不仅指影响自贸区金融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人口和自然等外部因素,同时也包括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金融系统内部各要素。它们是通过信用链条和资金媒介形成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系统。目前,对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稀少,而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鉴于此,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研究影响和制约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及各相关要素间的关系,以期找出影响和制约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及其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影响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高达6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自贸区作为各成员国经济往来的纽带,自然会形成自身独特的金融生态系统。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影响因素。金融生态环境是自贸区金融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降低自贸区各成员国的交易成本和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提高金融效率,同时给自贸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服务自贸区经济的发展。根据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和自身的特点,并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生态课题组共同编写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所用的评价指标,确定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以金融主体为核心,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法规、制度为保障,以信用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干预)、货币体系(货币兑换与结算)和金融市场体系为支撑的、各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评价

1、评价方法简介

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进行评价和研究。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1)区间数层次分析法的判断矩阵。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多样性以及评判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不确定性AHP改变了传统AHP中评估专家在构造矩阵是,比较的结果只是介于1/9与9之间的1个确定数字的模式,而采用1个区间数来加以量化,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数值描述与实际状态不相符的问题。根据层次分析法1―9标度来定区间数判断矩阵A(aij)n*n,其中aij=[a― a+]为区间。设矩阵A=(aij)n*n,若对i、j=1、2,...,n均有ij=[a―a+]为区间数,aij=1/aji,且1/9≤a―≤a+≤9,则称A为区间数判断矩阵。

(2)区间数单因素排序权重的确定。根据区间数特征根方法,可以得到求区间数判断矩阵的单因素权重的步骤,及对给定的区间判断矩阵A=[A―A+]。计算步骤:先求A―、A+属于其最大特征值的具有正分量归一化特征向量x―、x+,再根据A―=(a―ij)n*n,计算k和m,最后计算单因素权重向量w=[kw―mw+]。

(3)区间数综合评价排序权重的确定。因素层指标通过准则层中各层相应父节点指标权重的传递,得出其对目标层的权重。具体步骤是先求解各层判断矩阵得到局部权重,再计算方案对上一层属性的权重。

2、区间数层次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根据已有研究者对影响因素的影响度的确定和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对各因素的影响度进行评价,作为进行两两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的依据。分析过程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专家意见和工作实践,对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构造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结的递阶层次结构。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分三层:第一层为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整体水平这一总目标A;第二层准则层,包括经济基础B1、金融发展B2、中介服务B3、信用环境B4、法规、制度B5、国家干预B6、货币流通B7、贸易结算B8共8项指标;第三层指标层,主要包括发展水平C1、可持续发展能力C2、开放度C3、人民生活及保障水平C4、产业结构C5、开放度C6、银行业发展C7、证券保险业发展C8、金融监管C9、中介发展C10、中介监管C11、服务体系完善度C12、商业信用C13、社会信用C14、银行信用C15、法制环境C16、法律制度完善程度C17、执法能力C18、企业、产品审批管制C19、跨境产品贸易税C20、政府干预C21、行政效率C22、货币认可度C23、货币真伪辨识度C24、汇率C25、结算方式C26、结算制度健全度C27、贸易水平C28。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化因素,又有定性化因素,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是以尽量少的指标反映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

(2)构造比较尺度。依据比较的尺度和判断原理,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得到如下比较尺度:“1”指同等重要,即两个要素具有同等的重要性;“3”指稍微重要,即一个要素较另一个稍微重要;“5”指相当重要,即根据经验与判断,强烈倾向于某一要素;“7”指明显重要,即实际上倾向于某一要素;“9”指绝对重要,即一个要素明显强于另一个要素。“2”、“4”、“6”、“8”是用于上述标准的折中值。

(3)区间数层次分析。根据AHP标度法,对同层次因素之间相对其上层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得到的区间数比较结构构成区间数判断矩阵。运用yaahp层次分析软件,得到区间数比较结果构成区间数判断矩阵,计算出各准则层、指标层的单因素权重,最终计算出综合评价权重,如表1。

以上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因为其CR值都小于0.1,其随机一致性指标如表2。

由表3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准则层各因素B1―B8区间数权重中B1[0.3104,0.4]的权重最大,说明经济基础是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因素。第二,B1的指标层中C1的权重[0.4302,0.4497]区间最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影响最大。第三,除了经济发展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因素外,金融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其区间数权重B2[0.233,0.2368],其中银行业发展C7的影响最大,其区间数权重[0.4824,0.6081]。此外,法律制度完善程度、C17政府干预C21、金融中介发展C10和法制环境C16等因素对金融生态环境影响也很大。第四,准则层中比较重要的因素有国家干预、法规制度和信用环境,其区间数权重分别为[0.0828,0.1623]、[0.0828,0.1062]和[0.0786,

0.0889]。国家干预和法规制度的区间数权重几乎相等,说明二者对金融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大致相同。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1、基本结论

(1)研究结果科学、准确、符合实际。由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本文建立的评价模型是面向目标和面向过程相统一的。除了可以得到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权重外,在逐级评价过程中,还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准则层中,对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影响比较重要的因素有经济基础、金融发展、国家干预、法律制度和信用环境等;指标层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银行业发展、法律制度完善程度、政府干预、金融中介发展和法制环境等。第二,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组成要素中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其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如自贸区金融发展中的金融发展深度、银行业、证券保险业等;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发展状况及其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如经济基础、信用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国家干预等。根据评定过程中得到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影响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进而针对性地做出决策,从而解决主要矛盾,确保更好地优化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

(2)构建了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建立了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28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且通过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确定合理的权重。

(3)运用评判模型研究了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用层次分析法和区间数理论建立评判模型对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分析,避免了因素过多而难于分配权重的弊端,也避免了单因素决策的片面性,能够做出更为科学、准确、有理论依据的判断。

2、政策建议

(1)深化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自贸区经济发展。研究和实践均证明,经济是金融发展和金融环境优化的物质基础,优化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经济发展推动金融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金融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自贸区内各成员国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2)推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自贸区的法律法规制度。法律法规制度是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影响和制约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优化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必须推进制度创新,构建自贸区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可以考虑成立由自贸区各国参与的金融监管与协调机构,根据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3)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社会信用体系。成立由中国―东盟各国参与、信息共享的自贸区征信体系,包括信用制度、管理机构、征信机构、信用文化与信用教育机构以及信用数据库建设等内容。尽量使自贸区各国政府达成共识,取得自贸区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是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信用体系的首要条件;由自贸区各国共同参与成立信用管理机构,并由该机构负责与自贸区内各国政府磋商、协调和沟通,制定相关信用管理制度,征集信用数据资料,组织并实施信用教育,宣传推广诚实守信的信用文化,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由自贸区各国共同参与、共同投资构建信息共享的信用网络和信用数据库。

(注: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西南边疆离岸金融中心布局研究》(项目号:11BJY144)和广西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基金项目《基于生态理论的中国―东盟自贸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项目号:13FJY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