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备文本;四种意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特点:学拼音、认汉字与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整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体现了价值观的引导和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的整合;选文典范,题材、体裁丰富多样;呈现方式灵活,课后练习留给师生宽广的空间。理解了这些特点,教师在备课中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就能使语文课堂提纲挈领,舒展活跃。

一、要有全篇意识。新课标教科书有些知识点在课文中无法体现出来,而这些知识点对理解课文又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编者就以课后思考与练习题、语文园地的形式提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语文园地,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大意、思想、情感等。典型的题型有:

1.直接引出对全文把握的思考。如: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六年级下册《匆匆》)。

2.以问答题形式出现几个小题,逐步引导直至能把握全文。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的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六年级下册《6北京的春节》)

3.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几个小题,强调很简短的重点,逐步引导直至能把握全文。如(四年级下册《11蝙蝠和雷达》):让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再读一遍。(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又如: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得意( )( )( )(五年级上册《13钓鱼的启示》)。

4.要求讨论全文表达特点。如:你发现本课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和同学交流交流。(六年级下册《15凡卡》)5.填写表格,理清思路。如: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五年级上册《11新型玻璃》)。

二、要有专题意识。实验教科书按专题编组,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所以所谓专题意识,就是学习每组教材之前,要充分领会每组要求。因为这些要求既是学习重点,也是练习设计的出发点。比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第三组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则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类的启迪,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比前几册相关专题内容更深入,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范文第2篇

1.1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部分课文过长,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的课文中,长篇课文不少,翻译的外国作品也很多,而且普遍较长。在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六单元中,《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虽然是中文作品,也达到了全文33个自然段。 而在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中,《“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翻译的课文竟然达到了47个自然段。这么长的课文,让我们成人来理解也要费一番心思,对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就更困难了,更不要说去理清文章的思路,去学习课文。如果教材在编排时能选取一些同样主题但是篇幅较短的文章,或是选取了较长的文章进行删改再做为主体课文,那么,学生就会学得清楚明白,学得轻松愉快,也能学有所获。

1.2小学作文要求应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我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些作文要求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

比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为鸟,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在①我熟悉的一种鸟;②我见到过的鸟;③我养过的一只鸟;④我想象中的鸟四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题目进行习作。对于现实中的孩子,虽然都见过鸟,但是对鸟并不熟悉,更没有条件去观察鸟,了解鸟,那么前三个题目会无法下笔,第四个题目,因为欠缺对鸟的了解,也会很难在鸟的特征的基础上去展开想象。

同样的问题,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的主题为马,单元作文要求有三个:①搜集有关马的作品,选出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②如果你生活在农村或牧区,可以写写自己所了解的马的生活,如果你知道马的故事,也可以写下来。③想象作文:未来的马。这三个题目,只有农村或牧区见过马的孩子还能写出一些来,而城市的孩子,很少见到马,那只能写第一个题目或写马的故事,但是这些都只能从网络上摘抄,并不是习作。第三个题目也只有少数极有想象力的学生能写出来。

如果这些单元能改为以动物为主题,选几篇写各种常见动物的课文给学生做范文,作文要求设置为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比如猫、狗、鸡之类,那么,学生可写的小动物会很多,对这些小动物也比较熟悉,并有条件去观察了解,写这种作文题就会比较容易。

所以,我认为作文的要求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在身边找到要写的事物,能亲身去体验,然后写出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学生才会有物可写,下笔有据,才能学会怎么写文章,把文章能写清楚、写好。

2.教师、家长要配合,给学生创造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

在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或比赛,家长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但我们不重视培养孩子了解自然,研究科学的能力,导致我国艺术人才很多,科学人才却很少,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多人才发现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很少,动手操作能力很差。

比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第四单元的教学主题为植树,在每年的植树节时我们只是组织很多成年人去植树,而给孩子创造了解植树的机会很少,导致在教师教了本单元的课文后,学生对植树还是停留在模糊状态,并不知道怎样去植树,也不知道一棵树它是怎样长大的。我想,学校在每年绿化校园时,可让学生参与一些种树的具体操作过程,或是家长可带孩子在节假日去参加社会上的植树活动,农村的家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房前屋后种一些花草树木。有了亲身体验,学生自然能了解怎样种树,感受到种树的乐趣,树的美感,也会发自内心产生保护树木的感情。这样,在教这一单元的课文时学生才能有实际经验,才能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而不是让老师去给学生灌输怎样保护花草树木的生硬道理,那么,也就让学生从小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转贴于

又如,在教学生写桥,写游记这些作文时,教师可与家长联系好,由家长带孩子去看桥,去游览。让学生到现场去感受,从而在家长、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真实的文章。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们能在游览,参观时做到给孩子讲解景物的历史,和孩子讨论游览的感受,而大多数家长只是带孩子游玩,孩子回来后对于他去过的地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生活在农村的家长因为经济拮据或是因为生活的忙碌就更谈不上到外面的世界去启迪孩子的智慧了,致使农村部分学生缺乏这些方面的生活体验,从而在写这些作文时难以下笔。

对于从网络上查资料,家长缺乏指导孩子查找所需知识的意识。在一次调查中,老师让学生从电脑上查找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而飞机却能在天上飞,不被地球吸引。在一个班上,有10个学生家里有电脑,可是只有一个孩子查到了资料。究其原因,是家长重视的程度不够。有些大一点学生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玩网络游戏,不允许家里的电脑联网,更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对于这一点,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引导,让电脑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工具,使其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泛,视野更广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长孩子的聪明才智,让孩子能跟上现代科技的步伐,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3.留给学生充足的课余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让他们去观察、去了解现实生活

为了应对考试,为了考上大学,学生不得不埋头于题海战术,补课,上晚自习,对身边的事物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而我们的很多老师也是整日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攀比考试成绩,却没有去研究怎样把课本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能够学以致用。

我认为,对于每学期考试的的科目,应当设定一个合理的评分标准,比如及格率达到95% ,优秀率达到百分之85% ,平均分达到85分至90分,就可以评定成绩合格。而不是由于一味追求高成绩,导致出现严重脱离实际的及格率、优秀率,把对老师教学成绩、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只定位在掌握课本知识上。我们也常常强调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在考试科目上的成绩差异呢?美国教育家库姆斯说:“教育不该被迫在聪明的精神病患者与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笨蛋之间作出选择。”而应试教育往往把有灵性的人训练成适应环境的庸才。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范文第3篇

一、造成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症结何在

追本溯源,我们不妨从现行的语文课程设置上加以审视和考量。从课程设置上看,几经课改,我们的语文仍是坚持“以阅读为核心”的。

教材编写――呈现的是阅读文选,课文构成了教材的基本内容,说写是附着于阅读之后的,阅读教学是师生意象里语文教学的代名词。

课堂教学――阅读是主线,说写教学轻重取舍需服从阅读需要,需见缝插针,其际遇常遭边缘化,读写也多分离化。

课时分配――阅读课时占三分之二以上,说写仅有三分之一,每学期“法定”作文课只有6~8次。课外的练写安排更是视老师的意愿而定。

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占语文的“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长期处于失重或失宠的地位,其重要位置一直未能得到真正体现。课程本身是这样,教师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学习自然概莫能外。习作能力是在习作实践中的反应,学生作文的实际效果也可就想而知了。

二、实现作文有效教学的正确策略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此言道出了技能习得的规律。就儿童的天赋而言,语言学习并非难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在短短的不需人为系统训练的自然状况下学会说话,表达自我。原因简单得很,皆在“多说”。儿童学习书面作文也遵此理。学生书面语言的习得如同他的口语学习一样,需要有个历练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程从设置到执行都没有遵循这一学习的规律。阅读强势挤占了说写训练,导致了孩子习作根基的薄弱。窃以为,在现时的课改背景下,欲改变这一“重读轻写”的状况,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同时应亡羊补牢有所作为,即:让练说、练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常态。

1.在阅读教学时,相机拓写

文本语言是儿童学习书面语的最为直接的资源。新课程教材每单元的课文、口语交际及习作要求都围绕一个主题整合而成的。这样的编排为每单元一次的习作教学提供了前置性的读写兼顾,留有极大的回旋空间。因此,教师在自身解读教材和备课时就要为学生习作“多长一个心眼,多留一份眷顾”。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人间真情”)为例。阅读教学《穷人》时,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别饿坏了那匹马》,则练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唯一的听众》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通过人物言行和心理活动的变化抒感的写作方法;《用心灵去倾听》,则安排学生领会文章是如何抒发美好情感的写作方法。参悟教材后,在教学时进行读写渗透,相机拓写转换。这样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已把两课时的主题习作教学渗透在了两个星期的一单元学习中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从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课文“例子”里感受到了这类文章习作的方法。单元习作时,学生就会得心应手,无论是对习作题材的选择还是表现方法的运用都会水到渠成,胸有成竹。这就改变了原先习作前的“事情经过要写具体”“要表达出真情实感”等的空洞说教。依托主题教学,开展常态的读写训练,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认识是遵循了学生认知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做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在课外阅读中,主题读写

作文的“功夫在课外”,学生的课外生活和阅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如上述列举的单元主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和展开课外阅读,可以向学生推荐(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76页)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搜集。如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父爱如山》《秋天的怀念》《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相关篇目,也可以是《绿山墙的安妮》《根鸟》《小海蒂》《窗边的小豆豆》等书籍。课外练写可以是日记或片段的形式写“妈妈的一天”“爷爷的腰背”“今天我被感动了”等与学生生活贴近,可具体观察和感受的素材。

围绕主题展开课外读写,可有的放矢地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提高学生的读写效率,这样的主题阅读与积累为学生的习作做好了前期铺垫。当学生在读单元主题类文章,做单元主题类小练笔时,自然会融汇教材选文中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和语言,等到习作时,贯通于心的储存,外显为语言的表达。这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孩子的习作能力自然会得到较好的建构。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比赛习作自由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25-02有人说教育如艺术家的那把刻刀,在不断地雕塑修饰着学生的方方面面。迎着金秋的凉风,学校新把六年级一个班交到我手上。也许学生较为慢热,师生间的磨合需较长时间, 沉闷的课堂,总令课效大打折扣。每一天,每一课,我都希望尽快寻到一线曙光。

九月下旬,年级里进行了一次作文竞赛,哗噻,我们班居然拿了个第一!带着惊奇与窃喜,细细品读,那喜悦在一点点地消失。作文竞赛写的是自己与一个声音的故事,唉!全班选材集中在爬山,学骑自行车,学溜冰等方面,表达形式较为划一,大多数写遇到困难想放弃时受到父母的鼓励,其中写妈妈的占了不少。感谢同事手下留情之际,我真的无语了。第一次单元测试,有十一人作文不合格,作文平均分仅31.49分,(50分作文)我的天呀!路在何方呢?

课程标准中有关高年段习作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过:“我看作文教学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的释放出来。”

面对这群六年级的孩子,怎样才能唤醒这份沉闷,诱发生命力,并让其尽情释放呢?“良好的竞争心理,正当的竞争精神,这就是使事业成功与督促个人向上的动力。”松下幸之助的这话给了我灵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我决定从最为重要的作文教学入手,通过各类的比赛丰富学生的体验,开阔思路,给学生一个别样的春天,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唱出最美妙多彩的赞歌。

一、巧妙设计,激活兴趣,尽诉内心世界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要求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面对着这群“内向学生”,怎样才能让他们乐于表达,外露个人喜怒哀乐和情感变化呢?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九课《穷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平时都是先学后教的,今天怎么啦?没有一点征兆就开课了。读题目后,我让学生先把全文读一遍。闷闷的课堂拂过朵朵疑云,但师命难违,他们木然地跟着我的指挥棒转。长长的课文,花上点时间终于读完了。我把挎包不紧不慢大大方方地放在讲台上,拉开链子,掏出钱包,半举于空中。有反映了,很多人的眼睛开始发光了。接着从钱包里抽出一张崭新的五元钱,所有的目光都啪啪啦啦地集中在钱上,有人发出唏嘘。鱼儿上钩了,我心中暗喜。我把钱在空中扬了扬,“想要吗?”没人作声。“这钱非假币。现在我们来个比赛,谁赢了就拿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什么比赛?”有人感兴趣了。“谁最快在第九课中找出一个‘穷’字,题目除外,这五块钱就归他,比赛开始!”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大部分学生都立即行动,小部分开始还磨磨蹭蹭的,在我的再三肯定与催促下,也不敢怠慢。

“快点,看谁最快!”钱被我抖得啦啦响,班里的气氛开始紧张,学生仔细地找着,我如侦察兵般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三十秒、一分钟过去了,有人似乎感到了什么,抬头疑惑地望着我。我微笑着,再抽出一张五块,提高音量说道:“现在升值了,最快找到的可以拿走十块钱。快点找,再仔细点!”

哇,天上掉馅饼啦!在一片哗然声中,班里的气温骤然飘升,学生淘金子般专注而快速地找呀找!

两分钟过去了,有人开始泄气了,再过一会儿,大家开始议论了。那对不甘心的同桌居然两人合作,头尾各一人再战江湖。“老师,这文中没有‘穷’字。”胆大的小何按捺不住了。火候到了,我郑重地告诉他们,这篇课文中确实没有一个‘穷’字。学生的失落溢于言表。

“我想问一下,你能感受到人物生活的‘穷’吗?”学生点着头。“这就是《穷人》一文的精妙所在。没有一个‘穷’字,却处处让我们感受到‘穷’。”学生被我耍了一把,一脸的不满,当我宣布把这十块钱捐出作班会费时,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为了奖励他们刚才的全情投入,我再送他们一节活动课。但前提是必须把刚才找“穷”字的过程记叙下来。

品读着学生的习作,我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这是何等真实而又别样的内心世界。正如赞科夫所言:“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二、显露一手,激发灵感,尽展艺术魅力

当我们走进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身边的艺术时,这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感到与艺术无缘。学校要求在校庆来临之际,以班为单位举行才艺比赛。看看参赛的节目,仅有五个,七人参加。一翻动员,多了几个凑热闹的,水平不敢恭维。本以为让学生才艺比赛后就写这一单元的习作。可惜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了。想想前几天,让他们到中厅参观完画展后写的习作,又是一阵揪心。如何为他们找到下炊之米,如何让他们体现艺术的魅力,有感而作呢?

家中的抽屉里有一条还没开封的围巾,那是六月份到广州学习时带回的百变围巾。我心头一亮,当天卖围巾的在店前出神入化地演示,让多少路人驻足。今天,我也去参赛,显露一手。

在学生才艺比赛完后,好戏上演了,主持人报幕后,我精神抖擞地站到教室中央。开场前我要求他们仔细观察,看清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我装腔作势地把围巾向上一扬,再请吕舒茵同学上台当模特儿。

“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已在家中把围巾玩弄了两天的我,此时已能驾轻就熟。一拉、一撑、一扭、一套、一抖……我再配上几个如魔术师表演般的动作,在学生的一片哗然声中,百变围巾发挥其威力,来了多个华丽变身:保暖帽、小披肩、泳装、晚礼服……台下观众大开眼界,掌声不断,台上的我如明星般光彩照人。

表演完后,我让学生说说每一次变身你都想到了什么?一番交流后,我发现学生们的目光久久不愿离开我的法宝。脆来个大放送,拿着围巾绕场一周,让每个学生都摸一摸,有的还要扯着闻一闻。眼福享了,好奇心满足了,他们的情感兴奋了,思维已激活,才艺比赛一结束,学生就积极投入到创作中。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范文第5篇

一、创设情境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他们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恐惧感,是因为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要写什么。为了解决学生在习作方面无从下手的问题,笔者觉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素材,找到写作的根源。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八的《尝试》,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无忧生活,可以说什么家务事也没做事,生活中,爸爸妈妈不舍得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伤害,所以不会让他们尝试做什么,为此,我创设活动情境,布置学生进行大扫除,并要求学生事后要写作文,劳动委员安排有的同学扫地,有的提水,有的洗地板,也有的擦玻璃,忙得不亦乐乎。第二节课我要求学生写《尝试》的作文,学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因为他们已经找到写作的材料了,效果非常好。

二、读写结合

按常规思维来说,学生的写作训练都是在每一单元结束后,根据写作材料进行作文练习,期末结束后,学生的写作练习机会也就这八次,其实,学生的写作训练不应该局限在每一单元的写作材料,而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在阅读中寻找练笔的机会,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续写课文,也可以是仿写一小段,甚至是仿写一小句或写一写阅读的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像,心灵就不会思想。”想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他的特点,表达心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凡卡》后,我引导学生完整读一遍课后,结合上下文进行续写,想象凡卡醒来后会发生什么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再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引导学生仿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三、联系生活

学生怕习作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写作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重视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东西可以写,如煮晚饭这么一个小举动,有的学生可以把煮饭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有的呢,则两句话就带过了,关键是学生有没有用心去观察,如:有一天,我发现一些学生的红领巾确实太脏了,我布置学生周末时每个学生都清洗一下自己胸前的红领巾,仔细观察洗红领巾的过程,然后把洗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周一进行现场作文,我发现,孩子们基本都能较好的完成任务,内容真实多了,情感丰富多了,文章比以前更加生动了。

四、指导日记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也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进入三年级就可以安排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指导他们把一天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有意义的记下来,对生活的感悟、对别人的看法、对课文的理解都可以是日记的材料,周一上交日记,既给学生创造一个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也给老师一个了解学生的机会,清楚学生所想的。

五、指导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