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分层级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方法本院将收治的80例患者(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性护理的前提下,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护理质量、护理纠纷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的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优势更为明显(P<0.05)。结论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方案后,能够对患者起到明显的护理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以后的护理当中运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护理管理质量;护理效果
0引言
常规性护理具有护理人员分配不合理、没有进行过专业化培训、能力素质参差不齐、护理制度不够完善等缺点,从而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护理效果[1]。因此为研究对患者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方案后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本院选取80例患者(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作为研究对象,以下是调查的过程及结果。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院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观察组为40例,对照组为40例。对照组患者:男性:女性=22:18;年龄范围在21—70岁之间,平均年龄(47.68±7.46)岁;病程在0.70-2.45年,平均病程为(1.65±0.60)年。观察组患者:男性:女性=21:19;年龄范围在20-72岁之间,平均年龄(48.45±7.28)岁;病程在0.65-2.60年,平均病程为(1.70±0.40)年。以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年龄与病程等基本资料情况相似,并且本组数据能够进行科学的对比。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通过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规范患者的饮食行为、定期进行巡房、时刻检测患者的生态体征、合理利用药物缓解患者痛苦等方式进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1)医院需要建立护理小组,定期对小组内的护理人员进行选拔、考核以及培训,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时间,来设立阶梯式护理层级,该层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护士长、护士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2)护士长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安排合理的护理人员,监督护理的质量;护士组长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制定相应的护理制度与计划,并指导护理人员开展相应的工作;高级责任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观察患者的病情症状,并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初级责任护士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2]。(3)护士长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计划,并且优化传统的护理流程,通过实施护理责任制度以及奖励制度,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以及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护理质量、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数据。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均采用SPSS20.0软件来进行研究数据处理。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用(%)表示,并用卡方进行检验;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需要用t进行检验。以P<0.05来表示两组患者经过对比差异明显。
2实验结果
在护理时间过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据研究表明,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还能显著地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3]。为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本院特对80例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案进行研究调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通过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规范患者的饮食习惯、定期巡房、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利用药物缓解患者疼痛等方式进行常规性护理[4]。在护理结束后发现,该方案对患者的护理范畴过于片面,并且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最终使得护理的效果与质量不够理想。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方案,通过建立护理小组,定期选拔、考核、培训护理人员,设立阶梯式护理层级,根据护理人员的等级展开相对应的护理工作,制定考核计划,优化护理流程,采用护理责任制度与奖励制度等方式进行护理管理[5]。本次护理结束后发现,该方案不仅能够显著改进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效率,还可以很好地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在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同时,有效地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患者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后,不但能有效提高护理的效果,还可以显著地减少护患之间的纠纷,且安全系数高,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陈丽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中医院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8):82-84.
[2] 郭艳阳.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4):61-62.
[3] 刘建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6):763-76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之间在该院消化病房工作16名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资料,全是女性。工龄情况:5年以上10名,5年以内6名;职称构成:护士7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学历情况:6名本科及以上学历,8名大专学历,2名中专学历。该科室共设置病床49张,共有100例患者接受调查研究。
1.2 方法
①构建分层管理制度。依据本科室护理人员的资历和专业技能,分别设置辅助护士、责任护士和护理组长3个层级,其中,辅助护士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主要负责间接的护理工作,并为责任护士各项工作的完成提供配合与辅助;责任护士工作年限在5~10年之间,应具备独立完成自身任务的能力;护理组长则需要具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对于本科室护理工作负有全面责任,根据分层护理模式的要求,对各项护理工作进行明确分工,保证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同时,护理组长自身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积极冷静地应对各项突况,并为辅助护士和责任护士提供辅导。
②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针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开展分层培训,从整体上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主要培训内容涉及个案分析、护理要点、病情监测、临床症状、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制度法规等,并对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培训结果进行准确评估,依据培训的结果制定和实施后续的培训计划。
③合理排班。护理长应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安排,采用弹性排班制度,选择2名护理组长,其余人员均参与到弹性排班中。护理组长每天进行轮换,夜间和节假日期间安排1名护理组长值班。其余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需要合理进行安排,分配好每名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实施连续8 h的工作排班制,从而避免交接班失误问题。同时,人员分组需要保证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④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依据护理人员的工作分工,对其工作结果进行评定,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从而保证护理人员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自身分配的工作,这样不仅有助于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继发,也有利于工作人员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总结。
1.3 观察指标
①通过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比分析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后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情况,主要从一般满意度、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3个角度加以评定,护理人员得分越高,则说明其工作满意度越高。②利用该科室自行拟定的指标,对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后护理人员护理病历书写、操作规范、基础护理以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等临床护理质量指标结果进行对比分[1-2]。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比较,t检验用于处理比较各项计量资料(x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
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后,护理病历书写、操作规范、基础护理以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等临床护理质量指标结果均明显改善,与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后,护理人员内外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一般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与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级管理模式,有助于病房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在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应为助理护士提供辅导,从而整体上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并积极应对各项医护纠纷和突况,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和心理负担[3-4]。通过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科室内也能够建立起完善系统的护理工作质量考评制度,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从而督促护理人员主动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培养护理人员的上进行和责任感[5-7]。另一方面,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还有助于科室内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而转变以往护理管理中存在的措施不到位、管理不规范问题,促进整体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8-10]。
临床护理路径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让护理工作有律可循,提高工作效率。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不断的提高,简单的临床护理路径变得单一、机械,需要更加明确的分工进行护理工作。护士分层级管理是新起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将护理人员根据护理能力,工作年限和态度等综合考虑进行分层分级,并分配给程度不同的患者,更加灵活的进行工作[1]。本文研究临床护理路径联合护士分层级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在心血管内科随机选取患者和护士组成两个组进行试验研究,两组均有6名护理人员,1名高级责任护士,2名责任护士,3名初级责任护士,两组均管理23名患者,均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患者,重症均有3名,中度均有9名,轻度均有11名。两组在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态度和能力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疾病类型和程度上也均无明显差异(P>0.05),故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采用我科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进行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根据我科现有的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工作,但护理人员随机的执行医嘱、给药等。
1.2.2观察组方法
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联合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按工作年限、态度和能力分成3级,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和初级责任护理,并将这些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病情的轻、中、重度进行分配,重症患者由高级责任护士带领责任护士管理,中度患者有责任护士带初级责任护士管理,轻度患者由初级责任护士管理。将患者和护士进行明确的定位分配,形成类似“一对一”的护理模式。再按照我科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1.3.研究指标
调查对比患者对两组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医师和患者根据护士的态度,护理内容和护理效果对两组护理工作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为保证准确度数据均取三次处理的平均值),用x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详细情况见下表: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与对照组比,P<0.05。
【摘要】 目的:对临床护理管理过程中采用层级管理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在我院采用层级护理管理前后各抽取100例临床住院治疗患者病例,对其在住院治疗期间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的覆盖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实施层级管理护理法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覆盖率均较层级管理前有明显的提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 层级管理法;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07-02
随着社会和广大临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护理工作的具体范畴也随之不断的拓展和细化,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使临床护理的相关质量得到保证,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已经成为当今临床护理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2]。为了对临床护理管理过程中采用层级管理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为今后临床为该类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使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得到有效保证,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在我院采用层级护理管理前后各抽取100例临床住院治疗患者病例,对其在住院治疗期间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的覆盖率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这四年时间里,在我院采用层级护理管理前后各抽取100例临床住院治疗患者病例,患者年龄在19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45.2岁;其中包括96例男性患者和104例女性患者;两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方法:在我院采用层级护理管理前后各抽取100例临床住院治疗患者病例,分别将其定义为A、B两组,对两组患者在整个住院治疗期间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的覆盖率进行比较分析。
1.3层级管理措施:各科室的护士长对符合任职要求的护士,按照经护士长进行考核、全体护士进行讨论通过、向护理部报告审批的程序,护理人员确定为不同的等级。根据护理人员等级的不同,对不同的层级护理岗位进行具体的设定。在护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具体分层次的管理模式,实行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4个层级进行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医生、护士、患者为一组的具体工作形式。高级责任护士主要负责全面工作,与初级责任护士要轮流进行休息。医护人员在每天的大交班后,高级责任护士随管床医生一起进行查房工作,并带领和指导护士一起完成患者的相关护理、治疗、各项检查、健康指导等工作;并负责对患者的具体护理质量进行督促和检查。
1.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实施层级管理护理法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覆盖率均较层级管理前有明显的提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调查情况比较[n/(%)]
3讨论
主管护士的作用要得到充分的发挥,主管护士必须由护师以上职称,且工作时间在3年以上的护士进行担任,她们都具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较强的工作能力,相关的一些技术操作相对熟练,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的观察比较细致,比较善于发现相关问题,并能进行正确及时的处理,并具有良好的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具备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3]。主管护士主要负责所管患者的所有治疗、护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负责带领辅助护士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进行书写护理记录,对病历的质量和收费进行检查。同时对一些助理护士的一些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每天都必须对患者进行评估,与医生的沟通要保证及时,使医护的合作得到根本的加强。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比较恰当的护理。主管护士可以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的掌握,有利于护理程序更好地实施。使患者护理的连续性、系统性得到有效保证,为主管护士向患者提供良好的整体护理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使年轻护士的培养得到加强,年轻护士具有良好的工作热情,精力更加充沛,需要对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在进行具体排班的时候要注意新老合理搭配的问题,使年轻护士在各班次均能够得到主管护士的工作指导和心理支持,有利于这些护士迅速提高工作能力,使临床护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保证[4]。
对临床护理护士采用层级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可以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可以使患者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进一步提高,可以使患者的健康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莉.护理人员分层级使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23(16):354-355
[2] 张洪君,骆金铠.分级管理模式下主管护士能力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22(5):160-161
【关键词】 神经内科; 分层级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6-0111-02
神经内科具有技术要求高、基础性工作繁重、专科性强等特点,而且危重病患者较多,以往传统的轮班式护理模式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完整性,无法合理利用医院的护理资源,无法确保护理质量[1];而分层级护理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为了探讨关于神经内科实施分层级护理模式的效果,选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20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20名作为观察组,实施分层级护理,年龄22~45岁,平均(25.4±2.7)岁,工龄2~26年,平均(5.4±1.4)年。本科学历13名,大专学历7名,其中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17名初级护理人员;选取2010年6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20名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年龄24~40岁,平均(33.5±2.9)岁,工龄2~19年,平均(11.5±1.8)年。本科学历12名,大专学历8名,其中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18名初级护理人员。两组护理人员年龄、工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模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行轮班护理工作的方式;观察组采用分层级护理,具体模式如下。
1.2.1 层级设置 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工龄、职称、工作经验等进行护理分级,确定护理组长的人选,按照护士长――护理组长――初级护理人员三层级进行设置,进行不同的责任分配。(1)护士长:从总体上把握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对危重患者和2、3级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指导;组织护理会诊和护理查房,2~4次/月,并且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三基培训和考核,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掌握危重患者的情况,执行难度较高的护理操作,确保神经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有效;(2)护理组长:对神经内科患者的病情进行全方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并且对初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3)初级护理人员:负责做好神经内科患者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工作,为其提供各方面的生活护理,做好患者从入院至出院的全方位护理工作。
1.2.2 排班模式 根据神经内科的具体情况实行灵活、弹性的整体护理排班模式,必要时增加中午和夜间时段护理人员的数量,实行24 h小时值班,为患者提供持续的护理服务。
1.2.3 培训和考核 实行层级培训和考核,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经验等进行层级培训和考核,并且建立护理人员档案,将考核结果与护理人员的薪酬挂钩。
1.3 观察指标
(1)医生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2)护理诊断准确率、护理措施落实率、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
观察组医生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诊断准确率、护理措施落实率、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神经内科是一个专业性较强也较为复杂的科室,需要护理人员做好全方位护理[2]。本研究中采用分层级护理模式,设置了护士长――护理组长――初级护理人员三层级护理工作模式,每层护理人员都根据自己的职责进行护理工作。这种岗位设置比较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同时,选择护理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担任护理组长,能够加强对各级护理人员的指导,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让各级护理人员充分参与进来。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级培训,能够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最终提高护理质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患者通过分层级护理后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护理诊断准确率、护理措施落实率、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这与吕彩霞等[3-4]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分层级护理模式能够取得显著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分层级护理模式能够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妮,文锋华,张玉梅,等.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在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中的实践[J].当代医学,2012,2(3):105-106.
[2]梁雪芬,李素琳,李爱军,等.层级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8,8(8):65-67.
[3]吕彩霞,刘杏仙.分层级管理在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中作用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7):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