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营人才培养方案

经营人才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营人才培养方案

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初探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控制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CDIO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浅谈传媒精英人才的培养 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我见 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DS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设计 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社会实践助益文化创意精英人才培养 大众化背景下省属高校精英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分析与范式构建 印度理工学院精英人才培养及启示 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的纺织行业精英人才培养 大学环境类精英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姚贵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当今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本文以广东某高校为例,从该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试图梳理该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和经验总结,为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精英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26-02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深化,在不同的层面上更加需要优秀的大学生参与国家、地方的建设和社会的改革。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则需要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从学校层面而言,这体现在能否通过合理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结合国家“十二五”期间对专业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要求,开展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有利于更好地整合高职院校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校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水平优秀、能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的优秀学生。

二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设计方案

以广东某高校为例,该校作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为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专业设置方面,该校在文科专业上开设了会计、财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管理与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拥有电商营销实训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ERP实训室、金融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训室、国际贸易教学企业、市场调查与统计实训室、国际合作办学学习资源中心等10个校内实训室,其中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电商营销实训基地为学院重点建设实验室。因此,针对以上专业设置,该校结合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目标,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具体的培养方案设计如下:

1.学生分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按照该校文科专业设置特色,把文科专业划分为财经类和管理类2大类,每一类各建立4个专业班。财经类班别分别为1班(财务会计方向)、2班(金融国际商务方向)、3班(电子商务方向)、4班(市场营销方向)。管理类班别分别为5班(物流管理方向)、6班(工商企业管理方向)、7班(社会组织管理方向)、8班(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第一,每班按一定的甄选形式组成30人的小班作为第一方向班进行授课,第一方向班上的学生来源必须为高考录取专业。各班大一大二学生人数参考比例为1∶1.5。

第二,第一专业班上的学生必须修读本班课程,并在所属类别的其余3个方向中选取一个方向作为第二方向班进行修读,最终成绩考核:第一方向班成绩占70%,第二方向班成绩占30%。

第三,课程设置:该校培养方案的课程难度设置应适当比学生平时课堂接受的课程难度稍高;课程内容设置和学时安排由各专业负责人制定,但必须要结合一定学时的实训;授课时间应与学生平时上课的时间不相冲突。

2.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水平。各班的学生都必须参加至少1项的专业技能大赛,级别可以为院级、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不等。班级负责老师应详细记录班上学生参与比赛的情况,没有参加竞赛经历的学生不予课程培训合格。

3.举办企业专家讲座

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家指导老师团队,定期走进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各专业应在每学年组织至少1场与本专业相关的讲座,而学生必须听取2个以上讲座才算课程合格。

4.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

以参观校外著名企业的形式为主,必要时可辅之以短期的企业实习。旨在让学生走出校门,提早与社会接轨,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 高职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总结

1.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第一,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地方精英人才的一个特色,即通过整合学院内、学校内的教学资源和学校外的企业资源,以课程教授和量化指标考核为主,辅之以必要的企业见习,最终达到多方位培养大学生的目的。

第二,搭建家校联合教育平台。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与学校联手培养学生,有助于整合大学生家长资源,充分利用家长的智力资源,密切高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集中反映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校、家长、社会各界间的横向联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学生整体教育网络。

第三,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随着顺德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相应发生变革。教育本身就要分类型、分层次,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满足各类人才的发展需要。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是顺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为当地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储备精英人才,具有广阔的行业前景和就业前景。

2.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

第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行,受到了众多学生的青睐,丰富实用的培训体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该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发展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专业老师及企业家团队导师的沟通交流,加深了学生对专业技能及企业管理运作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参观实习,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促进企业、家长与高校的合作。通过成立企业家指导老师团队及家长委员会,结合校内专业老师,为学生创造了“校企家”携手培育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方资源及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其沟通表达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升。企业参与到学生培育上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运作,而且为企业发掘管理人才提供了契机。同时,通过家长的参与,促进了学生与学校、家长的沟通,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路径选择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从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对地方高校来说是一项新任务,亦是一种新挑战。理念层面已基本形成共识,实践层面则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之际,能否突破体制和机制制约,直接关系到发展理念与办学定位能否落到实处并产生实效。广州大学自2000年合并组建以来,明确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以创建广东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为契机,学校2010年制订并颁布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从宏观层面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建设思路、保障措施和实施步骤等进行顶层设计;结合2012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从微观层面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定位、培养路径和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化和细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

一、做好顶层设计,实施“学段学期制”

近年来,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稳步提高,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仍相对迟缓并且内驱力不足,总学时偏高、课堂讲授时数过多,师生互动不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限等问题屡受诟病,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为此,在新一轮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校融合常规“两学期制”和“三学期制”的各自优势,实施“学段学期制”管理模式改革。通过优化学期设置,调整学时学分安排,严格控制总学时总学分,从制度层面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倒逼机制。

1.学期设置方面。启动“学段学期制”管理模式改革,每学期设置20周,分为长短两个学段。其中,“长学段”设17周,前16周集中安排理论教学和常规实验教学,第17周统一组织课程考试;“短学段”设3周,主要安排实习实训、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集中培训、部分通识教育课程、第二专业课程、探究性与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论文)、综合设计(学年论文)等教学活动。时间有拓展需求的,可向寒暑假延伸。“学段学期制”管理模式改革,优化了学期设置模式,一是有利于解决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环节穿行所引起的交叉重复现象,从而保证学生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时间;二是实践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开设,有利于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连续性和集中度,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三是有利于解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够等问题,为学生参与实习、实训、实践及科研训练,开展探究性与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等自主学习活动创造条件。

2.学时学分安排方面。配合学期设置模式的改革,课内教学由原来的18学时/学分压缩为16学时/学分,实验类课程由36学时/学分压缩为32学时/学分,严格控制课堂教学的学时数,从根本上改变课内学时过多、课程安排过满的状况。从制度层面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精选理论教学内容,对“繁、难、偏、旧”的内容及时进行删减,努力实现理论课程的小型化、精品化与模块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

二、深入调查与论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过程与质量。受制于资源禀赋的不足,尤其是优质师资的结构性短缺,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设课”及“因无人而不设课”现象,影响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严谨性。为杜绝上述现象的发生,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从细化课程的形成机制及决策流程入手,确保每一门课程设置理据充分,教学目标及任务明确。为此,在确定课程设置方案前,学校组织各专业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开展专题调研,学习、借鉴相关院校同类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先进理念与最新改革成果,广泛征求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对本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期望与诉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办学定位、本学科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凝练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建立理论课程及实践环节与人才培养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逐层映射关系,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逐级转化与整合。第一步是调研论证,将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转化为具体教学内容,如知识点或知识单元、知识领域、知识体系等;第二步是提炼升华,将具体教学内容转化为支撑培养目标的各教学模块及教学要求;第三步是分类整合,将内容相关的系列教学模块整合成课程,构建课程体系,从制度层面使每门课程都承载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每项核心知识、专业能力及素质要求都能具体落实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或课外培养等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等三重教学目标。

三、“通”、“专”结合,优化“平台+模块”课程结构

近年来,通识教育在地方院校已基本实现普及,但深化发展仍面临教育理念模糊、课程体系庞杂、师资短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滞后等问题的制约。为实现通识教育从“普及”到“深化”,我校提出“大通识”教育理念,对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第二课堂活动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提升,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1.平台课程建设方面。以“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为原则,优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全校统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相关专业打通培养,同一级学科或学院(部、系)设置院级平台课程。同一专业各专业方向的学科基础课程统一设置,不单独制订各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开设。相近学科和专业之间搭建2年左右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夯实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同时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形成若干能够体现学科优势或地域特色的柔性课程模块,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

2.模块课程建设方面。拓展通识教育平台,将思想政治理论等公共必修课和第二课堂纳入通识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必须在课内取得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规定学分外,还须至少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使通识教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培养体系。与此同时,整合各专业原“新生入学教育”、“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科研分析工具”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规范“专业导论”和“学科研究方法论”课程开设。其中,“专业导论”课程统一在第一学年开设。课程内容要求涵盖学科发展概要和实践(实验)方法概要两部分:前部分要求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领衔讲授,内容涵盖专业概况、学科(专业)领域、学科背景及发展趋势、学科基本内容、学科研究方法等内容,使新生在入校之初就能与名师零距离接触,高起点领悟科学与人生的真谛;后部分要求各专业结合本专业实践(实验)要求,筛选若干典型的科研项目、成果或产品,以直观的形式和通俗的语言向学生全方位展现项目构思、设计、实施及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使新生能尽早地接触科研和生产实际,增强专业认同感,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入学之初由于专业认识不足,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学科研究方法论”课程统一在第三学年开设,结合专业特点讲授文献检索与信息分析的基本技能、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使毕业生掌握基本科研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质量。

四、因材施教,公共必修课实施分级分层分项教学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校生数量显著增加,个体间的兴趣、爱好、文化基础及技能水平差异较大,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为此,学校对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分别实施分级、分层、分项教学,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可选择性。

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级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置A、B两种修读起点。学生入学后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先进行分级,逐一确定修读起点。A级从“大学英语Ⅱ”开始修读,B级从“大学英语Ⅰ”开始修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免修后续大学英语课程,直接获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大学英语课程学分,腾出的时间自主选修高级英语课程,实现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分层教学。第一层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自主性,采取“集中导学+个性化辅导+自主学习+通过性考试”的模式运作,课程学时由原来的54个课内学时压缩为20个课内学时+40学时的自由上机机时,学生通过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即视为达到课程修读要求,直接获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分。第二层次的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七类课程模块,强调教学的差异性和应用性,不同学科专业根据自身的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修读课程与教学内容。

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分项教学。开设篮球、排球、武术等项目,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突破以往按年级和课程授课的单一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及运动特长的引导与培育。

五、点面结合,搭建“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与未来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虽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但相当一部分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学尚存在体系不完善、管理方式粗放及学时学分权重分配不足等问题。学校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通过深化实践教学的体系建设和制度保障,有针对地进行巩固与创新。

1.体系建设方面。构建“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三层次能力,搭建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内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五个模块。实施核心实验项目确认工作,将基础实验课程平台和相关学科专业实验课程中居于核心位置、具有特色或引导作用的实验项目确认为核心实验项目,通过实验项目及内容的整合重组、融合与创新,减少实验项目及内容的交叉与重复,落实每个实验项目的教学目标、核心知识点、实验方法及仪器设备配置,使实验教学的管理重心由课程层面下沉到项目层面,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实效性。

2.制度建设方面。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实行量化控制,大幅压缩演示性、验证性的基础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要求各专业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实验的课程需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80%及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要求大于25%,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要求大于30%。工科类专业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教师教育类专业统一安排不少于16周的集中性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支教)。依托建筑工程、传媒、化工、计算机、工业设计等几大行业背景,实施校企共建共享“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实践教育”产学研用平台,实施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的项目教学,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生创业研究院”,支持本科生尽早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及科技开发,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创业训练、创业孵化及创业实践项目,多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德俭,莫勤德. 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 现代教育管理,2011(3).

[2] 许春英,高志强. 基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1).

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2010年12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教育改革试点的两项重大任务。对于肩负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使命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树立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西方,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各高职院校方兴未艾,大力推广和实践这一种培养模式,高校应该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自身学院发展的角度深刻认识到“工学结合”所产生的巨大意义,要清楚地认识到“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培养房地产行业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的目标,就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着手。我们从房地产业行业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出发,结合高职学生能力素质特点,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明确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是基础

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高职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我们按照“职业岗位群——综合素质和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设置”的模式构建课程体系。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

为了更好地把握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技能要求的内涵,课题组老师认真对国职业标准进行解读分析,多次到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学习交流,并到相关企业开展社会调查。通过调查分析确定我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理论水平与专业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具有从事房地产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能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和物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入职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营销策划与销售等工作,从事企划专员、营销助理等岗位;也可入职房地产经纪企业承担物业销售与租赁、房地产政策法规咨询服务、房地产金融与保险咨询服务等工作,从事房地产经纪、物业顾问、置业顾问、房地产估价员、按揭部办事员等岗位;还可入职物业管理企业,承担物业管理等工作,从事物业管理助理等岗位。

该专业要求学生获得房地产经纪人员执业资格的相应等级证书,或房地产估价人员执业资格的相应等级证书,也可考取物业管理人员职业资格的中级或高级证书。

(二)组建综合素质和能力模块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后,综合国家职业标准分析结果及企业调查结果,得到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模块。可看出该综合素质和能力模块由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基础能力、岗位能力、拓展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六大子模块构成。

(三)分解能力要素

剖析每个子能力模块,分解出相应的能力要素。下面针对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岗位能力子模块重点展开分析。

岗位能力是该专业的核心能力。从横向上看,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岗位能力它又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能力、房地产估价与经纪能力以及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能力三部分。

1.房地产开发经营能力的能力要素

房地产开发经营能力的能力要素包括城市规划能力、房地产经营策划能力、房地产法规运用能力、房屋修缮管理能力等。

2.房地产估价与经纪能力的能力要素

房地产估价与经纪能力的能力要素包括房地产营销能力、房地产经纪能力、房地产估价能力、经纪文案设计与拟写能力、房地产金融保险咨询服务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

3.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能力要素

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能力要素包括企业基础工作与组织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能力、会计核算基本能力、公关能力等。

四、调整专业设置和开发新课程

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 创业 创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11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a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Innovation Talents

CAI Ruirong

(Fujian Second Light Industry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The goals and tasks of medium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high-quality workers and social occupation ", enterprises need innovative talents, talent and enterprise culture at present cha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mand for talent there is a certain gap,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order training mod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e enterprise and the society,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tal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Keywords cha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职业劳动者”,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要求“先做人后做事”。“做人”的标准就是“高素质”,即是对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高要求。因此,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具有人文素质、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型的人才。

以岗位实践为平台,以工作为导向,“知行合一”,这是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形成与改善的有效途径。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模式下,构建“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与职业相适应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学以致用,培植其职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的后劲力。

连锁经营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的重要形式,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复制模式实现品牌、技术、管理、规模快速扩张,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库存、统一管理。因此,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要比魍称笠蹈高。而目前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要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必须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实质性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改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提高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地实现中职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 确定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定位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定位是以连锁经营企业的工作岗位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的需求和中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将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定位分为初级就业定位、职业发展定位和升学培养定位。

1.1 初级就业定位

初级就业定位是为培养适应连锁经营企业营业员、收银员、推销员、采购员、仓储管理人员等就业岗位,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基础知识,能从事收银、收货、理货、防损等一线岗位工作,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初级目标。

1.2 职业发展定位

职业发展定位是培养连锁经营企业各职能岗位的管理者。学生能进行供销存信息分析,日常的员工、客户管理、控制,公关推广、组织协调等技能;职业发展定位提高中职生的就业层次,促进企业发展。

职业发展定位要求学生具备岗位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能力,在教学、训练和实践中实行“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能得到更高水平的培养和改善。

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学校、企业共同制定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通过短期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工作、学习,使学生的岗位能力、管理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适应管理工作岗位。

1.3 升学培养定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 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逐步形成,升学,提升学历是一部分中职学生的一个重要定位。对升学的学生要制定适应升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首先是夯实学生的语、数、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其次,专业基础课程要与升学考试科目及高职课程衔接,使之适应升学考试和高职学习。升学定位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体现,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靠质量、特色与品牌吸引生源是中等职业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2 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改革。以连锁经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能力、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为关键,确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以工作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教学为载体,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2.1 岗位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研究

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应当根据培养定位的职业岗位,进行连锁经营企业的岗位任务分析。分为导购员、促销员,营业员、超市理货员,门市店长助理。

按照连锁经营企业的岗位任务分析,主要设置课程有德育、语文、英语、沟通与礼仪,连锁门店经营与管理、零售企业技能实训、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采购实务、电子商务,消费心理学、Word\Excel应用。

2.2 整合课程,理实一体化,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程)要适应专业培养定位,教学内容包含职业岗位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要素,具有高度职业岗位的仿真性,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使教学和实训能有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岗位能力。

2.3 学科体系的课程框架

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比重。

公共基础课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切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企业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专业技能课含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程要适应专业培养定位,教学内容包含岗位应知应会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过程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使专业教学和实训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体系改革以采用“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推行教案、导学案、配套习题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课前有自主学习、课中能积极思维,课后能深化理解。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施行学分制,才能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课程考核及格或实践活动考核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核未及格者必须重修;或选择任意选修课,获得合格和相关技能鉴定证书者,在技能竞赛中获奖者,可以实行学分互换。修满学分,并通过一项相关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围绕着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将人文素质、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制定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教学标准。

课堂教学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育原则,根据学习项目、任务和模块,制定和安排教学内容,可采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有效模式,也是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关键。以连锁经营企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相互交替,工学结合,分段培养,轮岗实训,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

深化校企合作,实施以“校企联合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以学生(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以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为纽带,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职业岗位技能,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同实施教学实训、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参与质量评价,校企协同管理,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校了解连锁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标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职业忠诚度,有效实现连锁门店经营与管理、零售企业技能实训、礼仪与沟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采购实务、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课程的工学结合,促进专业教学标准与企业标准对接,实现课证岗的融合,提高了连锁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创业创新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要创出品牌和特色,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由学校与和企业双重教育完成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学生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能获得未来工作岗位所必须要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梁.浅析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经济,2014(8).

[2] 孔美多.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

[3] 黄蕾.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

[4] 晋淑惠,王化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10).

[5] 高皖秋.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J].学理论,2013(35).

经营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法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企业法务一般是指企业内部设置的管理法律事务,对各种经营行为进行法律审查,预防法律风险,处理法律纠纷的职位以及受雇于该职位的人员和这些人员构成的职业群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社会的推进,依法治企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理念日益深化。近些年,法律职业中企业法务这个新兴的岗位悄然诞生,并迅速成长,这需要大批既懂法律又懂管理的法务人才。企业法务人才以企业合规经营为己任,以预防纠纷产生为目的,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思维方式等都与传统的以解决纠纷为目的的司法法务人才不同。我国高等法律教育应该积极回应市场需求,从企业法务岗位需求出发,探讨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以及为实施这一体系而采取的活动方式。这里包括两部分: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二是为全面落实培养方案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设计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企业法务工作者与法官、检察官等狭义法律人的区别。法官、检察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者,代表国家依法承担着定分止争、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的重要职责。社会对他们的职业操守、专业能力等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一直把他们当作正义的象征、公平的化身和法律的守护神。以法官为例,其职责的本质所在,是其应当公正,即不偏袒某一方,不主动介入事物,不主动行为,而是只对向他提出的案件加以决断。而企业法律工作不同,法律工作者作为企业内部人员,立足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企业法律人首先是企业人,企业法务部门是企业内设部门,是提供法律专业服务的管理部门,而不是国家派出部门。因此,企业法律人员在处理有关问题时不能仅仅追求公平、正义,而是应当以在合法前提下实现企业最大利益为追求,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应实现企业管理层期待的协助企业应对突破经济法规模糊地带的事业经营挑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法务工作者的特点。第一,信仰法律,但不应只提示风险,更要为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二,追求正义,但不应仅追求公平正义,更要切实维护本企业的利益;第三,崇尚秩序,但不应仅遵循现成的法律条文、惯例、先例,而要有能力在法律模糊地带创新性思考,为企业解决经营中的问题。其次,改革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计路径和方法。长期以来,我国法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直是以14门到16门核心课程为中心,即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以部门法为导向,设计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这种以部门法为导向设计的培养方案,根本无法满足企业法务的职业岗位需求。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教学思想,即“在充分研究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事这一职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该以企业法务职业岗位为出发点,运用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方法进行工作分析,明确企业法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在法律人统一框架下的“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调整课程体系,突出企业法务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体系是由教学的基本科目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是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媒介,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考虑到企业法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在法律人才培养框架下,注重法学与管理学的渗透与结合,打破学科相互孤立隔绝的状态,进行跨学科组织课程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人格的完整性、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发展性。遵循课程体系设计原则,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二、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即理论知识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模块、见习实习模块、社会实践模块。

1.理论知识课程模块

一是通识课程。包括思想道德素养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类);文化素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职业素养课程(如专业导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身心素养课程(如心理与卫生教育、体育、军事与安全教育等课程)。二是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企业法务岗位需求确定其跨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法理学、宪法、法律方法、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法律文书写作、法学名著导读、法律职业道德;民法总论、刑法、商法概论、经济法概论、行政法、证据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基础、企业法务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程。此课程模块中应既包括企业公司治理、对外经营和内部管理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如合同法、物权法、环境法、劳动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也包括经济与企业管理课程(如宏观经济基础知识、企业与管理基本知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企业市场营销、会计基础、税法、统计分析等课程)。

2.实训课程模块

实训课程模块应按照企业法务岗位技能设计校内模拟操作课程。包括合同的起草与审核实务、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实务、企业案件管理与实务、重大项目管理与实务、企业人力资源管控与实务、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实务等课程。

3.见习实习模块

见习实习模块是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按照教学计划到实际单位进行见习及实习。(1)见习。到企业法务部门、律师事务所、法院参观,获得企业法务职业的感性认识。(2)实习。分为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综合实习)。课程实习是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利用暑期小假期到企业相关部门实习某项内容。例如,学习完劳动法和企业人力资源管控与实务课程,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习,学习完合同法、合同管理和合同起草与审核课程,到企业合同管理部门实习,课程实习是企业法务职业岗位某一项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毕业实习是在全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结合自己就业去向,自己选择或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一项综合性实习。通常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相结合。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工作和职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过渡的一个准备阶段。也可以设置“法律诊所”课程代替毕业实习。我们主张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企业法务模拟实验室,实训模块的课程即课程实习,可以在学校的模拟实验室完成。

4.实践活动模块

实践活动模块主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考评地进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包括走出去的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进厂区,普法宣传及社会调查;也可包括请进来的设置每周一讲的法律实践大讲堂,聘请社会兼职教师,包括企业法律顾问、律师、法官、政府管理人员等,讲授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设法律实务放映厅,每周固定时间、地点,放映与专业有关的影视作品和庭审现场。法律人还应该具备语言表达的能力,除在基础课中设置法律文书写作外,我们还可以在大一的两个学期进行讲演、专题辩论等活动。我们主张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培养方案,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并计入学生所修学分。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为主。将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布置学生自学,课堂以分析问题、研讨案例为主,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之,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该能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企业法务职业伦理原则;在企业管理中,能够运用职业思维和法律原理来观察问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较熟练地运用法律术语;较全面地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与企业管理知识;较熟练地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如企业法律咨询、商务谈判、起草合同、审核合同、案件管理等)以及法律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有起草企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初步技能。

作者:马秋 单位:大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方益权,唐丽雪,易招娣.关于卓越企业法务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3

[2]赵莹.我国企业法务制度完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出版,2012

[3]袁广林.关于构建学科理论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4

[4]郭建军.现代企业法务管理体系的模块构成[J].现代企业,2014

[5]爱德华•拉宾,王保民,姚志奋译.法学交叉学科研究与法学方法论[J].清华法治论衡,2013

[6]黄胜忠,余凤.企业法务管理的内涵、发展历程及趋势展望[J].商业时代,2014

[7]郭建军.现代法务管理学的体系构建[J].法制与经济旬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