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备课;化学变化;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54-01

一、备课标——要有“分解反应”

新的课程标准为广大教师科学地实施教学提供了依据,备课应该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进行如何有效的解读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笔者觉得:

(1)理解它的价值性。以统计的教学内容为例,其价值有如下几点:首先,激发一种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种思想在统计的教学中,体现尤其明显。统计的内容在一册的教材中,通常只安排2至3课时,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契机,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其次,经历一个过程。突出“过程”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突出过程我们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学生的成长历程。再次,掌握一些方法;统计的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一些方法,如,画一画,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等,会让学生受用无穷。最后,养成一种意识。

(2)把握它的注意点。仍以统计的教学内容为例。在备课中我们应该把握以下注意点: ①统计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而“观念”,绝不等同于计算、作图等简单技能,它是一种需要通过亲身经历去发展的感觉、认识和推断。②统计学习不能被作为“算术”学习来对待。统计观念的形成、统计知识的学习应当从经历统计活动而来。③“数字”与“数据”的区别。统计中的“数”都是“数据”,而非“数字”,即“数”都是有实际背景或含义的,不能简单地视其为“数字”。④统计教学内容选取应当注重生活实际,联系身边事例。

二、备教材——要有“还原反应”

数学教材的编写却受到诸如内容、体系等多方面的制约,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一呈现。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因此,身为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将课本中没有反映出的过程还原。

(1)生活原型引入给学生

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对于一些单纯的技能性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采取适当地给数学知识配一个原型的的教学策略。如:减法的运算性质,可制作一段录像:小明拿10元钱到商店买东西,看到一只钢笔很好,就买了下来,又买了3本练习本,小华呢?直接买了一只钢笔和3本练习本,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他们各剩多少钱?这样把数学知识还原,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的不仅扎实,而且有趣。

(2)数学模型揭示给学生

如学习完“10以内”加减法以后,教材进行整理和复习,加减法整理和复习呈现方式相同。首先出示了加(减)法表,再提出了两个问题:(1)看表里的加(减)法式题是怎样排列的。(2)任意指一道式题很快说出得数。笔者认为教材没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加法表的整理过程,当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加法表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它的排列是唯一的吗,不同的排列是否有不同的规律?

三、备学生——要有“置换反应”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备课要备好学生,应当学会“换位”,即设身处地地想学生所想,有时甚至要有意制造一种“生疏”,形成与学生相近的认知水平与认知方式。

(1)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笔者曾有过这样的失误,在教学《人民币的互换》时,由于前一课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表现出较好的水准,我觉得这一课的内容又密切联系生活,于是我仅用了几分钟就教完了,余下来的时间进行练习,反复订正,学生却就是学不好。如:5角=( )分,许多学生不通,少数学生也有依葫芦画瓢(1角=10分)勉强得出结果。课后我进行反省,找到了失误的原因——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与经验。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如:1角钱买东西用去5分应找回多少钱的事,可用1角钱去换10个1分的事几乎没有,更别提用5角换回50个1分,进一步分析发现,从“1角=10分”到“5角=50分”学生需要一系列的分析类比推理的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怎能轻松达到。

(2)尊重学生自身的解题方式。对于某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也会有不同解题策略倾向。这一点,一题多解之后的方法优化中表现突出。关于方法是否需要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论怎样,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切不可将老师的方法强加于学生,高明的教师总是通过巧妙选择题目,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知不觉达到方法优化的效果。事实上,什么方法最好?笔者以为学生熟悉的、学生喜欢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四、备教法——要有“中和反应”

俗话说:教有教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一种教法也只有在一定的主观条件下,才能发挥它的优越性。

首先,选择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任务是通过具体内容的教学实现的,教学方法不但要符合学科的特点,还要符合课题内容的特点。例如,需要通过练习和操作才能获得的实验技能,适宜于选用操作的教学方法而不宜于用语言方法和直观方法;在内容太复杂或很简单的情况下,选用接受-复现法比较适宜。一般说来,理论内容宜选用讲解法、谈话法或讨论法;概念的教学宜采用讲解法、练习法。

化学变化范文第2篇

1、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

2、焰色反应中,当碱金属及其盐在火焰上灼烧时,原子中的电子吸收了能量,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但处于能量较高轨道上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很快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这时就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

3、而放出的光的波长在可见光范围内(波长为400nm~760nm),因而能使火焰呈现颜色。在焰色反应实验中,,不同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会放出多种不同波长的光,在肉眼能感知的可见光范围内 ,因不同光的波长不同,呈现的颜色也就存在差异。在这一过程中,焰色反应并未生成新物质,因而是物理变化。

(来源:文章屋网 )

化学变化范文第3篇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是《科学》六年级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六课。本课安排了“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的实验,归纳了四种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既是对前面化学变化现象的进一步深化,又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以及它们的本质区别。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从现象初步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到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最后归纳出四种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辨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现象―假设―检验―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留心生活、热爱生活的品质和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反应伴随的各种现象并能根据现象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判断。

四、教学难点

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五、教学准备

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和学生一起回忆学习过的《陶罐与铁罐》的童话,让学生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许多年后,人们为什么只发现那只陶罐而没有发现铁罐?

2.揭示新授内容:继续学习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

(二)指导学生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引导学生观察硫酸铜溶液的特征。

(设计意图:解释导拨)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原样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三)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四)总结拓展

1.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

2.课外延伸: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化学变化现象?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如,蜡烛燃烧与电灯亮了,它们都在发光发热,它们都是化学变化吗?(电灯亮了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走进生活,留心观察,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硫酸铜溶液+铁钉――颜色变了(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七、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一课,不仅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几种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更应该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时,能够列举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化学变化现象的同学寥寥无几,可见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很差。教师应该激发起学生走向生活的愿望,培养他们的兴趣。教师拓展时如果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现象,让学生分辨出哪些是化学变化现象并说明理由。这样既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又能够激发学生走向生活、留心生活、热爱生活。这也是《科学》教学的目的。

化学变化范文第4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当归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n=15) :假手术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当归治疗组(Ⅲ组) ,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实验完毕后,将各组动物心肌组织做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动物心肌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利用HP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SDH在以上3组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当归治疗组心肌细胞中SDH反应物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于肌膜下或肌丝区之间, 颗粒呈深紫色, 表示酶活性很强;假手术组酶反应物呈浅紫色细小颗粒状,肌膜下或肌丝区之间可见少量的紫色颗粒,分布较稀疏,表示酶活性较弱;缺血再灌注损伤组SDH反应物极弱,几乎未见酶活性表达。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当归治疗组与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之间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当归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当归注射液; 缺血再灌注; 心肌; 组织化学

自1977年Hearse首次提出缺血再灌注损伤概念以来,已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大量动物实验显示,氧自由基、钙超载、心肌纤维能量代谢障碍、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中性粒细胞、细胞黏附分子和细胞凋亡等均可能参与再灌注损伤的发病过程。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心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当归的药用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认识, 从当归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6种化合物分别为: (E)藁本内酯, (Z)藁本内酯, (Z)正丁基呋内酯, 棕榈酸, B2谷甾醇, 阿魏酸。此外还含有蔗糖、多种氨基酸及微量金属元素、烟酸、丁二酸、腺嘌呤、尿嘧啶、胆碱等成分。当归的药理作用主要是:①促进机体免疫;②对呼吸系统的作用;③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有文献报道[1]。 当归对冠心病患者应用当归注射液治疗能平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而能明显改善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缺血性STT 的变化, 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2]。当归具有钙通道阻滞作用, 拮抗钙超载,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在缺血及再灌注状态下, 心脏顺应性及射血功能得到良好的保护, 使反映心肌损伤程度的CPK 活性和氧自由基损伤过程产生的过氧化脂质分解产物MDA 的浓度大大降低[3]。但当归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并利用HP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SDH在以上3组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探讨当归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健康雄性SD大鼠(SPF级)45只,体重250~300 g 左右,由武汉大学医学院动物试验中心提供。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5 mg・(100 g)-1 ,麻醉动物后行气管切开接微型呼吸机人工呼吸[呼吸频率60 次・min-1 ,潮气量2ml・(100g)-1,微型呼吸机由第二军医大学生产] ,沿胸骨左缘第4 肋骨开胸在左心室、右心室与左心房交界处结扎/ 开放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3组(每组n = 15):假手术组(Ⅰ组) ,丝线穿过冠状动脉前降支但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 Ⅱ组) ,缺血再灌注前5min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 8 ml・(100 g);当归治疗组( Ⅲ组),缺血再灌注前5min 腹腔注射当归注射液0.8 ml・( 100g)-1 。每组5只动物缺血30min再灌注40min ,10只动物缺血30min 再灌注120min。在缺血再灌注开始前, 经舌静脉注射伊文氏蓝, 缺血40min后心尖无蓝色且呈乌红部分为缺血区,再灌注120min 后心肌经TTC处理后心尖为白色部分为梗死区。

12 主要试剂25%当归注射液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制药厂提供,批号为970118。

13 标本制作及观察用Nachlas硝基四氮唑蓝法显示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以上各组动物实验完毕后,将各组动物从心底部剪取心脏,切下心室。新鲜组织恒冷式切片,片厚10μm。① 入孵育液中,370C,15~60分钟

孵育液配法:0.2M磷酸缓冲液(pH7.6) 1份

0.2M的琥珀酸溶液

1份

NitroBT水溶液

2份② 生理盐水稍洗;③ 10%甲醛盐水固定10分钟;④ 15%酒精稍洗1分钟;⑤ 生理盐水稍洗;⑥ 甘油明胶封片。

14 图像分析采用HPLAS2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酶活性表达进行定量分析,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高倍镜视野(×400),测定SDH每个视野下阳性反应的平均光密度、阳性反应面积和所有细胞总面积,计算阳性面积率。以每例5个视野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的平均值作为该例的测量值。

15 统计学处理用SPSS11.5软件对各组组织化学反应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21 光镜观察假手术组可见心肌细胞呈短圆柱状,有分支,但可见部分胞浆溶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组见心肌细胞呈短圆柱状,有分支,胞浆溶解呈空泡或网状,细胞界限模糊,可见心肌细胞断裂。当归治疗组可见心肌细胞呈短圆柱状,有分支,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胞浆内可见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细胞轮廓清晰。

22 组织化学观察 琥珀酸脱氢酶(SDH) 活性当归治疗组心肌细胞中SDH反应物呈颗粒状,均匀分布于肌膜下或胞浆内, 颗粒呈深紫色, 表示酶活性很强。假手术组肌酶反应物呈浅紫色细小颗粒状,可见少量的紫色颗粒,分布较稀疏,表示酶活性较弱。缺血再灌注损伤组SDH反应物极弱,几乎未见酶活性表达,表示无酶活性表达。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表1 当归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内SDH活性影响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率(略)

经SNK(q)检验, 当归治疗组与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之间SDH 活性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分别为:当归治疗组平均光密度0.4625±0.0875;假手术组平均光密度0.2684±0.0076;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平均光密度0.2471±0.0021。当归治疗组阳性面积率0.4448±0.0918; 假手术组阳性面积率0.1963±0.0824;缺血再灌注损伤组阳性面积率0.1841±0.0679。当归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 讨论

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将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损害,但随着血供恢复,在随后的一定时间内组织或器官的损伤不仅不会减轻,反而逐渐加重,此即所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自1977年Hearse首次提出缺血再灌注损伤概念以来,已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大量动物实验显示,氧自由基、钙超载、心肌纤维能量代谢障碍、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中性粒细胞、细胞黏附分子和细胞凋亡等均可能参与再灌注损伤的发病过程。目前虽然对缺血或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已经知道损伤的临床结局主要就是细胞死亡。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坏死,另一种是凋亡。凋亡(apoptosis) 是细胞在基因调控下的主动性死亡,不引起炎症反应。持续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都可发生细胞凋亡。已经证实,人类心肌梗死除细胞坏死外,细胞凋亡也参与了梗死的病理过程,细胞凋亡不仅影响梗死面积,而且促成心脏结构的重构,心肌梗死的早期和晚期均存在凋亡现象[4]。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多分布于短暂缺血后血管再通的相关部位和梗死灶的收缩带区域。有资料显示,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存活心肌其Bcl2 表达增加,而慢性期Bax表达增加,说明刺激因子由Bcl2和Bax 基因产物来抑制或诱导存活的心肌细胞凋亡[5]。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尤其是相关基因的相互关系尚不十分清楚。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心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当归能显著延缓肌肉萎缩,增加肌肉组织SOD的含量,其机理可能与当归促进肌肉血液循环、改善代谢有关。研究发现,应用当归注射液对更年期大鼠进行静脉连续给药20天后,血SOD活性明显增高,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下降,说明当归注射液可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物反应,对更年期大鼠心血管系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6,7]。本实验通过结扎/松解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并用当归注射液预处理,结果显示当归治疗组心肌结构正常,未受到破坏和影响,且心肌酶的活性很强。心肌细胞内线粒体含量丰富,构成细胞容积的35%~40%,含有大量催化三羧酸(TCAC)、氨基酸代谢、脂肪酸分解、电子传递以及能量转换的酶和辅酶,LDH 、SDH则是其中的两种酶。心肌脱氢酶学改变是心肌损害的早期有意义的指征,缺血心肌脱氢酶的缺失是不可逆性心肌损害的明确指标[8]。我们的实验也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通过实验表明:当归注射液预处理提高了心肌酶的活性并维持了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性,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从以上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来分析当归注射液为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并且为加强心肌保护作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戴瑞鸿,李勇,范维琥,等. 保护内皮细胞功能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 国际心血管杂志,2000 ,2 (4) : 328

2 谢志泉. 细胞凋亡与缺血性心脏病. 心血管病学进展,1999 ,20(5) :279

3 Olivetti G,Abbi R ,Quaini F, et alApoptosis in the failing humanheart.N Eng J Med ,1997,336:1131

4 Kehl F,Pagel PS,Krolikowski JG,et al.Is Isofluraneinduced Preconditioning Dose Related. Anesthesiology,2002,96(3):675~680

5 Li F,Hayes JK,Wong KC, et al. Administration of sevoflurance prior to prolonged global ischemia improves heart function in isolated rat heart.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inica,2000,38(1):113~121

6 魏蕾,欧阳静萍,王雄,等.当归对高分子右旋糖酐诱导人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的影响.微循环学杂志,2001,11(1):30~31.

化学变化范文第5篇

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

教学起点分析: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想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的?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蒸发?在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潺潺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吗?

[生]喜欢。

[问]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水(水分子)。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师]你知道一个水分子的大小吗?

[生]不知道。

[投影]一滴水。(只一滴水,就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师]这样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没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莹的水滴,又怎么会有奔腾的江河,汹涌的大海呢?

[设问]那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有时会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又能化做绵绵细雨、皑皑白雪?

[生]状态变化。

[师]水变成云、雨、雪是水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投影]第一节水分子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板书]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出示目标

[投影]封闭在针筒中的水。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问]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猜想]水分子本身变大了?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那一端去了?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先来观察: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

[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学生七嘴八舌)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

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师]小结: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质在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比在固态液态时要大得多

[说明]图中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图中水分子的个数也不相同,图示的

目的仅在于表示分子的间隔不同,所以,同一质量的水在变为

水蒸气时,分子本身没变,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来小结一下。

[板书]水由固液气时

分子数目分子间的距离

不变改变

分子大小分子的排列方式

[问]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物理变化

[投影]生活景象(路边斑斑水迹,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问]这是什么原因?

[生]水蒸发了

[师]你能试着从微观上解释水蒸发这一现象吗?

[生]回答(交流讨论)

[师]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现象

湿衣服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比晾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干的快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生]回答(交流讨论)

[板书]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增大(液态气态)

[投影]生活现象(水烧开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水滴滴下。)

[问]这是什么原因?

[生]水蒸汽在锅盖上冷凝的结果

[问]谁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这一个过程

[生]回答(交流讨论)

[板书]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减小(气态液态)

[投影]交流共享(课本30页)

[生]同意

[师]下面请大家分别举例证明小明的观点

[板书]①分子很小

[生]小的看不见,摸不着

只一滴水,就含有约1021个水分子

[板书]②分子间有间隔

[问]先问大家一个问题:100ml大豆,100ml小米(展示)如果把二者混合在一起,体积是否等于200ml

[生]等于;不等于

[师]演示(充分混匀)小于200ml

[问]为什么?

[生]黄豆与黄豆之间有间隔,小米与小米之间有间隔

[师]请大家思考: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体积是否等于200ml?

[生]小于200ml(酒精分子,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师]请大家再举出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例子

①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分子间有间隔,加压后,间隔变小,体积变小)

(例如: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

②气体比固体液体容易压缩

(分子间有间隔,并且间隔不同)

③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分子间有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板书]③分子在不断运动

[生]①墙内开花墙外香;打开酒瓶可以闻到酒香

②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

[演示]③品红在水中扩散

④一杯热水,加入品红中

[生]解释原因

[板书]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小结]学生完成

[板书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

1、水:固态液态气态(物理变化)

水分子的大小分子间的距离

不变改变

水分子的数目分子的排列方式

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间隔变大。(液态气态)

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间隔变小。(气态液态)

①分子很小

2、分子的特征②分子间有间隔

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