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74-01

因数倍数”是数论的基本知识,纯数字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新的学习内容,通过合作交流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在总结与反思中实现知识的升华。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自由构建知识体系,融合知识的内在联系,收获成功的喜悦,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一、先学后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数和倍数”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先学”来了解基本概念,领悟因数与倍数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先学展示”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先学”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先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全面地把握学情,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的放矢。

课前,教师制作了微课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同时要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展开思考。如将“整数除法的算式”进行分类,学生就能将其分成有余数和没有余数两类。学生在整数除法(即商为整数且没有余数)的基础上进行因数与倍数概念的研读,可以轻松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依存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与思考,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师生一起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优化先学的效果,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合作交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与互动中,能够将浅层的认识向深层的思维转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合作交流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方法与规律,确保学生在理解知识与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能力,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合作交流变一人之能为众人之力,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因数”时,有的学生在展示结果时大小交替,显得杂乱无序。在学生介绍方法时,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将一个数写成两个数的积,从而一对一对写出结果。教师先肯定了他的做法,然后提出问题:怎样写才能让因数排列更有序呢?在探究时,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学生交流时,有小组提出:可以分两行写分解的结果,这样在列出所有情况后,按顺时针转一圈,就可以把所有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出来。教师表扬了这一小组的探究结果,强调了有序在本单元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从意识上认识到“不漏”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根本。在接下来探究倍数时,学生就能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个的,进而引发在集合中表示因数与倍凳笔欠裥杓邮÷院诺奈侍狻Q生小组交流得出结论: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而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这样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加深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总结反思,完善知识内在联系

总结与反思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整合与提炼,学生在总结与反思中梳理了知识要点,完善了知识体系,同时又将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于下一步的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在自主探究基础上的能力提升。但教师不能将反思仅仅限定为知识的整理,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从而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在反思本节所学内容时,有的学生将概念的文字叙述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来,体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捷与直观,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升。如当a÷b=c(a、b、c都是正整数),则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同时也可以得到a是c的倍数,c是a的因数。也有的学生在反思中提到,概念中的除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如ab=c,则a和b都是c的因数,c就是a和b的倍数。学生通过反思发现了知识的本质,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要点,并感悟到其中蕴涵的思想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例题教学;知识体系;孤立;整w;因数和倍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24-01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通常会先弄清教学内容是什么以及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难点。但是,要切实提高例题教学的效益,仅仅做到认识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还远远不够。教师要认清本课时的例题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以及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还要弄清本课时的例题之间的关系,找准例题之间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

下面就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例1和例2的两种不同教法,阐述如何处理好例题与例题之间的关系。

【教法一】

师(出示例1):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有几种拼法?请用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

师:根据 3×4 =12,我们就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是12的因数,所以3和4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师:请看另外两个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师(小结):今天学习的因数和倍数是数与数的一种新的关系。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师:把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后,再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师:能单独说8是因数,72是倍数吗?(学生回答,略)

师: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出示例2):请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师:我们是怎么认识因数的,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找36的因数)

【教法二】

师: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很多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的内容。

师(出示例1):你有哪些拼法?(学生回答,略)

师:先看4×3=12。根据4×3=12,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与数之间一种新的关系――因数和倍数。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也就要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出示数字2、3、6、9、18、36,让学生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你为什么认为2和9都是18的因数?

生1:因为2×9=18。

师:因为2×9=18,所以2和9都是18的因数。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吗?(在这里渗透寻找因数的方法,为教学例2作一个铺垫)

师(出示例2):怎样找出36的所有因数?

生2:运用乘法算式或者除法算式可以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对比反思】

教法一中,教师在讲解完第一个例题后,只用了“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这样一句话,直接过渡到第二个例题。看似很自然,但是从知识之间的联系来看,学生可能会疑惑:又要学习和前面没关系的新内容?所以就出现了学生面对例2时不知所措的情况。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1.使学生操作和运算,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探索并初步掌握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特点。2.使学生在探索相关知识、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进对自然数的认识,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3.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提高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倍数、因数的含义,求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因数

1.课件出示例1:用8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题目下散放8个同样的正方形)

学生取出练习纸,找到记录表。教师指导填表方法。

学生独立操作解决,教师巡视,收集一些学生的记录表。

2.展示学生的记录表,请学生说想法。教师用教具贴出各种长方形,明确实质上只有两种拼法。追问:为什么没有每行3个的拼法?用8个正方形试拼,使学生看到余2个,并板书:8÷3=2……2.指出:同样道理,也没有每行5个、6个、7个的拼法。板书:1×8=8, 2×4=8,8÷1=8,8÷2=4

3.选2×4=8和8÷2=4,师:从算式2×4=8和8÷2=4,可以知道,2个4能组成8,4个2也能组成8,2和4都是8的因数。板书:8的因数,2、4。问:8还有哪些因数?你是怎么知道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板书:1、2、4、8。讲解:8的因数有1、2、4、8,也正说明了8这个数可以由8个1组成,还可以由4个2或2个4、1个8组成。

问:除了这四个,8还有其他的因数吗?要想成为8的因数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指出:研究因数时,所说的数指不是0的自然数。课件出示:(集合圈表示)自然数:0、1、2、3、4、5、6……不是0的自然数:1、2、3、4、5、6……

[设计意图]体会因数的含义,重点是体会一个给定的总量可以由哪些单位量组成,学生用正方形拼摆长方形。并用除法算式或乘法算式记录,获得了这方面的体会,同时,通过列表,让学生体验单位量和单位数是成对出现的。交流中,我特意提醒学生思考“有没有每行3个拼法”,体会“以3为单位量,不能合成8”,3就不是8的因数,加深了学生对一个数的因数的含义的理解。

4.练习:

(1)课件出示:20的因数有:

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写)。教师巡视。

请学生展示作业,并讲解思路。A类,用乘法或除法,有序、完整的写;B类,完整但无序;C类有遗漏或其他错误。结合学生的展示、叙述,教师追问:你最先想到的是几和几?接着呢?你怎么知道3不是20的因数?你怎么知道20的因数已经全写在这儿了?

问:经过刚才的讨论,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找20的因数比较好?(乘法、除法算式,一对一对地往中间写。)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获得“怎样的数是20的因数”,而且经历找20的因数的方法的形成过程,即从随机列举到运用乘法或除法算式写、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的过程。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也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2)课件出示:9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练习,交流,追问“9=3×3,9的因数中为什么只写‘3’?”

二、初步认识倍数

1.例2(图一个2×4的长方形)。

摆一个长方形用8个小正方形

再问:摆这样的2个长方形,一共要用多少个小正方形?(16个)你还能填写下去吗?

学生在练习纸上填表。教师巡视。

请学生展示填法、说明想法,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表格。问:表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由于摆的长方形可以无限多下去,所以,需要的正方形的个数情况也有无限多种。

教师板书并指出:像这样的由若干个8组成的数,8、16、24、32、40……都是8的倍数。教师指出,同样的,研究倍数时,所说的数也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意图]引入并建立倍数的概念时,仍然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运用直观形象在头脑中进行操作),通过用正方形拼摆长方形的问题,探讨给定单位量,由这个单位量可以产生哪些正整数。体会“以8为单位量可以组成哪些正整数”的含义,借助形象思考、列表记录,想到相应的乘法算式,也就对于“怎样的数是8的倍数”以及“怎样找8的倍数”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2.请找出20的倍数、9的倍数。

学生在练习纸上写。教师巡视。

请学生展示填法、说明想法。突出用乘法找的方法,如果有学生用连加的方法,也加以肯定,但需经讨论后指出“一般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倍数”。

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用1、2、3、4等连续自然数依次去乘这个数,就可以得到这个数的倍数)

三、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认识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课件出示算式3×4=12。根据这个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小结:根据一个乘法算式,能用倍数或因数说出4句话。

课件出示:10是30的因数。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30是10的什么数?

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那么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课件出示数组:5和10,30和60。下面每组数,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吗?

进一步观察:10,在10和30中,10是30的因数,在5和10中,10是5的倍数;30,在10和30中,30是10的倍数,在30和60中,30是60的因数。

问:只说“10是因数,30是倍数”这句话对吗?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

[设计意图]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由“a是b的因数”必有“b是a的倍数”,二是不能仅说“a是因数,b是倍数”。上述每个活动,都先让学生经历“解题――交流――反思”的过程,使学生的体会趋于深刻。

2.认识一个数的倍数和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课件出示本课所找的8、20、9的倍数和因数。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例子,思考能发现什么。

指名说自己的发现。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征。

指出:其实,根据这三个例子,还能发现与倍数、因数相关的其他一些信息,有兴趣的,课后可以继续讨论。

[设计意图]将8、20、9的倍数和因数同时呈现在同一屏幕上,强烈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征成为学生自主发现。实际教学中, 学生也能从材料的启发经思考、交流得出。除了表格中的特征,学生还能发现诸如“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它因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都是它倍数的因数”等。可以说,这一学习活动是一座“富矿”,是极佳的数学课程资源。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学习的兴趣得到培养,对数学也能形成正确的观念。

3.请学生给本课内容提出课题。板书: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的内容涉及面广,几乎包括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一节数学课后,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怎样?学生的情感意志、知识能力、基本技能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采取了哪些策略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依据全体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教学设计是否恰当,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方面有不足?教学过程中自己突然得到了什么灵感?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哪些自己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好的解题办法?教学辅助手段运用是否恰当?学生动手操作的效果如何?教案哪里需要改进?采取什么措施来补救教学过程中的疏漏?教学反思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有选择、有重点地记一记。我认为,写好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来动笔。

1.总结“精彩之处”

教师认为一节课中最满意的地方,就是“精彩之处”。如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有趣的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采用的创新教法;教学中对没有预设而课堂生成中突况的处理应变机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板书;某些思想教育渗透的巧妙之举;预设中没考虑到而在课堂上却爆发出的灵感之花,等等。教师在反思时要一一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还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日趋完善。如在教学完“分数的意义”时,我记录下了自己的得意之处:让学生借助实物(小棒、长方形纸、一米小绳等),动手操作创造多个自己喜欢的不同分数,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2.查找“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即使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备课,把教材及学情备得再细致,也难免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和失误。若把这些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及时记录下来,吸取教训,寻找改进措施,就会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教师的教学将日趋成熟和完善。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按照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然后告诉学生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无论教师怎样讲解,学生还是迷惑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课后我进行了思考,并在教案后面写道:原来的教学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单向传授知识,学生没有参与方法的推导过程,没有运用迁移规律来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学习。教学过程可改成:从复习18和30的倍数入手,先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然后把18、30和最小公倍数90分别分解质因数,再让学生观察:18=2×3×3,30=2×3×5,90=2×3×3×5。学生对照板书,很快便找出90的质因数中包含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2和3,18独有的质因数3,30独有的质因数5,最后把两个短除式合并在一起。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采撷学生“创新的火花”

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课堂上,有时学生会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提出有见解的问题或不同的解题思路,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和完善,能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及时把它们记下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例如,找规律填数一题:“2、5、11、23、47、( )、( )。”开始学生所找的规律与往年相同,是“前一个数×2+1=后一个数”。尔后一个平时学习并不出众的学生所找出的规律令我一惊:后两个数的差是前两个数差的2倍。如:11与5的差是6,5与2的差是3,6是3的2倍,23与11的差是12,12正好又是6的2倍。这一新规律是我和往届学生所没有想到的,课后我便及时整理在案,以便日后教学所需。

4.捕捉自己“突发的灵感”

灵感稍纵即逝。课堂上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或一些偶发事件的出现,教师可能会突然产生灵感,我们要及时利用教学反思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如在“认识角”一课中,学生在指角时总是习惯指在角的顶点处,于是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用粉笔点了一个点,问学生:“这是角吗?”学生均予否定,然后我利用这个点又引出了两条射线,最后将刚才所画的角规范地指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就铭记在心了。课后我把自己数学课上的这一灵感及时记录了下来:点非角也!

二、教学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的形式,从写作形式上分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就是教师上完一节课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并简要地写在教案的后面,作为教师上完一课之后的回顾和思考。教学札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每天记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定要真实地记录自己课堂教学的得与失。

2.教学案例

通俗地讲,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故事与适当点评的有机结合体。教师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常常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及看法,也就是做适当的点评。因此,简单地说,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一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现在,许多教师也参与了教学案例的撰写与研究工作, 它已成为教师自我成长道路上的真实记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联系实际,说出生活中三角形的物体,学生们纷纷列举了红领巾、房梁、自行车三角架等显而易见的三角形物体。我正要总结时,班上一个男生高高地举起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说:“这一张纸……”我一看,心想:“这明明是一张长方形纸,怎能和三角形挂上边?”我正要加以纠正,可话到嘴边却又止住了,我要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于是,我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示意他接着说下去,他认真地说:“大家看,我用剪刀剪下这张纸的一角,这张小片片就是个三角形。”多么有创意的想法啊!我不由得眼前一亮。学生们也高兴地为他鼓掌祝贺。此时,我也在心里为自己鼓掌、喝彩,正由于我的耐心倾听,才没有挫伤这个学生的自尊心,没有打断他的独特思维,没有将这精彩的一幕扼杀……课后我有感而发,撰写了教学案例――《要善待学生的发言》。

3.教育故事

教育故事即教育叙事研究。教师通过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水平。如果我们把一些教学中生成的片断、故事写下来,形成一些反思性的文字,日积月累,坚持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研究能力有了提高。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提升;迁移;倍数;因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方式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在义务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掌握数学教学技能和基本知识等方面很重要,这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当前教学环境下,教师帮助学生不断的积累经验和学习方式已经在数学课堂上重要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新的数学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新的学习方式,逐步增强这种教学意识。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数学活动经验的提升和迁移,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倍数和因数》为例进一步讲解如何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和迁移。

1、将数学活动经验深化为数学思想

首先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先对倍数和因数的基本概念做以详细的了解和深入的理解,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自己说出一组数据,并说明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也或是教师先给学生讲概念部分给予大体的讲解,然后再举例说明,这样学生在自己举例说明的过程中会更加的明确如何分辨因数和倍数。如3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同时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表达如,9x2=1818÷3=618÷9=2等等,可以看出18的因数有9,2,3,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先进行提问,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背的乘法口诀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出相关数的倍数和因数。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随之说出其他的相关因数或是倍数,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对学习的方法以及基本的概念做以回顾和探索,学生在回顾过程中进一步的发现学习倍数和因数新的方法,对提高雪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是一种将活动经验逐渐转变为有序的思考,形成一种数学学习的基本教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关于数学学习方式的经验的积累需要在做题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和观察,并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认真的操作,并对作出的题进一步的验证等,将数学教学果冻真正的联系到一起。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具有一定的联系性,而且最主要的是实践性比较强。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一节课设计一个良好的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设置每一位学生都有能力作答的问题,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将继续努力学生数学课程有了兴趣和耐心。所以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对提高学生学习教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也在活动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并观察学生作答问题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与纠正,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取一些学习方式,并进一步提升教学活动经验。

2、将教学活动经验逐步升级为学习方法

一般教学活动中隐含的知识或是学习方法等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才能深切感受到,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评价,并根据自身参与其中作出反思。在教学活动经验中不断的提炼或是创新新的学习方法,将教学活动经验逐步升级为学习方法。如在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2和3的倍数,并在自己知道的数中找出最小的数和最大数,但是一个数的倍有无数个,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个数的倍数特点作出总结。让学生参与倍数具体的写倍数的活动中,并组织学生对这一组倍数进行观察,并研究倍数的特点,让学生更加清楚的对倍数作出认识和学习。这样学生在回顾过程中能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探索或是研究,也对学生自主学习有了更大的帮助和提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单调的传授概念,进入答题,做题等学习中,往往会让学习产生反感或是不愿意学习的心态,并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没有明显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对教学课程的设计以及合理安排很重要。

3、在迁移数学活动中探究新的知识,主动反思学些过程积累学习经验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创新新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机会,投入到是实践学习中去。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倍数特点时也要相应的对因数的特点作出探讨,形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将数学活动经验转变为数学思想,并在新的知识探索过程形成一种有效的迁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学习经验的获取其实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同时也是迁移的提升,加强迁移应用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经验的获取很重要。虽然学生在活动中已经获取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往往属于模糊的状态,所以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将模糊的经验逐渐清晰化,有调理化,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将学习经验固化在脑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每一节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新的课程活动时,要注意对上一节内容的回顾,逐渐引出新的内容。这种的教学方式是在迁移的过程中逐渐的积累经验,掌握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让学生形成主动表达的学习,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4、结束语

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的学习积累经验,也是提升和迁移的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很重要,也很关键。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创新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达到提高自身数学学习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宋煜阳.过程性: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应然之道――由等积变形问题引发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12)

[2]江.经历・内化・迁移――数学活动经验积淀的过程与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6)

[3]蒋萍.巧借陶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一得[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9)

相关期刊更多

电力电子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

电源技术应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源学会;陕西省电源学会;西安市电源学会

通信电源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