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神经外科;气管套管;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10-01
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气管切开术是有效应对疾病以救治病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应用相对较为广泛[1]。当病人病情较重时,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有效清除,因此必须对气管进行切开,以保障患者的呼吸顺畅。然而,如果需要长期留管,极有可能引发病人发生肺部的感染、黏膜的损伤,更严重者可能大量出血。一般来说,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增长,可以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并增大拔管失败的几率[2]。本次实验旨在对拔管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选取20l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5名患者作为实验人群;包括69例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处于19-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9.5岁;患者的疾病状况为:脑外伤(33例)、颅内有肿瘤发生(67例)、脑血管病(35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1.2拔管及护理方法
1.2.1拔管前护理
1.2.1.1润湿气道及清痰在拔管前,给予患者咳嗽清痰的指导;对于部分重症昏迷的患者,可以人工对患者的咽喉部位进行刺激;进行吸痰操作时,需要小心操作,放置损伤患者的气道及血管,并应注意避免感染的发生。
1.2.1.2对气管套管进行固定在固定套管时,注意保证套管绳的松紧适宜;在更换气管垫时,取、置动作需小心,防止因套管和气道发生接触摩擦,导致切口部位的组织因缺血发生损伤,或气管黏膜发生水肿、肉芽组织发生增生等。
1.2.1.3加强口腔的护理对于病情极其严重的患者,口腔内会有大量的病原菌进行滋生。对于切开气管需要通过鼻胃管进食的患者来说,口腔内的病原菌极有可能进入到呼吸道之中。因此,对于这些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对口腔进行清洁护理十分重要。
1.2.2拔管后护理
1.2.2.1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状况及血氧饱和度对于气管黏膜发生水肿或者会厌皲裂的患者来说,在气管套管拔除之后,极有可能发生上呼吸道梗阻;并且,长期带管的患者可能已经产生了呼吸依赖,当拔管后,患者的气管极有可能发生痉挛;所以,相关医护人员需密切注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一旦发现出现异常应立刻和医生取得联系。
1.2.2.2在切口处进行正确的处理在对气管套管进行拔除后,当患者进行咳嗽排痰时,病原菌有可能接触切口部位进而发生感染。因此选择水胶体泡沫塑料对伤口进行覆盖,并对痰液进行及时清除是一种较优的办法。
1.3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P
2结果
2.1拔管结果135例患者中,有116例患者拔管成功,有3例患者带管出院,有14例患者于拔管后的30min-30d内进行二次置管,有2例患者死亡,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气管套管的使用较为广泛。对于气管套管的拔除受到套管留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气管套管拔除不成功,则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及患者的健康[3]。因此,选择合适的拔管时机、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方法,对于保证拔管的成功率来说十分重要[4]。
本次实验旨在对神经外科病人气管套管安全拔管的护理方法进行探究,并给出体会。通过对20l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5名进行气管套管安全拔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拔管的结果可以发现:135例患者中,有116例患者拔管成功,有3例患者带管出院,有14例患者于拔管后的30min-30d内进行二次置管,有2例患者死亡;14例需二次置管的患者有11例于二次置管后的17d-84d内成功拔管;有3例最终带管出院。对需进行拔管的神经外科气管套管病人来说,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增加拔管的成功率;护理方法合理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廖晓琴,何滔,周亚娟.神经外科病人气管套管安全拔管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2,18(22):122.
[2]于慧.神经外科患者气管套管安全拔管的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51.
【关键词】精神科;避免;护患纠纷
现代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即使是精神病人也处处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精神病人思维混乱、行为异常,即使不是在发病期,也可能因为某些刺激而发病,致使在精神科护理中,常有护患纠纷发生,给护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其实好多护患纠纷是可以避免的,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1对护理人员的具体要求
1.1工作中仪表端庄,微笑服务,规范护士的语言和行为当有些护士工作劳累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当病人有疑问时,不能给予热情的解答,使病人和家属产生负面情绪,好事者就会投诉。任何生命个体在人格尊严上没有差别[1]。维护病人的一切利益,尊重病人的人格,防止一切不利因素给病人造成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1.2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掌握各种急诊急救知识不断学习精神科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与病人接触、沟通的能力。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容易产生护理纠纷[2]。还要学习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及院感消毒隔离知识,在工作中履行自己的责任,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
1.3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病人入院时,应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尤其是病人身上危险、贵重物品的收集管理。精神病人大多反复入院,其家属对告知内容不以为意,作为护士一定要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签写《告知同意书》,以免发生意外有据可查。
1.4规范护理记录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学习有关护理记录的书写规范。护理工作中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客观、真实、及时、准确、认真、详细地记录护理记录。
1.5培养慎独精神慎独是指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它会使人们在无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按道德的规范和范畴的要求行事[3]。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尤其需要具有慎独精神。任何情况下都要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病区管理适应精神病人的需要
2.1保证病区的环境安全,病房内无可以触及的电源、电线,桌椅要固定,栅栏门窗要结实牢固。各种设施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避免患者拆卸,防止走失、自伤、伤人、毁物的危险。病区安装监控系统,便于及时了解和发现患者的异常行为。
2.2精神病人大多有吸烟的习惯,要管理好患者的烟及打火机,有固定的吸烟室,定时吸烟。以防止病人用打火机或者烟火点燃易燃物品,造成烧烫伤而引起护患纠纷。
2.3精神病人的用水安全十分必要。尤其是秋冬季节,天气转凉,病人用热水洗漱,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要定点、定时,保持温度适宜,维持病人打水的秩序,以防止烫伤。
2.4精神病人长期住院,家属探视在所难免。建立家属探视室,制定《探视制度》向家属宣教,以免危险物品、贵重物品进入,以及过量食品引起患者暴饮暴食,使病人胃肠功能紊乱,或引起呕吐、腹泻,产生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3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
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疾病认识存在误区,有二种极端表现:一方面,将精神病人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因偏见而采取歧视态度;另一方面,当住院精神病人发生意外后,则出于同情病人,将一切责任都归于医院[4]。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宣传,如制作有关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发放;定期给精神病人和家属做健康教育讲座,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利用有关新闻媒体进行科学的宣传和正面报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护患纠纷越来越引起病人和社会的重视。在精神科护理这一特殊领域中,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护患纠纷在不断增多,我们精神科护士就要重视产生护患纠纷的内外部因素,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巧妙地化解护患之间所发生的纠纷,给病人创造一个利于患者康复的,温馨、舒适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席淑华.协调急诊护患关系的重要性[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5):176.
[2]李旭.国内外护理新进展.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48.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住院精神病人跌倒的原因调查分析,探索有效防范住院病人意外跌倒的对策。结论:应加强精神病住院病人跌倒高危因素的评估,加大护理安全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住院病人跌倒的发生率;创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是减少跌倒和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病人跌倒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精神病人;跌倒;对策
精神病人由于其疾病本身的原因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疾病的特殊症状,在住院期间因受疾病控制及其他因素影响而易跌倒,导致机体损伤,功能状态衰退,自信心下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易引起医疗纠纷,不但影响医院的信誉度,也为病人及家属造成负担。因此,预防精神病人跌倒已逐渐成为评价精神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 结果与分析
1.1 跌倒地点:病人在床周围跌倒者;如厕跌倒者;走廊跌倒者洗浴室跌倒者
1.2 跌倒发生的时间:夜班跌倒者;白班跌倒者。
1.3 病人跌倒情形:有变化跌倒如厕及洗漱跌倒者行走时跌倒者服用氯氮平、氟哌啶醇、氯硝西泮等药物跌倒,精神活动紊乱发生跌倒者。
1.4 跌倒跌伤情况:无不良后果;皮外伤缝合;皮下血肿;发生骨折。
2 讨论
目前,因住院病人意外跌倒发生跌伤而引起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而导致精神病人跌倒的最主要的因素有环境、疾病、药物、心理、护理、下床方式等[1]。 跌倒病人中以老年住院者居多,既往研究表明:住院精神病病人跌倒的危险人群为60岁以上老人、反复住院、病程较长、住院时间较长、有较多躯体合并症者以及首次住院、入院20 d以内的病人。因此,精神病病人跌倒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老年病人。
病人跌倒在床周围、走廊、卫生间居多,药物的副反应造成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极易造成病人跌倒,坠床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当夜间、清晨病人频繁如厕时更易发生跌倒。主要是护理人员配备不够,无人陪护。
夜班是跌倒发生的高峰时段,跌倒发生在夜班多,此时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护理工作较集中,同时精神科病人晚间用药相对较多,而夜间又是病人起床如厕最频繁的时候,清晨病人从睡眠状态到起床活动、如厕等变化极易造成病人跌倒,加之抗精神病药物多数具有镇静作用,傍晚及夜间由于灯光亮度不足、缺乏夜灯等易引起跌倒。
精神症状的因素也是导致跌倒的原因之一精神病人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兴奋、冲动、易激惹。常因动作过大、过激、过快、过多、对周围环境失去正确判断,造成跌伤、碰伤。3 对策
3.1 掌握病情:对有跌倒史及被评估为高危跌倒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在其病室、床头做标记,提醒工作人员引起警惕。熟悉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将意识欠清、年老体弱、有躯体并发症、药物副反应、有行为紊乱者视为跌倒的高危人群,将其作为重点护理防范对象。病人一切活动在视线下进行,协助生活料理。
3.2 加强安全护理:对卧床病人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睡姿不稳、有安全隐患的状态,以免翻身坠床;对嗜睡、半闭目而行的病人说“小心慢走”,给予搀扶;对起床急骤者说“慢一点,别心急”;对保护约束病人及时检查保护带,随时调整位置,调整松紧度,确保病人处在“保护状态”;对步态不稳、年老体弱者,给予搀扶行走。
3.3 环境设施利于病人活动方便: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光线充足,地面干燥。拖地应尽量放在病人休息或集中管理时进行;厕所安置坐式马桶和抓杆,在洗漱室醒目之处贴上防滑警示语;沿走廊、厕所设置扶栏,保证夜间照明;老年人及小儿应选择低矮的病床,穿防滑平底鞋,上卫生间及沐浴时应有人陪伴,必要时协助如厕。
3.4 治疗过程对病人的指导:在治疗过程中应关心病人的主诉,有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无力、嗜睡等症状,指导病人卧床休息,起床时动作要缓慢,如厕时应有人陪伴,防止发生意外跌倒。在入院时及住院期间,特别是在使用药物之前告知家属和病人服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告知家属造成病人意外跌倒的常见原因、发生时间及预防措施。
3.5 应加强健康教育:跌倒最常发生于病人上下床、起立或坐下时。因此,应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房和病区的环境,将使用频率高的生活用品放置在易取的地方,避免因卧床时伸手取物发生坠床。服药后及时上床休息,便器放于床旁,以免药物引起头晕、步态不稳而跌倒损伤[2]。
3.6 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管理:对于年龄大的病人,护士应做好病人的入院宣教,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变化,向老年病人讲明住院期间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应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的要求及生活习惯,减轻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负担,使其安心治疗,较好地解决住院期间病人出现的负性情绪及心理反应。在平时与病人交流时,关心其有无生活协助方面的需要,尤其在人员少的时段要主动询问病人所需,并及时解决,避免因病人怕麻烦他人而导致跌倒事件的发生[3]。
3.7 加强病房管理:夜班是病人跌倒发生的高峰期,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做好人力的合理安排,加强岗位责任制度的检查和落实。对重点病人加强巡视及安全防护。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应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用药情况并加强临床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4]。
通过对精神病人跌倒原因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病人跌倒的危害性,重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法律问题,要减少精神病人跌倒的发生,预防精神病人跌倒。预防措施不是仅注重某一种方法,而是采取多种方法,调整护理工作行为,尽可能减少精神病人跌倒的发生,以避免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安凤荣.精神病病人住院期间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4A):973
[2] 周咏,蒋林珍.老年病人跌倒的高危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7,8(12):93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精神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常发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出走等严重意外事件,夏玉莲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55例精神病人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中,发现精神病人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情况依次为;自杀自伤、32例(58.2%),冲动伤人16例(29.1%),外出潜逃7例(12.7%)因此做好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对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尤为重要。1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 突发意外事件所致隐患 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常发生严重的意外事件,如精神分裂症受幻觉、妄想的支配,出现伤人、自杀、毁物行为。抑郁症自责自罪,恢复期阶段病人自卑心理,对前途对生活缺乏信心也易发生消极自杀行为。精神科受封闭管理病房条件的限制,各种精神症状和不同年龄的患者同处一个病区,使有冲动伤人行为的患者受病态支配伤害病友引发护理纠纷。
1.2 出走的风险精神病患者大都无自己知力,不愿住院,想尽办法外逃,如守在门边冲门,外出检查时伺机外逃,病房设施不到位,如门窗不牢固、危险物品的存在,都是产生护理安全的隐患。
1.3 突发的躯体疾病 部分病人受精神症状的支配不能或不愿意反应躯体不适,特别是极度兴奋和慢性衰退的病人,他们的躯体异常变化容易被精神症状所掩盖。如果护士不细心巡视观察,忽视细微的变化,就有可能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
1.4 患者摔倒或跌伤,病房设施不符合年老体弱病人需要,或是因为饭厅、卫生间的地面积水不干燥,致病人滑倒,夜间上厕所尚未清醒就下床走动,或是意识处于模糊状态、性低血压,或是药物引起椎体外系反应而导致走路步态不稳导致摔倒或跌伤。
1.5 年轻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不认真履行安全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2 防范措施
2.1 加强病人的安全评估。特别是新入院病人的安全评估。掌握病情及诊断。对有自杀、自伤、冲动、出走等高危风险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列入交班内容,班班交接。将病人安置在靠近护士站便于观察的病房,对有冲动行为的病人安置在单间,并置于工作人员的视线之内活动。随时关注其行为,及时发现消极、冲动、外走等意外先兆,防患于未然。并热情耐心友好与病人接触,取得病人的信任,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疏导。
2.2 加强巡视,采取定时与不定时巡视,防止病人观察护士巡视规律实施自杀行为。一般每15分钟巡视一次,观察精神症状、躯体情况、心理需求、治疗效果、药物反应、及有无危险行为(冲动、自伤、毁物、外走)。晚上加强巡视,因为夜间和凌晨是意外事件的多发时刻,特别是凌晨三、四点,夜班护士最疲劳,又是抑郁症情绪最低落的时刻。易发生不安全的行为,因此要重点关注。
2.3 做好危险物品的检查及管理,每天进行安全检查,每天晨间、午间护理,认真检查病人的床头柜、床单元,外出活动的病人在进入病房时要进行安全检查,对危险物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没收。做好家属的安全宣教,对家属及陪护带入病房的物品要逐一检查,杜绝刀、剪、火机等危险物品带人病房。每周进行病房设施安全检查,发现门窗、门锁、凳子等损坏及时维修,对各种辅助室的门用完及时上锁,防止病人私藏工具作撬窗、锁之用。医护人员出入病房门,不要让病人站在门边以防开门时冲出或抢夺钥匙。
2.4 加强病房环境的改善,病房地面保持清洁、干燥,卫生间、浴室地面铺防滑垫。对年老、步态不稳、有药物反应的病人要重点观察,协助料理日常生活,如厕及走路时给予扶助,防跌倒。老年病人的坐凳使用有扶手的靠椅,病房走廊及卫生间装上扶手等。同时做好安全宣教,如起床速度宜慢,走路时注意地面是否平滑,是否有积水。
优质护理服务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模式,指在务实基础护理,提高满意服务。
精神病人在意识,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活动等方面出现病态表现,导致病人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有的病人在病态行为支配下出现伤人,毁物行为,因此,精神病人住院大多数都是无陪护,由于疾病的影响,有些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的吃、喝、拉撒等都由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所以,对从事精神科护理专业的护士要求更严,服务更细,语言更真,行为更美,在工作实践中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1有强烈的为病人服务的意愿和责任感
基础护理是临床各项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满足患者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基础护理不仅需要护士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责任心,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礼仪,礼貌,人文科学知识等。因此,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一定要转变服务理念,护士不再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通过观察,交流,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了解病人的各种需求,为病人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精神病人住院生活质量。从职业特点来看,感知他人情绪,理解并产生同情心,成为一个善解,善待精神病人的人,无疑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要素。
2慎独精神
精神科护理工作独立性很强,对病人负有维护病人安全的责任,但护理工作同时具有连续性和具体性,因此,精神科护士要有安全护理意识。安全护理是精神疾病护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患者在思维紊乱,心理状态失常情况下,失去理智,常常会出现各种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精神科护士必须有效提高应急和应变能力,主动,迅速,高效有序应对可能发生的事件,提高护理服务水平。精神病人多数因精神症状和缺乏自知力而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因此护士要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和各项工作流程。做到在各种环境氛围中同一标准,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个病人的护理工作,真正体会精神科护士的慎独精神。
3尊重自身价值,运用自然影响力
从事精神科护理的护士应清楚地知道担负的职责,正视自身价值,精神科护理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和睦幸福,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摆脱精神疾病的折磨,从而恢复身心健康,回归社会,这就是精神科护理工作意义所在。精神病人缺乏主诉,各项工作是其他专业护士所不能比拟的,其心理素质要求比一般护士更高,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更多,更丰富,因此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精神科患者是一群特殊病患群体,护士必须熟练精神专科护患沟通的技巧,改善护患关系,才能满足患者需要,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凡能在病人及家属中树立威信的护士,必是具备良好素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