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人日常护理

老人日常护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人日常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人日常护理

老人日常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案例

贵阳市的养老压力日益严峻,2014年底,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17388张,养老机构增加至140家,其中包括公办养老机构9家,民营养老机构74家。虽然养老机构和床位数在增加,由于公办养老机构对接收对象有限制,所以解决养老压力的主力还需依靠民营养老院。从贵阳市百岁以上长寿老人分布来看,云岩区和花溪区最多,均为33人。花溪区位于贵阳市南部,是著名的生态区,森林覆盖率到达41.53%,气候宜人,空气优良,非常适宜老年人居住。位于花溪区的亲情老年公寓,建院时间短,发展比较迅速,其运营模式值得社会关注。由于我国民营养老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多表现为私人创办,规模小、资金少、入住评价不高等等。有必要探讨经营比较成功的案例,吸取经验,促进民营养老院的发展。

一、亲情老年公寓经营模式

(一)地理位置。亲情老年公寓位于花溪区桐木岭村四组,101省道旁边。规模约为1700平方米,三层楼房、庭院型、独门独户式装修。基本上都是农田,没有高大建筑物遮挡,后院有大片果树林。空气清新、交通便利。

(二)配套设施。亲情老年公寓共三层楼,每层楼除老人房间外,一楼配置有餐厅、厨房、储物间、碗筷洗涤消毒间、储藏室、厕所、卫浴间、员工宿舍、晒衣场、垃圾间和院坝;二楼配置有卫浴间、客厅、阳台;三楼配置有小休闲室兼客厅使用、卫浴间、大型存放衣物柜二座,目前床位设置数为58床。

(三)受理对象及价格。养老院是以“需要护理照顾”的老人为主要服务群体,即招收半护理和全护理的老人,不招收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价格在2200―3200元之间,它是以老人身体需要照顾的程度来区分的。

(四)资金情况。养老院是属于私立性质的,所以是自筹资金发展。其次可以获得政府补贴:从2011年开始,政府对养老院的运营补助是,老人住满一个月以上,政府补助300元u人。每张床位补贴3000元,分三年给付。水电费按照民用水电费来收并免税收。由于养老院服务好,老人居住反馈评价较高,贵阳市政府对花溪区亲情老年公寓补助60万,养老院自己出资100万,用于养老院生活区的改造。

(五)养老院工作人员配备及日常管理。(1)老人日常饮食起居。早上6:00至6:30照顾老人起床洗漱,吃早饭。11:30为需要喂食的老人及餐饮有特殊要求者就餐时间。12:00自理老人就餐。17:30仍分两拨就餐。夜晚需要加餐的老人由护理人员自行安排。饮食方面早晚餐比较清淡,多为稀饭、面条,中午是三菜一汤,两荤一素,注重营养均衡搭配。养老院对于老人日常就餐有明确的记载,方便老人家属查看。(2)老人的清洁方面。讲究六个字“随脏、随换、随洗” ,老人的床单、被套,脏了就换,保持老人的身体清洁。每天下午3:00为老人洗脸、洗脚。(3)健康日报表和生活记录单。每个老人床头都设有健康日报表和生活记录单,记录老人的血压、血糖及大小便情况。生活记录单是用于记录老人家人来看望老人时间及次数及老人生病时,养老院的人员是如何处理的。(4)生病住院处理。养老院的院长妻子曾是台湾养护中心的护士,负责日常的药物护理工作及员工医护护理培训工作。老人日常用药全部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喂食时间与用量都有专门记录。养老院与花溪医院签订的有“绿色通道”协议,不用先交费直接救治,过后结算。(5)老人日常娱乐。娱乐方式多为看电视节目,天气好的时候在院子里晒太阳。对其他行动自如的老人,有桥牌可供玩耍。一楼也有书记杂志可以翻阅。其他的娱乐活动就靠社会团体的慰问活动来丰富。

经过对亲情老年公寓的详细分析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养老院是在吸收台湾安养中心的经验基础之上,针对需要关怀护理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形成有特色的家长式经营管理模式。主张加强与政府合作,开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先河。以老人需求为前提,提高要求,坚持高配比,提高服务质量。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养老院58张床位全部住满,目前仍有许多老人排队等候,床位供不应求。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借鉴其成功经验。但是,由于规模较小,该养老院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为“家长式”,由院长掌握大权,大小事务基本都经由院长之手,对于小规模的来说这种管理方法还能实行,但是若是对于规模较大的机构来说,这个管理方法效率不够高。

二、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养护人员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流动性大。亲情老年公寓属于自主经营,自筹资金,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工资不高也无保险。养护人员多集中为女性人员,来自农民或者下岗工人,年龄较大,没有经过正规、专业的技能培训。缺乏专业医师,医护人员缺乏,仅院长妻子属于正规护理专业的人员。由于工资不高,加之护理老年人工作的繁琐导致员工流动性很大。另外,养老院的管理者也参与养护护理工作,这种配置使养老院中必要的技术分工无法实现。

(二)养老院配套设施简陋。老人活动范围较窄,康复设施比较单一,养老院就只有护栏和鹅卵石,老人的娱乐活动最多的就是看电视,或者打打麻将,比较枯燥和乏味。

(三)服务的提供不够多元化,老人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虽然养老院受理的大部分是需要护理的老人,行动受限,但仍有部分行动自如的老人,应该注意加强他们的需求服务。在调查过程中,就有老人不愿意与言语功能不全的老人接触,可又找不到其他娱乐方式,整日闷在屋里看电视。长久下去,对这类老人的身心健康不利。

三、对改善民营养老院经营管理现状的建议

(一)民营养老院应加强对养护人员的培训,增强综合素

质。目前很多民营养老院的养护人员大多是农村妇女或者是下岗职工,虽然他们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但仍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培训。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对养老院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制度,探索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使之规范化、法律化。

老人日常护理范文第2篇

我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国家,然而养老护理行业的发展水平并没有跟上老龄化,的水平。据调查,老年人除日常生活外,医疗保健是他们的最大一笔支出,占每月支出的40%,其中看病吃药约占这笔费用的80.9%,而目前我国各地的养老金算不上丰厚,支付老人日常的开销也许还刚好,但一旦老人生病靠微薄的养老金和医保恐怕是杯水车薪。所以应未雨绸缪,做好商业保险的辅助。那么面对这么多的老年人险种,我们选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呢?

许多保险都是有投保年龄限制的,年纪越大,缴纳的保费越高。目前国内的意外险伤害保险投保年龄限制在65周岁以下,重大疾病保险更将年龄限制,60周岁以下,而且即使是在这个年龄规定以内,但只要过了50周岁,保险公司就会要求投保人到指定的医疗机构接受体检,有一两项体检指标不达标,投保要求便有可能遭拒绝。如果子女打算给老人购买这两类保险,要注意这个时间的限制,及早做好投保准备。专家建议最好是50岁以内。

那么针对已经过了50岁年龄门槛的人群来说,也有适合他们的险种,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专门的老人险,另一种则是长期护理险。

专门的老人险,主要面对50-70岁的人群,保费大多5年内须缴清,缴费期一般只能选5年付清或一次性缴清。针对老年人的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老人意外险了。它针对老年人因意外伤害而引起的高残、骨折、关节脱位、重大手术等提供较高的保险保障,支付的保险金最高可达7万-12万元,覆盖面广,赔付金高。

老人日常护理范文第3篇

日本大都市的老龄化现象着实堪忧,一些中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情况也很严峻。人口锐减,商业街凋敝,城市活力不足,缺少发展后劲。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企业成本上升;医疗费用剧增,社会负担加重;储蓄率递减,资金供应趋紧;养老保险入不敷出、制度难以为继等。不可否认,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给日本的综合国力、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能否顺利走出老龄化困境,对于日本“大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巨大考验。

“护理地狱”与“孤独死”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的社会被称为老龄化社会,比重超过21%的则被称为超老龄化社会。日本最近公布的2014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表明,截至2014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有3300万,占总人口的26%,创历史新高。

日本人口老龄化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平均寿命的延长。2013年,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80.21岁,女性平均寿命为86.61岁。据预测,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还将延长,2060年将达到男性84.19岁,女性90.93岁。二是少子化的进展。日本的生育率(每位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孩子数――编者注)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一路走低(2013年稍稍回升至1.43个)。少子化与日本女性日趋严重的不婚、晚婚、不愿生育等现象有直接关系。生育率下降使14岁以下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就相对增加了。三是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得到普及,国民身体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四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1961年,日本建立了“国民皆保险”体制,把长寿化现象进一步向前推进。五是医疗技术、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随着新技术和新药品的开发以及新医疗器械的制造,一些困扰人类多年的疑难病症被逐一克服,长寿化现象日益突出。六是战后日本第一次“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即“团块世代”已陆续退休,进入了老年人口行列。

近年来,日本以65岁以上老人为主的老龄家庭数量增长迅速,家庭成员对患病老人特别是长年卧床不起老人的照料和护理负担日益沉重,日语中甚至出现了“护理地狱”的说法。目前,家庭中低龄老年人看护高龄老年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其中护理者以女性为主,占68.7%,且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护理者因负担沉重导致心情沉闷,患抑郁症情况屡见不鲜。而随着老龄化的进展,患痴呆症的老年人数增长速度较快。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和身体护理给家庭成员以及同居者造成很大的负担。一些实施护理的家庭成员自身也罹患此症,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另外,随着需要看护的老年人数量的持续增加,医疗机构看护人员的缺口正在不断地被拉大。

目前,日本有很大一部分独居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陪伴。近十年来,独居老年人因无人照护,在居所内突发疾病导致孤零零死亡的“孤独死”事件频频发生。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的统计表明,2013年,东京23区范围内65岁以上独居老年人死于自己家中的人数高达2826人。一家管理着75万户租赁住宅的机构的统计表明,独居者死亡超过一周后被发现的事件数量(排除自杀和他杀)在2013年为194件,其中死者是65岁以上老年人的有129件。

从设施养老向居家养老过渡

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开始关注老龄化问题,并不断出台保障老年人生活和养老的法律。1963年颁布了被称为“老年人”的《老人福利法》;1982年出台了《老人保健法》(1986年12月修订),明确规定了国家、家庭和社区在养老护理中的职责;1986年颁布的《长寿社会对策大纲》强调了扩充居家护理服务。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社会对养老护理的认识从单纯依靠家庭成员转向寻求社区、地区的支持,从设施养老向居家养老过渡。1989年颁布了《推进高龄者保健福利十年战略》(简称“黄金计划”)和《地区老人保健福利计划》,旨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在市町村建设特别养护老人院、托老所、疗养型护理机构等设施,并培养家庭助手等。1990年,《老人福利法》等社会福利相关法律被修订,服务重点从养老院或医院护理转到居家护理,并在护理等福利领域导入了准市场机制。1992年《社会福利事业法》被修改。1993~1994年全日本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完成了《地方高龄者保健福利计划》的制定。1994年“新黄金计划”出台,充实居家养老护理成为重心。之后又出台了“黄金计划21”,制定了“营造和发挥社会活力”的福利政策目标。2000年全面实施的《护理保险法》(1997年制定)改变了过多依赖政府的传统,由政府、社会保险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费用,将护理制度从一种社会福利制度转变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另外,日本政府还推出了“银色人才中心”等政策,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开展社区服务,如送餐、上门护理、体检和安全确认等,让老年人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在社区实现居家养老。

针对那些健康的、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日本政府开展了“护理预防事业”。他们以65岁以上老年人为对象,普及健康知识p宣传如何预防疾病,提供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服务。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尚未下降的高龄老人,尽可能维护并增强其生活能力;对于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已下降、有可能需要援助或护理的高龄老人则尽可能及早发现,根据其身体状况进行日间服务、访问护理等,延长其能够自立和自理的阶段,延缓其进入护理状态的进程,使老年人在不脱离家庭和社区的情况下安度晚年。

社区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颇受欢迎

日本传统的老年护理是由家庭成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和照料,但战后以来日本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核心家庭(父母与一两个孩子组成的家庭――编者注)、单身家庭、夫妇二人家庭数量增多,难以仅依靠家庭成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而且随着日本女性就业率的不断升高,比起在家照料老人,女性似乎更愿意外出工作,因此,传统的居家养老面临诸多困境。而质优价廉、口碑好的公共养老福利机构常常是一床难求,医院又很难让老年人长期入住。一些从事养老护理的民间企业则收费较高,难以解决普通市民和低收入者的养老问题。

据内阁府调查,日本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以居家养老为主,42.2%的男性、30.2%的女性老年人希望在家养老。为了让老年人在自己住惯的地区自立生活,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护理事业,在医疗、护理、预防、居住、生活支援服务等方面全面提供支持。政府还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老年人日间照护服务中心”、“特别养护老人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护理、康复、咨询等服务。

目前,日本有以下几种养老护理服务。一是居家护理,即家庭访问护理员到服务对象家中,提供身体和生活上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如为老年人提供洗浴、如厕、进食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基本护理服务,以及提供咨询、看护、康复训练等服务。访问护理服务对延缓老年人衰老进程、减轻家庭成员护理负担起到了很大帮助;二是日间照护服务中心,主要针对65岁以上行动不便、具有某种身体障碍或者精神障碍、难以进行日常生活的老年人,如需要护士观察的患疑难病症、痴呆症的老人、有脑血管病等后遗症的老人、癌症晚期患者等。日间照护中心配有可升降轮椅的汽车,负责早上将老人从家中接来,傍晚再送回去。白天老人在设施里接受日常的生活服务、护理服务及护理预防服务,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三是短期入住型机构,让老人短期入住护理机构,以使老人的家庭成员能有一段休息和放松心情的时间;四是入住型养老护理机构,包括特别养护老人院、老人康复医院、养护老年公寓、老年痴呆症患者共同生活护理设施等。近年来,一种将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结合在一起的社区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受到民众的欢迎,即把访问护理、日间照护与短期入住设施的“短托”(针对那些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居家护理的老人,让他们短时间入住,原则上一至三个月)组合在一起,大都建在老年人日常的生活圈内,有些是由普通民宅改造而成,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照料和护理。设施规模比较小,不需要购进很多设备,成本小,可为十名左右的利用者提供服务。这种贴近社区的小规模多功能养老护理机构支持了老年人居家养老,消除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帮助维持并恢复其身心机能,同时也减轻了其家族成员的照料和护理负担。

日本的养老护理机构虽然类型和功能有所不同,但普遍硬件环境一流、干净整洁,服务也很人性化。例如,富山县一家非营利组织运营的日间照护中心开创了一种小规模多功能的日间照护服务模式,即针对有护理需要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老年人、残疾人、自闭症儿童、残障儿童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在同一机构内提供福利服务,洋溢着家庭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便是它的特色。

日本的老年护理机构既有市场化运营,也有政府委托运营。同时,社会福利法人运营的养老护理设施也占据相当比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开始进入养老护理领域并发挥出积极作用。一些养老护理机构对老年人进行护理服务时,不仅针对性强,还能够将心比心,悉心观察老年人的困难,设身处地为老年人考虑,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例如,在机构里设置咖啡馆,使家人来看望老年人时有团聚和聊天的地点;设置小卖店,出售老年人做的手工作品,让老年人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设置玩具区,方便老年人的孙子、孙女来看望时可以有的玩。为了让老年人体现自我价值,机构也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洗菜、收拾桌子等。为了减缓那些患痴呆症老年人病情的恶化,他们在院子里开辟小菜园,让老年人种植蔬菜,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体会收获的乐趣。日本的养老护理机构还十分注重与社区的互动,如举办和当地居民的交流活动,召开社区老人家属护理交流会,开设健身体操班、各种讲座等。这些活动拓展了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使老年人排遣了孤独,减少了老年人智能弱化情况的发生概率。居民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的支援,加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对于社区的和谐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老人日常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社区护理 老年人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世界人口老化日益明显,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 老年人健康状况

老人慢性病患率为77.4% ,患病率居前五位的疾病是高血压、白内障、心脏病、关节炎和肝胆疾病,其中患一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66.8%,年龄越大,所占比例越高。对老人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前五位疾病是痴呆、失明、中风、关节炎和慢性肺部疾病[4]。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和精神问题

2.1 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5]。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偶尔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过热等。

2.2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结构开始向小型化转变,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住房紧张等原因,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调查表明,我国的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同住,占调查对象的56.4%,独居者为8.39% ,夫妻同住占35.3%,身边无子女老人比例高达32.4%[6]。

2.3 脑衰弱综合征 脑衰弱综合征的表现有: 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等。

2.4 焦虑症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甚至引起脑卒中,心肌梗塞、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2.5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情为主要表现。老年人自杀通常都与抑郁障碍有关[7]。抑郁障碍的发生是渐进而隐伏的,早期可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后期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2.6 老年期痴呆 痴呆是以后天获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神经功能多方面障碍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处于痴呆危险的人群数量增加。老年痴呆起病缓慢,病程一般在5-10年。本病仍未有理想的药物,以预防为主。

3 老年人的社区护理

3.1 健康状况良好老人的社区护理

3.1.1 成立老年协会、老人之家或休闲活动中心 由于退休后突然增多了休闲时间,帮助老人培养个人爱好和兴趣,使其能善用退休后的许多时间,丰富退休生活。

3.1.2 推广义务工作制度 在美国、日本、泰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老人生活中,义务工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8]。在我国,义务工作较少,可以鼓励老人去帮助照顾高龄老人或残疾人。

3.2 离退休综合征的社区护理 针对离退休综合征的老年人的特点,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 转贴于

3.3 空巢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 由于单身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最易患空巢综合征。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多关心单身老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鼓励老人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结识多些朋友。

3.4 脑衰弱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 认真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关心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加一些温和的室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向病人讲解要重视脑衰弱综合征。

3.5 焦虑症和抑郁症老年人的社区护理 由于老年人离退休、衰老、孤独及其他原因使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抑郁症。对这部分老人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经常上门与老人谈心,使他们感觉到受尊重与关心。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放松。

3.6 老年期痴呆的社区护理 对此类老年人加强管理,设立家庭病床,请专人在家看护,负责日常生活护理,安全保障,定时服药,适当活动及肢体锻炼。家庭病床医生进行定期巡诊,或将老人安排到老人护理院进行护理。

4 小结

对老人的服务应做到“善始善终”,对临终老人协助家属送医院抢救,对在家庭病床的临终老人,协助家属做好临终前准备,帮助他们联系救护车辆,尽量满足临终老人的需要,减轻其痛苦。安慰家属,特别是配偶,减轻他们的悲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化,老人社区护理的开展势在必行。据调查报告,我国的老人社区护理需求占70.1%[9],我国的老人社区护理起步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 :3

[2]付东波.老年综合健康功能评价及其用途[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 ,15 (2) :49 -52.

[3]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 :3.

[4]吕探云.社区老人长期护理需要的调查与护理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1 ,6 (16) :419.

[5]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 :50.

[6]李继坪.老人健康保健现状与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 ,15 (4) :54.

[7]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 :50.

老人日常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灾后重建;农村敬老院;天全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背 景:2013年“4.20”芦山地震是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又一次发生在四川省的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灾害损失大的地震灾害。地震灾区复杂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薄弱的经济基础,使得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充满了挑战。在本次地震中,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大寨、大河、和源和前阳四所农村敬老院的房屋及设施设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灾后经专业评估公司鉴定,四所敬老院的房屋建筑损毁程度全部为D级,均需拆除重建。鉴于这四所敬老院原有的用地面积相对较小,缺少老人必要的活动场地,且地震之后周边地质存在严重的滑坡隐患。因此,敬老院当地主管部门天全县民政局经研究并报请其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决定将这四所需拆除的敬老院整合为两个敬老院并异地重建。其中,将原大寨和大河敬老院合并改名为天全县第一农村敬老院,在天全县仁义乡异地重建;原和源和前阳敬老院合并改名为天全县第二农村敬老院,在天全县始阳镇异地重建。

本项目所在地天全县为四川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一方面,当地经济相对欠发达,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种类相对较少,施工技术条件相较发达地区落后,但是当地传统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建筑地域特色突出;另一方面,本次灾后重建没有采取汶川地震后的各省市对口援建的形式,而是由国家、地方和社会捐助提供灾后重建资金,由当地相关部门自行组织灾后重建工作。由于灾后重建项目多,每个重建项目的建设资金相对紧张。因此,本项目的重建工作不得不面对经济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问题,不得不面对重建资金紧张的问题,不得不面对新建建筑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不得不面对新建建筑在满足当前灾后快速重建且兼顾项目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灾后重建背景下的思考

芦山地震之后,由于全国各地对灾区的援助、国家政策及资金的扶持以及大量重建资金的及时引入,使得灾区重建工作能够顺利进入全面恢复建设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建筑设计亦成为灾后重建的关键一环,适宜的建筑形式与策略无疑能对灾后重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

(1)恢复性

恢复包含针对灾难造成的物质和社会两个层面的损失。物质层面包含建筑损毁、基础设施破坏、财产损失等;社会层面包含人员伤亡、心理创伤、环境破坏等。灾后重建就要求建筑设计不仅满足人对建筑的基本需求,还要体现对受灾人群的人文关怀,营造一个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通过物质层面的重建来恢复社会层面的缺失。

(2)生态性

这里所说的生态性除了包括在重建过程中,降低建筑能耗,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与自然资源,还包括对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这种传承与延续体现在建筑形式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中,也体现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与当地施工工艺、地方建筑材料的相结合并进行合理运用。

(3)可持续发展

灾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运营中。除了前期设计中应考虑便于建成后运营团队的管理外,也应对建成后的日常运营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2.灾后农村敬老院建设的必要性

(1)社会效益

项目的建设能够完善当地的农村五保户养老机构,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稳定社会秩序并保障五保老人的基本利益,因此本项目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需求预测

天全县下辖15个乡(镇),138个行政村,6个社区,幅员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8.2%,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全国14.3%还高出3.9个百分点。其中,80岁以上4032人,85岁以上1642人,90岁以上614人,95岁以上176人,100岁以上3人,含残疾老年人1010人。目前,天全县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共有523人,其中集中供养345人,分散供养178人。[]

两个敬老院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受益者和使用者为天全县这五百多名五保供养对象,他们大多年老体弱,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部分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建设一所功能齐备的敬老院可以保障他们的居住和生活需要。

二、规划及建筑设计

1.项目选址

本项目的建设用地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乐坝村一组,距天全县城约13km。建设用地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在场地中部有5~6米左右的高差,高差上下地形均较为平坦,无地质断裂带通过,地貌单一,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社会环境良好,不存在拆迁问题。项目建成后,可以满足天全县200名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老人进入本敬老院集中供养。

2.规划指标及设计要求

本项目根据《四川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等级达标试行标准》(川民发[2013]44号)中所规定的三星级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标准进行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5亩。建设五保老人居住用房及相关办公、餐厨、浴室、理发等配套设施约5000平方米,建筑层数尽量不大于三层,容积率控制在0.4~0.5,设置老人床位200张,按相关配套标准购置老人居住用房、洗浴、餐厅、厨房和消防水池、变压器等相关设施设备。

总平面布置方案除满足建筑基本功能之外,还需充分考虑庭院景观绿化及适宜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建设,并应符合消防、卫生、安全、环保施工等有关规定、规范。充分考虑院内自然条件、排水要求及主导风向等因素的影响,在竖向布置方面因地制宜、通盘考虑。

3.规划设计

建筑总体布置以庭院为设计的核心理念,通过建筑物的围合布局,分别在上下两块台地上形成两个半开放式庭院,庭院内部的向心性营造出温馨安静的老人居住环境。通过景观绿植提高室外舒适性,同时也尽量将最好朝向留给老人居住用房,满足老人日常生活起居需求。东侧的场地退让让外部活动空间更为宽敞,也可作为老人活动的开放式室外场所。通过景观及交通设计,将上下两块台地有机结合,既是景观节点,又是上下两块台地的交通空间,使上下两块用地融会贯通。如图1-1“功能分区图”、1-2“鸟瞰图”所示。

4.建筑设计

(1)设计原则

本项目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上,主要遵循以下几个设计原则:

①私密性:老年人需要一个属于自己、不扰的空间;

②社会交往:应为老年人提供可以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

③安全感和安全性:为活动能力逐渐减退的老年人提供活动的安全性,使他们有充分的安全感;

④可通达性和易操作性:供老年人活动的空间应有很好的可达性(即无障碍);常用设施(如门、窗、家电等)应易于老年人操作;

⑤清晰的导向系统:它能够为记忆力逐渐减退的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方便;

⑥适宜的细部尺度:它可以使老年人处处感到生活和使用的舒适方便;

⑦适度的声光环境:它将大大方便视力和听力已经减退的老年人的日常活动;

⑧环境的熟悉性和连续性:环境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地方传统,并成为住院老人往日生活某种程度上的延续,使老人不会因居住环境的改变感到陌生而产生不适应,以至于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

⑨适度刺激性和挑战性:一个有适度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环境将促进老年人的经常活动,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2)地域文化的融入

灾后重建过程中,对于地域文化的提炼运用是实现恢复性重建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也是人文关怀在建筑设计中的一种体现。

① 为适应当地老年人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本项目采用尺度适宜的敞开式外廊将居住组团与居住组团、居住组团与公共组团进行连接,使老人能够很方便的在连廊、平台和庭院之间随时随地进行交往,而这种交往是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

② 考虑到当地日照时间短、降雨量大的气候特点,常年以阴雨天为主的气候环境,设计中通过巧妙的利用场地高差形成屋顶露台,便于老人户外晒太阳等活动以及工作人员晾晒被褥等管理活动;

③ 建筑立面上,参考当地穿斗式民居建筑特点,结构上外露梁柱,屋面女儿墙采用当地施工工艺较为常见且成熟的平瓦小坡檐,建筑立面材料选用当地使用较多的文化石,建筑风格整体与周边民居尽量协调统一而又不失自身特点。

(3)居住单元设计

居住单元的设计是本项目设计最核心的内容。老人的居住空间以庭院为中心,沿庭院四周布置。自理、介助及介护等三类活动能力不同的老人安置在不同的组团,方便护理人员根据老人身体情况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护理;每个楼层结合规范规定的疏散距离,以6~8个房间组成一个组团,组团之间以公共活动平台和敞开连廊相互联系;老人居室均为普通双人间,每个房间均设置独立卫生间,卫生间除满足自然采光、通风的要求外,为加强通风效果,均设排气扇。每两个居住组团均设置一间护理人员值班住宿房间,以方便建成后运营管理的方便和降低运营成本。

居住单元平面采用集约式布局,居室布局合理,功能内外分明。居住单元开间柱跨7.2米,户型开间3.6米,经济合理,既能满足家具布置的需要,又能给老人的生活和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进深柱跨2x4.8米,小柱跨的设计可有效降低主次梁的梁高,使居室内部获得更高的净高,同时可以合理降低层高,节约造价。如图1-4“居住单元平面图”所示。

居室内部功能分区明确,使用方便,结合老年人特点进行精细化的细部设计,室内设备设施的布置以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为目的。如图1-5“居住空间功能布置图1”、图1-6“居住空间功能布置图2”所示。

(4)公共空间设计

①交往空间: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生活习惯,本项目设置了室内休闲娱乐空间、庭院景观空间以及连廊休息活动空间,给老人创造便捷多样的交往和休闲娱乐环境,使居住在敬老院中的五保老人能够老有所乐。在居住空间的每两个组团之间设置的活动平台,使平时不想下楼活动的老人可以在这里进行风雨无阻的日常交往,如“摆龙门阵”、打麻将等,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护理人员日常的管理工作;同时,连接组团的敞开式活动平台可以对庭院的自然通风产生良好的效果。如图1-7“三层平面图”所示。

②服务空间:服务空间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布置方式。考虑到管理的方便和使用的频率,将集中式服务空间设置在敬老院入口处一、二层,主要包括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室、医护室、餐厅、浴室、洗衣房和理发室等功能;分散式服务空间的布置主要考虑到日常管理中老年人的安全性及处置突发状况的快捷性,每层分散布置专门的护理站,每一间护理站除满足护理人员的值班住宿之外,还设置开水服务区和公共卫生间,使老人在户外活动时能够方便的使用。如图1-8“一层平面图”所示。

(5)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是老年人建筑设计中另外一项核心设计内容,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注意和体现了这一点。

建筑物的各类出入口均设置为坡度1:20的无障碍入口,为老人在行走及乘坐轮椅活动时提供良好而流畅的通道,方便老人的使用;同时,按照医用担架电梯的要求设置有一部无障碍电梯,电梯通达建筑物的每一楼层,方便各楼层老人出入及医疗急救使用;楼内所有公共走道净宽均超过1.8米,保证走道可以双向顺利通行,走道内设置符合规范要求的、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双层扶手,方便老人在走道内的日常活动;各类设备设施的配置均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和配置,以满足老人的日常生活和活动需要。

三、建成后运营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因为敬老院由国家全额划拨资金进行日常运转,平均到每个五保老人头上运营经费少,而在目前的物价水平下,敬老院的运营支出多,这个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很多敬老院正常运营和开展各项供养服务的关键问题,由于运营经费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敬老院所供养的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本项目建成后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能使敬老院可持续的运营下去,也是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以院养院,项目建成运营后,可将敬老院局部的空地拿一部分出来,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五保老人和敬老院职工一起,开展种菜、养猪、养鸡等劳动生产活动,一是可以实现部分生活资料的自己自足;二是可以通过生产劳动,使得入院老人的身体得到某种程度的锻炼;三是可以通过销售多余的劳动所得来获取一定的运营资金,提高入院老人的生活水平;四是通过宣传和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吸引社会力量的支持,唤起全社会对五保老人的关心和对敬老院发展的支持。如图1-9“劳动生产场地布置图”所示。

结论: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项目已经顺利的进入了施工阶段。通过本项目的设计,作者认为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必须认真的对待以下三个主要问题:第一,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成完工、投入使用的关门时间非常明确,留给参建各方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是参与灾区恢复重建项目设计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第二,由于恢复重建资金相对紧张,如何在资金紧张的条件下使得所设计的建筑不仅功能合理、满足使用要求,同时又满足美观要求,是参与灾区恢复重建项目设计人员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第三,由于大量灾后重建项目同时开工,导致灾区建筑材料价格普遍上涨,造成建材购买相对困难,给灾后重建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设计人员必须充分发掘利用地方材料,建筑构造设计合理,认真地对待现场服务工作,密切与参建各方交流和沟通,尤其是与建设方和施工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配合,才能使项目顺利圆满地完成。

课题方向:震后重建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