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抗战小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导演吴锦源首次执导抗战剧
说起香港导演拍抗战剧,很多观众在心里都会画个问号。而且在此之前,吴锦源又是圈里有名的古装片大导演,他执导的《步步惊心》、《美人心计》、《搜神记》、《仙剑奇侠传》等作品叫好叫座。但拍摄像《踏破硝烟》这类的红色题材作品,对于他来说还真是第一次。
其实吴锦源平常爱读历史学著作,对于中国近代历史非常熟悉。由于他对红色年代故事的喜爱和热情,才最终让制片方敲定由吴锦源来担任导演。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拍摄,导演总会拉着于震讨论剧中人物,两人常常因为一句台词而畅聊到深夜。
于震:这是最满意的角色
近些年,演员于震活跃在各类谍战、抗战作品中,其塑造的各类角色都极富性格特点,《密使》、《一个鬼子都不留》、《利箭纵横》、《嫂子嫂子》等多部作品,都曾在北京影视频道创下收视佳绩,于震也因此被誉为“收视率的保障,谍战界的天王”。谈及是否担心多次出演抗战题材作品会使观众审美疲劳,于震则坦言:“演员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因而被封为某某专业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于震表示,自己最看重的其实并不是拍摄哪类题材的作品,而是这个人物以及故事是否足够精彩、足够吸引自己。而《踏破硝烟》中的李龙飞,就是一个让他爱不释手的人物。“刚拿到《踏破硝烟》剧本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仿佛是自己的一个老朋友,一看就无法自拔。当时我就表示,李龙飞这个角色我一定要演,这个人物简直可以说是为我而写的。”
剧中李龙飞不但是个战斗英雄,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汉子。他有“李云龙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亮剑精神,但又因经历挫折而多了些冷静和思考以及对战友的包容。然而,也是这样一个角色,却让于震犯了难,面临了一次堪称“最难”的抉择。原来在这部戏筹备开拍之时,恰逢于震妻子怀孕,是选择做一个好男人还是好演员,是选择事业还是家庭,成了摆在于震面前最大的难题。该剧制片人透露,在《踏破硝烟》之前,于震已经为了陪老婆推掉了很多剧,制片人看得出于震对角色的喜爱和对家庭的不舍,所以最终为于震在剧组里开了绿灯,给了他更多假期,让他在没有拍摄任务的时候都可以回家陪护爱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顺利完成李龙飞这个角色的同时,于震也喜得贵子。于震表示:“好剧本就像自己的爱人一样,李龙飞这个角色是我最满意的。”
与86版猪八戒马德华结成忘年交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中华历史五千年,记载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点滴进步,可是也就是因为它表述的是过去的事情,有许多事情是需要进行考证的。作为高中历史,从夏商西周到宋元明清,再到,再至抗战胜利至今;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等等。我们所接触的历史终究是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这里面有太多的疑问,有太多太多的谜,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地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照本宣读,课堂上没有一点生机,使得学生对枯燥的历史知识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由地探索在历史的海洋中。
例如,学习“和八国联军侵华”时,为了能够真正了解《》和《》的内容及危害,了解中国军民的抗争等内容,在讲述时,我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清政府实行消极的抵抗战略?”“清政府在这场战役中有没有可能胜利?”“当时清政府处于什么样的背景之下?”“战争失败后,给清政府造成了哪些影响?”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若有所思。接着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和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去学习历史,又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发展。
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五千年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美育因素,且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其涵盖了中华优秀的文化、抒写了中华五千年的人物篇章,记叙了中华的民族精神。这座宝库,使得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给中华历史的演绎留下了印记,写下了中华民族的演变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欣赏中国历史文化、崇拜伟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学习时,让学生听《七律·》的吟诵,在吟诵者抑扬顿挫的语调中去感受中国抗战胜利的不易,能够走完二万五千里所付出的代价,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为了胜利那种无畏的美;在学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让学生在欣赏《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过程中,体会历史的艺术美;在了解苏武不畏强权,忠君为国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他的爱国美等等。总之,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历史丰富的知识蕴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历史知识丰富,与各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至少每个学科的发展史都是一段历史,每个伟人的生平、发展,每个观点的提出都有着其独有的过程和背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历史小故事、历史史料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的记忆。
例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在学习“苯”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导入课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借助苯环的发现过程,以凯库伦发现苯环的历史小故事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苯环的记忆,又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多元化的评价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评价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高中历史教材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对历史教学评价也做出了一定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有时教师一句真心的评价,就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尊重,教师的信任,这样就会为学生学习增强信心。并且我们都知道好孩子都是被表扬出来的,恰当的、多元化的评价,会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错,课堂反应也很好,但是一到考试,成绩就很不理想,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对该生身上的点滴优点、点滴进步都做出积极的评价,逐渐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考试,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 激发 灵感 激情
在美术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美术的爱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就要把美术课设计得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又耐人寻味。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其可以起到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凝聚力、缩短课堂准备即开始部分的时间及提高学习效率等作用。因此,教师就应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那么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又如何进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采用直观创设
如中国画山水或是水彩风景的教学中,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运用祖国(如长江三峡、九寨沟风景等)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录相欣赏,画家(包括教师)的国画山水或是水彩风景作品的欣赏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引入入胜、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引时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就较为容易,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又如在六年级写意《画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课前准备好的刘继卣的《闹天宫》录相让学生观察连环画的待征,给学生设计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
再如在六年级工艺设计课每堂课前我都要用不同的材料准备一件制作精细、栩栩如生的手工作品,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让学生欣赏,学生羡慕不已,这样激发其好奇心,继而进行制作方法的讲述与示范,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很快就学会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是采用示范创设
示范创设就是在美术课教学中运用熟练、准确、生动的作品制作给学生示范,创设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对美术教师一蹴而就的作品示范产生仰慕之情而跃跃欲试,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与增强教师语言讲述力的目的。美术课教学的示范有两种:一是课堂准备五一节的具有即兴表演性的作品示范,以教师的精湛技艺与作品生动的艺术效果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欲;二是讲解技法理论过程中的示范其可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增强讲述力与课堂活力。
如在写意花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授新知识前用较短的时间作一幅栩栩如生的花鸟画,以胸有成竹的精彩的具有即兴表演性的作品示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情境,尔后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与技法示范,这样无疑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凝聚力。
又如在水彩画教学中,讲“干画法 ”和“湿画法”的技法时,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就必须一边讲一边示范,可以画一个苹果示范“湿画法”、画一本字典示范“干画法”,这样学生就不觉理论的枯燥也较容易掌握。
三、是采用故事创设
故事创设就是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运用教材中作品内容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或作者的短小故事来增添美术作品欣赏的趣味性,使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如在欣赏我国五代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时,可运用当时南唐后主李煜既想重用韩熙载又怕他另有图谋,故派宫廷画家顾宏中暗中窥探的历史背景及其目识心记回去后所绘作吕中的五个场面的故事情节创设教学情境。
又如在欣赏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画家徐悲鸿先生的写意作品时可以简要介绍其在十分贫困的境况中坚持学画,成名之后创办中央美术学院,还把卖画所得捐于支援抗战的感人经历,来激发学生对画家的崇敬之情,不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如在欣赏意在利“文艺复兴三杰 ”之一达.芬奇的作品时,可以运用其“画鸡蛋”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教师讲述作品的艺术特色而感到枯燥和苍白。
四、是采用音乐创设
美术与音乐虽有视觉与听觉之别,但其在节奏、韵律、意境方面都有相通之处,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制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运用音乐名曲创设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陶冶其情操,激发其灵感与激情,使学生在优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写生、创作 ……
一、精心导入,引发兴趣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初步环节,关系到整体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的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运用了“案例导入、歌曲导入、漫画导入”等多种导入方法,有效引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小故事《苏武牧羊》,开启本节课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充分体会到了苏武坎坷的经历,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立足生活,怡情启思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情感体验活动中解放思想、获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观。
例如:在学习《直面挫折》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说一说”教学活动,要求每位W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挫折”的故事,并总结自己是如何克服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经验。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更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三、活用教材,探究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对学生极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通过一系列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选用典型、新颖、精致、简练、具体,富有时代感和贴近学生的生活案例,能使每个学生在身心体验和情感认知中思想得到启发教育。
四、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如何精心预设,如何促进生成,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预设关键是要立足学生,着眼生活,活用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平台,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深度、广度,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乐于交流,勇于探索,并通过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帮扶歌曲,组织学生讨论、游戏、辩论赛”等系列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交流沟通,平等对话、汇聚融合,产生新的视界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让世界充满爱》一课时,我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的援助,世界人民动员起来救助印尼海啸的灾民等现实材料导入新课,比教材中提到的朝鲜战场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战期间白求恩的故事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耳熟能详的例子中,通过预设“眼睛观察-心灵感应-语言沟通”这样一个真实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了强烈的内心认知,德育的终极目标随之落地。
五、注重体验,导之以行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体验生活,理解人生,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在讲授《做人要自尊》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盲行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盲人,用肢体语言给对方暗示,完成后交换角色。这个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充分体验到一个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别人对他的态度,从而了解到一个人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相互关系,同时,使学生也有了新的生活体验,使枯燥的课堂变得充满活力。
【关键词】历史课堂;导入语;学习兴趣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中的起始环节,一个好的导入语要能够像磁铁一样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导入语的设计还要为围绕着教学内容来进行,这样才能够使得导入语起到为新课讲授做铺垫的作用。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哪些方法来设计导入语呢?
一、利用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设计导入语
历史学科是一门在编排和设计上非常讲究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学科,在历史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之前都存在着前后相继、互相联系的特征。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利用复习旧知识的方式来设计导入语,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到一定的知识系统中,对所学知识实现理解和认识上的整体提升。例如,在给学生讲到《“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时,为了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我就在上课新课之前,在黑板上写上“夷州”、“流求”、“琉球”三个地理名称,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三个地方指的是今天的哪里吗?”听到这个问题以后,很多学生立刻开始搜寻之前的记忆,找寻答案,其中,有几个学生很快反应了过来,说这三个地方指的都是今天的台湾,“夷州”是三国时期对台湾的称呼,“流求”则是隋朝时期对台湾的称呼,而到了明朝时期,则改称为“琉球”,就这样,通过台湾历史上名称的变化带领学生简单回顾了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台湾的历史,这样,一方面为导入今天的新课《“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做铺垫,另一方面,通过台湾历史的回顾,不用多加说明,学生也明白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利用音乐设计导入语
音乐是一种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几段旋律、几句歌词往往能够迅速地打动人心、撞击人们的心灵。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利用音乐的形式来设计导入语,让学生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与之产生共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的爆发》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音乐《保卫黄河》的片段,当激昂的歌曲一响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情绪立刻被激发了起来,就这样,借助于音乐顺利地带领学生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充满血与泪的抗战历史。这种导入语的设计,既让学生迅速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利用诗词设计导入语
诗词艺术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奇葩,而我国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既有对当时社会历史的歌颂,又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还有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录等,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来设计导入语,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这节的内容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先介绍了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这首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谭嗣同那种视死如归,大无畏的精神。那么,谭嗣同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了这样一首诗歌呢?当时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呢?就这样,利用一首诗就自然地引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兴趣,进而顺利地进入到《》的学习中来。
四、利用讲故事设计导语
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定的故事情节中,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也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预设好的学习状态中。例如,在讲到《春秋战国的纷争和民族融合》时,我们就可以给学生介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讲到《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时,就可以给学生讲授“苏武牧羊”的故事,在讲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时,就可以给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船借箭”等典故,就这样,在一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的引导之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利用问题设计导语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够瞬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化整个课堂气氛。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也经常会利用问题来设计导语。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时,就在上课之前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吗?”一些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是武则天。接着我又问:“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武则天到底是凭借什么登上了帝位,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呢?在她称帝以后有哪些作为呢?她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呢?”就这样,在接连几个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开始对武则天这位女皇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再顺水推舟,引出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学生自然会兴趣大增。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设计导入语的方式,在历史课堂中,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采用。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一方面要注意导入语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导入语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够既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起到引出新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利剑.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问题分析[J].华章,2012年第02期
[2]陈启昌.对高中历史导入方法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08年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