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利设施

水利设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利设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利设施

水利设施范文第1篇

亚热带稻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季节性干旱对水稻生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水利设施建设不仅影响水稻产量,而且事关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局,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强调要兴修水利,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奋斗,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衡阳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充足的阳光,丰富的降水,为衡阳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其成为湖南省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但水稻生产经常遭遇干旱的威胁,因此农田水利建设对本区水稻生产至关重要。本区的水利设施大多是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经过数十年的运行使用,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和防旱抗旱效益的发挥,也给工程管理方面带来很多麻烦。为了落实2011中央1号文件,衡阳市理应在查清水利设施现状的基础上,探寻水利设施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提高区域抗旱能力已实现安全减灾的目标。

1衡阳市水利设施及抗旱能力现状分析

衡阳市现有各类水利设施44.13万处,遍布于衡阳市各县市区(表1),其中大型灌区1处(欧阳海灌区),中型水库29处,中型电灌站5处、12656kW,中型水轮泵站5处,小Ⅰ型水库183处,小Ⅱ型水库959处,山平塘43.4万口,小型河坝5553处,小型电力灌溉站1.5万处、112832kW。主要灌溉渠道16814km。总蓄引堤水量27.351亿m3,其中蓄水量20.698万m3,有效灌溉面积4.97万hm2。初步形成了蓄、引、堤、排、灌以及防洪、发电、供水、航运等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对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保障作用[1]。

2衡阳市水利设施与抗旱能力存在的问题

2.1工程质量差,安全灌溉效率低衡阳市现有的水利设施大多数建于20世纪50、60年代,限于当时客观条件,资金少,设备材料不足,造成工程建设质量差,标准低,不配套,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工程老化,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灌溉面积不断下降,灌溉效率不高(表2)。据调查统计,全市29座中型水库中有16座为严重险病水库,占中型水库总数的58%。在小型水库中,隐患险库508处,漏塘占山平塘总数的71%。全市有近40%的水库不能正常蓄水,每年减少蓄水5000万m3以上[2]。如衡阳县6处中型水库中有3处属于Ⅲ类坝水库,106处小型水库均属病险水库[3]。衡南县有70座水库因大坝存在隐患不能正常蓄水[4],祁东县有中小型水库147座,现库容只有6461万m3,占应蓄水量35%,灌溉面积只有1.114万hm2,只达到原设计标准的40%。再如,2007年5月衡阳市降水丰富,但由于工程建设质量差,灌溉渠系建筑物安全系数小,在雨季不得不限制蓄水,6月以后,大面积连续53d无有效降雨,造成了全市150多座水库、20.3万口山塘干涸,96条溪河断流,截止7月31日,衡阳市水稻受旱面积达14.92万hm2,占总面积的49.6%,全市有3200个村、37900个组、26.5万人发生饮水困难。

2.2机电灌溉设备陈旧,安全抗旱难以保证20世纪60年代,衡阳市遭遇连年干旱,为此着力发展电力提水灌溉,现境内拥有电力提灌装机12.55万kW。装机100kW以上的电灌站工程60处,其中20世纪60年代兴建了30处,70年代兴建了16处,80年代建了7处,90年代修建7处。可见,有一半电灌设备已经运行了40多年,运行最长的时间达到了51年,最短的时间也达到了12年。由于运行时间长,加之当时大部分设备质量不高,同时缺乏资金与专业人员进行维修和管理,致使设备老化,无法安全运行。如衡山县带病运行的电灌站44处,不能运行有18处,分别占总电灌站的27%、11%。衡南县电灌站80%属于淘汰设备。常宁市电排灌站能安全使用的只有10%。由于机电灌溉能力不足,一旦遇上干旱季节,本区水稻轻则干旱减产,重则荒芜失收。

2.3塘库淤积严重,安全蓄水能力明显下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实施,衡阳市的山平塘由集体经营管理转为农户个体承包经营,于是冬闲挑塘泥的现象几乎绝迹,山平塘的维修亦无人问津。即使少数农户想要清除山平塘的淤泥,终究势单力薄而无济于事,由于投入不足,管理乏力,山平塘淤塞渗漏严重,大部分已成为碟子塘,筛子塘,伴之而来的是山平塘的废弃数量正在急剧上升,安全蓄水能力明显下降。实地调查得知,衡山县一些山塘淤积层很厚且塘坝渗漏严重,不仅无法安全蓄水,天长地久就变成了废塘,衡山县自1978年以来已废弃4409口山塘。据统计,祁东县山塘淤积总量年平均达到269万m3,山平塘数量较1965年下降了25%,全县山平塘的蓄水总容积已由15750万m3下降到12330万m3,有效灌溉面积由2.13万hm2减少到1.67万hm2。由于山平塘的蓄灌能力降低,大幅度增加了农用机具提灌稻田用水的费用[5],也给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2.4投入与监管机制不健全,水利设施安全运行和综合减灾较难实现衡阳市水库、山塘、电灌站等各类水利设施大都是20世纪50-70年代兴建。这一阶段,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和投入形式主要是农户投入“义务工”,国家给予经济补贴[6]。农户投工修建水库主要依靠生产队进行管理,所有的农务活动实施的是集体出工计分的方式,难免存在一些“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加之缺乏机械,受到技术、材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建水利设施主坝均是土坝,给长时间安全运行留下了隐患,也是造成目前水库、山塘出现渗漏严重的根本原因。对于已建塘库的维修、管理没有配备专人管理,导致责任不明,管理不善。加之其管理模式陈旧,水利设施维修、建设与安全管理得不到有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衡阳市遭遇数次特大水旱灾害,水利建设与安全管理又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此阶段,农业水利事业开始了改革,农业水利建设的投入主体和投入形式也演变为农民“投工”、“投劳”,缴纳水费,中央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支持农业水利建设。尽管国家、地方的经济补贴有所增加,但农户投工积极性减弱,水利设施的安全管理仍然不能到位,尤其是山塘清淤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致使山塘蓄水能力大幅度下降,其防洪抗旱功能无法实现。#p#分页标题#e#

3衡阳市水利设施安全管理与安全减灾对策

3.1全面整治水利设施,提高区域抗灾能力衡阳市现有农田水利设施不能保证农业抗旱的需要,因此,整治与兴修水利设施对防治水旱灾害尤其重要。地方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意见的通知》的精神,在制度、政策上创新,鼓励通过市场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尽量发挥企业或其他非政府投资主体的作用[7],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群众投入为主体,其他资金投入为辅助的投入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要“争取国家的、增加地方的、捆住其他的、调动农民的、吸引社会的”。一方面积极力争国家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门拨款,另一方面由村级机构出面组织村民投资投力积极兴建山塘,这样既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又能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统筹城乡发展。就本区情况看,一是要全面整修现有山塘、水库、渠系等水利工程。根据现有的水利状况,挖掘内部潜力是水利建设的主攻方向。以尽快的速度根治病险水库与山塘,确保其安全运行。同时集中精力、财力、物力,整治山塘,使山塘呈现由小变大、由浅变深、由坏变好的新面貌。还要因地制宜地更新设备,逐渐实现水利工程达到设计的标准。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广积资金,适当兴建一些山塘、水库等水利工程,建立一批大、中、小型相结合,蓄、引、排、灌相配套的水利工程网络。三是充分发挥群众投入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通过政府组织引导,鼓励群众投资投劳开展塘库清淤整治工作,加快农村水利设施管理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的发展。四是开拓资金来源,维修与更新机电灌溉设备。

3.2采取人工与机械化清淤并重的方式,提高区域蓄水能力衡阳市塘库清淤增容已迫在眉睫。在当地多数精壮劳动力外出务工且清淤工程巨大的情况下,应极力加强机械化清淤的步伐。地方政府应针对塘库淤积现状,有计划科学地安排资金购买机械设备,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专业机械化清淤队或专业化清淤公司,适当收取清淤作业费,用于人员工资、设备维修更新。同时由县级农机管理局牵头,县级农机技术推广站为主,成立机械化清淤服务组织,具体负责人员培训、设备引进、示范表演、信息传递、技术咨询及维修服务等工作,保证清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投入资金的安全运行及效益发挥。对于一些面积较小,不便于机械化清淤的小塘库,应恢复与倡导传统的清淤方式。因此,政府应积极动员对当地农民投工投劳,建立以村组为主体的组织实施、政府投入专项补助资金的工作机制,抓住冬闲季节的机遇,形成人人挑塘泥的喜人局面。另外,要积极引导村组根据实际情况与塘库淤积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建立起塘库的管理和保障机制,让遍布各地的塘库能按设计标准蓄水,充分发挥塘库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3.3完善监管体制,加强水利设施安全管理以提高减灾能力如前所述,监管体制不健全是造成塘库淤积严重的主要原因,为此,深化改革,完善监管体制是解决塘库淤积问题的重要措施,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一是强化领导负责制。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水利设施科学管理工作,切实承担起水利设施兴建与整治的组织责任,真正把水利建设与安全管理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领导的政务考核工作,实行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不达标的“一票否决”制度,并且当地农民检查、监督和举报的责任和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金真正用于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整治工作,促使其发挥良好的功效。

水利设施范文第2篇

靖远为全省十二个半农半牧县之一,牧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着牧区经济的发展。

一、自然地理概况

靖远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连宁夏自治区海原县,西靠白银区,南与会宁、榆中两县接壤,北与景泰及宁夏自治区的中卫县毗邻,中心怀抱平川区。境内沟壑纵横,川塬相接,山峦起伏,海拔在13””~31””米之间。地形地貌复杂,自西北向东南有祁连余脉哈思山、水泉尖山、黄家凹山、崛吴山绵延相连,由山脉走向与行政区分割为南北两部,北部是群山起伏的丘陵沟壑及兴堡子川盆地,南部是黄土丘陵起伏的山塬沟壑及黄河河谷阶地,总的地形是东南向西北倾斜。区域属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24”mm,年蒸发量为降雨量的7~9倍。四季多风,尤其春季为多,最大风速21m“s。年平均日照时数26””h,无霜期168d,年平均气温8.8e。全县所辖21个乡镇,46.22万人,总土地面积58.”9万h,其中总耕地7.58万h,水地3.2”万h,草地13万h。

二、牧区概况

靖远为半农半牧县,牧业人口4.46万户,22.69万人,主要分布在崛吴山西南的高湾、大芦两乡,云台山周围的曹岘、若笠两乡,哈思山与黄家凹山区域的永新、石门、兴隆、双龙。、北滩、东升、五合、靖安等北部八乡。占草原地面积的8”%以上,刘川乡及沿河各乡有少量分布。

1.牧区草原现状。牧区草场幅员辽阔,资源类型复杂,自然条件严酷,草山植被稀疏,覆盖率低,约2”%~3”%,全部为草甸草原,草场资源中植物种类繁多,多为耐旱藜科、禾本科、沙草科等盐碱植物,主要有蒿类、碱草类、冰草和丛生灌木等,在高山草地还有桔梗、车前子等中药草。据实际调查,靖远县13h草地面积中仅有”.2h饲草料地,年产草”.24亿kg,适宜载畜量9.”万羊单位,而12.8h的天然草地年产草”.22亿kg,适宜载畜量8.2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43.”4万羊单位,超载量34.84万羊单位。由于严重的超载放牧及其他对草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全县6”%以上的天然草地出现了沙化、退化、盐渍化,其中沙化面积”.5万h,风蚀面积”.5251Fh,水蚀面积2.1h,并且逐年递增,现状不容忽视。草原退化不仅给畜牧业造成了不利影响,而且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结构变化,鼠害和虫灾发生面积和强度上升。因此,必须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遏止草原退化势头,并创造条件使其逐步得以恢复,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可持续发展。

2.牧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全县水资源总量为329.36亿,黄河穿越全县154公里,过境客水329.2亿m,地下水资源量”.16亿。牧区地表水开发利用总量1.69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12亿,占全县地下水的75%,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地下水补给量较少。靖远县牧区主要有三大高扬程引黄提灌供水工程刘川(主要灌溉刘川乡),兴电(主要灌溉北滩、东升、五合、靖安四乡),靖会(灌溉高湾、大芦两乡),年供水量1.”1亿。沿黄小型扬水站6座,年提水量592万(分布在双龙、兴隆、石门三乡),井泉汇流工程有深井6眼,浅井4眼(主要集中在永新、兴隆、高湾等乡)。塘坝7座,蓄水量33万h(主要在大芦、双龙、兴隆三乡)。南部曹岘、若笠两乡,为纯干旱山区,主要依靠雨水集流,年集流25”万,有水窖及旱井2355”眼,集雨潜力巨大。

三、牧区草原治理对策及措施

1.治理对策。紧紧围绕国家关于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发展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的目标,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为核心,以建设节水、高效、优质灌溉饲草料地,以实施大片天然草场围封、轮牧、休牧、禁牧为手段,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改善草原生态,主要依靠草原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必须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牧区水利是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生态自我修复的前提条件和保证。因此,要坚持“发展牧区水利,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的原则,在水、草、畜各个方面下功夫,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1)在水环节方面。依据“充分利用天上水,科学引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的开发原则。靖远县牧区曹、若两乡,主要以充分利用天上水为主,要雨雪两用,在雨季收集雨水,冬春季收集雪水,雪水潜力巨大、不可忽视。要在田间地头多打窖,多建集流场,实行农作物及饲草料地的点浇、点灌、微型喷灌等节水措施。高扬程灌区以科学引用地表水为主,靖远县三大高扬程灌区土地面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应通过灌区的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实行生态式移民(即将生态脆弱地方的农牧民移居至水土条件较好地区),这也是今后农牧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如靖远县2”””年实施的北片生态环境建设兴电黑山支干工程,就是集生态移民、生态建设、扶贫开发、节水农(牧)业于一体,工程已将北部八乡15””户、45””农(牧)民移至灌区,使山区的”.3万h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退牧还草(原)。当然,应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农业,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以该地区较少的土地促使生态脆弱地方退牧还草(原),不宜再去大量开垦该地区的荒地、草地,应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合理利用地下水。全县牧区地下水利用率达75%,近年来干旱少雨,地下水补给量较少,应科学合理有计划的利用,严禁盲目、无秩序的开采,特别对深井开采严令禁止。牧区地下水丰富地区主要集中在崛吴山附近的高湾局部地方,黄家凹山的靖安局部地方及哈思山附近的永新、双龙、兴隆、石门等乡,对牧区有泉水溢出的地方,县水务部门应进行水资源量分析、评价,认为储量丰富、适宜开采、效益明显后,县水务行政部门才能颁发取水许可证,允许开采。泉水截引后主要采用pvc管,输水至下游塘坝(水库)蓄水,不要让水白白浪费,冬蓄夏灌,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

(2)在草环节方面。靖远为半农半牧县,应本着“以牧促农,以农养牧,农牧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发展优质高效的灌溉饲草料与灌区粮食及经济作物相结合。种植粮食及经济作物时应考虑它的多重利用率,如玉米、黄豆、小麦、洋芋、大豆、油料等,其桔秆(干草)可以为畜用,但用机器粉碎成糠、壳与油料的渣拌和后,便成了精饲料,其利用率更高。据测算,全县水旱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万,年生产畜用秸秆1.8亿kg,可解决1~4.83万羊单位的饲草料问题,而通过机器粉碎与油料残渣、洋芋淀粉等拌后成精饲料喂养牲畜,可解决18.”万羊单位的饲草料问题,而且牲畜的质量及成长速度也较快。因此,应多方面、多层次开发饲草料,为落后的放牧向舍饲养殖、退牧还草(原)奠定良好的基础。

(3)在畜环节方面。应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从落后的放牧中退出来,围牧、休牧。引进先进的牲畜品种,首先实行先进的舍饲养殖,规模养殖。据了解,由于本县羊羔肉加工销售快速发展,本县滩羊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在三大高扬程灌区的高湾、刘川、靖安、五合、北滩及北部井泉灌区永新、石门、双龙三乡建成了八个养羊基地,基地羊存栏量14.8万只,其中百只以上养羊大户47”户,专业户饲养量达8.26万只。同时,牧区养牛业也从耕田型向商品肉用型,奶用型转变,刘川乡已初具规模。通过扶持畜牧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生产和集约经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为依据,建立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依靠科技和政策提高生产力水平,从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生活水平。

2.保障措施。为了使本县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能顺利进行,应具有相应的组织保障措施。

(1)领导组织体系。成立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田主管畜牧业的县长任组长,农、林、牧、水、打岔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作好退牧还草(原)的协调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技术指导与服务体系。县各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团结协作。县水务部门要作好牧区供水工程的建设工作,作到工程节水措施到位、技术到位,抓好水的问题。县农业部门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培育优质高效的粮食经济作物及饲草,实行节水型农业,要抓好草的问题。县畜牧部门要作好牲畜良种培育引进工作,抓好畜的问题。

水利设施范文第3篇

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理念、新模式的引入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传统的治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难题与挑战。政府必须从原有的理论、思路和模式出发,不断创新,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技术加强对水利科技的研究与探讨。

1.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农田抗旱能力。通过对现有的中小型水库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除险加固,全面增加其蓄水能力;而对于老化失修的机井等灌溉设备,应抓紧修复或更新,以提高抗旱能力。

2.完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快对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的建设或改革,对一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进行产权确认,并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在明确所有权的前提下,进一步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向市场化靠拢。

3.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抗旱减灾能力评价的准确性。客观、科学地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抗旱减灾能力作出评价,避免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治理性干旱,并要对水资源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避免出现建设不合理或用水不合理陕西省柞水县水务局王春生的现象。

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

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时,要针当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状况,科学、合理地估计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在这些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建设布局,突出重点,实现科学合理用水,坚决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在制订建设规划时,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目标,并对潜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完整而科学地分析与论证,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建设,避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合理使用水资源。

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多方筹资

1.在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各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的有关规定,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的资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还要大幅增加地方财政中的水利专项资金,并要全额、合理地应用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去。

2.各地方政区可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并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以达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逐年持续增长的目的,从而加大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力度。

3.全面发展民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在不妨碍国家统一规划、建设,又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基本原则,调动社会各界的投资积极性,吸引全社会的资金来进行民营水利建设。

4.提高农民主动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热情与积极性。地方政府应本着“共建、共享”的理念,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知程度,鼓励和扶持农民自愿出资、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让农民自愿参与投资,并把农田水利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投资经营,使之既可以保障农业的灌溉用水,还可以作为一种长远而有效的投资。对此,当地政府可以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扶持。

水利设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田 水利设施 政策

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凸显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国内学者从多重视角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测算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效应,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测算了乡镇道路、农业科研与技术服务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与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说明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绩效。还有的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户收入增长的贡献。

二、中国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国家投资和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渐增多。但由于受到具体因素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水利工程管理比较松散。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的现象。

(2)国家资金投入不充分。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政吃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

(3)相关水利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化素质不高。近年来,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受多年计划经济人事安排影响,很多水管单位设置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

三、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历史欠账缺口庞大

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开始以后,各地的义务工和积累工相继取消,形成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庞大历史欠账。根据课题组对吉林、甘肃、湖北、安徽、内蒙古等5个省份的调研数据,由“两工”取消造成农田水利资金投入减少量十分巨大。

(二)投入机制不完善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分散,各自为政,整体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投入渠道多,都是各搞各”。

(三)投入主体责任不明确

首先,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其次,政府与农民在投入上的关系没有理顺。

(四)投入资金有待整合

从2005年开始,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行专项投入政策,并于2009年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但是目前各重点县普遍存在资金整合方面面临的困难,主要是资金数量小、标准不统一、整合难以形成合力。

(五)社会参与明显不足

首先,农业投资效益低,农户投入意愿不强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多数只具有排灌功能,不会直接产生稳定持续的现金流,以盈利为目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田水利建设支撑不足。

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应对措施

(一)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小型农田工程项目施工材料已被钢筋、水泥和PVC管材所替代,传统的人工化转为机械化和专业化的施工企业所替代。加强对失修水利工程的维修与已建水利工程的保养。对于水利工程我们要坚持两手抓的政策,不但要重视已经修缮的工程同时也要对正在修建的水利工程做好相应规划与对策,争取对我国水利工程做到全面化管理。

(二)作为地方政府部门首先要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抛弃传统先泛滥、后治理的观念,应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切实做好维修加固工作,防范于未然。

(三)引入竞争机制规范设计工作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要采用积极的竞争机制,加大对水利工程发展的创新性投入。具体水利工程部门必须要规范自我的工作行为,加强工作探究性研究,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养。

(四)加强对具有法人治理机构的有关部门管理。单独行使其应有的职能,并不断完善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的工程管理制度,做到权责划分明确,切实加强组织工作并落实,确保管理部门有序高效的运行。

(五)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登记造册,登记造册的部门要做好自我相应工作,确保过程的顺利科学合法。在绘制的各工程分布图要及时进行分类管理,无论如何要将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同时出台合理的工程养护维修费用标准,从受益面积和实际情况出发,向收益方和收益企业要求维护工程,同时收取相应的费用。

(六)对竣工验收达标之后的工程要确定产权归属,同时还要确立工程管理责任方。同时也可以采用分级产权转交的方式将管护单位落到实处。

农田水利作为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必须给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和打好基础。各级水利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和落实水利部党组在管理中提出的政策和方针,调动各个阶层中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融资体系,这也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做好引导、扶持和监督服务,各级政府要从资金和政策中支持,用法律来保障资金的补助,广泛吸纳社会上投入的资金,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总之,只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在采取承包、租赁和股份合作等方式,能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也有利于工程资产的增值保值,更加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宋洪远,吴仲斌,盈利能力、社会资源介入与产权制度改革――基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9(3):4-13

[2]刘铁军,郭洁,董晓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资主体缺位原因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4(8):57-58

水利设施范文第5篇

1.1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特点

1.1.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

往往都很小在对农田水利的灌溉渠道进行分类时,我们可以根据等级将其分为干渠、农渠、斗渠、毛渠和支渠等几类,干渠和支渠是两种主要的输水渠道,而斗渠和毛渠则是主要的配水渠道,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最主要的两种设施则是灌水沟和毛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几乎都是末端工程,所以其规模往往都较小。

1.1.2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灌溉农田的主要途径有引水、抽水、蓄水和提水等,并且几乎都建设在田间。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还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会受到地理环境和当地水资源的影响,其形态也是十分多样的。由于它们都是一些露天的设施,很多都处于闲置的状态,那么其很容易就会出现损坏的问题。农田水利设施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旦出现了干旱的气候,其就会超负荷的工作,就会降低其使用寿命。

1.2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现阶段,在我国各地的农村还是存在着较多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特别是在有很多水域的南方地区,每一个村落都建设了相应的水利设施,从而尽可能的满足当地农民的农业灌溉需求。然而,在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下,又必须要控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成本,所选用的材料几乎都是简单的砂石,所以,从修建的水利设施的技术水平上来看就是较为落后的,在灌溉农田作物的过程中,要想进行有效的灌溉就必须先将坝体挖开,这种灌溉方式是有着很大的危险性的。

2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主要问题

2.1对水利设施的投资不科学

我国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实际上是较为重视的,并且对水利工程项目也给予大量的投资,然而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才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对于一些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和建设工作却都是十分忽视的,而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发展缓慢,在国家所投入的款项总额中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费用投入到了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中了。水利投资的分配十分不科学,制约了农村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2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着老化现象,并且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大部分农村存在着的池塘、水坝以及沟渠等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都存在着年久失修的问题,无论是雨季的排涝,还是旱季的灌溉,它们都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农村现阶段已经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因此,农民都有着极强的个人经济意识,而集体的观念却是非常淡薄的,对待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都存在着只顾用水、不顾管水的问题,并且在河道的位置处还存在着设置渔箱渔网的现象。对于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仍采用粗放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严重的漏水和渗水问题,并且支渠下面还存在着用水混乱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着严重的老化失修和损坏的问题。

2.3基层水利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大,然而人力资源的配置却仍是不够科学合理的,没有合理的设置水利单位管理机构,存在着过多的非工程管理岗位,这都大大的降低了其管理的实际效率。管理人员以及施工技术的综合素质不高,其施工的整体质量就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对于初级、中级和高级工程的技术人员仍是十分缺乏的,技术人员往往都很难得到培训和深造的机会,技术力量十分薄弱,这就大大的限制了水利管理单位的发展。

3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的有效对策

3.1完善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

应以“水利设施是由谁投资建设,产权就归谁所有”的原则,这样便能够大大的提升农民参与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这一制度能够极大的改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并且也能够加快农田水利事业的改革进程。如果农村的小型水利设施是由村民个人投资完成的,那么投资人就是可以独自管理这一设施的,而其他村民要想使用这一设施就应缴纳一定的费用。如果农田水利设施是以村为单位筹资建设的,那么就应共同享用这一水利设施。如果水利工程项目是以乡镇投资为主的模式,村和农民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那么主要管理的责任人就应是乡镇单位。最后,如果农田水利设施是由农民之间一起投资修建的,那么他们就应共同管理并维护。

3.2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

在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管理工作时,应让全体用户都参与进来,让所有村民都了解到资金的具体来源、建设的具体内容以及水价和收费的具体方法,在施工时,用户代表是具有监督资金使用、设备采购以及工程质量等权力的,工程竣工后,村民也应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还应建立更加健全的聘用制用人制度和财务监督制度,实施的维护水价的秩序。县级的水管部门也应对资产的具体实施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保证水利工程的有序运行,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转变经营方针,加大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力度

在维护和管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时,应严格的按照“先急后缓,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节水灌溉工程的更新改造和沟渠的治理工作,进一步的加大对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力度,有效的解决水利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问题。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管理时的组织性较差,同时也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明确清晰的划分其职权,因此就容易出现用水纠纷,对水利设施的长久使用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想实现农田水利设施的健康发展,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章程,如灌溉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水费管理制度等。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其主要负责组织各家农户对内部灌溉工程做好管理和维修工作,并制定和上报用水计划,进行有效的灌溉调度,及时的调节所出现的农户间的利益冲突,解决好各类用水纠纷。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