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性;实践

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历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正逐步迈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制度规范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趋于丰富、实效。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只有吸取传统师德的精髓,借鉴他国师德教育的先进理念,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伦理,打造出高水平的教师专业队伍。

一、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发展

(一)从经验到法规:第一个十年

党的之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重新提上日程。1983年,全国教育工会召开老教育工作者座谈会,讨论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对各地学校开展师德教育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1984年,在总结各地学校制订师德教育规范、开展师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该试行草案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六点要求,规定了教师个人在处理与国家、社会、家长、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时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尝试吸取各地方院校师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次以明确的法规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规范的文件,对推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的明确和完善:第二个十年

1991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在总结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上,重新修订、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的基本精神与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保持一致,但也反映了新的时代要求。1997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产生重大冲击,一部分教师受到“全民经商”浪潮的影响。这种新形势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91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修订并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增“廉洁从教”条目,旨在引导教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的师德内容已经逐步渗透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次修订的规范成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三)凸显专业性和务实性:第三个十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师德规范逐步凸显其专业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对各类不同性质的学校提出了各自的师德教育规范。2000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该规范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六项要求,特别突出强调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其教育机制受到重视。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关于师德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热议。同年6月,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被首次纳入其中。新修订的《规范》增强了可操作性,这正是过去的《规范》薄弱的一环。其中的条目是教师经过努力可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且每一条目的最后都列举出教师不应该做的行为。“如在‘热爱学生’条目中,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2]

二、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

(一)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逐步清晰

第一,从强调政治性到凸显专业性。在我国为师者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是古代重要的师道思想,以教至治是教师的神圣责任,教育与政治的贯通是教师不可推卸的义务。[3]我国的人民教师被赋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神圣使命。教师一度被认为是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传递者”,政治色彩浓厚。相应的师德规范、师德教育偏重于从政治上、思想上对教师提出要求,而不仅仅是从教育这一特殊而又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来看待师德教育。然而,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性随着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凸显。“在教师专业化的运动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教师质量与专业精神不能分离,因此由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教师越来越被认为是专业人员,其道德建设逐步与国家政治相剥离,教师职业道德被认为是其专业领域内的事。

第二,从强调德行到关注人性。教师曾经一度被推向神坛,人们期望教师理当“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忽视了教师首先也是一个“人”,有其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新世纪以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问题。如,有的学者从“为人师表”的时空范畴和行为范畴切入,认为“为人师表”作为教师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应限制在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特殊时空范围内,而不应当把它扩展到一切时空范围,也不能泛化到教师的一切言行中去。有的学者从法治的视野认为,多年来社会领域存在着以“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赞誉性、感彩浓重的描述代替对教师切切实实的社会地位现状加以理性分析的倾向;呼吁用理性的、法治的精神改造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和行为,既不把教师妖魔化,也不把教师神圣化,还教师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身份。月从这些观点可以发现,教师的身份不再被泛化,教师的角色不再被“神化”。只有给予教师最大的尊重与爱护,才能挖掘教师人性中的德行。

(二)师德教育方法趋于实效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传统教师教育体系下的师德课程教学一般只限于课堂理论讲授,而缺乏其他教学渠道和形式,所以只能讲解关于师德厉测、师德规范、师德范畴等理论知识,与此相应的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陈旧落后的灌输方法。”当前,随着我国对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关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也不断趋于多元和务实。

第一,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策略。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职业道德认识和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师德水平与需求并不相同,需要不同的策略。所以,在师德教育中,我们将师德水平与教师需求进行分类,对促进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采用榜样学习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师德教育。运用榜样示范、教师故事、视频电影、真实人物现身说法等方式,在师德教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比如,历年举办的“全国十杰教师”评选活动及“十杰教师”在全国范围内的巡回演讲,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教师们的共鸣。

第三,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注重反思学习。通过反思培训模式,教师对自己的师德活动进行评价与思考,是师德培训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使教师遵从既有的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教会教师如何应对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击,教会教师作出选择,避免理论上的高调和实践中的迷茫。(三)师德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

师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重要的一环,其发展与教师教育系统密切相关。我国自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以后,逐步确立了定向型、封闭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新师资的师德培养主要靠师范院校在职前教育阶段进行。但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彻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虽然职前师德教育能培养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和一般的工作情感,但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土壤在于职场的锤炼,在教育教学的生动、丰富而复杂的情境中。因此,以各级各类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为主要渠道的职后师德培训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教师培训机构要积极承担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任务。《意见》对职后师德教育也做了相关规定,要求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制度,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三、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到师德教育模式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师德教育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不断走向专业化和实践领域,真实的教育职场越来越成为教师师德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零散的经验也逐步被更为系统规范、更具操作性的制度所代替。

(一)从“职业”走向“专业”

教师道德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化是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内在构成和重要标志。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往往是一般道德规范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而没有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导致师德建设经常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专业性”实质上是指某一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首先意味着教师应被当作特殊的专业人员来对待,要有其特定的行业道德。其次,我们应当从专业生活的角度理解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将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解为专业生活的必需。当然,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或专业伦理的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教师职业道德从“职业”走向“专业”是我国师德发展业已出现的新趋势。从“职业”走向“专业”预示着“通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将落幕,“不可替代”的教师专业道德逐步建立。

(二)从课本走向实践

多年来,我国师德教育主要是在职前培训的课堂上完成的,其主要方式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师德知识进行集中说教和灌输。“道德教育具有的实践性是与知识教育的本质区别,关注教育实践是重塑师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首先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产生职业道德需要,并逐渐地转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其次,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意味着教师要勇于接受新的理念,通过教育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实践+反思”的教师职业道德成长模式。再次,教师最重要的道德实践表现为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作为大众预期的道德楷模,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要培养良好的师德品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是最好的道德实践。

(三)从经验走向制度

“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变是人类教育生活历史性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样,将零散的师德教育经验上升为制度层面,是克服师德缺失的有效途径,也是今后师德建设要努力达成的目标之一。合乎伦理的师德教育制度是加强道德他律的重要措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为师德教育从经验走向制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有不少制度急需建立。从美国等西方国家教师伦理建设的经验来看,我国在师德建设方面,操作性强的制裁和惩罚制度一直比较缺失。一些师德规范,由于缺少奖惩制度的保障,在实践中难以落到实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例,其条例主要以提高教师道德水准为着眼点,属劝诫性的寻条,充其量可以对有德行的教师起作用,而缺乏对“缺德”教师的鞭策力量。同时,科学的师德评价制度也需要建立和完善。

[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子项目“教师教育评价与管理制度创新”之“教师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明山,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与原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61—67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之际,立足于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激励的视角,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点需要予以正确的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背后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应进行重新的审视,坚守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理应成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5日第2版公布了教育部新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并附发了征求意见表。在短短的六条规范中,“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等新颖表述赫然人目.昭示着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某种新变化该内容的加入不禁让我们会联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当时在坊间讨论得沸沸扬扬的“范跑跑事件”。

范美忠老师的个体行为一度引发如此高的社会反响,这的确值得我们去深思。在一定程度上,也许非当事人本人是没有资格去对范老师的行为做出评判的(这也不是本文所要关注的)。生活在一个安定、祥和的环境中,我们很难体会到突如其然的灾难临头那刻一个正常人会做出的反应,除非亲身体验一次。但我们可以去反思,而这种反思的初衷却是以对自身的检视与提高为目的的。写下此文。无非是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一直在做自我的追问与体悟,从而也对自己施以鞭策。当然.若不是站在教师自我反思的立场去看.以下言论也许难免就有点大放阙词。抑或缺乏说服力。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内涵与特点

1.职业道德的内在规范性高扬职业主体的人性职业道德是从具体的职业规定性出发的内在性规范。职业道德是具体的.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挂在嘴边的口号。职业道德应该根据职业的特殊内涵来加以具体化。试想,如果军人临阵逃脱.医生在危机时刻丢下手术刀.行驶中的司机因个人的情绪而乱打方向盘……我们不难想象这个社会将会有多么的糟糕和可怕。实际上.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是以任何一个从业人员的个人从业利益、从业要求与社会利益、社会规范的内在一致性为基础的.体现了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工作岗位的社会重要性与相互性。因此,职业道德既是对每一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职业主体人性的呼唤与高扬。

2.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什么?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样的表现?教师职业道德有着丰富的内涵,诸如教师的道德操守、敬业爱岗、奉献精神、工作责任心、爱心等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此有基本的规定。本文也无需赘言。我们不妨来温习一下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名言警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也许圣贤的境界不是匹夫所能望其项背的.那我们还是从现实说说吧。现实中,教师的职责常以“教书育人”四个字来加以概括。“教书”听起来通俗易懂;“育人”似乎。也平白无误。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育人”不等于“教书”.也就是说.“育人”并不体现为教师的“先知”.而是“先觉”。“觉悟”对学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知识教学所能达到的,而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这一点.大教育家马卡连科的理解又是一针见血。他说:“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陶行知先生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特殊职业道德也有其精辟的理解:“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与智慧中对“教书育人”的理解可谓早已淋漓尽致.堪称真知灼见。有如《礼记》上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我们还常说,教师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放在了首位。何谓道,何谓传道?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是为对“道”与“传道”的最好解释。至于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人师,身正为范”等类似的师范教育校训、精神就用不着去解读与重申了。一句话,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意味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3.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教育爱的核心是教师热爱学生首先.它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理解与道德责任认同的自然流露:是教师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而喷薄而出的人间大爱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正是“爱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爱也体现为一种能力,充满艺术性如何施爱、掌握爱的时机与分寸,又如何去培育爱、导出爱以及创造爱的环境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能力.也须讲究艺术的当学生生命正遭遇危险时.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一下自己有爱学生的能力、勇气.而非拔腿就跑再次.爱。又不仅仅体现在能力和技巧上.师爱又是具体的,细微的.实在的,是学生透过教师的言行所能感受得到的真实它弥漫于每时每刻的教育活动、教育场景之中.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分分秒秒的真诚投入.是对学生时时处处的悉心关爱这样看来.我们完全可以断然批评范美忠在课堂上丢下学生死活不管而只顾自己逃跑的行为是不具有爱心、也是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黄刚教授认为:“对于‘范跑跑’.并不需要评价他作为个人的行为.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他显然忘记了自己的位置.所以在规范中将教师的‘爱生’这一条细化.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师职业道德背后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1.从“范跑跑事件”重温“教师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关系

如果说有关道德方面的批判是在表层和感性认识层面的话.那么“范跑跑事件”热议的背后还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余地那就是道德背后的权利与义务的老生常谈问题。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个一般原理.为现代人权观念所公认.也是我们分析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原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将“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安全”作为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实际上是明确了教师职业道德背后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范老师的言行以及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范老师行为的失范就在于他首先是从权利而非义务(责任)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决定自己的言行。过去把千万老师当成“春蚕”、“蜡烛”、“园丁”的隐喻.确实有过犹不及之嫌.因为它们基本上忽视了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等。可是,在大力弘扬教师权利、张扬教师主体性的今天。也应该防患矫枉过正、走向只看权利不看义务的另一极。

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使得二者始终以不同的形式保持着内在的一体性从权利角度看.教师是从职业特点而不是自然人身份来行驶自己的权利.特别是当教师的行为发生在学校、发生在课堂时,这种权利是神圣的.不得受到随意干涉,不得被随意剥夺,受到法律的保护从义务角度看.教师的义务是教师职业所决定的职责和使命,教师也不得随意放弃履行.否则,不但可能会造成师德的陨落.也可能造成失职或。因此,范老师在放弃优先考虑学生权利的义务时.他无形中也就放弃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权利.至少是教师所肩负“育人”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的第四点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五点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此外,“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精神在《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中多有体现重读这些条例.对照范老师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他并没有去履行《教师法》等所规定的义务责任是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境界.北大哲学系教授王海明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在地震的情况下救助学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是‘分外善行’。是分内的事情这种境界固然高尚,但它属于公正的范畴,属于履行责任的范畴逃跑这种行为本身.属于最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2.教师义务应成为一种职业的本能行为

当然.在社会急剧转型、道德有所失范的今天,从义务上而不是权利上、从道德上而不是法律上去要求我们的老师.实属难能可贵。正是如此.谭千秋、袁文婷、吴忠洪、瞿万容、严蓉、汤红、张来亚等一大批教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他们舍生取义的行为才会不断被世人讴歌、感动,铸成荡气回肠的生命颂歌。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些老师的行为是发自于对教师责任的理解、对自己工作使命的体悟而表现出的义无反顾的自觉行为如此.中国的教育事业就会更加健康蓬勃。无独有偶.与此相关的另一件社会反响较大的事件也能说明上述理解方式的意义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教育局6月2日出台了一条新规定.即“高考期问若碰上余震,教师比学生先跑的将被处罚”这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是.民众的争议却也道出了这一规定的别扭与笨拙,要害就在于用法规政策来调节甚至是挟制道德,强化责任。本该是分内的事情当成分外的事情来办.本是理所当然的自发自觉行为变成了“强人所难”之举.汉中市教委的规定成了“霸王条款”这一方面反应了相关管理部门的m晾弓之鸟”状.另一方面也是对莘莘教师能否履行职责、肩负责任的怀疑。实际上,在这种非典型性情况下,汉中市教委的行为并没有错。这一“正面”例子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自发性的职业道德责任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宝贵,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义务和责任应该成为一种本能。

三、坚守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穿越时空的永恒主题

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不管有多少不顺与抱怨,不管有多少个人私利和思想主张,但我想,既然您已经获取了教师资格证(上岗证),既然您已经面对了学生,那么你的身份首先是一个有着特殊使命的职业人。我斗胆以为,范老师在网上的言行,可能首先是从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的角度去说的,而忽视了自己的职业人、道德人身份。一网民的话道出了问题的本质,值得重温:“需要提醒范老师的是,你不要忘了,你除了是范美忠,你还是范老师,尤其是发生地震的时候,你是在上课。那么,你首先是范老师。作为范美忠,你可以不管你的母亲,这涉及到的只是做儿子的道德;但作为范老师,你不能不管你的学生,因为这涉及到的不仅是做人的道德,首先则是做老师的职责。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第3篇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法》、《教师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核心,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重点,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一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塑造教师新形象。

二、时间和参加人员。

(一)、活动时间:**年10月下旬至**年1月上旬

(二)、参加对象:全院在职教职工

三、教育活动目标。

(一)、提高认识让教职工通过认真学习,深刻反思,结合实际,查摆问题等形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整改立制。

(二)、优化师德。加强师德修养,坚持道德自律,提高全体教工的师德水平,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把教师职业新要求的道德规范转为内在素质,使全体教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关心热爱幼儿用高尚人格影响幼儿,成为幼儿的慈母益友,成为社会尊敬的人。

(三)、端正师风。大力弘扬和倡导热爱事业、锐意进取、合作共事、廉洁从教的思想作风,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实事求是、联系实际的学风,关爱幼儿、诲人不倦、善于创新、勤于教改的教风。

四、方法与步骤

(一)、方法:采用学习、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二)、步骤:

1、学习提高认识阶段(**年10月下旬至11月20日)

(1)、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会议交流与个人思考相结全的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利用政治学习和日常教学时间。

(2)、学习的内容:除市教育局规定的篇目外,增加《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做学习笔记,书写学习体会。

(4)、分部门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

2、对照检查阶段(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

此阶段采用自下而上的自查、民主评议、家长问卷等方式,查摆疏理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主观因素和思想根源,提高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转变教工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3、整改提高阶段(12月上旬至12月底)

院师德师风领导小组在广泛征求家长及教工的意见基础上,针对查摆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完善师德师风评估体系。组织教工签署并执行《×××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承诺书》。从而规范教工的育人行为,提高教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幼儿、家长乃至社会面前树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

4、总结表彰阶段(**年1月上旬)

(1)、组织教工总结交流活动经验和成绩。

(2)召开家长会,听取意见和评价。

(3)、根据教育局评比活动要求,鼓励教工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相关项目的评比活动,做好自评和推荐工作。

(4)、评出院师德师风标兵若干名,**表彰。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第4篇

丹江口市幼儿园  金悦 

 

“德者,师之魂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因而,高尚的师德是素质教育对教育者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师德要求更加广泛,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也更加重大。特别是对于担负着人类基础教育任务的幼儿教师来说,其行为更应具有示范性和先进性。因此幼儿园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有针对性地推进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一、增强认识,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唐代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重视。因此,幼儿园必须旗帜鲜明的重视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纳入幼儿园重要工作议程。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条例》、《幼儿园教师行为十不准》、《幼儿园文明用语》等,提出师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教师的行为规范是教师个人道德情操的反映,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的高标准、幼教改革的新要求以及新型教师的自身要求都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规范性的目标,教师不仅要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幼儿,勤于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还要成为意识新、能力强,有高度责任感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文化修养、身心修养,成为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楷模。幼儿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保证每个幼儿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依法办园,以德立园,将《教师法》、《教育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并充分认识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树立良好师表形象的重要性,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形成修师德、铸师魂、树师表的良好风气。

二、培养典型,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为推动幼儿园师德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塑造幼儿园在社会的良好形象,形成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貌,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幼儿园的具体做法是: 

正面引导。幼儿园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每年集中二次进行师德培训,要求教师每年政治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心得体会不少于6篇,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活动,弘扬本园教师的良好师德,引导教师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人人争当师德模范。 

典型示范。每年举行“师德标兵”、“三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于人)标兵”的评选活动,通过民主推荐、公开演讲、层层选拔、公开评选的办法,推出一批师德典型,通过召开师德经验交流会、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和推广她们“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遵纪守法、求实创新”的先进事迹。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塑造幼儿园教师的良好形象。 

三、丰富载体,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依托多方式、多途径才不至于流于空谈,流于形式。因此,幼儿园可通过以下活动的开展进行师德教育: 

主题教育活动。每年年初,根据国内教育形势,结合本园教育实际,确定当年师德师风建设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开展“三爱三争”教育活动,即:爱岗位,争做幼教改革的尖兵;爱学习,争做新时期教书育人的能手;爱幼儿,争做家长和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开展“修师德、铸师魂、树师表”活动。开展“三学”活动,即:学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师德标兵的优秀事迹,让每位教师把纲要、规范、师德模范作为一面镜子,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深化师德教育。 

学术报告活动。聘请市内外、省内外知名的教育专家、师德师风研究学者举行专题学术报告。讲解加强师德修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及途径与方式,使幼儿教师在师德教育中受到启发。 

师德师风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将幼儿教师、家长代表召集在一起,还可请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参加,大家一起研讨在新形势下师德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要内容及方法,营造师德建设环境。 

文艺联欢活动。每年组织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文艺联欢会,通过教师自编自演自导文艺节目,把身边的典型借助文艺表演的形式加以褒扬和宣传,高奏师德之歌。   

四、加强监督,完善有效的考核机制。 

师德建设既要有自律又要有他律,自律和他律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必须建立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机制。 

首先,幼儿园必须建立内部师德考核机制,建立教师个人师德师风档案,将教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等方面作为教师日常工作考核内容之一,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评聘、工资晋升、评选先进,都将良好师德列为条件之一。每学期末,填写《教师师德师风情况评估表》,对自己的师德师风状况写出“自查报告”进行小结,并由教职工大会对其师德师风状况进行民主测评,划出等次,督促教师自查、自纠、自省。 

其次,幼儿园要听取家长意见,向家长公布教师师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日常行为规范与准则,设立家长接待日、家长信箱,向家长发放教师师德问卷调查表、征询表,公开幼儿园、教育局监督电话,鼓励家长对教师评头论足,并将他们的意见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幼儿园还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定期召开座谈会,公开教师师德承诺,广泛征求对幼儿园发展与师德师风的意见和建议,让社会参与教师考核,加强他律行为,使师德师风建设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五、真抓实干,探索可操作的的教育模式。 

学校是师德建设的主基地,各幼儿园在开展师德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抓细抓实,目标具体,要求明确,由浅入深,分步实施,建立师德建设教育模式。 

第一,向教师提出“一学、二全、三和、四心”的教育目标。“一学”:学习先进教师的敬业爱业精神。“二全”:全心全意为幼儿、为家长服务。“三和”:对幼儿和蔼可亲,对家长和气有礼,对同事和睦互助。“四心”:对幼儿做到爱心、耐心、细心、关心。爱心——热爱每一位幼儿;耐心——坚持一个观点,即没有教不好的幼儿;细心——细心捕捉教育契机;关心——精心照料每一个幼儿。 

第二,要求教师做到“三个贴近”:即幼儿活动时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活动,贴近幼儿,是他们的亲密伙伴;幼儿做错事时,教师要以理服人,贴近幼儿,是他们喜欢的妈妈;幼儿有要求时,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去理解,贴近幼儿,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第三,教师要做到“三个沟通”,扮演好“三个角色”:在与幼儿沟通时,教师是他们的良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在教师间沟通中,是教师事业的合作伙伴。 

第四,教师要得到“三个信任”,达到“三个提高”,即得到幼儿、家长、社会的信任,达到师德水准、专业化水平、身心健康的提高。 

通过“一学、二全、三爱、四心”、“三个贴近”、“三个沟通—三个角色”、“三个信任 —三个提高”师德建设的教育,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 

幼儿园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锻造一支素质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探索形成可操作的师德建设工作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幼儿教育事业的新业绩! 

 

参考文献: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条例》 

          3、《论语》  孔子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第5篇

(1)理论学习不主动,学习自觉性不太高,利用工作空闲时间或业余时间学习较少,平时只是在单位组织的学习活动中参与政治理论学习,主动性还不够。

(2)教学中,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辅导不够,特别是有些留守学生,平时对他们关心、爱护较少。

(3)规章制度落实执行不够,在我校五日工作制中,对于集体备课,教学开放日上只是应付形式,缺乏主动精神,使制度落实不能到位。

我想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整改,不断完善自我:

(1)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保持创新精神,打破旧的传统思维模式,用发展的眼光、新的思路看待问题开展工作,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工作的能力,务实高效地做好本职工作。

(2)事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其他同志的表率。

(3)搞好业务学习,政治学习,积极参加网上研讨,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