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能辅导模式

高效能辅导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效能辅导模式

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第1篇

一、对效能产出体系的理解

效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的感觉,指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项活动,并对此活动作出判断与推测。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效能主要是针对教师提出的。另一方面的效能主要就是有关管理学方面:“产出”主要就是对所获得成果期望值,而“产能”主要指学生通过自己不断努力来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在整个效能体系中,“产能”与“产出”必须要保持平衡,这样才会使“高效能” 的目标顺利实现。

二、对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究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比较笼统,只是生硬去套用各种公式,通过公式及结论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但是学生对于一些有深度的数学题还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公式及结论。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必须按照数学的本质来进行解答,学生不能很好地去领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其中的抽象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去理解、概括等。但是对于自主性学习来说,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对所学教材进行分析,区别不同数学教材之间的不同之处,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都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不管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还是经验总结上都比较欠缺。而效能产出体系模式的教学就不同了,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验”以效能产出的方式逐渐的传递给学生,以此来存进学生的学习速度,使学生能够快速的去学习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堂也让就成为了学生尽情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

三、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取知识。俄国著名的作家托尔斯泰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实施成功的教学,只是一味地进行强制性教学是不行的,需要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自主能力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基础与保证。高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与时俱进,根据课标要求实施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慎密设计,尽量凸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高中数学课堂焕发光彩,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认真思考,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

2.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促进自主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观察,通过对问题的猜想来进行实验等过程,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创新,要改变题海战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动手或者交流来解决问题,敢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与交流中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由于不同的学生之间在学习及认知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交流、探索。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学生们通过不断的交流来认识他人、认识自我,通过不断沟通来提升自己的发散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自主学习的特点

1.丰富的学习资源

由于对数学学习系统的不断引进,学生可以在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学课程的辅导进行个性化学习。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要求或者课程进度来查阅相关资料,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丰富的学习模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自主学习效能产出系统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还可以将教师留下的学习任务来进行自主性学习,通过互联网或者是其他方式来完成任务,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学会评估

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第2篇

 

但是,由于电大远程教育本身所特有的模式以及它自身所处的地位环境的不同,使得基层电大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是很高。

 

本文针对教学环节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如何才能提升教师高等教育教学效能感。

 

伴随着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推广,使得原有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了不同程度的挑战。那么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教师可以从教学效能感的角度,研究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教育教学效果。

 

一、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特性

 

所谓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就是指在电视大学的教育学环节中,通过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实现相互之间交流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异地的辅导和交流。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论坛这个界面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

 

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课程及其需要学习的内容在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学习。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学生节约了时间等方面的学习成本。

 

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是适合于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环境有别于原有传统的环境,也存在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的真实感上不强的缺点。电大开放教育中教学效能感的提出就显是尤为的重要。

 

二、教学效能感是影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远程开放教育是依托于电大系统的多层级的办学体系来运行的。教学效能感与开放教育的教育学效果、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电大教学当中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效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教学效能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传统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与学生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是同步进行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真实的双向的交流,而在电大的远程教育当中,除了面授辅导以外,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人与电脑之间的虚拟状态。

 

虽然这种形式增强了学生在时间、地点上的学习自由性。但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电大课程自身的特色:电大的教学网络平台上有中央电大和省校的相关网络教学课程,还有基层电大的面授辅导教师。

 

然而,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这也是新的挑战。高效能感的教师拥有比较强的责任感与期望值,能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效能感对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当中,应该把高的教学效能感作为一种教学的理念,要不断提高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能引起学生成功的学习与自我满足的一种感觉为。

 

(二)践行“教学互动和督导结合”的教学理念。通常情况下,参加电大远程教育的一般都是在职人员,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对远程教育不够重视。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不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制作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案,完善课件,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且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过程当中的督导,比如:形成性考核作业和网上作业的按时的完成等等。我们可以针对以上情况,对学业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网上的抽查。

 

此外,还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在网上进行答疑解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相应的督导,从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能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电大的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教程中发现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作用着教学效能感教学结果。因此,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增强远程教育教学当中的教辅互动。我们知道,教辅互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这种有效的互动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并非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处于分离的一个状态,是以分散学习的学习模式为主的。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始终面对的是计算机。这样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面授辅导、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等两者之间交换式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大部分为社会在职人员,他们选择继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进一步的提升自己,能够学以致用。

 

但是当前的远程教育教学当中学习与实践脱节,这种现象抵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注重电大远程教育教学当中教学效能感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面对的都是各行各业的成人,这些学生拥有很多的社会经验,社会判断力比较强,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也比较高。

 

由于工学矛盾,这些学生经常缺课、拖欠作业等等都对电大远程教育老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影响。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着手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一方面,教师要树立远程开放教育的理念,提高现代网络化教育的应用技术技能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想充分提高开放教育当中教师效能感,还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促进远程教育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观摩教学、微格教学等方面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第3篇

一、到底是“效率”还是“效能”?

每一个中国教育人对“减负增效”这四个字一定都不会陌生。但每当我们谈及“减负增效”中的“负”与“效”到底指的是什么,大多数人却难以究竟。也正因为不够究竟,才会对“减负增效”存在着诸多误解,而这些误解常常将我们的教学改革引入歧途,深陷泥淖,难以前行。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对“减负增效”这个概念主要存在着哪些误解呢?受本文主旨之限制,先暂且不谈人们对“负”的误解,只谈人们对“效”的误解:很多人把“减负增效”的“效”理解为“效率”而非“效能”,虽是一字之差,但其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因为“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当教学追求指向“效率”的时候,则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上的急功近利,贪多图快,直接灌输。然而教学不是搬砖头,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过度追求效率的教学往往是忽视过程价值的教学,牺牲品质的教学!追求“效能”则不同:它是指向价值创造的,是量与质并重的,是效率与效果兼顾的,是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协调统一的。且当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发生冲突时,长期目标是首要的,即战术必须服从于战略。当教学追求聚焦于“效能”之时,教学活动才能高瞻远瞩,徐疾有度。

那么,我们的教学现状如何?依据笔者近几年的课堂观察及相关资料研究,似乎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结论:当下,我们各学段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后辅导等)大都属于“效率导向”而非“效能导向”,为追求“效率”而牺牲“效能”的教学几乎处处都在发生,天天都在上演,岂不哀哉!那么,导致此般状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大多数人会瞬间想到“分数”这个词。诚然“分数压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它并非问题的真正根源,因为即便仅从“获得好成绩”这个狭窄的维度来比较,“效能导向”的教学也比“效率导向”的教学更有优势:“效率导向”的教学急功近利,机械灌输,揠苗助长,短期内可能出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的背后却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厌学情绪及日渐萎缩的思维能力,所以这种成绩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断难持续的;而“效能导向”的教学遵循认知规律,不急不躁,以思维之梭织知识之网,不但使知识内化于心,而且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同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胜任学习,善于学习,水到渠成地获得好成绩。问题真正的根源是有太多的教师及教学管理者缺乏效能意识,头脑被“效率渴望”所占据,从而自我遮蔽了对教学的理性思考,做出很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来。

综上所述,追求“效率”的教学是算小账、算短期的账、算表面的账,算来算去,最终很可能是得不偿失;追求“效能”的教学是算大账、算长远的账、算深层的账,从而厚积薄发,笑到最后!

二、关注“树梢”还是“树根”?

在教师培训课上,笔者经常让参加培训的教师们思考这样一个隐喻性的问题:对于一棵树而言,向上生长的力量与向下生长的力量,哪个更重要?有人答向上长重要;有人答向下长重要;也有人很具哲学意味地答两者皆重要。笔者比较欣赏第三种回答(两者皆重要),因为这样的回答表示回答者的大脑启动过“如何才能更周全”的理性思考过程,而非“放任感性经验”的脱口而出。当然,这个问题不过是个引子,笔者真正要问的问题是“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是向上生长的力量还是向下生长的力量?”听到这个问题后,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往往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向下生长的力量!”没错!这个“向下生长的力量”经常被我们所忽视: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目光投向浓郁的绿荫、绚烂的红叶、缤纷的花朵、丰硕的果实,却很少关心那扎在泥土里的根。然而若无“根深”何来“叶茂”,离开向下生长的力量,向上生长将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可持续的。

请教师们思考以上问题,当然不是为了研究“树的生长”,而是为了反思我们的教学:如果把我们的学生比作树,那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没有忽视他们向下生长的力量呢?笔者认为是有的,而且情况颇为严重:总是以极为敏感的神经关注着学生的分数,却很少去帮助他们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总是为赶教学进度而匆匆向学生灌输知识,却很少关心他们对知识的“消化”能力;总是因学生的厌学状态而大为恼火,却很少去花心思培育学生的乐学之心。

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建在沙滩上的宫殿恐怕难逃未待竣工便会倒掉的命运,揠苗助长这种“壮举”等来的必然是秧苗的枯萎。同理,总是盯着“树梢”的教育是绝对走不远的!

三、停在“低阶”还是迈向“高阶”?

若要提升教学效能,除了要把教学关注点从“树梢”下移到“树根”,从“效率导向”转变为“效能导向”之外,还要完成另外一项重要的转变:告别“低阶学习依赖”,有意识并且有策略地促进学生高阶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何划分“低阶学习”与“高阶学习”?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中按认知发展水平将学习活动划分为六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学界一般会将前三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视为“低阶学习”而将后三个层次(分析、综合、评价)视为“高阶学习”。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领会、应用层次也经常会发生复杂的、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所以我们参考,但不照搬上述划分方法。这里划分“低阶学习”与“高阶学习”的依据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心智属性:有高阶思维和高阶情感参与的学习活动属于高阶学习,反之则属于低阶学习(见图1)。

这里的“低阶学习”是指学习活动的基础、表层阶段,主要靠大脑的感知记忆功能来完成。这里的“高阶学习”是指学习活动的深化、发展阶段,需要运用大脑的高阶思维能力(概括、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等)及高阶情感能力(共情、专念、悦纳、自省等)才能完成。完整的学习活动必然是由“低阶学习”与“高阶学习”共同组成的,离开“低阶学习”的“高阶学习”如空中楼阁。但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低阶学习”,“高阶学习”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

当下,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低阶学习依赖”:学生主要靠“记忆”来积累知识,主要通过“题海战术”来积累答题经验,表层化学习占据主导地位,高阶思维或高阶情感参与较少。“低阶学习依赖”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习兴趣培养都不利。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并且有策略地发展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所谓“高阶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高阶情感运作能力、高阶思维运作能力、高阶知识建构能力。其中高阶情感运作能力主要包括专念、悦纳、自省等自我觉察、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能力;高阶思维运作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意识、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效表达能力、批判式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运用等;高阶知识建构能力是前两者与具体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体系(由学科知识网络及学科知识发展阶梯构成)的高品质建构能力及学科问题解决策略的生成能力。

高阶学习能力形成较难,但迁移性好,可超越情境依赖,一旦形成便能起到“一通百通”的效果;低阶学习能力形成较易,但迁移性差,较难超越情境依赖,基本是通一个算一个,而且只靠低阶学习能力根本无法胜任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因此,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看,有计划并且有策略地发展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要比让学生“记住知识”和“积累题感”重要得多!

四、向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要效能

大多数教师对这种“灌输型”教学的高耗低效是有切身感受的,但又无法摆脱这种方式。主要原因是没有更好的策略。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可以替代“灌输型”教学的高效能教学策略,并且这种教学策略要符合三条标准:一是要能满足“整体成绩提升”的现实需求;二是要能切实减低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要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如果能同时符合以上三条标准,我们就可以确定它是一个可以被所有教育相关者(教师、家长、学生、教育领导者等)接受的高效能教学策略。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就是遵循以上三条标准建构起来的教学策略。

所谓“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指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教学着力点,以思维可视化为手段,将系统性思维训练与学科有效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效能导向型教学策略。而所谓“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由于大脑对“图”非常敏感,所以可视化思维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为何能符合前文所述“可以被所有教育相关者接受的高效能教学策略”的三条标准呢?理由如下。

一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反对应试教育,但不回避应试压力,可以比较普遍并且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从而满足“整体成绩提升”的现实需求。二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不搞机械灌输和题海战术,可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能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上分析绝非空穴来风,也非纯粹理论推演,而是以多年的教学实验为依据的。一些早期引入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学校(如宝鸡高新第一小学、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青岛五十三中、青岛四十七中、郑州二中等)已经从中受益,并越来越坚定地运用这一教学策略。通过口碑传播,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它、理解它、认可它、运用它。笔者认为,一种非潮流性、非政策性、非资本性的,能被自下而上地接受,并且被实践者自觉传播的小众化教学策略是值得予以一些信任的。

当然,影响教育的因素极其复杂,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只是为提升教学效能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新支点,而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执行起来也非轻而易举。

五、三种最重要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从宏观上讲,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没有具体边界的,因为它是一套开放的体系,一切有助于提升教学效能的理论、方式、方法及技术都可以被融合进来。例如被运用到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中的图示方法及技术已经有数十种。但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有三种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它们分别是学科思维导图、解题鱼骨刺图、学科策略模型图。

学科思维导图是“基于结构化思考系统的知识建构策略”,主要功能是将零散的点状知识建构成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并且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系统性锻炼。图2是笔者绘制的一张初中数学学科思维导图,掌握了此图,就掌握了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的知识,考试里的相关题目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解题鱼骨刺图主要用来呈现和梳理复杂问题的思考程序。由三部分构成:中间“脊骨”为解题的关键节点,通过这些关键节点可把一个抽象或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而具体的小问题,使问题更容易解决。“脊骨”下方为策略分析过程,针对解题的关键节点进行层层追问,制定解题策略。“脊骨”上方为条件转化过程,根据策略指引,利用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条件。解题鱼骨刺图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解题策略不可见的弊端,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清晰的思考程序,形成有效解题策略。如图3所示,此图融合了追问思考策略及数学化归思想,主要为了发展学生的策略化、程序化思考能力。

学科策略模型图是对学科问题解决策略的直观呈现,主要功能是发展学生“举一反三”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科策略模型的建构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其中宏观和中观模型常结合学科思维导图及解题鱼骨刺图运用。图4就是中小学生“三读一拓”高效阅读策略模型与学科思维导图结合运用的案例。

六、用好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三大要务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较好地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使之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大效用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防误,二是提能,三是善用。

所谓“防误”是指防止应用者(主要是教师)对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错误理解及因此而导致的误用。最常见的误区包括:一是把关注点仅仅放在画图上,忽视了“思维发展”这个核心任务;二是泛泛地要求学生画图,忽视对图的评价与改进;三是忽视图示的生成过程,真接给学生展示成图。要避免以上三大误区,必须正确理解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图示技术的运用是实现“增效”的必要或者重要手段,但它不是灵魂,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灵魂是思维,真正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因此,绘制缺乏思维含量的图示或者忽视图示生成过程(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思维互动)都将使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实际效能大打折扣!

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15-01

1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背景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文件精神,更好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北京城市学院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秋季入学的新生中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初选了33名同学进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班,该特色班由班级辅导员、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班级校内指导教师团队,对于班级的思想动态、学业学习、创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跟踪督导。

2 创业教育模式实践思路

该创业教育遵循“特色化管理、个性化培养”的主题思路,采用“通识教育+校企联合培养+创业孵化”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现代营销和管理实务知识,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既具有开拓业务市场和分析解决企业管理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又具有团队精神的“信敏廉毅”的创业型人才。大一(创业人才筛选阶段)参与该项目的全体同学一方面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对于该班级新设置了《公司例会》课程,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或活动,逐步筛选出一批行动力较强且有较强意愿具有创业素养的学生。大二、大三(创业真实环境训练阶段)筛选出来的部分同学将通过学校双向选择通道匹配相应的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在此期间要求同学们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跟在企业导师的公司进行真实环境下的企业实践类似于师傅带徒弟制。大四(创业孵化阶段)对于有好的创业项目并且行动力强的同学,学生将推荐至高校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孵化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后续支持。

3 创业教育先期实施方法与过程

创业人才筛选阶段校内导师团队由辅导员、专业教师3位老师组成,每位老师分别带领2组学生团队每个团队大约6~8名成员,大部分课程的设计以团队形式进行展开如:爬山、读书分享会、企业参观、爱心活动、销售实践,同时辅助以创业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有效的补充。

3.1 户外活动,让团队精神飘扬

创业班学生参与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团队合作活动、香山公园团队目标训练活动。所有活动的流程和组织都是由学生团队进行组织,辅导教师进行指导,每次活动都需要达成相应的团队训练目标。一方面对于活动组织的学生团队可以锻炼统筹规划和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参与该活动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团队训练活动增强学生团队的凝聚力。

3.2 读书分享会,让学习不再枯燥

教师预先推荐三本《海底捞你学不会的》《乔布斯自传》《六个高效能人士的习惯》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热门书籍,首先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同学们进行书籍的阅读,阅读完后再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以团队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书籍中的亮点通过PPT或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通过阅读让同学们开阔知识面,同时通过小组团队集中展示进行知识的分享,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3.3 企业参观,让同学们直面鲜活的企业

学生们通过参观燕京啤酒厂、798艺术园区等知名企业和园区让同学们近距离了解企业原生态从而树立学习的目标,让学习目标感更加强烈,增强同学们学习的动力。

3.4 爱心活动,让同学们懂得奉献

该班同学在北京西客站开展了一次以“爱心传递正能量”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给西站一些需要帮助的旅客送去免费的衣物,为“建设美丽北京,美丽北城”尽一点绵薄之力。派送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贫苦人们的生活艰辛,大家都感触颇深。同学们也收到了各种表扬和感谢,最重要的是大家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更深刻的是得到了一次价值观的提升,

4 试行模式主要成效及经验

通过一年的项目实施,学校对于参与本项目的学生从学生喜欢课程形式、创业意向、学生资源、班级建设意见等方面几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交流,大部分学生感觉收获丰富不仅组织策划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团队合作与人沟通能力也进一步提升,并且通过营销实践抗压能力也有所提高。总结的主要经验如下下所述。

4.1 学生心理工作是创新创业工作的重点

目前的学生群体大多数是90后群体,他(她)们思想活跃表达能力较强,但抗压能力和吃苦精神相对较弱,这就要求辅导教师不断给予学生心理辅导,采取有意义的团队活动或营销实践增强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对于个别学生需要采取个别深度访谈、家长电话沟通等方式进一步进行深度辅导。

4.2 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是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

辅导教师是此项目的总设计师,涉及到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心理辅导等方方面面,所以项目指导教师的定期沟通交流和本身的团队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辅导教师团队除了定期会议机制外还通过微信(教师和学生互动平台)、飞信(教师之间沟通平台)、人人网(学生之间展示平台)等一系列立体化沟通机制达到较好的分析、讨论该项目发展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 蔡丹,李军红,王美艳.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经济师,2006(1):95-96.

[2] 张竹筠.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科研管理,2005(S1):86-89.

高效能辅导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绩效管理 职业发展 平衡计分卡

1.引言

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唯有以人为突破口,全面激励人,持续拓展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发展战略。那么,如何才算全面激励人呢?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五种层次的需求会对人产生激励,其中顶层自我实现需求的激励效应最全面、持久和深刻。因此,员工职业发展必然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如何将员工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2.理论梳理

绩效,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开展的活动在结果、行为和能力三个层面上的有效输出。绩效管理,指组织和员工之间就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和帮助员工取得优异绩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过程,是组织发展战略实施的核心工具。职业发展,指员工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

作为发展战略的关键保障机制,基于员工职业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本质上以员工自我实现需求为立足点,以职业发展为关键驱动力,将员工职业发展和组织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将员工和组织打造为利益共同体,实现双方共同成长,如图1所示:在发展战略统领下,自顶向下依次规划达成目标所必须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需求、绩效计划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之后,在自我实现动机激励下,以职业发展为驱动力,向上逐步达成绩效计划、人力资源需求、核心竞争力和战略目标。

3.管理实践

3.1 军工科研单位

军工科研单位,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为国防研制先进武器装备的重要使命。由于兼具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国防产品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而非普通商品,因此也决定了军工科研单位具有某些区别于完全竞争环境下市场主体的特质。

(1)社会和经济双重目标并重

军工科研单位具有执行国家意志和追求企业利益的双重目标:一方面必须完成国家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任务,增强国家战略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防建设的社会目标;另一方面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

(2)军工行业垄断特征突出

近年来,国家虽然加速了军工行业体制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军工科研单位提高国防产品质量、技术和服务,降低成本,但由于国防产品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天然地妨碍了社会资本进入,因此为确保国防产品正常供给,国家仍对进入和退出军工行业进行严格控制,军工行业垄断特征突出。

(3)资源配置计划色彩浓重

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军工科研单位的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多数情况下仍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周密论证和严格审批,往往不是自主决定的,资源配置方式仍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

3.2 绩效管理实践

近年来,面对竞争压力和发展诉求,军工科研单位已经认识到了绩效管理的战略价值,初步构建了支撑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绩效管理体系,积极实践绩效管理,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如健全绩效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细化考核单元,建立基于目标分解的绩效计划,加大量化考核比重,加大日常考核比重,强化绩效辅导和沟通,强化绩效应用,将薪酬奖励和绩效相结合等,绩效管理正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区别于其他市场主体的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军工科研单位的体制改革,加之实践经验欠缺,因此目前绩效管理尚未彻底摆脱传统的人事考核思路和方法的约束,在一些细节上仍存在瑕疵,如绩效计划不明确,评价标准不科学,考核方法欠妥当,缺少有效沟通和反馈,结果利用不当,甚至存在绩效管理走过场的问题,同时又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存在突出问题,使得绩效管理难以完全契合发展战略,造成战略稀释。

(1)尚未在顶层系统规划绩效管理体系,尚未系统构建全面支撑发展战略的绩效计划,绩效计划侧重于财务指标和短期内的重点工作,而忽视了驱动企业发展的长期因素,因此在源头上妨碍了绩效计划契合发展战略,导致企业发展诉求难以有效落地。

(2)尚未将员工职业发展纳入绩效管理体系,缺乏对于员工职业发展的关注和保障,因此难以将员工和企业的目标有效协调,难以将员工的职业忠诚转化为对于企业的忠诚,无法高效激励员工,导致企业发展诉求缺乏核心动力。

(3)配套薪酬制度建设不到位,薪酬体系稍显僵化,员工绩效改善、能力提升与其薪酬变化不完全匹配,薪酬体系保障有余而激励不足。

4.政策建议

针对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唯有从源头上系统构建基于员工职业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将员工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兼顾双方核心利益,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以核心竞争力建设为核心,以员工职业发展为驱动力,才能破解军工科研单位发展瓶颈,保障发展战略落地。借鉴理论研究和业界实践,建议军工科研单位着重从以下方面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4.1 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绩效计划

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 Cards),由哈佛大学商学院卡普兰教授提出,是一种将组织战略和绩效管理有效结合的管理工具,已在世界500强中广泛应用。

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绩效计划,军工科研单位应摒弃侧重于短期、财务指标的传统理念,构建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成长四个视角全面分解发展战略的系统模式,将企业财务和非财务、短期和长期指标有机结合,日常管理中侧重关注运营改善和能力提升等驱动长期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结合军工科研单位实际,在战略层面设定绩效计划之后,应根据部门和岗位职责依次向战术层和运作层分解、细化,如图2所示,从而在源头上保障绩效计划和发展战略相契合,保障发展诉求有效落地。

4.2 员工职业发展纳入绩效计划

作为驱动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学习成长因素应立足于激励员工拓展专业能力,同时为了协调员工和企业目标,有效地将员工职业忠诚转化为对企业的忠诚,因此军工科研单位必须充分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而将员工职业发展纳入绩效计划则是必然选择。

实际操作中,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大致可按照四个步骤进行设计:首先,根据在战略支持中的角色,将能力划分为5个层次,依次为建立战略、执行战略、管理流程、实施流程与支持流程;其次,根据能力层次,将通道划分为5个层级,依次为资深专家、业务专家、业务骨干、有经验者与初做者;进而,为每一层级匹配岗位;最后,为每一层级和岗位匹配任职资格标准,确保其与核心竞争力规划乃至发展战略保持动态一致。图3为某单位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示例。

在此之后,结合员工能力现状,在职业发展通道内为其设定能力提升目标。

4.3 建立宽带薪酬

建设高效能绩效管理体系,军工科研单位必须对现行薪酬制度进行完善,重点增强薪酬体系的公平性和激励性,将员工薪酬与其绩效改善、能力提升充分挂钩,而宽带薪酬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结合上述职业发展通道示例,建立宽带薪酬过程中可分别为5个层级设置薪酬上下限,且薪酬中位值随层级提升而加速增长,如图4所示。同一层级内根据绩效调整薪酬,不同层级间根据能力调整薪酬,这样一方面改善了薪酬的公平性,按照岗位、能力和战略贡献为员工付酬,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薪酬的激励性,鼓励员工改善绩效、提升能力。

5.结束语

绩效管理,承担着为企业发展战略保驾护航的重担,任重而道远,其成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基于员工职业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员工自我实现需求为根本驱动力,最大程度上调动了人的能动性,使传统人事考核走向绩效管理和战略管理,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笔者期望本文对军工科研单位推动人力资源战略转型,建设高效能绩效管理体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春燕、陆萍蓝.军工企业研究所研发人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设计[J]. 当代经济, 2008(10):80-81

[2]罗建国.军工集团公司绩效考评思路与指标探析[J]. 国防科技工业, 2005(12):36-38

[3]吕冀炜.航天科研单位绩效考核体系探讨[J]. 航天返回与遥控, 2006, 27(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