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
由于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宽松的交流、沟通环境,所以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十分突出。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各抒己见、自由讨论,最终形成多元文化和综合文化,有利于文化范畴的进一步扩大和文化体系的充分完善,其意义和作用非常之大。
(二)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特征
由于互联网是摸不着的虚拟事物,所以人们只能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和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虚拟性特征与文化的实体性特征形成强烈的反差。尽管网络文化是虚拟的,但是依然能够对实体文化产生强大的作用,人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网络虚拟文化对实体文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网络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由于互联网之上的文化不分国别、地区,不同国家、民族、信仰的人们可以聚集在一起,发表各自的文化观点,并且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化表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网络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为文化的自由发展和创新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1.能够充分增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大学生作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创新水平的主体力量,其创造能力弥足珍贵。由于网络文化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特征,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方面、多层次认知和了解文化,并且能够创造文化、创新文化。与此同时,网络文化能够充分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和实践辩证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能够大幅提升大学生的平等理念。
由于网络文化具备一定的虚拟性和自由性特征,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对社会的真实看法,避免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局限性因素。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世界中,人们没有身份差异和知识层次之分,均可以参与到某个文化命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去,以自由、公平、平等的方式参与交流和讨论,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有利于大学生平等理念的大幅提升。
3.能够从本质上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互联网之上的文化资源均是面向所有用户开放、共享的,人们只要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便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和利用网络文化。当然,人们在利用网络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文化资源共享出去,上传到相关网站平台,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参透。如此一来,大学生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自然会树立起来,在获得别人资源帮助的同时,也不忘将自己的文化资源分享给他人,这种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强化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体系的形成。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主流价值意识被弱化。
由于网络文化具备多元化特征,所以大学生在接受主流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倘若受到非主流网络文化的影响,那么势必不利于其主流文化的学习和主流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同时,网络文化集聚了世界各国、各地区流行、非主流因素,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多元化、多样性的文化格局下,大学生主流价值意识难免会被弱化,从而形成多元化价值观和人生观,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激励和引导,使得主流文化的影响力逐渐降低。
2.大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受到侵蚀。
网络文化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的形成,由于当前互联网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水平较低,导致网络文化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必然会扭曲事实,歪曲文化的真实性,亵渎文化的传统意义,大学生倘若不假思索与辨别,势必会接受不良网络文化,受到网络文化的侵蚀,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势必会受到冲击和影响,最终导致大学生对文化理解的偏差,非理性的行为长期存在,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恶劣影响。
3.网络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处于大学时期的学生,正是其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阶段,其价值辨别水平较低,文化分辨意识较弱。因此,在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极易受到部分非理性网络文化的影响和侵蚀,使其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近年来,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极端主义者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蛊惑,肆意在国内传播分裂思想,制造不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恐怖极端活动,其性质极其恶劣。在此背景下,倘若大学生的意志不坚定,极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蚀,将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从某种层面来讲,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正确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体系塑造策略
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的形成,需要政府、高校、家庭与大学生四者共同提出应对策略,笔者通过本章节内容,从以上四个层面出发,详细阐述各主体的应对策略。
1.政府层面。
政府作为互联网环境平台集中整治和统一监管策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直接关系到互联网环境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部门要结合网络文化发展趋向以及大学生的网络文化学习意识,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针对网络平台上的违法软件、违法行为,政府要多方筹措,提出严厉打击方案。同时,需要进行网络文化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的创建,专门维护网络文化良性环境。此外,政府要加大对网络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利用公共教育经费,设计、开发正规、专业的网络文化交流、互动平台,为高等院校师生和文化爱好者提供安全、舒适、可靠的文化环境。
2.高校层面。
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体系培养的主体,其教育教学水平和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体系的形成。针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高等院校必须打造专业化、精英型师资队伍和文化教育团队,针对网络文化环境下各类大学生,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方案,充分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辩证意识,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认知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文化。同时,高等院校要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设计、开发出符合高校本身实际和大学生网络文化学习现状的网站平台,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网络文化学习环境。此外,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力度,培养大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以此来应对网络文化的巨大冲击和不良影响,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层面。
家庭作为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行为意识。因此,家长在处理好家庭融洽关系的同时,要从小引导孩子正确上网的习惯,正确辨别互联网之上的各类文化,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对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同时,家长必须与学校和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将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网络行为,防止网络文化对学生正确行为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4.个人层面。
2、其次,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权利,但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等等只要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然后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
3、再者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常说死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其实生也有终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有些人活着只把利益放在首位,他做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利他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最后取得成功,他的生也是轻于鸿毛,也是被世人所唾弃和不齿的;而有的人即使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散发着人生的正能量,这样的人即使他平凡无奇,他的生也是重于泰山,也是值得被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
4、所谓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决定你做还是不做,而这个做还是不做的界定线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关于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种取向和选择。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们做事的内部动力,它决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认为权力高于一切,那么追逐权力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核心动力;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高于一切,那么一切向钱看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认为快乐高于一切,那么是否有能够获得愉悦感就是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决定了一个人做不做这件事,和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关键词]人生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职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以来,全国上下也多次掀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浪潮。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和壮大。对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对一个人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如何去引导大学生正确追求人生价值也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生价值的涵义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要发现和把握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证明自身的存在,确定自身与世界和社会的关系,作出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于是便产生了关于人生价值的观点。所谓人生价值指的是具体的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劳动创造对自我、他人、集体、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效用。对人生价值问题的认识,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明素质,也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社会风尚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由于人生价值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对于作为主体的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满足,因此,可以从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来把握人生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重要方面,是指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社会价值的太小,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所作奉献的多少,个人价值的大小与本人向社会作的贡献成正比例关系。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出的贡献大小。
既然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人生价值的核心就可以说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个人总受一定的社会关系制约,个人只能依赖而不能脱离社会,个人的活动应当对他所依存的社会负责。当然,社会作为一个统一体,只有依靠群体和个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延续和发展。因此,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关注个人从社会所获得的人格尊重和需要的满足,又要强调个人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人生价值就是从这种双向需要满足的关系中确定表现出来的,其核心内容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意义,或者说是个人对于他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到的作用。
二、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价值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许多大学生在看待和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走向片面化、功利化的死胡同,比如某些大学生在人生价值方面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包括:(1)过分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自我化倾向,特别是在一些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的评定上容易产生问题;(2)只强调自我需求,不重视社会贡献,一味地强调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而忽视自己应该奉献什么,在价值认知上存在着矛盾化倾向。甚至有些学生只强调学校对于其个人的责任,忽视其本人在学校应承担的责任;(3)过于关注眼前的物质利益,不重视对人生发展的长远规划,在价值实现上存在着功利化倾向等。
另外,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迎合了许多青年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也使许多大学生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对网络资源疏于防范,反而极易接受西方的一些腐化思想,而导致自我价值观的下降,过于追求金钱、名利而忽视自我拼搏,在追求人生价值的道路上选择铤而走险,甚至于犯罪。尤其是近几年,在美国重返亚太的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借助网络大肆抨击国内政策,宣扬西方民主,不断进行“文化渗透”和“思想渗透”,导致国内某些缺乏理论根基和政治嗅觉的大学生思想上产生波动,价值观发生变异,盲目地轻信西方文化,追求西方价值观,反而使自己在追求人生价值的道路上误入歧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行。美国利用互联网的意识和意图非常明晰,“强权政治”在互联网上演变成为一种“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美国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
三、大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高校如何发挥作用
高校要帮助大学生发挥其人生价值的最大作用,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常来讲,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基地,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任,其教育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本保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力量,是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对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生道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引导着个人向着正确的人生道路不断奋斗,激发着人生潜质。因此,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其走向社会真正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少数民族大学生
[作者简介]刘海英(1978-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化。(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4年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探究”(课题立项编号:SZ141120)、2014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探究”(项目编号:HBSZKT2014088)的最终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72-02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概括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指明了方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民族安定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大学时代正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可以统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在当前形势下,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混乱状况。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社会变迁最为深刻的时期,也是人们身处价值多元化和多变性的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1.西方腐朽社会思想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综合体。但是,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同时,西方各种腐朽社会思潮也乘虚而入,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私有化、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严重影响并腐蚀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也出现自身价值偏好功利化、思想削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虚无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淡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模糊化等问题。
2.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市场经济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等缺点,受市场经济的价值经济理念、求利经济理念以及优胜劣汰等经济理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的追求上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同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各种矛盾,导致各种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冲突,这些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3.民族与宗教问题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不但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而且各民族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贫穷、落后地区,文化基础和思想意识相对薄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相对较低。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常常借助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民族意识与宗教问题煽动民族情绪,从而达到破坏民族之间安定团结,分裂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这些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渠道、重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疑是较为成功的。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的选择上,还是在是非观、价值观的追求上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变化,也没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进行正面的引导,导致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学习任务。其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知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当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但是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也难以展开有效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就无法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动性,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吸引力。最后,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地区,受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文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难以理解和消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观念,逐渐失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引导他们认知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1.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首先,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将形势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相联系,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加强、爱国主义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反对民族分裂主义、腐朽思想渗透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坚决杜绝散布与传播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及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思想。其次,要大力加强教育,用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高层次的思想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作为党和国家最基本指导思想的,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灵魂和指南,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大力加强教育,坚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才能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认清社会现象的本质,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第一,要将思想贯穿在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编写、学术研究以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争取让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中。第二,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将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体现时代性、稳定性与连续性,同时还要符合社会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水平。第三,要认真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编写适合他们学习和掌握的思想政治教材。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重要内容等组织成简易翔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支撑。第四,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方面、深层次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来源于社会主义实践,同时还对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例如,可以举办目的明确的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以鲜活而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代替刻板的“灌输方式”,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寻,从而理解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正常发挥,可以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第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并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层面。这种良好的、潜在的德育氛围能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起到春风化雨般的作用。第二,要加强高校的党团组织建设,使其发挥自身优势,真正起到堡垒作用。通过党团组织的先进性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加入,使之在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走在前列。第三,要创建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健康发展。第四,要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特征,努力创建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学习的校园氛围,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去。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与创造者,其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本民族和本地区形成较强的示范作用和放大效应。只有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才能为维护民族安定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
[3]彭建国,周霞.远程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4]张永芝.核心价值秩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教学与研究,2013(6).
[5]杨舒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7&CurRec=20&recid=&filename=1013
207744.nh&dbname=CMFDLAST2013&dbcode=CMFD&pr=&urlid=&yx=&v=MD
M1ODRSTDZmYnVkbUZ5am1WcjdCVkYyNkhiRzRHZGJJcTVFYlBJUjhlWDFM
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U=,2013-06-01.
[6]刘教东.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24).
[7]王春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3(22).
[8]李俏,张艺兵.手机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5).
在我国现代大学教育体制内,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有序推进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国家层面对我国高校的基本职能做了全新定位,即现代大学应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从国家对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定位释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才培养是高校所承担的首要任务,而推进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教育机制,则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的高等教育课题,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系统教育工程。
一、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欲保证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工作实效,首先应强化思想价值的引领,最根本的是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我国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下,应正确研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开拓有效工作路径,探索设计长效育人机制,有序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增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制而言,“大思政”理念应贯穿教育教学工作主线,应以释析当代大学生的个体成长的客观规律为切入点,以差别化方式解决不同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学习生活问题。基于这一问题,现代大学教育主体可以从大学生群体现实思想特点出发,掌握大学生个体成长规律,正确研判当代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规律,以科学精神探索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特点的工作路径,尝试引用当代大学生自身喜欢并易于接受的育人模式去引导他们。当今社会,人文思潮并起,如何正确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如何引导青年学生群体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这一现实教育课题倒逼我国高校应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引领大学生群体在各种文化思潮激荡中,能更加理性地进行价值观筛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教育课题,我国高校的教育主体应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作为引领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根本理论指引,从根本上解决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学理价值与现实成效
(一)高校推进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学理价值
从学理角度考量,强化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准则认同,已成为现代大学育人工作的学理遵循。我国高校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实现成长成才过程中,全程参与并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引领并发挥好这一群体的生力军作用,实时坚持价值引领,从学理上应从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为工作逻辑起点。当代大学生群体是由一个个性格特点鲜明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认知心理。从这个角度解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个体的成长特点,不断健全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长效机制,进而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从我国大学育人工作的逻辑基点来看,高校大学生个体只有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将自身潜在的价值追求自觉地融入到全民族发展利益中,才能发奋图强、珍惜韶华、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锤炼品格。基于上述原因,大学体制内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只有深入强化教育客体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的认同教育,从学校育人体制顶层应首先做好科学设计,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行之有益的工作路径,有序推进核心价值理念认同培育,才能从根本上取得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效。
(二)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现实成效
从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现实思想价值观状况来看,可以说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可以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然取得了较大成绩,可以说,当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的认同培育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这一理论和现实依据,我们可以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呈持续爬升趋势,青年群体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持续强化,核心价值学术理念进高校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全方位育人工作模式日益完善并富有成效。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说,教育主体应着力强化大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尤其是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主体应深入把握好强化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正确方向,按照学生个体不同的思想特点,全面研判学生思想工作所面?R的新形势,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整个培育工作的唯一切入点和最终落脚点,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实实在在的抓好思想价值观培育,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明确意识形态的政治站位,有序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工作取得新实绩。
三、探索建立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有效机制
(一)探索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相向认同培育机制
在大思政范畴内,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而广大青年学生群体是教育客体。在“大思政”思路指引下,大学教育体制内的各级党政干部、群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群体应发挥主阵地作用,以此为牵引,高校应创新行之有效的工作路径,探索建立可以持久发挥教育功能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可以持久性发挥教育功能的长效工作机制,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在于发挥培育主体和培育客体互动功能,即建立健全育人主体的规约体制和育人客体的驱动性利益诉求机制。高校各职能机构应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本着守土有责,认真做好责任田的严肃工作态度,在全面履行各自职能的基础上,确保大学生群体实现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有序推进。另外一方面,建立健全培育客体的驱动性利益诉求机制,实施中以利益的协调作为核心价值培养的协调器, 矫正大学生个体对于自身成长所获得的不正确的主观认知倾向,以教育客体实现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群体强化自我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驱动力。
(二)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工作切入点
大学生主观认同机制的构建决定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终成效,换句话说,一个人对事情的主观认同结果在于对利益取得的满意度。从人的本质论的哲学范畴来看,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主观能动能力是拉动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基于这一影响因素,深入挖掘大学生群体的内因动力是强化育人工作的最根本性因素,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因素与个性化的利益取得诉求是需要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从这个学理角度进行释析,可以得出结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育人工作应转变以育人主体的单向理论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深入探索思想价值引领的有效教育因子,确保有效育人工作路径。所以,高校的全方位育人工作只有以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平衡点,才能确保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不断取得新实效。
(三)遵循大学生群体现实思维特征,尝试建立有效的思政育人模式
对于高校来说,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发展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其个体成长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首先,高校应该建立健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交流工作机制,在和谐有序、充分互动、深入交流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做到有的放矢,科学有效而且有力的开展教育工作。作为教育主体,应首先考虑探索建立科学的育人模式这一重要课题,高校可以强化和持续发挥大学生骨干群体的教育先导功能;探索建立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模式,即在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搭建起一条可以实现充分交流和实现线上线下活动的网络教育模式,探索建立网上师生互动社区,通过开设主题教育网站和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交流网站,用好两微一端的新媒体平台,确保取得思政育人新实效。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阵地功能,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搭建有效沟通桥梁。同时,高校应该依托社团组织发挥好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逐步建立健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尝试建立可以用数据量化的科学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单记录,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原原本本的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收录起来,做到既讲量化又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决调处好学生完成学业与参加活动的辩证关系,引导大学生群体顺利完成主义,同时完成思想价值观有效转变。
(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筑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从国家关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指导性政策来分析,高校已然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育人功能。面对新的育人形势,大学体制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应坚持因势而新,应利用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提升的双平台育人机制。因此,高校学院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现实思想状况,坚持教学内容在围绕教材基础上的合理创新。高校应注重引入“互动式”实践式”“情境式”综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教学实训基地,正确、有序地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群体,通过充分有序的参与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实时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和体认,有效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而真正的从客观上提升大学体制内大学生群体思想问题的现实疏导力。基于这一课题,我们认为,在现代大学思政培育体制内,专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部门,应根据学科的现实特点,坚持因势而新,坚持创新授课模式,坚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打造持久有效的教学模式,科学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坚决改变仅仅依靠任课教师单项灌输理论知识的教育现状,按照“大思政”教育体制所规划的教材体系和授课体系创新的工作思路,从根本上筑牢现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五)利用“实践”育人平台,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认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