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文章根据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专业思想稳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等,并且还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考试为手段而组织高等院校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级护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
一 以能力为本位,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护理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要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构建以护理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即围绕培养目标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按照突出护理、加大人文、强化实践、体现社区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
1.1 重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打破分科界限,减少分科造成的各科之间的重复,突出护理的整体性、独立性、科学性,以符合护理工作发展方向,如以人的生命周期为特征,设置母婴护理学、儿童护理学、成人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将医学基础课相应重组,如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学整合为疾病学基础;护理美学、人际沟通、护理伦理学等整合为护理职业素质。
1.2 加重人文比重:现代护理的整体观念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不仅关注疾病,更关注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环境,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完善。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良好的医护知识,还要有稳定的心态和足够的人文知识,才能真正认识人、理解人、关怀人。所以,护理教育应加重人文学科比重,所占课程内容应达25% ,如开设文学欣赏、护理社会学等。
1.3 加大实践教学:护理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护理工作者具有较好的医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护士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侧重实践课,如药理学应突出用药护理,专业课应减少病因病理、临床特征,增加防治原则、护理诊断、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等。
二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育教学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展开。传统的教学观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成了教师单方面的过程。现代教学观是师生共同探讨的交流行为。学生想学什么,需要什么,教师就应传授什么。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探索学生的发展规律,辅导其健康成长。
2.1 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能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和技能训练。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各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理论功底都较扎实,而临床操作技能相对较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硕士较少。因此,对教师急需培养,可采用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重点本科院校学习和到大型医院临床实践;同时,引进高学历毕业生和从医院调入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逐步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2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操作示范教学和CAI 教学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动手、学会探索、学会创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2.3 全方位实施实践教学: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多地依附于理论、验证理论,主要是在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场所训练,这是很难培养出合格技术型人才的)。因此,一是要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包括社区护理实习点;二是要严格掌握点(实验课)+线(课程见习)面(临床综合实习)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由点连线、由线到面、由面扩到整体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三是尽量创造实际工作场景,在校内除在模型人身上做外,可让学生互为患者和护士,按照真实的操作程序组织护理实验教学。
2.4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护理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一个较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熟练的工具。因此,除了要学生掌握医护知识、操作技能外,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有品格素质、管理素质、业务素质、情感素质、科研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这是逐步养成和充实的,但在学校就需要有意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形体训练、健美操等,定期开展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护士职业风范表演等。
三 以考核为手段,检验教学效果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可仅凭一张试卷作依据,一次考试定结果,而应采取多种考试方式,促进学生完成学业。
3.1 采取多种考试方式: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每一科目的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要各占一定的比重。考试应采用口试、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试可采用课堂提问或组织护理病例讨论等方式进行。面试常与口试相结合,可通过平时观察或设置情景(如留置导尿、静脉输液)对学生从思维方式、态度及技能等方面综合评价。笔试要建立各科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
3.2 注重实践考核:制定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手册,手册包含所有护理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平时的每一项实验都要进行出科考试,确保一一过关;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每一科结束时,由医院带教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评。实习结束时,由学校和实习基地共同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学生,对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3.3 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我们培养的护士都必须通过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执业资格证。因此,教学和考试都必须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学校要建立阶段性综合考核制度,在每学年末和毕业前进行综合能力考核,考核内容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总之,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方能培养出专业思想稳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沈宁,何仲,梁涛,等.统一思想,创立新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J]。中华护理杂志,2000。
[2] 解征.高等护理专业临床实践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中华护理学杂志2001。
[3] 常波.大学生成才心理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关键词:构建思路体系目标培养途径
目前图书编校质量滑坡严重,谬误百出的图书层出不穷,令出版界人士十分尴尬。究其原因虽然很复杂,但与校对环节出现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版协曾在全国校对工作研讨会上指出,图书的编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对工作的质量。校对工作作为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通过校对,可以消灭与原稿不符的差错,确保全书体例的统一和内容的完整,而且还可以发现原稿的疏漏错误。校对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校对操作中的入静心态、敏感性、精细度和忍耐力等对职业的特殊要求,并非谁都具备。这就是说,专职校对是一种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校对队伍,是提高校对质量的关键。校对工作是一种既需要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又需要一定的精力和视力的劳动。年纪轻的往往静不下心来,知识面较窄,经验也相对不足,难以适应校对工作的需要;年纪大的,精力和视力却又相对不济,加之现行的多数出版社的校对工作管理模式是奖金同校对的工作数量挂钩,与业务水平、工作质量关系不大,其结果往往是老校对人员的收入不如年轻的,这种状况不仅影响校对人员业务水准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也难以留住人才。
在出版行业中,校对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人事部门在制定职称系列时,从起点到上限两个方面都压低了校对专业职称的级别。一些出版社对校对工作重视不够。在出台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中,虽然提出编校人员按3:1的比例配备,反映了校对人员“量”的规定,但尚缺乏对其“质”的规定,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对队伍的稳定。一些高学历、高水平的业务骨干纷纷离开校对岗位,而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又普遍不愿意从事校对工作,这种状况造成的结果便是严重影响了校对队伍的建设,甚至一些出版社出现校对人员短缺现象,客观上造成校对人员文化层次偏低,业务素质欠缺。
针对市场需求来看,亟待培养出专业的校对人员。中国青年报创业周刊曾在高职院校中针对应届高职毕业生对未来工作的选择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56.6%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白领,只有10.8%的人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蓝领,还有32.6%的人表示不确定。“要有很高的工资待遇”、“能从工作中学到更多知识”等等,在择业时最被高职毕业生看重,选择其为重要择业标准的分别占69.9%和68.7%,然后是“适合自己专业所学专长”(约占66.3%)、“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 约占66.2%)、“工作非常稳定”( 约占63.9%),而“工作具有挑战性”仅被33.7%的高职毕业生看重。就这个数据分析,编辑校对专业符合高职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倾向,毕业后从事的工作较为稳定、收入中等,而且在校对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在校对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增加了知识的积累,可以从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四年的校对所积累的知识不亚于一个本科生在校系统地学习四年,校对的工作可以很好的提升自我。同时,在现今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形势下,校对专业也能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一、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思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均从事专科层次教育,培养出的基本是专科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高职教育的思路应是以传授职业技术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要求训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得知,有些很有规模的图书文化公司急需一大批能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人才。因此,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人才目标的指引下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框架
编辑校对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能够熟练进行编辑校对实务操作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育目标管理体系。具体要求:
1、必须围绕编辑校对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编校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实训环节,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3、编辑校对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想在就业市场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必须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三者结合。
作为校对人员要掌握的知识很多,但是作为基础不够扎实的专科生,我们也无法提出超越他们接受能力的要求,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编校实用手册》当中的内容作为基础知识,因为《编校实用手册》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可以通过记忆去完成的,同时,为了定期检验学生所积累的知识,我们可以将手册中的关键内容编成题目进行测试以督促记忆;校对工作的能力方面包括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包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社会工作能力(如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和其他一些专业相关能力;素质方面主要包括人格人文素质、专业素质、适应环境的素质。现在用人单位对校对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够稳定、长期地从事此项工作,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踏实工作的态度。
(三)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分析
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应对完成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设置的课程及相互关系进行全盘考虑,紧紧围绕专业目标定位要求考虑课程体系。我认为具体可将课程体系分成三块:理论教学体系、实践(训)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做较深入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基础进行分层次要求,对于自觉性较高且资质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今后输送到出版社培育出优质人才;对于综合能力不高的学生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耐心,为今后进入一些图书公司从事基础校对工作输送人才。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高职学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砝码。在课程的分配上完全可以加大实践(训)课程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使其能快速融入到工作的氛围之中。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能力进行培养,所以需要将课程独立,并融入到全程教育中。
(四)培养途径
实训环节是编辑校对专业的重要特色,在实训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积极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工作,通过对外承接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的稿件在学校给学生进行校对,在校对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的创新意识,并能够帮助学生寻求到工作的成就感。
(五)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也是对专业课教师的考验。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相关出版社和企业中进行学习,并将经验所得进行整理,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的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
二、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学生就业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两方面来设计。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专业建设上要有特色
1、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能将个人所学的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品牌,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在择业的过程中也会充满自信。
2、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创设职业岗位环境。可建立编校工作室,主要负责人可以由学生担当,在设立的环境之下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毕业后及时进入角色。
3、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首位,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学术方面的交流,还可以组织优秀学生去参加行业培训或会议,激发全体学生的求知热情。
4、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要求。如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可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来增减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创新
要求教学方法要特色鲜明、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三)人才培养模式要有多赢
可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企业所能提供的教学内容是课堂中无法企及的,这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构建要有融合
一则校对人员的招聘信息这样写到“如果你:善疑、多思,任何错误都逃不过你的火眼金睛;如果你:不能容忍图书上的错误,必立刻改之而后快;如果你:喜爱读书,善于从书稿中学到东西;如果你: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必要时能连续工作20小时;如果你:字迹清楚,能埋头工作,精神高度集中;恭喜你!你具备了加入我们的通行证!”由此可见,校对工作是对脑力体力的双重考验。
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课程设置上,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职业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
社会素质的培养。社会素质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使人形成好的涵养、好的气质,是个体的人成为社会的人,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可通过讲座、选修课、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来培育形成。而心理素质是人的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那一部分。要培养学生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以成功;要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实行以性格培养性格,以情绪感染情绪,一个班级里好的氛围占主导势必带动整个班集体的积极因素。
(五)教师队伍建设要有提高
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切实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六)学生管理要有系统
一、地方高校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结构的现状
管理学科作为应用性学科,人才培养结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数量增加明显
自从1999年扩招开始,各地方院校纷纷增加专业门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这种调整总体是扩张的态势,很多院校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导致一些长于某一学科的院校将教育资源过多投入到其他学科建设中,反而影响了优势学科的发展。“不求最全,但求更全”,片面加剧地方高校间毕业生的激烈竞争,据季芳芳对盐城师范学院所做的调研显示,在10年里,涉及9大学科专业门类,专业数量增加了3.8倍,这里面包括管理学科。
(二)专业重复设置特征明显
地方高校的专业往往是只增不减,导致专业过多,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同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缺乏个性和特色。当某一专业的培养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其毕业生的职业概率就会减小,对职业的评价,即职业效价也会减小,两者叠加,会造成这一专业毕业生对某一行业的择业动机变弱。根据麦克思研究院2012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8个黄牌专业中,有3个专业为管理学科。也就是说,地方高校管理学科的专业重复建设,已经影响到了本学科学生的就业。
(三)与市场脱节特征明显
一般意义上来说,普通高校具有三重社会功能,即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地方高校的管理学科,更应该强调服务社会的功能。当前,在地方普通高校中,大致存在着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的的基本吻合、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的状态。而基本吻合的专业较少,供不应求的专业主要为营销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供过于求的专业主要是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在这三种状态中,供不应求的状态表现为一些专业的培养不足;供过于求的状态表现为一些专业的培养过剩。“人才市场上‘滞销’和‘脱销’共存的现状,反映出人才培养理念的滞后,折射出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3]”。
二、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结构问题出现的原因
学科专业是地方高校实现其教育职能的平台,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上不去,很大程度上是人才培养结构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原因如下:
(一)经济利益趋动性
不仅是管理学科,地方高校其它学科一样受到利益趋动带来的制约。除民营高校外,高校都是按生均比享受拨款,在校生规模越大,享受的拨款越多。于是,地方高校竞相追逐市场热点,竞相增设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导致热门专业成为市场的冷门。“文科设置偏好,正是经济成本的因素起了作用”[4],管理学科问题尤其突出。
(二)高等教育的周期性
相对于其它生产性行业,高校的“商品”生产是周期性的。管理学科专业初设时的热门,四年之后很可能发生市场的逆转。加之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上的盲目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忽视了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前瞻预测,使得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不能按市场需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导致各专业对应市场需求出现不均衡分布。
(三)专业缺乏替代性
地方高校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交叉学科的培养,使专业和专业之间的过度细分,变成了学科内专业间的人为阻隔,结果便是毕业生对劳动力市场的相互分割。不同于技术型劳动力,管理学科各专业在市场中的替代性较差,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显性化。
三、解决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结构问题的对策
因为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结构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出于使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更加科学化的目的,合理化解决结构问题是一个重要命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宏观上协调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
管理学科做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后起学科,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迅速发展,数量和规模大幅提升的同时,教学资源和条件不能同步,使得学生质量受到影响,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顺利就业。“高等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5]。然而,四者之间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当数量和规模跨跃发展的时候,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结构往往难以调整。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协调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有序调整结构和效益的落差,是管理学科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保障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切实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传统认识上,人才培养结构是静态的。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应该视人才培养结构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认识到其与毕业生就业的统一关系、对立关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应对人才培养结构的合理调整应有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二)微观上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1.培养高质量的营销专业人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营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给我们带来了专业设置调整的启示。“面对营销时代,我国营销管理人才的匮乏现象十分突出”[6]。因此,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高素质的营销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调整专业设置,增加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营销专业一直是供不应求的专业,且缺口颇大。建议不仅限于专业培养,另一方面进行跨专业培养,增加其他专业毕业生择业途径;其次,在营销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要着重培养那些既可以从事商品销售,又能够进行市场开发,同时兼备市场调查研究能力和企业经营策划能力的应用型的人才;再次,应加大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规模。“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开始延伸到以电子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7],加大虚拟和实体销售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型销售人才培养,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新思路。
2.调整结构与提升能力并重
对于供过于求专业,一方面合理调整培养规模,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连续数年供过于求,成为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专业。通过合理调整这些专业的培养规模,使供需差缩小到合理水平,是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培养,应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实行跨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强化他们的就业能力。
3.明确学科培养定位
就业市场对于管理学科毕业生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管理行为做为系统化、专业化的行为,也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活动的层级性特点决定管理人员可以定位到操作层次、技能层次和战略管理层次。“从学校自身来看,高校培养人才要面向现实、面向实践、面向市场,要找到自身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办出自己的特色”[8]。高校明确管理学科学生的培养定位,也可以使学生明了学科培养目的及未来发展路线,主动参与到自身培养中来。正如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一样,人才培养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教育管理工作者有责任通过开拓性的教育改革措施,为教育事业尽心、为学生未来发展尽力。
[参考文献]
[1]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
[2]李家福.大学差异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1.
[3]程延.畸形的人才高消费[J].经营管理者,2006(12):8-9.
[4]俞俏燕,邬大光.我国高等院校趋同现象解析———以单科性院校发展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11-22.
[5]陈启杰.新世纪经济学类、法学、管理学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7.
[6]翟玉强.当前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9):13-14.
[7]陈德人,吴晓波.浙江大学从电子商务到电子服务的学科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38-41.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理解和应用;培养人才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特征、属性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科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物理学科的第一步。然而,长期以来,物理概念教学都不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很多师生看来,学习概念只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把概念熟记在心中就可以了。事实上,把概念记住仅仅是概念学习的第一步,除了能够记住概念的内容,最重要的是深入了解概念的内涵,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这些概念,而要想达到这些效果,教师就一定要在概念教学上多下些功夫,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来深化概念教学,以培养学生成才。
一、利用实例引入概念
物理概念是在归纳和总结大量的实例基础上诞生的,高中阶段很多的物理概念在抽象性和概括性方面比起初中阶段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课堂上,如果直接把概念拿过来分析讲解,很多学生一时很难消化概念中高度抽象化的内容。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概念形成的规律,从实例中引入概念。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位移”这个概念时,就给学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王某周末要和全家一起去某公园郊游,现在有两套出行方案,第一套是自己开车自驾游,只需要开车行走15公里,第二套方案是乘坐公交车,需要行走18公里达到目的性。(教师把两条线路在黑板上画出来,用A、B分别表示起点和终点,第一套自驾游路线用ACB来表示,第二套公交车路线用ADB来表示)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条线路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经过观察指出两条路线的起点和终点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虽然行走的线路完全不同,但两条线路的起点和终点是完全相同的。这样,就得出了路程无法表示物置发生的变化,从而顺利地引出新的概念位移,即位移是表示物置变化的物理量。类似这种可以引出物理概念的生活实例还有很多,如在讲到“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乘坐电梯的时候,当电梯上升的时候,是不是会感到体重增加,而电梯下降的时候,会不会感到体重减轻?这样,通过学生切身体会到的实例来引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这种通过实例引入概念的方式可以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浅显易懂,从而有效降低概念的抽象思维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二、巧设实验理解概念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很多物理概念的形成都来源于反复的实验。在学习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以实验为手段来辅助概念的讲解,这样可以把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实验的手段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从而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到“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时,笔者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首先拿出两个表面光亮的铁球,将其中一个铁球浸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然后用手电筒从侧面进行照射,结果发现水中的铁球依然十分光亮。接下来,再把另外一只铁球用蜡烛的焰火熏黑,然后将变黑的铁球放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结果熏黑的铁球变得比原先浸入的那只铁球更加亮。面对这个现象,学生显然感到非常疑惑,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入“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由于有了前面的实验作铺垫,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显得更加轻松了。
三、利用对比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对比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物理学科中,有很多的概念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例如静电场和重力场、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质量与重量、动量与动能等。通过把这些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相似概念的理解深度,还可以有效避免概念的混淆,提高概念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编制习题巩固概念
概念形成以后并不代表真正掌握了概念,只有真正地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概念,才能算得上真正掌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为了巩固概念,教师可以结合概念中一些易错点搜集或者编制一些习题。通过做习题,很多原本没有暴露出来的概念理解问题可以更加清楚地显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纠错。通过习题练习,不但可以巩固概念,有时候,同一个习题可能会涉及很多个概念,这种综合性的习题演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题:有一艘小船要划到河对面去,已知河面宽度是100米,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8m/s,水流的速度是5m/s,现在思考一下,小船如何以最短的距离行驶到对岸?小船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行驶到对岸?这个习题就不光涉及到力的分解与合成的概念,还涉及到了位移与速度的概念。通过这种综合性的习题演练,可以让学生学会综合地运用各种概念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概念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活动的基础,其质量高低与否会直接影响整个物理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一定要正视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地位,在实施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恰当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根据不同的概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这样才能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成才。
参考文献:
[1]曹炜.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26).
【关键词】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474-01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阶段,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人才的素质和护理教育的质量。为培养适应新时期医院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我院不断进行探索,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开展规范化管理,护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健全医院三级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前提
由于我院接受的护生层次多且数量较大,要完成临床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加强管理。建全教学管理体系是取得高水平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我院成立了三级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体系:①一级管理组织--由护理部主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及教学干事组成,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纲,制定总实习计划和质量控制标准,定期检查、指导、征求意见,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②二级管理组织--由总护士长和带教总辅导组成,负责本科室实习计划的制定和管理。③三级管理组织--由各科室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组成,按实习计划带教,并保证实习计划的落实。从而使临床教学层层有人管。
2 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保证
2.1 严格选拔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是护生接触临床实践的启蒙者,他们的师德、师才、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1]。要求带教老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较强的及沟通能力。经科护士长、护士长、带教总辅导考核合格后方能担任临床带教老师,并签订临床带教老师责任状。
2.2 加强师资培训 随着护理教育的进步,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带教老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分层次进行师资培训。我们每年举办临床护理师资培训班,重点培训带教老师的素质、护理教育理论、实习生的护理安全管理,请优秀老师交流经验,探讨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教学方法等问题,规范基护与专科操作,更新护理观念,提高带教老师的理论、操作水平和带教管理能力。
2.3 建立临床带教老师激励机制 根据激励理论,一定的外部刺激可以激发人的行为动机。通过给予临床带教老师情感和物质激励,可以调动带教老师的积极性[2]。建立带教激励制度,如实施带教老师优胜劣汰,实习结束后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并进行全院表彰;评选结果与带教老师的年度考核、晋级、评先直接挂钩,充分调动临床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
3 抓好实习生的培养与管理,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根本
3.1 岗前培训 护生进入临床科室之前均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教育可使护生了解医院护理工作概况,明确实习目标,减少护生无所适从感,在课堂和临床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培训主要内容为:医院概况,现代护士的素质,护士礼仪与行为规范,护理安全管理,有关护理管理制度等。认真组织护生学习并签实习生责任状。通过岗前教育增强护生的责任意识,文明优质服务意识及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
3.2因材施教,合理制定实习计划及量化指标
3.2.1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生制定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 把培养护生良好职业道德、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作为制定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的指导思想,并落实在临床教学各个环节中。
3.2.2强调备好三本 要求学生备好三本:笔记本、心得本、实习手册。把每天在科室所学、所感都记录下来。一方面可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老师通过查看笔记与周记也可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及时解决现存的问题。
3.2.3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老师先教授护生健康教育的方法,要求护生运用所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识每天至少进行个体健康教育1次,每月至少进行1次群体健康教育并评估,使其学会了与病人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巩固了理论知识。
3.2.4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把安全教育贯穿于实习始终。每一次大科轮转实习生集中时,都将临床护理安全问题摆在首位,采取实例教育,不断强化其安全意识,要求带教老师和护生发生差错应及时报告科护士长与护理部,不得隐瞒,并及时分析、解决、总结,确保了临床实习的安全。护生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
3.3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护生基护操作能力,在实习前三个月每周给护生演示并练习一项基护操作,让其在实习初期就能掌握基护的规范化操作,有利于护生后期实习的需要。
3.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4.1临床护理查房 每次查房老师都精心挑选病例,认真准备相关内容,并要求护生积极参与。护理查房要求每位实习护生亲自看病人,翻阅病历,了解病人情况 。并采取了多样的查房方式:①问题导向式;②案例分析式;③情景模拟式;④英文查房。
3.4.2 论文指导 采用老师与护生“一对一”的模式指导本科生论文写作。各位指导老师均是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并多次参加省或医院的科研项目。同时我们还开设了论文撰写与统计学知识专题讲座,使护生更好的掌握了论文撰写的注意事项,增强了护生科研意识与写作能力。
3.5组织多样教学活动,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3.5.1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为契机,制定护生生活护理记录单,培养护生的服务意识及能力,并评选 “优质服务之星”。
3.5.2护理部每月组织专题讲座,使护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3.5.3师生健康教育演示赛 每年开展师生健康教育演示赛,护生运用所掌握的临床知识,编写健康教育剧本,师生同堂表演。演示赛让护生学有所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许多专业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凝聚力。
4 健全考核制度,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保障
有效的考核制度可以鞭策护生更好地学习,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护理技术考核。每周由带教老师考核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使护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每次出科前由带教总辅导进行出科理论和操作考试,并进行综合考评,让老师们了解护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护生实习完后进行综合理论考核和临床综合技能的考核。
5 重视教与学的反馈,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手段
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向活动的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发挥。认真征求师生意见,及时反馈与总结。对反馈的内容进行分析,及时反馈到科室,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对策。认真总结对临床教学的意见,调动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性,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力争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各级人员严格的层层的质控,保证了教学计划的落实,加强了带教老师的责任感,促进了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了护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化和规范化,提高了教学质量[3],培养的护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 李雁斌 .规范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9):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