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丰碑读后感

丰碑读后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丰碑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丰碑读后感

丰碑读后感范文第1篇

   最近,我读了原本《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本书十分有趣,让我来为大家开心一番吧!

   这本书时代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闵希豪森的男爵,他总是喜欢讲一些冒险的经历,别人都笑他,认为他在说大话,但他却若无其事,一点都不气愤,从这可以看出他大气的品质,读《吹牛大王历险记》有感450字。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他。

   这本书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发疯的皮大衣,那里讲述了一件皮大衣可以动。还有是:我的怪仆人,那儿讲述了老爷爷遇见了第一个人是一个腿上绑着一个六十斤重铅球的人,但他却能跑得飞快;碰到的第2个人是能趴在地上能听小草长出来的声音;第3个是能从十二层楼上射中小麻雀的眼睛,第4个是能拉倒整片森林的人;第5个是能用鼻子孔吹动好几架风车的。你看,这是不是太厉害了呢?是不是太离谱了呢?

   虽然,这本书很精彩,但是,我们不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经常说谎、吹牛,不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读后感《读《吹牛大王历险记》有感450字》。就像电视中的犯罪分子一样,用报纸折成方块状,再 用一张百元大钞盖在上面让别人以为里面有很多钱,很快就被警方抓获,进了监狱。

   所以,大家要吸取教训,不能吹牛!我们要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来赚取应有的钱财!光明正大的花。

小学生《吹牛大王历险记》读后感优秀范文    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吹牛大王历险记》。它的作者是德国作家拉斯佩。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是明希豪森男爵,一个自称是世界上顶诚实的人,他为我们讲述了他的冒险故事。

   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听“通条上的鹧鸪”这个故事:有一次男爵去打猎,他的子弹用光了,就用擦枪的通条代替子弹。他装上火药并把通条削成铅笔一样,他发现鹧鸪后迅速举枪、瞄准,“砰!”的一声,一下穿了七只鹧鸪,并且都烤熟了。接着他又给我们讲了“八条腿的兔子的故事”:有一次男爵打猎时追一只普通的兔子,但是追了两天没追上,到了第三天终于追上并开枪打死了兔子。原来这只兔子除了腹下有四条腿外,它的背上还长着四条腿。下面的四条腿跑累了,就地打个滚,就用背上的四条腿接着跑。为了追这只兔子,把男爵的猎狗也给累死了。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个都让我看的捧腹大笑。但笑过之后,我觉得像明希豪森男爵这样的人,只能骗的了别人一时,迟早都会被人拆穿,到时人们只会鄙视你,不信任你。要想让大家佩服你、相信你,不但要有真正的本领、还要讲诚信,有一颗诚实的心。

   小学生《吹牛大王历险记》读后感优秀范文

   这周,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这本书的书名就叫《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本书是由埃·拉斯伯和戈·毕尔格两个人所写。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闵希豪森的男爵,他是一个吹牛大王。在《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闵希豪森所讲的离奇荒谬的故事,现在就让我给大家来讲述一下我的心目中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几个故事吧。

   有一天,闵希豪森在树林里面打猎,看见了一个池塘,在这个池塘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野鸭,当他正准备开枪的时候,自己才发现猎枪上打火的燧石不见了,没有了燧石,这枪就开不了了,就在这时,他的脑袋里忽然闪过一个绝妙的主意,那就是用自己的拳头狠狠的打一下自己的眼睛,然后他的眼里立刻冒出了许多火星,这样就代替了打火石,这个方法是不是很绝妙呢?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有一年冬天气非常寒冷,闵希豪森的一个朋友非常喜欢吹号角,于是他们俩就在冰天雪地里吹起号角来,可是号角怎么也吹不响,他们只好沮丧的回家了。可回到家,没多大一会儿,那个在冰天雪地无法吹响的号角竟然自己滴嗒滴嗒的吹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冰天雪地里,声音被冻在了号角里,而现在房子里很暖和,所以声音就自己往号角外面飞出去了。

   《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本书虽然好看,但是我们却不可以像闵希豪森那样天天吹牛,如果像他那样,就太不道德了。我们要靠自己的真实本领获得别人的赞扬。

小学生《吹牛大王历险记》读后感优秀范文    在所有的故事中,吹牛大王正是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勇敢和冷静,使一次次的危险经历,变得有惊无险。

   比如在一次打猎过程中,他巧妙地让野猪钉在了树上,他在出游途中,连人带马陷进了一片沼泽地,而吹牛大王急中生智,竟抓住自己辫子向上拉,把自己和马救出了泥潭;还有一次,当他被困在狮子和鳄鱼中间时,他也凭借机智逃脱了;他还为了取回自己的斧头,他顺着豌豆藤爬上了月亮……

   这些故事看上去有些吹牛夸张甚至荒诞,但却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吹牛大王骑士通过讲述自己这些离奇夸张的故事,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艰险和困难,但这些都不可怕。只要我们善于动脑筋,发挥我们人类特有的智慧、勇敢、机智和冷静来处理事情,一切艰险和困难也就变得容易了许多。

   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我们不会遇到那样神奇的事情,但是,我们却能从书中获得美好的憧憬和神奇的想象,这些能够鼓舞我们不断前进和努力创造。有时候,幻想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从吹牛大王身上,我学到了勇敢、善良、聪明、热爱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小学生《吹牛大王历险记》读后感优秀范文    有这样一个冒险家:他快乐,总能用幽默克服内心恐惧;他坚强,遇到困难不会想到懦弱;他充满智慧,总能化危险为玉帛;他爱冒险,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也就是个不折不扣、又很有名的“吹牛大王”。

   他,就就是德国作家毕尔格笔下的人物,就就是《吹牛大王历险记》的主人公,18世纪德国汉诺威地区庄园主就是他的原型,他就叫敏豪生。

   《吹牛大王历险记》被誉为儿童文学的瑰宝、讽刺文学的丰碑、人类卓绝想象力的高峰,就是一部介于童话和幻想故事之间的作品。,《吹牛大王历险记》因其荒诞大胆而家喻户晓,这些故事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定势,敢于荒诞,大胆荒诞,荒诞得透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全书的中心就是敏豪生男爵到各国去历险所经历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构思巧妙,有情急生智的“眼睛里的火星”、“鞭笞黑狐狸”,有误打误撞的“燧石猎狗熊”、“猪油猎野鸭”,也有大智大勇的“飞翔的肉弹”、“半匹立刻建奇功”,这些都令人捧腹大笑,忍俊不禁。稀奇古怪的故事背后也反映了当时德国贵族阶层爱吹牛、说瞎话的恶习,有很大的讽刺好处。

丰碑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范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其中第一条就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能作者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性格,孩子们是有差异的。在工作中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同一个老师教的,同一个教室里坐着,学习的成绩却是天地之差”。而作者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更是用了儿童提水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因为我们都知道儿童的身高、体重、力气等都不一样,还有性别的不同,肯定是提水的结果就不同了。如果非要让体弱瘦小的人和身强力壮的人提水一样多不可,那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体弱瘦小的人会元气大伤,到第二天就什么也干不了了。因为差异性的存在,学习出现不同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面对着这样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再“一视同仁”了。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努力的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将学习和他们的兴趣联系起来,去积发他们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及时的进行鼓励。作为平凡的人,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就是所谓的“人无完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及时鼓励,让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为集体服务,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是很重要的,并非一无是处,老师和集体还是非常重视自己的,虽然成绩上不如人,但是在其它方面还是很优秀的。当这些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被老师和集体信任时,他们的信心就会重建起来,学习的激情也会燃烧起来,相信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范文

  曾经断断续续的读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文章,那时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如今,当我再一次静静的重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内心不尽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教书很容易,教好书却很不容易,要把教书当作事业做,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一、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共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述说的都是我们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事情,每个问题都能敲击我们的头脑,引起共鸣。然而,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发生时,总会让其擦肩而过,不留任何痕迹,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总会绕道而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留心身边的教育琐事,没有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知难而退,或者是无意用心去教书育人。

  记得自己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胸怀憧憬与梦想,满怀激情与期望,对于新鲜的工作,面对稚嫩的脸庞,曾一度构想过很多美丽的梦,什么扎根农村教好书?什么虚心求教,当一辈子孩子王?后来在与众多名师、名家的接触中,常怀“见贤思齐”之心,立志勤耕教苑,梦想成名成家。可是,时间如白驹过隙,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银丝悄悄爬上鬓角时,庸碌的我还仍然站在原点。回想自己走过的教育历程,对照苏霍姆林斯做教育的足迹,不禁感觉到:安逸的生活,淡忘了自己曾经的理想;繁琐的应酬,耗费了自己大好年华;细小的绊脚石,阻断了自己美好的追求。既没有潜下心来教好书,又没有静下心来育好人,更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操。所以,今天的我仍然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只是一介教书匠。

  二、思考

  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经历丰富,经验却贫乏,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的事情,自己也曾遇到过很多,却从未有他那么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更没有教育家那种对于教育的执着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注情怀。有人把做教育比作绣花,一针一线都必须细致细心,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的第52条建议《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作了详细分析和精辟论述,我反复读了两遍,头脑中产生强烈碰撞,我们都知道:当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普遍厌学,可是多数老师用责怪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用厌弃的心态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替学生考虑过呢?“如果我们要减轻学生(譬如八年级)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他要求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在九年级和十年级,学生所阅读的东西,则应当比要求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多4至5倍。”(见《给教师的建议》)我们语文老师这样作了吗?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把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育观,新的教育观念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加大阅读信息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有效落实常规教学环节时,适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如:建立教室图书广角,给学生推荐精品美文,举办读书演讲活动,开展诵读古诗文竞赛,编抄报,走进名人名著等等,诸如类似语文活动,都是为了储备学生阅读信息量,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的,也是我们作教师的分内职责。当然,在开展这些教学活动时,要求老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素材积累,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用心去完善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过程,活动结束后要有总结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93条建议《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也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我愿坚守三尺讲台,教幸福的学生,成就快乐的自我,做教育的有心人。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范文   最近我看了《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作者是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翻译得很好,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我们不得不佩服大师的伟大,他怎有如此多的思想,他怎有如此妙的建议,他怎有如此深的见地?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想。

  首先,我觉得我们的思想好落后,苏联在一九四几年就有那么好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我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凡事多与学生商量,多与学生沟通,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

  再次,从此书中我发现自己作为班主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转化的一些错误态度和做法。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前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后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学完这一样,另一样又忘记了。我认为要减轻这些孩子的学习负担,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不要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但当我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后,就深深感到这种意见是错误的,这种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学习越感到困难,他的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中提出问题,读中感悟。学习的问题不仅在阅读中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与借助了阅读发展了孩子的智力。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这也是教师对后进生个别因材施教的重要实践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丰碑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育经典 阅读现状 改进对策

“经典”一词经常与名著连用,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典籍或宗教典籍,现在一般将其解释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美国教育家阿德勒在《怎样读一本书》中列举了名著的六个特点:①名著实际上是历史上被最广泛阅读的书;②名著是属于当代的;③名著是通俗的而不是学究气的;④名著是最具可读性的;⑤名著最有教育性,最能教化人;⑥名著都是论述历史上人们一直试图解决而没有最终解决的问题的,虽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能引起现代人的思考和探究。①此外,经典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原创性,“经典的陌生性并不依赖大胆创新带来的冲击而存在,但是,任何一部要与传统做必胜的竞赛并加入经典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原创魅力”②。

教育经典是经过历史沉淀、具有较高认可度并被反复阅读的优秀教育著作。一部教育经典就是一座智慧的宝库、思想的丰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值得后人心怀敬畏、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教育经典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而言,无疑具有润师心、铸师魂的价值,尤其在时代呼唤大批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背景下,教育经典的价值更是不容小觑。

一、师范生阅读教育经典的现状

某校在招聘教师时,对来自5所师范院校的28名应聘大学生(中文专业9名,理科专业19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人能列出一本教育经典,也没有人阅读过教育经典。”“24人认为高深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关系不大,只要把书教好就可以了。”“读不读教育名著,我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教育要有一颗爱心。”“我认为教好书,主要靠扎实的专业知识,至于教育理论以后可以看一点。”“大学四年,我还未接触过教育方面的名著,我想,还是先把业务做好再说。”“在大学四年里,导师从未提倡我们阅读教育名著。”③

笔者曾以所在学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选择97名同学,就教育经典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8份,统计结果如下:

在“列出已读过的6部教育经典名称”选项下,回答情况见下表:

在“阅读教育经典遇到的问题”选项下,选择“不知道读什么”和“不知道怎样读”的分别为49人和48人,选择“没有时间”的有21人,选择“借不到书”的有19人,选择“没有价值”的仅有2人。另有27人在“其他”选项中作出列举,主要集中在“兴趣点不在于读教育经典”、“教育经典深奥难懂,抽象枯燥,读不下去”、“缺乏阅读教育经典的相关背景知识”、“不能学以致用”、“主观上偷懒”等几个方面。

在“是否有必要开设教育经典阅读课”选项下,75人选择了“有必要”,比例高达85.2%,选择“没必要”和“不清楚”的分别为8人和5人。

在“阅读教育经典时喜欢选用的方式”选项下,选择“摘抄佳句”、“写批注”、“写读后感”和“只读不动笔”的分别为57人、47人、30人和11人。另有18人列举了其他方法,如“查找资料,参考别人见解”、“将其他名著中与之相关的观点作比较”、“反复阅读精彩段落”、“与室友讨论”、“上网搜索相关评论”、“阅读书评”等。

调查发现,师范生阅读教育经典总体上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特点:“两高”即高认知度、高需求率,“两低”即阅读数量偏低、阅读质量偏低。

(一)师范生对教育经典的认可度高

不足3%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经典没有阅读价值,85.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设教育经典阅读课。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阅读教育经典”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经典是精神食粮,可以滋养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拓宽理论视野”,“有助于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发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借鉴、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成果”,“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基础”。

师范生对教育经典的高认可度与就业选择具有相关性。随着全社会尊师重教之风日浓,教师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之一,教师岗位悄然成为师范专业学生就业首选。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近6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共招收学生895人,其中,877人将考取中小学教师编制作为首选就业岗位(分年度统计见下表),比重高达97.99%。

(二)师范生渴望得到教育经典阅读指导

丰碑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是目前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宗旨,也是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就业导向”是我国新时期发展职业教育所确立的办学方针,它把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有助于实现就业,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

随着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目标也有所调整,如何培养更多的适合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另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当今形势和企业的需求,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也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所面对的新课题。

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实践教学是主题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学的课程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社会与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做与学”结合,让实践性教学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1.以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为依托,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

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 作为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发挥着网络教育的优势,每学期都组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渤海船舶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以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为依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在线联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并规定:思政课实践环节学期考核总成绩20分之中,参加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活动得分10分;在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上阅读“人生导师—名篇鉴赏”栏目,提交5篇读后感积分5分;参加思政部组织的大学生在线联盟活动获得奖项的,最低得5分,最高得10分。这种考核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在线联盟活动的积极性。参加大学生在线联盟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既丰富了我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水平。

2.与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扎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是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课堂内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另外,思想政治概论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的理论,使学生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实践性课程的内容设计,要充分调查学生的需求,对于学生有困惑或者迷茫的知识要重点讲解,确保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程中。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后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和实践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交流总结,确保学生学有所用。

3.以理论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

大学生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在众多类型的学生社团中,最具有鲜明特色的就是理论社团。理论社团以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理论为宗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学习和宣传党的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校园文化以及开展社会实践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理论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准确把握社团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切入点,以理论社团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理论宣传、志愿服务、主题辩论、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自2007年以来,我院思政教研部以“理论之光”、“知行社”和“美的协会”等理论社团为载体,开展了“红色记忆——永远的丰碑”、“环保校园行”等大型宣传系列活动,受到了市、院各级领导部门的一致好评。

4.与专业实训实习相结合,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多,把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实习结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相互渗透,从而解决课时紧张、经费不足和实习基地难找等的问题,使之成为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 5.与学院党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比理论课的教授范围更广,教授难度也更大,需要投入的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更大。学院党团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主要环节。思政教研部与院团委、学生处密切配合,将学期实践教学与院团委、学生处开展的假期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教学活动中更多融入一些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策划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案及实施步骤,并负责实践教学的全面落实,从而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完善知行统一的综合性考核方法

学院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取知行合一的综合考评方法,分别从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表现和日常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形成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理论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具体操作分为平时考核、实践环节考核和理论考核。

1.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20%,具体考查:

①学生在校思想品德表现。本项给分参照学生学期德育量化积分。

②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表现。主要对学生出勤、课前5分钟时事政治报道、听课状态、课堂发言等进行考核。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考核主要对学生活动参与程度、活动表现、获奖情况、合作水平、实践能力等进行考核。实践环节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30%,具体考查:

①学生参加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活动情况。一是规定活动,在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上阅读“人生导师——名篇鉴赏”,提交读后感;二是自选活动,参加思政部组织的大学生在线联盟活动,根据获奖情况评定积分。

②参加思政部、院团委、学生处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情况。

3.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50%,主要采取开闭结合的复合型考试形式。闭卷主要适用于知识性识记的客观试题,开卷主要适用于综合应用性的主观试题。开闭结合的复合型考试,既检测了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了解和掌握,又检查了学生理解和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克服了单一考试的不足。

总之,通过实践化教学模式实现从教材为主体向教学为主体的转变,以及从教学为主向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主的转变,形成以问题为核心,专题内容为单位,各自独立的且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欧阳剑波,苏冰星.“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生思政教育亟待实现的四个转变[J].职教论坛,2008,(12):47-49.

丰碑读后感范文第5篇

一、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是言语实践

无论教学理论怎样的眼花缭乱,语文课堂如何变化多样,语文教学都必须按照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来开展。语文教学的起点和核心应该是咬文嚼字,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验、感悟、品评和运用。不管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还是“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认真读读,细细品味,汉语所特有的平平仄仄仄平平自然会流淌出来,蔓延开去。而美丽可爱的汉语,余韵袅袅几千年,飘到现在,很多已化作成语,永远固定下来,成为展现中华语言魅力的绚丽丰碑。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而一切的着力点应该是在语言上。任何脱离了语言的语文教学,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就算精彩绝伦,也因为缺少生命力而显得苍白。吕叔湘先生就曾说过,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这样的论述让人胆战心惊。我们有多久没有上过一节不用多媒体的公开课,我们有多久没有让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读”书,我们有多久没有让学生进行字字句句的“品”书,这样的课堂岂不是“病入膏肓”?要想让阅读教学回归本色,我们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学,真真切切地悟,紧抓文本关键处,将听、说、读、写融入课堂全过程,彰显浓浓的语文味。学习了高尔斯华绥的《品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给鞋匠格斯拉写墓志铭。示例:一个穷苦的鞋匠,朴实的像块皮革。一生只做一件事――用尽心血制作靴子,尽善尽美,死而无憾。他是手艺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学习了杨绛的《老王》,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给车夫老王写颁奖词。示例如下:生活艰辛不改善良本性,虽然只有一只好眼,却能识人性善良,人品高下。期间热心帮助杨绛一家,表现出人性之美,闪耀着底层的光辉。重视言语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

二、语文教学更应该是生命化言语实践活动

语言与精神、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人的生命、心灵、精神律动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个目标分为显性目标,即听说读写思等的语言能力的提高;隐性目标,即生命的成长,文化的涵养,心灵世界的丰富,精神境界的美好等。如果语文教育忽视奠基个体精神基础的“隐性”目标的话,那么,外在显性的所谓语言能力的提升也很难达成。精神成长与言语提高并驾齐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且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可见,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取意于精神,落脚于语言。例如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怎样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验呢?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当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意指导学生关注这句话:“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并且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句话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联系你的成长经历,你有什么话要讲吗?让笔者感到惊奇的是,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平时比较顽皮的学生都主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很深情地谈了自己的不懂事行为,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很多学生还写出虽稚嫩但充满感念与激情的读后感。

生命化言语实践活动是一个由“言”到“意”、由“意”到“言”的多次循环转换的过程。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途径,立足于言语形式的培养,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触发和激活阅读感受,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言语魅力,培养审美情感。王尚文教授指出:“关注言语形式的新颖性、独特性,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最佳生长点。”因此,生命化阅读教学要细读文本,让学生“得意”、“得言”,进而“得法”。注重发现“语用”的秘密,取舍有度,把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到底。例如在教学《边城》时,文中写到翠翠的心里有“薄薄的凄凉”,要带领学生走进翠翠的内心世界,就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薄薄的凄凉”。笔者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以“我的心里有薄薄的凄凉”为开头说一段话。每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他们移情换位,选择记忆深刻的事来说,不但有话可说,而且具体真实,叙述井井有条。可见,教师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联系自己所积累的生活与知识经验,让学生表达个体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就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开掘一定的“深度”

生命化深度语文阅读教学指的是高中语文以言语实践为载体,通过多维对话的过程,深入建构学习内容的意义,完成自我理解,使生命个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启迪,从而使师生双方都能得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它强调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要求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在场,灵魂受到触动!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它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体验性、深刻性、活动性、自主性、生成性、超越性和幸福性。例如在学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找出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学生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文本做出富有个性化的解读。

学生1:作者听雨,是在听得人生,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就像我们现在的90后;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了一种浓浓的伤感。中老年听雨的感受我们很难理解,但是终有一天会明白的。

学生2:读余光中的这篇文章,我读出了一种惋惜之情。文中的古屋听雨,是如何之诗意,如何之惬意啊。听雨之纤纤细手拂弄着无数黑键啊灰键,把晌午奏成黄昏,听那点点滴滴点点,忐忐忑忑,忐忐忑忑,绵绵潇潇绵绵。一阵冷雨,把冬落成了春,把夏又拂成了秋。而如今之台湾,雨点却只能溶在水泥里,雨已成了没有音韵的乐音,瓦的歌唱已成绝响:雨来时,已不再,丛叶嘈嘈切切,不再闪动那湿湿的绿光,鸟声减了,蛙声沉了,虫吟没了。只是叹息,只是后悔,千片万片的瓦响已成了脑海中的一隅思念和回忆。

学生3:这种中国式的惋惜,是一种怀旧,是一种思念,是一种对祖国、对大陆、对家乡的思念。一位老人对大陆统一的期盼!

……

多么充满诗意的回答啊!多么成熟和理性的理解!这样的课堂难道不令人陶醉吗?

因此,生命化深度阅读教学体现一个“慢”字:不为盲目预设的太多目标而疲于奔命,不为蜻蜓点水的教学流程所一味牵引,而是慢嚼细咽,品出味道,品出深度。

生命化深度阅读教学体现一个“实”字:课堂自然得如同生活一样,没有矫饰,没有做作,平等对话,如话家常。

生命化深度阅读教学体现一个“美”字: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涵泳、体味、联想、想象……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通过诗性的教化来培育人性的诗意,由“思”抵达“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