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含有桂花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桂花;诗词;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10-02
花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人爱花、莳花、赏花、餐花,各种花以独特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文化品格,认为花中蕴含着文化,凝聚着品德和气节。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桂花文化首先来源于它的栽培和利用的实践。战国时期,人们就重视桂,把桂作为珍贵的植物、饮食的配料、建筑的材料、装饰的花卉。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了著名花卉,南方产的桂花,被纷纷引种于宫苑、庭院和寺庙。除了观赏、食用,古人还将桂花入药,制成香囊和化妆品。在中国桂花文化中,除了月中桂树的传说,还有攀折桂花的典故。由于神话的流传,文人的歌咏,百姓的日用,风俗的流播,中国桂花文化的脉络日见清晰,积淀日益深厚,桂花被赋予了清高、高雅、荣誉、长寿、吉祥等文化含义,从而构成了中国桂花文化意蕴体系。这一体系又分为俗、雅两个层面。俗的一面,包括长寿、吉祥等含义,在民俗文化里得到了传承;雅的一面,如清高、高雅、荣誉等含义,则在诗词艺术里得到了固定。千百年来,我国诗人吟桂咏桂,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细如金粟的桂花中建立起了一个丰满的精神世界,诗词成为桂花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透过中国古代咏桂诗词,桂花被赋予的象征意义、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呼之欲出。这里举出数例,略作分析:
一、清高――楚辞遗绪,隐逸情怀
桂花“清高”这一文化含义,源自爱国诗人屈原的歌咏。桂花幽独自赏,凌寒不凋,正好与“清者自清”的人格期许相吻合。屈原《远游》中“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的句子,借桂花凌寒不凋,表达自己孤标傲世、独领的品性。西汉淮南小山为悯伤屈原而作的《楚辞・招隐士》,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等诗句,以桂树甘于幽谷的寂寞而犹自散发清香的品格,来比喻屈原不与朝中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这些句子穿插在楚辞的字里行间,还是屈原以香草喻人的余绪。这一余绪被后世诗人继承了下来,常用桂花比喻人格之高洁。唐李白的《咏桂》即是如此:
世人种桃李,多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云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诗中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桃、李和桂花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结局,借以影射显赫一时的朝中权贵,一旦失宠于君主,荣耀就难以保存;而借喻为山野桂树的李白本人,却能悠然自得,安居昔日的庄园,其格调高下也由此可见。
桂花清雅高洁,香气浓郁,却往往生长在偏远的岩谷,所以古人多以桂树、桂丛描写隐士生活,其中包含有“清者自清”、“幽独不遇”等复杂含义。这既是桂花的生长习性的比附,也是《楚辞・招隐士》的衍生发展。古诗词中,诗人常常悯桂之幽独,悲士之不遇。以唐人于武陵的《山上桂》为例: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几春。忽逢幽隐树,如见独醒人。石冷常开晚,风多落亦频。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之时,诗人兴致勃勃走上山路,看到幽隐于山林之中的桂树,不觉心头一动,犹如见到了独醒之人。这种感觉,表现了诗人对桂树由衷的赏爱。将桂树比作独醒之人,在众人皆醉之时,表明其不随流俗。可是,“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桂花的处境之艰,使人联想到人的成功又是多么不易。桂花树本来不俗,却沦落山中无人赏识,开难落易,天长日久又被樵夫砍伐为柴薪。桂树可悲的命运,归根结底是处地僻远所致,诗中明显流露出哀怨之情,寄托了讽世之意。
二、高雅――天上名种,人间异香
桂花“高雅”的文化意蕴,源自月中桂树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出自《淮南子》:“月中有桂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古人以花喻人,谓人有才情趣,花有色香韵。桂花来自天上的名种,又散发出馥郁的香味,因此古来咏桂诗作,多从月桂传说和芳香着眼,强调桂花来自天上月宫,不是人间之种;描摹桂花风前幽香暗度,月下神韵优雅,衬出其独特的风采。如李峤的“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李商隐的“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杨济翁的“天上人间高度影,月下风前自在香”,杨万里的“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犀风”等等,描摹桂花的香韵,赞美桂花的优雅。请看谢懋的《霜天晓角・桂花》: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上片写桂花高洁优雅的气质,“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描绘桂花枝叶的形状、花的色泽,写出了桂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一语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处。下片承上片趣旨,极度赞美桂花的“胜绝”之处。之所以“香与韵,两清洁”, 是因为它出身不同于凡花,来自天上天宫的金庭、玉阶:“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这里借月中桂树的传说,状眼前月光皎洁、桂枝飘香的优雅实景,道出了桂花的声誉来自高贵的出身。
再如宋代陈亮《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状写桂花之神韵,抒发诗人的胸怀: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词里说,皓月当空,天穹如洗,天宫收储桂花已足,桂花于是散落人间。因为桂花唯恐春天群花自惭,所以绽放在这秋天的夜晚。桂花正自深情眷注人间,意在唤回远去的春天,又何曾感到幽独?怪道此花香飘十里,原来它是天上的余香!坐在桂花树旁,但见花色金黄,花小如粟,而联想到秋日芙蓉,只能令人顿添愁思;东篱黄菊,不过助人凄凉,而桂花不谙人情世敌,远离时俗,心志是如此高洁!词中咏叹桂花的雅量高致,光明磊落的胸怀,词中有人,呼之欲出,表现出词人人格光采四照,肝胆相照。这首词标新立异,格调高雅,但也是由天上之种、奇异之香生发开来的。
三、荣誉――蟾宫折桂,出类拔萃
古人常借折桂之典故,励进取之壮志。折桂的典故,出自西晋时的郄诜。郄诜通过荐举贤良对策被皇帝选中,升为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自以为如何,他答道:“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这是用桂比喻人才出类拔萃的开始。随着科举制的出现,人们又援引这一典故,用攀桂、折桂、蟾宫折桂来称科举考试得中。由此推衍,又把科考称为“桂科”,把登第人员称为入了“桂籍”,现在,人们也常用折桂、蟾宫折桂来称在考场、赛场上取得好名次。以元代谢宗可的《月中桂花》为例:
金粟如来夜化身,嫦娥留得护冰轮。枝横大地山河影,根老层霄雨露春。长有天香飞碧落,不教仙子种红尘。折来何必吴刚斧,还我凌云第一人。
诗人介绍了嫦娥与广寒宫里桂树的生长和开花盛况,接着又信心十足地宣称:无需吴刚代劳,我将应试发迹,自去月中折桂。不过,从格调而言,谢宗可这首诗不及晚唐桂州(今桂林)人曹邺的《寄阳朔友人》:
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
曹邺流寓长安十年,多次应举考试,终于在大中四年(850年)中了进士,惊喜之余,他写下了这首诗。桂林历史悠久,秦始皇时就设置了桂林郡。既名桂林,就应盛产桂树,因此曹邺希望借自己中进士的契机,采得月中的桂子撒向故乡,使故乡的桂花能遮天蔽日地开放,出现更多的人才。
桂花清高、高雅、荣誉等文化意蕴,以情景相融的诗词艺术形式固定下来,传播开来,成为反映我国传统文化心态的一个载体。佛经上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进入咏桂诗词这个丰满的艺术世界,我们欣赏的不单是文学作品,而是在领略中国花文化的奇葩。
参考文献:
在制糖业不发达时期,小蜜蜂为人们带来甜蜜的美食享受。据说楚霸王项羽率军与刘邦率领的汉军大战于九里山前,在人困马乏、饥渴难耐时,山上牧童用一只羊角盛满野蜂蜜,敬献给霸王和虞姬饮用。霸王饮后顿觉神清气爽、愉悦无比,就把随身镶满金银珠宝的佩剑送给牧童。后来,军师范曾命令御厨用面粉制作成羊角形的点心,里面灌装蜂蜜和麦芽糖,成为楚王宫里的一道名点――羊角蜜。
甜蜜的保健食品
蜂蜜是最好的保健食品之一,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把蜂蜜列为有益于人的上品,古希腊人认为蜂蜜是“天赐的礼物”。目前已经从蜂蜜里检测到180余种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等单糖类占75%以上,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适合妇女、儿童、老人服用,有良好保健作用,因而被称为“老人的牛奶”。蜂蜜还是重要的天然甜味剂,月饼、点心、饮料等加入蜂蜜不仅口感甜润,而且有来自花的清香。诗圣杜甫留下很多赞美蜂蜜的诗句,如“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崖蜜松花熟,山杯竹叶新”。
因为蜜蜂采集的花粉不同,蜂蜜的颜色、气味以及食疗效果也略不同。槐花蜜一般在春季喝,其黏度大、气清香、味甜、质量较好,用于通便和凉血止血;枣花蜜适合秋天喝,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护脾养胃的功效;荆花蜜具有清风止痒的作用,一些容易感冒的人喝此蜜会有帮助;桂花蜜被誉为“蜜中之王”,有养胃作用,拌奶喝可润肤养颜。
蜂蜜入药用处多
蜂蜜在中国药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4世纪,晋朝的郭璞在《蜜蜂赋》中写道:“散似甘露,凝如割脂,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百药须之以谐和,扁鹊得之而术良。”说明蜂蜜不仅是甜蜜的美食,也是不可缺少的药材。《神农本草经》中说蜂蜜“安五脏,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指出蜂蜜入药的五大作用:清热、补中、润燥、解毒、止痛。蜂蜜不只是一味中药,还是中药炮制中重要的原料,同样一种药材用蜂蜜炮制后其作用也有差异。甘草蜜炙后可增强补气和中的作用,黄芪蜜炙后可增强温肺润燥的作用,麻黄蜜炙后减弱了发汗之力而增强了止咳平喘的功效,百部蜜炙后增强了温肺润燥的作用。
蜂蜜单独使用营养价值高、保健效果好,具有补中益气、安五脏、调和百药、清热解毒、润燥滋阴、安神养心之功效,若与其他食物或中药搭配使用,则发挥更多的作用。蜂蜜中的果糖、葡萄糖可以很快被身体吸收利用,改善血液的营养状况;富含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酶类等,经常服用能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记忆力提高。家中备一瓶蜂蜜,既能制作甜品,又可以对付诸多身体上的小不适。
1.干燥上火。用梨蒸水,然后加入约2茶匙蜂蜜,可清肺润燥;或用银耳炖汤,再加入适量蜂蜜也能润肺止咳。
2.便秘。准备大米50~100克,香蕉200克,蜂蜜适量。大米熬粥后,加入切成小段的香蕉,然后加入蜂蜜,待凉后食用,可润肠通便。
3.抵抗力低下。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喝牛奶时加入1小勺蜂蜜,可抗疲劳、增强抵抗力;或用灵芝10克煎水后,取汁加入蜂蜜饮用;用人参泡水,加入1勺蜂蜜,能益气补气。
4.眼睛干。3克、枸杞10克,一起泡水后加入2勺蜂蜜,可明目、养肝肾。
5.感冒嗓子疼。金银花5克泡水,加入2勺蜂蜜,可清热利咽;或金银花、桔梗、麦冬各10克泡水后,加入2勺蜂蜜,可减轻感冒症状。
6.缓解月经期症状。女同胞在月经期间,每晚睡前喝1杯加蜂蜜的热牛奶有助缓解经期症状。牛奶中丰富的钾与蜂蜜中丰富的镁可缓和情绪,并减轻腹痛,防止感染,减少经血量。月经过多用适量红枣加蜂蜜熬粥,能起到补血益气的作用。
7.心烦气躁。百合100克、粳米100克熬粥后,加入蜂蜜,晚上睡觉前喝,可养心安神;或用玫瑰花泡水后,加入蜂蜜,可舒肝益气,舒畅心情。
8.慢性咽炎。麦冬10克、桔梗10克、甘草3克泡水后,加入蜂蜜,可辅助缓解。
9.美容养颜。用蜂蜜和燕窝一起煎水喝,可美容养颜;用蜂蜜和葡萄汁等一起做面膜也能取得很好的美容效果。
夏季喝蜜更益健康
1.抗疲劳
夏天气温高,皮肤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而供给大脑的氧相应减少,大脑工作受到影响。在所有天然食品中,脑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在蜂蜜中含量最高,经常服用能使人精神焕发。
2.抗过敏
夏季过敏原比较多,易引起特殊体质的人过敏。蜂蜜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和药品,有消炎、祛痰、润肺、止咳的功效,还可以治疗花粉等引起的过敏症,长期服用,还可以缓解哮喘症的发作。
3.消除积食
夏季气温高,运动减少,容易长肉。蜂蜜能够促进胃酸正常分泌,还可增强肠蠕动,显著缩短排便时间。消化不好的人可以每天早晚空腹服蜂蜜25克。
黄河水、黄土山养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他们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山西剪纸极高的审美价值。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犷、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例如: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生活习俗是促进剪纸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又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内容和不同的剪纸样式。
一、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
山西的剪纸艺术因材料单薄,故而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而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增强了剪纸的表现力。具体来说,山西剪纸艺术有如下特色。
1.造型夸张、简练。
在山西的剪纸艺术中,艺术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山西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形象要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线造型的运用丰富,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的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山西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造型特点。
2.造型图案化在构图上。
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在山西,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以提高产量。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3.色彩单纯、明快。
山西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4.刀法“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因而在剪这种时,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又如刻一种叫“鹭鸶羽”的,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因而在剪这种时,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总体来说,山西剪纸集中了北国的粗犷豪放与南国的纤秀细腻,形成了“南浮山北广灵”浮山剪纸和广灵剪纸两大系列。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属于浮山剪纸系列,特点是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采用刀刻后染色而成,风格婉约典雅、富丽堂皇,以“广灵剪纸”为代表。“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着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能存放较长时间。
二、剪纸的用处
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的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还有墙花也是山西剪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剪纸在山西主要有以下用处。
1.用于岁时节日的剪纸。
在岁时节日剪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和元宵时的剪纸。
春节时,在山西,每家每户的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在山西农村尽管院门上贴着门画、对联,挂着门笺,但还要再剪贴一对“桃核”(“核”方言读hú,“核”谐“符”音,袭承古时称“春联”为“桃符”的习俗)。而“桃符’在庄稼人的心中可不是“春联”的意思,仍旧保留着古老传说中‘桃符”驱疫逐鬼、避邪禳灾的原意。
元宵节时,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以影形而转动谓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为此,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黑白对比不太明显,块面相间比较均匀。
2.用于家族添丁之喜的剪纸。
孩子诞生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长辈为这新生命的降生都得庆贺一番。先用红纸剪个大大的、不做任何装饰的掐腰“葫芦”贴在门上,一为报喜,宣示添丁增口了,也为新生儿纳吉求福,禳灾祛祸;二为报信,也就是一种门标,人们深谙此俗,也就不随便出入了。此外,新生儿为男婴者,在门墩上用煤炭块压一片方形白纸,喻品行方正、洁白无瑕;女婴者则压一块红纸,喻洪福齐天。
孩子长大,父母为儿女的成婚大礼竭尽全力,祝愿他们和和美美、白头偕老,从新娘的陪嫁品,新郎的迎娶用物,以及亲朋好
友馈赠礼品上的剪纸,可以看出这种心情。新婚之典,凡使用之物都要有“礼花”覆盖。“礼花”亦称“喜花”,自然悦目好看、充满喜气,而礼花上的象征之物,诸如花卉草木、器皿吉物、字意图案等,又是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往往包容了人们无法言传的理想、愿望、祝福。就拿洞房窗户上剪贴的“扣碗花”来说,其造型两碗相扣严丝合缝,含“合卺”的实意。卺,是瓢,一瓠剖两瓢,两瓢相合谓之“合卺”。 3.用于日常生活的剪纸。
墙花,顾名思义是贴在墙上的花。它篇幅较大,而且带有浓厚的故事情节,如《八仙》、《娶亲》、《老爷送外甥》、《老鼠嫁女》。这类大型的剪纸在山西的山庄窝铺是常见的。早先的墙花很可能是充当年画来美化居室、点缀环境的。现在虽说五彩胶印的年画既经济又美观,可是多少年来在山村形成贴墙花的习俗一直存在。
粮仓、水缸等盛物器皿是人们着重美化的“天地”。一般都喜欢贴“鱼”(“鱼”谐“余”),粮仓上贴鱼象征家有余粮;水缸上贴鱼喻如鱼得水,有鱼必有水,源源不竭之意。
三、当今时代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思路
在当今时代山西剪纸这种民间艺术有何价值?我们该如何去发扬和保护民间艺术?这样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当今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设计工具、设计手段层出不穷。计算机、互联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各种数码输入、输出设备的应用,使得人们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越来越倚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进步,依赖于工具、手段的提高。然而作为民间艺术中最具平面构成元素特点的剪纸艺术有着丰富的平面构成语言,其本身就是极具设计语言的作品,有着区别于其他任何民族、任何艺术形式的特点。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是现在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怎样让你的作品区别于他人,怎,!样才能被世界所接受?最重要的就是民族性和地域性,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被世界所认可,才能成为经典而不朽。传统文化的缺失使民间艺术在当代的社会的形势不容乐观,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一些边缘的、非主流的民间艺术及民间文化正在消亡,主流的民间艺术也在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群众主体(尤其是城市的)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也与传统的民间艺术越离越远。民间艺术的发展趋势应该适应当代的群众的审美观念的变化,与科学技术发展同步,也要与外来文化相互借鉴学习,吸之长补其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