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奥数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奥数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的一大基本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三个物体的运动。行程问题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近十种,是问题类型较多的题型之一,已成为数学竞赛中的热门。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即相遇问题、同向运动即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即相离问题三种情况。
常见例题:
流水行船问题。流水问题。火车过桥。环形上的相遇问题。电梯问题。发车问题。过桥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妈妈,我没有错!”罗弋没有见过拉线电灯,但他猜想应该就像餐馆里的电风扇一样,拉一下转起来,再拉一下停下来。“所以3和5倍数重叠的十盏灯因为拉了两下又亮起来,最后的答案就应该在80的基础上再加10。”陈群上网一搜才发现,这道题竟是奥赛“名题”,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的奥数考试中出现,而网上的答案清一色是80,这才让陈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要联系权威部门纠错。经过多次沟通,陈群终于收到出版题集的崇文书局编辑室主任许举信的邮件,他表示孩子的解题思路和答案确实是正确的。编辑部承诺将在相关权威杂志发表声明,并在以后出版的题集中使用罗弋的答案。此事2016年11月1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热议。
多维解读
“9岁小孩纠错名题”让谁脸红?
一个天真稚嫩的9岁小孩,了被出版社沿用5年的标准答案,一方面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小孩的数学天赋表示钦佩,另一方面则让人替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感到脸红、害臊,甚至有些无地自容。一道被奉为经典的奥数名题,如果不是9岁男孩爱动脑筋,发现原答案是错误的,真不知还会沿用多少年。因此值得追问的是,一个错误答案到底误了多少子弟?那些编书、出书者,责任感和良知到哪里去了?无疑,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究其原因,我以为,最关键的一条,便是长期以来,某些教材编写者顶着“高级知识分子”的光环,却总是脱离实际,坐井观天,闭门造车。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对编书者的“粗心大意”,出版社也往往把关不严,任“问题教材”轻易进入孩子的书包。也难怪近年来在中小学的课本里,常会出现连大教授们都被难倒的偏题、怪题。这种自作聪明编出来的教材,肯定会误人子弟,最终损害的是教育事业。
振兴教育,必先振兴教材。当下有些教材为什么会错误百出,却久久得不到纠错,是该到深究原因并坚决加以整治的时候了。否则,我们怎么对得起后代子孙?又遑论振兴教育、振兴中华?
我们要有道理地进行质疑
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新闻出来后,我们谈的不是“低龄奥数”的问题,而是“质疑精神”。在很多地方,对于奥数的问题说来说去,推崇的人在学,抵制的人私下里悄悄也在学,而对于所谓的“质疑精神”有关注过吗?回头想想,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曾提出过质疑,但却被自己用看到的“标准答案”驳回呢?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是否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在于通过质疑启动自主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这才是成功的秘诀。当然,质疑精神不是张口就问,而是有根据地问,培养孩子的最终落脚点是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能力。也就是说,遇事要先有一个判断的过程,查证后再发问。如果像有的学生连文章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批判,连生活常识都没有就乱提建议,这样的质疑就变成了无理取闹,毫无意义,但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普遍。所以,我们需要鼓励孩子质疑,更需要帮助孩子明白,应该要有道理地进行质疑。
时评佳作
9岁男童纠错奥赛题当思解题背后的逻辑
文/程彦暄
一道数学题,自己的答案跟书本给出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怎么办?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改正自己的答案,而四川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一名9岁男孩罗弋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在求证的过程中,家长发现这道题不仅考倒了电子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数学高材生,更是曾作为两届奥赛考题出现,其错误答案被出版社沿用5年无人察觉。
纠错奥赛题,看似是一种对标准答案权威的挑战,实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模式在碰撞。对于出题者而言,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判断正误的参考,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学习掌握情况,从此逻辑出发,势必得出错误答案。而对于罗弋而言,他的解题逻辑为联想法,故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答案本身的意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培养解题背后的正确逻辑。
一种错误的解题逻辑,学生掌握得越熟练,就会错得越离谱。古人言,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更应发挥引导作用,而非给予学生标准答案。在我国,因为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学似乎总在强调思维的整齐划一,强调标准化,不敢撒手,不允许旁逸斜出,封闭的课堂使得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中!正因如此,学生们才慢慢出现了思维惰性,丧失了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学家张炜认为:“中国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教育提倡的都是‘寻求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鼓励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学习的目的绝非获取某种答案,而是掌握一种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探索答案。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因照搬兵书而大败于秦军,西汉名将霍去病却因屡出奇兵而令匈奴闻风丧胆,两种不同的结果实非兵书之过,而是指挥者的逻辑思维不同所致。
9岁学生之所以能够纠正奥数题答案,并非因他是“神童”,也非因其具备挑战权威的精神,而是由于他拥有自己独立的逻辑思维。罗弋喜欢阅读,但所读之书并非老师框定的书单,而是一些“闲书”,诸如《狼图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十天环游世界》等。这些书看似与学习、解题无关,实则开阔了罗弋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闻,让他的思想与更多作家的思想进行了碰撞,并不断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正因有了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才让他走出了教条的泥沼,通过符合逻辑的探索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昔日,伽利略曾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和科学分析得出一套符合逻辑的答案,从而纠正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而今,我们也要通过广泛阅读、深度钻研,来锻炼和培养独立而科学的逻辑思维体系,摒弃标准答案带来的思维惰性,用自身的探索、研究、分析、判断来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摘自“荆楚网”
【关键词】罗弋事件;韦恩图;计算机仿真
0 引言
罗弋事件:2016年暑假期间,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一名9岁男孩罗弋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一道奥数题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在求证的过程中,家长发现这道题不仅考倒了电子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数学高材生,更是作为两届奥赛的考题出现,其错误答案被出版社沿用5年无人察觉。
1 奥数原题
150盏亮着的电灯,各有一个拉线开关控制,按顺序编号为1,2,3,…,150.将编号为3的倍数的灯的拉线各拉一下;再将编号为5的倍数的灯的拉线各拉一下,拉完后亮着的灯数为______盏。
图1
图1编号为1-150的数字中,3、5的倍数韦恩图。左侧的圆圈代表3的倍数,右侧的圆圈代表5的倍数,公共部分代表既是3的倍数又5的倍数。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道题适用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可见难度不高,网上传言一些电子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数学高材生被考倒,我个人认为有些夸大其辞,如果以上是事实,只能说明他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说明试题本身有难度。我在网上阅读了一些小学课本,发现有些省份的小学教材出现了韦恩图[1-4],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上作业本上出现了韦恩图汇编。我们将该题用韦恩图画出,如图1所示,答案显而易见150-40-20=90。理由很简单,左侧的40盏灯泡和右侧的20盏灯泡被各拉一次,因而熄灭。公共部分的10盏灯泡因为被拉两次,不受影响正常发光。翻译成小学生熟悉的数学语言为:
150-(150÷3-150÷3÷5)-(150÷5-150÷3÷5)=90
2 原题拓展
150盏亮着的电灯,各有一个拉线开关控制,按顺序编号为1,2,3,…,150.先将编号为2的倍数的灯的拉线各拉一下;再将编号为3的倍数的灯的拉线各拉一下;最后将编号为5的倍数的灯的拉线各拉一下,拉完后亮着的灯数为______盏。
图2
图2 编号为1-150的数字中,2、3、 5的倍数韦恩图。上侧的圆圈代表2的倍数,左侧的圆圈代表3的倍数,右侧的圆圈代表5的倍数,上圆与左圆的公共部分代表既是2的倍数又3的倍数;上圆与右圆的公共部分代表既是2的倍数又5的倍数;左圆与右圆的公共部分代表既是3的倍数又5的倍数;三圆的公共部分代表2、3、 5的公倍数。
这道题虽然只增加了一遍拉线,但是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说,却增加了几倍。如果采用常规方法列式计算,很容易搞混,两遍拉线有些人就迷糊了,三遍拉线可能就无所适从了。上面的韦恩图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将该题用韦恩图画出,如图2所示,答案显而易见150-40-20-10-5=75。理由很简单,上侧的40盏、左侧的20盏、右侧的10盏、三圆的公共部分5盏分别被拉1、1、1、3次,因而熄灭,上圆与左圆的公共部分20盏、上圆与右圆的公共部分10盏、左圆与右圆的公共部分5盏(不含三圆的公共部分5盏)、因为被各拉两次,不受影响正常发光。翻译成小学生熟悉的数学语言比较繁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根据图2自行写出。
3 计算机仿真
上述结论是否正确有待检验,我们给出了这道题的计算机仿真程序[5]和运算结果。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了我们的答案。
附:仿真程序(C++ Program)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150
void main()
{
int i, num;
int Light[N];
for(i=0;i
for(i=0;i
{
if((i+1)%2==0) Light[i]=(Light[i]+1)%2;
if((i+1)%3==0) Light[i]=(Light[i]+1)%2;
if((i+1)%5==0) Light[i]=(Light[i]+1)%2;
}
num=0;
for(i=0;i
{
if(Light[i]==1) num++;
}
cout
ofstream file1("d:\\light.txt",0x04,0);
file1
cout
file1
file1.close();
for(i=0;i
{
if(Light[i]==1)
{
cout
ofstream file1("d:\\light.txt",0x04,0);
file1
file1.close();
}
}
}
运行结果如下:
亮着的灯泡盏数一共为:75
它们的编号依次为:1;6;7;10;11;12;13;15;17;18;19;20;23;24;29;31; 36;37;40;41;42;43;45;47;48;49;50;53;54;59;61;66;67;70;71;72;73;75;77;78;79;80;83;84;89;91;96;97;100;101;102;103;105;107;108;109;110;113;114;119;121;126;127;130;131;132;133;135;137;138;139;140;143;144;149;
4 结束语
罗弋事件带给我们太多的启示:成人在解此题时都会用到公倍数,罗弋没有学过,只能用常识去解答,结果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成人受经验的支配对此类问题形成了思维定势,没有深究。可见数学起源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当理论联系实际,架起数学通往生活的桥梁[6],这样学生一定会热爱数学、亲近数学,自觉运用数学手段解决日常生活问题。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审视周围事物的兴趣。知识不能永远禁锢在分数、课本里,只有当知识走出了课本、走出了试卷,它才会展现出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程进文.解决集合问题的利器――韦恩图与数轴[J].新高考:高一数学,2015(9):36-37.
[2]高明生.利用韦恩图巧解集合问题[J].第二课堂(高中版),2006(10):25-26.
[3]高慧明.“韦恩图”在集合运算中的妙用[J].数学通讯, 2004(9):54-55.
[4]辜纯健.韦恩图在概率计算中的应用[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04,10(4):369-371.
1、In 2004, 16 June falls on a Wednesday. On what day of the week will 16 June fall in 2010?
2、 In a magic square the sum of the numbers in each row, in each diagonal and in each column are equal. In this magic square the value of x is:
3、If half of a number is 30, then three-quarters of that number is____.
4、The sum of the digits of the following product
999×555
5、Three positive integers have a sum of 28. The greatest possible product that these integers can have is_____.
6、Jack was trying to tessellate regular pentagons. He managed the
following figure.
The size of angle .a. is______.
7、If the area of the shaded region of the regular hexagon in the diagram
below is 36 cm2, the area of the whole hexagon in cm2 is_____.
8、In what follows, and Δ are different numbers.
When 503 is divided by the remainder is 20.
When 503 is divided by Δ the remainder is 20.
When 493 is divided by x Δ the remainder is_____.
9、A lady, her brother, her son and her daughter (all related by birth) played
volleyball. The worst player's twin (who is one of the four players) and the
best player are of opposite ***.
The worst player and the best player are of the same age.
Who cannot be the worst player(s)?
A) brother only B) daughter only
C) son and daughter only
D) lady and daughter only
E) lady only
10、If you continue the given number pattern, in what row and in what
position in that row will the number 320 be?
1 -------------- row 1
2 3 -------------- row 2
4 5 6 -------------- row 3
7 8 9 10 -------------- row 4
The answers are given in the order of row ; position.
04年我随妈妈到加拿大多伦多呆了一年,05年回国后就进入了五年级的学习生活,从没有学过奥数的我当时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后经朋友介绍来到了“奥数网”,做了测试后进了“家教班”,也就是最底层的班,但我没有气馁,因为妈妈说:“只要现在开始,一切就不晚”。果然,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由于我的成绩突出,一下就跳到了“提高班”,我的学习情绪也一下子提高了许多,后来又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就进入了“精英班”的学习。
在“精英班”中,我碰到了我最喜欢的王伟老师,我真的很感谢他,因为王伟老师总是用红笔非常非常认真的批改我的作业,而且每次都在我的作业本上写很多鼓励我的话,尽管到了“精英班”后奥数题越来越难,但我却对奥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每次鼓励的话都给了我坚定的信念。
我在“精英班”的学习中获得了“优秀学员二等奖”,并在六年级考入了仁华学校,在06年“希望杯”竞赛中获“优胜奖”。 07年的寒假我就跟随王伟老师进入了“目标人大附中班”的学习,自此,“小升初”的战役真正地拉开了帷幕。
在小升初的战役中,我是很幸运的,因为我的英语还不错,06年9月便拿下了“公三”证书,07年2月考过了“三一口语”7级,所以在4月初便与一所区重点中学实验班有了意向。虽然有了垫底的学校,但我并没有满足,因为我还想考入更高的目标校。07年4月和5月,在“奥数网”的推荐下,我参加并通过了07年的“华杯赛”“希望杯”初赛,均进入了复赛。
从07年4月开始,爸爸妈妈就开始向各个学校递简历,最早是参加了北大附中的测试,后来通知并草签了北达资源;之后又参加了人大附中英语实验班的面试、101的面试、八一的机考、理工附中的面试等。06年9月我还报了交大附中的综合素质培训班,在最后一次考试中,我考入了前50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数学成绩是135分(150满分),比英语考的还好。在交特殊收生卡的第一天,我收到了理工附中实验班、交大附中实验班等区重点中学的通知,最后我选择了理工附中。后来又收到了人大附中分校的补录通知,但已经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