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儒家道德文化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尤其是它所提供的传统美德,对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千百年来,儒家道德文化与社会礼俗相结合,共同造就了中国人温柔敦厚、和平礼让的东方古典主义的人文品格,给传统中国人提供了稳定的价值支撑和理想认同。这种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资源。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然而现代化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精神领域,即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如何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儒家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是当前思想道德和伦理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一、儒家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
关于儒家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笔者拟概括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个方面。所谓内在价值,是指儒家道德文化对现代道德主体心性的修养、人格塑造的作用,是为了满足主体的内心需要和精神追求,因而是“内在”的;所谓外在价值,是指儒家道德文化对协调和规约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作用,是外在于主体自身的功能,具有工具性,因而是“外在”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共同构成了儒家道德文化的现代价值。
儒家道德文化的内在价值的具体表现,首先是理想人格的追求。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把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作为人生需求中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他甚至认为,即使在物质生活条件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只有抱有一种高尚的追求,仍然可以生活得乐观愉快、奋发有为。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进一步将这种人格理想具体化为“大丈夫”的人格楷模。他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正是这种人格力量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完善人格的道路上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现代人将从这种重气节、重操守的道德观中受到启迪和教益。其次,仁爱品德的养成。孔子强调仁爱,指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他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无道德或道德觉悟的高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爱人”。“爱人”主要体现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吾不欲人加诸我也,吾亦无欲加诸人”(《论语·公冶长》);“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在这里,孔子把仁爱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而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再次,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道德力量。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的人生态度,强调“日新”、“革新”,如《礼记·大学》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天天有进步,日日有创新。《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像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刚健有力,君子应当效法这种精神,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力求进步,改革创新。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尊、自立的精神和反抗压迫、不屈不挠的品质以及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进取、不断开拓的决心。
儒家道德文化的外在价值的主要表现,首先是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儒家道德文化强调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统一性,主体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同群体、同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统一起来。这种整体主义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正是这种“天下为公”的价值理想,培育了人们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历史感、责任感、使命感,造就了一批批“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其次,重义轻利的处世原则。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区分小人与君子中,孔子提出“重义轻利”的处世原则,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超脱功利,追求道德仁义。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他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到孟子那里,发展成为“舍生取义”的精神,即当物质利益(乃至生命)与道德正义不能兼顾时,宁愿舍去物质利益(甚至生命)也要维护道德正义。孟子提倡的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志士仁人,为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为国家的尊严,为了坚持真理,奋不顾身,大义凛然。再次,普遍和谐的社会理想。《语论·学而》说:“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家庭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实现家庭和谐;在与周围人的关系上,要“和长幼”、和邻里、和朋友,实现人我和谐;在人与社会群体之间,提倡“舍个人而就群体”、“舍小家而顾大家”,实现群己和谐;在民族国家关系中,提倡“四海一家”、“和谐天下”,推崇和平外交,反对不义之战,以实现民族国家的和谐。达到这种普遍和谐的境界后,人便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论语·为政》),实现与道和、与人和、与天地和,使社会成为理想社会,使世界成为完美的世界。二、我国的现代化需要儒家道德文化
25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对我国的社会风气、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一是重金钱,轻做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有些人短期内变得富有,对金钱特别看重。他们衡量人是以金钱为主,不是以智慧和人格为主。这种“重金钱、轻人格”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比如,在学校里求学的学生竞相购买名牌货,互相炫耀,以满足其虚荣心。更可悲的是,在金钱挂帅的情况下,有些学生把自己当成雇主,把同学当成雇员,出钱雇同学写作业,刻苦攻读的精神已荡然无存。而儒家道德文化十分注重人禽之别和做人的道德准则。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公孙丑下》)以此为出发点,进而提出做人的问题,他指出:人的生活不能只限于“食色”本能的物质生活欲望的满足,仅限于此,则与禽兽无异;要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就要学会做人,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追求理想人格。显然儒家道德文化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指南。
其二是重利益,轻道义。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把利益的追求作为经济生活的驱动力,金钱、利益成为衡量一切的“秤砣”;人们热衷于讲“经营之道”,而“做人之道”日益被淡忘;一事当前,人们但问“值与不值”?是非善恶,道德良心却被抛诸脑后,“良心能值几个钱?”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依此,为获利可以不择手段,能挣会捞就是能人;坑蒙拐骗,贪污受贿,走私行窃,杀人越货,等等,只要有利可图,只要物欲得以满足,便肆无忌惮,不以为耻;甚至暴利之下,铤而走险,无恶不作。如此种种,严重败坏了我国的社会风气。而儒家道德文化强调“知耻”,孔子提倡为人要“行己有耻”。(《论语·子路》)孟子则从人性上强调人皆有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下》)“义”就是要有所不为,不做那些会使自己蒙受耻辱的事。这就是说,我们要懂得道德的是非善恶,在自己心中立起一杆秤,以自己的道德良心为秤砣。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目前的社会风气,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弘扬儒家的良心道德,唤起人们的道德意识,教育人们突破“值与不值”的狭隘功利眼界,在谋取利益之时,为自己树起一个道德标准,行已有耻,有所不为。
[摘要] 道德焦虑产生道德耻感,道德耻感能有效催生人之道德良知,道德良知能唤醒人对非道德行为的追悔,进而产生对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内驱力,敦促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与逆向耻感文化均能有效催生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从正面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耻感则是从反面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
[关键词] 道德焦虑;耻感;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
[中图分类号] B82-0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6―0102―04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有诸多策略:榜样示范和道德焦虑都能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从正面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焦虑则是从逆向刺激道德主体的内心世界产生道德耻感,进而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榜样示范能促使道德主体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道德践行内驱力;道德焦虑是道德主体就自身的不良行为与他人的榜样行为进行比对,进而反求诸己,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并在内心世界产生逆向耻感,从而激发道德主体产生践行道德文化的内驱力。道德焦虑与逆向耻感是一对孪生兄弟,道德主体的道德焦虑系耻感产生的前提,道德焦虑是逆向耻感的必然结果。由此,由逆向耻感而产生的道德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逆向耻感是人内心世界对其行为的不合乎德性的不满而由此而产生的道德焦虑。逆向耻感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其终极价值在于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学术界鲜有人认为耻感文化能催生道德文化的践行,笔者认为,由道德焦虑所产生的逆向耻感亦能催生道德主体对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逆向耻感催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逻辑线索为:道德焦虑逆向耻感唤醒人的道德良知对非道德行为的追悔实现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以下就耻感文化的内涵、道德焦虑与道德耻感之间的关系,道德焦虑如何提升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展开。
一耻之内涵及其两个层面
研究道德耻感对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必然要先了解“耻”。“耻”在辞海中注释为“羞愧之心”, [1]即“耻”的基本涵义为耻辱、羞愧之意。从道德情感来说,“耻”是道德主体在做道德选择之时,深感自身道德素质不及一般、或者是尚未达到心目中已有的道德水准之要求,由此而产生所谓的羞愧之心、羞辱之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耻”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因之,道德耻感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属于积极的道德情感,这种积极的道德情感来自于人之内心对道德败坏的愤怒,因为“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2],并由此而表现出积极的道德情感。这种“内向的愤怒”虽然无言,但却是道德主体内心真实情感的写照。不仅如此,耻感还是人类积极的、向上的、稳定的道德情感。耻感可分为对“耻”的认知,以及由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亦即“羞耻感”。耻感分为两个逻辑过程:即先知其耻,而后羞耻。曾云莺教授认为:“耻感可分为知耻感和羞耻感:知耻感是指个体在了解了耻辱内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耻辱自觉的规避和抵制;羞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或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的情感体验。”[3]从曾教授对耻感的分类可知:知耻是知,羞耻则是自己在践行道德文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前者偏向于知,后者则偏向于行,二者有一定的区分。基于此,罗国杰先生认为“知耻之心是道德自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知耻之心是道德自觉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4]此处所言的“耻”主要是偏向为“知”,也即对道德知识的把握;而羞耻感则与之不同,所谓羞耻感主要是指在外界行为的刺激之下所产生的一种对道德文化的反思,表现为道德主体的道德焦虑,是道德主体本身的良知与现实的道德践履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体现的是外界道德践履与自身道德良知的差异。诚如王建敏先生所言:“羞耻感实际上体现了一种自我反省、良知惊醒的普遍意义,……具有道德自律性与道德良知性。”[5]道德主体缘何自我反省,原因就在于外界客体对其本身的刺激,从而引发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的反思,由反思而产生道德焦虑。由此,羞耻感侧重于道德耻感的动态方面,而知耻感则侧重于静态。从动态角度所谈及的羞耻感更容易引起道德焦虑,由于理想的道德人格与其本身人格的差距甚大,故此,道德主体容易产生道德焦虑,由道德焦虑产生道德耻感,因为道德焦虑与道德耻感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正是由于这种必然的联系,促使道德耻感有效促进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
二道德焦虑引发道德耻感
道德耻感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它能有效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焦虑是耻感产生的前提条件,即是说,有了道德焦虑,然后才有耻感,有耻感催生人之道德良知,并因之催生道德文化的现代践行。道德主体因道德焦虑而最终做出善的选择,这种选择既包括善的道德理念的选择,同时亦包括道德行为的抉择。可见,道德文化现代践行中的道德焦虑与耻感是紧密相联的。那么,道德耻感与道德焦虑在何种意义上相联,他们之间的“动力因”表现何在?这必须从道德焦虑谈起。
道德焦虑是道德主体在面临道德自由选择的情境之时,因道德主体自己的道德水准、行为规则与外界环境比对之时存在着差距,进而在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矛盾与冲突,于是在这种情境之下有了道德耻感;道德主体因为道德耻感,于是“有了羞愧,感到内疚,才能进行道德反思” [6]。道德主体羞愧、感到内疚,是因为自己的思想境界或者行为表现和社会上提倡的公认的道德标准存在着差距,从而引发道德主体对道德良知进行追问,导致道德主体产生道德耻感。也即“道德焦虑是指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会产生良心谴责、内疚感和羞耻感。”[7]道德主体的道德焦虑,使道德主体内心世界产生内疚,它是道德耻感之动因;道德主体之所以出现道德焦虑,原因在于道德主体面临道德规范之时所作出的艰难抉择。由此看出,道德焦虑是原因,耻感是其结果,二者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就因果层面来说,道德焦虑是道德耻感产生的必然原因。此外,道德焦虑还是道德主体在面临自由选择之时所遇到的道德抉择困境,因为“焦虑是个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现象”。[8] 道德主体有进行选择的自由,但这种自由选择有时候会出现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社会的道德标准不一致的情况,由此道德主体必然产生道德焦虑。当然,人的这种自由选择与人的自我意识密切关联,因为只有具备自由意志的人才能有自我选择的意愿。“人一旦形成了自我意识就会有独立的倾向和选择自己生活的意愿,焦虑也就会随之出现”[9]。人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就决定他有自由抉择的基本权利,在面临道德困境之时,道德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巨大差距,道德主体由此产生道德焦虑。故此,道德焦虑的产生与人的意识是紧密相联的,没有道德意识的人是不会产生道德焦虑的。比如说小孩,他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在道德意识萌发之前,他是不会产生道德焦虑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的儿童,只有恐惧而无焦虑可言。”[10]离开人的意识,就没有了道德焦虑;道德焦虑不复存在,由道德焦虑所产生的道德耻感亦将不复存在,因之,由道德焦虑所催生的传统道德文化践行亦将不复存在。道德焦虑是道德主体“对其所信奉的道德信条产生疑虑,产生道德冲突而又没有能力作出道德选择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11]。道德主体本来可以进行自由选择,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目标与自身的选择相去甚远,基于此,道德主体就会引发道德焦虑。由此,道德焦虑是一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与道德耻感紧密相关,道德耻感关涉到道德主体的理想、信念。“焦虑是由情感联结引起的,不是生理遗传症,也不是实验性神经症,而是与个人生存的基本价值如理想和信念等有关。”[12]道德焦虑和道德耻感一样,并非人先天就具有的属性,而是人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具有后天性。道德焦虑和道德耻感不仅具有后天性,而且还与人的心理活动紧密相关。
三道德焦虑引发耻感唤醒良知
以利道德文化的践行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焦虑容易引发人产生耻感,道德焦虑之人容易产生对道德文化的追悔,对道德文化的追悔容易使人发现良知,进而践行传统的道德文化。
【关键字】当代道德文化建设;背景及现状;问题分析;可行性对策
我国一直大力推行道德文化建设,尤其在社会宣传上做了大量的功夫。但局限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殊时期,许多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形成了对我国当代道德文化的冲击,造成了当代道德文化建设的困境。因此,有必要探析形成当代道德文化建设困境的问题所在。
一、当代道德文化建设背景及现状
1、我国正处于日新月异的社会转型期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走过了37年的岁月,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GDP排名和国家外汇储备衡量,1978年我国GDP为2683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十五位,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2013年我国GDP为8.3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位,国家外汇储备达3万亿美元。经济的显著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善,人民用上了自来水、家用电器,各种让生活变得更便利的产品层出不穷,我国人民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美好。
这37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瞬间,但它却亲眼见证了我国首次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统治地位,并实现从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现在大半步迈入商业经济的巨大转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定地朝“四个现代化”目标前进,人民生活正变得日新月异。巨大的社会变化带来的不只有种种好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问题。这其中,当代道德文化建设正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
2、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旧有道德迅速瓦解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美国旧有道德的垮塌时代。现代商业文明带来了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与旧有社会道德文化观念的冲突令人瞠目结舌。有人说,猫王的扭胯扭掉了一代美国年轻人的道德,这并非无稽之谈。现在的美国人追崇猫王,事实上正证明了美国道德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也是如此。在现代商业文明的刺激下,各种良莠不齐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加之社会观念的巨大变化,对我国人民既有的道德文化形成了一定冲击,甚至在某些方面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2006年南京彭宇案,让“碰瓷”一词走入人民的眼帘;2008年三鹿集团三聚氰胺事件,让多少幼儿从此告离健康;截止今日,多少食品安全案件层出不穷,让无数消费者胆战心惊。面对着这种种触目心惊的社会热点事件,不得不承认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正陷入困境。
二、当代道德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1、全社会的信任危机
现代商业文明在降低人与人沟通交流成本,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正使得心与心之间变得更遥远。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使得人们总有紧迫感,拜金主义肆意蔓延,吞没一切为之动摇的土壤。我国道德文化滑坡的一大表现是弥漫全社会的信任危机。自2006年南京彭宇案发后,尽管围绕着老人是不是被彭宇撞倒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显而易见的是,从那时起我国旧有的各种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面临巨大的现实考验。时至今日,一些老人在外出时发病得不到救助的报道偶见报端,也出现过一些年轻人帮扶老人被讹诈的报道,直让人唏嘘不已。
需认识到的是,现在的信任危机已不仅仅出现在帮扶老人身上,而是已然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食品安全的阴霾一直徘徊不去,2014年10月央视曝光网上订餐乱象,为人们烹饪佳肴的厨房环境却是那般恶劣不堪,直让人怀疑网上订餐的可靠性;淘宝等购物网站的假货事件进一步发酵,引发有关部门重拳出击,重点查处淘宝上贩卖虚假伪劣产品的店家;2014年12月,南京亿元银行存款不翼而飞,引发了不少银行储户的恐慌。
2、媒体的坏效应放大作用
在我国道德文化滑坡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新闻媒体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巨大,迫使他们必须寻找能抓住人们眼球的新闻进行报道。南京彭宇案被新闻媒体关注本属正常,但盖棺定论的做法却有违媒体人公正客观的报道精神,因此造成的后果不可估量。更为可怕的是,负面事件报道天然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将其代入自己的生活情景中,从而引发不必要的警惕和焦虑。比如学校老师猥亵儿童案件屡见报端,这不能证明当事人的作为没有得到新闻报道的启发。诚然新闻媒体在推动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在坏效应事件中却往往扮演着“放大镜”的角色。
3、知行不一的问题
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的一个困境在于知行不一。尽管我国在社会宣传和学校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人们仍普遍存在道德方面的知行不一,随地扔垃圾、过路闯红灯、排队时占队现象屡见不鲜。上海、北京等地出台垃圾分类已有20年历史,至今仍止步不前。事实上,人们当然清楚这些行为的好坏,也知道社会倡导的是哪些行为,但他们就是不作为。知行不一,已成为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的一个瓶颈。
之所以有知行不一现象的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巨大的社会传统惯性思维。人们会做出各种不利于公众的行为,其出发点除了大家都这样做自己这样做也无妨的侥幸心理,还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原因。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些人抱有“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错误思想,更有人提出“人人为自己,就是人人为大家”的荒谬论断,并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有了生存滋长的土壤,对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三、当代道德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1、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现代文明
我国有着五千年悠远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美德经典,“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一直被人们谆谆教导,成为了中华民族挺起的脊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不断丢失。在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后,其实已经不少人自发性地倡导“复古”活动,比如穿汉服拍毕业照、把七夕节列为东方情人节等,并得到了社会大众一定的认可。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即使在现代社会仍有一大片存活的土壤,它所缺少更多的是社会方面的大力弘扬与倡导。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全盘接收,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适应社会环境与思维习俗的变迁,避免出现“埋儿奉母”式的宣传争议。
在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注意有机结合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尤其注重个人素质方面的教育,日本在这其中有许多培养的社会习惯值得我们学习。要实现现代文明的个人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学校从小培养的实践性教育。事实上,在我国人民经济水平日趋富裕的现在,学校进行从小培养的实践性个人素质教育时机已然成熟,缺少的只是社会和政府方面的主导与配合。
2、加强宣扬好人好事,适当采用物质奖励
在应对媒体的坏效应放大作用方面,我国应加强宣扬好人好事,遏制新闻媒体恶性循环的无下限负面报道。我国一直有在新闻媒体上加强宣传好人好事的努力,但效果却显得差强人意,这与现代社会人民的新闻媒体选择多样性密切相关。2002年10月,央视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迄今已进行过13次评选活动,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然而,央视的宣传渠道不可谓不广泛,但相对于社会风起云涌的各类传媒依然显得势单力薄。但在2014年这一情况开始发生转变,社交平台微博上一些好人好事也开始成为热门话题,人们也不再单纯关注负面报道,说明了社会大众对待媒体开始呈现理性化的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要扭转“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不良趋势,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兴媒体,着力发挥它们社会大众舆论阵地的作用,借此唤起人民群众对社会公众道德的信心,进而重塑当代道德文化精神面貌。
在必要的时候,还可借助物质奖励对好人好事进行宣扬。德国对拾金不昧有明确的物质奖励,为的是鼓励更多人实践拾金不昧;韩国推行子女孝敬父母可优先得到公租房政策,为的是宣扬传统文化的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当既有的激励手段失效时,采取物质奖励手段无可厚非,而且是适当的一种举措。
3、法治道德双管启下,以惩为主以防为重
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的滑坡,其中一大原因在于法治贯彻落实不彻底。脱离法治单独给予道德谴责,这无疑是本末倒置。道德为辅法治为主,法治道德双管齐下,才能让社会秩序良好运转。以最近时见报端的“老人碰瓷”为例,一些愚昧老人之所以敢碰瓷,背后的一大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廉。碰瓷这一现象要进行法律认定困难重重,因而给了一些愚昧老人可趁之机。不仅如此,食品安全问题、银行存款丢失问题究其到底都是违规违法问题,只是因为暂时的违法成本低廉或执法不力,这才给了违法分子可趁之机。
为此,我国首要应加快立法制度建设,缩短立法周期,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及社会问题,不予余力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巩固人民群众心中的道德文化打造一道坚实的屏障,为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建设保留一份厚实的土壤。
要有效实现法治道德双管齐下,关键在于以惩为主以防为重。以惩为主,惩治一切违法违规行为,才能让人民群众辨别一切魑魅魍魉的行为,才能树立人民群众对社会道德文化的正确认知;以防为重,重点在于杜绝类似事件发生,从而挽回社会公信力,才能避免人民群众道德文化建设的坍塌,才能巩固人民群众对既有道德文化建设成果的充分认可。
四、结束语
当代道德文化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兴衰成败。尽管目前仍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应当看到前程是美好的,道路上是光明的,国家和社会有足够的办法和手段来摆脱当代道德文化建设的困境。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姚 展(1982―),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助理馆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道德文化建设越来越多地被提上日程。图书馆作为时代文明的标志,在道德文化的传承和完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图书馆道德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等,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道德文化建设的内涵
所谓道德文化,指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理想、道德观念和学说以及风俗习惯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传说等的总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将道德文化称作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社会主义道德文化要求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祖国和人民。在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中,需要把道德文化包含的各种内容进行规范,使其逐渐成为人民广泛认可和遵循的行为标准。
2 图书馆在道德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是传播精神文明和道德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不仅要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的知识文化需要,而且还需传承民族文化。可以说,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对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2.1 图书馆是道德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书籍是一个国家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只要书籍没丢,民族文化就有复兴和繁荣的机会。而图书馆是一个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地方,保留文化遗产、延续和传递文明是其非常有用的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的这一作用决定了其在道德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角色。各地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文化遗产和建立本地的地方性文献,尤其是对前者的要求更高。近年来,文化部多次提出要加强各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制定了相关普查方案,不断推进古典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文化部要求各地图书馆均要整理、记录本馆古典文籍的收藏情况。文化部综合全国的图书馆记录情况,建立了古典文籍数据库,并编写了目录。为了使古典书籍和地方性文献能够得到完整保存,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图书馆竭尽所能,收藏并保护各种记录着人类智慧、文化传统、道德教育等代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文献资料。
2.2 图书馆促进道德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图书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中心,在图书馆,大家不仅可以借阅到各种书籍,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图书馆可以定期举办活动,并推出具有吸引力的服务套餐。这样图书馆才能改变传统形象,更具生命力。
图书馆书籍借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宣扬古典文化精神,提倡传统道德,对提升读者道德文化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功效。人们通过阅读书籍中的圣贤教育、道德楷模故事、英雄伟人史以及人生哲理等,可以净化自身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另外,很多科普资料和技术教材还可以让读者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读者的眼界。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道德文化传播和交流,如开展专题活动、展览会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图书馆应组织一些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宣传人文关怀、弘扬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容,例如举办为贫穷地区的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的宣传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也营造了充满爱心的良好氛围。
3 图书馆推动道德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
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员工经常接触到社会上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各种行业的人士,因此,馆员应该掌握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个性需求。图书馆可以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情况,调整策略,并且可以协同相关部门,结合不同读者的特点组织多种活动,进一步推动道德文化的建设。
3.1 明确藏书方向,提高服务质量
很多图书馆现在更倾向于以读者的爱好为方向进行藏书,以达到提高书籍的借阅量和流通率的目的,但这不应该成为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图书馆应该把传递精神文明和道德文化作为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使读者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所以,图书馆应当脱离以读者爱好为宗旨的藏书模式,多引进富有积极意义的、充满正能量的传统文化书籍,变被动为主动。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更要成为广大读者的引导者,推动社会与道德文化同步发展。同时,在互联网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今天,图书馆应当启用新技术建立高效的网络阅读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为读者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
3.2 重视地方文献,弘扬道德文化
地方文献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其主要记录当地的各种资料,对当地的地理、资源、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地方文献的优势在于它能给予当地读者亲切感,更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相比于普通历史古籍,它在当地能更有效地传播地方文化,有利于道德文化的宣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3年度地方资源建设工作方案》提倡在地方文献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图书馆应积极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手段,在展现地方特色的同时,注重地方文化、红色历史、民族特色等专项资源的建设,弘扬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3.3 加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道德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对人们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我国自古重视道德文化教育,重视教育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良好的环境更有利于道德文化的推广。因此,图书馆也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为道德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图书馆基础设施主要由场地、建筑、相关技术设备等构成。为读者创造整洁、方便、舒适的读书环境,注重精致、典雅的环境细节处理,营造馆内的书香气息能够给予读者亲切感,从而培养一个好的读书习惯。人文环境包括制度规范、企业文化、员工素养等。
3.4 举办公益活动,宣扬道德文化
图书馆属于一个公共平台,其主要作用是服务民众。利用好图书馆这个平台,发挥它的优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组织志愿者通过举办相关公益活动做好图书馆宣传工作,一方面可以给愿意奉献自己爱心的人提供公益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阅读服务,同时也可以把爱心和正能量传递出去,呼吁大家崇德向善。图书馆可以举办爱心宣传活动,如呼吁并带头为贫困儿童捐书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很好的宣传作用,而且还能提升图书馆的形象,提高其号召力和感染力。要提高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就应该积极举办各种互动活动,如读者交流讲座、社会教育等。在这些活动中,图书馆应承担起传播中华正气的责任。例如,可以在世界读书日号召公众参与集体读书活动;也可以在我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进行相关道德文化知识的传播;还可邀请社会知名作家和专业人士举办专题讲座等。图书馆工作者应具备较强的服务精神,将服务主动送到千家万户。如为当地机关单位推荐有益的文献服务,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策略,为科学进步贡献力量等。此外,图书馆可以通过调查和分析,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的人,推送个性化的服务,以最大限度地进行道德文化的宣传。
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实施仁爱工程、道义工程、礼仪工程、学习工程、诚信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开展以弘扬“仁、义、礼、智、信”道德标准,全面提升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打造全镇文化亮点,提高百姓幸福指数为主要内容的阶段性活动,扎实推进各村(居)、各驻镇企事业单位思想道德文化阵地建设。
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推进活动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善于发现、总结和宣传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引导群众,弘扬“仁义礼智信”道德标准。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针对各村实际,妥善安排活动时间,充分利用冬季农闲和农民工返镇的时间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三是解决实际问题。要把教育活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与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与解决实际问题和化解矛盾纠纷结合起来,合理安排,统筹兼顾。
二、目标任务
年,全镇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重点开展“四建一树”活动。“一个目标”即重塑思想道德体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目标。“四建”即各支部“建”立一支道德建设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各村(居)民道德协会,指导和引导各村(居)开展道德体系重建工作;依托党务公开栏,“建”立各支部道德专栏,宣传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建”立一支道德宣传文艺小分队,宣传弘扬道德模范和道德标准。“一树”即“树”一批先进典型,推动思想道德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以阶段性思想道德文化活动开展为契机,建立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常态化主题活动,完善村规民约。
三、活动安排
(一)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时间从年3月5日---6月20日)
1、宣传发动。召开镇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活动启动仪式,宣传“仁、义、礼、智、信”道德标准,《实施方案》和各类道德模范评选方式及标准。
2、成立村(居)民道德协会。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协会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村(居)协会会长由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成员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组成,采取自愿参与,组织考评模式招募一定数量的协会会员,副会长由协会会员选举产生。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宣传“仁义礼智信”道德标准,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道德规范。坚持公平公正、尊重他人的原则,在评议过程中,充分听取意见、细致调查、公正评判,作为实施阶段性推进活动的自治评议组织。采取“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喜事大家办”的方法,让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3、开展寻找各类道德模范活动。按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分别设立“学雷锋标兵”、“敬业模范”、“诚实守信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奖项各一名。并根据我镇实际,制定评选标准,由各村(居)、各驻镇单位支部道德评议协会具体实施。
(1)开展“寻雷锋足迹,扬志愿精神”活动
以“学习雷锋月”为契机,大力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雷锋精神。各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活动,使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各村(居)、各企事业单位通过广播、宣传栏、制作学雷锋标语广泛开展志愿者精神宣传教育活动。镇学校以“雷锋在我心中”为主题组织一次“学雷锋”征文比赛,畅谈心得体会,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主题班会、团课等形式,宣传有关雷锋及志愿者的突出事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见好人好事由道德评议协会按照“学雷锋标兵”评选标准(见附件1)评选。
(2)开展争创敬业标兵活动
设立“敬业模范奖”。在全镇党员干部队伍中开展“比敬业、争当模范”的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评选爱岗敬业、踏实勤恳的好公仆、好干部。各支部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由道德评议协会按“敬业模范”评选标准(见附件2)评选。
(3)开展“讲诚信、比信誉”活动
设立“诚实守信模范”奖。在全镇驻镇企事业单位中开展“讲诚信、比信誉”评选活动。对于在业务工作开展中讲诚信的单位或个人按标准予以表彰。
(4)开展“寻找孝子”、“好媳妇、好公婆”活动
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寻找孝子”、“好媳妇、好公婆”评比活动,道德评议协会严格按照评选标准(见附件4),采取协会推荐、党委考察、社会公示三级评选方式,根据各村(居)实际情况,推选出“孝老爱亲模范”
(二)第二阶段树典型阶段(时间年6月20---6月30日)
采取“两比两评”的方式,通过三级评选方式在“寻雷锋足迹,扬志愿精神”活动,“寻找孝子”、“好媳妇、好公婆”活动中评选出的典型进行镇级比评,镇级评选“学雷锋标兵”、“敬业模范”、“诚实守信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奖项各一名,给予表彰奖励,并张榜公布。
1、评选方式。一是协会推荐。各村(居)道德协会认真做好评选活动的宣传动员工作,努力做到家喻户晓,通过召开村组干部、群众代表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本村符合评选条件的人选进行初审把关,确定推荐人选。二是党委考察和走访。镇党委整理、汇总推荐名单后,镇党委将对各村的推荐人选进行考察,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重点了解被推荐人的家庭情况,主要事迹及社会影响等,初步确定候选人。三是社会公示。候选人初步确定后,各支部要及时向本村干部群众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期为7天,期间如有群众反映,经调查属实,取消评选资格。
2、监督方式。一是完善监督制度。各村(居)成立监督小组,建立起群众监督,村组监督的两级监督机制,对在评选中弄虚作假的行为给予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并在当年村(居)考核中扣分。形成年中督促检查,年底严格考核,认真兑现落实,确保群众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建立评优评先制度。对道德思想道德教育的考核内容,加重份量,加大分值,制定奖惩制度。
3、奖励方式。设立道德模范基金,按一定标准对评选出的道德模范进行奖励表彰。经费来源一方面由镇财政拨付一定数额,另一方面接受社会捐助。镇财政所建基金专户,实行公开、公平、透明原则,对该基金实行专项管理。定期进行帐务公示。
(三)第三阶段宣传弘扬阶段(时间:年3月—年12月31日)
通过各类形式,宣传评比出的各类道德模范,掀起学习身边模范,弘扬模范精神的活动。
1、阵地宣传弘扬。充分利用镇村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文化宣传阵地,弘扬典型事迹,以村组为单位开辟文化墙,设置道德模范专栏,对候选人事迹进行宣传,强化先进典型。发挥身边典型榜样力量,引导人们自觉践行道德约束,树立良好道德意识,逐步提高居民道德素质。
2、建立道德宣传文艺小分队,宣传弘扬道德模范和道德标准。由镇居委会牵头,各村(居)组织文艺骨干,将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编排成相声、小品、歌舞等文艺节目组建文艺表演队,进行巡回表演,使广大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3、依托党务公开栏,“建”立各支部道德专栏,宣传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各村收集好人好事的先进事迹材料、活动图片、个人照片和有关新闻报道,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类进行收集、整理、备案,在道德专栏上张贴宣传并建立好人好事档案库。
四、具体要求
(一)各村(居)及各驻镇单位以支部为单位成立道德协会。要求协会名单于3月10日前上报镇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