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片段描述:
学生首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计算出长与宽分别是5厘米、3厘米的长方形框和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框的面积。
师:能不能用一个通用的办法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生1:用两条边相乘。
生2: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
师:对,必须是邻边相乘。(板书:邻边相乘)
随后,我将刚才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框拉扯变形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15平方厘米。(我一连问了5个学生,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之前的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大)
师:3×5=15(平方厘米)。换句话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用邻边相乘的办法来计算。这种猜想对不对,我们可以用比较大小的方法检验一下。
接下来,我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两条底边重合在一起。结果发现,平行四边形多出了一个角,而长方形的上边多出了一块。
师:如果一样大,两个图形是能完全重合的,但现在看来,不是很好比较,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3: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右边多出的一个角剪下来,补到左边,这样就好比较了。(我按照学生的说法将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补到另一边)
师:现在很明显,谁的面积大?
生(异口同声):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看来,用邻边相乘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错误的。(我在“邻边相乘”的板书后面划上“×”)我们想想,为什么长方形拉扯变形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会变小呢?
生4:因为平行四边形变斜了。
生5:因为它变矮了。
师:变矮了,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变短了。(课件演示将长方形框拉扯两次,分别得到甲平行四边形和乙平行四边形)
师:甲、乙两个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更大些?为什么?
生6:甲大些,因为它比乙要高些。
师:这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有关?
生(齐):高。
师:只与高有关吗?(课件演示两个等高但底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两者面积的大小)
生7:还与底的长短有关。
师:看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那么,在不改变平行四边形大小的前提下,怎样才能求出它的面积呢?
生8:我们可以像刚才比较大小那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用割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你从操作中发现了什么?
生9: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生10: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11:形状变了,但高和底边的长度都没有变。
……
最后,我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午休时间,一位五年级的数学教师和我交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出问题了,有一道题目很多学生都做错了。”这位教师一脸的无奈,苦恼之情溢于言表。我说:“我们先问一问学生,再看看教学设计,分析讨论,查找原因。”
1.练习题: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其中一条边上的高是8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①48②60③80④480
2.练习对象:某班38名五年级学生。
3.统计结果如下表。
■
4.和学生交谈(没有向学生公布正确答案)。
师:这道题你选择哪个答案?为什么?
生1:我选答案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宽,10乘8等于80,所以选择答案③。
师:你为什么选择答案②?能说说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吗?生2:我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宽,没看仔细,就直接把10和6相乘,然后就选择②了。
师:你为什么选择答案①?
生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底是10厘米,邻边是6厘米,那么8厘米肯定不是10厘米这条边上的高,因为高肯定比斜边要短,所以应该选择用6和8相乘,答案是48平方厘米。
……
我和该教师交流:“能说说你的教学设计吗?”该教师说:“先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提出问题‘谁的面积更大’;接着用数方格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再引导学生通过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练习巩固,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听完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又重新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并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起点是什么?(如面积的概念、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垂直和平行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等)(2)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知识要素有哪些?(正确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3)除了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的目标该如何落实?再反思原来的教学设计,学生练习为什么出错的原因就浮出了水面:学生缺乏空间观念,没有正确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表象上,没有整合成一个整体。
寻找到了学生的错误根源,我们重新设计此课的教学。
教学流程:
一、巧借对比,顺势导入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它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如果老师将长方形的两个对角顶点向外拉,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你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算?(预设:可能有些学生还认为是6×4,也有些学生认为不是6×4,初步感知到面积发生了变化)
师(进一步拉斜平行四边形):现在平行四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预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没有发生变化,但它的面积却在不断地变化,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小和它的高不断变小有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小结):用两条邻边相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可取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底与高有关,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探索,逐步感悟
1.探索平行四边形(图1)的面积,底为6厘米,高为4厘米。
(1)师给学生提供方格纸、平行四边形:方格纸的每格长度是1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2)师(小结):刚才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能肯定它的面积就是24平方厘米吗?(预设:有些格子不是整格的,怎么处理?)
(3)师:刚才有的同学在数的时候采取把不够1格当半格的方法数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有没有办法变成都是整格的呢?如果都是整格的就没有歧义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建立前后图形的联系,尝试用割补法进行探究)
(4)师: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后拼成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变化?(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大部分学生只关注转化后的长方形,并借助格子图数出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割补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
2.探索平行四边形(图2)的面积,底为8厘米,高为4厘米。
(1)不提供格子图,让学生再次尝试探究。
(2)学生操作、交流,感悟方法。
师:现在没有格子图,你怎么知道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呢?(预设: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操作,明白拼成的长方形和原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3)观察思考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预设:①引导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②观察原来另一条邻边割补后的位置,理解高小于邻边的原由)
3.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老师不能把它画下来,但它的底是12米,高是6.5米,你知道它的面积吗?(引导学生积极想象,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层层递进,深化拓展
1.算一算。
层次(1):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层次(2):出示隐去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量出有效的数据进行计算。
2.想一想。
活动(1):拉动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框架,观察前后面积和周长的变化。
活动(2):将长方形框架与剪、拼、移后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总结规律。
……
反思:
第二次教学后,我们进行教学后测,发现学生解答原来错题的正确率有明显提高。通过两次教学的对比、分析,我们不禁思考:一节课的教学该从哪里开始?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落实“四基”,实现教学高效的目的呢?
1.找准起点,准确定位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是平面图形面积教学中的一个拓展内容,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提供了有效的材料。本节课的教学应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因此,第二次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的猜测,从而给学生的探究指明思考的方向,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和高的关系,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找准学习的起点。
2.丰富感知,提升思维
在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高的关系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邻边长短的关系,使他们进一步获得感知经验。可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感知它与割补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接着不提供方格纸,引导学生通过割补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割补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想象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他们形成完整的活动体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关键词】图形;计算公式;教学
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的重要内容,它具有高度概括、抽象规范的特点,是人们不断尝试、总结出来的规则。在这些规则的规范下,学生解决图形问题会方便一些。如果思维不够开阔灵活的话,容易束缚在这个规则里面。
出现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在数学教学中,是指能够利用公式、定律或一定的方法去解题,知道怎样做;“知其所以然”是指为什么要这样做。它们一则是指结果,一则是指过程。到了小学数学的中高年级,“知其所以然”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往往能够模仿例题“依葫芦画瓢”的知其然,但不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关系,所以在灵活运用和“举一反三”等方面,学生则显得手足无措。
那教师如何在平时的图形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
数学的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还要给学生留有一点思考的空间。正如教育学家指出的那样:“要谨慎地留下一点故意不讲的东西。”因为只有留下一点东西,学生才有思考的材料、思考的愿望和空间,他们的智能在这个空间上才能得到有效地开发。
下面是两位老师上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他们处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
【案例一】
师:下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哪一个的面积大?
生1:平行四边形大,因为4×6=24平方厘米,长方形只有4×5=20平方厘米。
生2:长方形大,长方形面积4×5=20平方厘米,而平行四边形只有3×6=18平方厘米。
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4×6,还是3×6呢?我们就要来研究一下。
生:开始动手操作探究,用转化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拼成的长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1:面积没变。
生2: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3:一定要沿高剪才能拼成一个四边形。
…………
师:我们可以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案例二】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想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1:4×6=24平方厘米
生2:3×6=18平方厘米。
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4×6,还是3×6呢?我们就要来研究一下。
生:开始动手操作探究,用转化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拼成的长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1:面积没变。
生2: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3:一定要沿高剪才能拼成一个四边形。
…………
师:我们可以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生:沿着左右底边上的高剪。
师:这样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1:面积相等。
生2: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左右边上的高,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左边或者右边的底。
师:要注意高和底要对应。
师:那现在这种情况,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底×高吗?
生:还是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高×底,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底×高。
师:还有其他情况吗?
生:…………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底×高呢?
生:…………
师:那这种情况怎么办?还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生:沿左右底边上的高剪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那沿上下底边上的高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生:…………
师:展示拼的过程,得出还是能用底×高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开始做巩固练习。
这两位老师都展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但是很明显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比第一位教师透彻,当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时,第二位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用公式进行计算,而是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还有其它的拼法吗?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底×高。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计算公式,从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二、善于在课堂上追问学生
追问应该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图形计算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他们有时候做对题目,是因为“依葫芦画瓢”。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关注,适时、适人、适异地进行有效的“追问”。
1.适时
学生们回答问题往往比较直接,经常老师问什么答什么,对自己所得结论的合理性往往不习惯作出解释。此 时,我们教师就要能紧跟着追问其合理性,让其他的学生了解其想法、解题思路。另外,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种情况:答案是对的,可是思考的过程却是错误的。这样,当学生的思路与大家的思路进行碰撞时,可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启迪智慧。
2.适人
在图形计算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图形计算公式还没教,有些学生就已经会利用公式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会很容易产生“自以为是”的心理,认为这节课不用学习了,我已经全会了。教师不要被这种学生迷惑,要时刻清楚课堂上要教学的是什么,对这种学生要围绕中心进行追问。但是教师自己要明白我们在追问中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础,而不是为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再让他们慢慢体会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引导和点拨。
3.适异
一个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决定了课堂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时,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追问。比如:当学生产生了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思路,教师可以通过追问帮学生理清思路;当学生的思路单一,缺乏创意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进行补充拓展思路;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们可以通过追问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教会学生一道题,就要让学生会解一类题,这就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实际上是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会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让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
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但并不是说非要用这种公式去解决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就都会有两种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每一项教学内容,都可以设计出多种有效的方法,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在教学上,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让课堂上有反思的时间
在“圆的面积”教学中,采用探究法。师生通过操作、观察、推理,成功地用“转化”的方法得到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谈一谈你们的感想。
生:圆可以变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还可以变成三角形和梯形。今天把以前学过的图形都联系起来了。
师:实现了这样奇妙的联系,是什么方法帮助我们呢?
生:转化。
师:以前那些地方也用到过这种方法?
生:列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
师:同学们的感悟不错。“转化”的方法很有用,在许多地方都能用到它。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 面积 预学后教 细心解读 提升能力 掌握学情 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31
“预学后教”顾名思义就是先自学后教学。预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看、思、议、练等形式进行自主的学习;后教是教师针对学生在预学阶段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和矫正。“预学后教”策略下的数学教学,一般可以分为预学、后教、检测三个步骤。下面,我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具体阐述“预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操作和实践。
一、预学――掌握学情
预学决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回家读一读、看一看课本就了事,而是要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特点的预学单指导学生学习,并通过预学单的整理、分析,掌握学情。具体做法有以下两点:
1.课前要精心指导
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需要一个过程,我在教学中采用“一尝试,二自学,三生疑”的预习策略。尝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学生探而不明时再安排看书、操作、试验等活动,目的是避免学生把预习等同于自学看书,最后导致自学变成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模仿,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贯穿预习始终。这时的自学,可能是对探得后的进一步确定,也可能是探不得后的充电,使每个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生疑是更深层次学习的体现,是学后的反思、质疑与追问。疑问的深度,反映了预习和思考的深度。学生把疑问带到课堂上,使后续学习的动力变得更加强劲。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份预学单。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预学单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同学们,在三年级下学期我们已经学过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下面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请你根据要求尝试完成下面各题。
(1)不看书,根据你自己的想法量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数据,然后列式计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设计这道题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学生已有的经验及知识迁移情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你的解答正确吗?请你自学书本第86~88页。
自学要求:
a.书上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b.怎样转化?请你运用剪一剪、画一画、拼一拼等方法进行动手操作。
c.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d.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了用“底×高”计算外,还有什么方法?
e.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请把它写下来。
(3)自学后,请你再次列式计算下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的方法和原来一样还是不同?如果不同,现在你认为怎样计算?请把算式写下来。
(再次解决这道题,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质疑,并追问:为什么不能用底乘临边?)
为了避免学生简单地从书本学习公式,我安排以上自学问题,使学生看一看、剪一剪、想一想,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深入探究。
2.预学后要细心解读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这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教师只有重视对学生预学后学情的分析,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学生通过预学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知识点学生是模糊的?还有哪些方面学生是根本不懂的?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什么?哪些不同的想法会引发争议……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和了解的问题。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预学单的分析,我发现在尝试解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71.4%学生都是采用临边乘高的方法。通过自学,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对于转化思想,学生有三种不同层次的体现:第一层次的学生不仅掌握了转化思想,而且能用语言清晰的表达想法;第二层次的学生已有转化思想,但表达模糊;第三层次的学生几乎不会。大部分学生对“怎样转化”“为什么转化”等问题还是比较模糊,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高而不用临边乘高”的问题则是学生最大的疑问。
二、后教――以学定教
有了预学的基础,课堂的教学起点便相应发生了变化。如何解决学生的疑问、如何拓展和深化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上教师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我采用回馈、释疑、整理“三部曲”进行教学。
1.回馈
课堂上,教师设计几个关键性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预学情况,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把自己自学的知识通过交流达到共享的目的。在学生预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我先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每个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点收获。学生交流的兴致很高,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高”来计算,有的说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然后我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这样既给优等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又通过生教生的形式,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接着,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因课前的预习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所以课堂上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等。
2.释疑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展开新一轮的探究,从而有利于教学的拓展和深化。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我先引导学生对“除了沿着从顶点出发的这两条高剪外,我们还能沿着其他的高剪吗?剪下来的图形还能拼成长方形吗”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学生在剪拼中自己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把剪拼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通过观察,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平行四边形能剪拼成正方形吗”“怎样的平行四边形能拼成正方形?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几个问题。于是,我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为什么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都能刚好拼成长方形?用‘底乘临边’这种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不对呢?”……有了“预学”作基础,教师可以从容地组织学生进行剪一剪、比一比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揭示知识背后的奥秘。
3.整理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经验以及学习水平的不同,所以学生理解问题的水平也各不相同。通过预学得到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不系统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加以提炼。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在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我趁机提出问题“为什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转化成别的图形行吗”,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实质。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而且使知识更具有迁移作用,为后面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检测――提升能力
检测的目的是化知识为能力。检测的内容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层次的习题,主要通过变式、求异、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新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及创造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主要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练习。
出示图1后,要求学生说说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再出示图2、图3,让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二层次:拓展练习。
先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求出5cm底边上对应的高。
第三层次:深化练习。
比较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为什么?
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好题推荐”等环节,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好题以“小老师”的身份考考大家,然后讲解自己的思路。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预学后教”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预学单,通过对预学单的整理、分析掌握学情,再在此基础上合理地组织导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面积;发现和提出问题;转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53-03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又增加、强调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应该贯穿学习的始终。对此,从以下几个教学片断和反思中也许会有所启发。
【片段一】 在猜测和比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师: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条边长6 cm,另一邻边长5 cm, 高是4 cm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怎样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1:6×5=30(平方厘米)
生2:6×4=24(平方厘米)
生3:4×5=20(平方厘米)
生4:……
师:这么多结果呀,还有不同猜想吗?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我们需要验证。用什么方法呢?可以想一想,我们研究长方形面积时应用了什么方法?
生:数格法。
课件展示单位面积平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仔细观察,数一数,哪一个猜测是正确的?请看图验证,错误的就排除掉。
(1)
4×5=20(平方厘米)(×)
(2)
6×5=30(平方厘米)(×)
(3)
6×4=24(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4=24(平方厘米)。
生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和高的积。
生3:是不是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底乘以高?
师:你们真棒,发现和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
【反思】
1.“猜想”是直觉思维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学生肯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猜想的结果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又激起学生验证和探究的需求。只有猜想没有验证,那只是空想;把猜想与验证结合起来,才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这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样才能实现从“两能”到“四能”的转变。因此,我鼓励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后进行验证,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为他们自己发现和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2.从读懂教材到几次试教,对于“数格法”我经历了“因为教材有,所以我要用”到“有效使用,巧妙利用”的提升。本节课主要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我没有采用课本上把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对比,通过数格法来计算其面积的方法,而直接利用面积单位累加测量出这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方格是一种直观计量面积的方法,它蕴含了度量的思想,所以面积首先是度量的结果。
【片段二】 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和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是不是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等于底乘高”,我们能用数格的方法进行验证吗?
生:不能! 太大了就没法数了
师为难地说:那怎么办呢?
一生小声说:我们得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兴奋地说:这位同学很善于发现问题。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下面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看能否想出一种方法!
师巡视,有的小组折叠着,有的小组在平行四边形的图片上不断地比画着…… 他们议论纷纷。对一个小组,我指导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突然一个学生兴奋地说:“老师,老师,我知道了!”
师:请起立。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思考的成果!
生1:平行四边形可以剪拼成长方形,我们在三年级学过长方形的面积。通过长方形的面积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不行!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变成长方形吗?
师激动地说:你们又发现和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好样的!第一个问题是解决问题常用的一种思想,叫转化的思想,就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未知的,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求。你们真棒!
第二个问题是质疑它的代表性,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下面就拿起你们手中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剪拼一下,看都有什么不同的剪拼方法。
【反思】只要能提供肥沃的土壤,学生就能茁壮成长。课前我很顾虑这个环节,没想到却出乎意料地成功。由教师的质疑性引领、学生的操作与思考,再加上教师的刻意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了我们想要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了转化的方法,同时对转化的代表性提出质疑,为最终解决问题,积累活动经验奠定了基础。老师的兴奋、激情和对学生及时的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地操作、思考和交流,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片段三】 在动手、思考、总结、交流中发现问题
(1)先动脑后操作
师:想一想,折一折,画一画,怎样剪拼才能实现转化!
生1:画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沿高剪开、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高兴地说:数学家也是你这样想的。能演示一下吗?(生演示)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试一试,看看你能不能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巡回指导,对操作到位的立即加以鼓励。其他的加以提示和演示。
(2)再思考,发现本质规律
师:同学们,下面是总结和思考的时间。你们是怎样把形状、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数学的角度观察,说出你的发现?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全班交流
师:(拍手)安静。下面是我们共同研讨交流的时间。谁愿意把你“动手―转化―推导”过程叙述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呢?(找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演示,师适时指导。)
生1:
生2:
师: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我们看到无论多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只要沿着高剪,就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