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报告

经济发展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报告

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经济发展的理念、道路、环境,都是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艰苦的过程,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突破。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信息化对工业化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而且还丰富和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因此,必须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目前,我国服务业与过去相比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与整个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要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等生产业和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业,扩大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和政府的服务外包业务,努力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

三是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我国国情决定了今后农业的发展很难再靠增加自然资源的投入,出路只能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自觉把它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即: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业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必须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当然,强调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推卸或减小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在全社会发展群众,进行结对帮扶支持,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现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是第六届人民政府工作开局之年。一年来,区人民政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地企一体化进程,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8.36亿元,同比增长3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2亿元,增长49.2%;第二产业增加值28.68亿元,增长35.7%;第三产业增加值15.76亿元,增长22.2%。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1:59.3:32.6,产业结构更加符合地区特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17.78亿元,增长146.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39亿元,增长24%。

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加强,增长势头强劲。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5.07亿元,增长28.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4%。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74亿元,增长35.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2.5%。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6.4,产销率103.6%。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新路子,培育壮大煤电能源、重化工和绿色食品加工主导产业,实施新改扩项目111个,完成投资8.02亿元。平庄热电厂一期工程2.4万千瓦机组实现供热和并网发电,伊利液态奶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280吨,赤峰贺麒年产1.2万吨精密铜管项目成功试生产,甲醛、硅锰合金、甲醇汽油、石材加工、一汽4S店、帅威元兴奶牛饲料等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争取国债贴息3078万元,支持草原兴发实施肉食品卫生安全体系建设。投资8300万元,实施地方煤矿技改扩建工程,全年地方煤炭产量达到364万吨,比上年增加26万吨。成立区、镇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全区煤矿连续三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投资1360万元,完善五家、平庄工业项目区基础设施,增强了工业园区项目聚集和承载能力,年内新增入驻项目9个,实现投资5.84亿元,入园企业达到31家。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建设奶牛和蔬菜产业基地,小区数量和建设档次跃上新台阶,鸡、牛、菜、草总量增长迅速。全社会融资2.5亿元,新建续建奶牛小区23处,其中千头以上奶牛牧场园区8处,建成奶站28个,奶牛存栏达到17495头,比上年增加12496头。沿赤元、赤平、上安公路规划了10万亩保护地蔬菜产业带,融资7880万元,发展保护地蔬菜10330亩,总面积达到17130亩。新建绿鸟鸡放养场6处,养鸡小区总数达到50处,肉鸡饲养量突破1600万只。饲草料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新增青贮设施10万立方米。退耕还林6890亩。加大农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出台加快奶业和保护地蔬菜发展等政策性文件,投资1100万元用于奶业贷款风险基金和小区以奖代补,组建福牛奶业有限公司和金牛担保有限公司,争取国家开发银行3000万元中长期贷款发展奶牛养殖,区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2.8亿元,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草原兴发进入中国最具生命力企业100强,产业优势更加明显,赤峰伊利乳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更为紧密,农民建设产业基地的信心不断增强。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组建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严格执行对外购畜报批报检、跟踪检疫和动物疫病监控制度。采取得力措施,有效防范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上级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水利、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了农业发展环境。

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多元化投资6200万元,完成银河广场续建和文化大厦建设,增强了银河广场服务功能。实施热力管网续建工程,实现了平庄城区地方供热系统集中供热,新增供热输导能力150万平方米。改造、修复城区道路2.3万平方米,增设公厕3处、垃圾转运站1处,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2.7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实施了新华、星光小区续建工程和银河B区部分拆迁,房地产开发面积14万平方米。采取资产置换、政策支持等措施,建设平庄村村民住宅小区,妥善解决了城中村部分居民的住房问题。积极运作平庄西城区开发建设,征地和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取得有效进展。加强城区建设,采取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融资1000余万元进行了市场开发、道路改造和城区绿化,城区面貌得到改善。加快城乡道路建设,投资950万元,新建、改造平庄运煤通道、青上线、马塔线等公路71.6公里,重建了赤朝路达拉民安桥,设置了标准地名标志。深入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住宅小区广电通讯线路入地埋设,规范户外广告牌匾和街路两侧车辆停放,依法依规整治各类非法运营车辆,有力地维护了城区交通秩序。推进绿色环保工程,强化城区烟尘排放监控和水源地保护,城区环境明显改观。

地企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为驻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动提供服务,着力解决驻区企业在项目建设、生产用地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支持驻区企业做强主业、加快发展。落实相关政策,支持驻区企业主辅分离,引导宏文机电、贺邦机电、平顺化工、帅威啤酒等企业规范发展。支持驻区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平煤公司教育、卫生、公安移交地方管理工作进展顺利。拓宽合作领域,地企之间在资源转化、招商引资、争取项目上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形成了地企联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民营经济充满活力。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繁荣活跃;超市、连锁、品牌专卖等新型商业模式蓬勃兴起;邮电、通讯信息产业较快增长。实施政府上网工程,成立信息管理中心,开通政府网站,推进了信息化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理顺了平庄商城管理体制,平庄向阳市场、马林葵花交易市场、农贸市场投入运营,赛欧亚物流园区、古山绿源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进展顺利。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1.3万家,实现产值58亿元,从业人员达到7万余人。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重组,增强了发展活力。6家民营企业出资1000多万元注册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财政收入增幅较大,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更加有力。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培育主体税源,深挖增收潜力,属地财政收入完成51494万元,增长23.4%;区级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完成41966万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6元,分别增加937元和550元,农民收入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推进再就业工程,168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75名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得到安置,劳务输出2.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新增参保人员2641名,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全面落实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放低保补助金1243万元。实行开发式扶贫,投入扶贫资金400万元,改造169户特困户危房和敬老院11620平方米,支持8个贫困村发展种养业,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改革开放成效明显。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向农民发放粮食补贴1015万元。筹措资金3594万元,对煤炭公司、民爆公司、商业、粮食、供销、润达等企业实施改制,置换职工身份2084人,全面完成了区属流通企业改制任务。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巩固区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成果,探索事业单位用人新机制,公开选聘5名中小学校长和65名教职工。撤并云杉路街道办事处,成立城区综合执法大队,理顺平庄城区环境卫生管理职能,完善了城市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健全招商引资网络,突出抓好专项定向招商,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共引进项目38个,到位资金8.29亿元,增长185.8%。扩大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实现1.05亿元人民币,增长121.3%。

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27个,转化、推广普及实用科技成果19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投资1543万元,完成了星光小学续建工程,新建、改造10所学校校舍面积11946平方米,为高中配置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录取创历史最好成绩。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8000余平方米区医院住院楼和医学影像中心。扎实推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8‰。实施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成为自治区第二家有线电视光缆覆盖各镇乡街的旗县区。小五家回族乡由铁通公司实施了信息扶贫工程,至此区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的目标。强化统计职能,属地主要经济指标实行统一调度和管理,第一次经济普查顺利启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星级文明城市、“诚信宝山”、“三德争先”等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档案、民兵、地震、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民主法制建设开创新局面。区人民政府依法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落实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积极向区政协和社会各界通报情况,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视察和调研活动,高度重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8件、政协委员提案149件,办复率达到100%。关心、支持各派、人民团体及老干部等方面工作。扎实推进“四五”普法,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强化了政府采购、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好转。高度重视工作,实行了处理突出问题及联席会议制度,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妥善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为完成区六届一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区人民政府坚持运用行政推动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对牵动全局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实行组团承包、专项推进,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1亿元,保证了精密铜管、平庄热电、热力管网、奶牛养殖、土地储备等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向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投入资金3817万元,偿还历史债务2338万元。建立奖惩机制,投入100万元建立招商引资奖励基金,投入100万元用于兑现镇乡经济目标责任状和重点项目奖励。按照经济要发展、人民得实惠的要求,在全市率先免征农业税,增加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地方利补贴。区人民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合理使用财力,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切实维护了广大群众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一、内蒙古民营经济取得的业绩

(一)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已经成为自治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民营经济数量、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呈较快增长态势。从1995年到2003年,全区个体工商户由394万户发展到5555万户,增长了41%;私营企业由6680户发展到351万户,增长了426倍;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由735万人增加到15973万人,增长了117倍。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由509亿元增加到47022亿元,增长了823倍。2003年,全区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31户,500――1000万元的有475户,100――500万元的有2883户。上述指标中,如果把集体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统计进来,整个民营经济总量将更大。

民营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民营经济由过去主要从事零售、餐饮、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向农牧业开发、生态治理、信息通讯、生物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展。2003年,全区个体工商户户数在一、二、三产业分布比是1∶264∶2608,私营企业户数在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比是1∶839∶2019,个体私营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批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在培育的60户重点企业名单中,民营企业占27%左右。由于民营经济的兴旺发达而形成了一批专业镇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聚集,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建设。

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私营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2003年,全区351万户私营企业中独资企业有6780户,占193%;合伙企业1581户,占45%;有限责任公司26708户,占762%;股份有限公司45户,占01%。私营企业集团有8户。由此可见,自然人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比较大,是我区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民营科技企业有了较大发展。2003年,自治区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530多户,资产总额近80亿元,全年实现利润3亿多元,出口创汇近1亿美元。培育了蒙牛、鹿王、草原兴发、奈伦和发稀土、等一大批知名民营科技型企业。截止2003年底,全区有300多家民营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或合作关系,有些企业还成立了科研开发机构,从事稀土开发、生物科技、绿色食品、信息技术和环保产品等研发,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保证。

民营经济在参与国企改革中壮大了经济实力。几年来,全区个体私营企业参与了近6000户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共注入资金21亿多元,盘活国有资产180多亿元。2003年,私营企业兼并、收购国有中小企业11户,盘活资产5650万元,安排国有企业职工1252人。据自治区工商联调查,有92%的私营企业已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有168%的私营企业有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愿望。特别是鄂尔多斯市,随着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加快,已有500多家国有中小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其中一些民营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发展壮大起来。

民营经济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获得了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各级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活动,共引进区外资金260多亿元。其中,自治区工商联参与主办的“呼和浩特・内蒙古西部大开发民营企业热点项目洽谈会”,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个,其中正式协议17个,金额21045亿元人民币。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招商引资活动,不仅增强了经济实力,而且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为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扩大了就业和再就业领域。2003年,全区城镇有求职要求的劳动者有445万人,全年实现就业新增人数22万人。据资料分析,民营经济新增就业人数占60%左右。民营经济中仅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新增就业人数就有95万人,占全区新增就业人数的43%。近几年来,“金三角”地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的民营企业为社会提供10万多个就业岗位,在解决下岗、失业和待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拉善盟、乌兰察布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地区的民营经济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有65%左右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民营经济领域重新找到了就业岗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吸纳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领域和主要渠道。

推动了经济增长。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3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63%,其中民营经济(不含集体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占25%以上。12个盟市中有10个盟市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30%以上。其中GDP超过40%的盟市有乌海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盟和阿拉善盟。海拉尔区、阿左旗、乌审旗、察右前旗、商都县、额济纳旗、额尔古纳市等旗县民营经济GDP所占比重超过60%。民营经济在拉动全区经济增长方面已处于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

增加了财政收入。200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为2576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281%。其中税收收入18877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25%。民营经济(不含集体企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11%,占税收收入的145%。广义的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23%以上,占税收收入的31%左右。2003年,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当地财政收入比重超过40%的盟市有乌海市、兴安盟、乌兰察布盟、阿拉善盟。有70%以上的旗县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40%。特别是地处偏远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乌审旗、商都县、科左中旗等地,上缴税金占当地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还有一些旗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民营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

拉动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794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689%。其中,民营经济(不含集体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7%,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投资重点集中在工业、生态、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外商投资企业直接投资到位33亿美元,增长447%。

活跃了市场,满足了消费。200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9亿元,增长128%。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94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3%。广义的民营经济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左右。

扩大了出口。2003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114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59%,其中出口1441亿美元,同比增长432%。民营经济中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有600多户,全年进出口额达到1125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489%,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36%,其中私营企业出口总额23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051%,高出全区出口增幅6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全年进出口209亿美元,其中出口149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94%。

带动了农村牧区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蒙牛、奈伦、草原兴发、赛飞亚、红武、伊盛、富广、索仑等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引导农牧民发展奶牛、肉羊、禽类养殖和种植业,带动了近35万名农牧民脱贫致富,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稳定。2003年,全区共有317名私营企业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全年实施光彩事业项目305个,其中建成171个项目。项目投资总额24244亿元,已落实到位资金5559亿元。私营企业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2511人。

(三)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民营企业家走上政治舞台,有更多的参政议政机会。据统计,截止2003年,民营企业家担任全国、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720多人,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在各级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担任一定的职务。这些民营企业家关心政治和经济发展,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民营企业家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民营企业家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的表彰和奖励。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区共有260多个民营企业和310多名民营企业家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他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义举,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称赞。

二、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量不大。2002年,我区个体工商户分别比广东、浙江、江苏少982万、1005万、9198万户;民营企业户数仅相当于广东的132%、浙江的137%、江苏的12%,注册资本相当于广东的81%、浙江的163%、江苏的134%。我区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的只有331户,不足浙江、江苏的1/10和1/14。浙江、江苏两省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各自省份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77%和47%,分别为我区的19倍和188倍;上缴的税金分别是我区的71倍和75倍。这些数据表明,我区民营经济无论在企业数量、资本规模,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区。

水平较低。2003年,我区个体私营经济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55∶231。传统的商业、饮食业较多,一般服务业比重过大,科技、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较少。二产业比重偏低,发展不快,具有我区资源优势的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较少。2002年,我区科技型民营企业有514户,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15%;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只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16%。而浙江、江苏的科技型和外向型民营企业分别是我区的87倍、73倍和39倍、15倍。民营企业中知名企业、名牌商标比较少,除蒙牛、草原兴发、小肥羊等企业在全国比较有名外,其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

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水平和自然条件不同,以及软环境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性,全区各地客观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3市因地理优势、基础雄厚、资源富集等特点,这几年经济发展强劲,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在“金三角”地带成长了诸如蒙牛、鹿王、小肥羊等全区乃至全国知名的民营企业,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对来说,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地理、思想观念等因素,民营企业户数少、规模小,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显然不如地处“金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作用更大一些。

民营企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核心技术支持,导致企业产品雷同化且竞争力不强。家族式管理色彩较浓,当企业发展到一定层次和规模时,妨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和制度管理,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和提拔。少数民营企业不重视规范经营和诚信守法,政策法律观念淡薄,雇工无合同、劳动无保障,拖欠员工工资,有的甚至搞不正当竞争,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民营经济发展不快的原因

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纵观近几年各地制定的优惠政策,多数是按所有制和企业规模设计的,对国有企业优惠多,对民营企业优惠少;对大企业照顾得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得少。在市场准入、土地征用、信贷、人才引进、信息获取、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民营经济不能与国有经济享受同等的待遇。特别是在行业准入方面,过多。在80多种的社会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如电信、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限制民间进入,保险业和金融业禁止私人经营。党委和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到基层部门也大打折扣,影响了民间资本的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央和地方“双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条块分治的状况,往往“块”扭不过“条”,导致一些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产生碰撞和摩擦,真正落实到位还有很大困难。

管理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表面上忙忙碌碌,实际上抓落实少,重管理、轻服务,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对民营经济发展监管服务不力,有的以罚代管,监管工作不能日常化、规范化,缺乏制度的有效制约。

融资难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私营企业大多数是通过自筹资金,滚雪球式地发展起来的,家底不厚,生产经营只能维持现状。70%以上的私营企业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职工筹措资金,从银行能贷到款的私营企业不到30%。由于资金难筹措,影响了一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工商联、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职能转变,一些政府部门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要逐步地让渡给工商联、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但是,我区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还不发育,不仅数量少,而且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加快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旗县一级发展经济,主要是发展民营经济。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解放思想,真正破除姓“公”姓“私”的狭隘思想观念,彻底消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解除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种种束缚,放开手脚,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形成“百舸争流”和“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

(二)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对民营经济要做到4个不限、4个优先,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优先受理、优先登记、优先审批、优先发照,力争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民营企业集团。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资金上支持民营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以及围绕技术创新进行的产业化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民营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在项目申报、技改贴息、信贷担保、出口退税、土地征用、用水用电、人才引进、子女入托入学、户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已经具备实力和规模的外向型企业,鼓励其实施品牌战略,在国际市场上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争创名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型、扶贫开发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民营企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乡困难群众就业的优惠政策。

(三)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的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行业商会、协会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融资上市、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维权服务、法律咨询、展览展销和参观考察等专业化、规范化服务。

(四)要切实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等问题

自治区设立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资金在使用上应适当向民营企业倾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中小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市场发展需要和我区特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鼓励企业之间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银行应在防范金融风险、保障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改革尝试,可以运用贷款保险、多渠道筹集建立贷款担保基金等形式解决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培育和发展品牌作为经济建设的突出任务来抓,通过宣传、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运用商标战略,全市商标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商标注册量明显增加,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用。目前,全市共有商标5600件,商标持有企业占全市企业的27%。其中,拥有著名商标55个,涉及50家企业;拥有驰名商标5个,持有企业分别是: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时风有限责任公司、聊城鲁西化工集团公司、山东凤祥集团公司、山东齐鲁油漆有限公司。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这些驰名和著名商标持有企业,不仅在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收等方面每年都有平均20%—40%的增长,而且对拉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一)一个驰名商标激活了一个产业。驰名商标持有企业,能通过其商标的影响和作用,形成以自己为龙头的链条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达到“走活一步,全盘皆活”的效果。近年来,凤祥集团以“公司+合作社+农场”的基本运行模式,大刀阔斧地走贸工农一体化、养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目前,凤祥集团是我国排名第三的鸡肉供应商,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33.8亿元,利税2.69亿元。凤祥对饲养户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提供饲料、统一对外运输等五统一措施,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免费送饲料、免费运输等服务,带动山东、河南、河北省12县的数十万农民、6000多万只饲养量,对整个肉鸡市场是一种秩序上的稳定,一种领军式的带动。

(二)一个驰名商标带动了一方经济。驰名商标的意义不仅是使一个企业有了自己的航标,更重要的是,它会以地区商品的名义出现在市场上,带动相关产业链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时风集团在这些年的改革发展中开拓创新,不断改变发展思路,坚持以科技壮大企业的宗旨,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多种农业机械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2006年时风集团总销售收入达到142亿元,纳税数额占全县纳税总额的20%左右。更重要的是,拉动了该县乃至全市农机配件产业的发展壮大,成为全市十大百亿产业之一。

(三)一个驰名商标为区域经济注入了竞争力。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品牌经营,大打攻势战,现已在国内同行业中闯出了招牌,树立了威望,产、销量列全国同行业前茅,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5%,出口占有率更是增势迅猛,达到了90%,基本形成了垄断的态势,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从南到北,从内陆到港澳台,一提到东阿阿胶,人们便会想到聊城,几乎已经成为了聊城的城市名片。

商标持有企业的快速发展,源自蕴藏着无形价值的证明商标,源自这些珍视这块牌子的合法经营者,源自各级各有关部门和消费者对这块牌子的关注和保护。实施商标战略,不仅可以为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打造利器,而且还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增加新优势,必将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和差距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尽管我市在实施商标战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市相比、与我们蕴藏的潜力相比,还存在不少的不足和差距,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商标意识不够强,总量还不够大。国内一位优秀企业家曾经说过,我国不乏优秀的企业,也不乏优秀的产品,最缺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概念和商标战略意识。他的话也非常符合我市的实际情况。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我市的商标意识有了很大增强,但注册商标、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实施商标战略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企业20667家,拥有商标企业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7%,占全省总数的5%;在现有的5600件商标中,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只占商标总数的0.2%。这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相称。

(二)企业重视投资建设,忽视创立自主品牌。我们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只是将目光停留在资金、技术、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上,而视注册商标为可有可无,可早可晚。目前,全市仍有73%的企业没有注册自己的商标,有的企业贪图省事,仅满足于借用他人的品牌进行贴标生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导致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丧失殆尽,永远停留在“打工仔”的位置上而无出头之日。有的企业随意取个名字就开始生产,当产品因没有注册商标而无法进入大、中城市市场时,企业才想起申请商标注册,往往这时才发现自己使用的所谓“商标”早已被别人注册了。有的企业不注重商标的使用价值,导致品牌丢失。我市*的卫河酒业在*年注册了名为“谢公”的商标,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宣传,现在在市场上有着很好的口碑和信誉,销路一直很好。但由于在*年过期时没有续册而被浙江省瓯楠陈酿柑橘酒厂抢注,把多年的市场拱手让给了别人,现在后悔莫及,再注册已不可能。

(三)优势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我们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理应有很好的市场。但由于忽视了发挥品牌商标的重要作用,致使大部分产品处于“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尴尬地位,即便少部分产品进入市场,由于有品质无商标,缺乏竞争力,叫好不叫座,没能带来应有的效益。例如:我市冠县的冠州鸭梨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味甜且营养丰富的特点,各方面都不弱于莱阳梨。现在,莱阳梨已被列入山东地理标志品牌,其系列产品已经畅销国内外,但由于我们的产品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无论销量还是其影响力冠县梨都不如莱阳梨,对产品市场进一步的拓展造成了影响。

(四)商标对我市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还不强。目前,宁波市目前制造业拥有商标23440件,占各类商标总数的79.5%;驰名商标所有人分布在制造业的有35户,占94.6%;著名商标所有人分布在制造业的有161户,占总数的88.5%。该市已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商标行业现象。这些商标持有企业往往具有强劲的带动效应,通过这种效应的带动,产生了资源集中、技术创新、优势互补等一系列快速发展条件,从而催生了大批的块状产业集群,形成了多个强势行业。我市虽然拥有一批特色突出、规模较大、优势明显的产业群体,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竞争能力。

这些问题不仅是实施商标战略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制约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商标意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商标法》,进一步增强商标意识,把推进商标战略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牢牢抓在手中。要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部门注册商标、使用商标、保护商标的意识。要充分发挥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大实施商标战略的宣传力度,努力在全市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要有计划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及成功人士给企业讲课,介绍商标战略的运作和经营等有关知识,增强企业利用商标开拓市场的能力。通过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各级、各有关部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的商标意识,调动起广大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商标战略远景规划。一是各级政府要在制定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商标战略整体规划,分阶段地制定切实可达的目标,一个阶段实现一个目标,一个目标树立一批品牌,并认真抓好落实。二是各大中型企业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企业商标战略规划,努力争创更多的驰名著名商标。

(三)挖掘特色优势资源,打造自己的品牌经济。我市具有较强的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极具潜力的旅游资源。我们应立足这些优势,充分挖掘发挥这些资源,大力实施商标战略,打造自己的品牌经济。对列入发展规划的产业和企业,要精心培育、重点扶持,坚持成熟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形成金字塔型的商标梯队,确保创牌不断层。

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20*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特大地震、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维稳任务异常繁重等严峻形势,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扎实工作,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努力消除*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3.09亿元,同比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2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6亿元,同比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263.6亿元,同比增长22%;服务业增加值233.*亿元,同比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7元,同比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10349元,同比增长21.1%。

一、经受复杂严峻考验,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全区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共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和考验,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在非常时期、关键时刻,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一)抗震救灾工作高效有序。面对突如其来、历史罕见的*特大地震,临危不乱,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群众有序疏散,加强重点部位的安全保卫,稳定社会秩序。第一时间全面排查辖区房屋受损情况并实施分类评估处置。第一时间筹集抢险救援物资,加强市场供应和监管,始终保持了市场秩序稳定。第一时间组建民兵预备役等抢险救援队伍,在全市最先赶到都*市受灾最严重的中医院等地开展抢险救援,从废墟中成功营救被掩埋群众24名。发挥救援基地作用,累计收治灾区受伤群众2812人,接收安置受灾群众513人,向灾区捐款捐物达2亿元。投入6000多万元,优质高效地完**市重灾区*镇和*乡7000余套板房建设;投入5000万元对口支援*、*灾后重建。出动2000多台次救灾车辆,组织1800余名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服务,涌现了一批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二)主动应对宏观形势复杂变化。面对地震灾害影响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审时度势,围绕抓投资、促消费、保增长,果断调整决策,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化挑战为机遇。在震后第一时间走访区内重点企业,多次召开投资座谈会、专题协调会,为企业排忧解难,与阳光保险集团等10余家知名企业签订总额126.5亿元的投资协议,成功挂牌出让了*1号、15号商业金融用地,坚定了投资者来*发展的决心。积极应对金融风暴影响,强化经济部门职能,加强对经济运行中主要经济指标和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的监控;围绕投资拉动,做好政策服务,加快项目促建,成功促成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百扬大厦、成商二期、新华之星等9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围绕消费拉动,引导重点商贸企业依托各类节庆活动刺激区域消费,保持了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先导效应显现

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优转型”,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0.3:27.6:72.1,服务业对税收的贡献率达到86%,现代服务业先导效应和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一)产业规划更趋完善。深入实施“一三七”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发展。按照“全域*”理念,精心编制和完善《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专业服务发展规划》和《工业总部基地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产业规划,出台了《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先导区建设20*年工作意见》《*金融核心区概念性发展意见》,完善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等配套政策,引导和推动了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七大重点领域集聚。

(二)产业空间有效拓展。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创新城市拆迁理念,将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有机结合,在“阳光+市场+保障”拆迁办法基础上全市首创“模拟拆迁”方式,变要我拆为我要拆,使拆迁难点变为惠民亮点。启动16个危旧房改造项目,完成拆迁总面积25.19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总户数3638户。完成花果、大观、粮丰、包江桥片区4000余亩土地的征后实施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三)产业承载能力提升。实施试验区重大项目182项。天府时代广场、仁恒置地广场、*、创意科技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春熙商汇、佳霖商务楼、红星路35号等重点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全年新增商业商务面积7.6万平方米。

(四)产业转移成效显著。组建*金融街企业家协会,成功举办首届*金融街论坛暨20**金融博览会,24家金融企业新入驻*。着力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引进了中怡保险经纪、丰田通商株式会社、雪佛龙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重大产业化项目10个,新增各类地区总部及分支机构55家,引进包括奇尔顿、富登信实、伊顿电气等知名企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企业509家,意大利费雷服饰等知名品牌20个。强化锦金区域合作,成立锦金区域合作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工业园,加快实施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引进投资1亿元的锦金合作肉鸡养殖项目,带动当地1000户农户增收。全年预计引进市外到位资金66.98亿元,完成市级目标118%;实际利用外资5.54亿美元,完成市级目标116%。获“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区”和“中国民营经济首选投资区”称号。

三、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纵深推进

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稳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按照“大统筹、大集中、大流转”的思路,大力实施“三改五化”,全面完成“198”区域26369.5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健全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全市率先公开挂牌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迈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第一步,成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标志。

(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剥离街道办事处的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强化区级经济部门服务经济工作的主体责任和职能,出台了街道办事处预算编制管理调整办法、工作考核办法等配套改革制度,为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能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社区治理机制改革取得新进步。全面撤销涉农街道村建制,按城市社区标准成立社区居委会。按照“政社分开,强化自治”的原则,结合街道职能调整,在部分街道开展了社区治理机制改革试点,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探索社区工作职能归位,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社区服务基层的活力进一步激发。

(四)城管体制改革取得新经验。明晰职责,界定了区城管局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与街道办事处和清扫保洁公司的职能职责,强化了街道办事处属地主体责任。下放户外广告设置建议权和监管权、清扫保洁公司监管权等管理职权到街道办事处,强化了基层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下放140名城管监督员到街道办事处,增加监督员对简单问题即时处置的职责,实现了网格管理的重心和力量下移。探索建立了城管联合执法机制、第三方委托测评机制、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和不合格清扫保洁公司退出机制等系列配套制度,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五)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加强区属国有投资公司管理,规范企业融资行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偿债能力,努力提升国有公司配置资源利用效率和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全年区属国有投资公司累计完成融资38.01亿元,有效解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组建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积极协调担保机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共为全区114家企业担保融资5.16亿元,同比增长47.9%。

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紧紧围绕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加快环境建设和城市更新,着力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市政建设快速推进。加快区域道路网络建设,机场路东延线等道路建设顺利启动,基本完成*路等道路的整治改造工程,实施道路硬化工程64处。开工建设新型社区25万平方米、新居工程53.24万平方米,竣工39.09万平方米,安置群众2566人,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对沙河沿线排水口41户排水户及*南街实施了雨污分流工程。完成了**路共计14幢建筑的外立面装修、光彩亮化及道路铺装工作,城市功能稳步提升。

(二)环境治理更加深入。加强环境体系建设,成功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完成三环路整治和生态建设工作,并顺利通过市政府检查验收。全年共计完成破墙透绿2485米、新增绿地12.8公顷,区域绿化覆盖率达42.1%。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完成攀成钢等高耗能企业搬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深入开展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绿化带提挡降土、裸土覆盖、道路硬化“三大工程”,加大工地扬尘和道路扬尘治理,实施燃煤污染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区域空气质量日益改善。深入实施小流域治理,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实现5个月达标。深入开展噪声治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84.6%。被评为“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区”。

(三)“最清洁城区”创建全面提速。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创建任务,投入2.13亿元深入推进全市“最清洁城区”创建。着力优化配置城市管理资源,将全区661万平方米道路清扫保洁全面推向市场。着力开展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年共计清运生活垃圾15.6万余吨,收集率和处理率均达100%。着力强化城乡规划执法监督,有效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全年依法拆除违法建设30万平方米。创新无物管院落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星级院落评选活动,老旧院落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加大城区综合管理和专项整治力度,城市执法管理立案查处率100%,结案率100%。强化户外广告管理,全年共拆除违法大型户外广告38处,共9700平方米。

五、深入推进民生改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安宁

始终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财政资金对社会事业的倾斜,着力改善民生,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

(一)就业社保更加充分有力。建立城乡就业联动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认真落实“962110”就业援助,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777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3.5%,保持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面完成医疗保险征缴扩面目标任务。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2.97%。投入205.8万元全额补贴,在全市率先将低保人员和重度残疾人员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通过廉租住房补贴及实物配租、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为1312户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发放租金补贴333万元。围绕“八统一”建设要求,投入5000余万元完成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所卫生服务站的新建和升级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

(二)社会秩序更加安全稳定。切实加强工作,进一步完善矛盾排查、领导包案、督查督办和稳控劝返等机制,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职工、农民工维权工作,确保了企业和谐、职工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消防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全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切实加强各类市场监管,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全力做好地震、奥运期间重点维稳工作,保证了全区社会大局稳定。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扎实推进“一案三制”建设,实现全区应急预案管理满覆盖。开展创全市“最安全城区”活动,加快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全区刑事案件发案率连续6年保持下降趋势,广大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度明显提高,被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评为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区”。

(三)社会事业更加均衡协调。投入专项资金5600万元,全面完成9大类54项民生工程年度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困难家庭、农业户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资助,投入2.8亿元完成龙王庙小学等中小学排危维修和实施*三幼、*育才中学、*中学等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增加投入3110万元将全区新建学校教学楼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到八度。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组织申报省、市重点技改项目18项,科技项目48项,专利申请980件。组织和引导各类投资7378.3万元,完成13个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16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顺利完成区图书馆二级馆达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成效,糖画和水井坊酿酒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新建22条全民健身路径和5个“1+2”农民健身工程,成功举办20*/2009赛季A1汽车世界杯大奖赛等重大赛事。启动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加强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全年无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发生。在中心城区率先启动计划生育家庭惠民政策试点,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以内。残疾人工作获“*省白内障无障碍区”称号。以争创“*省双拥工作模范区”为契机,双拥工作更加扎实深入。认真落实老干部各项政策,切实关心老干部的学习、生活、健康和福利待遇。国防教育、预备役、人防、老龄、档案、地方志、民宗、侨台、机关事务等工作持续发展。

六、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政务环境行政效能稳步提升

坚持以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为目标,按照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履职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一)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深入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理,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2项。深化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基层司法所运转更加规范。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主动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支持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听取区政协的意见与建议,全年共办理省、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202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充分发挥*区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作用,区政府各类会议全面开放。

(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实施。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启动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办理“两集中、两到位”,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更加开放的政务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方便快捷的办事环境。围绕创建“行政效能最高城区”,不断优化政府组织机构,转变政府工作作风,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机关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办事质量明显提升,履职能力明显增强。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建设“绿政通”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中心”的窗口服务功能,全年共办理行政审批事项45127件,未发生一起投诉件。

(三)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积极开展以“深化作风建设,树立清风正气,为‘四区’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切实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个人事项报告、“三重一大”事项报告、出差考察学习等制度规定,开展部门街道主要负责人公开述职述廉,强化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积极开展“两公开一评议”活动,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开通了纪检监察机关24小时全国统一举报电话“12388”,坚决纠正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截至目前共受理举报1*件(次),办结率达97%。完善了干部绩效考评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廉洁承诺制度、群众评议制度,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向社区延伸。21写作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