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新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把“新理念”看得太神秘了,看得太神圣了。看到和学到的“新理念”只是局限在书本中、理论中、表象中,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没有体现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其原因是学校和教师将“教育新理念”看得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
其实,“新理念”就是建立在一种新思维基础之上的“新观念”、“新思想”。现实工作中,它就是一种指导思想,它区别于传统的旧观念、旧思想。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进行一番理性思考,在进行对自己工作的反思中,提出一些区别于传统的新的想法,并将其加以提炼形成自己的一种新的思想,将其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这就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新理念。
“教育新理念”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对教育实践的再理解、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对于别人提出的教育新理念,要与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具有理性的、前瞻性的思考,采用“扬弃”的哲学方法,对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进行一番深刻的批判。结合学校现实情况:其一是师资状况,如学识水平、工作经验、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师德水平等;其二是学生状况,如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品德修养等;其三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将这些有机地结合起来,领导者需要进行一番深刻的思考,找出自己工作的不足和指导思想的缺欠。
同时,领导者还要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之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形成自己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思想。经过思考、总结、归纳、提炼这一过程,使之进一步完善,从而形成本校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即所谓的“教育新理念”。
“教育新理念”的形成过程,是我们对现实工作的一种认识过程、思考过程、总结过程、归纳过程、提高过程和内化过程。通过这一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它符合我们的工作实际,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提高我们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我自己的学校管理工作中,认识到“应试教育”其实质就是以放弃绝大多数学生、以牺牲绝大多数学生为代价的“精英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整天一副冷面孔,死死地统治着课堂,统治着学生。教师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课堂和学生的统治者!学生不被重视,甚至遭到歧视和体罚。学生得不到理解和宽容,导致师生关系僵化。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人格得不到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遭到扼杀,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就是考试的机器,教师就是这个机器的操纵者!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提出:“有用,既是人才!”、“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别人的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是孩子,学生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关爱和呵护!”、“不择生而教,是教师思想的最高境界,是良好师德的具体体现。”、“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不择生而教,是我们育人者的最高理想。”、“把学生首先看成是孩子――是既有优点同时又有很多缺点的孩子。只有这样,为师者、为人父母者、为长者,才能真正读懂一个孩子!”、“凭着一种精神去生活、去工作,并为之感动!”、“只有消除偏见,勇于关爱,才能真正彰显一名教师的博怀。”、“理解和爱,是学校德育之魂。”、“学校教育肩负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它需要我们用生命和灵魂去投入。育人,从爱开始,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富有爱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等等。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教育而言,创新同样是教育的灵魂、学校的灵魂,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凌源教育应该在教育创新方面大做文章。
其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教育创新计划”,制定“教育创新实施方案”。基层学校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创新计划”,确定“教育创新目标”,制定“教育创新实施方案”。教育创新要从小处着眼,从宏观到微观,更要注重微观,注重细节,要从教育的精准、精细上下工夫。比如,从宏观上,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做课题”教育;山东渡郎口中学的“探究式开放性课堂”教育等。微观上,我们可以注重细节的个案研究。如,从“书写标准汉字”上研究,教育和指导学生写出一手标准漂亮的汉字。写一手好字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素质。还有对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亲情、感恩、责任、沟通、合作”等方面人文素质的教育。
其二,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推出典型、学习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典型引路来促进凌源教育的创新,引领凌源教育走向创新之路。
凌源教育缺少的是各个层次的教育典型。这也是凌源教育的缺憾!我们应该从小学、中学、高中三个学段各培养和树立至少一个典型学校,使其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典型学校是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其自己的先进性、独特性和创新性。教学方面,它必须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管理方面,它必须具有合法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但是,典型学校并不是重点学校。
一 高等教育新理念之一:重视无意识,寻找智慧之源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有人把它比喻为一颗不断生长的知识树,树的生命来自根,而智慧是滋养这棵树不断生长并开花结果的根,没有根的树是死树,没有智慧的知识是迂腐的知识,而没有智慧的教育是没有价值的教育,高等教育的生命就是智慧的教师所赋予的。
现代脑科学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外部刺激而建构大脑神经网络的过程,而教育的本质就是控制和完善外部刺激从而进行意义的生成,不断开发人脑的潜能,塑造智慧的大脑。如果高等教育在完全不了解大脑思维机制的情况下进行,就可能是“盲人摸象”、“雾里看花”。我们庆幸西方自然科学特别是脑科学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大脑认知图景,也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基于脑的高等教育的理念。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因其著名的“裂脑试验”理论获1981年诺贝尔奖,其主要观点是大脑两半球各司其职,左脑是语言脑、理性脑,负责阅读记忆、书写、概念等抽象和逻辑思维,右脑是感性脑、智慧脑,负责图形识别、音乐、空间感知辨别等形象思维和综合能力。然而,随着脑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化。这一理论已经不能自圆其说,1998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两位心理学家发表了《人脑的功能一侧化的认知神经科学:裂脑研究的教训》,基于大量实证指出脑神经系统并非按左右分工原则组装,更多的是皮层、边缘系统、额叶和枕叶,乃至背侧与腹侧等多种形式组装。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美国科学家奈德・赫曼又提出四大象限全脑模型,他认为人的思维由四大象限集合而成,各大象限形成神经网络,产生交互作用。
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前填鸭灌输的“左脑”教育,又开展轰轰烈烈的“右脑”教育,看来都没有切实的科学根据,那么怎样理解全脑开发呢?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潘菲尔德医生在1954年出版的科学专著中描述了这样的科学事实:医生为一位年已60多岁的患者在切除位于颞叶的病灶之前,对附近的正常颞叶皮层用适当的微弱电流刺激,则病人立即童声地唱起早已失传的童谣。停止电刺激,病人立即从50多年前的生活情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医生请他再唱刚刚唱过的歌、说的童谣,他却十分茫然,完全不明白医生什么意思。这说明人类无意识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祖先的遗传、生活的经历和文化滋养等都积淀在大脑皮层中,犹如水面下的巨大冰山。然而,脑中巨量无意识的内存总是找机会发挥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动投射到意识中来,这是大脑意识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
意识活动转换到无意识活动的现象也很多,比如看到一个熟人我们竟然一下子叫不出他的名字,一个常用字就是想不起该怎么写,事后一下子它又从头脑中跳了出来,这就是记忆的干涉现象,说明内隐的无意识活动与外显意识活动有时会相互转化。
如果我们把意识层面的叫经验或知识,那么内隐的无意识层面就是智慧之源。意识活动调用无意识大量内存使它们服务于现实的意识活动任务,这是自觉的智慧生成过程。所以一切伟大创造都是意识与无意识领域交往时灵感油然而生、豁然开朗的境界,脑功能开发正是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无意识宝藏使其在必要的时候投射到意识中来,从而对信息的选择、思维的模式重新认识。另外,由于内隐无意识可以促进意识活动也可能妨碍意识活动,脑开发的含义也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外显意识与内隐无意识的相互转化。因此,笔者认为最佳的教育,就是能提高转化效率的教育,即从完善知识到滋养智慧的教育;最佳的教法就是促进转化的教学训练方法,也就是那句著名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我们“传的、授的、解的”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现有的知识是如何生成的,第二,从现有的知识怎样走到未来知识。其实这正是中国古老哲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辩证思想,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的“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这些都说明了“小我”(外显意识)和“大我”(内隐无意识)的关系,强调必须重视内隐无意识的巨大力量,而这种无意识正是所谓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二 高等教育新理念之二:尊重个性。以脑为本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说的是自然的法则与规律,不要加以干涉。庄子《天运》中说“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他说:“众技众矣”、“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之贵。”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的古老智慧对宇宙万物各自个性、独特性的认同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教育思想,是对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完美概括。
近年来,美国倡导一种颇具影响的基于脑科学的分层课程教学模式,为我们展现了“以脑为本”的关注个性、关注学生学习倾向差异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前首先利用MEG(脑磁描)技术对学生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大脑中的预设要求。教育中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容纳学习倾向的差异性,使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脑科学研究证明人并不是生来就拥有一个功能完备、高效运转的大脑,大脑的逐渐成熟是一个人的遗传特征与外部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大脑可塑性是说人脑并无固定模式,脑的结构和功能都可以随着环境、学习、教育、行为等诸多因素而发生动态变化,换句话说,脑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重组能力。
大脑可塑性和关键期理论为高等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是教育必须尊重的规律和法则。为了大脑的无尽智慧,教育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忽视智能认知关键期的培养,而是要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加速神经元信息传递、促使轴突髓鞘化、构筑神经网络通道,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圣也!”
三 高等教育新理念之三:激发强大的情绪智力
对学习中情绪智力的力量,中国智慧同样作了最深刻的领悟,孔子的“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都强调情感和情绪的作用。
同样现代脑科学研究也显示:杏仁核作为情绪前哨在学习和大脑整体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强调情绪激发在人类记忆、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
美国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家约瑟夫-杜勒研究发现,杏仁核
附着在海马的末端,电刺激杏仁核可以引起愤怒、恐惧或快乐感,它在情绪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发现由于杏仁核靠近具有记忆功能的海马区,作为脑的情绪哨兵,可以通过其控制的情绪把接受的信息直接转变为长期记忆,也可使信息在传输中立即发生“短路”,了以前认为杏仁核必须依赖脑皮层的信息形成情绪反应的观念,揭示了在大脑皮层思维中枢未作决定前,杏仁核就可能已经越俎代庖的事实。同时,心情愉悦时大脑会释放大量的“多巴胺”、“5羟色胺”和“内啡呔”等神经递质,使信息传递顺畅,在快乐情绪背景下激素分子可以径直钻入细胞乃至细胞核内引起CREB激活,产生“一见钟情”的长时记忆而且能维持长久。这些研究告诉我们:情绪信息总是优先得到加工,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高度清醒时,大脑发出β波,这时人很激动和烦躁,当人们松弛而清醒时大脑发出α波,被称为“放松性警觉”,这时大脑进入最好的学习状态,通常以最优的方式学习,资料收集加快,记忆力增强,在这种状态下大脑思维可以进入潜意识,促进灵感产生,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非凡的记忆和创造力也都可以取得。
在此研究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的行为与脑科学专家戈尔曼教授近年相继推出了《情感智力》和《情绪脑》两部著作,提出“情感智力”和“情商”(EQ)概念,向那种狭隘的经典智力和智商(IQ)概念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情绪与认知并不是对立的两个过程,而应当理解为两个并行的过程,它们以特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在智商差不多的情况下,谁拥有“自我控制、坚定持久、心地仁厚、交游广阔”的高情商谁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现代脑科学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作为交往者必须营造快乐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质疑热情,鼓励和支持对知识探究的乐趣和自豪感。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理念,否定了过去单纯以提高“智商”为使命的狭隘教育方针,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范畴,厘清了高等教育的概念,使情感和情绪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主题。
参考文献:
[1]吕林海,分层课程:一种以学生问为中心的差异性教学模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3
一、国外舞蹈教育与我国舞蹈教育的对比
《标准》强调艺术教育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所有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即便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反观我们,有不少舞蹈艺术专科学校,选拔人材基本上仍源于教师的伯乐相马,如体型“三长一小”适合跳舞,给他们的最佳出路便是升入正规的艺术大学学习,以求将来技惊四座,拿个大奖什么的,徒喜师荣。这样的学生除了所学专业学科的知识、技能,别的学科的知识、技能则很贫乏。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却被这样偏科的教育体系剥夺了对艺术教育的渴望和权利。有些酷爱艺术的学生,甚至会被只注重高考升学率的老师要求暂时把提琴或舞鞋放下,去应试。撞过终点的幸运者,如果愿意,才可以补续艺术教育这一课。然而,大多数的落选者面临生存为第一需要时,恐怕也没心思再去接受艺术教育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素质教育真的还没有起步。美国人的《标准》是着眼于保证下一代在与世界对话时仍能处于不败之地。这一次,他们在智力思维和艺术教育实践方面又走在了世界前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也应考虑制定一套符合国情的素质教育大纲,以切实提高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育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校园舞蹈教育应定位在面向校园、面向文化阶层,不断探索舞蹈教育的新理念十分必要。在多年的表演和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一些教育理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1、要相信所有的学生是能够教育好的。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的舞蹈才能是要有天赋的,舞蹈教育只是一部分人的专业。而在普及舞蹈教育的今天,教师对学生有了正确的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位教师如果认为某学生好,那么在他的影响下,这个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反之,如果教师认为其根本不行,那么这个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差。
2、要承认学生是学习舞蹈的主体。
学生学习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有兴趣的,他就接受,反之就不接受。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进行培养和激发。兴趣是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一个人终生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使用精彩、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体现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
3、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教师对“差”的学生要宽容。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而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成长要因材施教、各展其长。要给孩子以成功的体验,这样孩子就相信自己的能力,他接着会追求下一个成功。这种成功感对每一个人终身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4、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舞蹈教育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舞蹈学习到了关键时刻,不是比技术,而是比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有时起决定作用、像冰上舞蹈家申雪、赵宏博,他们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能达到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表现,但有时心理素质较差,就屡有小的失误,最终与冠军无缘。所以,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舞蹈的基础教育中应当作为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很多学校在心理素质方面开了课,有心理咨询辅导,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5、要重视让学生掌握现代的信息技术,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它将对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未来的文盲,是不会运用现代技术的人。”网上教学、网上舞蹈信息的交流、网上视频及面对面的沟通,这些都会为舞蹈教育的普及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舞蹈艺术向我们走来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比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对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当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其二,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二、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联系教学,不断摸索和探讨
1、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注意教学内容。
关键词: 希望教育 大众化教育 新理念
一、希望教育的含义
“问题大学生”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不能认清自我、没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对学习、生活甚至人生失去目标和希望。没有目标和希望的生活使得他们的一切行为都脱离了正常的轨道,脱离正常轨道生活的大学生自然就成了高校校园中不和谐的因素和现象。为此,作为学生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希望,让他们在希望的召唤下去奋斗,让他们在奋斗中获得快乐,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实现愿望。
(一)捕捉希望
在高校中“问题大学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大学生的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有的甚至以悲剧结束。问题的原因当然很多,既有体制方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更多的是与家庭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直接管理者,我们对他们采取何种教育态度、何种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效果,对他们仅仅采取常规的教育方式,很难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并且教育管理者对此类学生往往会失去耐心,更多的是看到此类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终导致这类问题大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性质越来越严重。难道这些大学生真的是一无是处、没有一点闪光点么?事实上这些问题大学生不仅有而且肯定会有不少的闪光点,例如:网络成瘾的学生虽然自控能力差,但他们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一定的执着性,并且这类学生的智力一般来说都是非常高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卑感,带有一定的自闭性,但他们大多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坚强的性格特征等。我们这些教育管理工作者,就是不仅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更多是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并把这些优点作为“希望的火种”进行精心的培养,让这些大学生感觉到自己并不是被遗忘的、没有希望的一族,即让他们捕捉到希望。
(二)燃烧希望
捕捉到希望的火种只是具备燃起熊熊大火的前提条件,能否燃起希望之火,关键要看周围的环境。一般而言,“问题大学生”是生活在阴影和边缘状态的学生,很难和其他学生一样拥有明媚的阳光,因此,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首先,对他们的家庭和成长背景进行详细的了解(特别是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其次,要与这些学生在平等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三是,在了解其成长经历的基础上,结合其当下的思想状态,有意地夸大其优点,让其对自身获得信心,提高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燃烧起生活和学习的希望。
(三)实现希望
捕捉希望和燃烧希望只是希望教育过程中的一部份,实现希望才是希望教育过程中最困难和最关键的一部分,因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关心和耐心,更需要“问题大学生”自己迎接挑战,克服困难。首先,在老师和其家长交流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老师和家长对其进行长期的、有效的监督,在这些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三是,对其取得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表扬,对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要及时地给予批评和指正。
二、希望教育的实施
希望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多的是要落实到实践上,即希望教育的实施和落实。
首先,是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为什么很多在中学表现很好或正常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出现很多问题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在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转换过程中没能及时转换角色,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导致的结果。相对中学生而言,大学生的学习要自觉,生活要自立,交往要自主。在一个陌生而又充满诱惑的新环境中,很多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会迷恋网吧而不能自拔,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因为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失去目标,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形成自闭而倍感孤独。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特别是带新生的辅导员一个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就是帮助新生及时转换角色,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跟上时代的节拍共同前进,让常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问题产生之前。
第二,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宣传教育作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要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弘扬社会主旋律,加强政治宣传的主渠道。应该通过这个主渠道加强政治理论宣传,让他们在高尚道德情操教育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思想觉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燃起希望之火。
第三,充分调动和发挥班干部的积极作用。班干部是高校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是班主任和同学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同学反映问题的最直接体现者,班干部能否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所有的辅导员都非常重视班干部的培养作用。在对待和处理“问题大学生”的问题过程中,班干部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班干部可以把最新的信息及时地传达到辅导员手中,另一方面班干部是辅导员实施希望教育策略的最佳监督和辅助执行者。
第四,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摧残大学生的心灵而且直接威胁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时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稳定,所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并纷纷建立了三级心理预防系统(学校、院系和班级)。虽然随着时代进步和医疗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这种偏见使一部分真正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而最终导致酿成悲剧,所以辅导员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让有问题的学生能够敢于走进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在咨询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燃起希望之火。
第五,结合家庭教育。“问题大学生”的问题当然首先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家庭的教育和成长背景有密切关系,如:独生子女综合症问题,单亲家庭问题,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等。所以“问题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也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这种配合一方面是尽量把学生以前的情况与老师和辅导员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对于辅导员所采取的教育措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谅解。
第六,唤起社会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实际上,“问题大学生”这个名称是我们学校和社会对这些学生一种带有偏见的称谓,并且很多老师、学生和家长认为这些学生不可救药,从而对他们另眼相看,采取避而远之。其实这种歧视对他们的伤害比这些“问题大学生”的问题对他们的伤害更大,所以我们应该给这些“问题大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并且只有如此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没有被抛弃的一族,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