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猪调研报告

生猪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猪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猪调研报告

生猪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据有关部分统计,截止20*年7月底,20*年邢台县生猪累计出栏5.98万头,7月底生猪存栏量4.51万头,饲养总量10.49万头,其中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61户,占全县饲养量66.6%,散养3500头,占饲养总量3.34%。20*年上半年母猪存栏量5100头,比07年底的4800头增7%,比06年同期的4400头,增16%。

二、猪价回落,肉价基本稳定

邢台县生猪价格7月30日6.9元/500g,比上月同期7.5元降9%,比今年上半年最高值8.7元降26%,仔猪价格22.3元/500g,比上月同期28元降26%;预测8月份猪价还有可能上涨。因为8月上市生猪是今年3、4月份补栏的仔猪,当时价格高达560-580元/头,价格高,补栏量少。预计9月份生猪价格有可能降至6.5元/500g,肉价有可能降至10元/500g,因为据调查户讲,当前后备母猪量大,比年初增50%。

市场肉价基本稳定,当前猪肉价格11.75元/500g,与上月同期持平,比今年上半年价格最高时的下降7%。原因是:目前正值猪肉消费淡季,加上猪价和屠宰量下降,市场货源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价格稳定。

三、生猪养殖利润下降,养母猪收益可观

从成本看,养殖成本继续上涨,据调查,7月30日生猪饲料价格为3000元/吨,比上月同期上升7.1%,比去年同期上升85.2%,饲料成本上涨幅度最大的是豆粕和麸皮,7月30日为4300元/吨,比去年同期的3600元/吨,上涨19.45%,6月底曾突破4800元/吨;7月30日麸皮为1400元/吨,比上月同期的1040元/吨,上涨26%。据调查户测算,每出售1公斤生猪平均饲养成本为11.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饲养成本8.5元上升35.3%,以7月30日13元/公斤猪价来算,扣除饲养成本,也只赚了2元/公斤。比去年同期利润6元/公斤,降了66.7%。可见,生猪产业正逐步从“养殖户盈利期”转向“经营户盈利期。”

养母猪收益可观,据养殖户讲,养一头能繁母猪一年产2次仔,除去各项成本,净利润4000多元,养25头能产十几头猪仔,一年净利润10万元。

四、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1、尽管国家出台了鼓励发展生猪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完善猪肉储备等措施,建立母猪保险和补贴相结合制度,且有较高的生猪价、猪肉价支撑,但生猪补栏量增加并不理想,其关键原因在于过去长达3年多的时间内,许多农民养猪一直是赔钱的,现在购买仔猪的成本就相当于前年成猪的价格,农民普遍担心,现在集中补栏,数月集中出栏时,会引起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养猪户对增加生猪存栏大都持观望心理,不敢盲目补栏,扩大规模。

2、饲料成本升幅太快,养殖利润下降50%,严重挫伤养殖户积极性。

(二)对策

1、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建立生猪期货,养殖户可以期货未来的价格,自己跟屠宰厂和生猪贸易商先签订合同,订好价格,实现“先卖后养”,不管市场价格如何变化,都可以确保得到预期稳定的利润,这样,就会比较放心大胆的去养猪。

生猪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猪 良种 补贴 调研 报告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237-02

大力开展生猪统一供精,扎实推进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工作进程,是国家为改良生猪品种,稳定生猪生产而推行的一项惠农政策,我县是二OO九年纳入全省第二批生猪良种补贴的项目县,为全面掌握我县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情况,更好地发挥国家良种补贴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我县生猪生产水平,我站根据县农委统一要求,就我县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情况,安排专人进行充分的调研,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生猪生产情况

2013年底,我县生猪饲养量150万头,其中存栏45万头,出栏105万头;全县有生猪规模场户3123个,其中市级以上规模养殖场户951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9.1%,截止今年7月份,全县有能繁母猪6.5万头,后备母猪1.7万头,其中享受良种补贴的能繁母猪为3.6万头,占能繁母猪头数的55.3%。

二、生猪良种补贴项目执行情况

1.供精网络建设情况

灌云县是从2009年度开始实施生猪良种补贴的项目县,项目实施当年,县主管部门在通过多重媒体宣传,个人申请,县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在全县采取招标的方式,按《全省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等级人工授精站创建标准》的要求,新建了6个民营性质的生猪供精站,分别是下车生猪供精站、鲁河生猪供精站、同兴生猪供精站、图河生猪供精站、侍庄生猪供精站、穆圩生猪供精站,每个供精站按供精半径不大于15公里的要求,在区域内按“八有”要求,分别建立了3个供精点,全县共建18个供精点,在全县初步建立了生猪人工授精网络,网络于2010年4月份开始为全县母猪供精,至今已有5个年头。

随着生猪良种补贴工作的深入开展,上述分散的,小而全的家庭作坊式的“夫妻老婆店”越来越与当前的生猪生产不相适应,为了使生猪良补工作逐步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求,今年3月份,省农委在如东县召开了全省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工作会议,会上明确要求全省各项目县一定要采取措施,整合现有生猪良补资源,扩大生猪供精站规模,提升供精公猪品质,以提高生猪良补工作水平,对此,县改良站及时组织6个生猪供精站负责人学习会议精神,并到河北秦皇岛市、山东齐河县进行实地考察,在动员考察的基础上,其中4家供精站共同出资300余万元,在下车镇石羊村征用38亩土地,投资兴建1个省级规模的灌云县天蓬种公猪站,目前该站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年底完工,于2015年3月份建成投产,届时,将组建一个以天蓬种公猪站为中心站,原有6个供精站为区域分站的中心站、分站、供精点三级供精网络,由中心站饲养测定级的种公猪,依托供精网络向全县母猪供精。

2.种公猪质量存栏情况

截止7月份,全县6个生猪供精站共存栏生产种公猪96头,其中大约克48头,长白44头,杜洛克3头,皮特兰1头;后备公猪12头,所有种公猪都是来源于省级种猪场的等级种公猪,但是,所有种公猪没有1头是国家核心场的测定级种公猪,种公猪的品质还不是太高。

3.项目实施效果情况

3.1实施情况:自2009年项目实施以来,截止今年7月底,全县已累计完成生猪良种补贴20.34万头(40.68万胎次),兑现良补资金813.6万元,占省累计下达我县任务的84%。省下达我县良补计划及计划执行数仅占我县现有能繁母猪的50%左右。

3.2实施效果:项目实施以来,全县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组织培训、观看输精录像,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社会输精员和大户输精员,目前在全县已形成以大户拿精自输为主和社会输精员输精为辅的输精格局,全县母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90%以上,母猪情期受胎率达95%以上,窝均产仔数达12.6头以上。据调研,实施生猪良种补贴有以下优点:

3.2.1改良效果显著:供精站引进品质优良的等级种公猪,显著地改良了当地生猪品种,杂交生产的商品猪具有体型好、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低的特点,一般每头育肥猪育肥期要缩短7到8天,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民拿精自输,母猪配种时间比较适宜,因而提高了母猪受胎率和产仔数,窝均产仔较自然提高0.5头以上。

3.2.2疫病传播得到控制:由于人工授精的公猪采取封闭式饲养,克服了社会种公猪上门服务,公猪与母猪直接接触的缺点,因而大大减少了传染病的传播机会,降低了生猪生产过程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2.3社会效益显著:由于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第一,大大减少了社会种公猪的饲养量,自然公母比为1:30左右,人工授精公母比为1:400,通过人工授精使全县少养1800头社会公猪,节约公猪成本约500余万元;第二,大大节省母猪饲养户的配种费用,农户每饲养1头母猪约节约费40元,配种服务费40元,全县共节约300余万元;第三,由于种公猪品种质量较好,显著地改良了当地生猪品种,每出栏1头育肥猪约增加经济效益30多元,全县累计良补20.34万头,累计增收约1.95亿元。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1.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自生猪良补项目实施以来,县改良站每年对各供精站都下达培训任务,加强对饲养3―50头的母猪大户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使这些大户充分掌握输精技术,全面推行大户自行输精、大户帮小户输精的服务模式,解决了母猪输精适时、输精次数、输精间隔等关键技术。要求各供精站在销售点醒目位置上,张榜公布每个村组掌握输精技术的农户名单、联系电话与地址。目前已累计培训农民12600人次,全面完成全县3―50头母猪饲养户的培训工作。

2.加强质量监管。要求各个供精站每天对所采公猪都要留样检查,县站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各供精站的公猪质量进行抽样检查,要求质量指标要达到:密度0.25亿/毫升,保存72小时活力仍然达0.8,畸形率小于18%。对自查或县站抽查不合格的公猪,要求严格查找原因,采取措施使达标,对采取措施仍不达标的公猪要及时淘汰更新,以确保合格公猪的供给。目前,全县6个供精站公猪质量已全部通过省72小时质量考核。

3.良补购买手续规范。为保证计划内农户真正享受到国家的生猪良种补贴政策,良补原则上由畜主携带本人身份证与母猪的登记卡,到指定的销售点优惠价购买,一张卡全年4瓶,分上、下半年两次领取,每次2瓶。销售员仔细核实证卡信息是否相符,询问母猪情况,在母猪登记卡上登记签名后,再在母猪输精登记表上登记,指导畜主本人在母猪输精登记表上签名或按指印、盖章。销售员重点核实畜主签名、电话,确保与登记卡上登记的畜主姓名与电话一致。

4.完善档案资料的填写与管理。县改良站加大了对档案资料的管理力度,在供精站季度考核管理办法中,修改提高了档案资料的考核分值,从源头上重视和规范了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要求采精分装记录、发精记录以及输精记录等一定要规范化填写,字迹工整清楚,逻辑关系严谨平衡,并按一定的顺序装订成册,同时做好资料的包装工作。

5.强化良补政策宣传。通过宣传车、电视台、明白纸、喷漆墙体广告、印制名片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生猪良补政策的宣传工作。目前生猪良补政策已深深扎根农村,在全县农村已基本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境地,越来越多的农户愿意为自已的母猪选择人工授精方式配种,母猪输精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6.加强项目督查指导工作。为充分发挥项目补贴的作用,加快生猪良种化进程,我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县财政局局长、农委副主任为副组长,县农委、财政局分管领导及各乡镇分管副书记或分管副乡长为成员的灌云县生猪良种补贴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畜禽改良站设立办公室及技术专家组。同时还成立由县农委、财政局参与的项目督查小组,负责每季度一次的督查核实和补贴资金的认定、落实工作。制定了《灌云县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管理办法》、《灌云县生猪良补项目季度考核办法》。该项目自实施以来一直采取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的管理办法,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1.存在问题

1.1在建的灌云县天蓬种公猪站存在资金不足,标准不高问题。

1.2供精交通工具和站点器械配备不到位。

1.3现有种公猪质量不高,没有达到测定级标准。

1.4规模猪场应用人工授精配种比例还不太高。

2.建议

2.1县领导要高度重视生猪良补工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

2.2充分争取和利用省级相关项目资金和省下达我县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以扶持天蓬种公猪站的建设,以提高建设标准和引调测定级优质种公猪。

2.3积极向上争取生猪良补指标,努力使我县良补指标达5万头以上,使全县85%以上的能繁母猪养殖户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

生猪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生猪养殖

我省是农业大省,具有发展生猪产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和基础优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国扶持下,**省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生猪产业持续做大,在全国市场波动的形势下稳步前进,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生猪存栏1380万头,出栏1056万头。出栏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5%。作为生猪生产大省,我省每年约52%的生猪及生猪产品销往省外,年生猪出栏量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中上游。据机构统计数据表明,2006我国生猪存栏排名前5位的省分别是四川6184万头、河南5523万头、湖南4027万头、云南3103万头、河北2978万头。国内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北和湖南,三省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5%,其中四川数量一直位居第1位,比重在10%左右,最多时四川每年外调肥猪2000万头左右,约占全国省际间调拨的1/3。2008年的地震,使受灾较重的成都、绵阳的产猪地受到一些影响,但并没有发生在养猪基地集中的川南。所以对国内生猪养殖的排名没有太大影响。

二、生猪饲养技术水平

(一)养殖方式明显改变:

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农户不再饲养母猪,专门进行育肥猪生产。

(二)良种化程度显著提高:辽宁省二元杂交可繁母猪存栏120多万头占可繁母猪总量的95%,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出栏2009万头,占生猪出栏总量的90%。四川省在2007年9月末生猪三元杂交面为60.73%,5个省10个县的调查养猪户中,公猪全部为引进品种,实现了良种化。所饲养的母猪中,河南省、陕西省养猪户全部为引进品种二元杂交猪,福建省、辽宁省有少量的土杂猪,四川省约50%的农户饲养含有地方品种血缘的杂交猪。

(三)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总体来看,我国生猪饲养出栏期缩短,平均为153天;母猪产仔数增加,平均为12头;平均生猪料肉比下降为3:1;育肥期间的死淘率降低,平均在2%以内,生猪的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四)养殖投资标准较高:根据5个省的调查,规模小的养猪户,每出栏1头100千克猪需要的流动资金约为1000元;大型规模猪场每出栏1头商品猪需要猪场建设投资50元,所需要的流动资金为1000元。

三、生猪排泄物处理情况

在工程模式设计上。根据养殖场周边不同的种养方式,选择不同的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方式。目前有“猪—沼—果”、“猪—沼—茶”、“猪—沼—竹”、“猪—沼—鱼”等模式。一方面有效的促进了周边经济作物产量、品质的提升,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真正实现了养殖粪污的零排放。

(养殖规模、存栏量在国内排位)20**年各地猪肉产量(万吨)四川480.2湖南429.12河南410.82山东346.42河北313.38湖北240.71广东237.73云南228.34江苏219.75安徽207.57辽宁175.29广西161.74江西161.21重庆137.12浙江126.43福建121.51贵州119.99吉林98.52**93.87内蒙80.79陕西69.92甘肃48.2山西46.82天津33.05海南32.14北京31.81新疆24.58宁夏10.16青海8.01上海5.841.**

(一)与生猪养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哪些差距

生猪养殖的发达国家主要有美国、丹麦、加拿大。这三国分别位列全球生猪养殖国家的前三名。其次还有荷兰、法国、德国及西班牙。

丹麦、美国和加拿大在全球猪肉出口排名中分别名列一、二、三位。丹麦的猪肉产量虽然只有165万吨(1999年数字),与我国同年产量相比只是我们的二十三分之一,但却是世界上头号猪肉出口大国,丹麦的猪肉在国际上美名远扬,1999年的猪肉出口量高出我国3倍。由此可见生产数量大未必出口竞争力就强,在世界肉类出口市场上“肉不在多而在精”。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生猪饲养的几个指标。一是出栏率。1999年我国生猪的出栏率为120%左右,1998年美国是164%,丹麦是175%,其他如德国、西班牙、法国、荷兰则在167%一179%之间,差距十分明显。二是出栏畜禽平均胴体重量。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生猪胴体重量低7千克,牛低176千克,家禽低0.33千克,如果我们达到美国的水平,相当于一年多产生猪300万吨,活牛514万吨,家禽227万吨。三是瘦肉率。国内有关专家指出,1999年我国生猪的平均瘦肉率约为46%一48%,而根据美国专家提供的资料,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猪肉的平均瘦肉率约在52%一60%之间,也有不小的差距。

关于养殖方式的比较,我们并不简单地认为规模越大就越好,当养殖规模扩大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规模扩大就会显得不够经济,何况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前些年在生猪规模饲养方面也曾有过盲目上大型猪场亏损严重、被迫关闭的教训,而且饲养规模、生产集中度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生产方式和配套的服务条件有内在联系,强行超越就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但是专业化规模养殖确实是发展方向,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如果再不加快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与国外养殖方式上的竞争差距就会继续扩大。

(二)生猪加工工业

近年来,我省的一些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因其生产的猪肉优质卫生,备受市民欢迎。全省规模以上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已达20余家,年加工生猪能力达到2000万头以上。目前,我省的“肉联”、“北大荒”和“金锣”三大生猪屠宰企业生产的生鲜肉,已占哈尔滨市场份额的60%。并由城市延伸到大部分县城,以优质、卫生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同国际先进水平及国内外市场发展的要求相比,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表现如下:

1.农产品品质和标准低,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的需要,缺乏优质专用原料;

2.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运作中的采购、运销等环节的成本太高,无法保证加工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

3.原料生产者与加工企业利益机制发生扭曲,原料供应缺乏信誉保证;

4.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及技术装备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加工业模式;

5.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体制不顺,加工效益和区域优势难以发挥。

基于上述分析为判断,促进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包括:

1.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出发,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和建立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体系;

2.建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的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原料生产的优质化程度;

3.因地制宜地发挥地理、区域、生态优势,建立绿色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基地;

4.依托农产品加工、贸易型龙头企业,按照产业化模式,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体系;

动物防疫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仅有的两个未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五个未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省份之一。我省8月28日启动了《**省五千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规划中指出,到2012年,全省将选择在哈尔滨郊区、大庆郊区、牡丹江郊区、佳木斯郊区等39个生猪生产重点市县建成规模化养猪场7177个,将青贮总量由980万吨提高到1920万吨。建成全国性生猪养殖基地,生猪出栏达到5000万头。

(三)生猪流通领域

龙头控制收购范围

半成品、成品市场占有量,营销手段,冷链情况。

四、我省生猪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在生猪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繁育体系不健全。优良品种不多,没有形成涵盖种猪选育、扩繁和商品猪生产的整体水平。

二是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区域化生产程度低。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仍占主体地位,这种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既不利于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极大地影响了养殖效益的充分发挥。

三是龙头企业不健全。广大养猪户与龙头企业联系的不紧密,农民养猪一定的盲目性,生猪市场一旦发生变化,抗风险能力差。举例来说,其实龙头加工企业对周边养殖基地的带动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雨润刚一落户双城,周边就建起十几个规模养殖场;北大荒肉业在宝泉岭建厂后,周边2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增加到20多个。巴彦县兴隆金锣集团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头,2006年屠宰加工79万头,2007年屠宰加工21万头,主要产品猪分割肉已远销北京、上海、长沙等多个大中城市,拉动该县3.6万农户发展生猪养殖。

四是防疫体系不健全。随着生猪及其产品的流通的日趋活跃,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生猪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变得越来越复杂。蓝耳病、园环病毒病、萎缩性鼻炎病等呈多发趋势,且表现出混合性感染特征,导致母猪繁殖率下降,仔猪死亡率增高,提高了养殖成本,加大了生产风险。

五是环境污染问题。规模养猪粪尿集中量大,土地难以消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制约了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制约着我省生猪产业的发展。

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

立足资源优势,推进我省生猪产业的发展,关键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抓好繁育体系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完善现有种猪场,提高种猪质量,通过原种场、扩繁场、生产场的配套建设,形成以省级为主体的宝塔式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鼓励和支持种猪场(企业)间的联合、兼并和扩大,开展种猪测定、拍卖,建设种公猪站,应用人工授精技术,促进联合育种,提高种猪质量和供种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两场三站”,即种猪场的完善和提高、资源场的建设和完善、种猪性能测定中心站、省级人工授精中心站、县市改良配种站的建设。保证优良种猪供给,加快推广品质好、抗病抗逆性强、生产性能高的优良品种,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和生产水平。

二是加快发展规模饲养。生猪产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过去传统的养殖方式已经不适应生猪产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养殖小区、养猪合作社和养猪大户等规模养殖场的发展。从品种改良、卫生防疫、饲料配制、养殖方式等建立标准化生产模式。使养猪专业户从居民区分离出来,实行标准化饲养管理。采取统一入栏、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出栏的饲养模式,达到生猪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生猪养殖的总体效益。

三是提高生猪防病能力。要按照“市指导、县负责、乡为主、村落实、户联防”的工作机制,加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猪病防控工作力度,建立防近代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增强猪病预测预警能力,提高猪病防控技术水平,努力降低发生疫病的风险。帮助养猪户克服对疫病的畏惧心理。加强产地检疫,严防病死猪流入市场。

四是建立能繁母猪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提高养猪户抗风险能力。由于养猪业是个弱质产业,效益与风险并存。养猪户与龙头企业连接的不紧密,龙头企业不能及时返补给养猪户利益,灾害天所的发生,疫病难以有效控制,使养殖户心存芥蒂,在发展的同时担心着风险的降临。保险的出现提高了生猪产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为养猪户和养猪企业解除后顾之忧。

五是大力发展养猪合作经济组织。由龙头养殖企业牵头,广大养殖户和小型养殖企业参与,形成生猪养殖全作社,将分散型养殖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市场。

六是培育壮大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招商引资,培育生猪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快其做大做强步伐。大力发展符合国内外市场需要的鲜冷却肉加工、熟食肉加工,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多层次、高档次加工,在发展肉品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皮、毛、骨头、血等副产品加工。着力打造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创品牌、树品牌。依托品牌,运用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销售网络,开拓省外市场、国际市场。

七是污染防治。在养猪重点县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及养猪大户建设沼气池,用于发电和产生蒸汽,还可利用厌氧发酵形成有机肥,改良土壤土质。

五、农业开发产业化经营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方向。

(一)在扶持养殖业方面,着力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扶持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年出栏量3000——5000头),使养猪专业户从居民区分离出来,实行标准化饲养管理。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模化饲养水平。主要在猪舍、饲料库、青贮窖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

3.降低饲养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积极推广膨经饲料及青贮料饲喂等方法,倡导自繁自养,增强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4.加大小区的疫病力度。配备必要的检验、检疫设备及药品,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5.加大排泄物的综合治理。用加温厌氧消化的污泥处理和高温厌氧发酵的污泥堆肥处理,形成无害化处理后的有机肥料,用于改土壤土质。

生猪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按照县委关于“**”主题教育要求和民政局党组主题教育活动安排,为深刻检视问题, 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全力推进主题教育和实际工作两促进、两不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立足自身职责,结合省市养老服务工作要求和当前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际,深入全县5所农村敬老院以及相关乡镇,对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质量提升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至2018年底,全县人口数为x万人,60周岁以上老人x万,占总人口的x%。其中60-69岁老人x人,占老年人口的52.3%,70-79 岁老人x人,占老年人口的35.7%,80-89 岁老人x人,占老年人口的11.2%,90-99岁长寿老人x人,百岁老人x人,高龄化趋势明显。目前,我县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全县共有x家公办养老机构,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大院等老人活动场所x家。

一是发展格局初步构建。以农村闲置房屋的适老化设施改造为基础,以农村幸福院与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以县福利院、 乡镇敬老院等机构养老为支撑,以“互联网+养老”的信息平台和网络为纽带,以和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和队伍为保障,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为补充,全县“六位一体”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至目前,全县建成县福利院x家、 x农村敬老院家、农村幸福院x处、日间照料中心x处、农村老年人娱乐活动场所xx处。已建成投入运营各类养老服务设施xx处,养老床位总计x余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x张,全县养老机构共入住老人x人。近年来,县民政局和相关乡镇按照省市要求和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持续加强养老机构管理,全面开展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集中实施了养老院服务质量大检查、大整治活动,养老机构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不断提升。

三是网络建设加快实施。甘肃省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正式运行,已采集录入60岁以上老人信息xx条。与县和谐医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签订了静宁县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运营合同,制定了《静宁县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运营方案》,采取自主运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用工的方式,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实施全县养老服务“互联网+养老” 和“12349便民信息平台”建设,已完成办公场地布设、工作人员招聘、部分硬件设备采购,正在开展城区老年人数据普查、档案建立,正与电信部门衔接接入12349便民热线、与相关服务商街接确定服务内容、与相关网络公司衔接设定服务公众号、与相关金融部门街接定制服务二维码,并着手准备开发城区15分钟服务圈APP. 通过上门巡诊、家政服务、送餐服务、护理服务等,为社区老年人24小时提供助洁、助购、助餐、助医等居家养老服务。

四是医养融合探索发展。在县福利院设立了医疗护理站,聘用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和康复员各x名,基本满足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医疗服务。建立危重病老人定时巡诊制度,开通在院老人急救“绿色通道”,开展疑难病会诊等业务,基本解决了入住老人最为关切的生病就医问题。积极开展康复服务项目,重点对脑血栓后遗症、肢体偏瘫等失能老人开展康复评估,坚持长期性、综合性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练;定期开展老年人保健知识讲座,为每位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至少安排一次体检。各农村敬老院与乡镇卫生院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确定具体医疗服务人员定时上门开展医疗服务,并根据不同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能力、 服务需求,分级制订医疗护理计划,实行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有效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五是规范建设全面推进。建立了老年人能力评估机制,严格对照评估指标履行评估程序,运用自主吃饭、穿衣、上下床、如厕、室内行走、洗澡能力等六项指标,初步对全县特困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发放、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提供了准确数据。从食品、消防、用电、取暖等重点安全管理方面,为各农村敬老院购置了食堂消毒柜、电冰箱、食品留样柜等厨具用品,配设了灭火器、应急照明灯、紧急疏散提示牌等消防器材,更新了院内老旧老化用电线路,安装了节能、环保、安全的壁挂式电暖采暖设备,督促指导各敬老院建立健全了出入登记、日常巡查、值班值守、清扫保洁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了敬老院安全规范运行。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拟购买服务人员x多人,对全县所有特困老人开展保洁、护理、探视等上门服务,其中为各敬老院购买服务人员x人,专职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同时,积极实施养老管理和服务人员分级分类培训,累计组织参加省市县各级养老服务培训xx人(次),培训养老护理员xx余人。 ? 4人有证

二、结症分析

从全县养老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上看,主要存在“五难”的问题。一是土地审批难。目前全县用于建设的用地指标非常有限,而用于养老的土地指标更是少,因为没有可用建设用地,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无法开展项目投资。二是资金落实难。由于我县属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预算几乎为零,全县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资金全部为省级补助资金,由于申请上级资金审批手续严格、环节复杂、时间较长,致使李店敬老院、四河xx、红寺xx等项目建设至目前仍有缺口,制约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度。三是工作协调难。养老服务业发展涉及部门众多,一个养老机构从立项建设到运营管理,涉及发改、自然资源、住建、生态环境诸多部门,办理手续繁多,存在协调难问题。四是监督管理难。当前全县各农村敬老院的管理权限划归当地乡政府所有,虽然各相关乡镇确定了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但由于在乡镇一级未设立民政工作机构,加之乡镇日常忙于其他重点工作,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乡镇对敬老院的监管责任不明、措施不力、消极懈怠。五是人才培养难。目前,全县各养老机构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初、中、高级的养老护理员仅有xx人,对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护理所需的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尤其是养老护理专业毕业或医学护理毕业的专业人员更是匮乏。

从全县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和养老意愿上看,主要存在“三乏”的问题。一是收入贫乏。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村老人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收入,主要依靠子女供养。老年人每月的可支配收入在x元左右,用于养老的资金非常有限。二是精神匮乏。现在农村老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精神相对空虚匮乏,单独居住的老人面临着生活保障、日常照料、精神慰藉三大挑战,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老人的子女经济收入一般,难以很好的照顾老人,不少老人正面对心里危机的困扰。“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多数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写照。三是观念缺乏。许多老人认为进敬老院,不是没有儿女就是儿女不孝,大多数老人不愿走出家门。同时一些老人对社会化养老模式了解不多,对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缺乏自觉意识,居家养老仍然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

三、改进措施

综合分析全县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当前国家、省市对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措施,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养老服务业发展最重要的是社区居家养老,最需要的是护理型养老机构,最薄弱的是农村养老,最缺乏的是专业化组织服务队伍。因此,在工作决策部署上重要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拿出实招硬照,着力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加快推进全县养老服务工作稳定健康发展。

一是着力改善养老基础设施。按照当前全县农村敬老院布局和实际配置,结合各敬老院周边区域老人实际需求,大力争取实施百万院床项目,进一步调整优化入院老人数量,配齐完善饮食、娱乐、健身、护理等各项服务设施,确保敬老院管理跟得上、服务有质量,逐步把x所农村敬老院打造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积极申报争取省市养老机构建设项目,对基础设施老化、承载功能落后的古城、甘沟x所敬老院进行拓展重感对成。界石铺x所顿老院进行改道提开,并持续延伸建设农村日间照料中心,以养老基础础设施的不断健全完善,努力带动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是着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突出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和主体地位,以和谐居家养老服 .中心平台建设为抓手,全面采集老人数据信息,加快建成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养老信息数据库,促进社区老人与服务商有效对接,实现对社区养老热线、基本养老服务、老人健康档案、养老服务组织的资源整合,普及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一站一中心”为主要内容、功能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面将专业服务引入社区和家庭。

三是着力推进医养融合发展。进一步健全县福利院医疗护理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购配备相关医疗设备,从病理、护理、心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聘请充实专业医疗护理人员力量,切实保障入院老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以健康扶贫为契机,充分发挥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加快建立完善农村敬老院医护需求与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紧密衔接的工作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农村敬老院康复护理功能。

生猪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当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的食品医药产业正在经受一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这种大环境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面临的不仅是如何帮助企业积极应对经济危机,走出困境,赢得主动的发展问题,而且是如何实施科学监管,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后者责任更加重大。在此紧要关头,如何把握主动,化“危”为“机”,推动食品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笔者以为,企业努力是根本,部门支持是关键。要在充分调动食品医药企业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同时,依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从协调服务、营造环境、规范引导等方面给予的全力支持,携手企业共克时艰,创新破难,促进食品医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要引导企业在争取主动上寻找新突破。当前,影响食品医药行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间同质化竞争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营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旦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就容易陷入困境。这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就要在第一时间深入企业现场,了解企业当前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拿出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同时要引导企业争取主动,另辟蹊径,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尽可能地为企业创设宽松的外部环境,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促进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步伐,鼓励企业通过拔术创新,转移经济风险,赢得新的机遇。

二是要帮助企业在提升竞争力上下功夫。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无论是在面临经济危机的关键时期,还是处于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平稳阶段,加强质量管理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保证食品药品安全放心的坚实保障。所以说,越是环境趋紧,越是困难当头,越要强化质量战略意识,夯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从“危”中占“机”,“危”中抢“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以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为重点,督促企业在许可准入、生产经营规范管理等关键环节抬高标准,从严要求,并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的业务培训和服务指导,帮助企业改进完善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解决影响和制约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使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真正得到提高,使质量品牌真正成为企业化解危机的商战利器。

三是要在科学监管与促进发展有机结合上见成效。为有效应对经济危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以协调、服务、指导为重点的规范引导工作对促进解决企业的现实困难,提升企业内在竞争力确实起到了固本强基的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放松了依法监管,降低了必要的监管力度,因为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还需要强有力的整治,离不开集中有效的专项治理;只有让那些不遵规守法的企业受到应有的惩处,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才能得以不断净化,规范诚信的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为这些企业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不过,在实行依法监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正确把握科学监管与促进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依法行政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对那些违反有关规定但行为情节较轻的企业,应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促其从速改正,自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