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经济学分析方法

管理经济学分析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经济学分析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经济学分析方法

管理经济学分析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经济 学会计专业硕士 教学模式选择

一、引言

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分析工具相结合,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实际应用。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以及经济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运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解释经济现象,促进理性思考和理性创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服务。在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以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辛辛苦苦、费时费力的满堂灌,上课所谓的教师“一言堂”;而学生缺乏兴趣和耐心,重复听课、作业、考试“三点一线?的模式。这种以“填鸭式”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事倍功半地降低了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严重影响了管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且的。目前有部分学者对管理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思考、管理经济学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但对管理经济学的教学模式研究至今仍是空白。本文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依据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从管理经济学的发展、内容、特点、教学目标等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经济学的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为管理经济学教师、学生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时也将对其他学科建设和教学模式选择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管理经济学教学研究意义、理论依据及相关文献概述

(一)研究意义 从管理经济学目前的教学现状看,迫切需要改进其教与学模式。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搞好管理经济学教学工作。对管理经济学教与学模式予以研究,同时也填补了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的空白,研究意义在于:提高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激发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换;教师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情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认知和运用能力o

(二)理论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理论:一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理论。从人本主义教育的立场来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己的独特的人类存在,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这可以作为任何一个教师的目标,一位好的老师不仅要明确目标,而且更为关键的要如何为达到目标的而采取的有效手段。学习可以由外部施加、人为联想的学习、人为条件作用的学习、人为意义和反应的学习;也可靠自身和自我选择学习。站在教师的角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学生的观点出发来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要求学生去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认知情感、学习的自我成就感以及对求知的欲望融合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内生机能来提高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是崇尚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内外学习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的思想理论。二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它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认为学习并非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重视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发展、鼓励师生互动和鼓励学生对教学做出贡献。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发挥学生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建构性,提倡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指挥者”的角色为“引导者”角色,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三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核心的要义是发展、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是如此。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创新中得以发展,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创新o

(三)文献简述针对管理经济学的应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课程学习质量的评价等方面,已有部分学者做相关研究。在管理经济学的应用方面,李娜曾在从《管理经济学角度看航空公司之间的“价格战”与“价格联盟”》一文中,运用价格弹性和“卡特尔”组织分别来解释航空市场的价格战和价格联盟;叶江山在《论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了应用管理经济学的原理做好监理企业的工作,提高监理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监理企业的效益,通过创新提高监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厉钟灵、戈国莲在《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经济学分析》一文中,运用管理经济学的原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模型。就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孙浩在《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一文中运用需求规律、价格弹性、成本分析等原理引领企业在竞争中的方向,运用管理经济学的原理进行理性思维,以此制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在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和课程建设方面,竹雅东曾在《对课程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分析;刘德宏和蔡燕弟在《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一文中,如何做到西为中用,如何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翁英英在《课程案例教学初探》中对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在管理经济学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方面,王爽、赵国杰在《用AHP评价NBA管理经济学课程学习质量》二文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在管理经济学课程学习质量评定中的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给出一种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方法。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创新方面;杨淑娥曾在㈣专业硕士(MPAce)教育模式选择的思考》一文中,结合MPAce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对教学模式作了研究;徐克英在《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教学创新一文中,对给予学生选择教师权利的“挂牌教学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科研方法作了探索。

三、管理经济学的发展定位与内容特征

(一)管理经济学的发展定位 管理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与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是沟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决

策的桥梁。西方经济学说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_一阶段是在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认为流通创造价值,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流通领域的重商主义;第二阶段是在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以亚当・斯密、太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学派,强调劳动创造价值,认为是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研究中心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的古典经济学;第三阶段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以阿弗里德・马歇尔为代表的学派,采用边际分析、均衡价格等理论方法,研究中心转向了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新古典经济学;第四阶段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今,以约翰・凯恩斯为代表的学派,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活动,将整个国民经济纳入到研究领域,以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当代经济学。管理科学晚于经济学的产生,但发展非常迅速。同西方经济学说相比,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以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的"212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等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重点研究提高企业内部的劳动生产率;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梅奥的“人际关系论”等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主要研究人际关系和人的需求行为;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以西蒙的“管理决策理论”和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等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决策和管理组织如何实现现代化;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沙圆的“组织文化理论”和彼德・圣吉德“学习组织理论”等为代表的学派,以更高的管理思想、境界和管理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管理经济学内容及特点 管理经济学是以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为基础。在特定的宏观环境中,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各种约束条件及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将有限资源最有效的加以利用。主要包括:边际分析、需求分析、生产分析、成本分析、市场结构、定价决策、风险与资本运算、技术变革和布点理论、企业决策与政府等。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在不断的丰富,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汇率、国际贸易、产业竞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等,逐步在理论与模型的基础上,向注重实施和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竞争的自动化,其内容将更加丰富。管理经济学不仅是有关经济理论与决策方法在数量上的相加,更表现为一种综合交叉而形成的质的升华、提炼,从而强化企业决策者在管理中的理性思考与理性创新。特点在于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将逻辑分析方法与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的分析,又有定量分析。专业性强;综合性强;逻辑性强;应用性强;交叉性强。

四、基于MPAoe辅角度的教学模式选择

(一)教学的模式选择 会计专业硕士是为了满足公司财务与会计人员面临经济全球化变革而专门开设的。该项目2005年开始在21个试点院校和三个国家会计学院试点招生:截至2008年,已经扩充为25所学校和三个国家会计学院。这种专业学位的特点是在强调理论和实务并重的同时,将授课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财务与会计技能以及拓展其对财务、会计实务和典型案例的理解上,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把握企业财务管理全局的能力。把管理经济学作为IVIPAee核心课程,突显其重要性。为了提高教学水平,现从学生的特点、教学模式选择、能力培养目标、教师教学方法四个维度分析如下:

(1)学生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一是数学基础相对薄弱。MPAcc学生大多数读大学时以文科为主,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方法感兴趣;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难以深入。对数学推导、图表、公式等理性知识产生排斥心理。二是社会经验相对丰富,具备一定社会阅历。大多数学生有会计、财务、投资、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历的背景与工作经历,部分学生在财经管理岗位上工作,对企业相对比较了解,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三是知识结构体系较新,学生年龄结构年轻化。学生离开学校时间不是很长,知识结构体系较新,并且对新知识渴求比较强烈,积极进取、精力充沛、思维比较活跃。

(2)教学模式的选择。西方在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很多。其中以“学科中心”、“能力中心”、“协同式”、“IVIES(就业技能模块法)”模式等盛为流行。我国在继续教育中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可以“移花接木”,借鉴西方的成熟模式。据MPAcc专业设置和学生的特点,可采用以“能力中心”模式为主,“协同式”模式为辅的教学模式。前者以从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以能力教学为单元,以学生是否具备能力为衡量标准的教学模式。后者是实行大学和企业合作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能力培养目标。MPAcc教育要面向会计职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的高级应用性专业人才。主要包括:一是数学和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数学模型是经济规律本质抽象的表现,学习模型不仅是对计算过程的掌握,更重要的通过模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二是宏观形势理解和整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管理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把握经济发展脉搏的能力,把握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创新,提高决策水平,结合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整合。三是财务管理和控制能力的培养e运用经济理论和管理方法分析问题,为企业创造价值,加强财务管理和控制能力,促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4)教师的教学方式。在管理经济学教学过程应该采用以下五种教学方式:一是理论教学方式。上课前选好适合MPAcc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做好课件,查阅和准备好教学辅助阅读材料。上课内容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进行师生互动。二是案例教学方式。在课前根据教学需要选择生动、完整、典型、适用的教学案例,课中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多元性探索研究。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主,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风格,让不同的经验得到交流和分享。教师对案例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讨论中忽视和挖掘不深的问题进一步剖析,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后给学生布置适宜难度的案例,让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巩固课堂知识。三是实践教学方式。管理经济学中很多内容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教师可以把案例中的数据发给学生,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管理经济学知识在计算机上进行试验。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教会了学生熟练利用计算机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情景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景,将研究学习的内容转换为现实生活的情景。在创设过程中,应注意情景的生活化、故事化和现实化,建构联想空间,大胆创新,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涩进学生自主

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新的环境。五是合作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在适当的时候对角色进行互换,给学生展示多面才能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既能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又能促进相互交流和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管理经济学分析方法范文第2篇

1. 培养目标的内涵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一般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与需求来制定,但是由于学校类型与层次的不同,也体现一定的差异化。从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来看,包括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即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拓宽知识视野和扩大知识范围;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公民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

2. MBA 项目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硕士 (MBA) 诞生于美国,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神话和奇迹。我国于 1991 年开始引进 MBA 教育项目,目前已有 236 所高校获批此项目,占我国普通本科院校 702 所的 34%。工商管理硕士 (MBA) 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大的区别在于“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因此,在 MBA 培养目标定位上,必须围绕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指向性来确定,著名管理学者席酋民 (2002) 认为 MBA 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实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在 MBA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应当根据各自学科群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宗旨,注重对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并以此建立特色化的品牌形象,将符合一定条件的生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企业认可的高级管理人才。

3. 农业院校 MBA 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农林类本科院校有 41 所,但只有 11 所农林院校开办了 MBA 项目,占 27%。对于农业院校 MBA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朱晶、温思美 (1999)较早地介绍了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培养情况,认为农业院校 MBA 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及其相关企业培养富有创造性和竞争性的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掌握一般的企业管理的综合知识和实用技能,了解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特点,为今后在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不断变化的农业和食品行业中担任高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4]。目前,我国已经开办 MBA 项目的农业院校也结合学校特色与学科优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培养目标。湖南农业大学 MBA 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熟悉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商业道德,具有企业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善于沟通与合作,具备组织协调能力与经营管理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中胜任管理工作的中高层次应用型综合管理人才。

二 课程教学模式

1. MBA 课程体系设置

从 MBA 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来看,它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全国工商管理硕士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对 MBA 课程设置规定了一些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如管理经济学 ( 或经济学 )、组织行为学、数据模型与决策、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 10 门核心课程中至少选修 8 门,学分上至少要修满 45 个标准学分,专业课 ( 不含政治、英语 ) 学习应不少于 600 学时。

湖南农业大学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全国工商管理硕士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工商管理硕士 (MBA) 课程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三个模块体系。

(1) 基础课模块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管理学、工商管理硕士英语三门课程,每门课程 32 学时、2 个学分;本模块设置是按照循循渐进、由浅入深的知识学习逻辑,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为后面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核心课程模块按照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工商管理硕士 (MBA) 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规定,设置了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等 9 门核心课程,每门课程设置了 40 学时、2.5 个学分,知识体系涉及企业的战略、财务、营销、组织行为 、信息系统等。

(3) 选修课程是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自行设置的,湖南农业大学 MBA 选修课程体系包括专业选修课和方向选修课两大模块,其中专业选修课设置了电子商务、管理沟通、公司治理、创业管理、商法、企业社会责任等 6 门,每门课程设置了 32 学时、2 个学分,要求 MBA 学员必须完成其中 5 门课程学习;方向选修课按照农业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营销与商务管理和会计与财务管理 4 个研究方向设置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农产品营销、竞争情报、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竞争战略、战略薪酬管理、企业危机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诊断、税收筹划、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等 11 门,每门课程设置了 32 学时、2 个学分,MBA 学员可以根据研究方向选修其中的 3 门课程。

2. 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 MBA 学员主要来自企业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特点,课堂教学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湖南农业大学 MBA 培养方案规定,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和研讨式等教学方法,授课内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应用,重视培养 MBA 学员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主要选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企业经营案例,尽可能多地安排课堂讨论。对成功的企业,学习其优秀的管理思想,体会成功的经验;对亏损的企业,分析调查,对症诊断,开出“药方”——提出扭亏增盈的措施,然后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达到真正锻炼的目的 [6]。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采用提纲挈领领式的教学方法,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原则,充分发挥 MB A 学员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员本身的资源优势,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升华,再回到实践中去。此外,湖南农业大学 MBA 培养方案在核心课程的授课中,明确规定了每门课程要配备校外导师或企业家参与授课或作相关的专题报告,时间上要求为 8 个学时。

三 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5]。实践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让 MBA 学员参与各项实践活动项目,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湖南农业大学 MBA 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育形式改革等。

1.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团队训练和管理实践等项目,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听学术报告 ( 讲座 )、参加学术研讨会等,要求 MBA 学员在读期间需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活动累计 5次以上,达到规定要求者记 1 学分;团队训练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方式,主要是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一般安排在第 1 学期内进行,记 1 学分;管理实践是以企业调研实习为主要内容,一般要求在第 4 学期进行持职实习,实习报告形式包括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或创业计划书、企业诊断与咨询分析报告等,需提交《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MBA) 研究生管理实践报告》,计 1 学分。

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 MBA 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MBA 学员开展管理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通过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 MBA 学员在实习中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展示出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也便于实习单位在实习中考察毕业生并留下继续工作。湖南农业大学 MBA 教育中心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围绕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考察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标准是要有鲜明的农业特色和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已经签订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隆平高科、金健米业、唐人神集团、湖南农业集团、怡清源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在湖南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农业企业。

3. 实践教育形式改革

实践教育形式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和对接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方式,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针对 MBA 学员在职学习和集中授课的特点,湖南农业大学 MBA 教育中心在实践教育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在核心课程授课计划中单独列出 8 学时,邀请 MBA 校外导师或者部门著名企业家来课堂授课,传授经营管理实战技能,分享创业者与经营者的实践经验;二是在集中授课时间段内,邀请政府部门专家与领导来讲解行业部门的政府服务职能与执行现状,让 MBA 学员了解行业特点和基本状况;三是深入企业或农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拓宽 MBA 学员的社会知识面,可以是参观 MBA 校外导师所在的企业,或者是 MBA 学员自己所在的企业或者农村社会;四是有效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岗位需要,选派部分MBA 学员参加实习。

管理经济学分析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指定的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在全国各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中普遍开设,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对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打好坚实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掌握该课程独有的逻辑分析方法,才会更有效地学习本科阶段的其他相关课程,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学习的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课程。

1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通过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精髓,达到运用供求、边际效用、生产和成本、厂商与博弈、分配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现象;运用国民收入理论、消费与投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失业理论、总供求理论等分析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有规范的经济分析框架:①界定经济环境。②设定行为假设。③给出制度安排。④选择均衡结果。⑤进行评估比较。

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比如:“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等,并借助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析经济现象,数学分析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几乎涉及了经济学的所有论题。西方经济学在生产发展、资源配置、就业失业、货币供给、财政赤字等方面的理论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鉴于西方经济学特殊的课程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困难。

2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同专业学生一刀切式的教学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在我校不仅为经济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还为管理类专业,如信息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开设,培养计划统一安排为微观48学时,宏观32学时。教学不分专业、不分学时,各专业一起授课。因为不同专业对经济学的要求不同,所以统一学时、统一授课的效果不很理想。这样的教学安排会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这对该专业后续一些相关课程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觉得该课理论性过强,与后续课程联系不紧,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无法获得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

2.2 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来源于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教科书的编写多以概念、模型、图表、原理为主,应用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案例涉及较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未能在教材中得到及时反映,另外国内教材也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案例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抽象的经济模型、大量复杂的图形和数学论证感觉很不适应,对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甚至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以至于学生普遍感觉西方经济学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即便能够应付考试,也不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相对于宏观经济学,大家觉得微观经济学更容易学,但是学好宏观经济学,并将相关理论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实践指导意义更大。

2.3 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差

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教师在前面讲授,学生在下面拼命记笔记。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互动环节少,进而导致课堂气氛的轻松性不够,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空谈。而国外的经济学授课则以教师精讲和学生课后大量阅读,然后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为主,学生主动学习性较好。

3 西方经济学应实现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为了什么?除了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外,还应着重实现下述目标:

3.1 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理出一条主线,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决定”,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通过这条主线把各部分内容串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特点。并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只有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才是学好经济学的基础。例如,均衡分析,它是经济学中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通过均衡模型研究一个经济单位及其所有市场达到均衡时的价格与资源配置决定问题,这对于理解市场机制的效率与稳定性,并进行宏观经济活动分析提供了关键的基础理论支撑。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16个字:给定假设,简化关系;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3.2 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西方经济学是一种实证经济学,是对客观经济现象的总结,反过来再用经济学理论去指导经济实践。所以经济学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之余,对经济学做到活学活用,比如通过美国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放弃读大学直接进入NBA打球的例子,来理解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意义。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要求教师自己要养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经济前沿、热点问题,开阔视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去看待周围经济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中,最终学会用专业思维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3.3 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间的融会贯通

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鉴于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在教学中实现经济学内容向其他课程的渗透很重要。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穿插引入其他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后续课程与西方经济学的衔接部分,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用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去解释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组织的市场策略行为,也可以用其它课程的知识点带出经济学课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国际经济学中提到美国很多纺织品和服装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国际贸易如何影响经济福利?各国间的自由贸易中谁受益,谁受损?如何比较利益和损失?这些都是经济学的应用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的其他课程,做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

4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进措施

4.1 增强教学中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经济发展的贴合度

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尽量选择精练易懂、所举案例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教材,有条件的可以考虑自主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此应如何理解?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如对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可以以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为基础,加入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之间联系的桥梁。

4.2 引入开放式教学,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

引入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关注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课后广泛阅读,汲取外界对经济现象的多角度剖析和点评,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相关理论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用实际案例引出相关理论,把枯燥和抽象的经济理论转化为贴近现实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用演唱会门票定价来解释一级价格歧视,从人民币升值角度来解释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运用经济学理论,主要是宏观经济理论对现实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些问题进行解析,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适当安排课程小论文和社会调查,如:通过对某地区的基尼系数的调查,了解该地的收入分配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使学生关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践问题。在授课过程中,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调动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

4.3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并与板书相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将图文、声像等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加课堂教学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效率。多媒体教学在视频资料和案例演示上具有板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考虑到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多媒体,而是要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让学生听懂的目的。特别是在公式推导、曲线生成等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上,板书是多媒体教学不能替代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思路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充分消化理解复杂的图形变换和数学公式的推导。

4.4 强化授课效果检验,实行考试方法改革

为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情况,可以将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习题课相结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堂提问及时点评,用辅导答疑、习题课和考前集中辅导等手段强化教学。改革传统期末笔试决定学习成绩的办法,将平时考核的课堂提问、案例讨论、课程论文等与期末考核笔试成绩相结合。建立笔试的规范化考核程序,首先是试卷题型标准化,设置如名词解释、单选、判断、简答、计算和案例分析等标准化题型,合理确定主观题和客观题比例,注重试卷包含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做到出题的科学性;其次是命题组命题规范化,由命题组统一命题,避免由单个任课教师命题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第三是试卷内容标准化,客观题多为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可以建立试题库,主观题一般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可结合实际经济问题命题,适当加大主观题的分值。

总之,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高离不开教学经验的积累,授课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知识的更新速度,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教好。

参考文献:

[1]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原书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管理经济学分析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正;培养方案;方法;措施

一、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工业工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以天津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本科,这种模式专业基础以运筹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和一门工程学科主要是机械工程为主。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管理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工程专业的基础,了解工程学科的知识内容,掌握工作研究、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工程经济学、质量管理与控制、成本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和先进制造系统等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内容,成绩合格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第二种是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五年制本科,这种模式前三年时间在机电工程专业或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学习,从中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再学习两年专业课程,通过五年学习,成绩合格毕业时获工学与管理学双学位。第三种就是以重庆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机械类四年制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将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工科院校,这种模式工程学方面的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较强的比例,学生专业工程技术扎实,基础较好,不仅掌握专业技术还掌握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和工业工程专门技术,是社会急需的即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第四种是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等以冶金、化工、电子及其它产业类型的工业工程四年本科,这些院校为工业工程专业模式即体现了很强的专业工程基础,又体现了专业特色。

今后还将逐步在服务业、第三产业类设置工业工程学科,这在国外已屡见不鲜。从1993年在重庆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三所大学首批招收工业工程专业以来,目前已有106所大学开办了正专业。重庆大学是第一所将正本科设置在工科院系的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其它兄弟院校将正开办在工科院校作出了表率,十年来培养的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倍受社会的青睐。

二、工业工程专业的发展分析

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化,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工业工程学科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国际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的动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我国教育的落脚点,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工业工程人才,我们就培养这样的工业工程人才。检验我们人才培养质量的也是市场。为此,工业工程学科须突显“强基、宽径、显个性、重综合”。

(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能力工业工程是培养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新兴边缘学科,社会急需的也是全面素质型复合型人才,从近几年工业工程就业形势来看,工业工程专业就业去向已不局限于机械制造,而是大量从事于电子、信息、通讯、服务、计算机等行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要从单纯以机械制造为支持学科向大制造业为支撑学科方向转换。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拓宽学生专业面的精神,在保证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对原来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计划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特别加强了实践性动手能力的培养,使新的培养方案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因材施教首先,公开培养方案。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必修学分中设置了自选课程,即必修自选课,实行了班导师制,允许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特长和就业意向,跨系跨专业任意选修全校开出的任何课程。具体做法是:大学第二学期由班导师给指导的班级讲解大学四年所设置课程的基本情况,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并将培养计划发给每位学生,结合自身发展方向和就业意向,参考家长、老师的意见,慎重选择课程。

其次,加大选修课的力度。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加大选修课的力度。为了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愿望和我国加入wro的具体形势,我们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新增加了wio规则、经济预测与决策、企业诊断与咨询、材料学、宏微观经济学、战略管理、新产品开发策划、物流系统工程、质量管理与认证等课程。对于主要的专业课如:生产计划与控制学,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工程,质量管理与认证,先进制造系统,原要求这五门课程都必修,现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要求学生可从中任选三门课程进行学习。

其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重庆大学工业工程系已经完成了基本上所有课程的课件建设,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比如设施规划与物流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某些工厂的三维动画布置设计,各种运输、搬运、装卸设备以及立体仓库、自动运货小车等都可以在多媒体上演示;人因工程学中人机关系、动作经济原则等三四百张图片也可以在多媒体上演示,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形势上采用理论讲课、案例分析、实地调查、参观访问、课堂讨论等形势,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较好。

(三)充分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除了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两课”,军事训练作为公共必修学分外,还要求有6个学分人文艺术类(包括心理学、法学、美术学欣赏、智力开发、文化史、科技史、经济管理以及古今中外军事思想、音乐书法、外语等)的必修自选学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除此以外,还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毕业时至少听取2个以上有关本专业的学术报告(每个报告O.5学分),了解本专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知识,了解Ⅲ的最新动态,开阔眼界,扩展思维,跟上时代步伐。

(四)加强实践性环节,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环节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工业工程人才,在新的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动手环节,如增设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环节,还增加C语言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以及工作研究课程设计,现实践性环节达到了总学时的24%,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改革生产实习新的培养方案对生产实习也进行了改革,改原来单一的、在—个工厂进行生产实习的方式为在三个工厂、二个离散型工厂、一个流程型工厂进行的互动的多形式实习方式。实习地有大型国有企业也有中外合资企业。在一个工厂重点实习机械制造工艺、设备等的传统方式的生产实习,另一个工厂重点实习管理方面的内容,主要采取观察、交流座谈、报告等形式,根据具体情况数个同学一组,广泛与领导和群众接触,了解企业人、财、物等管理方面的具体情况,回校后采取交流座谈、分组发言、探讨等形式进行广泛交流总结。

毕业设计时实行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指导教师将毕业设计题目,内容以及要求填写在毕业设计选题表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工作性质、就业情况选择自己喜爱的题目或指导教师,并填写毕业设计自愿。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成绩的优劣,在尽量满足学生第一自愿的情况下,在进行好、中、差搭配的基础上,选择需要指导的学生,达到双向选择的目的。然后,正式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进行毕业设计动员,进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分四阶段进行检查,第一阶段由学校督导组就毕业设计选题进行检查;第二阶段由学院督导组检查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的质量和进度;第三阶段检查外文翻译,毕业设计的进展;第四阶段是毕业答辩前的综合检查,检查通过后才能进行毕业答辩。

(五)加强双语教学,提高外语能力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也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在Ⅲ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了英语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结束后,从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出发继续开设外语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如运筹学双语教学、系统工程双语教学、设施规划与物流双语教学,并使用外文版教材,使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英语不问断,即使大学英语学完了,可再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提高英语能力。通过双语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英语听说写能力。2OO2年重庆大学对全校所有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工业工程专业在系统工程课程双语教学工作中,采取讲授、提问、学生准备、上台演讲、分组讨论等方式、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收获较大,效果较好,受到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总结

管理经济学分析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源削减;经济学;措施

Analysis of the Source Reduc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Chi haiyan, Bai ruifeng, Weixun

(Siemens Water Technologies and Engineering (Tianjin)Co.,Ltd., Tianjin 300191)

Abstract: The whole process minimization is the core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management, and the source reduction is the key factor of waste minimization. Widely implementing the source reduction helps to solve the increasing pollution of MSW in China and has great potential. Carrying out the source reduction of MSW, we can not only gain better environmental benefits but also decrease the investment greatly. It is accord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recycle economy law.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public should share the responsibility of source reduction actively, and prolong it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Keyword: municipal domestic waste; minimization; source reduction; economics; measures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在生活中和为城市日常活动提供服务中产生的综合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在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过程中,其含有和产生的有害成分严重污染了大气、土壤、水体,并威胁着人们身体健康,成为社会公害之一。据资料统计,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约有2/3的城市已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

1我国城市垃圾现状及特点

2003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4857万吨,比上年增加8.8%;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7550万吨,比上年增加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0.8%[1]。

我国城市垃圾主要由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集团垃圾三大类组成,其中:建筑废弃物、煤灰等无机物较多,厨余等有机质较多,可燃垃圾含水率高,高热值等化工有机物较少。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除了受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还与城市的地理条件、居民生活习惯、民用燃料结构有关。

目前各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不但建设费用较高,而且其运行费用也很高。以北京、深圳等城市为例,垃圾处理费用约为100元/吨[2](若广泛采用垃圾焚烧工艺,单位处理费用可能更高),这其中包括垃圾的收集运输费用、垃圾场填埋费以及处理设施建设投资费用。我国年产城市垃圾1.5亿吨,平均垃圾处理费用以100元/吨计,每年需大约150亿元的处理费用。而在每年产生的1.5亿吨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

2 城市垃圾的源削减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城市垃圾的减量化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从根源上减少和防止废弃物产生;鼓励再使用、循环和回收;处理在废弃物最小化其它阶段的产物。

源削减(source reduction)或称废物预防(waste prevention)处于减量化的第一层面。源削减即从垃圾产生源头避免或减少垃圾产生量或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具体指的是对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综合利用以前的活动,实现的方式是生产者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消费者改变购买习惯、多次使用等,在此基础上减少垃圾的排放量,即减少需要进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的垃圾数量。在实施城市垃圾管理中,源削减措施是处于最高优先级的如图1所示,垃圾的源削减包括在垃圾产生之前的改变产品设计、重复使用、改变购买习惯等。

以前城市垃圾管理的重点是对垃圾的收集、处置,对于垃圾产生的最小化和避免措施只占整个管理中很小一部分。而如今城市垃圾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从被动的收集处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在对城市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管理过程中,“减量化”是首要目标。这既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又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垃圾减量化主要包括源削减和垃圾的回收再利用两方面,而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属于“后向管理”,随着垃圾管理思想的扩展,应逐步由“后向管理”向垃圾的源削减的“前向管理”扩展。

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主要方式是卫生填埋,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垃圾得到无害化、稳定化,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服务于当代,遗害于子孙”的“污染转移”方式,其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且造价昂贵;垃圾焚烧发电方式在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它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并可回收部分电能,但技术较复杂,运行成本高,并且释放出的二恶英及其转化物是强致癌物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堆肥法可回收有机肥料,但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进行分拣,且占地面积较大。由此可以看出,无论采用何种处理方式,对垃圾产生源头的控制,既减少了垃圾处理量又可获得更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一项对全国近20个城市生活垃圾组成情况的研究[3],我国城市垃圾中的垃圾中可回收废物比例有大幅度的增长,平均值由1991年的11.7%,到2000年达到26.6%,增长了一倍以上。其中,塑料橡胶类增长最快,平均值由1991年的2.77%增长到11.49%,增长了3倍以上;其次为废纸,平均值2.85%增长到6.64%,也增长了1倍以上。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中有价值的物质有所增加,因而通过回收和再利用来减少垃圾数量的潜力越来越大,利用再生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也会越来越明显。

3.城市垃圾源削减的经济学分析

20世纪70年代初,Kneese等人提出了著名的物质平衡的经济学模型[4]:无论商品是被“生产”还是被“消费”,实际上只是提供了某种效用、功能和服务。其物质实体仍然存在,最终或者重新被利用,或者排入自然环境中。消费过程是关于服务的,而不是关于物质实体的,经过生产和消费之后,商品的物质实体并没有消失,只是从原来有用的物质成了无用的物质。从物质平衡的观点来看,废物的减量并不是物质实体的真正减少,而只是改变物质的转化形式。治理污染物只是改变了特定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并没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污染物的实体。依靠填埋方式处理的城市垃圾,虽然处理水平很高,但不可避免的会污染水体、空气和土地资源[5~7]。因此,垃圾的减量化管理优于对垃圾进行末端治理的选择。而垃圾的减量化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量。

外部性不经济是指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对其它生产者或者消费者造成了损失,但却没有支付相应的补偿[6]。垃圾的排放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性例子。垃圾外部性是指垃圾排放者并没有为其排放到环境中的垃圾引起的污染支付费用。从理论上说,解决垃圾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市场价格将其内部化,从而使环境质量成为一种商品,使价格机制产生作用,使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与处置费用达到市场的最优化。当将垃圾问题逐渐内部化后,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产、销售、消费链中会努力采取措施使垃圾排放最小化,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时垃圾的源削减即成为首要目标。

4.实行垃圾源削减的措施

垃圾虽然是由消费者直接排放的,但垃圾的产生与产品的生产者、消费者密切相关,其经济外部性实际是许多主体行为相关的。因此,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政府、生产者(企业)、消费者(群众)是垃圾减量和处理的内部化过程的重要因素,推广垃圾源削减是一个涉及政府、生产者、消费者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广泛渗透到生产、销售与消费各环节中。

4.1实施垃圾排放总量控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采用指令性或指导性的定量考核的城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计划作为其综合化管理的实施工具[2,8]。减量化计划的采用实质上是通过总量控制将综合化城市垃圾管理原则转化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可起到推动相关管理原则实施的作用[9]。以减量化为目的的总量控制,可以把生产过程、垃圾治理与排放相结合起来,可以将资源的浪费和垃圾的排放责任到每一个地区、企业、生产工序乃至个人,从而把环境效益与企业、个人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更能体现以防为主,垃圾源削减的管理策略。

4.2完善商业化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

由于垃圾的外部化特点,政府可以通过污染税、污染许可证、补贴、赔偿的等经济政策和立法,不断完善垃圾管理制度,促使垃圾的污染内部化,当环境质量成为一种商品时,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会主动采取措施去减少垃圾的排放,以达到源削减的目的。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商业化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较健全,尤其针对城市垃圾的源头削减,出台了循环经济法、包装废弃物循环法等,明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商品全生命周期内的责任[9,10]。我国城市垃圾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与市场体制、技术手段、公众意识等都有关系[11]。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市场化问题,应进一步推广污染者付费的 “PPP原则”(Polluter Pays Principle),对在生产过程中排放过量有毒有害垃圾进行附加惩罚或实行垃圾排放阶梯式收费。试推行固体废弃物的排污权转让制度,督促和监督企业实行环保设计和生产,定期制定垃圾减量规划。政府对采用回收材料生产的企业应进行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已颁布的法规和政策对于城市垃圾的源削减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城市垃圾规范化管理起步较晚,与已颁布法律及法规相关的 “子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应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固体废物的各行业标准,促进垃圾管理的商业化运作,将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思想贯彻于城市垃圾的管理体系中,以达到垃圾在源头削减的目的。

4.3环境友好设计和清洁生产

环保设计和清洁生产可减少垃圾在生产过程中的产生量。企业应严格根据政府制定的相应规范,在生产和销售环节达到源削减的要求。在生产环节,广泛开展“清洁生产”与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减少有毒性材料的使用,设计与生产使用寿命更长的产品,使用物耗与能耗低的产品。不对商品附加超过产品质量保障所需要的包装,提供便捷、长期的产品销售维修与保养工作。

4.4限制产品包装及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量

我国日常消费品中包装物和一次性日常用品的生产和消费量不断增长,不适当的过分包装和豪华包装比比皆是。一次性的商品包装从消费至变成垃圾仅一步之遥,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的现状。2002年,仅北京市废弃的塑料袋就达23亿个,总重约 1.87万吨,一次性塑料餐具2.2亿个,达1320吨[12]。国外针对产品包装物已颁布很多法令和条例[2,9,10],我国政府也应尽快出台适合国情的产品包装法规,实施对包装废物的源削减至末端处理的全生命周期控制,鼓励生产者对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推广押金返还制度,鼓励消费者返还商品的包装物以便在生产、销售中回用。

4.5产品的环保销售与流通

实施产品的环保销售与流通是对垃圾产生全程控制的重要一环。提倡净菜上市、商家有价提供塑料袋、简化包装、并回收产品包装物等均可大量减少在商品流通中产生的垃圾。例如,过去我国城市市民习惯在秋末冬初贮存大白菜,往往造成大街小巷堆着脏稀稀的白菜帮子,环卫部门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收集处置,而现在菜帮还田,净菜上市,脏乱的景象消失了。又如现在一般超市在购买商品时提供免费塑料袋,这等于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又附加了包装,加重了对环境的白色污染,而这一污染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有偿提供塑料袋大量减少。又如1996年4月生产的“舒肤佳”肥皂,其盒重7.8克,现减重至7.4克,每块肥皂包装减重0.4克,若以300万户的城市每月用1块计,一年就节省14.4吨纸的消耗,同时也是减少了14.4吨的垃圾[13]。

4.6加强环保教育与宣传

对于消费者则主要采取宣传教育,强化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群众正确购物和在消费过程中体现环境友好。应采用各种手段和媒体传媒加强垃圾源削减的社会宣传,同时应注重宣传的基础性、针对性、趣味性和持久性,鼓励市民将垃圾的源削减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5 结语

无论从降低环境风险、减少垃圾管理费用还是从增加资源回收的经济收益等方面进行权衡,垃圾的源削减措施可获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于我国目前垃圾污染潜在环境影响大、管理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而言,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垃圾的源削减应广泛渗透到生产、销售与消费各环节中,通过政府、生产者、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以达到垃圾排放量最小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控制司.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1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成分及处理状况的研究. 城市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专题年度进展报告,2002

[4] 马中主编.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5] 张仁钢、赵旭等.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经济学视角[J].软科学.2001, 15 (4):70-71

[6] 张越著.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管理经济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

[7] 何品晶等编著.城市固体废物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8] 李静.污染总量控制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和展望[J].中山大学学报论坛.2003, 23 (1):105-109

[9] Masaru Tanaka. Recent trends in recycling activities and waste management in Japan [J]. J Mater Cycles Waste Manag, 1999, 1:10~ 16

[10]T.Taylor Eighmy, David S.Kosson. U.S.A.national overview on waste management.Waste Management [J],1996, 16(5-6):361~ 366,

[11]Dong, Changqing; Jin, Baosheng; Li, Daji.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China: using commercial management to solve a growing problem .Utilities Policy [J],2001,10:7~ 11

[12]news.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