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管理者心理企业管理
一、“盲目多元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近年来,新创的网络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诞生。新创的网络企业在成长到一定阶段,有的企业就会出现“盲目多元化”现象。具体表现是:企业同时开展了很多项业务,但没有哪项业务能真正产生效益,就像撒胡椒面一样,撒的东西很小很细,撒出去就看不到了;事情作了不少,时间花了不少,钱花了不少,但收益甚微。
例如:某网络企业就出现了上述问题的教训。该企业定位于近年来的热点题材“网络传媒”。但该企业的产品线拉得非常长,其产品包括了四五大类,每个大类下又开展了多种具体业务,共计十多种各类产品。由于各个产品差异很大,可重复利用的资源比较少,所以在经营上每个产品基本都是“各自为站”,经过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处于停滞状态。在老产品停滞不前但又不明确不再经营的情况下,又盲目推出新产品。使得企业经营重点不断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频繁,人力资源不能相对稳定,企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
1.具体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分散,导致企业每个产品都缺乏竞争力。盲目多元化问题与恰当多元化运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查,迫于无奈使得产品越来越多,产品之间无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关联,即使企业总体的资源比较充裕,由于产品过多,具体到每个产品的资源非常有限;导致企业资金、人力资源的紧缺。同时由于盲目地运营多个产品,公司管理层对每个产品投入的精力也非常有限,在一些产品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合理决策。而恰当多元化运作,是企业管理者把握好大目标的情况下,相辅相成地开展多项产品,达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推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赢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每个具体的产品都有数量众多的竞争对手,盲目多元化的产品得不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其结果必然缺乏竞争力。(2)目标分散,导致组织整体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战略的重要性毋庸质疑,而战略传递的重要性也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很多现在很流行的管理工具诸如KPI(核心关键指标);BSC平衡计分卡等等,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向企业员工传递战略目标,让所有员工很清楚自己的具体工作对企业的贡献,并向着企业的战略目标努力。而盲目的开展多项业务使得企业战略变得模糊,负责不同产品的员工目标大不一样,大家都在“各忙各的”,互相之间也缺乏沟通,企业整体战略自然是难以统一。(3)产品更换过快,组织结构不稳定,组织内部人心涣散
为了在短时间内找到能够赢利的产品,企业不断寻找、尝试新的赢利模式,经常会推出新的产品,但产品推出的越多,组织机构变化越频繁,反而增加了新产品日常运营方面的开支,形成了恶性循环。产品推广不力致使企业员工士气低落,人心涣散。
二、从管理者心理学角度分析“盲目多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企业前期资源整合工作非常出色,同时企业管理层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经营经验,出现盲目多元化问题,应该不是管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而应该考虑的是管理者心理层面的问题。下面简要分析。
1.从管理者的决策方式分析。众所周知,决策是管理企业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决策而言有多种方式,其中最涉及管理心理策略的可分为:个人决策、参与决策和集体决策。个人决策毫无疑问是一种专制方式,直接依赖于管理者的本身素质;集体决策方式容易产生三种消极心理现象,即从众思维、小集团意识和某种极端性倾向;参与决策方式比较符合管理心理规律,不仅能激发参与决策者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吸取决策参与者的智慧和增强领导者的群众观点。上例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产品的运作和管理过程中,没有采取以上较好的决策方式。
2.从目标任务的角度分析。管理好一个企业,最中心的原则是目标任务。企业经营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斗的过程,立竿见影,迅速见效的事是极少的。每一个成功的赢利模式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失败和挫折,需要管理者有面对困难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在确定经营目标之后,就要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下去,纵有千难万险,也不轻易改变初哀,带领员工战胜逆境实现目标。如果没有这份坚持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搜狐、新浪、腾讯、分众传媒等等大企业。例子中的企业管理者似乎缺乏这份坚持的心理,运作产品过程中没有不断推陈出新坚持到底,而是半途而废节外生枝,造成盲目多元化。
3.从双赢、互利的角度分析。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明确的提出,为了实现企业目标,除了满足明显的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之外,还有许多团体的利益必须得到满足,其中很重要的几个团体就是企业的顾客、企业的合作伙伴和企业的员工。某草根出身的浙江商人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三句话:“对得起合作伙伴,对得起顾客,对得起员工。”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保持与他人合作的心态,坚持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心理尤为重要,是自身产品常胜不败的保证。例子的企业管理者在作决策时恰恰忽略了上述几个利益团体的利益,草率的终止产品是对合作伙伴和顾客的伤害,随意的组织结构变动、频繁辞退员工使得员工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者在应用管理心理学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特别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心理,避免盲目多元化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合情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硬实力,还能减少企业的损失,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建立健全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在不可避免遭遇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
企业总会面临产品风险、购并风险、人事风险、经营风险以及其他风险因素。所谓的企业风险管理,指的就是针对这些风险,做出量度、评估和应对策略的行为。根据对象的不同,风险管理分为经营型和保险型,其中经营型针对所有企业,保险型重点在于保险管理。一个较为理想的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具备合时合理性,按照风险的重要性大小对企业风险进行优先排序,优先处理可能引起最大损失或者是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风险相对较低的则滞后处理。在现实情况里,优化风险处理的程序应当权衡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发生可能性这两个因素的比重,作出最适宜的决定。
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根据日本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1896年到1982年10次总资产排名前100家的上市公司中,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5年。能够存活百年以上的企业都保持一套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系统。
(一)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首先,在理念和策略上,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为在市场中将要遇到的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提前的规划,将此管理体系运用于企业运营中,并对所有员工进行风险意识和观念培养,能够防患于未然,并且能强有力地指导实践。其次,在组织上,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避免松散和没有目的的行动,明确分工合作,极大地减少了处理风险时的时间浪费以及资源浪费,从而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促进企业整体经营战略风险的最优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中。企业的衰败和兴盛取决于其是否在一定的运营轨道上。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就如同一切的交通规则,而企业的风险就如在交通过程中将要发生的一切伤害到行人利益甚至是生命的可能性情况,而我们要想让整个交通体系更有效和风险最小化,极其重要的一点便是制定合理和科学的交通规则。因此,为了保证整个企业运营最高效和战略风险最小化,必须要重视的便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是否具有合理可行性。因为通过这个较为完善的体系,每一个职员都能够各司其职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从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行动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从而最优化整体经营战略风险。
(三)增强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市场经济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犹如大自然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因此任何一个企业从创立到稳步发展再到强大,都犹如在战场中一般,企业生存的每一天,都在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同时也被其他企业虎视眈眈。若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就没有办法抵抗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和抗衡,更谈不上稳定的发展,也难以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正因为如此,增强企业品牌竞争力有效而不可或缺的便是风险管理体系。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也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促使企业品牌的经营和技术的提升,够满足市场的需要。正是这种风险管理体系保障了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下来,增强了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三、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企业进行职责化管理
职责化管理,顾名思义指的是企业管理者将各种职责分配到各级员工,使之各司其职。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上级可以迅速找到事故负责人;第二,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不会出现过多的员工承担同一份职责的情况;第三,通过职责化管理,企业内部职能结构得到升级。如此,在应对风险时,企业可以做到有条不紊,从容不迫。
(二)企业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不仅在于上级对于下级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以及工作效率的监督和管理,更在于每一个企业员工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企业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的警觉意识和工作效率,使上下级员工在应对风险时能协同合作。
(三)企业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企业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而盈利则必须要质量过关。因此,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而且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将会大大减少因不当和不慎产生的损失。
(四)培养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建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行动上只有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才能够在强有力的配合中把控好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另一方面,在思想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逆流而上,在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时必然会涌现出一批在现实面前依然不妥协,忠于企业,并且在市场的熬炼下成为精英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正所谓,艰难的环境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人。无论哪个品牌在市场中屹立,都离不开在逆境中经过千锤百炼而成就的一批在行为和思想上都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企业应对风险来说是加速剂,不仅可为企业提供英明的决策,还能全方位地为企业提供应对风险时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在风险期的损失。
四、结语
风险管理是针对企业在各种风险之下进行量度、评估和应对策略的举动。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最大化利益,最小化风险带来的损失,还可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的、提升企业品牌的竞争力和优化企业整体经营。
职责化管理、严格的内部控制、质量管理体系的严格建设,以及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立都是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可举之策。然而,由于风险管理涉及因素复杂,且具有现实性、多变性,风险管理体系要随时间、地点、条件作出相应的改善。这是因为风险管理其实就是有效资源运用的问题。理想的风险管理向我们证明,企业可以花最少的代价去尽可能化解最大的危机。
(郭悦娥单位为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孙琪恒单位为营口理工学院经管系;焦海波单位为石钢京诚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朱迎秋.浅析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5(28).
[2] 李建超,陈学佩,侯泽森,李雪超.企业智能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商贸,2014(03).
[3] 李飒.文化产业园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 .
管理现代化,2014(01).
[4] 胡远军.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关键技术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3).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由于对物资管理不够重视,在相应的人才配备方面也不完善。部分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相关的法律、采购、储备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充分,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企业在对员工培训、再教育方面贯彻力度不够,这也导致物资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低下,当物资发生变化时无法进行专业分析和解决,物资管理意识不强,远远不能满足物资管理的工作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物资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工作不严谨,为了谋求私利,在领导者示意下钻漏洞,粉饰、隐匿、篡改物资资料,贪污、受贿现象频发,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利益。物资采购重视程度不够物资采购是物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企业物资质量的高低,也影响着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经济利润。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对物资采购管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物资采购准备不充分,采购计划制定不科学,主观随意性较大,采购质量不达标,吃回扣现象不断,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物资采购价格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一旦采购价格制定不合理,可能会增加采购成本,加大企业成本控制的难度,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此外,物资采购信息获取不足,对市场的灵敏度不高,也不利于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二、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对物资管理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现代化物资管理要求运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技术手段,对企业物资采购、储运、库存管理等方面进行合理组织、计划和控制。加强物资管理,合理协调物资在各个生产环节的配置管理,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加强企业成本控制,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学习物资管理相关管理理念和法律法规,树立现代化、整体性的物资管理意识。此外,还应该认识到物资管理贯彻于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协调,管理者应该以加强物资管理质量为中心,从整体上不断完善物资管理体系,加大物资管理宣传力度,为加强物资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
(二)规范物资档案管理,提高信息质量
物资管理以有效的物质信息为基础,物资档案管理关系到各个工作流程,资料保管的越全面,越明晰,越有利于进行问题溯源,能够更为集中、真实地反映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督,规范上至领导层,下至员工整体的工作作风,促进物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而言,首先应该根据国家物资档案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在物资资料的收集、分类、保管立卷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工作标准和业务流程指导书,公示物资档案管理岗位职责,使权责明晰,规范员工工作态度。其次,信息是物资管理的重要支撑,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高效、共享的物资档案管理信息平台,提供高效的信息检索和查阅,方便、快捷地辅助企业物资管理活动。最后应该将物资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以指标的形式来体现,将物资档案管理的完整度、归档率和准确度纳入考核范围,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入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物资管理提供更为全面、准确和有价值的信息。
(三)加强物资管理人员人才选拔和再教育,提高素质水平
物资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配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人员选拔、培养、职位升迁、奖惩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都要明确、具体,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过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应该严格人才选拔标准,择优录取。构建后期人员培养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分层次、分类加强培训,宣传学习现代物资管理知识和最新的法律法规,强化员工对电脑计算程序、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的物资管理控制技术,尤其是对自动化物资管理系统即MIS的学习和掌握,促进物资管理信息化、高效化,节约管理成本。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公示规范的行为幅度、行为导向,对于优秀的员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整体的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为物资管理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精细管理物资采购,加大重视程度
在物资采购之前,将物资招标采购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和数据分析,充分了解市场行情,明确采购标准和权限,全面公开采购信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信用状况较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供应商,认真审核采购物资的数量、质量、品种、价格、规格等基础信息。选择公开招标的采购方式,有利于限制采购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规范采购行为。落实内部责任制度,辅以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在物资采购平台操作、采购知识、项目管理、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员工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鼓励研发物资招标采购平台等信息系统,增强员工的权责意识和危机意识,严厉惩处牟取私利、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推进物资管理工作的优化。此外,企业应该修订和完善物资采购规章制度,尤其是要进一步明确物资采购预算、招标方式和标准、供应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相关信息,进一步统一对物资采购的思想认识,按照规定的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物资采购管理,及时进行汇总分析物资采购信息和资料,为进一步强化物资采购管理奠定基础。
三、结论
关键词: 企业,成本 , 核算
Abstract: in the 21 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enterprises in the face of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pursuit of lower costs and encourage employees to effective wa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enterpris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total cost accounting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Keywords: enterprise, cost, and accounting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企业的成本管理实行全过程控制,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成本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就是全成本核算管理。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全成本核算把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利用其自身的经济杠杆作用,促进企业各二级单位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从而改变企业职工的工作态度和思想观念,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1企业内部全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1) 成本领先战略是企业所采用的主要竞争战略之一,成本领先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在企业中开展全成本核算,在成本领先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2) 作为企业, 在经营过程中, 面临着外有同行业的竞争、经济环境逆转等威胁, 内有职工改善待遇的双重压力,降低成本就是抵御内外压力的主要武器之一。
3) 开展全成本核算, 通过全面反映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营状况, 为领导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信息, 是管理层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
4) 全成本核算, 作为一种目标成本, 代表良好效率下应当发生的成本, 作为业绩衡量的依据, 有利于企业评价制度的实施。为企业内部实现合理分配、有效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奠定了基础。
5) 全成本核算, 增强了职工的成本观念, 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是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必须考虑的因素。它把单位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6) 实行全成本核算, 通过实际成本与各项指标的比较, 可以随时发现成本管理上的偏差, 一旦两者偏差过大,即可迅速采取纠正措施, 以控制成本。
2 对企业全成本核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全成本核算与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核算比较, 全成本核算在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原则、成本费用分类、成本开支范围等方面均有不同, 但核算的目的是一致的。以下是对企业全成本核算管理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2.1 确立全成本核算对象
传统的成本核算是以合同项目、综合项目、工程总承包项目或单位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而全成本核算, 是以企业内部单位为核算对象。进行全成本核算, 首先应确立核算对象, 应按照企业发展战略, 将企业内部的单位(部门) 划分成各成本核算单位, 再将所有纳入全成本核算的单位划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两大类。所谓利润中心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获得经营收入、并且能够承担直接和间接费用的内部二级单位; 所谓成本中心是指在从事的工作中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依靠为企业内部其他单位提供服务、并由利润中心各单位分摊其服务费用的二级单位和管理部门。
2.2 确立内部全成本核算原则
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原则是债权发生制, 而内部全成本核算的原则是收付实现制。按照这一原则, 费用核算要界定三个方面, 一是为谁服务向谁收费, 二是内部价格和社会价格的统一, 三是企业每一笔支出都要落实承担费用的单位。
2.3 营业收入的核算
营业收入是企业内部各成本核算单位提供劳务、技术服务取得的生产经营收入以及内部各成本核算单位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服务取得的收入。内部成本核算单位实际到账的各项营业收入, 要体现收付实现制的原则。企业内部收入, 是指内部二级核算单位之间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 如文印出版费、内部车辆使用费、物业管理服务费等。
2.4 成本费用的核算
成本费用: 一是指内部各二级核算单位在财务部门直接报销的费用, 二是按国家现行规定标准计算提取的工资附加费用、代扣代缴的住房公积金和各项保险费用, 三是内部二级核算单位之间发生的结算费用, 四是利润中心各单位分摊的成本中心各单位间接费用和按国家政策应负担的税金以及用于企业发展的各项费用等。成本费用的划分: 为便于内部成本核算, 可分为直接成本费用和间接费用二大类, 由内部成本核算中心实行分类核算。
1) 直接成本, 是指各二级核算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和按照费用列支标准, 能够直接记入二级核算单位成本的各项费用。直接成本费用发生时, 由内部成本核算中心具实记入相关单位帐户, 确认其成本支出。
2) 间接费用, 是指院管理部门和服务单位发生的、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内部核算单位项目的各项费用。可分为公共费用、管理费用和服务费用:公共费用, 是指不能记入到管理部门和服务单位的各项费用以及其它各项不能归属于管理部门和服务单位的费用;管理费用, 是指企业办公室、经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技术、党群工作部等管理部门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应当记入的各项其他管理费用。 服务费用, 是指支付物业服务单位的物业服务费。
2.5 间接费用的分配
间接费用的分配直接关系到每个职工的贴身利益, 如果按照产值分配, 会导致产值越多承担的间接费用越多,这种鞭打快牛的做法会影响单位和职工创收节支的积极性,如果按照人数分配, 会导致苦劳不均, 人为拉大职工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会影响部分单位和职工创收节支的积极性。应本着为谁服务向谁收费的原则, 细化间接费用的服务范围, 力求做到费用分配公道透明。间接费用, 由内部成本核算中心于年初测算分配系数, 按月以预算数分摊, 年终以当年实际发生额进行调整。可按下述方法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
1) 部分间接费用按产值分配。即按各二级核算单位当年实际产值(营业收入)计算, 分配费用范围包括: 管理部门中的技术、财务、档案管理等部门的费用和经营管理部门职能中的部分费用以及间接费用中的公共费用列入按产值分配范围。
2) 部分间接费用按人数分配。即按各二级核算单位当年平均人数计算分配的费用, 分配费用范围包括: 管理部门中的办公室、人力资源、党群工作部费用及经营管理部门职能中的部分费用。
一、提高对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1.加强企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必然要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就是在企业发展中确立科学发展观,从而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企业管理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随着*市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日益艰巨。只有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才能更加有效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只有从企业的基础管理入手,切实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工艺标准和操作规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不安全因素和隐患,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实施。
3.加强企业管理是应对当前新形势、进一步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迫切要求。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增支减利因素增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面对新的形势,必须通过加强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规范管理行为,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大力推进“双信工程”,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4.积极实施企业“双信工程”。“双信工程”是指以推动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和信息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工作职能,积极推进企业实施“双信工程”,引导企业走诚信经营、信息化管理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企业全面提高竞争能力。
5.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市经委牵头负责完善*市企业信用建设与管理方案,对企业信用分类及标准、授信主体、信息收集及组织协调等工作作出具体规定,奠定全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基础。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管理系统为依托,有关部门配合,完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每年对数据库内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议。同时,制定信用信息披露公示制度,最大限度增强市场监管力度,发挥预警作用,增强消费者预防意识和经营者诚信意识。
6.积极培育高水平信用中介机构。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培育高水平信用中介机构。鼓励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协会,为企业提供规范的资信调查服务、信用评估和等级评价服务,引导企业守法自律、诚信经营。
7.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构建企业信息门户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8.构建多层次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和人才支撑体系。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人才培训力度,逐步建立各类行业和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区域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等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对经济的倍增作用;加大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力度,建立一批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加快对计算机与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吸纳、培养和使用。同时,鼓励各县(市)区、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信息化项目监理与评估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和服务功能,由重点企业牵头,搭建行业网站,开展信息,提高对行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三、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9.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导企业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制定切实可行的“三会一层”议事规则,完善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经营管理权,监事会对董事、经理实施有效监督的自*约束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0.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强化全员质量观念,建立健全各级质量责任制,严格实行质量否决制度,制定积极可行的质量发展目标。继续引导企业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把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最大限度满足需要的质量观念,积极开展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加强经济效益的“零缺陷”管理。
11.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同时,围绕调整结构、改进质量、防治污染、提高效益和扩大出口等目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
12.推进企业创名牌工作。引导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管理,制定企业品牌发展目标和争创优质名牌产品规划,在品牌竞争中抢得先机。
13.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引导企业做好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健全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原材料、能源消耗定额,建立跟踪市场价格的内部核算体系。积极推广目标成本管理,把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成本指标。
14.高度重视企业节能工作。大力实施节能降耗工程,把节能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抓紧抓好。鼓励企业主动淘汰原材料、能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生产工艺和装备,降低原材料、能源消耗,杜绝跑、冒、滴、漏等各种浪费现象。
15.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及时编制和修订企业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认真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严格考核奖惩。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评价,保障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建成后必须按规定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和使用。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员工安全生产教育,未经安全生产教育的员工不得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度。
16.增强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企业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新《企业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合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加快不实资产处置进度,健全各项风险准备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强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责任追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资信、财务、劳工、环保、安全、产品服务等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坚持诚实守信经营。
四、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17.做好市场信息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技术经济合作、招商引资、风险投资等咨询服务,为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提供可靠信息。积极发展为企业提供形象设计、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展览展销等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制订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为企业提供展销展示会、产品交易会、供货会和国内外市场考察有关信息。
18.加强企业售后服务和营销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售后服务质量体系,严格执行售后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充实售后服务人员队伍,建立健全售后服务网络,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强化企业营销队伍建设,把加强营销员队伍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营销团队的业务素质和市场开拓能力。
19.积极支持出口企业开拓市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努力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国际合作活动。积极支持各类出口企业努力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把调整结构与开拓市场结合起来,把利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结合起来,面向国际市场提升水平,面向国内市场深挖潜力,增强适应市场变化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0.加大对企业经贸活动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参加市经贸部门组织的境外开拓国际市场活动和境内国家级重点贸易促进活动发生的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适当支持;利用国家和省、市在境外设立的经贸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到境外集群式投资,对境外投资企业的前期费用、贷款贴息、人员保险等给予一定资助。
五、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
2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和经贸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工作,加强对企业管理的组织领导,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解决制约企业管理上水平的各种障碍,不断开创企业管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