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字:创业教育 地方高校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38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河北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412143)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指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以推动知识创新、传授、应用服务地方为宗旨的,其主要特征为应用性、地方性。特别是在我国正在推行应用技术型高校分类探索的背景下,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框架设计更是缺乏深度认识,在学科建设、研究阐释、思想认识等方面也呈现出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亟需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创业教育管理进行深入研究。

一 河北省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4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6.78万人,算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叠加,毕业生求职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一方面是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较为困难,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现象虽然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中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河北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另外,在引导高校转型的同时,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选择。因此,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基础上做好河北省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推进的一项教育措施,河北高校不断探索已做出不小成绩,相对东部沿海省份,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较晚,且经验不足,尚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河北省创业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创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有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创业者讲座、举办创业大赛等。学校创业教育举措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追求。随着大家对创业教育认识的逐步深入,创业教育也渐渐从学校素质教育的边缘走向中间位置,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目前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数量少,种类仅仅停留在创业和就业指导方面,而实际意义上的创业教育课程较少(如创业管理等课程),而目前学生们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期望很高,包括商业知识、创业心理、交流沟通、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二 )创业教育师资实践经验较少

各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教师较少,多数学校都只有一两名专职教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门教师,其创业教育工作由就业指导中心导师和各学院辅导员负责。

(三)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系统

依据个体在创业过程中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将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做了分类,分为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务操作四类。可见,创业教育课程应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课程。就目前河北省地方高校开设创业教育的现状看来,创业教育缺乏系列课程,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的课程。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当前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脱节,似乎创业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大部分地方高校所谓的创业教育实际上是脱离正常教学体系的创业指导或创业培训,只是学生可以选择的“第二课堂”或业余活动。

二 河北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各学校创业教育的开设目的主要集中在:继续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等方面。河北省高校探索创业教育模式时,没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模仿其他高校的创业模式,在学习先进经的基础上,应结合学校创业教育各方面因素,开展适合本校的创业教育,以应对新形势。

(一) 建立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健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对与创业教育的组织、协调、开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拥有众多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我国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却残缺不全。从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多归属于学校行政部门,如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部门,以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为主要创业教育形式。只有部分高校成立创业学院(虚拟学院)或创业园,负责组织、管理学校的创业教育,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仍处于摸索尝试阶段,经验不足。

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不仅仅是高校的职责,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国家应出台相应文件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资助,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建立;社会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企业、企业家等应该在有富余的情况下赞助学生创业项目,积极支持高等教育,支持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第一课堂作为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应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合到第一课堂的教学中,而非仅仅以校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同时应加大第一课堂对创业教育知识传授的力度,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二课堂是学生开展创业相关活动的平台,高校应积极制造机会,多组织有关创业的课外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挖掘创业潜能。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以获得创业的体验。同时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及创业实践体验。很多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授曾经有过创业的经历,并担任过或现在仍然担任一些企业的外部董事,这使得他们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求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英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途径这一问题做了初步的阐述:1、学会自我认知,从英语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初步职业规划;2、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与工作的关系;3、正确认识女大学生的英语专业特长,确定适度求职目标;4;、对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合理选择职业理想;5、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的相应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供需失衡,造成就业形势严峻。那么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学会自我认知,从英语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初步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地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首先我们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分析,充分的分析我是谁?主要分析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等,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其次是分析内外部环境:对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如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文化环境等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位置。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具有的优势就是英语六级、专四、专八过关、还有尽全力考取英语口语资格证书。

再次,确立职业方向:根据自我分析结果,选定职业和职业生涯路线,确定朝哪个方向发展。

最后,确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落实措施,中学生活如同在小河中行进的一叶扁舟,无需掌航亦可顺流而下,大学如同浩瀚的海洋,缺少英明的舵手,小船便迷失方向,甚至触礁沉没。

二、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与工作的关系。

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前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因此在工作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与工作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好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它方面就相对落后。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要大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适应社会,发自己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三、正确认识女大学生的英语专业特长,确定适合高度求职目标。

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一般都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教育、经贸、外事、宣传、科研、涉外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是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而且英语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为了适应这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自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就业政策实施以来,女生的签约率较男生相比还要低大约1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高校女生占在校生比例已达44%,基本上撑起了大学校园的“半边天”而且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提及英语专业,有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这个专业很吃香,终究现在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需要应聘者有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证书,也许只有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明白,其就业前途是多么的坎坷。英语现在比较普遍的风行的说法是当成一种交流的工具,而非谋生的手段。虽然说这种论调略显偏激,可是从最近刚刚出炉的大学应届生就业陈诉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专业毕业的同学仍旧很头疼找不着理想、满意的工作,就业率偏低。也许这只是“纯种”英语专业学生的苦恼。

四、对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合理选择职业理想。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英语指定为官方交流语言。在世界性国际会议、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贸合同文本,在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工作中,英语已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据劳动人事部统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各专业中居于前十位.即使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90%以上,就业乐观。

在全国妇联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中显示,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90%以上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绝大多数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女大学生经常感到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另外在工资待遇方面,女大学生更是遭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生育期、哺乳期等等会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同等条件下在薪酬方面也只有男生的80%——90%左右。而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女大学生晋升的机会也比男生也要小。

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方向,旅游方向和师资方向。其中,国际贸易方向提供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翻译、商务助理等方面的职业。旅游方向主要涉及英文导游及涉外宾馆的接待及管理人员、外企业高级文员、外向型企业一般管理员这样的工作岗位。对于师资方向来说,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高中的教师都是可选的。因此,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制定一个好的就业规划,有助于我们对就业现状的认识以及对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五、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的相应的对策

针对女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学校有必要加强女大学生全程、全方位就业指导,打造核心竞争力。心态决定行动,对女大学生的全程心理教育是高校应该重视的首要大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鼓励女生将求职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做出倾诉并且作为案例与在校女生交流,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服务队伍,帮助女生发掘女性在职业中的优势,塑造亲切、认真、细致的大学毕业生形象。还可以通过定期请女性校友回校做职场经验分享来启发女生的职业意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特定个体分析其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对于外界原因做出客观分析,鼓励女生在这种环境下努力做到自尊、自信。也可以尝试发掘潜藏在女生身体中的部分男性性格,通过一些竞争性的学生活动培养女生的成功意愿、竞争心理和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要善于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作为就业准备。利用3-4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努力和锻炼初步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岗位,找到热情积极的工作状态,结交工作岗位上的好朋友,拓宽人际交往面。

参考文献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就业;专业改革

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学校农学专业概述农学专业是华南农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专业实力不断提高,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生态学科被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广东省的重点专业。2.农学专业教学模式分析2001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桂权教授提出,要结合当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趋势,为农学专业设立更为细致的方向,在专业下设立了三个方向,即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农业生物技术方向。每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同时实施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措施。在各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课程相同,涉及通识课及专业课,即农学专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具有扎实的农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上总体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在技能方面,农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进行作物高产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种、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产品经营管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比重,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建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2)导师制培养方式。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相关文件规定,农学专业学生大二即启用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及毕业论文,每位学生选择导师一般是先考虑本院系内老师,若是对其他院系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亦可跨系选择导师,甚至可以跨学院跨学校选择导师。(3)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着促进作用。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3年的项目审批情况来看,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已超过82项,参与人数约350人,结题率高达98%,投入金额约10万元。对比往年数据,每年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人数都在递增,在专业学习、综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农学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形势好转《2008-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资料显示,农学专业就业形势逐年好转。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两年广东省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农学类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5%。经统计,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两年排在同类专业的前列,2011年农学院三个不同方向的农学专业就业率达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农学专业有5名本科毕业生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而出国深造。2.就业流向多样调查显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在2010-2013年的就业率依次为96%、97%、97%、99%。针对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进入国企相关机构的所占比例连续三年维持在的10%左右,进入私营企业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升学深造占农学类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8%、12.2%、31.9%、23.4%,农学类专业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为了职业发展,考研成为农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毕业去向。3.就业对口率低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近四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依次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中,30%迫于家庭压力,28.3%对农业不感兴趣。

三、农学类人才培养与供需分析

1.人才供给分析通过对2013年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发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在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农学院2013届毕业生318人,约64%的人认为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实际能力,有20%的人的认为是所学的专业,接着是计算机技能、英语能力、学校社会声誉、家庭背景等。因此,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对农学毕业生来说是就业的重要筹码。有64%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24%的毕业生认为是信息严重不足。因此,多方面发展自己,增加就业技能,重视拓展就业信息,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是农学院毕业生必须考虑的。2.人才需求分析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农学和过去农学有许多不同。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农学专业毕业生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端测试设备和仪器,从而能在先进的实验室里学习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吸收农学专业人才相关农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各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中考虑问题的星级指数,可看出,综合素质与学生专业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两个要素。所以,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是最大的。

四、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开展特色培养华南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进行整合改革后,构建了“四模块”的教学体系。因此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结合市场实际人才需求开展特色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毕业生反映的专业面太窄这一问题,研讨出具有广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能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培养能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专业培养应该提供较多高质量的课程实践,使培养计划落到实处,使学生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课程或学习平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综合能力。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日趋严重,因此应对施教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通过设立论坛演讲答辩、讨论解析、师生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3.推动校企交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从企业一线岗位的优秀人员中聘请、聘用一部分流动师资,这些优秀的工作人员相对于长时间待在学校“编制”内的教师有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传授给学生更贴近实际的管理、营销手段。两种师资相结合,既能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农学类人才的特点,利用本校本地区学科与教学优势,学校可以开展与动植物生产、电子商务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相关的特色创业培训。在国家农业创业政策、农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生产技术环节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五、对其他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新农学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华南农业大学调整了农学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在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上多次进行创新,形成了较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课程设置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统筹起来。通过建立教学和就业实习基地,适度、适量地增设研究型课程与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并强化了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华南农业大学还聘请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授栽培、育种等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2.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及学校双方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不仅限于毕业实习,部分课程实习亦可在企业完成。首先,整个农业行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也能提前发掘适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决人才缺口问题。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农学专业学生培养除了依靠专业知识教学外,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也起着推动作用。一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不仅能巩固农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2]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刘圆,陈霄.近两年广东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N].羊城晚报,2014-11-09.

[4]朱冬莲.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5]刘向东,郭海滨.现代农学专业实验课整合改革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5).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 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 小语种对大学生(非小语种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调查 小语种专业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去向分析 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小语种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赣南地区药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与思考 小语种高职毕业生就业趋势 数学专业跨专业考研的优势与劣势 小语种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的关系研究 浅谈数学专业学生在工科背景科技创新项目中的优势与劣势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综合研究 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状况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与劣势 非洲的优势与劣势 劣势与优势的转变 保护的优势与劣势 数学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1-20/2013-09-22

[3]吕霄霄.对江苏省外语专业小语种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4]金志茹.论区域性小语种的就业优势与前景[J].海外英语,2013(13)

作者简介:

张育萌(1993~),女,天津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日高等教育比较。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高校一般利用兼职就业指导教师和兼职工作人员来弥补就业指导教师人员不足的问题,主要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或辅导员来填充就业指导队伍。然而,大部分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没有与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这样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大打折扣[1]。此外,就业管理部门关心学生就业数量的多,考虑学生就业质量的少,强调就业对学校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的多,考虑如何根据就业信息反馈改进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少。

2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的内涵和意义

1)内涵。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是指高校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直至学生毕业,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结合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及发展需要,分阶段安排一定的就业指导课时,逐步进行学业规划、就业指导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减少学生在学业与职业发展上的盲目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没有科学地安排时间,学习缺乏计划性,没有目标或目标过于理想化,致使在毕业季既焦躁又无奈。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到大学毕业这四年中,如果只是在大四年级开展就业指导,是完全不能满足现今就业指导工作需求的[2]。这就要求高校就业工作应是全程化、系统化的。换言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首先,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使就业指导时间关口前移,可以实现就业指导与就业引导相结合,提高就业指导的主动性;其次,科学的学业规划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把“要我学”的外部压力转化为“我要学”的内部动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积极性;第三,在实践的层面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第四,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就业指导教育的效果,也便于发现并及时解决学业规划指导与就业指导中的问题。

3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的建议

1)在大一时注重学业规划教育和就业能力认知教育。大一上学期,高校要帮助新生认识和理解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精神与文化理念、大学的功能与制度、大学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差异。在实践上,指导新生学会自我规划,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指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志向、兴趣、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等,按照考研、参加工作、出国学习等不同发展目标,初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不同发展方向对学业成绩与综合能力的要求,了解学业发展与职业生涯的关系。在大一下学期,要进行就业能力认知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什么是就业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就业能力、如何培养就业能力等问题;借助先进的测评系统,参照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测评,正确认识和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正视和改进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明确努力的方向,为规划今后的学业发展、职业生涯奠定基础[3]。2)在大二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培育职业能力。在大二上学期,高校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的专业学习,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和专业,谋划未来的职业方向。在实践上逐一指导学生制定、修改和完善学业规划书和职业生涯规划书,并督促实施。大二下学期,要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正与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知识技能,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获得与目标职业相关的职业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3)在大三时开展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践活动。近几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应帮助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储备创业知识,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与指导分三个层次开展:①创业基本知识的普及。在大三上学期,高校可以按学科专业分类,以专题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和杰出校友担任授课教师,对全体学生集中进行创业知识普及教育,开展创业咨询和培训。②模拟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模拟创业竞赛活动,配合做好“挑战杯”为主的创业大赛。③选拔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和运用校内外创业园和孵化基地,选择有特色的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与体验。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聘请企业管理者、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担任导师,实行导师带创业团队的项目管理方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也能帮助学生与创业导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在大四时进行就业技能教育与入职教育。在大四上学期初,高校除了要以专题讲座和报告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还要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一对一专人就业辅导。大四时,学生的就业方向已基本确定,就业指导的重点要放在申请工作及成功就业上。导师要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讲解就业形势,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到企业就业、到西部与基层就业;要指导学生使用就业信息网完成生源信息注册、就业信息查询、投递简历、网上签约等;要通过组织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学生面试能力,增加面试成功率;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与不同用人单位的接触中了解社会需求,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就业目标,实现顺利就业;要针对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对已经在招聘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要帮助其判断单位是否适合其今后的发展,帮助学生适应领导、同事,并对职业发展困境进行调适。就业指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场意识和职场发展能力,让就业指导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