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体会怎么写

学习体会怎么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体会怎么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体会怎么写

学习体会怎么写范文第1篇

素手书兰学习体会

我有幸成为兰山小学“素手书兰”读写团队的一名成员非常的荣幸,今天下午参加了本团队的展示活动,欣赏了同事们精彩的读书汇报成果展示,学习了要成为一名读写团队应该具备的基本的素养,让自己尽快的和团队其他成员共同成长。教育叙事团队的闫凡伟主任给我们对教育叙事的写作方法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指导,让我这个一头雾水的“叙事盲者”有了点门路。

首先,闫主任告诉我们写好教育叙事的三步骤:(一)发现故事(二)引发反思(三)提出观点。然后对教育叙事进行了详细的技术指导:一、题目怎么定?——小,且能点亮主题;二、开头怎么写?——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三、事太小怎么办?——小事大议,平行聚焦。最后,闫主任和我们分享“给学生一个喘息的机会、反思的机会、悔过的机会,看似力度欠猛烈,实则是打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道路。这就是留白的智慧,也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希望自己在这个幸福的团队中不断的成长。尽快摸索出教育叙事的门道,留心观察体会与学生相处的每一个细节。

学习体会怎么写范文第2篇

一读:通过初读感知内容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篇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我确定为初读阶段,在这节课上,我会和孩子们一起从读好课题开始,创设一定的心境,进入初读学习。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孩子们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多读读;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多问问。然后让孩子们合作进行初读检查,孩子们参与评析――是否读准?难读的字应该注意什么?在理顺、读遍文本的基础,我让孩子们同桌合作互读,相互能够用两、三句话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在抽查汇报时,有的孩子描述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不简洁的,孩子们帮助他,直到满意的答案为止。每节课都在学生对话的氛围中结束,孩子们读得高兴,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在“朗读中、评析中”一步一步完成,孩子们能读准、能听写、能概述。

二读:通过精读感悟重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一定尊重孩子们,把他们推上首席,力争他们的地盘他们做主!根据学生的年段,落实不同的重点。

1.第一学段,重在字、词、句训练

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学习默读,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所以,平时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每篇课文要求会认的字、会写的字都在10个左右。在采取不同方式认知字、巩固字的基础上,我最后的训练点在句子上。比如,在教学《葡萄沟》时,我抓住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我会巧妙地展开以下训练:(交给孩子们默读的方式,然后让他们默读)(1)有几句话?(2)抓住“五光十色”体会意思、想象画面、练习说话、规范写话。(3)指导朗读。最后达到齐读时从他们的语感上感受到“美丽极了”。

2.第二学段,重在词、句、段训练

在这一学段,默读方式由“学习默读”到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所以,在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词语、理解句子、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再着重从“段”入手落实训练。教学《搭石》时,我会让孩子们沿着“体会美――赞叹美――寻找美”的思路让他们通过“默读”把体会到美的语句画上“___”,并在段落的旁边写下初次感受。汇报感受时,我与孩子们巧读“搭搭石”、“走搭石”之美,采取不同方式朗读――范读、想象读、变化文本呈现形式读、竞赛读,在孩子们读得不够味,我巧妙地帮帮他,比如:能把搭搭石读得再美一点吗?老师没有看见走搭石之美呀!在我的启发下,他们会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读得入味。在寻找平凡生活中的美时,他们也能够自然地联想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而透露出的“美”;进行练习写话:“____,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写一片段,也水到渠成!

3.第三学段,重在句、段、篇的训练

新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学中,在读准词语、疏通语句、读懂段落之后,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与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就是这一学段的重点。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尊重孩子们的意愿: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后,我收集答案如下:很多孩子都是先想学习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采访孩子们时,他们流露出的情感是:我们通过合作学习,确实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真伟大!在此语言的激励下,孩子们又和我沉浸在父亲的三次求助中――“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在求助无力、求助无望的情况下,父亲用“挖”,用了38小时,终于“挖”到了儿子。我随机抛出的问题:

1.父亲挖了38小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挖了38小时,而是列举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2.对父亲外貌的描写作用是什么?(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孩子们在问题的激励下谈得真切,谈得入味,父亲的“了不起”就在读中自然显露!文本的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信念让孩子们进一步明白:承诺与信念的重要性,也激发他们要做一个“守承诺有信念的人!”最后,我让孩子们再读课题,并思考:

(1) 为什么叫“地震中的父与子”而不叫“地震中的父亲”?

[通过孩子们再读课文、再次交流。他们得出:课文不光在写父亲的“了不起”也写了儿子的“了不起”,并且找到书上的语句,一起感悟了儿子的“了不起”。所以,课题就叫“地震中的父与子” ]

(2)“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三句话意思差不多,为什么要这样呈现?

[通过孩子们再次默读揣摩这三个自然段表达父亲的情感与心情―― 一次比一次绝望,一次比一次焦急。为后面描写父亲的不放弃做很好的铺垫。]

一次一次地阅读,最后落实到“写法”上,孩子们又一次从课题、从段落、从谋篇布局体会文章的写法,从而也体现“读写结合”。

三读:通过赏读拓展视野

学习体会怎么写范文第3篇

我的学生是一名初中生,作为他的老师,首先我了解他的基本情况,他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但是有点懒惰,上课容易走神,特别是英语总是他的弱点,无论怎么学总是不见起色,以至于到后来只要看到有关英语的东西就头疼。因此他的英语成绩不尽人意。父母对他抱以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考上重点高中,近而考入重点大学。而他现在的学习情况,让他的父母感到担忧。

我可以感受到他父母心中那种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也同时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虽然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但我毕竟没有任何实际经验,教好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

在第一天的两个小时的上课中,我尽量与他聊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当然是有关于英语的。对于他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应该从培养他对英语的兴趣开始。从英语的一些趣味小故事,到比较出名的美国大片。我发现他的表情也变得鲜活起来。但是只要我一提到他的课本,或是一提到有关语法的东西,他的眼神又开始晃悠了。这使我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一天的两小时家教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跟他相处得还算愉快。

为了改善他懒惰和喜欢走神的毛病,我给他讲了我同学的经历,给他阐明了学生的职责和学习的目的。他似乎懂得了什么,不时地点头表示同意。此后,我也经常给他聊类似的事,不时地与他交谈学习体会。他的听课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因此,我在以后的讲课中,对他的要求渐渐严格起来,并经常给他讲解懒惰的害处。他虽然听得进去,但改观不大,其实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中间休息的时间里,他会和我聊一些课外的话题,包括年轻人追捧的非主流,流行歌曲,以及他爱玩的网络游戏。对于他说的话题,我都认真去听,从这些我可以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我和他一起分析这些流行文化,讨论发展的趋势和之所以能流行起来的原因,从中我发现他的见解很独特,同时在我的引导下,他也能有更多更正面的阐述。通过这些交流我告诉他,在分析一个事情时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才会更为全面,这些思路在文章的写作上是很有用处的。我平时会布置他用简单的英语写一些小随笔或是日记。他就在这段时间拿给我看,与我分享他的喜怒哀乐。我也就趁此机会修正他句子当中的错误,拓宽他的写作思路。

由于每天做家教,这就迫使我改掉了假期睡懒觉的习惯。开始的几天,他听课时,时常会走神,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那时,我心里会感到很恼火:自己如此卖命地讲,他却置之不理。好在我很有耐心,每当他走神时,我都会提醒他,并耐着性子给他讲下去。

学习体会怎么写范文第4篇

[摘 要]教学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扎实地学语言、用语言。教师精心提炼问题,以有效的提问引领学生拓展思维,就能够促进学用语言的更深入实施。

[关键词]问题 提炼 学用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55

学用语言,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可是,如何在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呢?提问无疑是促进教学深入的导火线,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引擎。

一、问题扫描

1.问题太大,学生思考无方向

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很多教师都能够发现数字描写是文本的一个突出的写作特点,于是课上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学习体会。有的教师这样设问:默读这一自然段,标画出带有数字的语句,联系前后文读一读,用心体会,看能不能读出数字背后的意思。有的教师这样提问:数字是会说话的,这些数字告诉你什么信息?还有的教师在本课的拓展训练中这样设计:如果让你也用数字来说明,你准备写什么?

上述问题都太大、太模糊,学生不知该向哪个方向思考。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数字有:“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500多万字”等。这样抽象的数字不具体化,数字背后包含的心血学生就很难真切体会到。

2.问题太白,学生思考无兴趣

《夕阳真美》第二自然段课文:“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有教师这样提问:天空变美了,还有什么变美了?学生说:西山。教师又问:“什么样的西山?学生答:“连绵起伏的西山。”

这些问题就是课文内容的转换,没有思维含量,学生回答时不需要通过大脑的思考,照本宣科即可。这样的问题就不可能激起学生探究挑战的欲望,学生也难以透过语言文字表面,走向语言文字背后。

3.问题模糊,学生思考无目标

《水乡歌》第一自然段课文:

水乡什么多?

水多。

千条渠,万条河,

池塘一个连一个,

处处绿水荡清波。

许多教师提的问题是:“这一节中哪个字出现得多?”学生答:“多;水;河……”当学生还继续猜时,教师着急了:“浓缩一点。”由于问题模糊,指向不明,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其实,答案是学生一读便知的。

二、提炼问题:促进学用语言的关键

由于问题的设计过于随意,没有经过教师的精心推敲和提炼,所以,教学没有触及语文学习的本质问题——语言的学与用,因而导致阅读教学的低效乃至无效。那么,优质的问题如何提炼呢?

1.抽丝剥茧,精心设计主问题

所谓主问题就是教学中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主问题的设计一般可以从以下维度去思考。

(1)紧扣文本题目设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的灵魂。它往往折射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因此,把课题作为“主问题”的把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探索的欲望。如《哪吒闹海》一文可以聚焦题眼“闹”字设计问题:为什么要闹海?怎样闹海的?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这些问题直抵课文中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同时,又指向了文本是如何塑造哪吒这一形象的。

(2)围绕课文主旨设问

课文的主旨就是课文要表现的意图。在小学的课文中多出现在课文的首尾,一般为文本的中心句。它同样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抓住中心词句来提炼主线,构架教学流程,设计主问题,必能使“文”与“道”融为一体。如教学《詹天佑》,我们不妨以“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来设计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课文从哪几件事来表现他的杰出的?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3)围绕语用设计问题

课文仅仅是个例子。课文是规范的学生习作的范本,教师可以把课文作为材料,用教材教学生学语文。比如,《广玉兰》一文描写了广玉兰的纯洁与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广玉兰》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哪些描写“花”的方法呢?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圈圈画画,感悟了语言的魅力,体会了作者的写作妙法。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了得言、得意、得法的过程。

2.层层递进,有效生成问题群

在教学过程中,主问题的设计应简明概括。但是为了在教学中不断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还要预设好一组层层递进的问题群。

(1)横向拓展型

在教学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其中某个问题的理解能从原有的知识框架中跳出来,在时空上做拓展性的延伸。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围绕着司马迁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等问题,通过补充资料,促使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再横向拓展抛出问题:“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人物?”学生通过想象延伸出新的信息,像谈迁、诺贝尔等。这样,通过思维的延伸,学生将不同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深刻、更实际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2)深入探究型

把教学难点设计成一个大问题,然后把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对大问题产生新的认识,一举突破难点。如《晏子使楚》一文,可设计问题:“你认为晏子是个什么人?”“课文是从哪几件事来突出表现晏子的聪明与优秀的口才的?”“他是怎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优秀的口才来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的?”“为什么这些话能表明他的聪明才智与优秀的口才?”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同时,领略了晏子的聪明才智和优秀口才,他的形象地在学生心目中立体起来,丰满起来。

(3)理解运用型

崔峦老师曾谆谆告诫过我们:当下的阅读教学,固然要坚持语言内容的理解,但更需要花大力气、用大工夫关注言语形式,让学生知道课文说了什么、写了什么,更要领悟到课文是怎样说、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从而逐步扭转长期以来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只顾内容不顾形式的片面做法,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到言意互转、言意共融的本来面目上来。

如教学《理想的风筝》,可围绕“学习抓住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语文知识点展开教学。先是阅读思考:“认真阅读课文,刘老师放风筝的表现中,哪些让你印象深刻?请找出相应语句,体会他的内心。”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并透过“故意撒手”“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等动作语句,体会到了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和性格特点的表达效果和重要作用;最后,教师强化认识:提供一个动作细节描写或神态细节描写的阅读材料,在同质或异质的拓展阅读中,再次加深和强化对细节描写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学习体会怎么写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72-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着重点是指导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但由于农村的学校条件相对简陋,课外读物较少,学生知识面狭窄等原因,导致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怕,无从下手。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呢?

一、积累素材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素材怎么写呢?这的确是难题,它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积累素材。

1.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自己的亲身经历。如最快乐的事、最难忘的事、最痛苦的事、感受最深的事、最揪心的事……观察自己的父母、姐妹、老师、同学、亲朋好友……

例如,某某为什么最喜欢上信息课?今天的爱心捐款我是怎么想的?今天的值日生为何得到老师表扬?今天打架的两个同学错在哪?今天爸爸为啥特高兴?我的同桌今天为何愁眉苦脸?……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并通过思考,然后写在随笔本子上。久而久之,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了解社会热点和焦点,知晓社会大事,积累写作素材。如通过法治最前线、焦点访谈、新闻30分等电视节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长久积累下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显著提高,也会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

3.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一是课内阅读。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教师在讲授分析文章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将好句子画出来,背下来;另一方面,和学生一同探讨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好文章不仅有优美的语言、华丽的句式,更有深刻的内涵和立意。教师在讲授完一个单元的课程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本单元作者采用了什么素材来表现中心。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各有特色。朱自清的《春》通过“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刻画春之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写山和水,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通过移步换景,远望——近看——四顾,突出竹林丰收景象;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通过一天中的早晨、中午、黄昏描写,呈现了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学生在总结讨论中,慢慢悟出作家取材、写作、表达的高超艺术并学以致用。

二是课外阅读。老师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如读一些小品文、幽默故事、散文、名著等。可在班上开设一个“读书窗口”,让学生分享大家拿来的书。老师也可提供部分书籍,或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总之,让学生多阅读,多了解,多记忆,多积累,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

二、练好口头作文这个基本功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还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我们要在每天课前用2~3分钟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可定好题目让学生讲,或学生自己命题。如讲一个成语故事,说说周围新发生的事……开始训练,大多数学生说得很少,一句,几句,十几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作文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考查学生积累素材的情况。

三、指导学生规范作文

口头作文并不等于书面作文,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我们老师要在让学生写自己有感受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谋篇布局,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

1.文章开头法。方法有:简洁引述材料,准确提出观点;巧用名言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文章开头一定要简洁并扣题。比如,朱自清的《春》《背影》的开头都是简洁扣题。

2.文章的内容要有细节描写。如《背影》中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为何感人至深,令人难忘?那是因为有了细节描写。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写作应围绕文章中心把细节写活写细,如人物的心理、行动、语言等,必要时要进行细节描写,特别是矛盾心理要写得细腻而生动。如林莉的《小巷深处》中写“我”淡忘了家,嫌弃养母的虚荣心理,及后来悔悟感激的心理写得细腻而生动,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3.文章结尾简洁点题,做到前后呼应。有些可采用抒情、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章立意明朗、深刻。如感恩的心,感动的心,坚强、乐观的心,师生情,父母情,同学情,家国情,爱民情,诚信,法制意识……这些主题深刻而明朗。

5.文章语言要有文化气息,即恰当引用诗词、名言、警句、典故等。如学生写暑假和家人收割水稻时就可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来描写自己对艰辛劳动的体会;经过劳动,终有收获,就可用“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来表达喜悦之情;谈学习体会时可用“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激励自己,还可用“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样会使文章具有文学色彩,具有文化气息。

6.作文书写要字体工整,字迹清楚。这点是写作文的最基本要求。

四、改变评改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作文交上来后,最常见的批评方式是教师评改。这种现象正应了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师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也没有用。有的学生根本不认真看,认为我写的作文反正老师都要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与我关系不大。真叫劳而无功,至少也是劳而少功。”还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我们要记住叶老这些话,找到适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批改方法。

1.自评自改。学生写好作文后,老师不急于收上来,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一遍两遍地朗读……让学生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学会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从老师明确这次作文要达到的技巧、要求查看是否达到要求等。

学生自改作文,可以增强语感和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反思习惯和责任意识。

2.互评互改。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互评互改方式有:(1)同桌互评互改。(2)四人小组讨论后,由组长执笔评改。(3)8~10人小组讨论修改,由组长执笔评改。组长的任务是:用修改符号指出文中的各种毛病;有鼓励性为主的总结性的评语,提倡有眉批;打上你自己给的等级;签上批改人的名字。

在自评和互评过程中,教师都参与其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公正的评判者,并非袖手旁观。

3.师评。在学生互评或自评之后,教师可把全班作文或一两组作文收上来检查,发现写得好的,有进步的,或写得差的,或评改不当的,都及时反馈指出。教师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幽默,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发现优秀作文可推荐到学校文学社刊出,也可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装订成册,在班级相互传阅,还可推荐到期刊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持久写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