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度建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制度建设;文化塑造;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
在实际工作中,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之一。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是维系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的社会服务活动以及制度框架和运行程序的一种综合管理制度。在高职院校发展规模、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的同时,如何实现内部治理优化成其为必要。创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优化管理资源配置,挖掘内部潜能,实现管理改革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内部治理优化中,为有效提高改革工作的效率,应充分重视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这一工作的开展实效。
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分析
当前,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指出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并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高职战线树立起创新改革的“新标杆”。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治理结构,推进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等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切实将各项制度与改革教育、提升治理实现融合。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需综合评估自身发展现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及内部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便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促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顺利开展。
二、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其教育教学改革与治理能力的提升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内部治理优化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重要前提。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由于办学历史短,其治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包括高职院校内部权力配置、机构设立及运行规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发展有密切关系。高职院校进行内部结构治理的改革与完善,是适应外部教育环境变化的一种现实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需立足于工作的实际需求,对内部权力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进行合理分配,不断促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内部优化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导致其自身的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对于其自身的教学管理工作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成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发展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顶层制度设计滞后,不但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不利于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结合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并响应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提出的要求及战略部署,深入分析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这一问题,成为学校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发展,一直与高等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也阻碍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一定会对其自身的战略部署及发展目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应重视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这一问题的解决。(二)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趋势严重,学校管理普遍存在行政化、行政行为偏职权化等问题。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已逐渐成为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问题之一。针对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分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通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方式加以改善,将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就自身内部治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究如何解决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问题。(三)高职院校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从高职院校的权力分布来看,行政权力的逐渐扩大化趋势,学术权力处于虚位状态,教师和学生的监督权力、参与权力几乎处于无位的状态。这一问题已经影响了高职院校内部结构的平衡发展,对其自身的管理工作及教育教学工作都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应重视内部权力集中、监督与制衡缺失这一问题的解决,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对策,这将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的完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内部权力这一发展问题。(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过于封闭,陷入缺乏职责界限的治理困境。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中,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过于封闭,陷入缺乏职责界限的治理困境,这也是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重要因素。内部治理结构封闭,无法厘清职责界限,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与职权的明确划分,加之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参与和发展,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优化埋下了问题和隐患。此外,社会主体参与度低、相关利益主体缺位等,都是造成内部治理结构封闭,职责界限不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发展,应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封闭、职责界限不清这一问题。
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入探究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是完善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内部治理优化措施,主要涉及: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分权制衡机制;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等内容。(一)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结合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发展需求,其重要的举措是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制度建设是内部治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教育符合现代高等院校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能力,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体现顶层制度设计特色与优势,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发展。因此,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中,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措施。(二)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在内部治理工作中,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体系是内部治理优化措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在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优化工作中,通过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以往权力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权力问题不良影响。同时,建立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权力结构,是高职教育适应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推进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这一问题,对于提高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三)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建立分权制衡机制。为促进制度下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建立分权制衡机制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工作中,除了需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还需结合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理念,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方案,建立分权制衡机制,确保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促进分权制衡机制的实施,也是打破以往以行政为主导的内部治理结构。因此,在内部治理优化工作中,应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促进建立分权制衡机制这一措施的实施。(四)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也是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之一。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是内部治理和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有效推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高职院校进行公开招聘,通过公平竞争、严格考核的方式,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聘用关系转变,完善人才培养及竞争的管理方案,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为高职院校实现战略化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在实践工作中,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还包括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因此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创造力以及感召力,可以促使教职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本职工作中,不断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中,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也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主要措施之一。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发展规模及管理体制需求等,深入研究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对完善其内部管理工作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高职院校需根据内部治理优化的原则及措施,定期进行工作管理的考核,尽最大努力优化内部管理资源的配置,促使内部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有效开展各个专业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的发展,应充分重视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
作者:宋庆梅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彬.高职院校章程制定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98-102.
[2]徐元俊,徐洁.对创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21-23.
[3]杨建国.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对我国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启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5.
[4]吴尚忠.现代治理视域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重心下移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1-43.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理念和谐行为和谐绩效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潜在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相互交织激荡,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显然面临着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一,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怎样做到法律法规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突破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一种传统思维定势,真正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以和谐的理念公正地设计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国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近年来已造成了4000多万的失地而穷困的农民,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土地增值利润攫为已有。面对失衡的制度,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维护土地权益而采取拼斗自杀等过激的抗争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制度设计理念的不和谐埋下了社会不同群体产生矛盾冲突的隐患。
如何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者要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人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二是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原点要具有充分的理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应当是社会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阶层、群体、利益集团或一部分人(哪怕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社会的相当多数)。当然,全体人民也不是指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整体,这个整体代表了社会公正、正义的公民意志或公民理性,这种公民理性就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原点的充分理性。三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程序的公正性。即制度的制定应当有一套公正科学的过程和次序。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程序法。我国也应当有程序法。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原点正义需要制度论证程序的公正加以保证,否则,制度设计的结果可能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悖论已经证明了程序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许多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用心良苦,但由于未能遵循公正的程序,结果损害了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制度路径依赖的强大后遗症。譬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结果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且如今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程序不公的一个沉痛教训。因为如此一个事关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制度,竟然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形式颁布的。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良好的,它是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目前的公共管理制度而言,类似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各种国家、地方性的不和谐制度仍然大量存在。
第二,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但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在许多方面却很难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然主导着公共管理者的施政行为,从而致使许多制度的执行过程充满着官民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仅表现在各种个案上,如湖南嘉禾折迁事件、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等等。而且表现在普通百姓对政府行为的各种逆反心理。如近几年国企改革中所发生的多起就是例证。各种迹象表明,我国这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行为还不是和谐的,这些不和谐不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如何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以和谐的行为动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人的社会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同样也是受动机的驱使。传统的专制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自身的政权地位和对人民的统治,所以,它必须基于强权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专制社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其制度也服务于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和谐地施行制度显然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民主社会,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所以,它必须基于和谐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民主社会是公民选出公务人员进行社会的自我管理,其制度也是服务于公民自身。正是如此,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者就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动机来确立和谐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依据人民授予的权力去压榨百姓。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官员有一个普遍感受,即随着公民法律制度意识的增强,政府的行政行为难度越来越大,政府的权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譬如,湖南嘉禾的拆迁事件最终就是以地方官员的过错而终结的。对此,我们的学术界和上级党委政府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公务人员的执政能力不强问题。其实,问题的原因不是执政能力不强,而是执政动机不正确。如果我们的官员抱着为民服务的行为动机,就不会将公民抛向对立面。二是以和谐的行为需要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动机的背后,则是人的需要;同样,受行为动机驱使的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也是人的行为需要在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之所以要基于公务人员的为人民服务的动机,其原因就是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即人们对社会公共品的需要。如果我们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制定看着是社会公共品的生产过程的话,那么,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即政府则是公共品的经销商或送达者,公民就是公共品的消费者。一种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如果不能通过优质的服务送到消费者手中,其满足人们欲求的功能同样难以实施。好的公共管理制度如果不能保质保量地满足公民的需要,它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在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的走样已是一个常态,所谓政策执行效果的边际递减效应就是如此。究其原因,就是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缺乏制度执行的需要行为意识,他们总是站在上级或领导者的位置去实施制度行为,而不是站在一个制度供货商或制度产品送达者的位置去满足公民的需求;他们不懂得公民对公共制度的需求就是自己的行为使命。所以,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应当以和谐的行为需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NextPage]
第三,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是否和谐,最终得以制度实施后的绩效加以衡量和检验,和谐的制度必然产生和谐的绩效。当然,绩效的衡量指标有多个方面,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设计。我国是一个物质财富缺乏的社会,人们在衡量人类活动绩效的过程中总是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GTP的大小已经成了各级政府追求的最重要的政绩目标,结果GDP增加了,而带来的是经济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因子的过度消费。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公共管理制度也是随之配合的。譬如,越来越多的“矿难”看起来是一个安全生产和矿业的管理制度问题,但安全和管理的背后却是国家公共管理制度的失衡使然。因为现在从事矿业一线生产的工人基本上是农民工,而农民工的生命价值在我国矿业矿难中的赔偿标准只有国有矿业中正式职工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极低的生命赔偿价值使矿业企业只要支付极低的成本就可以渡过矿难,企业主当然就没有积极性和责任心去花费大量的钱财去维护矿井的安全,这是经济人计算成本收益结果的必然选择。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公共管理制度中都有体现。譬如,我国的公务员违规的惩诫制度,金融领域、公有单位的信贷优先制度,垄断领域的特殊人占有制度等等,它们都无不打上了物质与精神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公有单位与民有单位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公务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等等不和谐的烙印。表面看起来,这些不和谐制度似乎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绩效,但从深层次观察,特别是站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它们已经透支了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潜力,若不对其改革,势必造成重大的社会潜在危机。所以,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公共管理制度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在我们烟草行业,内部财务制度在精细化建设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比如:预算管理定额体系不够完善,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涵盖面不全、不明细,有的制度偏离了实际、执行效果不好;在会计信息质量上,存在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新信息模糊等情况;在财务队伍上,业务政治素质、队伍稳定、工作待遇、监督意识和责任心都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以为,存在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对财务制度建设认识不足,力度不够,抓大放小;对会计信息质量管控不全面,效能、监督有提升空间;对队伍人员教育不足,关心不够,进取意识减弱,有责任淡化苗头。以上问题,制约着行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或多或少给了腐败分子可乘之机。针对这些情况,行业需要客观面对,对症下药,下大力气解决,规范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存在的这些问题。
二、行业加强财务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审计署对中国烟草总公司2012年度合并财务报表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结果表明,中国烟草总公司能够较好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大经济决策事项较为规范,2012年度财务报表总体上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审计也发现中国烟草总公司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对下属单位管控不到位等问题,审计还发现了有关人员涉嫌经济违法违纪线索,表明行业在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内部规范经营和反腐倡廉等方面仍需要进行整顿和加强,行业对财务制度建立及执行刻不容缓。行业财务制度建设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后果就是有人借机从事一些不法违规之事,肥了个人,害了行业,损了国家,而为了个人利益因此锒铛入狱的还是时有发生,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有鉴于此,从烟草行业长远利益来看,加强财务制度建设,维护行业廉政形象,打造完备的廉政建设制度体系非常必要。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风险就会永远存在,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作为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而加强制度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烟草行业的廉政建设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必须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为前提。我们行业加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一是要在行业切实树立起制度意识,要充分认识财务制度在廉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起制度的权威,把制度作为制约权力和廉政建设的基础载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行业更需要走出一条依靠制度改革的治本之路;二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制度,与党风廉政建设治本合拍,进一步清理以前的财务制度,对不适宜的要加以修订,对没有建立的要加快建立,促进制度的完善和融合;三是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制度若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等同虚设,因此加强制度执行检查和监督必不可少。
三、从财务制度建设入手筑牢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重庆市烟草行业2014年财务审计工作会提出“以规范为前提,以创新为动力,健全规章制度”的工作总体要求,证明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细化财务管理流程,规范财务管理行为,严格费用管控措施,严格费用执行标准,杜绝不规范行为,着力健全本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是与中央八项规定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也是反腐倡廉的一个关键节点。财务制度建设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是关于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因此,围绕财务管理建立财务制度,主要应从预算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收入与分配管理、财务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入手,落实具体财务管理制度,达到与反腐倡廉和谐共生。
(一)从筹资活动全过程进行制度建设我们烟草行业进行筹资活动全过程制度建设,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确保筹资活动按照既定的业务流程和权限正常进行,有效防治、及时发现和纠正筹资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差错和舞弊行为。由于筹资业务一般涉及的金额较大,因此在业务筹划和控制方面,必须有严格的策划和控制制度,防范错弊出现,不给人漏洞可钻,需要科学确定筹资渠道和方式选择,将其纳入制度范畴进行规范,在确定筹资规模、充分考虑效益与成本的情况下,确定相关部门人员职责权限,防范风险。在具体制度建设上,紧紧抓住内部控制关键节点,从筹资计划编制、计划完成整个过程都需要建立关键制度,包括将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授权与审批、票证的保管、息利的支付、记录的传递与控制等都应该全部纳入,同时,预算编制与控制、风险防范与控制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节点。为了将筹资活动全过程制度建设进行得更加完美,行业还需要结合实际,通过风险预警、评估、分析、报告等内容的完善,达到预报风险、控制风险、化解风险的目的,使行业在筹资过程中具有完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使行业在促进筹资活动规范的同时,也有效防范了过程腐败的行为发生。
(二)从投资活动全过程进行制度建设在我们烟草行业,涉及需要投资的事项多而繁杂,有对行业内和对行业外的投资,具体来说,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资产处置、物资采购、宣传促销、经济合同管理等内容,涉及产权确认、计量公正、资本保全、资本保值增值、所有权与经营权、投入与产出等事项。在行业需要更加规范,更富效率的要求下,对投资活动全过程进行制度建设也是迫切需要的。如果对具体业务执行缺乏统一必要的计划、考核、审核、监督,投资项目管理散乱杂,预决算形同虚设,项目成本失控,合同履约质量差,甚至出现“项目建起来,人员倒下去”的不良腐败现象,将给行业投资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很有必要建立规范制度,加强工作的计划与考核评价,做好项目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对投资活动管理前移,严格事前、事中控制,规范投资行为事后审查核对,科学防范投资风险。通过投资活动全过程制度建设,其目的也是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促进行业廉政建设。我们可以通过设立集体决策权、业务处置权、审核监督权、否决权等机构,比如我们行业已经建立的“三项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促进投资活动过程透明、项目实在、全程监管,同时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审核,让想腐的人都没有空子可钻的机会。
(三)从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制度建设经营活动贯穿于行业发展的始终,经营活动的好坏,决定了行业是否能健康发展,而为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规范经营是前提,制度建设是保障,因此加强经营活动过程的制度建设,是行业发展的需要。经营活动管理制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具体化描述,约束和规范企业所有部门及成员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它可以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因此烟草行业建立并施行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经营管理制度,需要从包括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入与分配管理等方面着手内部财务制度建设,通过搭建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实物资产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购销记录和凭证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及数据纠正分析管理制度等,从而达到有效规范各项经营活动的目的。大家都清楚,烟草行业讲求效率与质量并重,经营与规范并重,健康发展是行业进步的根本要求,在改革和发展中推动廉政建设,而廉政建设的目的也为了求得发展,廉政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往往就是因为制度、机制不健全而出现的,这些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解决根本问题。经营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制度建设就需要适应经营活动过程的动态、开放、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关于经营有关财务制度的修订和完善,使制度本身适应改革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解决问题,既是反腐败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前和未来深入推进廉政建设的根本思路和办法,使制度科学有效、行得通、做得到,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廉政建设的制度性和源头性问题。
科技管理的重点是科技项目管理。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在每个环节需要做工作流程。让科研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明确每个环节的管理流程。
1.1科技项目立项阶段管理
在科技项目立项阶段,必须做好科技项目的筛选和顶层设计,坚持科技项目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单位学科发展战略;确保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积极参与立项活动,并做好科技项目储备。科技项目立项申请工作流随着社会、市场的需求,科研院所研究的内容和类型越来越复杂。主要分为科技研究,应用研究两个部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技术攻关、技术现场试验、高技术科业化以及科技平台建设等,有区分、有交叉。项目申请材料完成后,按照工作流程,单位组织申报材料的初审活动,技术专家必须认真、公正,确保申报材料符合本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定位、符合项目上级主管部门的成果要求和科研技术的先进性。审查的重点包括:项目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创新性,对学科的发展、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探讨,研究的方向、内容、技术路线和经费预算、预期成果等。进行全面审查后并提出修改建议。科技管理人员对编写的申请材料按照申请指南等进行形式审查。做到详细了解项目主管单位对项目的立项政策导向及相关信息,仔细阅读、理解申报通知,如《项目申报指南》和《项目申请书填写说明》等技术文件,同时查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结合科研院所自身需求,尽量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成功率。
1.2坚持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
当申报的科技项目获得批准立项后,各项目组按照任务书、设计的要求,开展项目实施活动。为确保项目研究工作的质量,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必须实行三级质量检查,即:自查、互查、单位组织抽查。建立项目工作进展情况的定期报告、质量检查、年度的技术总结评估制度,年度部门成果交流、原始资料检查制度。科技管理部位通过这些管理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矛盾,为项目正常运作创造良好环境,为按时完成项目结题起到保证作用。科技项目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抽查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1.3加强科技项目结题阶段的管理
根据项目进展实施时间的安排,科研项目进入结题阶段。项目结题质量,能反映科研项目水平、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本单位科研水平。能为以后项目的延续研究和申报奠定基础。因此,研究管理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项目的成果审查工作。根据工作流程,科研管理部门要组织项目成果初审,邀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专家对照项目任务书或设计书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原始资料进行认真检查。包括:技术路线、任务目标、实验数据等,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对需要更为深层次研究的项目,提出继续申报下次课题建议。推动科研项目的延伸和管理水平。科技项目结题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科研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项目基本情况和项目评审的基本过程,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评审工作。
2.其它工作管理流程
2.1科研协作合同管理流程
在科技项目整个过程中,外协是一个重要过程。外协包括:科研、实验测试、工程、施工、购买软件、设备加工等。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合同管理流程分为合同书的签订和外拨经费用的过程。科技管理部门不仅要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了解科技研究的工作过程,有为单位、科研人员负责的工作态度,按要求组织好合同的签订活动。合同管理流程如图5所示。
2.2科技奖项申报工作流程
科技奖项的申报是科技项目成果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项目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和集成重要科技成果,扩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每年国家、省、部、局、院和专业协会开展各类的科技奖申报工作,科研院所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申报质量。研奖项申报的科技奖项申报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2.4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流程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审计方法
2008年6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正式,并于200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范提出,现代企业要构建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环节、以控制活动为手段、以信息沟通为条件、以内部监督为保证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内部控制框架。《规范》指导企业建立五要素齐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1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使生产经营活动规范运行,保护企业资产、资金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制定的一套完善的制度措施。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引导、规范作用。
1.1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
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标准的业务流程,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结构,合理划分部门分工、明确员工职责权限,促进企业各个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等内容,保证企业的按照既定的程序、流程运行,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效益和效率。
1.2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生产、销售的业务流程、凭据传递、实物盘点、出入库管理、记录控制、资金盘点、银行存款函证,经济业务授权批准等手段,实施对企业资金收付、资产的采购、验收、计量、仓储等诸多环节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监控,从而保障了企业财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防止浪费与错弊行为的发生,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
1.3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一系列相互协调、制约的机制、流程,将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强调相互监督、稽核机制,对会计信息的采集、记录、归类、汇总等过程实现全面的监督与控制,从而提供真实可靠的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合理。
2内部控制审计对健全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企业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起步晚,大部分企业还是难以扭转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内部控制发挥的作用还及其有限。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合理性和执行效果,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做出评价的一种审计方法。内部控制审计不仅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监督、推动企业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促进企业主动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止舞弊欺诈、规范经营管理。更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因此,要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必须受到监督控制,同时可以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不断修订完善,直至发挥最大的引导作用。
3内部控制审计实施办法与步骤
3.1利用常规审计手段,查找内控风险点
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围绕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展开。首先通过翻阅、观察、询问、分析、填写调查表等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制度初步了解,确定内部控制的风险点。3.1.1翻阅。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阅各种文件资料,初步了解单位的内部控制。①查阅被审计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单位的主要业务情况及业务流程,单位制定的重大资金支付审批制度、重大事项议事制度、人事任免制度等文件资料。检查各项制度制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单位自身情况,是否与上级单位要求相符,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否便于操作。从而判定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可行、完善。②查阅企业领导层会议记录,各项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记录痕迹,检查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在落实过程中是否不好操作等,为下面的风险测试提供初步依据。例如:采购过程中各种申请、审批、执行各个环节票据、信息的记录与传递。③查阅各种审计报告,合理借鉴审计结果可以直观的发现单位的内控缺陷,提高审计效率。例如: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管理建议书是一种了解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十分有效的内控审计方法。3.1.2观察。通过观察可以判断企业的内部环境,工作协作、业务操作流程等内容,可以选取关键控制点进行重点检查。①通过观察企业的内部环境、工作空间,员工的工作状态,管理层的管理风格等,判断企业文化,发展空间等是否能够实施科学的内控管理。如:查看物资仓库时,通过观察物料堆放的整齐与否,仓库管理人员对物料的熟悉程度,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仓储管理水平如何;通过查看作业现场,可以观察到领用料手续是否完备,材料定额是否按规定执行。②观察企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的言行举止。例如:观察管理层的言谈举止、文化素质及管理风格,判断企业实施先进管理的整体环境和推动力,管理层的意志直接决定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观察企业员工在岗位职责中的相互协调与稽核、牵制等环节,是否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判断内控制度的实际执行效果。3.1.3询问。通过询问,可以了解企业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有利于改进控制制度和发现错弊线索。①询问被审计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人员,可以了解单位是否有违纪违法事件及企业人文环境;②询问具体经济事项的其他人员。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接触到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如果和业务部门人员询问,容易了解其实际工作情况和企业的业务流程及执行情况,可以获得真实的信息。如通过对作业现场人员询问,可以了解作业过程中替换的废旧物资的去向,从而了解是否存在私自处理废旧物资的情况。如对仓库管理人员的询问,可以了解物资采购的流程,是否存在虚增存货的情况,若采购与入库环节存在脱节,需要内审人员给予高度关注,适当扩大审计范围,降低审计风险。3.1.4分析。通过翻阅、观察、询问等方法发现线索,取得相关的证据,再对证据进行分析判断。①分析各项业务有无异常变化,判断内控缺失或执行不力造成的失误。例如:发现采购事项由一个部门经办,要取得各个环节的票据,对采购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是否存在采购价格偏高。采购量远大于最佳库存限额等现象,从而发现未执行采购环节控制容易产生的舞弊行为。②按照常规审计方法分析财务数据,通过各指标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正常,例如:在销售业务变动不大的情况下,销售费用大幅上升,就会揭示成本费用异常,再详细分析其原因是否合理,从而分析某一内控环节存在的问题,扩大审计查证范围,揭示问题。通过上述方法,初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及执行情况。并找出企业的内控关键风险点,审计应将后续拟实施的审计程序与已识别、评估的风险点结合,实施进一步的审计测试,作出合理的内控评价。
3.2抓住内控制度风险点,进行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合理和有效性
内部控制审计测试是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测试。针对常规审计发现的内部控制弱点和缺陷,审计人员要制定测试方案和范围。首先执行符合性测试,就是对单位内控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例如:对销售业务流程进行符合性测试,可以对企业某一笔销售业务进行跟踪重做,对单位是否执行销售流程控制进行观察取证,对订单处理、合同订立、赊销批准、授权批准、出库管理等环节的执行与票据传递获取证据,评价企业是否执行该项业务控制,如出库单一联必须传递至财务部门,记录销售明细账的岗位与记录应收账款的岗位职责应分离等控制是否有效执行,对该控制中未执行的环节或弱点进行记录并扩大审查范围,以得出内控执行效果的结论。其次进行实质性测试。通过符合性测试,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得出初步结论,收集相关证据后,就要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账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法等。通过上述审计测试,就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进行评价:①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弱点和缺陷。
3.3根据审计结果,提出改进内控制度的建议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就是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便内控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根据审计结果,对制度的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对内控执行中存在的错弊行为,提交管理层处理。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内部控制系统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执行性,还要接受审计监督和改进建议,才能不断完善和防范风险。
作者:苏肖花 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
[参考文献]
[1]时现.内部审计学[J].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王吉,张敏.我国内部控制现状探析[J].经济师,2006,(8):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