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纤维蛋白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范文第1篇

妊高症是产科一种常见病,患者的凝血系统活性及多种凝血因子含量明显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本文应用凝固法在TS200全自动血凝仪,分别对妊高症患者健康孕妇,健康非孕妇的血浆进行了纤维蛋白的测定,研究妊高症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为妊高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妊高症组50例,年龄28±7岁,均系聊城市妇婴医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住院病人,经临床及各项实验指标确诊。

1.1.2 健康孕妇组50例,均为到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健康妇女,年龄27±6岁。(妊高症组与健康孕妇组均为妊娠中,晚期的妇女)

1.1.3 对照组50例,均为体检的健康非孕妇女,年龄29±9岁。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液标本采集空腹采集静脉血,按血液与抗凝剂(0.109mol/l枸橼酸钠)9:1比例混合制备成抗凝血,3000r/min,离心15min,吸取血浆的中1/3层备用。

1.2.2 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采用凝固法在TS200型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测定,试剂为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见表1。

1.2.3 统计学处理采用两组均属比较的检验的t检验。

2 结 果

妊高征患者与健康孕妇及对照组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见表1。从表1可见,妊高征患者与健康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妊娠期多种凝血因子含量明显增加,以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最为明显,增高的纤维蛋白原约有10%用于分娩的消耗[1]。正常妊娠时,特别在孕晚期,由于某些凝血因子增高,活性增强,纤溶系统活力相对减落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Ⅵ、Ⅶ、Ⅷ、Ⅸ、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的下降,机体内环境的凝血-抗凝调节改变处于高凝状态。血液于妊娠期处于高凝状态是预防分娩期失血的有利因素。妊高征时凝血系统活性包括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的 功能增强就更为明显,进而导致血液粘滞性增强,而纤维蛋白原由于分子量大、分子结构呈长纤维状并有分叉以及在血浆中含量较高等因素,成为影响血浆粘度的重要因素。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除了说明血液流动性较差外,还说明纤维蛋白原溶解系统功能低下[2]。上述变化导致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失去动态平衡,这种失衡可能成为妊高征的发病因素之一[3]。因此,对妊高症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对临床治疗以及观察病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康格非.临床生物化学和化学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54-355.

纤维蛋白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超敏C反应蛋白; 白蛋白; 纤维蛋白原

笔者对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待产的正常孕妇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121例中,年龄27~38岁,平均(31.24±2.47)岁,其中轻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2例,中度51例,重度28例。对照组年龄25~36岁,平均(30.17±2.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受检者空腹血,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检测(韩国i-CHROMA Reader免疫荧光分析仪)、溴甲酚绿法(深圳迈瑞BS-4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凝固法(普利生C2000-A高性能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hs-CRP、ALB、FIB。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7.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的hs-CRP、FIB均低于观察组中的轻、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观察组轻度低于中、重度,中度低于重度;对照组的ALB高于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轻度高于中、重度,中度高于重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清楚,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小动脉痉挛[1-3]。由于小动脉发生炎症改变使管腔狭窄,动脉硬化,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发生高血压、蛋白尿等。全身组织器官也可因缺血、缺氧而受到损害,严重时可发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衰竭,导致胎儿或新生儿死亡。

CRP是人体内一种对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比较敏感的急性期蛋白[4],是一种环形结构的五聚体,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是竞争性与配体结合,激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补体,清除与配体相结合的病原体或病理物质[5]。hs-CRP是检测更为敏感的CRP。机体发生炎症、感染、肿瘤时,可刺激肝细胞大量合成分泌并释放CRP,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当机体内的炎症介质被清除,血液循环系统中的CRP的浓度也随之逐渐下降[6]。CRP对判断机体组织损伤及炎症程度是比较敏感的指标。FIB也是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大分子急性期蛋白[7],在人体的凝血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FIB升高可导致纤溶系统及凝血系统发生紊乱[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也是一个特殊的炎症反应过程[9],炎症发生时,大量hs-CRP及FIB被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并释放入血循环,使血液中的hs-CRP及FIB浓度增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10]。本组资料中,观察组的hs-CRP及FIB水平按照轻度、中度、重度依次升高,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也证明了以上观点。

ALB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负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11]。当机体发生损伤和炎症时,体内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等生物活性介质,导致ALB合成减少,使血液中ALB浓度下降[12]。另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痉挛,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使ALB得以从肾小球滤过,也引起血液中ALB的浓度下降[12]。本组资料中,观察组中的ALB水平,重度明显低于中度,中度明显低于轻度和对照组(P0.05)。可能与轻度患者血压升高不明显,尚未出现蛋白尿有关。

参考文献

[1]孙,吴振兰,李玉.AECA与CRP在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0.

[2]周熙琳,陈德生,周柱玉,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2009,29(8):89-90.

[3]覃日吉,范微,杨莉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变化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17):115-116.

[4]董晓倩,楼秀敏,竺兰兰.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11):2880-2883.

[5]章小东,郑穗瑾,陈以初.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6):2167-2169.

[6]陈亚红,鲁科峰,蒋.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21(7):2350.

[7]王彦林,骆月娥,程蔚蔚,等.孕晚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与糖脂代谢相关性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7):58-59.

[8]余灵燕,何晓薇.超敏C 反应蛋白和高血压相关性及意义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5990-992.

[9]陈峻,胡必成,王羽,等.Hcy及hs-CRP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的相关性探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19(1):50-51.

[10]罗俭权,杨家城,李竞春,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水平的相关性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2):1835-1836.

[11] GUO Y H,Hernandez I,Isermann B,et al.Caveolin-1-dependent apoptosis induced by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J].Blood,2009,113(18):4431-4439.

纤维蛋白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诊断;病情评估

超敏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均为炎性急性期的一种反应蛋白, 并且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均为诱发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近段时间有学者指出, 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病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以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展开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脑梗死临床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 分别抽取其中的56例和60例作为研究对象, 脑梗死患者中有男32例, 女24例, 年龄43~81岁, 平均(61.3±12.7)岁;健康组中有男34例, 女26例, 年龄42~80岁, 平均(60.1±13.4)岁。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 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研究对象展开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 并对比分析脑梗死患者和健康者、不同脑梗死面积者、不同分型者的检测结果。

1. 2. 2 检测方法 患者入院后抽取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 经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 在-20℃条件下保存, 纤维蛋白原检测方法采取免疫比浊法,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采取贝克曼免疫分析仪。

1. 2. 3 分型方法 本组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 而后同脑组织缺损评分结合, 将患者分成重型:31~45分, 中型:16~30分, 轻型0~15分。而后依照CT、MRI检查结果, 将患者按照梗死病灶大小分成大梗死灶:直径不低于3 cm, 累及2个部位;小梗死灶:直径在1.5~3.0 cm之间;腔隙性梗死灶:直径不超过1.5 cm。

1. 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均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x-±s)进行表示, 分别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 在P

2 结果

2. 1 脑梗死组与健康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比较 经统计, 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均较健康组高(P

2. 2 不同梗死灶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比较 经统计, 随着梗死灶的增加, 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逐渐升高(P

2. 3 不同病情程度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比较 经统计, 对这病情程度的增加, 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逐渐升高(P

3 讨论

研究证实超敏C反应蛋白属于一种炎症时相反应蛋白, 其同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发现, 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健康体检者高, 并且随着脑梗死病灶的增加, 病情程度的恶化, 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也随之不断升高。这一结果对上述结论予以了证实[2]。

纤维蛋白原属于肝细胞合成的一种大分子糖蛋白, 可以在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方面发挥作用, 进而对平滑肌细胞产生刺激, 诱发血管壁损伤, 致使内皮细胞功能发生紊乱。曾有研究指出,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 会诱发循环系统处在高凝状态, 进而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得到促进, 形成血栓, 诱发脑梗死。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发现, 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健康组高, 且随着脑梗死病灶的增加, 病情程度的恶化, 纤维蛋白原水平逐渐升高。这一结果充分表明, 纤维蛋白原对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而影响[3]。

综上所述, 超敏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临床上对其水平展开检测, 对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黄景超, 骆原, 邹德惠, 等.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与LDL-C、FIB、CRP相关性分析.山东医药, 2010,50(8):73-74.

纤维蛋白原范文第4篇

作者单位:100044 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

通信作者:曹宝平,Email:

【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fibrinogen/CRP)比值水平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的相关性。

访法 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者共61例,收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24 h内进行血常规、CRP、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检测。收集纳入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APACHE Ⅱ评分、ISTH的DIC评分及JAAM的DIC评分。根据DIC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DIC组和非DIC组,对比组间血小板、CRP、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Fibrinogen/CRP比值,并建立ROC曲线明确CRP, Fibrinogen/CRP比值对于诊断DI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计算CRP, Fibrinogen/CRP与JAAM评分诊断DIC的OR值。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①DIC组Fibrinogen/CRP比值明显低于非DIC组。②ISTH的DIC评分:Fibrinogen/CRP比值ROC曲线下为0.691,高于C反应蛋白ROC曲线下0.561,纤维蛋白原ROC曲线下0.608。③JAAM的DIC评分:Fibrinogen/CRP比值ROC曲线下为0.814,高于C反应蛋白ROC曲线下0.788,纤维蛋白原ROC曲线下为0.429。④JAAM评分诊断DIC:Fibrinogen/CRP比值(70 mg/l) OR值为8.05。

结论 Fibrinogen/CRP比值可以作为脓毒症患者DIC诊断的早期判读指标。

【关键词】脓毒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比值

Fibrinogen/C reactive protein ratio as a parameter for diagnosi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psis.Wuchao Wang, Baoping Cao.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100044 , China

Corresponding atuhor:Cao Baoping,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if the fibrinogen/C reactive protein (CRP) ratio could be used in sepsis patients as a predictor f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1 patients with sepsis admitted to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EICU) were enrolled. C 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variables of coagulation such as Platelet (PLT),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astin time (APTT), fibrinogen and D-dimer were analyzed during 24 hours after admission to EICU. APACHE Ⅱ score, ISTH score and JAAM score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DIC score (JAAM score and ISTH score),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vert DIC and no overt DIC. Data were expressed in mean±standard deviation and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SPSS 17.0. The differences of CRP, PLT, PT, APTT, fibrinogen and D-dimer of patients in each group were analyzed by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predict the diagnostic power of the variables fibrinogen, CRP, and fibrinogen/C reactive protein (CRP) ratio. In addition, the odds ratios (OR) were estimated by chi-square test and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In overt DIC group fibrinogen/C reactive protein (CRP) ratio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showed for the fibrinogen/C reactive protein (CRP) ratio (area under the curve: ISTH criteria 0.691 and JAAM criteria 0.814) significantly better discriminative power than for fibrinogen (area under the curve: ISTH criteria 0.608 and JAAM criteria 0.429) and CRP(area under the curve: ISTH criteria 0.561 and JAAM criteria 0.788). The odds ratio for fibrinogen/C reactive protein (CRP) ratio (70 mg/L) was 8.05. Conclusions We suggest that the fibrinogen/C reactive protein (CRP) ratio could be a diagnostic factor for the occurrence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sepsis patients.

【Key words】Sepsi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C reactive protein ; Fibrinogen/C reactive proteinratio

脓毒症和脓毒症所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是重要的挑战,尽管关于脓毒症的研究众多,但是脓毒症所导致的住院率和病死率仍逐年升高[1]。脓毒症炎症反应的主要特征是炎症反应介质在局部和全身释放以及血管屏障功能破坏。早期炎症反应可以激活凝血系统,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同时生理性纤溶途径被抑制,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自发纤溶途径受到抑制,将导致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灌注障碍与器官功能衰竭明显相关[2],故尽早全面诊断与治疗是很重要的[3]。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与患者病情的危重情况相关,Kinasewitz等[4]研究指出凝血系统改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密切相关,同时Christopher等[5]在研究指出就诊于急诊的怀疑脓毒症的患者中PT不能作为独立判读预后的指标。Fourrier等[6]研究指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故目前有学者认为,凝血功能障碍贯穿于脓毒症的整个病理过程,是脓毒症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键因素。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蛋白,其水平增高常预示着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机制的激活,其升高得越明显,全身炎症反应越重,其危重程度越高,病情越重,发生MODS几率越高[7]。体外研究表明,CRP具有激活凝血系统和补体系统等作用,导致机体凝血纤溶机制失衡,促进血栓形成[8]。Kim 等[9]研究指出Fibrinogen/CRP比值可以作为诊断DIC的新参数。因此本研究试图明确急诊脓毒症患者CRP, Fibrinogen/CRP比值水平与DIC发生的相关性。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ICU病房诊断脓毒症患者61例,诊断标准参照:1992 年美国重症医学学会和美国胸科医师学会主办的国际共识会议上确定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概念,怀疑或者明确由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即诊断为脓毒症。入选标准:①年龄大于16岁成人患者;②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入住ICU时间不足24 h;②存在血栓性相关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下肢静脉血栓等;③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影响CRP、血小板检测结果的疾病;④非医疗因素留住监护室。

共入选患者61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1例,年龄(67.77±17.79)岁。其中42例患者好转出院,19例死亡。APACHE Ⅱ评分:(18.98±6.95)。

1.2 研究方法采用APACHE Ⅱ评分系统对每例入选患者进行评分,所有指标选取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最初24 h的最差值;24 h内完善血常规、CRP、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检测。分别对入选患者进行ISTH的DIC评分及JAAM的DIC评分。根据DIC评分将患者分为DIC组和非DIC组,对比组间血小板、CRP、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Fibrinogen/CRP比值,并建立ROC曲线明确CRP, Fibrinogen/CRP比值对于诊断DI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采用SPSS 17.0版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 检验,正态分布资料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以P

2 结果

DIC组和非DIC组组间凝血分析结果比较,以ISTH(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评分为标准的DIC诊断结果显示,DIC组患者血小板、Fibrinogen/CRP比值明显低于非DIC组,DIC组PT及INR明显高于非DIC组。见表1

3 讨论

脓毒症是急诊及ICU中重症患者的常见病因,在美国每年约有750 000例脓毒症患者,占住院患者的2%,并且预计到2020年脓毒症患者将达到每年1百万例[10]。脓毒症与凝血系统功能的相互关系尚不完全清楚[11],目前认为脓毒症可以激活凝血系统,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同时生理性纤溶途径被抑制,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自发纤溶途径受到抑制,将导致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器官功能障碍。De Backer等[12]研究表明脓毒症患者的血流不均一性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减少,灌注不良,微循环障碍表现增加。Dhainaut等[13]指出持续或逐渐恶化的凝血功能障碍可加重早期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器官功能衰竭和增加28 d病死率。从这一角度来看,患者体内的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的情况,是患者病情变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对于患者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有可能对于患者疾病进展的本质进行有效的评价。Fourrier等[13]研究指出DIC是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对于DIC的早期预警及干预在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CRP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蛋白,其水平增高常预示着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机制的激活。体外研究表明,CRP具有诱导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达组织因子,上调细胞间黏附分子-l(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E选择蛋白(E-selectin),激活凝血系统和补体系统等作用,导致机体凝血纤溶机制失衡,促进血栓形成[8]。2007年Kim等[9]研究指出Fibrinogen/CRP比值在DIC的诊断中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2013年Windsperger等[14]的研究发现Fibrinogen/CRP比值可以作为产科患者DIC早期预警指标。为了明确CRP、Fibrinogen/CRP比值在脓毒症患者早期DIC诊断中的意义,笔者对本院61例脓毒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在本研究中分别根据ISTH及JAAM评分的DIC标准,将患者分为DIC组和非DIC组,分别对比患者血小板、PT、APTT、纤维蛋白原、CRP及Fibrinogen/CRP比值,结果显示,DIC组患者Fibrinogen/CRP比值明显低于非DIC组患者(P

根据ISTH评分的DIC结果建立ROC曲线结果显示,Fibrinogen/CRP比值曲线下面积0.691,优于CRP曲线下面积0.561和FIB曲线下面积0.608。当Fibrinogen/CRP比值

目前临床常常使用的DIC诊断评分包括JAAM评分及ISTH评分,有研究认为JAAM评分更具有临床倾向性,对于快速出现的凝血功能异常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并且可以诊断绝大多数ISTH标准所诊断的DIC[15]。因此,笔者认为JAAM评分对于急诊患者具有更加理想的应用性。

根据JAAM评分的ROC曲线,当Fibrinogen/CRP比值70 mg/L时诊断DIC的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64%。Fibrinogen/CRP比值以45为分界点与JAAM评分诊断DIC计算OR值为11.14(3.37~36.82),CRP以70 mg/L为分界点与JAAM评分诊断DIC计算OR值为8.05(2.43~26.71)。根据上述结果,笔者认为Fibrinogen/CRP比值可以作为脓毒症患者DIC诊断的早期判读指标。

对于脓毒症患者而言,DIC患者Fibrinogen/CRP比值明显降低,而CRP水平明显升高,根据ROC曲线分析笔者认为Fibrinogen/CRP比值、CRP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DIC的早期判读治疗,其判读意义均优于纤维蛋白原水平。Fibrinogen/CRP比值较CRP而言,具有更加理想的临床诊断意义。当Fibrinogen/CRP比值

参考文献

[1] Chang RM, Wen LQ, Chang JX,et al. Repair of damaged intestinal mucosa in a mouse model of sepsis. [J] World J Emerg Med,2013,4(3):223-228.

[2] Lu YH, Liu L, Qiu XH, et al. Effect of 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 on tissue 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shock. [J] World J Emerg Med, 2013,4(2):117-122.

[3]徐英, 徐燕丽, 马明洲,等. 危重症患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J]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15(10):921-923.

[4]Kinasewitz GT,Yan SB,Basson B, et al. Univasal changes in biomakers of coagulation and inflammation occu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regardless of causative mico-organism[J].Crit Care,2004,8(2):82-90

[5] Christopher M, Yano K, William C, et al. Abnormal coagulation tests obtain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re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infection. [J] J Emerg Med,2012,42(2):127-132.

[6]Fourrier F, Chopin C, Goudemand J,et al. Septic shock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n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Compared patterns of antithrombin Ⅲ, protein C, and protein S deficiencies[J] . Chest, 1992,101:816,823.

[7]李丽华, 李春盛. C反应蛋白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1):48-49.

[8]Cermak J, Key NS, Bach RR, et al.C-reactive protein induces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to synthesize tissue factor[J] . Blood, 1993,82(2):513-520.

[9]Kim H, Lee D, Kang S, Kim J. Utility of the fibrinogen/C-reactive protein ratio for the diagnosi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J].Acta Haematologica, 2007,117(1):34-39.

[10]James MO’Brien, Ali NA, Scott K, et al. Spesis[J].Am J Med,2007,120(10):1012-1022.

[11] Dickson S. Sepsis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 [J] Anase Intens Care Med, 2009,10(4):165-168.

[12]De Backer D, Creteur J, Preiser JC, et al. Microvascular blood flow is altered in patients with sepsis[J].Am J Respir Cirt Care Med, 2002,166(1):98-104.

[13] Dhainaut JF, Shorr AF, Macias WL, et al. Dynamic evolution of coagulopathy in the first day of severe sepsis:relationgship with mortality and organ failure[J].Crit Care Med, 2005,33(2):341-348.

[14]Windsperger K, Lehner R. The fibrinogen/CRP ratio as a new parameter for the diagnosi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LLP syndrome and as a predictive factor for neonatal outcome[J] . Am J Obstet Gynecol, 2013,208(118):e1-e7

[15]Singh RK,Baronia AK, Sahoo JN, et al.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new 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Acute Medicine (JAAM) DIC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ISTH) DIC score in critically ill septic patients. [J] Thrombosis Research, 2012,129: e119-e125.

纤维蛋白原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探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与胸膜肥厚及粘连的关系。 方法 117例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按胸腔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从低到高分为A、B、C3组,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测定胸膜厚度,评估胸膜粘连发生率。 结果 治疗过程中胸膜厚度:A组与B组比较(t=2.57,P<0.05)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比较(t=7.15,P<0.01)有显著差异性,B组与C组比较(t=2.46,P<0.05)有显著性差异;胸膜粘连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X2=3.51,P>0.05)无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比较(X2=9.87,P<0.01)有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比较(X2=4.51,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时,胸膜厚度:A组与B组比较(t=1.45,P>0.05)无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比较(t=3.46,P<0.01)有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比较(t=2.89,P<0.01)有显著性差异;胸膜粘连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X2=0.10,P>0.05)无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比较(X2=4.36,P<0.05)有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比较(X2=7.49,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胸液纤维蛋白原含量可影响胸膜肥厚度与胸膜粘连发生率。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 结核 胸膜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常见并发症为胸膜肥厚与胸膜粘链,其发生与胸腔积液中纤维蛋白沉积有关,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关系,文献报道甚少。我院2001年至2003年对住院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做纤维蛋白原测定、胸膜肥厚度测量与胸膜粘连评估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探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与胸膜肥厚及粘连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我院2001年至2003年期间117例住院病人,自起病到入院不超过20天,胸腔积液中等量以上,肺内无活动性结核病变的初治单纯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并经胸液细菌学、病理组织学和临床表现(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胸液特点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胸液)以及抗结核治疗有效而诊断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其中男69例,女48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4岁,平均年龄32.4岁。按胸液纤维蛋白原含量分为A、B、C3组,纤维蛋白原含量:A组小于或等于5.0g/L,B组介于5.0g/L与6.0g/L之间,C组大于或等于6.0g/L,A组19例,B组65例,C组33例。3组间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上无差异。

2方法:入院后第一次胸穿时留取胸液用免疫浊度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抗结核方案选用3HRSZ/6HRZ,异烟肼(H)、利福平(R)、链酶素(S)、吡嗪酰胺(Z),泼尼松疗程4-8周,每周胸穿抽放胸液2-3次。在治疗过程中于B超提示胸腔积液厚度小于0.5cm时停止抽液,并复查胸部CT,测量胸膜厚度是选择胸膜最厚部位进行高分辩率薄层扫描,并局部收大观察、测量。胸膜粘连的评估可在治疗的过程中拍胸片或胸部CT,结果由放射科医生与临床医生共同评估,在治疗结束时,复查胸部CT,用相同方法测定胸膜厚度及评估胸膜粘连情况。

3统计学处理:分组计算胸膜厚度的算术均数(x)和标准差(s),结果以x ± 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 检验。

结 果

1胸膜厚度测量、胸膜粘连情况见表1。

表1胸膜厚度、胸膜粘连发生率(x ± s)

2组间胸膜肥厚度的比较:(1)治疗过程中:A组与B组比较(t=2.57,P<0.05)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比较(t=7.15,P<0.01)有显著性差异,B 组与C组比较(t=2.46,P<0.05)有显著性差异。(2)治疗结束时:胸膜厚度:A组与B组比较(t=1.45,P>0.05)无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比较(t=3.46,P<0.01)有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比较(t=2.89,,P<0.01有显著性差异。

3组间胸膜粘连的比较:(1)治疗过程中:A组与B组比较(X2=3.51,P>0.05)无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比较(X2=9.87,P<0.01)有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比较(X2=4.51,P<0.05)有显著性差异。(2)治疗结束时A组与B组比较(X2=0.10,P>0.05)无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比较(X2=4.36,P<0.05)有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比较(X2=7.49,P<0.05)有显著性差异。

讨 论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早期不仅胸膜充血、肿胀,而且胸腔渗液中含有纤维蛋白,如果胸液吸收功能受到影响,胸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胸膜,形成“纤维素苔”,纤维蛋白充当炎性细胞的趋化物,影响血管通透性,促进成纤维细胞粘符合增殖,产生胶原蛋白酶,粘多糖,以上诸因素说明纤维蛋白在胸膜肥厚、粘连的过程中起到始动和加剧作用。纤维蛋白的作用是在胸膜纤维化过程中脏层与壁层形成网络状粘连,促进多房性胸腔积液的产生,总之纤维蛋白的作用是在促凝因素的作用下由纤维蛋白原转化而来,纤维蛋白原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纤维蛋白的多少,影响胸腔积液粘稠度。

纤维蛋白原是反映凝血指标之一,国外研究发现在炎症渗出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多,国内有文献报道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为(5.6±1.0)g/L,胸液中较多的纤维蛋白原使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易发生胸膜肥厚与粘连,通过我院统计分析结果也说明了随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增高,无论是治疗过程中还是治疗结束时其胸膜肥厚度渐增加,胸膜粘连的发生率逐步提高。因此,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测定胸液纤维蛋白原含量可大致估计胸膜肥厚和发生胸膜粘连的机率,便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鉴于研究病例的有限,其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杨国辉,闻心培,费樱乖,胸液中凝血和纤维因子含量变化的研究[J].

相关期刊更多

玻璃纤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市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纤维复合材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国家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合成纤维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纺织控股(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