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1篇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正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因而在人才培养中需融入工匠精神,这是学校、企业与学生实现三赢的需要,有利于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满足经济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也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职业生涯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立德树人”是时代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必须把“立德”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把思想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和职业价值观塑造,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正确的职业观和健全的人格。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和时代内涵,与“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高度契合,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需在人才培养阶段加强培育工匠精神,将职业精神养成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在“课程思政”中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品质,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思政”建设,两者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真正实现了重塑人的精神使命[2]。高职院校要促进“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积极融合,致力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理念为顺利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需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把工匠精神培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知识、技能和价值引领融合起来,促进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逐步形成,使其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二)满足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步消退。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以及视质量如生命、视品质如尊严的职业价值取向,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通过弘扬工匠精神促进高素质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及工作积极性提高。引导高职学生塑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三)有利于培养职业操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输出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需适应时展要求,把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高职毕业生就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主要矛盾,因而对学生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专业课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课程思政使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养成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通过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较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科学严谨、精益求精、实事求是、注重创新的工匠精神,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惯性认知,促进其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工匠精神承载了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文化基因,努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教育更应把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和塑造工匠精神紧密结合[3],运用多种策略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建设中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专业课程作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载体,需以工匠精神引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工匠精神浸润式教育,义不容辞地挑起培育工匠精神和培养“大国工匠”的担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一)高职教师自身践行工匠精神。“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职教教师当怀一颗工匠之心,努力提高自身工匠素质。要加强教风、作风建设,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十年磨一剑、敬业爱岗、责任心等工匠精神中的优良品质作为高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培养高职教师勇于担当,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提升锐意创新开拓进取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表率作用,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敬业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直接决定了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高职教师要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践行工匠精神,做精益求精、卓越进取的“工匠型”教师。给学生树立良好表率,强化引领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学生树立学习践行工匠精神的榜样。在教学实践中弘扬工匠文化,传递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把培养工匠精神贯穿于专业教学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行业发展情况,通过传授知识与技能,感受企业文化,体会技能的价值和工匠的地位,从而产生对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引导他们有效提升职业态度,鼓励他们自觉立志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努力成为符合新时展需要的工匠。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渗透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实质,鼓励学生真正深入到企业或者工厂进行实训,在真实的环境下去亲身实践,从而不断升华自身的工匠精神[4]。积极从企业聘请一线能工巧匠、名师等到校任教,他们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能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企业技术人员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目前部分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双师能力不足,高职院校应全方位培育工匠之师,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建设教书育人的工匠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求精创新的技术追求,打造具备实操经验和能力的双师型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企业顶岗实践的形式,定期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将企业的文化、新工艺、新技术等带进课堂,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最前沿领域知识,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工匠精神创造有利条件。营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工匠精神,传播工匠文化,诠释高尚无私之师德,让高职教师领悟并践行工匠精神。(二)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及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精神气质的重要环境,能有效推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隐性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逐渐养成工匠精神[5]。借助校园文化建设为工匠精神提供生根的土壤,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营造良好氛围,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发展,通过工匠精神的引领与塑造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使命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营造推动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有利于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渗透与融合[6]。高职院校要打造围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渗透,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打造契合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加,引导学生在匠心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学校要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中国传统工匠文化资源优势,将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深度融合,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积极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园氛围,形成重视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文化,利用广播、校报、校内宣传展板、横幅、公众号、微信平台、微博、抖音等新旧媒体,向学生传播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如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等,潜移默化培养工匠精神,将工匠文化内化于心。学校应开展蕴含工匠精神元素的校园活动,举办主题活动、讲座、演讲、专题比赛等活动,挖掘学校自身存在的工匠精神资源,这些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心入脑的教育效果。(三)校企合作共育学生工匠精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由职业教育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也是其自身的实践特性和应用导向的必然结果。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传承工匠文化的优秀企业合作,统筹校企资源协同育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职业生涯的磨炼与提升,离不开在现场工作岗位的砥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需创造一个让学生零距离感受行业企业职业精神的真实工作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要秉承工匠之心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生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在产教融合中确立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地位,实现双方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协同和双赢。加强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为学生构建适应市场需求、促进自身成长的育人环境,学生通过企业参观学习、实习,可以提高专业技术技能,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近距离了解企业文化,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在实践中感受企业员工身上的工匠精神,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工匠精神,争做专业精业勤业的当代工匠。在顶岗实习中,选拔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的“企业师傅”,对学生手把手传授技能,将精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传递给学生,既保证了岗位能力得以衔接与传承,又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的品质。(四)通过技能竞赛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培育落实于专业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工匠精神培育达到预期的效果。职业教育更应注重以赛促学,组织开展各类校级技能竞赛,以企业标准为基础、以职业院校教育和行业评价为主体,积极参与梯次衔接的各级技能竞赛,让学生在学校就以工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职业教育技能活动周、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锤炼学生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精神,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技能宝贵的新时代风尚。

三、结语

在制造强国战略的深入开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更新观念,充分挖掘和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要不断探索传承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力支撑。

引用出处

[1]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16,38(3):53-56.

[2]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42-43.

[3]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4]宋守斌,罗佳敏.浅谈如何培养高职院校中制造类学生的工匠精神[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1):102-103.

[5]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4-75.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2篇

为集中展现新时代广大教师坚守讲台、筑梦中国的新形象新风貌,进一步团结凝聚广大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经研究,遵循“简朴、隆重、热烈、务实”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开展庆祝第34个教师节庆祝活动。

一、活动主题

“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二、活动时间

9月1日——9月15日

三、活动内容

今年的教师节庆祝活动本着“求真务实、勤俭节约、隆重简朴”的原则,主要开展好以下几项活动:

(一)组织参加庆祝活动

1.组织参加9月6日下午2:40在xx剧院举行的“xx区基础教育发展大会”。

参加人员:学校部分行政等18位教师。

2.9月10日上午学校开展庆祝教师节活动。(工会、少先队赠送鲜花、献诗)

3.9月8日晚上庆祝教师节工会小组活动。

4.9月8日贺卡慰问退休教师。

(二)师德学习活动

组织观看《守望一生》等师德优秀影片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寻找最美教师”节目等,进一步增强教师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底线意识,引导广大教师提升职业理想和教育情怀,弘扬师德正能量,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树立新区教师良好形象,营造崇尚师德、践行师德的良好氛围和“风清气正,追求卓越”的良好教育生态。(观看时间另定)

(三)教育宣传活动

1.完成“精彩100秒”短视频征集评选活动。以“美在平凡、美在善良、美在奉献、美在责任”为主题,开展“精彩100秒——教师最美故事”短视频征集评选活动,在微信推送平台上以3分钟左右的短视频作品,展现广大基层教师无私奉献、爱生如子、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进一步营造全区教育系统爱岗敬业的氛围。

2.开展“为教师亮灯”公益宣传活动。亮灯时间为2018年9月10日20:00—21:00,亮灯方式为通过LED字幕滚动,字幕内容是“老师,您好!”。

3.“2018年度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宣传活动。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3篇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矛盾,及时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学生不仅会感到疑惑,而且会产生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小河两边有村庄A和村庄B,为了使两村人方便往来,要在河上造一座小桥,请问桥建在那儿,从A走到B路程最短?一生答:“连结AB,沿着AB方向建即可。”我问:“为什么?”生答:“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另一生说:“生活中的桥都是垂直于河岸建的。”笔者说:“对呀,那么桥应该建在那儿?”这时,又有一生说:“可用画图的几种方法建。”此时又有一生说:“如果这样,那么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不是矛盾吗?”先前一生说:“这是实际问题,又没有办法。”笔者说:“真的没有办法吗?要知道河的宽度是一定的,只要两村的人走到河岸的距离最短即可。”这样,通过设置矛盾情景,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从而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

又如在探究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引入如下问题:某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

某校初一甲、乙两班共103人(其中甲班人数少于50人)去游该景点,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共需付486元。

①如果两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约多少钱?

②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

③若乙班有10人因故没有参加旅游,则如何购票花钱最少?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4篇

一、工作目标

以党的精神,特别是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符合教育实际、具有县域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网络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深入开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的法治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着力提升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

(一)深化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

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重点抓好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首见负责制、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德育副校长法治副校长制度等工作制度,将全员育人纳入教师工作量和绩效考核,扎实推进全员育人,确保育人成效。深入推进“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机制建设,发挥家长学校功能和作用,全面提升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凝聚家校共育合力。依托学校所在地各类教育资源和志愿者队伍对学生开展教育,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开放的德育工作网络,优化育人环境。

主要工作任务:①全员育人各项工作制度;②家校共育工作资料;③德育工作网络。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

1.深化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积极拓展德育课程内涵,因地制宜,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在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系统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学段衔接、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拓宽德育课程实施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实效。组织开展德育课程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打造一批德育精品课程,丰富德育课程资源库。

主要工作任务:①组织开展德育课程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②组建校本德育课程和读本。

2.充分发掘学科课程德育价值。积极挖掘学科德育内涵,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探索全科育人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探索实现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形成学科大德育观。定期举行学科德育研究活动,推动落实学科德育育人目标。在优质课等各类课程资源评选中将德育实施情况纳入评选标准。开展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打造一批学科德育精品课程。

主要工作任务:①各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②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案例征集。③学校开展班主任节、班主任论坛等德育交流与提升平台。

3.提高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水平。全面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开齐开足开好传统文化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中小学要利用本地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邢瓷文化、老游戏等地方文化,纳入校本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通过校史馆、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雕塑、校刊校报、校园网站、广播站等,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以文化人”校园环境,发掘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层次,形成“一校一品”校园文化特色;开展创建书香校园建设、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主题文化系列教育等活动。

主要工作任务:①挖掘开发以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的校本课程读本2-3种;②每学期校刊出刊至少一期,校报至少编辑两期;③建好校史馆,馆藏实物增加5件次以上;④落实德育品牌创建工作,健全一校一课题,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三个一”工作机制,所选品牌资料要经局主要领导和分包领导会审同意,开学2周内向教育局报备,学期末要有支撑(发表经验文章、证文等);⑤各种教育活动开展资料在第一时间形成并报备。

4.突出实践活动德育功能。强化和改进活动育人课程建设,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特色化,按照落细、落实、落小原则,积极打造学校德育品牌。丰富完善校内德育实践活动,倡导学校节会活动,创新发展学校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四大节日”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升国旗教育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节会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开展入校、离校、毕业典礼、入队入团、成童礼、成人礼等仪式教育;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指导,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和社团活动需要。创新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制定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意见,加强对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规划建设、课程资源、教育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的管理。推动所有中小学校建立满足学生需求的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依托省市级研学旅行基地引导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拓展视野、锻炼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调查、考察、实验等等探究学习活动,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主要工作任务:①各类节会活动资料;②各种礼仪活动资料;③各学校劳动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资料,每学期开展活动资料。

(三)健全德育引领和考核

1、以文明校园创建引领学校德育。贯彻《省中小学校文明校园测评细则(试行)》,深入打造“双十好”文明校园文明学生评选、新闻进课堂、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等德育品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组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美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等。

主要工作任务:①文明校园和文明学生创建及评选活动资料;②积极创建各级文明校园;③新闻进课堂资料;④爱国主义电影进课堂资料。

2、健全考核机制。在教师工作考核中强化育人业绩的考核,强化育人工作内容,调动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建立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绩效评估考核制度,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德育工作督导评估范畴,促进学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开展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定期评选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

主要工作任务:①德育列入绩效评估;②开展德育特色学校、德育先进集体申报;③学校层面开展德育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评选。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县各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烹饪卫生学;教学改革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会议还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基本职能,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改革,明确各类课程的德育功能及高校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心同向的协同效应。“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卫生及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作为餐饮业、食品业等的未来从业者的烹调等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专业技能并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满足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营养需求,保障烹饪过程中的食品卫生。

1烹饪卫生学等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现状

烹饪卫生学传统教学偏重食品的卫生及安全等知识的传递,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的相关理论基础,使学生掌握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如何保护和提高营养价值,并掌握提高食品卫生质量的基本方法,以维护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但是,因为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染色馒头等大量的食品卫生安全事件而给餐饮市场带来巨大创伤,不合理选择食物导致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等疫病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惨痛教训,让人们意识到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专业的烹调知识、完善的政府的监管及法律体系,还需要强大的道德约束力。因此,烹调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人格品质对餐饮行业的良性发展愈来愈重要。高职高专院校旨在培养专业性的实用型人才,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来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培养学生不仅要注重智力和专业技能的发展,还要关注价值观、人生观、情感、态度、意志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在传授烹饪卫生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将正确的价值取向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新思维。通过有意识地引入“价值引领”,实现专业课融合思政教学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相互促进发展的目的。在治理食品安全过程中,道德是上游,法律是下游,因此,实行“法德并济”才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1]。司晓晶提出在“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食品专业学生道德素质的必然选择[2];宁喜斌主张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责任公民意识、食品安全与伦理反思进行“食品安全学”的课程思政,提升烹调等相关专业学生道德素质[3];而针对烹饪卫生学的课程思政研究目前还未见任何报道。因此,基于高职烹调等相关专业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该专业高素养人才的需求,对烹饪卫生学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迫在眉睫。

2大思政背景下烹饪卫生学教学改革策略

2.1实现烹饪卫生学与“立德树人”的有机整合。烹饪卫生学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德”的缺失可能导致从原料生产到饭桌每个环节中“人”的问题,食品安全需要有“德”之“人”来提升。大思政背景下烹饪卫生学教学改革在保证烹饪卫生学课程主体知识框架的前提下,根据各章节知识点的思想价值,打破教材内容的藩篱,将“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与专业课程巧妙融合,收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使未来的餐饮行业从业者具有诚信意识、公民责任等意识,从而成为食品安全的捍卫者。2.2实现烹饪卫生学与文化传承的有机整合。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提倡食品卫生的积极思想和实践[4]。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现代食品卫生与安全科学的同时,领会中国智慧,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2.3实现烹饪卫生学与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的有机整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是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也是食品安全道德的底线,任何一个生产者和经营者在食品行业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通过探索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多样化,将法律法规学习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培养学法、知法、守法的餐饮行业从业者。2.4实现烹饪卫生学与思维方式培养的有机整合。烹饪卫生学不仅涉及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也涉及到转基因新型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新型加工方式和设备等前沿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会分析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思维方式。

3在烹饪卫生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关键着力点

3.1注重顶层设计。系统策划和自上而下是顶层设计的重要特征,在烹饪卫生学中践行课程思政就是根据烹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提炼德育“因子”的相关内容,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大纲,以保障“大思政”教学育人体系的顺利构建和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烹饪卫生学专业课程知识为出发点,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的角度,通过逆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方式逆反过来寻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契合点,反复打磨课程中可凝炼的德育因子,最终实现德育与智育的交融。3.2突破专业课教师的“教书匠”角色。烹饪卫生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使教师突破“教书匠”的角色限制,由“教书育人”向“育人教书”转变,充分认识、理解并践行“立德树人”这一高校职能;坚决摒弃思政课承担思政教育、专业课承担知识技能教育的固有思维,改变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备课时要重视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授课时做到生动、自然的讲思政,力求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3.3坚持师生并重,教学相长。大学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对象,但欲正人先正己,育人者必先自育,必须改变“重生轻师”现实状况。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教师的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最直接、最久远的示范性作用。在社会多元价值冲击、互联网普及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主动加强自身思政教育,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这不仅关系大学生的成长、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对未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思想文化阵地的巩固都有着重要影响。3.4力求盐溶于水,不着痕迹。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指引我们既要立足教材而又不能拘泥于教材,紧盯课程中的“育人”目标,从“事”“时”及“势”三方面充分挖掘知识点的思想价值,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对当下真假难辨的、碎片化的信息化世界,教师还应找准学生情感的关注点、触发点和困惑点,用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多创设关于热点事件的讨论机会,通过理性的讨论和争鸣,使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不着痕迹,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全面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

4小结

大思政背景下烹饪卫生学教学改革,打破原有学科专业课教学的思维束缚,挖掘出“烹饪卫生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及隐性教育资源,挖掘出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接合点和闪光点,形成系统的、实用的、交融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课堂主渠道的功能最大化,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些改革成果和经验既丰富了烹调等食品相关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也为烹调及其他专业中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设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伟.食品安全问题的道德反思[J].理论探索,2012,198(6):27-30.

[2]司晓晶,王文华,刘娇娇.高职“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9(4):114-115.

[3]宁喜斌,晨凡.高校《食品安全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7):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