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改进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综合了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液压技术、气动技术、信息处理和光电技术,它以其高精度、高效率、加工对象适应性强和自动化等特点,使得工业制造飞速发展。然而目前劳动力市场数控应用型人才短缺,这就需要职业技术学院等技工学校,探讨教学方法,快速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
根据对40多所技工类学校调查,目前数控机床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教师队伍的水平较低、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厌学情绪、接受能力差,教学用设备陈旧、故障率高等,制约着数控机床的教学提高。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方面存在问题
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个别老师专业不对口)和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数控机床的发展。有些学校较长时间没有更新教师队伍,一部分老师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制约着数控机床教学提高,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学习,学校及时补充教师队伍,不断探讨教学方法。
(2)学员方面存在问题
一部分学员厌学情绪较重,究其原因有:一是老师讲课缺少艺术性,不生动、不形象,有的甚至照本宣科;二是学校不重视,寄希望于到企业实习完成主要课程;三是因为老师自身原因不能深入讲解,使学生听的稀里糊涂。
(3)教学用设备方面存在问题
教学用数控机床设备陈旧、老化:出于经费紧张或对设备了解不够等种种原因,学校不投入,没有及时更新设备,致使设备老化、陈旧,故障率高,也影响教学。
2.解决对策
2.1创新教学模式
(1)讲练结合。将“教、学、做”融一体。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之后就布置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例如在数控编程课中老师在讲清了几种基本程序设计方法之后,就由学生应用编程模拟器编制加工程序,然后仿真模拟检验编制得是否正确。
(2)问题探究。教师提出几个综合性的问题,然后逐个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提出解决办法,使学生从中领会思路,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讨论式教学。这种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讨论题,学生分组准备并派出代表在班上发言,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争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如果统一不了,不同的观点可以允许存在,以后继续讨论,甚至保留。例如对零件加工工艺方案设计的讨论。
(4)案例教学。生产一线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仿、借鉴和引伸的范例。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师生互动性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如对某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的分析等。
(5)虚拟环境。数控设备价钱昂贵,资源毕竟是有限,虚拟环境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我们用CAD/CAM软件进行刀具路径仿真加工,用华中数控仿真软件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仿真,即可解决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有可保证数控机床设备的安全性,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
2.2教学方法创新
(1)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悬念法”和“倒叙教学法”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悬念法”即是:老师要把每一节课作为一种艺术,精心设计,一节课不但有精彩的开始,而且结束时还要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我们常听到说书人一句口头禅: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总让学员有一个悬念,引导下一次学习积极性。“倒叙教学法”:文学作品中,常是先出来一个故事情节,然后才介绍其中人物。先出来结果,再介绍原因。常规教学是采用理论教学而后实践教学,教学中不妨可以先上实验课,学生会感到有很多问题要问,然后再上理论课,这样就会和学员的求知欲合拍,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同时,在理论课中要多用图片,尽可能把实验课中的图片搬到课堂,互相印证。
数控机床维修课程可以少安排或不安排,把这些尽可能放到去厂矿企业实习中,让企业员工做老师为学员讲解,一方面这些员工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简洁传授,再者学员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激发浓厚兴趣,甚至还会深层次追问。
另外,也可以打破教材的顺序,老师在备课时可以针对学员接受能力和兴趣,优先选取最易接受的课程讲授。
(2)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注重实效,把课堂搬到工厂车间,就会打破学生认为“数控机床课程枯燥”的僵局。讲课时还要穿插讲出国内外数控机床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激发学生学习、创造性;旁征博引,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在讲机床电气与PLC时,可以讲PLC在工矿机电设备和纺织行业、冶金行业应用很广。而纺织行业对小型PLC尤其是微型PLC应用远远超过其他行业。
同时讲出加工某个工件的用途,激发学习兴趣;从安全人机工程学角度,在机床外观颜色等选择考虑,以满足学生审美需要而激发学习兴趣;少讲理论多实践,如公差配合可以简单讲一下基本定义,最多的要在实际公差测量操作过程中理解概念。
实践课可以采取“竞赛法”,即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加工同一部件,看谁加工所用时间短,加工精度高。这样既培养了小组团队意识,又增强了取胜的喜悦。实际教学中发现,两个“互动”调节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良好,即是:教师与学员的互动(学员教学员,老师监督),学员与学员的互动。
2.3设备选择的适用
应该看到先进设备具有的经济性,教学的有效性,对日益竞争激烈的教育业,这些是提高学校知名度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的。
针对数控机床涉及知识面广、学时少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并联运动机床、高速机床、数控机床故障维修、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大量的参考资料和相关学习网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自学,从而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控技术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结语
要想提高数控机床教学质量,必须从教师队伍、学员学习动态、数控机床设备的更新等方面入手,不断更新教师队伍和知识,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确保教学质量。
一、政治教学现状
1.观念转变不够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有三大缺陷:一是灌输。重视“知识世界”,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意愿;二是封闭。忽视“社会世界”,政治教学目的是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把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禁锢在课堂中,忽视政治教学广阔的社会基础;三是脱离。漠视“心灵世界”,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脱离社会实践,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无真正意义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最终导致学生越学越没有灵气和活力,课堂教学没有现实感,学生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大多数教师以自己的讲叙为主,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还总怕自己讲不明,出现知识点的遗漏,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太少,练习时间更少,出现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参与教学的时间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受到限制,主体性更加不能体现出来。
2.教学方式单一
形式为内容服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果一味地采取同一种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使教学目标难以很好地实现。有的老师在教学时无论是什么内容都是一味地让学生看书,然后去说,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发挥不出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3.轻视学生能力
部分教师忽视教学过程本身的含义,平时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遇到问题时总想包办代替。还有些教师在做课后复习题时,不是引导学生思考,而是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降低,还会使学生养成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
4.学生兴趣不足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负担较大的情况下,对政治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此外,部分教师对本学科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①教师教学时缺乏饱满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②还有些教师讲解时缺乏灵活性、主动性,因而导致学生产生不信任感;③教师对学生放手不够,学生缺乏自主、能动的活动空间;④教师的教学缺乏艺术性。
5.教学效果不佳
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学校、家长、学生对本学科重视不够;②政治学科还具有一定的理性,教学如果忽视了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讲清其中的道理,学生自然学不好政治;③在新课改思想指导下,题型的变化较大,考核时不仅注视知识,而且关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生自然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④政治知识还比较零散,学生复习时不够全面;⑤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做不到精讲多练,对知识的巩固时间不够。
二、改进意见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改思想和新的教学理念,教育学生树立健全的政治观念,并养成良好的政治行为习惯,真正体现出中学政治学科在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伟大事业中的价值,并将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要将学习停留在表面和口头上,而要深刻理解其内涵与精神实质,且不可生搬硬套。通过学习,我们的思想将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同时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使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新课改思想和新的教学观念保持一致。
2.改变教学及学习方式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师讲生授的局面必须改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地参与教学的时间,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今天的学生有敏锐的思维,有看问题独特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要学生超越教师,教师必须把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而不是让学生接受自己的答案。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能指望他去开拓、创新呢?我们应当敢于让学生上台当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与你平等对话,敢于允许学生提出与你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才有保证明天我们的学生会拥有一颗充满批判精神的头脑。
3.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超越政治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二是外联,让学生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调查,请社会名流讲课,使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三是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比,鼓励学生收听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组织时事沙龙,使学生感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做到政治学科知识和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特别是通过故事引趣、设疑引趣、诗歌引趣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人人积极参与、乐于学习、明理导行的目的。
4.以饱满的热情和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
电子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改进
科技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专业是在中专院校中是开设最广泛的专业之一,也是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的领域之一。但是最近几年,电子专业的学生人数呈现急速下降趋势,电子专业的教学也呈现老化的态势,实验教学、创新度和教学方法都有所弱化。久而久之,教学质量的下降,更培养不出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电子专业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改变教师主导地位,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素质过硬的学生。
一、中专电子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中专电子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专类院校的课程安排基本都遵循传统的模式,公共基础类科目的课程多,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少,而且专业理论课程占主导,实践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这种课程结构的安排使得学生全面得到发展,但缺乏专业性;理论体系很完备,但实践能力差,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严重的就业压力和教育资源的浪费,损坏了学生的利益,对社会的发展形成阻力。
(二)学生对理论教学缺乏兴趣,影响技能教学
电子专业课程是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在实际的作业中,离不开对电的基本概念的正确掌握,离不开对各种计算公式的适当运用和各种安全规程的遵守,否则不仅无法完成实际操作,甚至会造成无法预计的后果。而近年来,由于中专学校学生的生源素质与以往的有较大改变,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数学计算能力不过关,学习思想不端正,总觉得学习电子类的理论知识难等,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性下降,达不到理论教学的要求。而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持,很多简单的操作工作就无法完成,甚至还会造成一定的危险。例如,当线路短路或过载造成熔丝熔断,需要更换熔丝时,但熔丝的材料与粗细的选择,都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运用公式计算,如果计算错误,熔丝无法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电路通电时很可能还会烧断熔丝,使电路存在安全隐患。电子专业课经常是带电操作,安全要求较高,如果在实际作业中存在安全隐患,人民生命和财产就会受到威胁,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电子专业课程时能认真掌握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在以往的教学中,就曾经有学生把O.5mm的焊锡丝充当220V闸刀开关的保险丝,导致电路安装后接在闸刀开关中,焊锡丝直接烧焦,损坏了闸刀开关的使用,如果把焊锡丝接在家庭电路,后果将不堪设想。如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兴趣,这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三)实训教学严重不足,学生操作能力普遍较差
一些教师在期初安排教学实践时就没有考虑足够的时间,实训课程安排较少,所以在训练时针对性可能就不强了。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相关专业课程多,学校所需要的设备投人比较大,有些设备无法及时投人,学生也就无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有关设备的功能联系一起,无法判断识别,更别说鉴别了。
(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仍较薄弱
目前专业教师中仍以专职教师为主,通过教师培训、学历进修、考“双师”资格等一系列形式,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提高,但高学历、高职称不等同于高能力、双师资格不等同于双师能力。从实际的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来看,教师的实际专业教学能力仍较薄弱,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电子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善与实施
(一)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有效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学校依然是课程独立开设,彼此知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重复,造成很大的教学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在开发课程内容知识时应选择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操作过程知识,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理论课程的叠加,而是以能力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其整合的关键是要在深入分析被整合课程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将原来分散的、独立的依附于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训等教学环节,按专业结构的相互关联程度整合成一系列的项目体系。
(二)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质量管理 学生评教 偏差
一、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因素分析
作为学生评教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心理趋于成熟,但仍不够稳定;认知能力大幅提升,但对评教活动的目的、意义、操作过程并不一定完全了解,因此在评教过程中,既体现出评教活动和评教结果的客观性、稳定性,也可能因为部分学生评教活动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致使评教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除了受评价客体的教师个性教学特征(能力)影响之外,还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课程性质与考核方式;任教班级的班风、学风;组织者或管理者对学生评教活动的组织引导;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前置课程的衔接;授课地点及授课设施的满足程度;授课教师的阅历和知识面;晕轮效应等认知障碍的影响。从学生评教的最终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来看,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修正学生评教结果出现的偏差,更好地利用学生评教这一监控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激励教师积极性的手段,服务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二、修正学生评教结果偏差、实现学生评教最终目标的建议
学生评教,既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规则中知识与技能的“供需”双方关系调整的要求。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学生评教不是为评而评,而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调动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以评促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因此,基于教师个体视角,我们提出下列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
(一)对任课教师的建议
作为学生评教的客体,也是学生评教结果的“利益”攸关方,笔者的建议是:
1.教学相长,向学生学习。作为教师,不能仅在口头上讲“教学相长”,而且应该在心里有明确认识。学生评教不仅是学生评老师,也是“教”老师,教的内容是“什么是学生喜欢的”“哪些是学生想学的”“怎么才能让学生学明白”。教师要消除狭隘的师道尊严,总结学生对自己的评教结果中揭示的问题,分析原因,发现不足,解决“教什么、怎么教、需要改进什么”等问题,为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教无定法,向同行学习。我们不能否认因为授课对象、课程性质等其他方面可能带来的学生评教结果的偏差,但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教师不能一概以“教无定法”作为掩盖自己学生评教结果不理想的理由。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向学生评教中得分较高的教师同行学习,摒弃“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的陋习与心理,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找到自己的短板与不足并加以改进。
3.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学生评教活动在我国实行了二十多年了,从引进、消化、试行,到现在的普遍实施并不断得以完善,必然有其客观合理性。因此,对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评价结果,要理性认识,既要避免因得分较低而牢骚满腹,又要避免因得分较高而目空一切。正确对待因学生评教结果而导致的排名、评优、晋职等相关问题,并可以通过适当渠道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改进建议。消除因学生评教结果偏差而出现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影响,积极主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平民化、民主化趋势,逐步把自己打造成学生的良师益友。
4.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现代信息社会,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教师不仅要跟踪本专业的发展趋势,而且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思维特点。部分专业课教师错误地认为这仅仅只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事而不加重视,从而让某些教师在传授最新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时,出现学生不爱听、不愿听的情景。当教师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求知的特点,多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适当地采用课堂游戏、趣味互动教学,“对症下药”,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作为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勤于归纳梳理,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和不足之处,吸取教训,分析学情,改进教法,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二)对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的建议
1.科学设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偏差,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督导部门对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而不能沿袭使用多年、概念宽泛、理解差异较大的陈旧指标。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应来自于对学生的调查、归纳与提炼,既不能使用与专家测评、同行测评一样的指标,也不能站在教学管理者、教学质量监控者的角度设计指标,而是需要投入精力、时间搜集学生的意见,坚持以“学生”的角度和身份、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适应、易测量及无歧义性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避免因指标设计的角度不当引起学生对评价指标的理解不同,从而导致评教结果的偏差加大。
2.认真做好学生评教的培训、讲解和组织。现有文献证明,研究者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是,学生和督导专家以一致的标准去评价教师的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分数的相关性只有0.177。如果把专家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较为客观的量度,则只能解释学生并不是按照所谓的评价标准(指标)在评,而主要是以自己的就读经验、自己的收获多少及对此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去评价教师的教学。因此,要减少学生评分的主观性、增加客观性,必须要在学生评价前,对评价指标的体系进行讲解,在学生评价时进行组织,降低因其随意性带来的偏差。
3.客观进行学生评价数据采集后的修正处理。对负责学生评教数据采集、处理的部门来讲,应当根据统计学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性要求,对统计样本中数据明显偏差的个体予以剔除,进行科学的筛选、整理。同时,应当合理设置学生评教结果在综合教学质量中的比重,而不是过分强调和重视学生评教数据,否则,容易陷入只看数据、不看客观事实的错误导向中。
4.及时进行评价结果反馈与异议处理。从管理学的控制原理来讲,“过程控制”的效果、付出的成本明显优于“结果控制”,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应通过适当途径及时向教师反馈。只有及时向当事教师反馈,才能让教师回顾、自查教学过程及其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对改进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也才能达到学生评教的最终目的。另外,根据向教师反馈以及教师对结果的再反馈情况,发现学生评教中的不完善因素并及时修正。应当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建立教师对评教结果异议的处理机制。如有必要,启动对异议教师教学效果的再调查、再评价、再跟踪,以尽可能地修正偏差,达到公平、公正的效果。
(三)对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建议
学生评教,不仅是评价教师,也是评价学校、评价教学管理者。所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不能也不应只片面强调教师的责任,只把学生评教结果当作教师考核的尺子,应该把学生评教中体现出的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尤其是勇于承担其中属于自己的责任,而不应让教师作为学校管理行为失误的“替罪羊”。
1.改善教学设施,莫让教师背负管理者应承担的责任。因教学设施、场地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导致学生对学校教学设施的不足产生不满,进而学生会在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中体现出来。比如,在某校一个班级的学生评教座谈会上,学生把“任课老师不安排多媒体上课,老师在数据表格、公式列示方面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时间分配不合理”当作重要问题之一向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反映。而事实是学校多媒体教室资源不足,该任课教师虽然每次都提前一周申请多媒体教室,但教学管理部门未能提供。显然,教学管理部门要认识到自己也是学生评教对象之一的责任,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这不仅能够消除因此给任课教师带来的评教结果偏差,而且从根本上也是完善教学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2.综合分析学生评教结果,善于从中找出管理行为的不足。教学管理者对学生评教结果应综合考虑,防止片面武断地“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除了前面提到的课程性质、教学任务时数等因素之外,我们还听到来自教师对教学管理者的抱怨:“领导以教学需要为由,三年时间里让我教了8门课程,专业方向和课程门类变来变去,上学期让我同时上3门课,包括1门其他教研室教师不愿意接受的课程、1门新专业的新开设课程,哪有时间更多地进行教学研究……”在笔者参加的3个年级8个班次的学生评教座谈会上,某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就提出“专业课程开设太少,唯一一门与专业有关的课程,每周只上一次课”。笔者进一步追踪此事,发现该门课程一般建议开设48~64学时,实际因节假日、运动会挤占只开了34学时。在质疑专业课太少的同时,学生对该专业基础课的评价是:“内容多,听不懂,学不会。”对此现象,除了任课教师的因素外,教学计划制订者、审定者应当重新审视课程安排是否得当、课时安排是否合理。
3.审慎使用学生评教结果,不盲目迷信评教数据。教师作为现代高校最核心的资源,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当受到教学管理者的尊重。将教师捆绑在学生评教数据的十字架上,难以避免地会造成对教师创造性的热情束缚。如何在教师聘任、业务考核时更加全面,综合考量教师在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形成公平客观、竞争有序的评教氛围,就需要管理部门不断修正对评教结果的运用。否则,“学生评教”就成了一种被过度阐释的制度,而评价结果的曲解和误用则容易加剧教师的心理压力,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建立教师的学生评教数据库。在运用数据库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诸如因起评分不同造成的明显偏差。然后根据数据库的提示,对出现明显偏差的教师个体进行重点跟踪,进一步从典型调研中发现问题,并在下一轮评教活动中进行修正,比如,可以采用设立修正系数或变更权重的方式调整。
三、小结与讨论
学生评教因其易测量性、易操作性,以及相对的客观稳定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全面推广的价值。而从学生评教的最终目的出发,学校管理者应分析学生评教结果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且加以修正和不断完善,从机制和体制上保障学生评教活动的开展和评教结果的理性运用。尽管上述分析和思考可能存在不足和片面,但我们仍然期望这样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能够引起教师、专家和管理者的重视,达到激励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学校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00-01
校本教研是一种“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的教育研究(Schoo1.based EducationalResearch),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校改进(school improvement)为目的,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质量,还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新课程改革以来,每所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搞校本教研,我们农村小学也不例外。然而现在的校本教研还处于观望徘徊阶段,有些学校纯粹是为了跟上形势而搞校本教研活动,存在得过且过现象,如随便上几节校内公开课就算校本教研活动。其实校本教研是一个值得我们永久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给出一些改进意见。
一、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有计划 无规划
每学期我们都会积极响应上级行政部门的号召,将校本教研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具体由教导处组织实施。各学科教研组也会根据教导处的要求制定计划。然而计划只是一些理论性的套话,只是规定教研活动开展的次数和要完成的任务。事实上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也缺少针对本校实际和各成员特点的长远规划。
2、重形式 轻内涵
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一般步骤是先由轮到的教师做一个学习讲座,另外教研组组长组织组内成员集体备课后(事实上是比较简单、凌乱的讨论,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案),由轮到的教师进行上校内公开课,其余组内成员进行听课评课。评课也是草草了事,评课完后并没有再次组织上课,就这样就完成了任务。校本教研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缺少对其内涵的提升。
3、重数量 轻质量
教导处一般规定双周为学校的教研活动(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实行教师轮流主持校本教研制度,主要内容是主题学习和集体备课,各教研组都能安排规定次数甚至超出规定次数的活动。虽然活动的次数较多,但教研活动内容随意,形式简单,主体单一。由于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教研活动收效甚微,教师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
4、无主题 无课题
虽然校本教研在我校实施已有多年,但是还是没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活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还是过去常规式的听课、评课,上课没有专题,听课没有目的,评课也只流于形式。缺乏教师从自己日常教学中发现的“自下而上”的“草根化”问题,更缺少将问题视作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意识。
二、改进意见
1、教研态度要端正
首先,学校领导干部态度要端正。不能认为校本教研只是搞形式,走过场而已,要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要把校本教研当作一项长期的硬任务来抓。其次,教师态度要端正。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甚至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听听课,网上东拼西凑一些论文、反思什么的,搞搞形式而已。事实上校本教研是为教师搭建的一个尽快转变观念、交流和切磋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能力的平台。只有每位教师积极参与,真实地投入其中,才会品尝出其中的苦乐,才会有进步的喜悦感。
2、参与教研要积极
教师的教研态度端正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意识,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让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要让他们尝到校本教研的“甜头”,消除他们对于校本教研的神秘感和树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动发展的自信心。我们可以通过领雁的方式,先培养一些校级骨干教师,然后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导广大教师投身于校本教研的浪潮之中。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只有作为主体的教师处于自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才能实现有效教研。
3、教研活动要务实
学校要着眼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期确立一个主题或有针对性的选取日常教学中发现的“草根化”问题进行研究,并不是盲目地搞校本教研。另外教研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如集体备课,案例教学,课例研评,专题讲座,观摩互动等。教研活动的开展要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装点门面而开展。一定要防止“旧”、“虚”、“空”等脱离实际的教研活动。
4、教研活动要及时反思
校本教研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反思的过程。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总结和反思,是保证研究取得预定目标的有效举措之一,总结反思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全过程。每次教研后都要及时对活动的具体操作和效果进行总结反思,以提高每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和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改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方式。
5、教研活动要有制度保障
根据学校的实际,针对校本教研活动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证教研活动的规范开展。但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制度是为研究服务的,制订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制约教师发展,而是为教师更好参与研究提供条件,然而制度一经制订就应该严格的执行,就必须要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程晋宽.比较教育视野下着眼于学校改进的中小学校本教研.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