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秋的民间风俗

立秋的民间风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立秋的民间风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立秋的民间风俗

立秋的民间风俗范文第1篇

其实,早在唐宋时,老百姓就有在立秋这天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据说可以一秋防痢疾。到了清朝,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首选当然是肉,“以肉贴膘”。

现在,我国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认为这样做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在天津等地则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吃六瓜,药方可不抓。这六种瓜分别为:黄瓜、苦瓜、丝瓜、南瓜、西瓜、冬瓜。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日咬秋,可免腹泻。”即清朝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立秋也是农家重视的大节气。鲁东地区有“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的俗谚,提醒人们加紧农事劳作,夺取丰收。山东莱西的农谚则说:“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同样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说法。意思是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若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丰还会歉收。对于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立秋的意义可就不仅仅限于吃了。

立秋的民间风俗范文第2篇

立秋当天有什么讲究和禁忌

1、立秋当天忌在田间走,而且要用红纸书写“今日立秋,百病皆休”,贴在墙上。

2、立秋当天需祭祖敬神,春耕秋收,不能忘记祖先。而且要感谢上苍庇佑,以庆祝五谷丰登。

3、立秋当天忌:关于方面,古人是特别讲究的,而古代就有立秋当天忌一说法。这不仅对彼此的身体影响比较大,而且对男女双方的运势都带来不好。

4、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5、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

6、有些地区立秋当天有“摸秋”的习俗,也就是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她女伴的陪同下,到秋夜里到田野里“顺藤摸瓜”。据说,摸到南瓜生男娃,摸到扁豆生女娃。而非婚育的小孩,如果摸到葱会聪明,摸到辣椒不害眼病。

立秋为什么不能喝凉水

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立秋日相戒不饮生水,日呷秋头水,生暑痱子。”流传到今天就是北方地区的立秋民俗禁忌,立秋日,小孩子一天不许喝凉水,说是喝了凉水要生秋痱子。

另外人们也认为,立秋不喝凉水,到了冬天才不容易咳嗽。这个说法在传统中医典籍中有迹可循,《黄帝内经》里就有一句:“秋伤于湿,冬必咳嗽”,这个禁忌的意思,其实是说秋天到了,人们应该不再吃食用寒湿之物,免得伤了脾,脾湿则生痰湿,从而引起咳嗽。

同时中医养生家还指出,秋不食瓜,立秋后大量吃西瓜很伤脾,应予避免,可以用应季的酸味水果,如桃子、葡萄等代替,食用后有护肝养血的作用。同时,立秋过后日常饮食要减少凉菜,增加热菜,少吃一些寒凉食物。

传统中医还认为,因秋天由肺主宰,从饮食上讲应多食酸,少食辛。这是因为辛味发散泻肺,酸味收敛肺气,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立秋”后要少吃葱、姜等辛味食物,多吃酸味果蔬,如橘子、柠檬、猕猴桃和西红柿等,还要禁寒凉。因秋天多风燥,饮食要多喝粥。

相关文章:

1.20暑有什么风俗禁忌?大暑有什么讲究?

2.立秋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3.2019年头伏到三伏时间 三伏天防暑方式

立秋的民间风俗范文第3篇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立秋节气养生知识_立秋节气各地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立秋节气养生知识补肺防燥

立秋以后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多吃养阴润肺防燥的食物,如莲子、百合、银耳、南瓜、枇杷等。如有脾胃功能虚弱、容易消化不良的朋友,可以多吃茯苓、芡实、山药、小米、白扁豆等。如出现口干舌燥等情况,可以多加用麦冬、石斛、太子参等。

防暑化湿

今年“三伏天”长达40天,即使立秋,天气依然非常炎热,“秋老虎”仍有余威,所以仍需防暑养心、健脾化湿。平时可多吃丝瓜、莲藕、冬瓜、荷叶等,还可选用三豆饮(薏苡仁30克、绿豆30克、赤小豆30克)常服。

少辛多酸

根据《素问·脏气法时论》:“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可见酸能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建议立秋后尽量少吃生姜、辣椒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以助养肺,如番茄、乌梅、葡萄、菠萝等。

适度运动

秋高气爽之时,适宜各种运动锻炼,如登山,可以提高肺活量,体验爬山时山中温度的变化,增强机体的耐力和抵抗力。但是如有骨关节炎的患者,则不适宜登山。有心脑血管慢性病的患者,需量力而行。一般来说,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早卧早起

进入秋季,在养生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因为立秋之后,夜间气温逐渐凉爽,不再是夏天那种闷热、潮湿的感觉,人体会相对容易入睡,睡前梳头、听舒缓音乐等,可提早入睡,睡眠质量也可相应提高。建议晚上十点以前入睡,早晨六点之前起床,年轻人很难做到的话,也建议尽量早点休息。

调节情志

立秋过后情绪调节也很重要。从中医角度来说,秋在五脏对应于肺,肺在志为悲。侯茜主治医师提醒,秋季要尽量内心平静,神志安宁,情绪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应主动自我调节,防止损伤肺气。

立秋节气各地有哪些习俗1、啃秋

啃秋,又称咬秋,汉族岁时风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2、吃“渣”

山东、四川等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3、秋忙会

秋忙会是立秋习俗之一,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4、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5、秋社

秋社也是立秋习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6、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立秋节气必吃的传统食物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个传说。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民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2、杭州吃西瓜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北京“贴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就会排起了长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4、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5、天津流行“咬秋”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6、四川喝“秋水”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立秋的民间风俗范文第4篇

你是不是开始有这些不适

经历了漫长的酷热的夏季,由于常无食欲、频饮冷饮,脾胃功能多半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入秋后,肠胃的寒热现象可能会频发,所以你首先得是个“知冷知热”的人。

如果你――

未进食前较易出现胃痛。

进食少许即有饱满感、打嗝情况。

进食冷冻食物后出现拉肚子情况。

建议:

你有胃寒的现象,请在这段时间内戒掉生冷的食物,好好调养。

如果你――

面部出现暗疮。

口腔出现痱滋。

牙肉发炎。

口腔有干渴感。

建议:

你有胃热的现象,这段期间就不要贪食辛辣的食物了。

跟着风俗 学吃喝

不得不说,咱老祖宗的智慧是强大的。风俗这回事儿,你若只当它是一种形式,就大错特错了。上百年、上千年积累下来的饮食习惯,有时它还真是有道理的。这不,这些立秋的饮食风俗就值得我们学习。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此时正是吃茄子的好时机。天气越来越干燥,人也易上火。吃茄子的好处恰恰在于:宽肠利气、祛除身体内的火气和燥气。

必须学到的:

1.凉拌茄:过油的茄子虽然美味,但高温会造成茄子中营养的严重损失,其保健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而且高热量高油脂的摄入也对身体不利。为了更好发挥茄子宽肠胃、去燥火的功效,应选择长茄子凉拌。凉拌茄子的调味汁以橄榄油、蒜泥为主。

2.选择长茄子:我们在市面上最常见到的是长茄子和圆茄子,在营养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在口感略有不同。长茄子皮中的水分含量更丰富,纤维也较细,质地柔软,适合凉拌。圆茄子皮中水分较少,纤维较粗,口感硬些,适合以炒炖为主。

苦夏后“贴秋膘”

北方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在炎热的夏季,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就意味着凉爽的天气快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必须学到的:

1.贴膘前别忘润肺:立秋后,暑气没完全退去,此时温度还比较高,容易伤肺。比如你可能会常有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头疼、无汗发热等症状,可以多吃些祛燥润肺的食物,比如银耳、百合、鸭、藕、牡蛎肉、山药等。

2.秋膘也要挑着贴:过去讲究“以肉贴膘”,如今生活水平好了,营养摄取也相对充足,贴秋膘就不能大鱼大肉了。正确的方法是,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先“贴”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鱼、禽肉、禽蛋等。

“咬秋”

各地有各地的“咬秋”,有的也叫“啃秋”,顾名思义,就是抱着个东西啃一啃、咬一咬。有瓜果、有玉米,最常见的就是在立秋当天啃西瓜。据说可以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必须学到的:

1.吃瓜类消暑利湿:瓜类大多具有清热消暑利湿的功效,立秋这天,很多地区的人会食用一些丝瓜、黄瓜、冬瓜或苦瓜等,可以消除夏季体内暑湿之气。瓜可以是西瓜、木瓜或冬瓜,吃瓜还可以防止秋痢。不过因为西瓜乃凉性,立秋后要适可而止。

2.桃子防秋燥:在浙杭一带流行吃秋桃。立秋这一天,大人孩子都要吃,这样可以补养夏季消耗的阴液,桃子生津还可以预防秋季的干燥。这就是咱常说的“桃养人”,中医认为,桃性温,具有补气养血、养阴生津、止咳的功效。

人气“秋食” 你该这么吃

秋风起、蟹脚痒,天凉打边炉――一入秋后,大闸蟹和火锅的人气暴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别忘了关照一下你的脾胃肺哦。

螃蟹

无论是中秋节之前的“六月黄”,还是即将上市的大闸蟹,它们最不待见的就是柿、梨、山楂,这倒不是因为食物“相克”,确切地说,是因为食物与食物之间存在营养的“抗衡”。

柠檬、山楂、柿、梨

螃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如果与含鞣酸的水果,如柠檬、葡萄、山楂等同食,除了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亦较易使海鲜中的钙质与鞣酸结合,形成一种不易消化的物质,引起胃部不适,出现腹痛、呕吐、恶心等症状。

姜、酒

大闸蟹本质寒凉,须配以酒、姜等食物一齐进食,以抵御凉性。一般不与同属凉性的食物搭配,例如梨。

火锅

天气转凉,许多人都会吃火锅,享受一堆食物一起沸腾的满足感。不过,为啥有的人吃了火锅仍然水灵白嫩,有的人吃了火锅却长痘上火?

时令食物配好对

中国饮食的传统说法中,有“食物相克”理论。其实是两种食物混和食用后,引起身体吸收时的变化,有一些“有名的”相克食物历史有记载。营养师的解释,是有的食物一起烹饪后,会产生化学作用,部分出现沉淀,是身体无法吸收的食物营养,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虽然这样的化学作用并不是百分百会发生,还是要注意。

柿子+螃蟹

是相克榜上著名的组合,其实还应该加上梨。中医药上的根据,是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的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书上提及“柿梨不可与蟹同食”,指梨味甘微酸性寒,多食损人。

虾+西红柿

西红柿含维生素C,同虾中的钾砷会产生化学反应转化为有毒的三价砷,共食会出现麻痹毛细血管现象。所以虾不宜与西红柿等富含维生素C 的蔬菜同炒。

白萝卜 + 红萝卜

红萝卜中含有一种抗坏血酸解酵素,如与白萝卜同煮,会将白萝卜的维生素C 破坏,阻碍维生素C吸收。

菠菜+豆腐

菠菜含绿素、铁质及草酸等,而豆腐含钙质,两者同煮,可能会形成草酸钙,影响营养吸收,人体不仅无法吸收此钙质,还有可能患结石造成身体健康问题。

秋天润一润 杏仁来滋补

开小灶的时间到了!秋天滋润应分两方面:一方面,秋高气爽,空气中的湿度会降低,当降至50%至70%则代表较为干燥;另一方面是体质方面,本身燥火,阴津流失。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滋补,而今天我们要为你推荐的滋补好物就是杏。

杏仁为啥好

《本草纲目》中列举了杏仁的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杏仁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具有润肺、止咳、滑肠等功效,对干咳无痰、肺虚久咳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杏仁分甜杏仁与苦杏仁,其中,甜杏仁润肺效果更胜一首。杏仁可与薏米按1:5的比例一起熬粥,也可和猪肺一起炖汤,都有滋养缓和之效。

滋阴杏仁茶 三步做

杏仁茶可以滋阴润肺、补充水分,还有美容的功效。如果要自己做,你只需一个搅拌机和一口锅,三步即可搞定。

Step1 将杏浸入水中4小时,隔干水后放入搅拌机内,并加入约1000毫升的水,用搅拌机以高速搅两分钟。

Step2 将杏汁及杏渣倒食进布袋内,榨出杏汁。

Step3 将杏汁倒入煲内,开大火煮滚,加冰糖,转细火将冰糖煮溶。再慢慢倒入蛋白,搅匀后熄火。

推荐:杏仁豆腐什锦果

取的是甜杏仁的滋补作用,有润肺、定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缓解秋燥。

准备材料:甜杏仁150克、粟粉250克、鲜牛奶2000克、鸡蛋清150克、细砂糖少许

做法:

甜杏仁用开水泡透后去皮,再放入水中煮软,然后加入鲜牛奶1000克、适量细砂糖,烧沸后起锅盛入容器内晾凉,再放入冰箱中冰镇,即成杏仁糖水。

粟粉放入盆中,加入鲜牛奶500克调成稀糊状,再加入抽打起泡的鸡蛋清,搅匀即成粟粉糊。

立秋的民间风俗范文第5篇

小暑到来,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小暑节气开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暑节气的简介及风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暑节气的简介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小暑养生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养生主网站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出梅

出梅又称为"断梅"指:梅雨结束的日期。中国江淮一带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结束。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梅雨期持续达63天。梅雨结束后,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

出梅是在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所以历书上的出梅日期在七月八日至十九日之间,每年的梅期比较固定而且各地都一样。

入伏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小暑节气的风俗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1个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

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小暑是一个表示温度变化的节气。小暑节气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各地区各民族的人都用不同的方式来迎接它的到来。

小暑节气的三候中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一候温风至:小暑之日“温风至”,温风就是热风,人如在天地间一个大蒸笼中,蒸出满身汗水,又如舒展在温水中,苦不堪言还是兴在其中,一切都因由自己的心情。

二候蟋蟀居宇:后五日“蟋蟀居壁”,指蟋蟀生而在穴中面壁,不能非出穴,它农历七月才出穴,活跃在草丛中求偶,到八月田亮,就会聚在院中,天越凉离人越近。

相关期刊更多

染整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市教育局

今日山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